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西湖字体(西湖字体logo)

    发布时间:2023-04-04 03:21:1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76        当前文章关键词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西湖字体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西湖字体(西湖字体logo)

    一、九叠篆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印章文字发生了多次变化,秦八体摹印汉六体缪印有明文记载,对玺印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金时期印章文字出现了重叠笔画,史称九叠篆。不过九叠篆的制度如何,名称的由来,其特征性的缠绕重叠的形体来源均尚多阙疑。

    古今玺印文字发展由钤泥封检转变为钤纸帛,印文由阴款变为阳款,印面由小变大。隋唐时代朱文印章的使用,促使了印章章法的重大变革。入宋以来,朱文印面的文字章法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疏变密,整齐紧凑,笔画均匀,横竖笔画平直规整,有些文字笔画反复盘曲,形成笔画多叠的印文。

    北宋印章使用叠篆见于史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中央官署及京城改铸叠篆。《宋史·舆服志六》:“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随僖宗如蜀,子孙遂为蜀人。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琢玉皇帝六玺,也叠篆。《宋史·舆服志六》:“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

    靖康之变,北宋宝玺被劫,中央官署遭到彻底毁坏,此类印玺多散失,湮没无闻,仅有零星存世。传世的“内府图书之印”诸字均缠曲反复,其中“之”字十三叠、“印”字九叠,都是特地留出空间给叠笔的。吉林舒兰征集到北宋涂金印,据说是金人劫掠之物。“中书门下之印”,中书门下为中央官署,此印也为叠篆。江苏丹阳发现的南宋爵号印“弋阳开国”,也是叠篆,其中“弋”字七叠,其他字均有叠笔。此三印风格接近,笔画中粗,刚柔相济,“内府图书之印”尤其精美,呈现皇家风范。对于一般官印,史籍并无叠篆的记录,从各地发现的数量庞大的宋代官印看,虽然偶见叠笔,却构不成制度。例如河北昌黎出土不晚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的“归化左曹第一军使记”,“化”左旁叠笔,“第”下叠笔、“记”左侧的叠笔、“曹”字下“日”字变成空框内“吉”字,相反上部笔画简化了。陕西三原县高渠乡发现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少府监铸的“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仅“第”末笔往返成叠,“蕃”字上部四画加叠,“朱”明显,也仅二叠。北宋和南宋的官印一般没有加叠。例如北宋的“雄胜第十军指挥使记”、“神卫左第一军第二指挥第二都朱记”、“神卫军右英烈第四指挥都虞侯记”。均无叠笔。杭州西湖发现的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的“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没有叠笔。据此,曾广庆指出,有些文章把宋代官印统称九叠篆似为不妥。对照文献和发现的实物,宋代叠篆制度是有范围的,只限于皇帝玺印、爵位印、中央官署和京师衙署用印,少量官印中的叠笔,叠数也不多,不在于制度所定叠篆范围。

    金代开始官印普遍使用叠篆。各地发现的金代官印数量不少,尤以河北省为多。所见的金代官印都是叠篆。如,承德发现的金代早期的“元帅府印”、保定征集甲申“都元帅府之印”、承德发现的“元帅监军之印”、保定发现的“元帅府监军印”,隆化发现“兴安西北等路元帅府印”、唐县发现“都统之印”、易县发现“副统之印”、怀来发现“山东路副统军之印”、岳城发现“行军万户地字之印”、平泉发现“万户往字号印”等。金代的官印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所有官印无一例外,均有叠笔。二.每印并非每字皆叠,如“行军万户地字之印”“行军”中“印”三字和“山东路副统军之印”中“统军”“印”三字没有叠笔。三. 同样的印文叠笔并不相同。如“都统之印”,唐县发现的和内蒙古发现的叠笔并不相同。

    宋金时代的叠篆制度记载很有限,特别是具体的叠篆之法,更是语焉不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叠篆字形的处理办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直线变曲线。通过对直线的加屈,把相对简单的线条变得复杂,使得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这是叠篆的主要标志,所谓八叠、九叠等等均以此为准。北宋“内府图书之印”是典型的例子。“内”“之”“印”字都是在尾端伸展处加叠。“府”字中“付”中,“寸”是尾笔伸展叠笔,而“人”却是把两笔直线改成平行的曲线。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印面越大,叠得越多,字数越少,叠得越多。“元帅府印”四字,“元”字六叠、“帅”字七叠;“都元帅府印”五字,“元”字四叠、“帅”字五叠;“元帅监军之印”六字,“元”字三叠、“帅”字四叠;“元帅府监军印”六字,“元”字二叠、“帅”字三叠。其二,单线变复线。如山东苍山兴明乡出土金末铜印,叠篆:“虎威副都尉印”。右侧凿刻“壬辰年正月春”,印钮上刻“上”字。其“印”字上部少一笔,“副”字内“田”中“十”,写成双钩“十”。其三,改变结构。为了增加叠笔,或者便于处理叠笔,改变结构是常见的现象。如上述金代两个监军印相同,一个比较工整,一个比较粗放,两者字形、叠笔不同。其中“监”字,前者下部“皿”字似“亚”,后者似“巫”,写法不一。有的只是笔画的改变,牵动了整个结构的改变。如“元帅府监军印”中“印”字下面部分行笔方向相反,便于顺势加叠。其四,采用减笔字。某些笔画繁多的字,没有空间可以加叠。就采用它的异体字,无论俗体或者古体,只要笔画少即可。例如金代“行军万户地字之印”中用“”字正体,而在“万户往字号印”中却用俗体字“万”,不用正体“”,用了俗体“号”。前者因为笔画繁多,没有叠笔,后者笔画变少,均有叠笔。九叠篆的叠要害在于增笔来平衡疏密,因此手段是多样化的。

    宋之叠篆,虽未称为普遍的官印制度,却成为辽、西夏的官印格式。契丹文、西夏文是采用汉字形式创制的民族文字,它们与汉字关系密切,依然沿用汉字的一些制度,楷书、篆书、草书具备,印文也采用叠篆。辽之契丹文官印、如辽宁凤城发现的契丹大字印,西夏的西夏文官印,“戊辰五年印”。如元代的八思巴文官印,如河北东光发现至元十六年中书礼部造“侍卫军副都指挥使印”。都仿造宋朝制度使用叠篆盘曲缠绕,酷似汉文。元代的汉文印使用九叠篆,文字基本与金代官印一致,可知两者的承袭关系。北宋以来,叠篆实际成为官印的象征。

    官印叠篆制度在明代得到完善。成化时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五云:“本朝文武衙门印章,一品二品用银,三品到九品用铜,方幅大小,各有一定分寸。惟御史印比他七品衙门特小,且用铁铸,篆文皆九叠。”《明史·舆服志四》:百官印信,正一品至从九品,乃至未入流者条记,“俱直纽,九叠篆文”。又“其他文武大臣,有领敕而权重者,或给以铜关防,直纽……九叠篆文”。

    又洪武二十三年,“巡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御史印用八叠之说仅见于《明史》,八叠与九叠实在难以区别,实际操作并不容易,至今也没有发现此类八叠印章,恐是仅仅在洪武年间使用,以后废除了。明代正史出现了“九叠篆”这个名称,“九叠”之“九”含义多有说辞。万历年间沈德符《野获编·列朝二·符印之式》:臣下印信,则文武一品二品衙门,得用银造,三品以下俱用铜,惟以式之大小分高卑,两京兆虽三品,印亦银铸,则以天府重也。以上俱用九叠篆文,不知取义谓何,唐宋以来并无此篆法,盖创自本朝,意者乾元用九之意乎? 沈德符唯知当朝,不知宋以来已经流行叠篆之法,“乾元用九”作为九叠出意纯属猜测。按,《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朱熹本义:“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九叠篆柔屈盘缠,字之至柔。体现以君道之阳刚驭臣下之阴柔,所以天下大治。不过沈德符的说法,已经说明“九”不是实数。

