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nature统计(各高校nature)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国高校nature统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请问哪里有各个大学各个专业的等级排行?
2008年1月2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正式发布《200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北京大学超越清华大学荣登“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榜首,清华大学下降至第2名;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仍列第3和第4名;与2007年相同,南京大学列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列第6名,武汉大学列第7名;吉林大学上升至第8名,中国人民大学和四川大学进入前十名,分列第9和第10名,其中四川大学是首次进入前十强。
《200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世纪人才报等联合编制,该研究报告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一年一度的重大研究成果。课题组组长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介绍,这是课题组连续第6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以“衡量高校对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目标,重点体现高校的“历史成就”与“现时能力”状况,旨在为我国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学生及家长报考院校、企事业单位选才及教育投资等重要参考。
首次引入“杰出社会科学家”等指标,以遏制目前我国大学排行榜“重理轻文”的问题
与2007年相比,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名次发生变动的高校较多。课题组组长赵德国分析说,主要原因在于对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如将刚刚发布的《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的研究成果引入“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在评价指标中增加“杰出社会科学家”等指标,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同权重,以逐步遏制目前我国大学排行榜中“重理轻文”的问题。同时在科学研究指标下新增“中国专利奖”和“Nature&Science论文”等指标,旨在更加全面反映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水平。
从2008中国大学排名的结果来看,在新增指标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高校的名次均有较大的上升,特别是文科强校的名次均有所上升。如北京大学更是凭借在“杰出社会科学家”等指标上的突出表现超越清华大学荣登2008中国大学排行榜榜首,这也是北京大学第2次登上榜首之位。而吉林大学上升至第8名,中国人民大学则再次进入前十位居第9名,北京师范大学上升到第14位,厦门大学则首次进入了20强,华东师范大学升至第25位。同时在“Nature&Science论文”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校名次都有所上升,如中国科技大学的名次比去年上升2位居第15名,西北大学上升4位居第40名等,南京大学也缩小与前面高校科研指标的差距。而在新增指标方面相对较弱的高校,名次则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华中科技大学下降至第11名,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和天津大学等高校的名次也有所下降。
今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刚刚获得教育部原则同意“211工程”立项建设的海南大学(2007年由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海南大学合并组建)因为合并学校的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首次进入中国大学100强,位居第97名。教育部直属高校长安大学因2007年度在科技奖励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也挺进了100强,位居第89名,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另外贵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等也进入100强。
课题组组长赵德国表示,由于“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是首次进行,在指标遴选上还有很大空间有待完善与改进,还有很多杰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家没有被遴选出来,课题组决定将继续展开“2008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遴选工作,以改变我国大学排行榜“重理轻文”的现象。
首发2008中国高校nature&science论文与中国专利奖金奖排行榜,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居榜首
《200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还发布了“2008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其中在2008中国高校知识创新贡献力排行榜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居2008中国高校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奖排行榜前三强;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居2008中国高校Nature&Science论文排行榜(第一作者单位)前三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居2008中国高校Nature&Science论文排行榜(第二作者单位)前三强。
在2008中国高校技术创新贡献力排行榜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并列)居2008中国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前三强;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和北京大学居2008中国高校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排行榜前三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并列)居2008中国高校中国专利奖金奖排行榜前三强;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高居2008中国最受媒体关注大学排行榜前三强
《2008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还发布了“2008中国最受媒体关注大学排行榜”,排行榜以2007年度高校网络新闻搜索的数量统计得出,位居前十强的高校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
排名可看
http://381space.5d6d.com/thread-2133-1-1.html
二、西北大学院校代码是多少?
