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木箱设计cad图纸

    发布时间:2023-04-06 19:39:06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63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木箱设计cad图纸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木箱设计cad图纸

    一、钣金的工艺设计

    在满足产品的功能、外观等要求下,钣金的设计应当保证冲压工序简单、冲压模具制作容易、钣金冲压质量高、尺寸稳定等。详细的钣金设计指南可参考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零件结构设计工艺性》和《面向制造和装配的产品设计指南》。 图纸到手后,根据展开图及批量的不同选择不同落料方式,其中有激光,数控冲床,剪板,模具等方式,然后根据图纸做出相应的展开。数控冲床受刀具方面的影响,对于一些异形工件和不规则孔的加工,在边缘会出现较大的毛刺,要进行后期去毛刺的处理,同时对工件的精度有一定的影响;激光加工无刀具限制,断面平整,适合异形工件的加工,但对于小工件加工耗时较长。在数控和激光旁放置工作台,利于板料放置在机器上进行加工,减少抬板的工作量。

    一些可以利用的边料放置在指定的地方,为折弯时试模提供材料。在工件落料后,边角、毛刺、接点要进行必要的修整(打磨处理),在刀具接点处,用平锉刀进行修整,对于毛刺较大的工件用打磨机进行修整,小内孔接点处用相对应的小锉刀修整,以保证外观的美观,同时外形的修整也为折弯时定位作出了保证,使折弯时工件靠在折弯机上位置一致,保障同批产品尺寸的一致。

    在落料完成后,进入下道工序,不同的工件根据加工的要求进入相应的工序。有折弯,压铆,翻边攻丝,点焊,打凸包,段差,有时在折弯一两道后要将螺母或螺柱压好,其中有模具打凸包和段差的地方要考虑先加工,以免其它工序先加工后会发生干涉,不能完成需要的加工。在上盖或下壳上有卡勾时,如折弯后不能碰焊要在折弯之前加工好。

    折弯时要首先要根据图纸上的尺寸,材料厚度确定折弯时用的刀具和刀槽,避免产品与刀具相碰撞引起变形是上模选用的关键(在同一个产品中,可能会用到不同型号的上模),下模的选用根据板材的厚度来确定。其次是确定折弯的先后顺序,折弯一般规律是先内后外,先小后大,先特殊后普通。有要压死边的工件首先将工件折弯到30°—40°,然后用整平模将工件压死。

    压铆时,要考虑螺柱的高度选择相同不同的模具,然后对压力机的压力进行调整,以保证螺柱和工件表面平齐,避免螺柱没压牢或压出超过工件面,造成工件报废。

    焊接有氩弧焊,点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手工电弧焊等,点焊首先要考虑工件焊接的位置,在批量生产时考虑做定位工装保证点焊位置准确。

    为了焊接牢固,在要焊接的工件上打凸点,可以使凸点在通电焊接前与平板均匀接触,以保证各点加热的一致,同时也可以确定焊接位置, 同样的,要进行焊接,要调好预压时间,保压时间,维持时间,休止时间,保证工件可以点焊牢固。点焊后在工件表面会出现焊疤,要用平磨机进行处理,氩弧焊主要用于两工件较大,又要连接在一起时,或者一个工件的边角处理,达到工件表面的平整,光滑。氩弧焊时产生的热量易使工件变形,焊接后要用打磨机和平磨机进行处理,特别是边角方面较多。

    工件在折弯,压铆等工序完成后要进行表面处理,不同板材表面的处理方式不同,冷板加工后一般进行表面电镀,电镀完后不进行喷涂处理,采用的是进行磷化处理,磷化处理后要进行喷涂处理。电镀板类表面清洗,脱脂,然后进行喷涂。不锈钢板(有镜面板,雾面板,拉丝板)是在折弯前进行可以进行拉丝处理,不用喷涂,如需喷涂要进行打毛处理;铝板一般采用氧化处理,根据喷涂不同的颜色选择不同的氧化底色,

    常用的有黑色和本色氧化;铝板需喷涂的进行铬酸盐氧化处理后喷涂。表面前处理这样做可以使清洁表面,显著提高涂膜附着力,能成倍提高涂膜的耐蚀力。清洗的流程先清洗工件,先将工件挂在流水线上,首先经过清洗溶液中(合金去油粉),然后进入清水中,其次经过喷淋区,再经过烘干区,最后将工件从流水线上取下。

