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陈幼坚设计风格(陈幼坚的设计风格)

    发布时间:2023-04-07 03:21:45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81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陈幼坚设计风格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如需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陈幼坚设计风格(陈幼坚的设计风格)

    一、当今我国最著名的平面设计师有哪些?

    著名设计家陈幼坚

    陈幼坚

    陈幼坚,生于1950年的香港,凭着个人的天分和敏锐的艺术触觉在设计行业打拼了26个年头。这26年来,他曾荣获香港乃至国际奖项400多个,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地名声大噪,他设计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1996年,被设计界视为“圣经”的《Graphis》杂志将陈幼坚设计公司选为世界十大最佳设计公司之一,1997年,陈幼坚设计的海报及艺术挂钟被美国旧金山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陈幼坚作为世界大师,荣誉光环无法列数得清。但陈幼坚告诉记者,这次“东情西韵”的展览比所获得荣誉更能涵括他的设计特点和艺术追求。小小的两层展览室里挂满了陈幼坚的作品,每一幅作品都能让记者看到在欧式包装和西方简洁线条下跳跃着的中国热情。

    二、大牌logo的进化史:可口可乐篇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熬大夜时,怎么少得了一杯可口可乐?没有那冰爽感来刺激一下味蕾怎么能才思泉涌?相比甲方爸爸的狠心摧残,可口可乐就是我的疗愈神器!再加上一份炸鸡简直称得上是人间绝配啊,幸福感蹭蹭上涨。

    当然可口可乐(Coca-Cola)作为全世界品牌价值最高的商品之一,能满足设计师的不光是它的味道,还有它那充满激情与活力、美感与创意的Logo标识。这可曾是艺术从业者,灵感乍现的源泉!

    Coca和Cola有场约会?

    这个名字是由创始人彭伯顿的合伙人弗兰克・鲁滨逊提出,不仅包含了两种主要成分,更有着十分押韵的发音,朗朗上口且好记。这种命名后来甚至成为了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品牌名称定位的一个流行趋势。

                                                                               弗兰克・鲁滨逊

    用若干西文字母组成毫无意义的名字,只要这个名字发音响亮,没有令世人讨厌的含义,就被认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品牌设计。例如“OMO”(奥妙)、“PEPSI”(百事可乐)、“NIKON”(尼康)、“KODAK”(柯达)等世界名牌都属于这一类型。

    同时身为古典书法家的他还考虑到两个大写的 C 在广告中视觉效果会很好,便采用当时流行的斯宾塞字体书写了「 Coca-Cola 」。瞬间那种流畅、飘逸之感扑面而来,于是可口可乐最初的 Logo 就此诞生!

    变的是创意,不变的是初心

    可口可乐标志从1900年代开始字体就一直沿用鲁宾逊设计的斯宾塞体草书“Coca-Cola”字样。斯宾塞体草书体有一种悠然的跳动之美,给人一种飘逸、连贯、流线的美感。

    现在可口可乐标志背景选用的是大红色,在大红的底色上印着斯宾塞体草书的白色字“Coca-Cola”,白字线条飘逸优美,一气呵成,散发着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气息。用色传统,红白相间,典雅而且充满活力,相当具有现代气息。

    虽然可口可乐每十余年便会对标志进行更新,但基本都是围绕着3种极具标志性的视觉元素(斯宾塞字体、标准可乐红以及曲线飘带)进行增添或删减。而这一经典形象也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构筑着百年的经典与永恒。

    可口可乐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会就当地的语言文字设计出本地化的Logo,下面是一些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可口可乐公司于2003年针对大陆市场启用了新的中文Logo,这个标志由香港著名的设计师陈幼坚设计。全新流线形中文字体与英文字体和商标整体风格更加协调。

    新 

    揭开Logo,乐活精神自然流出

    一个优秀的品牌Logo图形是企业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商品内容的象征,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品牌Logo图形具有与企业标志的同一性。品牌的特征与设计始终围绕着视觉传达的速度、准确度与信息量的大小这个中心来进行的。

