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特色文化(上城特色文化介绍)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上城特色文化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我想知道一下杭州的城区分布,如各城区的相邻情况,和各区的特色。
截至2020年,杭州下辖10个市辖区、2个县、1个县级市。
1、10个市辖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
2、2个县:桐庐县、淳安县。
3、1个县级市:建德市。
杭州是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扩展资料
杭州城区主要是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五个区,一般分别称城南,城中,城东,城西,城北。城南是南宋皇城所在地,湖滨地区更是西湖边旅客最集中的地方,吴山地区则汇集了胡庆余堂,张小泉等知名百年老品牌,是市政府定位为RBD(旅游商贸区)的城区。
城中是目前的市中心,境内的武林广场更是个拥有银泰,杭百,杭州大厦等刷新过国内销售业绩的大商场,武林门码头对岸在建的西湖文化广场也将成为地标性建筑,下城区的发展思路是打造南精北快,就是南部把庆春路金融街,武林商圈等做精做强,北部以石桥石祥路高架为主脉打造大杭州交通枢纽。
城东江干区定位是新的中心城区,未来的CBD(中央商务区)钱江新城就在境内,中国棋院,市政府,杭州大剧院,等一批国家,省,市级的建筑将会入驻。
京杭运河的南终点就是江干的三堡船闸。城西是西湖区,是市区空气环境最好的,一向是有钱人的聚居地,街道上常见名贵矫跑车。西湖景区全景也在辖区内,是杭州旅游的重心,境内还有全国首个城市湿地公园-西溪湿地,西湖区还是杭州的国家级高新开发区江北区块,拥有颐高,阿里巴巴等IT业界知名企业,百脑汇,宏图三胞等IT产品连锁零售商也汇集在此。
城北主要是拱墅区,这里以前是工业基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牺牲了环境,但是现在随着重化工等污染企业整治外迁,环境已经很适宜居住了。运河的沿线古迹的发掘保护和旅游的开发,使得它又多了张金名片。区内有全市首条水上公交,相信随我国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开展,拱墅的前景是无量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杭州
二、上城区的建制沿革
上城区域历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城、筑宫殿,历时140余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上城区自宋至清,分属钱塘、仁和县管辖,民初属杭县管辖。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区域分属城区、江干区。此后城区行政区域多次变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区分属第一区。第二区和第四区(即原江干区),建区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继在上城区域建立。改原第一区为上城区,第二区为中城区,第四区为江干区。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区人民政府。6月22日,中共杭州市委决定并经省委批准,各区建立区委组织。8月19日,市委决定区政府改为区公所,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并撤销区委组织。1950年6月1日,市政府决定撤销区公所,城区工作由市直接管理。
1952年5月,重建区委、区政府。11月,上城区召开了城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1月,市政府决定调整上城区的管辖范围,将上城区的十五奎巷和六部桥2个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鼓楼至凤山门)划归江干区管辖。1954年7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召开了上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80年6月前,先后召开过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8月,市人委决定建立街道办事处,上城区建立9个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1955年5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
1957年6月,中城区建置撤销,其管辖的金钱巷、马市街、皮市巷、青年路、岳王路5个街道办事处划归上城区领导。
1960年4月30日,上城人民公社成立,中共上城区委改称中共上城人民公社委员会,区人委改称上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 10月,上城人民公社终止,复称中共上城区委和区人委。
1963年12月,市人委决定将下城区的横河街道办事处划归上城区领导。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区委、区人委工作受到影响。1967年3月,上城区人武部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成立生产办公室,负责全区生产及有关领导工作。1968年4月15日,经杭州市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批准,建立上城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9月16日,上城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