    明代印制,官印叠数多寡与官职高低无关。监察御史选用八叠,只是为了与其他官印区别,显示其特殊身分而已。清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之十二举曰:“后世官印有九叠、八叠、七叠。皆朱文,私印亦间为之,九叠又名上方大篆。刘昌曰:取乾元用九之义,八叠,明监察御史印用之,取唐台仪八印义,七叠,历日用之,取日月五星七政义也。” 明代官印除了“八叠”有史载外,其他叠篆还没有实证。明代官印存世数量不少,罗福颐《古玺印概论》收录了三方明代九叠篆官印,都是九品以上的方印,其中一枚“禾屯吉卫指挥使印”是永乐七年(1409年),礼字四十三号。它在1974年吉林洮安出土。各地的考古发现,数量较多。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浩特市发现明代铜印,印文“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圆柄左方刻“礼部造”“永乐四年十月日”,湖南澧县征集到南明唐王朱聿键给藩封华阳王朱敬一的王印。印面“华阳王镇抚司之印”,背阴刻楷书“隆武二年五月初八日给王臣”。

    云南大理洱海退水时,经常发现明代卫所官印,1986年为止,计有28方。除永乐元年(1403年)、弘治七年(1494年)、嘉靖四年(1525年)各一枚外,均为洪武年款印,最早洪武十六年(1383年),最晚嘉靖四年(1525年),为大理、洱海、蒙化、澜沧、大罗卫所建制。为九叠篆。值得注意的印文笔画之间距离均衡,而且印面多见横线,与元代八思巴篆体印相似。它是经过处理的,以笔画简单的加叠,如“户”变直线为折线,如“洱海卫右千户所百户印”,而且同一个字在一个印面中加叠有变化。此印中行“千户”之“户”,下成四横,后“万户”之“户”下成六横。甚至不惜在不宜变化的部件也加叠,如“大理卫右千户所百户印”之“理”字,左旁“王”就最末横笔向上延伸加叠外,右旁“里”之“田”左右两侧加叠多出四短横,形成整字左右相仿的格局。“大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虽同为九叠,“理”字“王”旁中间写成一个“田”字,没有前二印加叠。而“印”字叠文完全相同。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发现明代千户所千户玉印“湖广靖州卫守御城步正千户所千户张关防”,为明弘治年间正千户张升之印,此印规整严谨,无论每字笔画多寡,所占空间相等,每笔之间距离完全相等。它是九叠篆中章法最佳的作品之一。嘉善县凤桐乡发现南明关防“总理两淮盐法兼督江防军务关防”,印体右侧楷书刻款:“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日”,左侧刻款“敕字五百十四号礼部造”。此印宽边,字形茂密,笔画较粗,除了“江”“防”有明显的九叠外,大多数字只是稍有加叠,“盐”“法”“兼”“督”“关”根本没有叠笔。

    在西藏、青海收藏明代敕赐地方的印章。永乐五年(1407年)二台银印“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印”,九叠篆,线条刚劲挺拔,后世称之为铁线篆。洪武五年(1372年)螭纽玉印“灌顶国师之印”,九叠篆,笔画粗方,有棱角。永乐四年(1406年)螭纽玉印“灌顶国师阐化王印”(图二六),九叠篆,线篆,双边,粗框内,加细框。永乐十一年(1413年)驼纽金印“阐教王印”,也为九叠大方篆。宣德二年(1427年)象牙印章“真修无碍”。线框,字形规正,方中见圆,类似后世之闲章。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涂金铜印“广慧悟法净觉妙善翊国衍教灌顶戒定西天佛子大国师印”。印面文字大小错落,笔画均匀{21}。两印皆九叠篆,但是叠笔很少。明代的官印文字基本上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叠篆制度,并且具有时代的特点。首先严格遵照传统小篆的字形结构,放弃宋金官印违背文字结构,各种离奇写法。其次,印内各字所占的空间相等,同样大小,而且不管笔画众寡,各字笔画密度统一。大大减少大小字错落,尽量各字空间相等,使得文字排列更加整齐。再次,字形整饬严谨,笔画方圆合度,新创的铁线篆,细如毫发,一丝不苟。总之,明代的九叠篆在各个规范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

    《宋史·舆服志六》明言叠篆取法汉代缪篆,“屈曲缠绕,以模印章”。它主要出于章法,朱文篆书印面大,字少,或者印文中某些字笔画特别少,就需要根据情况,增加不等的叠笔。无论宋、金,此类少笔字加叠都是如此,所谓叠篆主要在这些字上体现出来。从宋金四种叠篆法看,莫不是从平衡印面,处置叠篆措施。明代官印文字整饬,充分利用叠笔调节字之大小,笔画之疏密,使得印文平均,饱满。清代继承明代制度。甘《印章集说·国朝印》云:“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指明了九叠篆的作用在于印面的饱满平实。在叠笔为特征的官印形成的风格,具有明显的区别功能。金宋对峙,南北分裂,金朝的九叠篆与南宋的篆文明显不同,可以资区别。同样官印九叠和民间的印文也可截然分开,一方面印文缠曲难以辨认,便于保密,另一方面文字茂密,异乎寻常,使人肃然起敬,产生威严感觉。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篆体,它并非篆体本有的体式。它的来源很少有人论及。

    《宋史·舆服志》云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为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它暗示了九叠篆出于汉代的缪篆。汉代之缪篆,其含义争讼不止,至今尚未有可信的结论。不过我们反观汉印的实际情况,只是印文方正,印面较为饱满,并没有见到反复重叠的文字,所以认为叠篆出于缪篆并不是客观的。元吾邱衍早就指出:“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已经断然否认叠篆与缪篆的关联。

    在宋代以前就存在屈曲缠绕的篆法,叠笔是一种成熟的书法技巧,流传有绪。洛阳东郊发现的郑(隋末王世充所建政权)“孟夫人铭”,“夫”下为叠笔,成“”字状。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发现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的墓志一合,志文楷中带行,笔画柔劲,字迹精美。志盖俗体篆文“唐故王君墓志之铭”,系双钩字体,笔画体形均呈方形。其字结构多有叠笔,横画两端向上短竖,或短竖在加二叠,“口”成山字形,其中间竖笔呈长“口”字形,“唐”“王”“墓”“志”“之”, 形。可见叠笔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隋唐时期就流行了。不过唐代叠篆不成规模,而且与官印无关,两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宋金的叠篆与当时的道教印文十分相似,反映了两者非常密切的关系。洛阳机车厂出土的“治都总摄之印”铜印。印文两行六字,方体,中间穿插北斗七星。《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上亦载此印,为云篆,多取圆势,字形的变形很大,不易识别,值得注意的是名之为“叠篆”。记文云:“夫治都总摄之印者,为之兵印。有此印者,能管天下三界。鬼神仙官,分野城隍,社庙吏兵,皆得差使。不论高下,此印佩之,如上天帝命,凶恶鬼神皆伏。若行法职官不得此印者,难用鬼兵。印阔二寸二分,方正,厚八分,印文分六字,作两行叠篆。” 赵振华认为:“道教印或模仿当时政府官印得制式和书体,考察其曲折流畅的九叠篆印文和窄边知为宋代印式。”比较宋代的道教印和金代的叠篆官印,面貌相似。例如上述两个道教印之“摄”字提手旁和保定征集金代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合札左监军印”中“札”字的木字旁同样改作两个相叠的两个“山”字。保定征集金大定三年(1163年)“涿州节度使印”中“涿”“度”等字的大变形与道教的圆篆印的处理如同一辙。四川建阳万年村挖土发现铜印,阳文篆书“道经师宝”篆文道教印,钮两侧阴刻楷书款“正德三年”(1508年),“先天”铸。这是难得见到有明确纪年的道家用印。字形依然是叠篆体,不循文字结构变形,如“道”字、“经”字之右旁,“师”字,均与通行篆字不同,同时叠篆,不类明代的官印叠篆,却与宋金叠篆结构相似。道教印章文字破坏结构的变异方式,与宋金、特别金代的叠篆十分接近。有三种可能造成这种状态:一种是道教印模仿官印,另一种是官印模仿道教印,再一种就是两者同出一源。我认为最后一种同出一源更合乎事实。