    在表面前处理后,进入喷涂工序,在工件要求装配后喷涂时,牙或部分导电孔需保护处理,牙孔可插入软胶棒或拧入螺钉,需导电保护的要用高温胶带贴上,大批量的做定位工装来定位保护,这样喷涂时不会喷到工件内部,在工件外表面能看到的螺母(翻边)孔处用螺钉保护,以免喷涂后工件螺母(翻边)孔处需要回牙。

    一些批量大的工件还用到工装保护;工件不装配喷涂时,不需要喷涂的区域用耐高温胶带和纸片挡住,一些露在外面的螺母(螺柱)孔用螺钉或耐高温橡胶保护。如工件双面喷涂,用同样方法保护螺母(螺柱)孔;小工件用铅丝或曲别针等物品窜在一起后喷涂;一些工件表面要求高,在喷涂前要进行刮灰处理;一些工件在接地符处用专用耐高温贴纸保护。在进行喷涂时,首先工件挂在流水线上,用气管吹去表面的粘上的灰尘。进入喷涂区喷涂,喷完后顺着流水线进入到烘干区,最后从流水线上取下喷涂好的工件。其中

    还有手工喷涂和自动喷涂两类,这样采用的工装就不同了。

    在喷涂之后进入装配工序,装配前,要将原来喷涂中用的保护贴纸撕去,确定零件内螺纹孔没有被撒进漆或粉,在整个过程中,要戴上手套,避免手上灰尘附在工件上,有些工件还要用气枪吹干净。装配好之后就进入包装环节了,工件检查后装入专用的包装袋中进行保护,一些没有专用包装的工件用气泡膜等进行包装,在包装前先将气泡膜裁成可以包装工件的大小,以免一面包装一面裁,影响加工速度;批量大的可定做

    专用纸箱或气泡袋、胶垫、托盘、木箱等。包装好后放入纸箱,然后在纸箱上贴上相应成品或半成品标签。

    钣金件的质量除在生产制程中严格要求外,就是需要独立于生产的品质检验,一是按图纸严格把关尺寸,二是严格把关外观质量,对尺寸不符者进行返修或报废处理,外观不允许碰划伤,喷涂后的色差、耐蚀性、附着力等进行检验。这样可以找到展开图错误,制程中的不良习惯,制程中的错误,如数冲编程错误,模具错误等。 ⒈ 适用范围

    ⒈1 本守则适用于各种黑色金属的直线边缘的材料毛坯的剪切及其他类似的下料。

    ⒈2 被剪切的材料厚基本尺寸为0.5~6 毫米,最大宽度为2500毫米。

    ⒉ 材料

    ⒉1 材料应符合技术条件要求。

    ⒉2 材料为冷轧钢板,不允许表面有严重的擦伤、划痕、杂质、锈斑。

    ⒊ 设备及工艺装备、工具。

    ⒊1 板子、钳子、油壶、螺丝刀、手锤。

    ⒊2 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钢板尺、钢卷尺、 直角尺、划针。

    ⒋ 工艺准备

    ⒋1 熟悉图纸和有关工艺要求,充分了解所加工的零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要求。

    ⒋2 按图纸的要求材料规格领料,并检查材料是否符合工艺的要求。

    ⒋3 为了降低消耗,提高材料利用率,要合理计算采取套裁方法。

    ⒋4 将合格的材料整齐的堆放在机床旁。

    ⒋5 给剪板机各油孔加油。

    ⒋6 检查剪床刀片是否锋利及紧固牢靠,并按板料厚度调整刀片间隙

    木箱设计cad图纸

    二、国宝失踪之迷

    稀世国宝“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北京人”的发现及其价值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标本,在抗战时期不知流落何处,这是中国抗战时期的重要损失之一。1945年12月4日,当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者、著名历史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在天津大公报发表《“北京人”在哪里》一文,他感慨道,这是一个谜!也许不久即可解答,也许永远不能解答。战后60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关注和寻找“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98年8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等1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发出倡议信——《让我们继续寻找‘北京人’》,认为“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有这样一件事始终不能忘怀”,并希望“在本世纪结束前,大家携起手来,做一次全人类共同的寻找”。但其下落,至今仍然是个谜。为便于国人了解这一失踪事件的来龙去脉,现综合有关资料,进行追踪。