1969年4月,建立中共上城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后改称核心小组)。是月,西湖区的南山街道办事处划归上城区领导。1970年8月,中共杭州市上城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杭州市上城区第一届委员会。区革委会核心小组终止。1972年12月,南山街道办事处划归西湖区领导。
1980年6月,召开上城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上城区人民政府,取消了上城区革命委员会名称。
1997年1月1日,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杭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江干区的紫阳、望江、南星、闸口4个街道办事处和四季青镇的近江、望江、玉皇3个行政村划归上城区管辖,使上城区域面积从6.86平方公军扩大到1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21万增加到34万人,街道办事处从原来的7个增加到11个。
2003年5月,把原来的9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6个。撤销小营街道、城站街道建立新的小营街道;撤销南星街道、闸口街道建立新的南星街道;调整紫阳街道的区划界线,保留湖滨街道、清波街道设置。
三、杭州的文化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
杭州话,一般是指杭州主城区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 ,分布于杭州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杭州话是杭州历史的活化石。南宋年间,开封及周边地区的北方军民随宋室大举南迁,定居临安。此后,清朝的八旗兵在杭州驻扎,时间长达200年以上。由于北方移民急剧增加,导致占人口优势的吴语与占政治优势的北方官话进行融合,这一特征在杭州城区内尤其突出。杭州话发生“儿化”和“腭化”,多用文读,这是和北方方言长期融合演变的产物,也是与临绍吴语的差异之处。杭州话语腔语调与周边临绍吴语无异,较大程度地受到了绍兴话的影响,杭州与绍兴的依存关系类似上海与苏州。
杭州市区话具有全浊音,四声齐全,清浊对立,这是隶属吴语的典型标志。
杭州地区的滨江、萧山、富阳方言,以及临安、桐庐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杭州地区吴语临绍方言使用人口众多。 此外,原严州府今划入杭州的淳安县、建德市为徽语。 杭州话与南北方言的异同比较北方话杭州话典型吴语
(括号外为上海话,括号内为苏州话、绍兴话、温州话) 说明时候 辰光 辰光 与吴语相同 脖子 头颈 头颈 你、我 你、我 侬(内,乃)、阿拉(偶,吾) 与北方方言相同 脸盆 脸盆 面盆 脸 脸孔 面孔 吴语、官话杂糅 傍晚 晚快边儿 夜快边 与吴语相同但有儿化 吵架 闹架儿 吵相骂(杀相骂)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儿化 玩儿 耍子儿 孛相(白相) 筷子 筷儿 筷子(ng) 零食 消闲果儿 小食 今天 今朝 今朝(该日,今日天光) 和太湖片苏沪嘉近似 不要,不行 嫑,不来塞 覅,弗来塞(弗来塞哉,弗能ng) 杭州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
基督教——约18万人,其中萧山区占一半以上,老市区3万人,39处堂点:崇一堂,思澄堂,天水堂,鼓楼堂,杭州基督教会城北堂,笕桥堂,杭州基督教下沙磐石堂,杭州崇一堂是全球最大的华人教堂。佛教——灵隐寺,净慈寺,上天竺法喜讲寺,中天竺法净禅寺,下天竺法镜讲寺,韬光寺(灵隐山半山巢枸坞)。道教——抱朴道院。伊斯兰教——4000人,凤凰寺等。天主教——2000多人,天主教堂11所:圣母无原罪大堂。
杭州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所处于1952年10月成立后,贯彻执行中国政府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宗教界开展反帝国爱国运动;近行社会主义教育;保障正常宗教活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帮助各爱国宗教团体办好宗教事业,落实好政府对宗教的各项具体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不情之请付义社会相适应。杭州市宗教界爱国人士在抗灾救灾、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办教育及捐款资助伤残人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中成绩斐然,为杭州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2012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5个,公共图书馆15个,图书馆藏书1577万册,拥有乡镇街道文化站190个。