    道教秘文是一种宗教字式,它来源于东汉时期的民间俗体,早就与通行字分道扬镳。汉代复文是较早的秘文,以堆叠同样文字(主要是“日”字)为特征,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篆体秘文——云篆,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云篆的特征是破坏字的原来结构,笔画往来盘曲,似祥云缠绕连绵不断。云篆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道教的隐秘文献的重要形式,唐宋墓葬出土的镇墓真文就是此类秘文。镇墓真文已经发现了多处。唐代有咸阳梁王武三思墓内出土一合,为“灵宝赤帝三炁天文”。西安庞留村唐寿王第六女清源县主墓,出土镇墓石全套五合。陕西蒲县唐桥陵发现两方镇墓石,称为“南方镇符瘗石”“西方镇墓镇符瘗石”。宋代的真文镇石的年代集中在北宋后期,以徽宗朝最多。20世纪50年代成都近郊宋墓不断发现,最早在宣和年间,最晚在绍兴年间其中一墓出土八件,1984年成都北宋张确夫妇墓出土真文墓石两件,1996年成都市石羊乡宋墓出土真文七件,1996年成都北郊甘油村宋墓宣和六年(1124年)出土砖制镇墓真文四件。成都北宋宋京夫妇墓两墓共出镇墓真文10方,为东、南、西、北、中,各一套五方。根据墓志记载,生于宋哲宗元丰元年(1078年)卒于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

    隋唐石刻上的叠笔篆文、唐宋真文、道教的秘文印章,以及宋金时期的叠篆均来源于道教的云篆文。云篆文较为难认,笔画多叠,一眼望去,篇都是云缠雾绕。它以变形为特征,其法有增笔、减笔、变换部件等,同时大量使用叠笔。如“一”可以七叠,“八”左四叠、右六叠等,此类文字在道教经书中有专门介绍。

    官印叠篆是从秘文、或者直接从道教印章文字借用过来,但是道教的云篆随机性变化很多,如果照搬的话,文字会变得无法辨认。宋金以来的官印的叠篆,排除了那些过度变异的方法,基本保持了篆文的框架。因此叠篆出于云篆,却有别于云篆,是可以识别的,并没有释读的问题。西夏文、契丹文和八思巴文采用叠篆的形式,因为这些文字结构上没有汉字复杂,笔画要少,特别是八思巴文是字母文字,形体简单,叠笔来回繁复,根本无法认辨。唐宋时期因为朝廷尊奉,道教盛极一时,采用叠篆有其宗教和政治背景。秘文不是一般的文字,道教认为它是具有法力的,能镇鬼驱魔,号令天下。官印采用叠篆,不仅给人以神秘感,同时寓意了道教的无边的法力。

    二、著名小篆家都有谁

    汪启淑

    (1728一1800)清代篆刻鉴别家.字慎仪,号秀峰,,安徽歙县人.官兵部职方

    可郎中.酷爱印章,自称印癖先生.侨寓杭州,家有「开万楼上藏善本书数千种, 搜有周秦至元明印章数万钮.与同里丁敬,黄易,金农等极为友善.辑有《飞鸿 堂印谱》五集,《汉铜印丛》十二卷等多至二十馀台.另有《续印人传》八卷,《水 曹清暇录》,《小粉场日记》等.

    潘西凤

    清代篆刻家.字桐冈,号老桐,别号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侨居扬州. 约创作活动於乾隆(1736一1795)的.为王良常弟子.与郑燮,等友善.精篆刻, 古拙有致.并擅刻竹制印章,分贻戚友.子封,字小桐,亦善刻竹印.

    桂馥

    (1736-1805) 清代篆刻家,文字训诂学家.字末谷,号冬卉,别署渎井复民,

    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登进士,宫云南永平县知县.藏书甚富,好

    考订文学源流.篆刻宗秦汉玺印,刀法挺拔,不求时尚,非至好不能得其所刻,

    作品流传至少.研究语言文字之学,取《说文解字》与古代诸经典文义相参校.

    著有《缪篆分韵》五卷,《续三十五举》,《说文义证》等.

    乔林

    清代篆刻家.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江苏如皋人.善篆隶书.篆刻师法许容, 颇负时誉;善刻晶,玉,瓷何等北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亦刻隶.亦工画.

    子昱,字丹辉,号锦潭.篆刻承家学,兼长水墨兰竹.

    张燕昌

    (1738一1814)清代篆刻家.字芑堂,号文渔,一作文鱼,别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优贡生,举孝廉方正.篆刻拜丁敬为师.工篆,隶,能飞白,擅金石

    文字考证.昼兰得陈古白意.著有《金石契》,《飞白书隶》,《石鼓文存》及《芑 堂刻印》.

    鞠履厚

    清代篆刻家.字坤皋,又字樵霞,别号一草主人.奉贤(今属上海市)人.篆刻工

    整秀丽,功力极深.与其表兄王玉如,均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篆刻名手著有《坤

    皋铁笔》二卷.

    董洵

    (1740-?)清代篆刻家.字企泉,号小也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官通判,弃官后,落拓京师,卖印为生.与同时人余集,黄钺,赵秉冲,罗聘等友 善,为罗聘刻印独多.所作虽事法秦汉,但结构多变化,无妍媚之态,别有新意. 刻款亦潇洒自然.善书,工兰竹.嘉庆十七年(1812)尚在世.著有《小池诗钞》, 《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印谱》.作品欣赏

    陈克恕

    (1741一1809) 清代篆刻家.字体行,号目耕,又号吟香,健清,妙果山人 等,浙江海宁人.善篆隶书,篆刻学.其篆刻颇为工稳,惜较板滞,缺少变 化,流传作品不多.著有《存几希斋印存》四卷,《篆刻针度》八卷,《篆 学示斯》二卷,《篆体经眼》二卷等.

    蒋仁

    (1743一1795)清代篆刻家.原名奉,字阶平,后得「蒋仁」古铜印,乃更名,

    号山堂,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篆刻师法丁敬,参以

    已意,於流利中见朴茂,且以颜体行楷刻侧款,别有风致.与丁敬,黄易,奚冈

    齐名.为「西冷八家」之一.兼善书法.作品欣赏

    邓石如

    (1743一1805) 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原名琰,又字顽伯,一件完伯,别号 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精四体书.篆书得汉碑篆额及唐李阳冰《三 坟记》等篆字的体势笔意,沈雄朴厚,自成面目,一洗刻板拘谨之风.曾书《黄 鹤楼诗轴》,《晚眺峻爽楼诗轴》,《四体书屏》,《沧海日长联》等.篆刻得力於书 法,苍劲庄重,流利清新,使当时局限於取法秦汉玺印的风气为之一变,世称「邓 派」,亦称「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子传密,原名尚玺,字守之, 号少白,亦工篆,议和篆刻,能传家法.作品欣赏

    巴慰祖

    (1744-1793)清代篆刻家.字隽堂,晋堂,号予籍,又号子安,莲航等,安徽

    歙县人.生於乾隆九年,卒於乾隆五十八年.富收藏,工书画.篆刻初宗程邃,后於书体章法,有所改进,所作构 思精密,用刀挺秀,自具面目.尝摹刻《顾氏集古印谱》,将其中部份秦汉印辑 成《四香堂摹印》二卷,精心细作,几可乱真.复有《百寿图印谱》一卷.