    裴文中抱着经石膏加固后包裹好的头骨准备运往北京

    ——采自《纵横》(2004年第1期)“北京人”是中国猿人北京种的俗称,也称“直立北京人亚种”。它生存于第四纪初期,距今约有数十万年。按照形态上说,它介于现代人与猿过渡的一种原始人类,与现代人的关系十分密切。龙骨山是北京西南郊房山县周口店镇的一座石灰岩小山。采石工常常在洞穴和裂隙的砂土中发现化石。老百姓将此山称之为“龙骨”,并将它们卖给中药铺。1918年,来华担任矿政顾问的瑞典人安特生来到龙骨山。1923年,安特生等人在发掘的化石中有一颗人类的牙齿,这引起了考古界的注意。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然而,接下来几年的发掘,并无重要发现,安特生等人便离开了周口店。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许,太阳将要落山,在昏暗的烛光下,有人大叫:“这是什么?人头!”主持发掘的专家裴文中小心翼翼将这个保存完整的猿人头骨取出。裴文中当时欣喜若狂,用他仅有的一床棉被和被单包裹着这珍贵的头盖骨,冒着严寒,护送到北京城。当时拍照者抑止不住激动,目光集中于化石,以致照片中只留下了裴文中的半张脸。

    “北京人”化石和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表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对石器工具加工技术有了改善,穴居,会采集和狩猎,有相当程度的社会适应性,平均脑量1059毫升(现代人为1400毫升),肢骨比头骨进步。它代表了“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从猿到人”学说的确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一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全世界学术界的注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便成为世界人类学的宝库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摇篮。1987年12月11日,该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鉴于中国猿人研究的重要性,当时任地质调查所所长的翁文灏决定,在地质调查所内成立新生代研究室,负责在周口店发掘中国猿人的工作,并在中国境内从事有脊椎动物化石及古人类化石的采集和研究。美国方面的有关人士也予以关心,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经费上给予资助。中方与该董事会签订合同,其中规定:研究室的经费由董事会补助;所采集的一切标本,为中国国家财产,永远保存在中国,不许运到国外,标本也包括中国猿人化石;洛克菲勒基金会推举一位人类学家,担任中国猿人的研究,并为研究室名誉主任,中国委派一

    位地质学家担任地质古生物及考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任研究室副主任。担任中国猿人的研究者先是加拿大人步达生(Davidson Black),1936年起为美籍科学家魏敦瑞教授(Prof Franz Weidenreich)。魏氏又是北平协和医学校解剖系的教授。经过十数年的发掘,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共发现了中国猿人的头骨7个,下颚骨12个,牙齿数十枚,体骨10余件。这些标本都存放在协和医学校解剖系办公室的两个保险柜内。魏氏研究的时候,常常用石膏模型,不肯轻易取出真标本,也不轻易示人。七七事变后,曾两次送到花旗银行的保险库,以防万一。《中央地质调查所检送“北京人”化石被美国劫走经过及有关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5(2),卷914。

    “北京人”的转运及失踪

    1937年日军侵占北平时,“北京人”化石仍留存北平协和医学校。随着战争的持久,太平洋风云日紧,美日关系恶化,中国方面担心“北京人”化石的安全问题。1940年12月26日,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尹赞勋致函北平的裴文中,“现存协和之猿人标本以及重要石器等,似以运至西南安全地带为妥。若有特别困难不能南运,亦应设法托美国友人运往美国学术机关暂存,一俟和平恢复,再行运回。请兄转为面商关系人员决定方针,俾至必要时间,即可实行”。《尹赞勋致裴文中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28(16),卷134。1941年1月10日,翁文灏致函北平协和医院院长胡顿(H.E.Houghton)和魏敦瑞,希望将“北京人”化石转运美国。1941年4月17日,胡顿复函翁文灏,认为“企图将这批化石转移出北京是不切实际的想法。理由是,地方当局和海关必定会直接插手检查所有这类物品的进出。这批科学物品是民国政府的财产,将它们运出中国或日本占领区很易遭到被没收的危险”。“由于这批标本的所有权归中华民国政府,想求助美国政府某些部门将它们转移也不可能。即便美国官方同意转移,驻华使馆也不敢承担违反日伪政府及海关法规的责任。”胡顿及一些顾问主张存放原地,“即便将来形势恶化,这批标本也不可能受损,没有任何理由使它受损。它们没有出售价值,最坏的情况莫过于不再在北京(或中国)保存而被分散在世界其他博物馆罢了”。《胡顿致翁文灏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28(16),卷134。1941年7月15日,已回到美国的魏敦瑞致函翁文灏,陈述没有将化石随身带到美国的理由:在海关发现,肯定被没收;不能让这珍贵的物品在这危险的时刻暴露在一次没有护航的航行中。“让化石原物放在它现在的位置即北京协和医学校解剖系大楼内新生代研究室的保险柜中是明智之举”,“在可能危及化石标本的情况下,最好什么也不做”。《魏敦瑞致翁文灏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28(16),卷134。

