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民间工艺(杭州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民间工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梁祝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1600多年发展历程中,梁祝从最初的民间爱情传说逐渐进入各类文艺形式,形成了千姿百态、蔚为壮观的梁祝文化。可以说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传说。
杭州是梁祝传说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万松书院就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之处,而十八相送处,也见证了一段千古爱情。
2、白蛇传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基本成型于南宋时期的杭州,后流布全国并远播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白蛇传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历史学、民俗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白娘子(白素贞)、法海等形象,是中国艺术长廊中重要的典型形象。
3、西泠印社金石艺术金石篆刻艺术
西泠印社金石艺术金石篆刻艺术可溯源至殷商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叶铭、吴隐等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发起创立。
百年来,西泠印社始终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和“兼及书画”为宗旨,成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领域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的学术社团,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
4、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张小泉剪刀品牌始创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剪刀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细,其传统的剪刀锻制磨工精工序共有72道。三百多年来,历代张小泉的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所制剪刀刃口锋利,开合和顺,式样精美,经久耐用。
5、富阳竹纸制作技艺
富阳古名富春,素有“土纸之乡”之称,其竹纸制造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富春竹纸以当年生嫩毛竹为原料,有一整套独特的制作技艺,大小工序达72道。
富春竹纸品种很多,用途各异,其代表产品元书纸呈淡米黄色,略带竹子清香,柔软耐折,不腐不蛀,为毛笔书写的上佳纸张。富阳至今仍有竹纸传人从事传统竹纸生产,但为数不多。
二、杭州还有哪些传统文化
1、淳安三脚戏
三脚戏是浙江杭州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淳安民俗素尚歌舞,每到春节元宵,市井乡间均有演傩神戏和表演各种歌舞的习俗,跳竹马尤为盛行。清光绪年间,湖北黄梅采茶戏和江西赣东采茶戏传入浙西后,与民间歌舞跳竹马(竹马班)相结合,以采茶戏的剧目、曲调及表演形式,融合本地的民间音乐、地方语言及风俗习惯。
2、鸡血石雕
鸡血石雕,以昌化为最。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其历史追溯到了2300多年前。鸡血石色、质、形、景、纹、图、意等卓然杰出,具备了“润、细、腻、温、结、凝”之六德,其质地细腻、温润、通灵,尤其是根据“血”和“地”的特点雕刻造型意象,更是变化万千。
3、纸制作技艺
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杭州市富阳区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竹纸制作保持着完整的传统工艺,它以手工舀纸术制作,从选料到成纸共有15个环节、72道工序,生产流程完全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的工序相合,用料讲究,生产工艺复杂。
4、翻九楼
翻九楼,又称吊九楼,是流行于闽东北及浙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多用于求雨、祈福及禳灾等仪式上。翻九楼表演,行头简单,动作却异常惊险,2008年顺利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随着萧山“翻九楼”日渐出名,表演地域也渐渐从萧山扩展到了绍兴、诸暨等周边城市。
5、楼塔细十番
楼塔细十番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音乐。据记载,公元1377年,楼塔的宫廷御医辞官返乡著书《医学纲目》时,与当时楼塔的一批善音律的文人墨客、富家贤士,经常吹弹各种乐器,演奏各种古典曲目,楼塔“细十番”由此而生。
三、杭绣概念、工艺、历史、发展、名店?