    作品欣赏

    林德树

    清代篆刻家.字德树,号雨苍,别号桃花洞口渔人,晚号晴坪老人,福建福州人. 篆刻结构工稳,章法安详,侧款作行楷.著有《印商》二卷.

    黄易

    (1744-约1802) 清代篆刻家,书昼家.字大易,号小松,秋盦,浙江仁和(今

    杭州)人.篆刻醇厚渊雅,与丁敬并称「丁黄」,为西冷八家之一.擅山水,笔墨

    清篇,亦写墨悔.曾作《看潮图「《溪水清远图》,《李竹懒诗意图》,《墨悔图和《仿元人观瀑图》等.传世画还有《悔花图》,《开河舟中诗意扇》等,现藏北京 故宫博物院.工隶书,沈著有致;兼喜集金石文字.官山东济宁府同知时,广搜 碑刻,绘有《访碑图》,并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与丁敬,蒋仁,奚冈齐 名.作品欣赏

    奚冈

    (1746一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初名钢,字纯章,号铁生,又号萝龛,蝶野子,别署鹤渚生, 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寓浙江杭州西湖.擅篆刻,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风格清隽,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冷八家.

    亦工诗善书,长於绘事,性孤介, 非其人不予.书兼工四体,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山水潇洒 清润,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亦超脱,为浙 中昼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图「《蕉竹幽兰图》,《春林归翼图》等轴.传世画 还有《蕉林学书图》卷,《题襟馆图》卷,现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著有《冬花庵烬馀稿》.作品欣赏

    张开福

    清代篆刻家.字质民,号石匏,晚号太华归云叟,浙江海盐人.张燕昌子.工画 兰,精篆刻,宗家法.家贫,常遨游,所至搜访残阙於荒烟丛棘中,偶有所获, 必手拓以返.故其学亦旁及考证金石.著有《山樵书外纪》一卷等.

    胡唐

    (1765-?)清代篆刻家.初名长庚,字子西,别署城东居士,安徽歙县人.约生於清乾隆三十年,卒年不详.巴慰祖外甥.工书法篆刻一如其舅,风格婉约清丽,小行书侧款尤精绝.道光六年 (1826)尚在世.并无印谱传世,程芝华曾摹刻巴,胡作品成《古蜗篆居印述》巴胡两家,以精严取胜,赵之谦甚为称赞,并且也受了他们的影响.作品欣赏

    翁大年

    (1760一1842)清代篆刻家.初名鸿字叔钧,又字叔均,号陶斋,江苏吴江人.

    精考证,篆刻取法秦汉,结体工致妥贴.侧款作小楷,颇有韵致著有《古官印志》 八卷,《古兵符考》八卷,《泥封考》二卷,《陶斋金石考》二卷,《瞿氏印考辨证》 一卷,《旧馆坛碑考》二卷,《陶斋印谱》二卷.

    陈豫锺

    (1762-1806)清代篆刻家.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卒於嘉庆十一年.篆刻早年师法 文彭,何震,后学丁敬,工整秀致,侧款尤为清丽.为西冷八家之一.亦能书昼, 善松竹.与陈鸿寿齐名,世称「二陈」.著有《求是斋集》,《今古画人传》,《明画姓氏韵编》等,篆刻作品收录於《西泠八家印谱》中.作品欣赏

    钱善扬

    (1765-1807)清代篆刻家.字顺父,又作顺甫,又字慎甫,号几山,又号麂山,浙江秀水(今嘉兴)人.钱载之孙篆刻取法秦汉,苍茫古朴,在疏

    密处理上亦别出心裁,作品流传极少.昼善墨竹,得其祖法,亦具奇趣.与

    同里文鼎同学,极友善.著有《几山吟稿》.

    文鼎

    (1766-1852)清代篆刻家,画家.字学匡,号后山,别号后翁,浙江秀水(今嘉兴)人.颜所居曰「停云旧筑」.文宗咸丰元年(1851)徵举孝廉方正,不乱篆刻谨严,章法二亿,得文彭遗言.亦精刻竹,所刻扇骨或臂搁,皆自作书昼.善山水,松石,师法文徵明,亦秀丽绝俗,曾作《张琴和古松图》,《桐华书屋图》《榴花蒲酒图》,《虬松图》等.

    传世昼还有嘉庆二十五年(1820)作《梅华水榭图》轴,图录於《名人书画》;道光四年(1824)作《梅兰绮石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精鉴别,富收藏,曾得汉元延三斗鋗,因颜其室曰「三斗鋗斋」.与同

    里钱善扬为同学,论书读昼,往还甚密.著有《五字不损本诗稿》.

    陈鸿寿

    (1768一1822)清代篆刻家,书昼家,制陶家.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公,别号种榆道人,夹谷亭长,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陈士播孙.仁宗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淮安同知.篆刻继杭郡四名家丁敬,奚冈,黄易,蒋仁.取法秦汉,擅切刀,纵肆爽利,浙中人多宗之,并对后来取法浙派者影响颇深.为西冷八人家之一.官溧阳县时,曾设计有紫砂壶样十八式,由制陶家杨彭年为之制茶具,经其刻诗词书书壶身刻「阿曼陀室」铭文,风行一既有「曼生壶」之称.亦擅竹刻,筛乱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

    诗文书昼皆以资胜,以学古受知於阮元,尤嗜摩崖碑版.行楷有法臣,八分书简占超逸.画山水不著笔,悠然意远,在姚云东(公绶),程孟阳(嘉燧)间,兼工花卉,兰竹,与陈豫锺齐名,世称「二陈」.著有《种榆仙馆印谱》,《桑连理馆集》等.193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陈曼生花卉册》影印本.作品欣赏

    高垲

    (1769-1839) 清代篆刻家.字子高,号爽泉,浙江杭州人.曾为阮元幕客.篆刻宗浙派,秀劲有法.书法秀丽绝俗,颇见功力,又善小楷.曾手写薛氏钟鼎款识并释文考证.

    瞿中溶

    (1769-1842) 清代篆刻家.字镜涛,号木夫,又号苌生,晚号木居士,江苏定(今属上海市)人.同里钱大昕之婿.仁宗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官湖南布政司理问.广搜访,富收藏,工书昼,好篆刻,尤精金石考证之学.生平勤於著述,故书昼篆刻作品存世较少.著有《汉金文篇》,《湖南金石志》,《吴郡金石志》,《集古官印考人《集古虎符鱼符考》,《古玉图录》,《弈载堂文集》,《古泉山馆集》等.

    孔千秋

    清代篆刻家.原名广居,号瑶山,作瑶珊,尧山,江苏江阴人.约创作活动於乾隆(1736-1795)间.因得「孔千秋」汉铜印一枚,遂改名千秋.又得奇石一座,峦壑幽邃,有文徵明署刻瑶山二字,因号瑶山.通六书,工篆,隶.篆刻师秦汉铸印,工整滔劲;摹刻碑帖,尤能传神.毕沅《经训堂法帖》,多为其手刻.著有《说文疑疑》,《玉台印谱》.其子昭孔,孙显三,均以篆刻世其业.

    徐同柏

    (1775一1860或1854) 清代篆刻家.原名大桩,字籀庄,又字寿藏,浙江嘉兴人.得舅氏张廷济指授.精研六书,篆籀,多识古文奇字.廷济所用 印,多出其手,得古器,必与之考证..著有《从古堂款识学》十六卷,《从古 堂吟稿》等.