    现在可口可乐标志背景选用的是大红色,那种偏冷的红既醒目又透着高雅和自由的气息,让人热血沸腾又让人感到一丝丝冰爽。在大红的底色上印着斯宾塞体草书的白色字“Coca-Cola”,给人一种流动感,充分体现出了液体的特性,使整个设计充满诱人的活力。

    它不仅标识了该品牌产品的特色,也标识了该公司的行业特征,可口可乐的视觉与宣传特色 。可口可乐标志,时刻向爱它的人们传递着活力,秉承了其“积极乐观,美好生活”的经营理念。

    而在可口可乐创立至今130多年中,不仅可口可乐发展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可口可乐的Logo也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最容易辨认的商标之一。正是因为品牌与Logo相辅相成的发展,才让可口可乐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全世界消费者的心目中。   

    Coca-Cola

    从发音响亮的品牌名称

    到飘逸舞动的字体

    再到后来色彩浓烈的品牌特性表达

    可口可乐Logo的变化

    无不彰显着它的独一无二

    Logo不仅要易读、易写、易识、易听

    还要与品牌相辅相成

    这才是Logo设计的王道!

    三、有哪些著名的海报设计师?

    1、靳埭强

    靳埭强,1942年生于广东番禺,国际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设计奖创办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是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吉林动画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业内称呼他为“靳叔”,在平面设计界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

    2、毕学峰

    毕学峰,出生于1963年,在华沙国际海报展、布尔诺国际设计展、富山国际海报展、法国国际海报展等许多世界顶级设计赛事中取得过荣誉。

    陈幼坚设计风格(陈幼坚的设计风格)

    3、王序

    王序,1955年出生于广东潮安,197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在各种国际设计竞赛中获得100多项奖项。

    4、陈绍华

    陈绍华,出生于1954年,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1996年全国第二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获海报评审奖、银奖,1998年“第十八届布鲁诺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海报获大会主席奖及评委主席奖。

    5、拉法尔.奥宾斯基

    拉法尔.奥宾斯基,出生在波兰,是著名的戏剧海报设计大师。作品经常出现在时代、商业周刊、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等主要出版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靳埭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靳埭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学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绍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奥宾斯基

    四、国家大剧院是谁设计的?

    国家大剧院是由谁设计的?

    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占地11.89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中国的国家大剧院的形象,其设计灵感来自一位中国建筑设计师齐康。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26.88亿元,建设工期4年。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施工图的国内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体,工程监理单位为北京双圆工程监理公司。

    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剧院,1999年7月最终选取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的建设方案,其设计方案经过两轮三次修改。

    安德鲁将他的大剧院方案形容为“湖上仙阁”。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椭球体建筑,在冬天水池可作为滑冰场。大剧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与地铁的出站口相连通,通道的玻璃顶则是水池的池底,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能体验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觉。

    剧院内含一个容纳2500人的歌剧院、容纳2000人的音乐厅、容纳1200人的小剧院和一个小型实验剧场。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舞剧、芭蕾舞,有观众席2500座。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有观众席2000座。戏剧场主要演出京剧、地方戏曲、话剧、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200座。小剧场主要演出实验话剧、小型戏剧,有观众席 500座,总座席6000多个。其它配套设施还包括:艺术展廊、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艺术商店、地下停车场等。国家大剧院建筑四面水池环绕,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中国大剧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线组成,宛若水中仙阁。灰色的钛金属板和玻璃组成的立面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这两种材料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里变幻莫测。玻璃幕墙如同拉开的帏幕,使建筑物内部的剧场、通道和展厅依稀可见。同时,部分区域在钛板的覆盖保护下又显得更为隐秘。

    这一设计从地下层开始,最底层是歌剧院的舞台部分,最上层全部都用于停车场和技术场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层,即在湖面和花园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门厅。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它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自然的贝壳造型保证了它的坚固度。尽管壳体的最大长度达218m,但厚度却不超过3m。这一设计既轻盈又不会对玻璃天篷有所遮盖。