西北大学院校代号即代码为10697。西北大学,简称“西大”,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介绍
西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长安联盟创始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由清朝光绪帝御笔朱批设立。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截至2022年4月,学校有太白、桃园、长安三个校区,总占地2360余亩,设有24个院系、88个本科专业;拥有24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3千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万余人,研究生11700余人,国际学生600余人。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24个院(系),89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0年5月24日,学校拥有5所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神木医院、西北大学附属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西北大学附属西安高新医院。
师资力量
据2021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项目入选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建设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19个省级名牌专业、34个省级一流专业,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地质学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应用经济学与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经济学基地班、历史学基地班、物理学基地班、化学基地班、地质学基地班、生物科学基地班、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特色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资源勘查工程、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行政管理。
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物联网工程、能源化学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地质学、化学、经济学、文物保护技术、历史学、中药学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汉语言文学、考古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行政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材料化学。
省级名牌专业: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经济学、历史学、资源勘查工程、考古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汉语言文学、地理信息系统、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生物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文物保护技术、行政管理。
省级一流专业:考古学、历史学、经济学、化学、地质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电子科学与技术、新闻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应用物理学、文物保护技术、材料物理、生物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生物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应用化学、工商管理、世界史、软件工程、能源化学工程、行政管理、物联网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法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哲学。
教学成果
2018年,学校3项教学成果荣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合作交流
西北大学于1992年成立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2004年,西北大学还与巴黎法语联盟合作成立了法语联盟-西安语言文化培训中心,成为西北大学乃至西安地区的师生学习法语以及赴法留学深造的平台。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西北大学精心策划了选派优秀在读本科生前往美、德、日、法、英等国的友好合作院校学习半年或一年的交流项目和选送部分本科毕业生赴美、英、德、法、日、奥地利等国外知名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留学项目等。
科研机构
据2019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9个省部级理工类科研基地和1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
科研成果
西北大学承担国家“973”、“863”、“攀登计划”、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计委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国家或省部级项目437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33项,发表学术论文12101篇,出版专著692部。
据2000、2001、2002年统计,该校被SC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高校排名分别居第27位、26位、28位。中国校友会网2011、2010年中国大学nature&science论文排行榜中西北大学均为9篇,分别名列第5和第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陕西省最高科技成就奖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奖励。西北大学一批科研项目获国家立项,并获得较大额度的资金资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获32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承担国家科技部首届科技惠民计划项目获502.9万元资金资助,《名家四子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项目,获准资助额度18万元等。
1998至2008年,西北大学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二等奖、陕西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等一系列重大科研奖励,科研成果5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12篇论文。1997年,西北大学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只有37篇,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就上升到了200篇。
2006年,西北大学共有327篇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
学术交流
西北大学具有面向世界开展国际交流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美、英、法、德、日等20余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1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邀请了包括杨振宁、李政道、普列高津、巴丁、丘成桐、福井谦一、李约瑟、吴健雄、赵浩生、费正清、哈肯、利普斯科姆、克里夫·格兰杰、大卫·格罗斯、莫瑞斯等诺贝尔奖获得者或世界一流科学家在内的80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来西北大学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国际学术会议40余次。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0年底,西北大学图书馆累计纸质藏书324万余册,电子图书277万余册,电子期刊82万余种,数据库258个,电子学位论文808万余册,音视频6万小时。现已建成了传统纸质资源与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文摘索引、光盘、多媒体、视频等电子资源相互并存、互相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特色馆藏中尤以16万册线装古籍的收藏在西北地区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收藏范围除中国各朝代刻本、印本外,还有日本本、朝鲜本等,内容包括敦煌佛经写本、宋元明清刻本、明清抄本、稿本等,已被确认的460部善本古籍堪属馆藏珍品。已有2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馆还有连续收藏30年以上的中外文期刊和报纸,以及种类齐全的陕西地方志和大量台湾版的地方志。
学术期刊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设有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生命科学与医药学、地球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等栏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主要反映校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社科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以“守正创新,服务科研,传播学术,有补于世”为办刊宗旨,立足国内外科学发展前沿,展示西部学术文化风采,兼顾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崇尚学术争鸣与创新求实。
所获荣誉
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2年2月14日,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高校名单。
2022年3月,入选陕西省2021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拟表彰名单。
2022年4月,该校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2022年4月,被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文化传统
校徽
1、西北大学标志校徽代表西北大学的形象,面向世界,校徽是西北大学对外展示的图形与标志。