    但据裴文中战后回忆,1941年初,日美关系紧张,美国大使馆劝告美国侨民离华。魏敦瑞决定于4月份回美国,在纽约天然博物院继续研究,希望将中国猿人标本带到美国去。离开中国前,魏和裴文中曾两次到美国大使馆交涉,但因合同的限制,在得到中国政府允许之前,美方不便单独行动。

    1941年8月间,翁文灏代表中国,与美国驻华大使詹森交涉,请他设法将中国猿人标本

    由 北平协和医学校取出,运存美国,战后再运回本国。11月中旬,詹森大使致电北平,令他们照办。

    据当时最后接触化石的中方人员胡承志战后报告,在珍珠港事变前,大约在十八至二十一日间,北平协和医学校总务长博文(Bowen)匆匆来到实验室,要求胡承志速将“北京人”等装好,要在极秘密之下送到他办公室。“余当时将早经备妥之木箱拿出应用,并将房门锁住后装箱。该二箱均为白木箱。”“至装箱之情形,颇为华贵。先将骨骼用擦显微镜头用之细绵纸包好,再用软纸包着,然后再裹以洁白医用吸水棉花后,用粉莲纸包上,再用医用细纱布多层包在外面,装入小箱,再用吸水棉花填满,小木箱内周围六面由具有弹性之黄色瓦垅纸数层包好,一一装入大箱内,用木丝填装。”两木箱书以CadⅠ和CadⅡ。两箱内骨骼化石数为:“北京人”头骨5个,头骨片5片,牙齿约130枚,下颚骨约10个,上颚骨1个,及其余零星碎块之肢体骨等,约数十块;上洞史前人头骨3个,未成年头骨1个,肢体骨十余个,牙齿数十枚及零星小骨多件。

    装箱完毕,胡承志“旋即派工友用车亲自押送至博文先生办公室,当面交彼。彼即立刻将两箱送到‘F’楼下四号之保险室,过夜后即送至美大使馆。珍珠港事变前,知道北京人装出的有胡顿校长、博文先生及息式白小姐(Miss Clair Heirschberg,彼为新生代研究室工作不久之秘书)”。《胡承志报告“北京人”失踪经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5(2),卷914。自此,“北京人”化石便下落不明。

    关于“北京人”化石失踪之谜,有多种解答:“北京人”化石送交美国海军代运出,传说该文物在秦皇岛附近遭日军截夺;在天津调包,流落美国;埋藏在北京;沉没在海中;在中国民间。现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有关档案,裴文中先生与遗失事件相关人员的中英文通信,包括11封信件和7份剪报附件,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学者的研究作简要的介绍,以期进一步探究真相。

    关于“北京人”化石送交美国海军代运出等情,有资料显示,美国方面原计划由美国驻北平海军陆战队带到美国。1941年12月4日,两箱化石标本,连同美军人员的行李27箱,由火车专列从北平运天津转秦皇岛,当时由菲利军医负责接管。当天,行李在天津下卸,部分行李存巴斯特研究所,部分行李存瑞士在天津的一家公司内。当天,在天津还为海军陆战队员举行盛大告别会。不幸的是,来接美国陆战队的哈里逊总统号船(S.S.President Harrison)在马尼拉赴秦皇岛途中,即12月8日,为日本战舰追捕,在长江口外触礁沉没。

    “北京人”的运送,当时是悄悄进行的。1942年9月10日,被日军驱散回非洲、原北平协和医学校的负责解剖和新生代方面研究的教授佛腾,在给翁文灏的信中指出,“北京人”头骨原物等“原拟随美国驻平海军陆战队一道送往美国。日美开战后不久,美国陆战队队员在秦皇岛当了俘虏。上面提到的化石与美国陆战队队员在一起。这个情况我们是从一位陆战队队员那里得到的,这位接受委托的队员在北京关押时恰好阑尾炎发作,在北平协和医院作手术。他瞅准机会把消息透露给大夫。从此以后,我就不知道这批物品的下落了”。佛腾