    游客和观众从长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车场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它根据四季和时辰而变换色彩。在冬季,它结成半透明的冰层,点缀著溜冰爱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 之处,这样便于组织内部的技术 *** 通入口。

    任何布景卡车都无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门都不会向外部显露内部的服务区域,否则会完全破坏建筑和街区的魅力。当人们沿着长安街前行时会发现,大剧院不会以自己的巨大体量对人民大会堂造成压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建筑,它们分别代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

    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是谁设计的?

    国家大剧院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占地11.89万平方米,国家大剧院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中国的国家大剧院的形象,其设计灵感来自一位中国建筑设计师齐康。位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设有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以及艺术展厅、艺术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设施,工程概算总投资26.88亿元,建设工期4年。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方案是由法国巴黎机场公司设计,清华大学配合的,设计师为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施工图的国内设计单位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施工总承包单位为北京城建集团、香港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团联合体,工程监理单位为北京双圆工程监理公司。

    国务院于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建设国家大剧院,1999年7月最终选取了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的建设方案,其设计方案经过两轮三次修改。

    安德鲁将他的大剧院方案形容为“湖上仙阁”。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椭球体建筑,在冬天水池可作为滑冰场。大剧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与地铁的出站口相连通,通道的玻璃顶则是水池的池底,观众在进入剧场前就能体验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觉。

    剧院内含一个容纳2500人的歌剧院、容纳2000人的音乐厅、容纳1200人的小剧院和一个小型实验剧场。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舞剧、芭蕾舞,有观众席2500座。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有观众席2000座。戏剧场主要演出京剧、地方戏曲、话剧、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200座。小剧场主要演出实验话剧、小型戏剧,有观众席 500座,总座席6000多个。其它配套设施还包括:艺术展廊、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艺术商店、地下停车场等。国家大剧院建筑四面水池环绕,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整体上体现了21世纪世界标志性建筑的特点。

    中国大剧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线组成,宛若水中仙阁。灰色的钛金属板和玻璃组成的立面与昼夜的光芒交相辉映。这两种材料的颜色在不同的时间里变幻莫测。玻璃幕墙如同拉开的帏幕,使建筑物内部的剧场、通道和展厅依稀可见。同时,部分区域在钛板的覆盖保护下又显得更为隐秘。

    这一设计从地下层开始,最底层是歌剧院的舞台部分,最上层全部都用于停车场和技术场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层,即在湖面和花园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门厅。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它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自然的贝壳造型保证了它的坚固度。尽管壳体的最大长度达218m,但厚度却不超过3m。这一设计既轻盈又不会对玻璃天篷有所遮盖。

    游客和观众从长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车场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它根据四季和时辰而变换色彩。在冬季,它结成半透明的冰层,点缀著溜冰爱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 之处,这样便于组织内部的技术 *** 通入口。

    任何布景卡车都无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门都不会向外部显露内部的服务区域,否则会完全破坏建筑和街区的魅力。当人们沿着长安街前行时会发现,大剧院不会以自己的巨大体量对人民大会堂造成压抑。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建筑,它们分别代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 。...

    中国国家大剧院采用了哪个国家的设计师的方案?

    法国建筑设计师 保罗·安德鲁

    是谁决定了国家大剧院的LOGO

    推荐下文,供参考。

    关于国家大剧院LOGO的争议

    (2008-03-11 14:13:46)

    最近设计界有几件大事产生了不小的波动,先是英国的奥运会标志,引起英国民众的强烈不满。接着又是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标志,众人议论纷纷,关键的问题是该标志出自华人顶级设计师陈幼坚之后,有个说陈幼坚江郎才尽,有人说是中国 *** *** 了陈幼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作为普通的民众,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件设计的?