    孙均

    (1777~1826) 清代篆刻家.字古云,又字诒孙,浙江杭州人.篆刻宗陈鸿 寿,有育劲浑朴之趣,善昼花卉,得徐渭,陈道复笔意.中年奉母南归, 侨寓吴门(苏州).

    屠倬

    (1781~1828)清代诗人,画家,篆刻家.字孟昭,号琴坞晚号浅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仁宗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任江苏仪徵县令时,以纺织之具教民,颇得民心.道光元年(1821),官至袁州知府.善画山水远宗董源,米芾,近师奚冈.意境开拓,笔墨苍润,有融浑秀逸之气.兼工花卉兰竹,金石篆刻亦具功力.篆刻宗陈鸿寿,用单刀刻边款,得自然浑仆之趣.传世作品有嘉庆七年作《萧寥溪烟图》轴.十七年作《墨竹图》轴,均图於《金石家书画一集》;二十四年作《墨梅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工诗,著有《是程堂集》

    杨澥

    (1781~1850)清代篆刻家.原名海,字竹塘,又字竹唐,号龙石,晚号野航,别号石公山人,江苏吴江人,深研金石考据,并善刻竹.篆刻早年学浙派,后重秦,汉,力矫妩媚之习,自有特点.晚年刻正书,隶书侧款,得汉魏六朝碑刻遗意.著有《杨龙石印存》二卷.

    赵之琛

    (1781~1860)清代篆刻家,昼家.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精心嗜古,遂金石之学,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以陈豫锺为师,兼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为西冷八家之一.亦工书善昼,媲美奚冈.山水师黄公望,倪钻,以肃疏幽淡为宗.花卉笔意潇洒,点色清雅,饶有华邑神趣.间作草虫,随意点染,体态毕肖,为写生能手.晚年喜昼佛像.传世作品有道光十七年(1837)作《南极老人图》轴,图录於《中国名昼宝鉴二十年作《大士图》,图录於《金石家书昼集》;三十年作《悔花幽篁图》 图录於《艺林月刊》第八期.著有《补罗迦室印谱》.作品欣赏

    冯承辉

    (1786~1840) 清代篆刻家.字少眉,又字少糜,号伯承,别号老糜,眉道人,悔花昼隐,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篆刻取法秦汉,旁及浙院两派,所作能出新意,自成面目.工昼人物,花卉,而昼梅有独到处.著有《古铁斋印谱》,《印学管见》,《历朝印识》,《题昼小稿》等.

    王应绶

    (1788~1841)清代篆刻家.一名日申,号子若,江苏太仓人,王原祁裔孙.精篆刻,工篆,隶书,善画山水,并皆佳妙.尝应葛廉山之聘,以砚石百馀方,缩摹汉砚刻成《百汉砚碑》,神态毕肖.

    达受

    (1791~1858)清代篆刻家,书昼家.僧人.字六舟,,别号寒泉,南屏退叟等,浙江海昌(今海宁)人.俗姓姚,为白马寺僧;一说本姓陈,名畯.善篆刻,尤精摹拓古器,碑帖,阮元誉为「金石僧」.工篆,隶书,擅山水,花卉,得青籐老人纵逸之风.曾作《群仙祝寿图》;传世昼迹有《墨悔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好收藏,精鉴别,曾筑磨砖作镜室及墨王楼以储古物,所藏唐代怀素《小字千

    文》真迹,为稀世珍宝.因追慕怀素以蕉叶代纸练字而名所居曰「绿天广」,乃自号「小绿天庵僧」.与何绍基,戴熙交往甚密.曾主持杭州西湖净慈寺,苏州沧浪亭大云庵.著有《小绿天庵吟草》,《宝素室金石书画编年录》,《山野纪事诗》等.

    黄学圮

    清代篆刻家.字孺子,号楚桥,江苏如皋人.篆刻工整有法度,大小篆咸能得其生趣.嘉庆,道光(1796-1850)间著有《历朝史印》,朱珪,陶澍,石韫玉,梁帝钜为之作序.除《历朝史印》十卷外,另著有《楚桥印稿》四卷.

    程庭鹭

    (1796~1858)清代画家,篆刻家.字序伯,号蘅乡,红蘅生,梦盦等.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早岁问业於陈文述(1771-1843),居苏州多年.工诗词骈文,并擅丹青.画山水从文徵明入手,笔墨劲秀者居多.后得钱杜指授,清苍雅秀,近李流芳.篆刻上溯秦汉,有《小松园阁印本》.传世作品有咸丰六年(1856)作《为秋谷写山水》轴,图录於《金石家书画集》;同年作《仿王奉常设色》扇面, 图录於《历代名人扇集》.著有《练水画徵录》,《篛庵画尘》等.

    吴熙载

    (1799~1870) 清代篆刻家,昼昼来.原名廷颺,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江苏仪徵人.工四体书,尤精篆,隶,温婉圆健.篆刻学邓石如,并参汉印,於遒凝练中见流畅.

    曹世模

    清代篆刻家.字子范,号山彦,浙江秀水(今嘉兴)人.篆刻取法秦汉,谨严古朴,颇有韵致.又善刻竹.尝摹秦汉官私印为《强勉斋印谱》二卷.兄世楷,号芹泉,亦工篆刻及镌竹木.

    何昆玉

    清代篆刻家.字伯瑜,广东高要人.篆刻师法秦汉,旁及浙派,所作谨严浑厚,时出新意.尤擅模拓彝器,尝客山东潍陈介祺家,得见陈氏所藏古物,赏奇析疑,见闻日广,鉴别遂精.辑有《吉金斋古铜印谱》六卷.

    张辛

    (1811~1848) 清代篆刻家.原名辛有,字受之,浙江海盐人.张燕昌从子,张廷济侄,尝为廷济刻印,极受称赏.廷济清仪阁中收藏金石艾字甚富,受之得窥珍秘,其艺日进.兼善刻竹,苍劲浑朴,别有生趣.

    吴咨

    (1813~1858) 清代篆刻家.字圣俞,又字晒予,江苏武进人.曾学於李兆洛,工篆,隶书.能昼花卉,鱼鸟,得恽寿平神趣.尤精篆刻,所见金石文字,秦汉碑版极多,故所作多字印与笔昼繁复之字,处理妥贴舒畅.曾寄居江阴陈式金家,为其刻印颇多.著有《续三十五举》及《适园印存》二卷,《适园印印》四卷.

    陈介祺

    (1813~1884)清代篆刻家,鉴别家.字寿卿,号簠斋,别号海滨病叟,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富收藏,精鉴别.工书法,以颜真卿笔意出入钟鼎文字,自成一家.生平好占文字,与吴式芬,潘祖荫,吴云,吴大澄等,文字之交甚密.因藏有十钟,名其斋曰「十钟山房」.又以三代玺及秦汉印万馀方,辑成《十钟山房印举》.

    胡震

    (1817~1862)清代篆刻家.字伯恐,不恐,号鼻山,别号胡鼻山人,富春山人,富春大岭长,浙江富阳人.对篆,隶之学,造诣均深,尤工隶书.所作有乱头粗服,天真自然之致.与钱松往还甚密.同治元年(1862)卒於沪上.

    钱松

    (1818~1860)清代篆刻家.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末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流寓上海.善书法,能山水,花卉.精鉴别,工篆刻,为西冷八家之一.曾摹汉印二千方,所刻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著有《未虚室印谱》,《铁庐印谱》.传世昼迹有咸丰七年(1857)作《梅竹图》轴,图录於《名人梅花集》;八年作《仿黄子久山水图》轴,图录於《金石家书昼集》;同年又作《仿白玉蟾梅花图》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欣赏

    江尊

    (1818~1908) 清代篆刻家.字尊生,号西谷,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寓吴中.工篆刻,为赵之琛弟子,传乃师衣钵.戴熙,黄谷原为其作《西谷 图》卷,均名流题咏.

