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书法作品欣赏
众字书法作品欣赏(众字书法作品欣赏大全)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众字书法作品欣赏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作品,选自《周敦颐集》,是一篇议论 散文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散文作品,同时也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爱莲说 草书 书法作品欣赏 ,希望你们喜欢。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1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2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3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4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5
一、《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爱莲说》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 种植 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 经验 总结 ,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就是作此感叹吧。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二、当代颜体书法大家作品
当代颜体书法大家的笔下,会有什么样惊艳的书法作品被展示。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当代颜体书法大家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当代颜体书法大家作品欣赏
当代颜体书法大家作品图片1
当代颜体书法大家作品图片2
当代颜体书法大家作品图片3
当代颜体书法大家作品图片4
楷书的临摹特点
楷书是已经经过发展的艺术了,历史给留下了太多的经典。虽然无论把哪个时代的作品作为范本,都难免受到那个时代书风的影响。下笔即落入前人规范,下笔既显现前人面目,沉迷其中难免为以后的个人风格形成造成羁绊。但对于初学者把握楷书的基本技法,临摹还是不可欠缺的步骤。作为传统学习的惟一手段“临摹”,在整个书法的学习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意义。临摹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向传统经典学习,从而获得对楷书技巧的掌控能力。在对于传统经典的学习过程中,取舍的原则存于个性深处。主动选择和调整取决于个体。选择接近自己审美感觉的范本是楷书临摹的关键。个人以为由初唐入手比较合适。首先在法度方面做足工夫,以后无论是上溯魏晋还是下追明清,有“法”在心,才能有所依凭。
藏、露、顿、挫诸般笔法;疏、密、长、短等结构法则都可以通过临摹学习过来。(书法的形式构成笔法和章法)临摹是借鉴别人的经验,不仅仅依靠自己感觉中的摸索的过程。所以要“傍通点画之情,探究始终之理”。信息时代的依靠科技、依靠当代众多的名家、依靠报刊、网络等传媒,早已经学会了如何辨证地学习传统。正试图接近书法的核心。正在开创全新的楷书之路。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是古人对临帖提出的要求。摹(启蒙适用于儿童)、照临(初学)、背临(加强训练)和意临(为创作做准备工作)是今人对临帖的阐释。在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会逐渐的在线条的力度和运动感方面做足工夫,那么临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熟悉了中、侧、藏、露、搓等笔法之后,会豁然开朗,楷书的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有如此多的规矩,在或长、或短、或收、或放中,其字体本身的美感就会跃然纸上。
在历史的穿越中被形容为法度森严的楷书,其谨严之处不仅只包含笔法一个方面,还表现在结构上的留空(间架结构)。唐孙过庭云:“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欧阳询、黄自元等书家都对此有详尽的阐释。那些珠玑之言,是楷书体式的规则。在临习阶段姑且将其全部的拿来,待到以后在进行辨证的学习和提炼,也不失为过。
过对不同的文词内容,产生不同的想象空间,从而通过笔触加以再现,进而完成整个楷书的创作。于是就出现了面目不尽相同的作品。(每个书者的文化环境、知识结构、性格特点都不相同,对于相同事物的感觉、不同时间的感受也各异)。
书者的情绪在楷书的创作中是“大者”,是命脉,是楷书气势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也是最易察觉和最难表现的,只有在长期的加强欣赏水平和技法练习之后,才能将其自由地、自然地运用出来。
书法的抽象性质决定了其可以注入精神内涵。对于所掌握现有知识的不满,又为楷书的创作注入了新活力。对于文词理解、笔法和章法的感觉上,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只要按照正确的楷书学习法则,就会得到自己楷书面目。
在关于楷书的学习和创作的问题,很容易让人想到时下颇为敏感的有关书法的“继承”和“创新”问题。邱振中先生曾经在文章中说过:“一个人不能摆脱传统,就像不能摆脱地球一样。”传统是一个既成的事实。而利用既有的技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情致,又是书者的梦想和目标,两者是矛盾的共生体。书法是一定思想感情的写照,技巧是传达感情的媒介。积累经验和教训书写与精神生活在长期磨合中形成的默契。不同的书者由于对空间和时间不同的侧重,又为楷书创作面目的多样性形成可能。线条、空间与人类精神生活的磨合所达到的默契成为了楷书艺术性的重要表现。
三、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
第一、欣赏者应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要深入理解一件作品,有赖于多方面的知识结构。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人生的各种角度、各个层次去理解作品。
书法也如其它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历史、道德等有密切联系。