2、标志校徽图案追求美观大方、对称,线条流畅,图形与深刻内蕴相统一,简明易识,并具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3、西北大学标志校徽以秦汉瓦当圆形图案为总体结构,以中国传统篆字与英文相结合,国内外均可理解其深刻内涵。
4、西北大学地处周秦汉唐13朝古都—西安,标志校徽以秦汉瓦当形式展现西北大学所在地的地方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出西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5、1902代表西北大学建校时间,说明西北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建校最早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6、外圈的英文为:西北大学·中国·西安,世界各国都可理解西北大学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建校历史。
7、以篆字书写“西北大学”校名,黑底白字,阴阳结合,彰显中国古代文化、文明与周秦汉唐的古风文韵,体现中国传统书法的艺术特色,给人以深刻印象。
8、此标志校徽作为西北大学永久标志校徽图案(此前西大无确定的形象校徽标志),从1992年9月确定并使用至今,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
校训
西北大学“公诚勤朴”之校训,诞生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北联合大学在城固办学的艰难时刻就淬炼出了“公诚勤朴”的校训。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词典编纂家、文字改革家、教育家黎锦熙教授曾撰文阐述了“公诚勤朴”的含义:“公诚勤朴”校风养成,盖与西北固有优良之民性风习相应。
“公”以去私,用绝党争;
“诚”者天地之道也,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此足以去弱,弱源于虚,诚则实亦;
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足以去贫,非仅治学修业宜尔也;
勤以开源,朴以节流,然朴之意又不止此,乃巧诈之反也。
三、中国有哪些实力强,但报考生少,竞争没那么激烈的好大学,求推荐
盘点中国最低调的8所大学,有实力、不张扬!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老一辈科学家和老一辈革命家共同创办的新型理工类高校,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1970年初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等措施。
入选中国最低调大学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有中国“科技英才的摇篮”之称,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声誉,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曾称赞其为“世界一流大学”。
但合肥的城市地位,让中科大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因为不属于长三角炙手可热之地,中科大虽然有中国之名,却连上海的许多高校的风头都不如。
2、兰州大学
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兰州大学位列第六。据SCI统计,兰州大学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科技论文被SCI期刊引用数居全国高校前13位。一大批默默无闻的顶尖专家成为兰大声名在外的基石。
入选中国最低调大学的兰州大学,由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是一所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09年,其前身是清末新政期间设立的甘肃法政学堂,是甘肃近代高等教育开端之标志,开启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5年,定名为国立兰州大学。1952年,被确定为国家十四所综合性大学之一。2002年和2004年,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兰州大学。
然而,兰州大学地处偏远的西部甘肃,相对封闭,所以在有更多沿海地区大学选择时,如果不是家在西北,选择兰州大学的就不多了。
3、天津大学
前身为北洋大学,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诗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读于北洋大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法学家赵天麟、教育家张含英等曾任校长。
入选中国最低调大学的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
不过正如天津和北京的关系一样,许多选择北方求学的人直接进入人气旺盛的北京高校,忽视了天津。
4、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曾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之美誉。这么不错的工科大学,文科也有特色,在江苏排老二。
入选中国最低调大学的东南大学,坐落于南京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可惜的是,如果在江苏之外问起东南大学,普通百姓可能会以为在福建或浙江。客观地说,其实南京的大学水平都颇高,就是缺乏知名度。
5、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具有九十余年的历史,是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入选中国最低调大学的云南大学,原名私立东陆大学,始建于1922年12月,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中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并且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院校和省部共建高校。
云南风景资源数不胜数,吸引全国旅游者,但昆明却乏善可陈。云大的地位也如昆明一样,城市并不豪华,大学也不显赫。
6、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此后风头不减。因为该校工科实力强劲,杨振宁曾称赞其为“南方清华”、“小清华”。
入选中国最低调大学的华中科技大学,坐落于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建医学院的十所院校之一,是拥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四所大学之一,是被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SME)授予“大学领先奖”的两所中国大学之一,入选《Nature》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被称作“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和许多省份一样,当地的综合大学排名总是超过工科大学一点点。在武汉,华中科大的对手当然就是武汉大学了。
7、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军用信息系统,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都有明显优势。
入选中国最低调大学的北京理工大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是“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并列)。
不过,每个省几乎都有自己的理工大学,如果不是立志进清华或者交大一类的考生,未必就会跑到北京去读理工大学。
8、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成为我国目前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入选中国最低调大学的吉林大学,坐落在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系国家“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著名学府。前身是始建于1946年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经院系调整成为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8年更名为吉林大学。1960年,吉林大学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大学。
因为地域原因,远赴东北冰冷的省份求学,这对南方学子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长春并非是经济发达的城市,也很难引起外省毕业生的兴趣。
四、西北大学是几本?是一本还是二本
西北大学是一本院校。
西北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简称“西大”,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入选“111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长安联盟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学府。
扩展资料: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6月,学校在册教职工2753人,其中专任教师1721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453人,副高职称594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具有博士学位的1214人,占教师总数的7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09人,占教师总数的93%。
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教授)10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13个;考古学家工作室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4人、青年长江学者6人。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1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2人;教育部霍英东奖励基金1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29人。
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20人;省级教学团队37个;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14人;陕西省“特支计划”人选1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原“三秦学者”)9个。
参考资料来源:西北大学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高校nature统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openai为什么国内不让用(open it up为什么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