    孙三锡

    清代篆刻家.字桂山,又字桂珊,子宠,号怀叔,别号碧壶生,华南逸史,浙江平湖人;一说晚徙海盐;平湖,海盐,明清时均属嘉兴府.官陕西蛰厔县丞.工书法,学孙过庭.善刻竹;篆刻师陈鸿寿,浑朴遒劲,颇有韵致.善昼花鸟,为江介门生,亦清丽绝俗.

    徐三庚

    (1826~1890)清代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井叠,又号袖海,别号金叠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浙江上虞人.善篆,隶,常用《吴纪功碑》体势入印,在吴熙载,赵之谦外,能另辟面目.刻款运刀熟练,不加修饰,有生辣遒劲之致.著有《金叠山民印存》二卷.作品欣赏

    赵之谦

    (1829~1884) 清末篆刻家,书昼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伪叔,号悲盦,憨寮,无闷,铁三,梅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文宗咸丰九年(1859)举人.历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等知县.博古通今,与文人周白山(字双庚,号四雪,馀姚人)相友善.精篆刻,初学浙,院二派,后突破秦汉玺印规范,吸取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章法讲究,吉劲浑厚,闲静遒丽,别创新格,印侧刻昼像,亦属首创.

    书法初学颜真卿,兼习南北二派,一度去扬州鬻字,未得时赏,折回后苦心精思,悟彻书画合一之旨,求笔诀於古今人书,得包世臣,张琦的论著,而知钩捺拒送,万毫齐力之法,遂专力於篆隶八分,参以六朝造像,隶书师法邓石如,以魏碑笔势写行书,日臻神妙,创立自己面目.擅昼花卉蔬果,笔墨酣畅,水墨交融,设色浓艳,有宽博淳厚之趣,揉合徐渭,原济,李鳝诸家而抒出已意,开清末写意花卉新风.

    传世作品有《秋葵芭蕉图》轴,《菊花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绣球图》轴,《山茶梅石图》轴,藏辽宁省博物馆.著有《二金蝶堂印谱》,《补环字访碑录》,《六朝别字记》等.曾总纂《江西通志》.1935牢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赵伪叔花卉册》影印本.作品欣赏

    王石经

    (1833~1918) 清代篆刻家.字西泉,一字君都,别署甄古斋主,山东潍县人.与同里陈介祺交善,得窥其所藏三代器物,玺印,陶,瓦等,因对三代,秦汉文字,极有研究.所作篆法运刀,能合古制.刻古玺,有三代鼎彝末经剔刷的款识之生辣感.治汉印,规炬准绳,宁静平稳,颇有清气,惜呈疲软.著有《甄古斋印谱》(又名《西泉印存》).

    王尔度

    清代篆刻家.字顷波,江苏江阴人.极膺服邓石如的书法,篆刻,所刻所书均以邓氏为宗,曾摹刻邓印为《古悔阁仿完白山人印誊》二卷.

    王云

    清代篆刻家.字石香,号石芗,江苏苏州人.篆刻章法工稳,用刀挺劲,时有新意;侧款作行楷及隶书,秀丽有致.同里曹秋舫将所藏古器编为《怀米山房吉金图》时,其器形及铭文均由石香手摹於石.

    胡钁

    (1840~1910) 清代篆刻家.字匊邻,号老匊,匊,一作菊,别号晚翠亭长,浙江崇德(今桐乡)人.生於清道光二十年,卒於宣统二年,享年七十一岁.工诗,善书,精刻印刻竹.得力於汉玉印,凿印诏版.所作白,匠心独运能於疏落中见紧凑,得自然之趣.曾摹刻宋拓《圣教序》,《麻姑仙坛记》及《醴泉铭》不失神韵.刻竹木一如刻石,不以平底光洁取胜,而著眼传神,故亦以刻竹家著名.著有《不波小泊吟草》,《晚翠亭印储》.作品欣赏

    三、龙游、仙居、缙云、苍南...浙江的地名为啥都仙气飘飘?

    浙江丽水的缙云仙都山。摄影/冯木波

    -风物君语-

    镇海 的气魄

    钱塘 的繁华

    江山 的霸气

    仙居 的潇洒

    每次展开 浙江省 的地图,光看地名,一座座城市的性情就跃然纸上。

    杭州 ,像个流连山水的翩翩贵公子,一面是“自古繁华”的 钱塘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 西湖 、“小楼一夜听春雨”的 临安 ,另一面又把“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 富阳 桐庐 尽收眼底,入世出世,俱是逍遥。

    杭州西湖景区玉带晴虹和浴鹄湾,(下文 蓝色字体 均指 县级市、县、区或镇名 )。摄影/韩阳

    嘉兴、湖州 看起来就温润如玉,言传身教用 “ 嘉善 ”、“ 德清 ” 来劝人向善,俨然有君子之风; 绍兴、宁波 则气象峥嵘,一个主城区以 “越城” 为名,把“越文化鼻祖”五个大字写在脸上,另一个要“ 镇海 ”、“ 宁海 ”,大有气吞万里之势。

    宁波港口等待装卸的“镇海神兽”。摄影/李琼

    沿海的 温、台、舟 却是仙气飘飘,舟山的 普陀、岱山 让人想起“忽闻海上有仙山”,温州的 乐清、瑞安、永嘉、泰顺 深谙道家的养气功夫,台州更是登“ 天台 ”、入“ 仙居 ”,仿佛下一刻就要羽化登仙。

    “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摄影/柯伟胜

    到西部靠山的 金、丽、衢 ,画风逐渐变得疏朗开来,金华身兼 义乌 的“义”、 武义 的“武” (这可是武则天的武) ,衢州的 龙游、江山 只听名字就知道霸气十足,丽水最是如诗如画—— 青田、莲都、松阳、缙云 ……仿佛眼前展开一幅泼墨山水。

    丽水的“人、文、山、水”。图123 摄影/韩阳;图4 摄影/练慧平

    大到一省之名、十一地市,小至县区古村、一山一河, 浙江的地名仿佛都是从唐诗宋词里寻章摘句,恍惚间,就凑成了一篇锦绣文章。

    浙江,本就是一条河流的名字。

    钱塘江穿省而过,如同书圣笔下银钩铁画、曲曲折折的 “之” 字,因而又名 “之江”、“折江” 。作为浙江人的母亲河, 钱塘江 以一己之力贡献了省名和省会名:属于全省的“ 浙江 ”,和属于杭州的古称“ 钱塘 ”。

    杭嘉湖地名中多湖、塘,金丽衢多山、石,甬台温多海、港、湾。制图/孙大仙工作室

    而浙江十一座地级市的地名,也在这片拥抱 名山大川、星辰大海 的土地上一一浮现。

    浙江十一市,盛唐十一州

    浙江以水为名,“水中陆地”谓之 “州” 。最风流浪漫的唐人,把“州”引申为行政单位,将天下划分出 “三百六十州” ——凡是如今全国各地以 “单字+州” 组合而成的市名,多数都延续了大唐气象。

    其中,又以 江浙 两广 保留的最为完好。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江南东道行政示意图,今天的嘉兴当时为苏州的一部分。参考谭其骧《中国 历史 地图集》。制图/monk

    早在 开元盛世 ,今天浙江 十一座地级市 的行政版图就已基本确定——

    湖州、杭州、台州、温州、衢州 ,五州之名沿用至今; 越州 (绍兴) 、明州 (宁波) 、婺州 (金华) 、括州 (隋称处州,今丽水) 、睦州 (宋称严州,今为杭州一部分) 、秀州 (五代时名,今嘉兴) ,除古严州消失之外,行政范围变化不大。