截至2006年,全市有博物(纪念)馆51个,剧场16个,群艺馆3个,音乐厅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群)。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5家画廊被命名为“中国诚信画廊”,5个广场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杭州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印学博物馆(西泠印社)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中国伞博物馆 中国扇博物馆 杭州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浙江博物馆 中国湿地博物馆 中国财税博物馆 中国动漫博物馆 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杭州古城墙陈列馆 杭州碑林(杭州孔庙) 中国西药博物馆(民生药业陈列馆) 南宋官窑博物馆 章太炎纪念馆 苏东坡纪念馆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陈列馆 西湖博物馆 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 杭州历史博物馆 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江南铜屋) 都锦生织锦博物馆 潘天寿纪念馆 浙江自然博物馆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 白苏二公祠 中国水利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围棋博物馆黄宾虹纪念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杭州蒋兆悦档案实物陈列馆中策奖状烹饪财会博物馆 钱江观潮节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农历8月18日,在萧山钱江观潮度假村举行国际钱江观潮节。届时,游客不仅可以欣赏举世奇观钱江潮,更可参与一系列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
西湖博览会
西湖博览会最早创立于1929年,与1893年的“芝加哥博览会”、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和1927年的“费城博览会”一起扬名世界,并被公认为四大国际性的盛典。首届博览会总共展出国内外物品14.76万件,堪称当时中国物品的总汇。
为纪念这场首开中国博览业先河的展会,2000年,杭州市政府决定重办西博会。到目前,西博会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性博览会 。 与杭州老百姓相关的影视作品:《幸福的片儿川》。
《幸福的片儿川》以杭州片儿川为题材讲述了不同年代的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由杭州晴天创意(杭州晴天广告策划有限公司)制作出品,国家一级演员杨和平,知名演员娄亚江、叶新宇、应晓强及童星楼子豪等参演。
影片中老孙头生活中贪小便宜觉得不吃亏只要给孙子吃得好穿得好就是幸福,而孙子认为幸福是希望自己以及身边的人都能和自己一样快乐的生活就是幸福;丢钱的袁青松认为赚足钱给儿子花就是幸福,而他的儿子每天能看到爸爸妈妈是幸福;老孙头隔壁面馆的老板曹林和伙计华子的幸福是店里的客人来的多一点再多一点。
片儿川是杭州市井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食物,所以在影片中可以泛指杭州精神,在故事中它不仅仅只是一碗面,它已经化身成为了老孙头、小宝、袁青松、曹林、华子,当然在生活中它更可以是生活在杭州各个角落的普通老百姓。
四、成都特色民俗文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成都作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许多人对它有着别样的情感,那么就一起来看看成都特色民俗文化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1
1、端午的粽子春节包
过年的粽子,多为肉粽子。刚做好的腊肉,是粽子里的明星。将糯米用水泡透,配以煮至即将透心的红豆和切成颗粒的半肥瘦的腊肉,拌入盐和花椒面即可。
2、走人户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人日”草堂祭杜甫
“人日”(正月初七)游草堂的习俗,起源于唐代。”每年的“人日”便成为成都人游览草堂,缅怀诗圣杜甫的特定日子。
3、正月十五恋人“偷青”
根据成都传统习俗,小伙子喜欢上了邻家的姑娘,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去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以表达爱意。而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后,便知道有小伙子恋上了自己,心中便会充满喜悦和憧憬。
4、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5、送节礼
汉族交际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春节、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嫁出去的女儿携女婿,分家另过的儿子携媳妇,带上礼物回家拜望父母。亲朋好友之间也在上述节日期间互相拜节送礼。该习俗现仍流行,只是所送礼物随时代发展已有变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2
成都特色文化
1、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已有5000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巴蜀文化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无为逍遥,更因刀剑而存。