它还与其它艺术门类互相交融、借鉴。所以,对书法的鉴赏,你越是知识丰富、阅历广博、对作品的认识理解就越深刻,得出的评价和结论也就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对书法应有广泛深刻的体验。书法也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你不了解它的基本规律以及发展也就无从给以准确的评价和欣赏。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十一世纪我国就产生了书法艺术,甲骨文就是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契刻的,有的刻后还用毛笔填朱或填墨。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演变经过了甲骨、篆、行、草、楷各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和书家。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这样伟大的书法家,流传下数以万计的千古不朽的宝贵遗产,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对于这些,我们虽然无法一一实践,但是,对于书法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书家应有一定了解。
对目前书法发展的状况和流派也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各种书体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而且要学习研究一两种书体,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对书法美的感受能力。看得多,融汇得多,研究得深,眼界就提高得快,对欣赏和评价就越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
一个不辩欧、颜、柳、赵,不知苏、黄、米、蔡的人是无法进行书法欣赏的。
第三,欣赏者要掌握一定文房四宝知识及其发展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件好的产品出现都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
书法作品的产生同样与文房四宝的质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和掌握中国笔、墨、纸、砚的发展及其性能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国画大师的书法,看谁写得好?
在中国画坛上,有很多的国画大师,他们的书法水平也具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象。小艺现搜集整理一些国画大师的书法作品,大家一起学习和欣赏吧!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主张艺术“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
齐白石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其二哥张正兰,即是著名的画虎大师张善子。他们的画室名“大风堂”。张大千的一生,才华横溢,极富传奇,建树甚伟,贡献极巨,声名遐迩。
张大千曾广泛学习唐宋元明清中国传统绘画,尤得石涛等大师神髓,被国内外艺坛称为“当代石涛”。其画路宽广,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走兽等,无所不工。其工笔写意,俱臻妙境。特善写荷花,独树一帜。20年代,他与其兄张善子,被称为中国画坛的“蜀中二雄”。30年代,他与北方大画家溥儒(心畲)齐名,被称为中国画苑的“南张北溥”,被国立中央大学聘为艺术教授。徐悲鸿曾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40年代,张大千自费赴敦煌,耗时三年大量临摹了石窟壁画,并将之宣传介绍,使敦煌艺术宝库从此为国人和世界广为瞩目。从此,张大千的画风也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 被世界舆论称之为“当今世界最负盛誉的中国画大师”。
他的书法在年少时便受到家兄张文修的启蒙,作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张大千的书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山水画的意境,达到了艺术上的精深境地。仔细鉴赏张大千的墨迹,看上去笔笔有力,但这种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张扬外露和剑拔弩张,而是使力与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笔墨之中的锥沙印泥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骨力”与“内美”的和谐统一。
潘天寿
潘天寿:(1898-1971)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宁海县人。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先生的书法功力很深,得力于卜文、猎碣、二爨及钟太博、颜鲁公、黄石斋、倪鸿宝诸家,真草隶篆,无施不可,豪迈朴茂,独树一帜。自刻印章,亦刚劲苍古,与画格完全一致。诗则从二李入手,转力韩杜,亦受吴昌硕影响,诗格棱峭横肆,颇多古拗老辣之味。先生的画作,熔诗、书、画、印于一炉,凝铸着他多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创造才能。
黄宾虹
黄宾虹(1865~1955), 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初名懋质,应试改名质,字朴存,以所居潭渡村有滨虹亭,因号滨虹,后改写宾虹,中年后以字行。别号有予向、虹若、虹庐、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省歙县,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省金华城,早年为贡生,任小官吏,后弃官参加反清活动。
擅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大家。
70岁以后,画风自立面目,渐趋成熟,风格浑厚华滋,意境郁勃澹宕,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在技法理论方面,他总结中国画用笔用墨的规律,提出 5种笔法:平、圆、留、重、变,7种墨法:浓、淡、泼、破、渍、焦、宿。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书画实践,使黄宾虹的画论画史研究,有着深刻的独到见解。