杭绣的概述
杭绣即杭州刺绣,亦称吉绣,起源于汉代,至南宋为极盛时期。当时的刺绣,一为“宫廷绣”,一为“民间绣”,前者专为皇室内苑绣各种服饰,后者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绣仍盛而不衰,城内后市衔、粥教坊、天水桥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
杭绣的工艺
杭绣讲究针法,针法主要有平绣、乱针绣、叠绣、贴续绣、借底绣、发绣、穿珠绣、帮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等。杭绣的刺绣品种很多,尤以盎金绣、包金绣、银线绣、彩丝绣等著称于时。蛊金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包金绣,层次分明,交相辉映;银线绣,古朴文雅,素而不俗;彩线绣,细密艳丽,形象活泼。杭绣在刺绣技艺上,吸收并融合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绣法多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寿桃、如意、八卦、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在装饰上运用夸张和变形,也是杭绣一大特色。
杭绣的历史
杭州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刺绣在杭州有悠久的历史。
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后,画师绣工云集,繁华甲于一时。朝廷设立织造机构,监制宫廷服饰,当时杭州就集中了300余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据苏州刺绣艺人朱风《中国刺绣技法研究》一书中所说“宋高宗刘安妃,杭州人,工书画,绣有东方朔像,此发绣人像,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另据明代万历年间张应文著《清秘藏》记载“宋人之绣, 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以上这些都说明南宋时杭绣已臻精工细致,有很高技艺和水平。
从宋到明清,杭城刺绣久盛不衰,而且是全国刺绣用丝线的主要产地。当时杭城产绒线之多,为全国之冠。杭绣如此发达的原因,一是朝廷的需要,二是地方官员及百姓需要,三是宗教的需要。杭州素来是宗教胜地,庙、寺、观、庵为数不少,如灵隐寺、净慈寺闻名于世,宗教色彩的刺绣品也应运而生。信女李德廉、 姚德贞,于公元1355至公元1361年绣制了“妙法莲华经”,是元代保存下来的一件完整刺绣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宋时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弼教坊一带有刺绣作坊10余处,从事官服图谱、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龙船稍旗、神服戏装乃至嫁妆衣饰等绣制,刺绣艺人约200余人,以男工为主。因此,行业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规矩,此风一直沿传到民国,成为杭绣一大特点。
杭绣的发展
建国后,杭绣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市工艺美术学校专设了刺绣班,培养了一批后继新人。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设立刺绣和机绣研究室,研究整理,发掘创新,创作了大量刺绣精品,形成了杭州现代刺绣的独特风格,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奇葩突现,使古老的杭州刺绣绽放出新的辉煌。
杭绣的名店
张允升百货店(原名张允升线帽百货庄),是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在旧时,素以自制丝线、帽子著称杭城,尤其是该店自制的各档丝线,成为旧时杭城“五杭”之一的“杭线”。
杭州自宋以来是“杭绣”的发源地,至清时,民间的手工制绣棚作发展较快,当时的羊坝头巷曾成为杭城戏服刺绣的集中地。同时,民间手工成衣铺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民国初,出身制线工人的孙仲舒盘进张允升。孙早年在高银巷木瓜弄口一家制线作坊当学徒,为人聪慧,深得东家传授,制得一手好丝线。孙盘进店铺后,自设工场,向桐乡、海宁、德清及余杭等地采购优质的清水蚕丝,制成各档丝线,有绣花用的各色绣花线;有缝衣用的“细三口”(一种丝线的规格);有用“粗三口”捻成的女孩子扎辫子的“红头绳”和串物“串绳”等。尤以串绳最为著名,杭城各扇庄、古玩珠宝店和卖念佛珠的店家、寺院,都采用张允升的串绳串扇坠、玉配和念佛珠,颜色为红、绿、黄三种,串绳还出口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及香港地区。张允升的串绳出口东南亚诸国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春天,几位泰国僧人来到张允升卖串绳的柜台前,对活计讲:“你们的丝线会不会褪色?”正好被站在一旁的孙仲舒听到,当时立即请他们到制线工场参观,并随便拿了几种颜色的丝线放进盛有清水的面盆中浸了一个多小时,捞出丝线,不见褪色,众僧人心服口服。走时,买了不少串绳告别而去。从此,年年有不少东南亚诸国的寺庙和店家来杭采购或订购。张允升的丝线就是在这个时期走红杭城。孙老板也很会做生意,凡裁缝店(成衣铺)的人来买丝线,年长的,递给烟管一支,旱烟一袋,泡了一杯茶,请他们吸烟稍坐,不会吸烟的,就请他喝茶稍等,伙计们按他们的需要配齐。如果是姑娘、大嫂来买绣花线。就介绍她们看看本店的其他商品,如帽子、化妆品等。
张允升的丝线一出名,本省湖州、德清、安吉、泗安等地的杂货店、百货店纷纷来杭采购,张允升也做起了批发生意。民国14年(1925)12月清河坊那场火灾也秧及了张允升的木结构店堂。趁改建江墅路时,孙仲舒便将张允升店造成了水泥门面的四层楼楼房,一、二楼为营业厅,三楼为制线制帽工厂,四楼为职工宿舍。新房落成后,张允升除了继续自制自销丝线、帽子外,还为上海的一些厂家经销蝴蝶牌牙粉、蝶霜、花露水、福桃牌木纱团及天津的羚羊牌毛线等,成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城最大的一家百货店。
四、杭州地区有哪些有杭州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比如张小泉剪刀,西湖伞,王星记扇子,竹辫等
杭州西湖边的西泠印社不是就是很好做印章的调研题材,那里可以找到很多资源的。
同在西湖另一边的河坊街是各种民间手工艺的集聚地啊,可以看见张小泉剪刀等。可以从这里开始。找到手艺人聊聊,从他们那里应该会有很多线索。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民间工艺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