2、蜀绣
蜀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多种刺绣的总称,主要产于成都和绵阳等地。蜀绣、湘绣、苏绣、粤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蜀绣具有形象生动、色彩艳丽、富有立体感、短针细密、针脚平齐、片线光亮、变化丰富的特点。蜀绣技艺严谨精密,讲究施针,针法变化多样,针脚整齐、掺色轻柔、虚实合度、变化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2006年蜀绣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蜀锦
蜀锦与杭州织锦、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蜀锦大都以经向的彩条作为基础起彩,并作彩条添花,使其织纹精细、图案繁华、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成为了一种最具地方风格与民族特色的五彩织锦。蜀锦质量坚韧而饱满,彩纹风格秀美,配色不失典雅而又不落俗套。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是成都地区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清代中叶,瓷胎竹编产品技艺独特,以精细见长,具有"精选料、特细丝、紧贴胎、密藏头、五彩图"的技艺特色。工艺小花瓶以及功夫茶具等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瓷胎竹编产品中外广受游客的青睐。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5、糖画
成都糖画是流传于成都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蕴含了历史、美术、地方民情风俗、蔗糖工艺等复杂的元素。糖画艺人善于观察和总结生活,将糖画与川剧相结合,创作的《水漫金山》、《战马超》、《凤仪亭》等戏剧糖画作品,表现了丰富的川剧折子戏情节。
6、川剧变脸
川剧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剧种。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中展现的绝技丰富多彩,如变脸、托举、开慧眼、藏刀、喷火等,很多传统的技艺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3
被遗忘的“成都民俗”
不少来成都的人,会被这座城深深吸引。成都,带给人们的不止是它的闲适,它的高楼林立,它的昼夜喧嚣,它的热血沸腾。正如北上广,如此现代化的大都市,甚至繁华程度更盛于成都,但是偏偏就只有成都,被人称之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那怡然独立,不被时代推动更替,深深扎根在每个成都人心中的,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浓稠“蜀文化”。也正是这亲切的“蜀文化”,让每个生活在成都的居民,都散发出一股“历史味儿”,因此不断牵动着成都人灵魂深处的归属感。
说到成都的民俗文化,可能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那些个大大小小热闹非凡的茶馆中,表演台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川剧变脸,以及台下的阵阵叫好声了。甚至坐在茶馆外老树下围堆坐的人群进行的娱乐游戏——打麻将,也被大家认为是一种,特别的民俗文化。
然而,成都真正的民俗文化,却是另有它物,其历史斑驳程度,连一些真正的老一辈,都无法说上几句所以然,赋满了传承味儿,却又低调而神秘莫测。
/ 鱼市/
自古处于盆地中央的老成都,少有那些沿海地区的大江大河途经,但成都人民却从来不愁无水产解馋。其湍湍穿过的水域,光锦江与解玉溪就给成都人民提供了日常丰富的渔产资源。
当时的鱼民,在天未亮之际,就匆忙感到鱼虾捕捞处,打捞好今天的分量,或挑着担子,或划着小船,吆喝声,叫卖声,在南门大街或者湖广馆街的街巷里此起彼伏着。
捕鱼的用网一捞,可谓是一抓一大把,什么鲤鱼鲫鱼,多得很,买的人多,卖的也不愁卖不出去,黄鳝泥鳅,也不像现在这么贵,普通人家想吃就吃,无所顾忌。
居民们买回家,吃的鱼也相对简单,没那么多复杂多变的料理花样。放上蒸锅一蒸,倒点酱油醋,撒两三根切细的葱丝,一般来说,这样的.简单香气,就已让寻常人家满足。若是到了大馆子,想尝个鲜,那可能做法会多样,当然,价格也贵上不少。
/ 竹器 /
自古以来,南方多产竹,小孩儿爱用细竹编织可爱的蚂蚱等小玩意儿,成年人就偏好用它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了。
也是在南方才能这样用途广泛,要是到了北方,天干物燥,竹子一不小心就会爆裂散架,拿去北方的人也只能轻声叹息,无可奈何。
但如果在成都,要是你新买的竹篮烘笼篾条掉了,竹椅的靠背坐垫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只腿瘸了,筲箕的边张开了,马架子坐的竹条断了,都可以留着。也不用自己瞎捉摸该哪儿哪儿上啥条子,只用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旧如新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好奇的细娃娃通常会歪头观看,那些修竹器的,怎么就用一捆竹子、蔑条和工具把我今儿个调皮弄坏的晒衣竹竿儿弄得跟新的一样?昨天老妈还修理的满头大汗,愣是没有办法的竹篓子,桌椅板凳,怎么在他手里,几下子就给还原如初了?