    乌镇西栅。摄影/韩阳

    舟山 作为中国第一大群岛,独立设市,成为了浙江 “最年轻” 的地级市。

    天上一颗星,浙江一座城

    在浙江十一座地级市中, 绍兴、宁波 的得名颇有政治意味,前者取自宋人南渡后 “绍祚中兴” 的愿景,后者取自明代 “海定波宁” 的海禁政策;

    比起 “秀州” ,嘉兴人则更认同 “嘉禾” 二字——“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光听名字就知道是产粮大户。以“禾”为名的嘉兴与以“湖”为名的 湖州 CP感极强,本省人戏称二者为“种田嘉”和“养鱼湖”, 撑起了浙江“鱼米之乡”的门面。

    嘉兴的菱塘。 摄影/夏松

    然而最最浪漫的,要属 金华、丽水、台州 三地,相比古人惯常用山河命名,他们的名字独树一帜地来自 漫天星辰 ——

    金华 ,取自 《玉台新咏》 中的 “金星与婺女争华之地” ,金华的 “金” 是那颗耀目的启明星,婺州的 “婺” 则来自浪漫的婺女星;

    武义县的太极星象村。摄影/李琼

    同样来自“星宿分野”之说的,还有 处士星 所在的“处州” 丽水 ,先天带有隐逸之感和名士风流;而 三台星 分野处的 台州 ,得名于境内的天台山,山以星名,州以山名。

    台州天台山石梁飞瀑。摄影/韩阳

    县城如繁星,县名如诗篇

    在浙江, 县级市是最精彩的存在。

    一方面淼若繁星的县、区促成了 “散装浙江” ,各种 “县大队、区小队” 在经济上打游击战,战功彪炳,浙江人说起老家,非得是精确到某一县、某一区;另一方面, 浙江的县城往往保留着一片区域的古称 ,甚至比所在地级市 历史 更悠久。

    最典型的就是以 “银河系小商品批发中心” 著称的 义乌 ,以及坐拥 “亚洲好莱坞” 横店的 东阳 ——

    前者最早是秦代设立的 “乌伤县” 县治所在,后者则得名于三国时期统领浙西南地区的 东阳郡 。金华坐拥着漫天星辰,义乌继承了秦时明月,东阳保存下吴地风流,三城鼎立,让浙中熠熠生辉。

    横店影视城。摄影/卢文

    还有台州的 临海 ,得名于三国东吴的 “临海郡” ,千年以来都曾是台州首府;又如温州的 永嘉 ,保留了东晋时谢灵运任职的 “永嘉郡” , 历史 上赫赫有名的 永嘉学派 、诗风冲和平淡的“ 永嘉四灵 ”,皆是来源于此。

    温州楠溪江上的渔民。摄影/五月的粥粥 图/图虫·创意

    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比徐霞客早生了40年的浙江临海籍地理学家 王士性 ,曾将浙江分为三块:

    杭、嘉、湖、绍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

    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

    宁、台、温、舟连山大海,是为滨海之民

    如果从地图上看,这种地理上的分布更为直观。例如江南最出名的古镇,在浙江不全是清一色的“小桥流水人家”模式,反而由于地形的差异分出了 三大流派 ——

    “水乡派” 是典型的江南风味,往往分布在和江苏接近的杭嘉湖平原,如嘉兴的 西塘 、杭州的 塘栖 ,“塘”字意味着小池子,再如湖州的 南浔古镇 、赫赫有名的嘉兴 乌镇 、宁波的 鸣鹤古镇 ,境内皆是湖沼遍地、水网纵横。

    南浔水乡人家。摄影/卢文

    “山水派” 大多处于浙西,往往山环水绕,既有水乡的妩媚也有青山的挺拔, 丽水 的山水河谷中分布着 200多座 格局完整的古村,皆是 背靠青山、方塘如镜 ;衢州的 廿八都古镇 把守着仙霞岭间的闽、浙通道, 一镇鸡鸣,三省皆闻

    廿八都古镇,建筑富集了徽派、赣派元素。摄影/周勇

    更具特色的则是 “海洋派” ,舟山的 定海古城 是中国唯一一座“海岛文化名城”,宁波的 石浦古城 ,则一头深藏在山间谷底,城墙高耸;一头勾连着海港渔村,浪潮翻飞。从“定海”、“石浦”等名称之中,依稀可闻海风猎猎。

    石浦渔港古城。摄影/OneDayFoto 图/图虫·创意

    浙江的诗情画意,也按照地理形势,在这包含山河湖海的地名中一一现身。

    水是眼波横

    水,容纳着浙江人的性情。

    正如钱塘江流转千里,中游的 富春江 眉清目秀,有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喟叹;而下游的 钱塘江 波澜壮阔,面对“天下第一大潮”,南朝 陈霸先 期盼着“海洪宁静”,故有了嘉兴的 海宁

    富春江见“春”。摄影/常建儒

    河流经行之处,大到 衢江、婺江、剡溪、甬江 ,以及自成一派、独流入海的 椒江 瓯江 ,每一条河背后都耸立着一座雄城;小至 奉化江、新昌江、浦阳江、龙泉溪、常山港…… 哪怕再小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的文脉传续。

    杭州淳安千岛湖。摄影/韩阳

    而在水网纵横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湖泊更是星罗棋布,杭州的 西湖 让世人留恋千载,嘉兴的 南湖 承载着红色记忆,绍兴的 鉴湖 散发出凛凛侠气,宁波的 月湖 泛起无限柔情,湖州以 太湖 为名目睹着吴越文化的兴衰……

    水波流转之间,恍然已是千年。

    山是眉峰聚

    相比于多为地方命名的水系,浙江的名山,往往都出自名家之手。

    每一座大山,都藏着一段往事。

    湖州的 莫干山 ,山名分别取自那对以身铸剑的夫妇—— 莫邪 干将 的首字,如今则成为了全国最具热度的民宿圣地;台州的 神仙居 ,曾有人考证为诗仙笔下 “天姥山” 的原型,比“天台四万八千丈”还高过一头,山间云蒸霞蔚,尽是仙家气象。

    莫干山山顶的建筑。图/视觉中国

    宁波的 雪窦山 是弥勒佛的根本道场,绍兴的 会稽山 为大禹的“计功之所”,温州的 雁荡山 蕴含“秋雁南归”的情结,衢州的柯城区得名于围棋圣地 烂柯山 ,金华的 东白山 主峰“太白尖”曾是李白登临之地。

    奉化雪窦山,是唐诗之路东支线上重要的一点。摄影/江南

    这一系列的名山,如同一个个结点组成了赫赫有名的 “浙东唐诗之路” ,王羲之、谢灵运、贺知章、李太白……王谢风流,俯仰一世,李杜元白,诗文不朽, 那些课本上的名篇,在浙江的群山之间都有了出处。

    海是门前路

    浙江人,与海的关系是暧昧的。

    在明清海禁时期,中央政权希望的是“ 镇海 ”、“ 宁海 ”、“ 定海 ”,把原本以四明山为根基的 明州府 ,改做了寓意“海定波宁”的 宁波府

    临海长城。摄影/傅鼎

    又在台州的 临海 筑起了高耸雄伟的古长城, 临海不“临海” ,主城区离海岸颇有段距离,整座城本身就像是海陆之间立起的一道高墙。

    然而等到开放航运,海又成了浙江人最宝贵的财富。最具冒险精神的 温州人 下海经商,成为一个时代的经济传奇,境内有 龙湾、龙港 ,到处体现着温州 “如龙入海” 的气势。