    下面是我们著名设计师对国际大剧院的标识评论,也许代表了大部分设计师的观点。

    肖勇评述 国家大剧院标识

    标志设计的手法是表现建筑本体,大剧院的建筑与地面是不可以剥离的,

    而标志没有找到建筑的精髓和抽象美感,简单的外形则造成不恰当的繁复组合,

    就作品本身解读如下:

    目前特点:

    1 误导建筑本体,整体造型孤立,

    2 封闭,缺乏张力与活力,

    3 轻飘,繁复,缺乏时代美感

    4 色彩造型难与建筑美感相媲美。

    具体症结在于:

    1内形的延伸形变为主题结构,违背了建筑主体造型特点,”孕妇“形态尴尬呈现,

    2表现倒影的等线形单调机械,是60年代构成主义的残像,没有表现水韵美感,因而时代性丧失,

    3右侧 延伸成的月牙形误读为某宗教图形的歧义,中间断线则造成对其的诋毁,

    4椭圆的外形,由于造型孤立而封闭,不是有生机的太阳,而酷似轻飘缩瘪的西红柿,

    公众会有自己的判断,但从视觉设计语言来讲,

    其不恰当的标志造型演绎无法表达建筑的主体美感和象征意义。

    更难以用标志符号来体现一个国家级文化中心的形象。

    国家大剧院是北京新的人文景观,现代的建筑被浓缩为缩瘪的西红柿,

    怎能体现时代的美感和首都的形象意义?

    如此的龌龊与委琐,是谁的杰作已经无关紧要了。

    任何违心的辞藻都无法掩饰其设计的无为和无奈。

    首都20世纪城市新形象的又一遗憾,视觉污染指数增高。

    而陈幼坚本人则是这样阐述的:

    标志形象“灯笼怎么看都开心”

    设计师陈幼坚认为,标志“是雕塑也是艺术品”。据他介绍,国家大剧院标志运用了大剧院的正面透视线条,每条线都从原来的建筑设计上提出来。设计时着意实现上下对称,令大剧院“好像浮在水上的明珠”。运用简洁的有脚字体,则意在表现“大剧院的现代感”。

    陈幼坚表示,标志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中国元素,但这种元素是内在的:识别设计选用了红色,“代表中国的精神状态”;整体看则“像一个灯笼”,“怎么看都处于开心、喜庆的状态”;同时还含有“中国五行里面的和谐概念”。

    设计理念尊重建筑,雅俗共赏

    陈幼坚透露,自己的设计公司受大剧院委托,曾先后出了十几个方案,有些抽象,有些具象。但经过大半年的琢磨,他的考虑是:自己的设计“不可能超越建筑设计”,“改动太多对安德鲁(大剧院总设计师)不礼貌”,“做得让老百姓一看就懂又怕俗气”。陈幼坚最终决定以体现安德鲁的概念为主,并要“雅俗共赏”。他称最欣赏安德鲁的设计中白天、黑夜是“两种美态”;四季气候不同,在大剧院里也都有不同的感受,“空间的处理很微妙”。大剧院的标志从三维立体建筑变为二维平面的LOGO,陈幼坚表示:“看上去很简单,但恰当处理线条,不要过火,表达内涵为重则需要很谨慎”。

    评选故事海选未果,专家胜出

    陈幼坚表示,为大剧院设计标志“没有奖金”,因为那是“为国家做事”。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介绍,巨蛋的标志设计要求体现“海纳百川、精益求精”的精神。标志设计的征集面向全社会,评选经历了数轮甄选、反复修改,大剧院还为此成立了专业评审委员会。

    在第一轮评选中,5家知名广告公司提供方案达28种,但评委在入选方......

    中国大剧院是谁设计的?