/ 凉席 /
现在的凉席,一般都是那种“麻将席”,一来是怕竹子做的席子,老是容易发潮,二来是因为,万一啥地方的竹子翘起来了,那尖尖的刺扎得人才叫难受呢。
但是咱们老成都,可没“麻将席”,那时候,人们就喜欢睡竹篾条编织的凉席,觉得贴肤而又惬意,加上时常街上有吆喝着:“补凉席!补凉席!”,所以也不怕它坏,而且用久了的老凉席,被磨得光滑熨帖,最为舒服了。
/ 水桶 /
以前成都没有自来水,几乎家家户户都得拿着水桶去井里提水。历来节约的人家,更是几十年都不会换一次水桶,世世代代传承着,先不说它耐用,光是陪伴这么多岁月的痕迹,就让人舍不得丢弃。
联想到现在的锅碗瓢盆,今天的桶已经由木桶到白铁皮桶、铝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里木桶已几近淘汰。
但同样便宜的价格可买不到那么实惠的东西,光是塑料盆子,也经不起时间的敲打,总会在某
况且那时候,总是有许许多多的手艺人,连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都有专业的箍桶匠来医治,所以断然不会拿那木块来当柴烧,或是直接丢弃。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内壁甚至还有一层滑滑的青苔。
/ 打草鞋 /
或许在某些景区,你能看到一些老婆婆。她们在路边摆上一个小篓子,篓子里装着打好的草鞋,手里拿着一个半成品,也不叫谁买,就自顾自的坐着,等待客人主动上门。
老成都时代,买草鞋的繁多。自古粮仓之都的成都,谷草麦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捆货物、编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往往天没亮,就端着个凳子坐在家里的小院坝中,男人们出去种田,女人就留在家里打草鞋。
特别是在乡场上,人们就地取材,直接就手用草编织鞋子,传承了许多打草鞋的手艺,甚至开起了专门的铺子。男士的、女士的、各种码子,他们心里都清楚的很。
/ 代客冒饭 /
除开上面的修竹器的,补水桶的,打草鞋的......老成都的服务可谓是细致入微,卖水人、磨刀匠、拾瓦匠,你以为你能想到的就是所有,其实还有很多服务让人拍手叫好,比如说这个“代客冒饭”。
这可以说是很多成都人都没听过的新奇玩意儿。馆子不收取任何费用,把顾客带来的冷饭用汤冒热,方便他们就餐。若是顾客带了钱,就买他们几份小菜来下饭。
这种生意通常是为那些缺乏生计的成都贪民,其中裹藏的人情味才是真正暖人肺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业,而“代客冒饭”在当今的成都,可是见也见不到,早已销声匿迹了。
老成都,老成都,成都的老,穿梭在每个大街小巷的砖瓦中,流淌在每个不复返的江水中,扎根在每个去怀念去探寻的成都人心中。
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口相传的,老则老矣,也承载了时代的新。而这些被遗忘,被颠覆的“老”,变成了历史中那一岁月真正的“老”,无法被替代的“老”。
有些民俗文化虽会渐渐消失,但是民俗中传承的人文精神却不能消失,历史的老成都人情味不能消失!
我想,也正是这些没有消失的精神,才让成都沉淀出厚重的,独一无二的“蜀都情怀”,才让一代又一代来到这里的人,被它吸引,在深深扎根。
成都的民俗是成都的“情”
而成都的“情”
就是成都人的归属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城特色文化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