书法师承钟鼎文和晋魏。行草取法王献之、颜真卿,楷书取法《郑文公碑》、《石门铭》、褚遂良等。博采众长,出以己意,浑朴沉雄之中隐含着清刚秀逸。
徐悲鸿
徐悲鸿 :(1895-1953)现代绘画艺术大师,江苏宜兴人。四岁入塾,从父习画。10岁随父亲乘舟赴溧阳时,便有"春水绿弥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风信好,舟过万重峦"的诗句,以即景成诗的艺术才华闻名乡里。
他9岁读完《四书》、《左传》后,便开始随父亲学画,每日临摹一幅吴友如的界画、人物。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形式主义,坚持写实作风,主张“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末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自己独特风格。长于国画、油画、尤擅素描。造诣极深,善于传神。
徐悲鸿画马为世所称,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曾将自己一生创作和全部珍藏,捐献国家。平生积极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培育不了少优秀人才。
李苦禅
李苦禅(1898-1983)原名英,号励公,山东高唐人。出身贫寒,曾拉过人力车,借住庙宇过活。1920年他拜齐白石为师,不久, 齐白石看出22岁的他乃天纵英才,视他为知已,赞赏他道:“英也奇吾心,苦也过吾,英也无敌,将来英若不享大名,世间是无鬼神也! ” 他的同学林一尽眼见他的困苦,赠他“苦禅”二字。“苦”取自佛门四谛之第一字,“禅”乃他擅常之大写意画,他欣然接受,以苦禅为号,更孜孜习画。
李苦禅求学艺专,未及毕业,即崭露才华,29岁便成为杭州艺专教授。解放后一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生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
艺术上,他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在花鸟大写意画方面发展出独到的特色。他的画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李苦禅常言:“ 字画如其人,艺术及人品之体现,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 ”
陆俨少
陆俨少(1909—1993),原名冈祖,字宛若,生于上海嘉定县南翔镇。1927年拜冯超然为师,并与吴湖帆相识,在两位先生处,看到不少历代名家真迹。途径三峡的经历,引发了先生的创新意识,开始将以前局部改造传统转换为有意识地建立个人风格,先生的个人风格得以发展,最终在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陆先生在山水画中独创了两种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块” 。所谓“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在陆先生的作品种多数用来表现云雾,也可以被看成泉水、山径和浪花。陆先生还擅长用长线条描水勾云,他的水纹描绘写尽了江波万态。他的勾云是以较细的拖笔中锋画云的阳面,以较淡而毛的环曲线条勾云的阴面。另外,先生画石每每空勾无皴,只用一根起伏变化的线条表现山石的结构,往往起笔墨迹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飞白,才蘸第二次。
陆先生之所以能与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大家,同时兼擅梅花、竹石,是与他在诗文、书法、画论等多方面的深厚学术修养分不开的。他出版有《陆俨少自叙》、《山水画争议》、《陆俨少画集》多种专著和有关中国山水画的多篇论文,被誉为“当代中国画坛卓然翘首的文人画家。”
娄师白
娄师白,原名娄绍怀,斋号老安馆, 1918年6月生,湖南浏阳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1932年随齐白石习书、画、治印及诗词,为齐白石弟子,长期致力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及技法传授。全面继承白石艺术技法特色,并有所创新。其作品色彩鲜而不艳、雅而不俗,给人以丰富多采、生机勃勃之感。
娄师白长于写意花鸟画。作品有《蓖麻丰收》、《鸭场》、《八哥百合》等。《南国花木》等藏于中国美术馆。出版有《娄师白画辑》、《画鸭》、《怎样治印》、《齐白石绘画艺术》、《齐白石绘画技法》等专集、专著。
刘海粟
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1912年11月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19年到日本考察美术教育,回国后创办天马会。
刘海粟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学贯中西、艺通古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师造化而又欺造化,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何海霞
何海霞(1908-1999),中国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他自幼喜爱书画,后随韩公典学画。
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学画10余年,并一同游历名山大川,临摹了张氏收藏的大量宋、元、明、清绘画真迹,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功底。1956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专业画家,1983年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后调北京,任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何海霞长于山水,功底扎实,技法全面,举凡界画、青绿、水墨、没骨皆能。
50年代末~ 60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一同进行山水画创新,从西北山水获得创作契机。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骨体坚凝,意象雄奇,具有独特风貌。出版《何海霞画集》、《何海霞书画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众字书法作品欣赏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