    台州的玉环岛,如龙探海。摄影/傅鼎

    舟山则从宁波的辖区划出,独立成市,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群岛建立的地级市,境内布满了 桃花岛、普陀山、东极岛、枸杞岛 等一众颇有“文艺气息”的岛名。

    毕竟对于浙江人来说, 山水是归程,大海是前路。

    宁波港口上的集装箱。摄影/李琼

    很难说清,到底是浙江人代代相传的文脉,塑造了诗意的地名;还是布满名山大川的文化沃土,孕育了浙江人的文气。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都透露着浙江人强烈的 文化自信

    文气南浔。摄影/卢文

    这种自信的来源,一方面在于 行政区划的稳定 ——从古代的十一州,到今天的十一座地级市,浙江的辖域一直保持着连续性,哪怕是动荡的五代时期,那位“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吴越王 钱镠 (liú) ,也保持着境内相对和平,还留下了无数“文艺地名”:

    衢州的 龙游 、金华的 浦江 、绍兴的 新昌 、温州的 乐清 ,宁波的 鄞县 (鄞州) 、台州的 天台 、湖州的 长兴 ……这些沿用至今的地名,皆是出自他手。其中改得最为“霸气”的一个,自然是衢州的 江山市

    江郎山。摄影/王华

    另一方面,汉代以后浙江逐渐成为了“文化高地”。从魏晋到隋唐, 浙西人文荟萃、诗文璀璨 ;宋元以降,浙江更是化作 经济中心 ;哪怕到近现代,依然是名家辈出、经济发达。人文底蕴和经济实力让每座城市,哪怕是小城都有了信心,无须“改旗易帜”,自然名扬天下。

    黄昏时的石浦渔港。摄影/李琼

    这股“自信力”不仅在于坚守,更体现在文化输出。从遍布中国的 “义乌小商品市场” ,到世界各地的 “浙江村”、“温州村”、“青田村” …… 那些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古老地名,终将散布天涯,遍地开花。

    - END -

    文丨九月

    图片编辑 | 朱梦菲

    四、扬州瘦西湖里面的徐园,它里面有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徐园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古代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公园内,“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园构筑于"桃花坞"旧址,位于瘦西湖长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韩园桃花坞故址。

    因为是为纪念军阀徐宝山而建的园中园,故名徐园。园中有用黄石迭砌的荷花池,池水与园外面湖水相通。走过池塘还有一个建筑,名叫听鹂馆,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园中还有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馆等景。听鹂馆前陈列着两具巨大的铁镬,相传为南朝箫梁时的镇水之物,并立有《铁镬记》碑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徐园不大,占地面积只有0.6公顷。整个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工整而又富于变幻。

    去瘦西湖公园游玩的人,在走近徐园大门时,导游小姐会通常会对门额“徐园”两字侃侃而谈,她会告诉游客,繁体字的“园”字中间是“袁”字,他用草书写得有点像虎字,用意是把徐老虎圈死在这园里。其实真是如此吗?

    徐园是为纪念民国初年第二军军长徐宝山的,徐宝山绰号徐老虎。徐宝山出身贫寒,“久经患难,深知闾阎疾苦”,后来投奔了扬州著名的大盐枭孙七。孙七英年早逝以后,所掌握的帮会由孙七的老婆白寡妇负责,由于徐宝山为人仗义又胆大心细,与白寡妇日久生情,最后成了事实上的帮派掌门人。在政府禁止私盐并追查盐枭时,徐宝山被列入了要犯名单,而且面临难逃一命的境地。不过不让须眉的白寡妇悄悄买通官府与帮会的有关人物,为徐宝山顶缸赴死。白寡妇死了以后,徐老虎便接受了招安,并因参加了辛亥光复而驻扎在扬州。

    关于徐宝山的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袁世凯称帝,他明确表示不拥护,袁世凯便派人以送古董为名除掉了他。另一说是在1912年3月,在达成了南北和议后,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见风使舵的徐宝山又投靠袁世凯,积极反对国民党人。1913年5月23日,革命党人陈其美派人以送古瓷瓶为诱饵,把徐宝山炸死。

    “徐园”二字由清末民初扬州书法名家吉亮工手书。吉亮工是扬州八怪后又一个诗酒放荡的人物,人称“风先生”,是当时扬州的书法大家,许多人以得到一幅吉亮工的字而感到莫大的荣幸。徐宝山虽是粗人,但他很喜欢吉亮工的字,于是在建这个公祠时,就想让吉亮工题写“徐园”。当然,他也知道吉亮工不会为他写的,于是便请吉亮工来家里喝酒。在吉亮工喝的迷迷糊糊的时候,徐老虎便提出让吉亮工写副对联:“微风徐来,满园春色”。其中暗含了“徐”“园”二字。吉亮工因为酒醉,所以认为只是一般的对联,就写了起来。谁知,写完上联时,忽起一阵凉风,吉稍微清醒了一些,就拆下自己绑脚布,写成了下联。

    如今的“徐”“园”二字,字体风格都不相同。前者为行楷,工整而沧劲,后者则为行草,潦草而飘逸。仔细看那“园”字中的“元”,可以发现“元”的字形非常象“虎”。隐藏着漫骂徐老虎意思:你就算再威风,也是只“园”中的老虎,最终也只是这徐园里的一只困兽。这种说法颇为流传,好像现在瘦西湖的导游都是这么解释的,于是徐老虎困于圈中,成了权威的说法。不过,如果了解了吉亮工与徐宝山的关系以后,恐怕这个说法就要大打折扣了。

    辛亥革命后,扬州是徐宝山掌权。徐虽是一介武夫,但很懂得收罗社会名士组织智囊团为己所用。徐邀吉入幕那天专门办了几桌宴席请吉亮工,并请了许多名士作陪。吉亮工当时很瞧不起徐,在席间,徐说了一番仰慕的话后,提出请吉写一副对联,吉挥毫就写下了:“旧纸粉红色;先生油绿痰”

    扬州人都知道,油绿痰是一句骂人的话。徐宝山久居扬州,当然懂得联中是在骂他,不过他还是哈哈大笑,连说:“写得好!写得好!有趣!有趣!”立即命人挂在堂上。吉亮工被徐的大气量所感动,终于为其所用,成了徐的智囊。

    他有这样两副对联赠徐宝山:“从来文士唯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 一身都是胆;万事总由天”。前一幅从唐朝诗人章碣诗中化来,原诗为“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吉亮工将徐宝山比作项羽、刘邦等不读书而能成就大事的英雄,但很多人却理解成笑话徐宝山是个粗人,未免大违作者本意了。后者,直接就是大夸徐宝山了。事实上,吉亮工入幕徐府后,很想跟着徐宝山大干一番的,谁想仅仅到第三个年头,徐宝山就遇刺身亡了,吉亮工非常悲痛,当1915年在原桃花坞的废墟上建徐园时,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感慨意如何,煮酒话当年南北;英雄人不见,看花到今日园林”,从意境中可以看出,吉亮工与徐宝山的感情是相当不错的。

    “徐园”二字的题额也是写于1915年,笼中虎更多的可能还是感怀自己的报国无门,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机会施展的郁闷之情吧。这是吉亮工书中的精品,也算他人生的绝笔。1915年,吉亮工也离开了人世。不知在地下,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人,是否还能相谈甚欢?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西湖字体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帮腾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帮腾科技有限公司做什么的)

    杭州市互联网公司排名(杭州市互联网公司排名榜)

    杭州上城区小学学区划分(杭州上城区小学学区划分表)

    qq飞车排行榜2017(qq飞车排行榜2022)

    西安铭森景观设计有限公司(陕西铭森物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