    世人瞩目的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虽未正式公布,但经过两年的征集和评选,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的设计方案最终获得通过。这一“水中巨蛋”型的设计与天安门周围严整的建筑群形成巨大反差,可以想象,建成后的国家大剧院将是一个卓然而立的新世纪的象征。

    国家大剧院设计的特点和功能

    【这是对设计者的采访】

    安德鲁:古老的建筑在古老的城市里有独特的价值,它们必须存在,但同时它们也必须能够容纳新的建筑,要把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融合在一起看,我们现在这个建筑(国家大剧院)利用了大量的空间,水面、树木,包括我们的红墙都在和周围环境进行呼应。

    它本身并不是炫耀出独立的建筑物,而是融入到了这空间里面。就这建筑来说,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间和规划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对称”这样的空间(设计)理念,它是绝对遵循的。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北海的白塔,你从白塔那看国家大剧院,是一个相当美丽的建筑。

    无论是乌云也好、蓝天也好,它都作为一个建筑物存在,你不会看到不协调,就好象它属于这个空间一样,所以看上去相当美,感觉相当好。我们这个建筑,不是在看历史的东西、看旧的东西,不是往后看,是在往前看,它的整个设计理念是在向前看,这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建筑,功能很齐全,但你看上去是一个很清静的建筑,是一个很宁静的设计。

    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和中国庭园一样

    【继续废话】

    国家大剧院“巨蛋”建筑的球体与地面的结合处,看不到任何入口,其接触面在一个水平面上,宛若一湾微澜不兴的水湖。这样一来,在观者的眼里,国家大剧院俨然是一座神秘的“湖上神阁”。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入口处在哪里呢?按图索骥,在设计图上仔细寻找,才发现,入口处就在椭圆体的周边,向下进入。所有的通道都是由地下进入的。大剧院的内在构造,包括了三个建筑:一个是歌剧院,一个是音乐厅,一个是剧场。三者由通道分开,又由这些通道悬空连接。问题也因此而生:所有的观众都得由地下进到室内。

    再从建筑环境来看。

    天安门广场的所有建筑,呈现出一种“凹性”的文化构成。北部的天安门、新华门,南部的前门箭楼、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后来建造的毛主席纪念堂,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建构了一个“凹性”的、与天体相对应的、以接纳和接受能量为主旨的文化格局。人民英雄纪念碑虽然以一=柱=擎=天、挺拔而立的巍巍形象矗立于广场中央,威严肃穆,但它的顶盖却也是凹陷的,它不是埃及的那种指向空宇的方尖碑,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承露盘式的,随时承接来自天宇的阳光雨露。如今又要在人民大会堂的西侧再建一座球体形的“巨蛋”建筑,在整体看来凹性文化的大格局中,出现一座凸形建筑,这样的一座建筑,是否能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能否与周边的整体文化环境达到协调与统一呢?

    在与安德鲁先生短暂的见面之后,我们通过e-mail进行过联系。我问他对中国的文化了解多少,他说他对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很深的了解,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因为他的建筑是凭借灵感的飞翔来构思的,他的灵感告诉他,在这块既定的地方应该放一个“球”,那他就在这里放一个“球”,“球”就是最好的选择。我说,一座建筑如果不能与当地的文化相协调,设计者如果没有文化的概念的话,会不会给人一种硬搬到这里来的感觉呢?他开玩笑地说:“你们中国人能在我们卢浮宫盖个金字塔,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天安门广场盖个巨蛋呢?”从他的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个性既强硬、又武断。但不管怎样,他的这个设计实在令我疑虑重重。

    下面,我们再从他的设计本体来做些分析。

    首先,这个球体的设计,就像是一个被按在地上的“巨蛋”。虽然它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部分建在地下,但它却并不像是从地下长出来的,而给人一种把鸡蛋硬压在地面上的感觉。其次,设计中的中国国家大剧院的入口,都是由地面进入地下再到室内,整个建筑三分之一建在地下。这样一来,剧院的动线就显得不够好。像剧院这样的建筑物,如果在设计时忽略了动线的合理,......

    以上就是关于陈幼坚设计风格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陈幼坚设计风格(陈幼坚的设计风格)

    吴江做网站以去苏州聚尚网络(吴江聚技电子)

    微店秒抢东西用软件是什么(微店秒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