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中小学生的四个关键词(中小学生的四个关键词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4-03 18:05:08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53        当前文章关键词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小学生的四个关键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SEO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中小学生的四个关键词(中小学生的四个关键词有哪些)

    一、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一年级

    孩子刚入学没多久,对小学生活即有新鲜感,但又不习惯,因此一下子无法适应;

    对学习有好奇感,却难以保证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

    很愿意与同学进行接触、沟通交流却不懂礼貌,有一些还很自私

    很信任老师,相信老师的话,尊重老师的行为表现和评价;

    很多人生活无法自理,也没有相对的劳动习惯,对其家长的依赖性很强;

    专注力不集中,情绪反复无常,易于疲惫;

    行为表现动摇不定,不懂得调节,易于冲动和很敏感;

    对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都很明显;

    有做好学生的欲望,只不过不熟悉学校的生活,不了解学校常规,经常无意中犯错误。

    他们渴望加入光荣的少先队组织。

    他们好奇、好动、爱模仿,还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性。

    二年级

    二年级学生已差不多习惯了小学的学习生活。

    他们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白许多行为标准,并且乐意努力遵循。

    在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作业、遵循公共秩序,尊敬师长、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等方面拥有相应的基础。

    但大体上说,对标准的认知不深入,动作不到位,行为不规范。

    他们习惯了过集体生活,喜欢和小伙伴一同活动;

    逐步拥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好表现自我,竞争观念和上进心有一定的发展,能建立短期的奋斗目标,都想努力成为好学生,并希望参加少先队的所有活动。

    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仍然是其共同的特点。

    三年级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转化的阶段,能开展相应的抽象思维,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是非观念欠缺;

    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和再现性向创造性的想象转化;

    集体主义情感有一定的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还在形成,但极不牢固。情感非常容易激起和爆发,不懂得控制,不考虑行为后果。

    尽管能从事需要相应意志支配的工作,但意志还很弱,自觉性、主动性、持久性都较弱,碰到困难和磨难,往发生摇摆不定。

    三年级学生自我认知逐步发展,逐步掌握道德原则的评价标准,评价能力逐步发展起来,通常是提出自我的看法,但不懂得全方位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

    道德感、正义感逐步萌芽,但道德认识水平仍较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强,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四年级

    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转化的阶段中。

    他们的独立观念逐渐加强,早已无法满足于纯粹地听老师的话,也无法满足于接受课堂教学。

    他们爱着课外读物,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产生爱好。

    同学之间在学习方面发生了较显著的差异,兴趣爱好也有一定的分化。

    二、如何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

    摘要:阅读素养是小学生重要的能力素养。家庭、社会、学校要充分营造阅读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展现自己,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对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民族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阅读素养 创设平台 阅读情感 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吸收知识、理论、艺术、思想等方面的营养,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具有发展个性特长,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促进自身素养全面和谐养成的特质。阅读素养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国民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最终的竞争力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精神力量的获取和培养,则需要通过阅读。培养有素养的社会成员,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哈佛大学教育学家珍妮·查尔提出的阅读素养形成的“五阶段模型”:即 (1)开始阅读(或解码)阶段(6-7岁);(2) 掌握阅读(或流畅阅读)阶段(7-8岁);(3)为了学习新知而阅读(9-13岁) (4)多重观点阶段(14-18岁);(5)构建与批判阶段(大学及大学以后) 。她通过研究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二、三、四个阶段,就是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阅读素养形成的关键期。《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里提示我们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好学生的几种阅读素养:独立自主阅读、表达阅读体验、拓宽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学生的阅读素养是一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的能力素养,是养成终身、有效阅读的基础。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笔者多年在农村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和管理,对立足农村实际,开展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偶得几点经验。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的情感

    国家教育总督学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如何,不仅仅是孩子努力的结果,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学校、家庭、社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营造书香校园、家园,是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土壤。只有在学校,家庭,甚至社会中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才能真正让学生沉浸在阅读里。

    1、家庭阅读氛围的创设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启蒙的教育。阅读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氛围的创设。很多家长经常问,我家孩子不爱看书,怎样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我就问,你自己在家经常看书吗?你家里有多少书?有时家长哑口无言。殊不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直接影响着孩子。所以,要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素养,家长的示范很重要。此外,家长应购买适合不同年级阅读的书籍。孩子还未能独立阅读的时候,可以讲些故事给孩子听。开始会看书以后,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有独立的书房,富有创意的、优雅的装修都是吸引孩子阅读的好方法。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拥有的书籍越多,孩子的阅读表现就越好。另外,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自己讨论交流有关文化和社会的问题,这样也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其自身的阅读素养。

    2、书香校园的创设

    学校是学生阅读素养形成的主阵地。营造书香校园,创设阅读氛围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我校,我们通过室外书吧,图书角,图书室,读报走廊等一系列设施设备让学生感受全方位的阅读体验,无论校园何时何地,都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教室内最美的是图书角,校园内最美、最聚人气的是图书室,室外书吧。父母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有关阅读的教育活动,其孩子的阅读表现相对会比较好。