    教授对其下落作了分析,“12月9日我去解剖系和魏敦瑞博士的研究室,在那里遇到一些日本军官,但没被询问。我判断日本人完全清楚这些物品的下落。但在7月份,我意外地被日本人召到北平协和医学校,问我是否知道‘北京人’在什么地方。我当然回答‘不知道’。从这次谈话中我判断,‘北京人’或许已被悄悄地运往日本了,所以并非每个对此关注的人都知道。或许它确实在秦皇岛丢失了。”

    佛腾在信中还谈到日军破坏的情况,“当日本宪兵队要用洛克哈特大楼时,他们把地质调查所的物品和图书统统装上卡车运到城外空地给扔掉。这些物品很快被老百姓哄抢一空,他们认为这些东西也许值几个钱。后来福格森博士还买了些上门叫卖的骨骸,……这就是您在任时曾付出巨大心血的那项研究工作的悲凉结局”。《佛腾致翁文灏函》1942年9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375,卷846。有研究认为,新生代研究所的其他标本损失达67箱之多。

    1943年3月30日,翁文灏致函文森特,希望美国国务院和海军部帮助追查。他还指出,“我们迄今尚未公布这件事是为了避免引起日本人的注意”。

    其实,日本人早就注意了。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前,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长谷部言人及其助教高井冬二来到北平,高井要求到新生代研究室工作两周,被获得同意。12月8日清晨,日本人侵占协和医院,立即派员到解剖系迫使管理人员将铁柜打开,检视所有一切后进行封存,并派兵守护。过了几天,日本占领协和医院的负责人田冈大尉和裴文中面谈,追问中国猿人标本存放何处,并说明保险柜中所存放的全是石膏模型。1942年8月下旬,长谷部言人和助教高井冬二再次来到北京,组织周口店调查所,继续开掘。高井带了一名日本宪兵,向裴文中追问中国猿人的下落。由于化石标本装运是悄悄进行的,裴文中并不知情,当然也就无从回答。

    此时,在北京的日文报,以及《朝日》、《大阪每日》等报刊,在重要新闻栏内发表这样的新闻:长谷部言人发现中国猿人标本已被美国人偷去,协和解剖系保险柜内的东西是假的,是石膏制作的模型。这种贵重的东西,原不许运至国外,但美国人不讲信义,把它偷走了。也许长谷部言人等人在北平没有什么成绩,住了一个月,又回东京去了。

    1943年4月,日本宪兵密探锭者繁晴(英文名Goargia)找到裴文中,明确表示受日本军部的命令,负责寻找中国猿人标本。锭者繁晴连续在3天内质询了全体有关人员。特别是博文因此被日本宪兵队囚禁了五天,追问没有结果。裴文中认为,日本军方插手此事,是因为长谷部言人在东京运动了要人,令日本军部找到“北京人”化石。军部认为锭者繁晴很能干,而让他承办此事。《裴文中关于“北京人”化石标本被劫及失踪经过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

    三、照相机的发展过程?

    相机技术发展历程

    第一发展阶段(1839~1954)

    照相机技术从雏型走向光机成熟与完善的阶段;照相机各种主要部件处于发明并开始装入照相机内的阶段;各种类型照相机处于定型阶段。相机类型主要包括:

    1.35mm镜头快门平视取景照相机;

    2.35mm焦平面快门平视取景照相机;

    3.35mm单反相机;

    4.120单反相机;

    5.120双反相机;

    6.135及120折叠式相机;

    7.中幅与大幅面尺寸专业相机,

    在这些相机中,35mm单反相机的结构最为复杂,技术要求亦高。由于在单反相机设计中1950年使用了屋脊棱镜使取景从俯视走向水平、1954年采用了反光镜快速瞬时复位机构以及采用了自动收缩光圈的方法,使得35mm单反相机在操作上与平视取景相机一样方便;并且由于单反相机能直接观察到通过摄影镜头的像从而没有视差,以及能够更换镜头和近摄,因此单反相机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

    第二发展阶段(1955~1974)

    主要代表技术是依赖于电测光的手动与电动曝光控制。光部分从单纯的光学成像技术扩大到光度、色度、测光元件与光电转换技术,机械部分在简化结构、减少零部件基础上,增加了光电转换相结合的控制部分,电部分从简单的微安表控制电路发展到晶体管分立元件、厚膜电路、集成电路(IC)、模拟或数字控制电路。在这一阶段,开发的技术主要有:

    1.通过微安表头实现电测光手动曝光控制;

    2.通过微安表头及预选快门速度实现速度优先自动曝光控制;

    3.实现光圈优先电子快门自动曝光控制;

    4.依据电测光利用微安表头通过程序快门实现自动曝光控制;

    5.实现电子程序快门自动曝光控制;

    a.快门速度与光圈值按程序同时变化,用光敏元件、控制电路及继电器取代微安表头,以电子快门方式进行自动曝光控制;

    b.在镜头结构设计上采用镜后快门形式;

    c.控制电路由分立元件、厚膜电路及通用IC发展到专用IC,实行了多功能控制;

    6.钢片焦平面快门成功地应用到单反相机中;

    7.单反相机实现了TTL内测光手动和自动曝光控制;

    a.TTL内测光、微安表头显示,以追针、定点、平衡式指示方式,实现手动曝光控制;

    b.TTL内测光、应用IC,用LED显示,实现手动曝光控制;

    c.TTL内测光,光圈优先通过焦平面电子快门实现自动曝光控制。

    第三发展阶段(1975~1985)

    在自动曝光控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自动化功能并应用微处理技术实现多模式控制。

    35mm镜头快门相机:

    1.出现带电子自拍的电子程序快门;

    2.闪光灯内装在相机内,与相机形成有机统一体,实行同步控制(第一次革命浪潮);

    3.实现自动闪光控制(自动点燃、自动充电);

    4.实现自动调焦(第二次革命浪潮);

    5.实现自动卷片、自动倒片(第三次革命浪潮);

    6.出现双焦与变焦系统(第四次革命浪潮);

    7.出现超小型及护镜式相机;

    8.出现日期打印及数字记录装置;

    9.出现胶片DX编码系统。

    35mm单反相机:

    1.开始大量应用集成注入逻辑门电路技术,并采用80年代发展起来的表面安装技术将片状元件和ASIC芯片安装在柔性线路板上;

    2.开始应用CPU处理与控制技术,实现了CPU多模式控制;

    a.实现了手动曝光控制、光圈优先、速度优先、收缩光圈测光控制、闪光自动调节;

    b.在1978、1982、1983及1985年实现了各种类型和方式的程序曝光控制模式。

    3.实现了自动调焦控制;

    4.测光方式向多样化发展,从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OTF偏离胶片平面测光发展到像平面直接测光、点测光、多区域测光、TTL闪光测光和日光闪光同步测光;

    5.实现双优先自动曝光控制;

    6.机身内装电动卷片与倒片机构;

    7.高速钢片快门出现,其速度已提高到1/4000s;

    8.通过LED、LCD以程序曲线方式进行多模式显示;

    9.出现了高倍率变焦镜头;

    10.出现了大口径镜头

    第四发展阶段(1985~1995)

    随着开发相机所需的各种单元技术的完备和完善,讲入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相机研发己进入功能选择与整合阶段,新品开发的方法已发生变化,主要形式是以精密硬件和软件为核心将各种单元技术融会贯通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一阶段,新开发的功能主要有:

    35mm镜头快门相机:

    1.在调焦、闪光、曝光及摄影模式方面不断出现新技术

    2.防手振或手振补偿技术(1993 NiKon发表的Zoom 700 VR QD)

    3.整个胶卷可全拍标准画幅、可全拍全景画幅、可兼有两种画幅

    4.液晶显示屏用新夜光(采用蓄光性荧光体)照明

    5.防后盖误开安全锁定机构

    6.胶卷装入日期显示

    7.红外线遥控技术

    8.低角度取景器

    9.防水技术

    10.相机机身自带三脚架

    35mm单反相机:

    1.探索在各种条件下能正确对焦的测距技术;

    2.各种多元或列阵式传感器及其信息处理技术;

    3.用于调焦或变焦前各种镜头驱动技术(如DDC微型前进马达、无铁芯马达、AFD、USM);

    4.探索在各种条件下能正确测出曝光量的技术;

    5.闪光灯功能多且强大;

    6.各种摄影模式或专用摄影模式的开发;

    7.基于软件的新功能大量出现且软件已广泛用于调焦、测光、闪光、曝光及摄影模式中;

    8.在不改变相机硬件结构的条件下,由使用者自选功能,或通过更换或增添相机内软硬件,由使用者根据各自需要来选择、设置、调节、变换以及扩展各种新功能,从而实现相机的组件化及个性化设计;

    9.新型功能扩展与信息交换技术(如Minolta的艺术扩展卡系统,Canon的条形码程序输入,Nikon的通过IC卡使相机与电子笔记本进行信息交换以及Kyocera的ABF系统);

    10.数字回路、模糊逻辑及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11.神经元学习法及模糊理论(Nikon F70D);

    12.浮动镜片及复消色差镜头设计制造技术;

    13.特种专业工程塑料的研制与应用(如采用玻璃锅纤维增强聚碳酸脂作为机身);

    14.消音及防振动技术

    消音及振动吸收村料(Nikon F70D)

    无转子马达(Nikon F100)

    通过独脚或三脚架支撑整个相机

    设计出减少手振及快门机构运动振动装置

    防振变换镜头 (1987年,Canon EOS)

    影像稳定控制器(Canon)

    镜头稳像IS技术(Canon EOS3)

    变角棱镜(1992,Canon)

    平衡器系统(Nikon F5)

    快门与反光镜减振系统

    振动吸收结构(Nikon F100)

    机械浮动式设计(Nikon F100)

    由齿输传动改为带驱动(Minolta α-si)

    镜头与机身的分离式设计

    15.全幅和全景画幅中途切换技术;

    16.出现了新型单反相机取景器(Olympus IS1000,混合相机)

    第五发展阶段(1996~)

    1.自动感应测光(Minolta Dimage V)

    2.自动搜画对焦(Minolta DimageV)

    3.Minolta Dimage V,首创旋转、分体式镜头设计

    可减少镜头振动的影响

    利于自拍或偷拍

    便于多方位闪光补光拍摄

    4.采用滑罩结构,可达到小型化和良好操作性的双重效果(Fuji Epion 100 MRC TIARA ix)

    5.Minolta RD-175,首创分光棱镜分色感光系统

    6.可装卸式的防红外线低卡钳滤光镜(Canon EOS D2000)

    7.由相机自动选择或摄影者自选日光、钨丝灯光、萤光灯、闪光灯光源的自动白平衡功能(Canon EOS D2000)

    8.单点自动对焦:使用单点对焦演算法,由镜头中心被拍主题测出焦点位置(Kodak DC260 Zoom)

    9.多点自动对焦:使用多点对焦演算法,由镜头上的3个位置来测出焦点位置(Kodak DC260 Zoom)

    10.数码变焦(Kodak DC260 Zoom)

    11.利用自动旋转感应器测出相机倾斜角度,对像片讲行旋转处理(Kodak DC260 Zoom)

    12.以相同焦距不同角度平行连续拍摄,可从多至9幅画面拼合成一幅全景照片(Casio QV-7000SX)

    13.黑白模式、棕调模式、电影模式(Casio QV-7000SX)

    14.水印功能(Kodak DC260 Zoom)

    15.红外线快速资料传递(Casio QV-7000SX)

    16.广泛深入地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指导相机外形结构及各个操作机构的设计:

    a.利用工程塑料、复合构件、精密电子电路以及CAD技术使相机结构及内部设置更趋合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b.精心设计捏手:凹凸肌理处理、防滑软胶

    c.缺角设计

    d.快门速度调节盘、快门释放钮的设计和布局

    e.双快门释放钮的引入

    f.将容易混淆的旋钮、按钮或按键的表面处理为不同形状或不同肌理,使摄影者不但能有效地防止误动作,而且只要凭手指的触觉就能完成各项功能的操作

    g.拔盘、旋钮、按键,基本操作键设置在相机右侧顶面和持握捏手顶面上,用于创造性摄影和输入基本数据的操作键则设置在左侧顶面

    h.取景器的设计充分考虑人类视力的因素:屈光度调节器、高眼点取景器、透镜式目镜遮光护镜

    http://mxmm.ebn2000.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19&ID=4781

    照相机

    照相机是用于摄影的光学器械。被摄景物反射出的光线通过照相镜头(摄景物镜)和控制曝光量的快门聚焦后,被摄景物在暗箱内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潜像,经冲洗处理(即显影、定影)构成永久性的影像,这种技术称为摄影术。

    最早的照相机结构十分简单,仅包括暗箱、镜头和感光材料。现代照相机比较复杂,具有镜头、光圈、快门、测距、取景、测光、输片、计数、自拍等系统,是一种结合光学、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和化学等技术的复杂产品。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13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利用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映像暗箱,人走进暗箱观赏映像或描画景物;1550年,意大利的卡尔达诺将双凸透镜置于原来的针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为明亮清晰 ;1558年,意大利的巴尔巴罗又在卡尔达诺的装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为提高;1665年,德国僧侣约翰章设计制作了一种小型的可携带的单镜头反光映像暗箱,因为当时没有感光材料,这种暗箱只能用于绘画 。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珞)做基片的胶卷。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 ;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照相机品种繁多,按用途可分为风光摄影照相机、印刷制版照相机、文献缩微照相机、显微照相机、水下照相机、航空照相机、高速照相机等;按照相胶片尺寸,可分为110照相机(画面13×17毫米)、126照相机(画面28×28毫米)、135照相机(画面24×18,24×36毫米)、127照相机(画面45x45毫米)、120照相机(包括220照相机,画面60×45,60×60,60×90毫米)、圆盘照相机(画面8.2x10.6毫米);按取景方式分为透视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不能包括所有的照相机,对某一照相机又可分为若干类别,例如135照相机按其取景、快门、测光、输片、曝光、闪光灯、调焦、自拍等方式的不同 ,就构成一个复杂的型谱。

    照相机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和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以光子为载体,把某一瞬间的被摄景物的光信息量,以能量方式经照相镜头传递给感光材料,最终成为可视的影像。

    照相机的光学成像系统是按照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并通过镜头,把景物影像通过光线的直线传播、折射或反射准确地聚焦在像平面上。

    摄影时,必须控制合适的曝光量,也就是控制到达感光材料上的合适的光子量。因为银盐感光材料接收光子量的多少有一限定范围,光子量过少形不成潜影核,光子量过多形成过曝,图像 又不能分辨。照相机是用光圈改变镜头通光口径大小,来控制单位时间到达感光材料的光子量,同时用改变快门的开闭时间来制曝光时间的长短。

    从完成摄影的功能来说,照相机大致要具备成像、曝光和辅助三大结构系统。成像系统包括成像镜头、测距调焦、取景系统、附加透镜、滤光镜、效果镜等;曝光系统包括快门机构、光圈机构 、测光系统、闪光系统、自拍机构等;辅助系统包括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倒片机构等。

    镜头是用以成像的光学系统,由一系列光学镜片和镜筒所组成,每个镜头都有焦距和相对口径两个特征数据;取景器是用来选取景物和构图的装置,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凡能落在画面框内的部分,均能拍摄在胶片上 ;测距器可以测量出景物的距离,它常与取景器组合在一起,通过连动机构可将测距和镜头调焦联系起来,在测距的同时完成调焦。

    光学透视或单镜头反光式取景测距器都须手动操作,并用肉眼判断。此外还有光电测距、声纳测距、红外线测距等方法,可免除手动操作,又能避免肉眼判断带来的误差,以实现自动测距。

    快门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部件,最常见的快门有镜头快门和焦平面快门两类。镜头快门是由一组很薄的金属叶片组成,在主弹簧的作用下,连杆和拨圈的动作使叶片迅速地开启和关闭 ;焦平面快门是由两组部分重叠的帘幕(前帘和后帘)构成,装在焦平面前方附近。两帘幕按先后次序启动,以便形成一个缝隙。缝隙在胶片前方扫过,以实现曝光。

    光圈又叫光阑,是限制光束通过的机构,装在镜头中间或后方。光圈能改变能光口径,并与快门一起控制曝量。常见的光圈有连续可变式和非连续可变式两种。

    自拍机构是在摄影过程中起延时作用,以供摄影者自拍的装置。使用自拍机构时,首先释放延时器,经延时后再自动释放快门。自拍机构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机械式自拍机构是一种齿轮传动的延时机构,一般可延时8~12秒 ;电子式自拍机构利用一个电子延时线路控制快门释放。

    http://baike.baidu.com/view/18863.htm

    四、能否发一个箱子的CAD给我 谢谢

    你想要什么箱子,包装箱?木箱?看看这个可以吗?再说怎么给你

    木箱设计cad图纸

    以上就是关于木箱设计cad图纸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木箱设计cad图纸

    找包装厂木箱设计师工作(找包装厂木箱设计师工作好找吗)

    包装木箱(包装木箱制作教程)

    快手开直播需要什么条件,收费吗-(快手开直播需要什么条件,收费吗现在)

    好听的乳名排行榜(好听的乳名排行榜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