    3、社会阅读氛围的创设

    与乡村图书室结合,开放乡村青少年共图书室倡导在书店中设立免费阅读书吧等。如;在我们县城的“一凡书城”会员免费阅读书吧就是学生阅读的好去处。在这一点上,德国经验很值得借鉴:德国的图书馆事业也十分发达,德国共拥有1.4万座图书馆,每个城市都拥有几座图书馆,甚至乡村小镇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阅读中心,方便民众阅读。德国约有200多个进行阅读推广的机构和组织,它们旨在提高民众的阅读热情,促进社会阅读的繁荣发展。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必须有社会力量的责任。全民阅读的氛围越浓,学生越容易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只有在社会、家庭、学校中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才能让学生激发起阅读的情感,喜爱阅读,以书为友。

    二、循序渐进,培养阅读的能力

    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在我校进行的实践研究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低到高年级有着不同的做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所以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检索能力,能利用工具书读书,通过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等比较趣味性的书获得阅读的体验和乐趣。中年级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所以,我们通过教研组集中备课,建立阅读题库,有效进行阅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理解,概括等阅读能力。到了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在阅读指导中,我们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表达、独立分析的能力。做到“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逐步加大阅读的任务,“扩展阅读面”,提高阅读的效率。

    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切不可操之过急,不给学生布置难度过高的阅读训练,每个年级阅读的书目和数量都有严格的要求,保证不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同时,对于阅读能力较高的学生科增设阅读内容和阅读训练的附加题,让他们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在阅读训练中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理念。

    三、创设平台,收获阅读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得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就要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根据“兴趣驱动”原理,创设各种平台,让学生在平台上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催化剂”。

    1、阅读指导课

    阅读指导课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主要平台,在阅读课上,学生可以学到独立阅读的方法,可以分享阅读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分享学到的知识等。在课堂上应充分应用情境创设,媒体演示等手段,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如:教师精心创设一个新颖而生动的问题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从而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认知,激发阅读的兴趣。教师教学时,应善于发现学生阅读中获得的点滴收获,肯定他们,激励他们去探索,去深入理解。

    2、各种阅读竞赛

    学校、班级可阶段性开展有关阅读的竞赛活动。如“阅读之星”的评选,阅读征文,阅读小故事演讲比赛、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学生通过比赛,尝到阅读后带来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阅读的积极性。如:我校在学生中都设有一本“阅读小存折”,学生把自己独立阅读的书目填在自己的“存折”上,积少成多,成为阅读“小富翁”。学校每半学期评选一次“阅读小富翁”。以此来表彰努力阅读的学生,使他们成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表率。每个学期我们会举办“与书为友”征文,让学生尽情抒发阅读中获得的心理体验。通过创设各种竞赛式的平台,让喜爱阅读的孩子成为校园中的明星,让阅读成为每位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

    3、网络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学校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将会如虎添翼。三年级后,随着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操作后,逐步培养学生通过互联网阅读,学会甄别网络信息中的是与非,绿色阅读,健康阅读。这一点也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面。在校园网中,我们设立阅读论坛,学生可以在专栏中分享阅读中的积累,阅读中的体验,阅读理解等,也可以把自己阅读过的书推荐给别人。

    四、持之以恒,养成阅读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同样道理,任何一种思想只要不断地重复,也会成为一种习惯,进而影响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行为。那么,怎样运用教育引导的力量来养成经常性阅读的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必须有学校、教师创设好条件,让学生从事循环阅读的行动。我们有以下做法:

    1、落实“每天阅读一小时”

    坚持深入开展“每天阅读一小时”活动。通过开放书吧、读报走廊、布置家庭阅读任务等形式,倡议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

    2、把课外阅读列入地方课程

    我校各班根据课程设置,在地方课程中调整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学生利用这个固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保证学生有定时、定地的阅读,有利于习惯的养成。

    3、开展互助读书活动

    充分发动学生开展“互助读书”活动,把自己觉得好的书带来和同学们分享。 “书非借不能读”,一方面激发好奇心;另一方面提高阅读的量。

    4、把读书融入学生的生活

    当今社会,电子产品充斥整个社会。特别是中国,在地铁上、动车里,家庭中,大家忙着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因为无法理性的筛选,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就是因为信息爆炸,我们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学生也会在这样一种大环境里养成不爱读书的习惯,不利于良好阅读素养的形成。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要真正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应从小培养学生把闲暇的时间用来阅读。睡觉前、等车时、动车上……带上一本好书,随时准备读书,真正做到“无聊的只剩下读书了”!

    5、养成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的习惯必须和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结合,才能够算是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素养也包括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一定要坚持自主,随意,不可成为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拦路虎”。我手写我心,不想写也可以不强求。在质和量上不做具体的要求。这一方面有利于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表达习惯的养成,成为有思想的人。

    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程。学生良好阅读素养的养成,不仅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让我们集社会、学校、家庭的一切游戏因素,为此而不懈努力!

    三、怎样突出小学生努力劳动的方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内容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深受家长的溺爱,在生活上独立性差, 缺乏基本的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较差,高分低能。如何培养小学 生的劳动习惯,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我们当前的教育工 作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我认为在小学的劳动教育中,必须要树立 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学生自觉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 惯,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 培养 劳动观念 劳动意识 劳动习惯 劳动 能力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美,劳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我 们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劳动。 1、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影响,很 多人鄙视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你不好好学习,学不到 本事,长大了只能去当农民,去当清洁工!”对这样的言教,可能我 们并不陌生。鄙夷劳动者,轻视劳动的意义,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让 越来越多的人不爱劳动,远离劳动。 2、“越帮越乱”思想作祟。很多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家 长,溺爱孩子,认为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有些父母不愿意让孩子 做事,是因为他们担心孩子帮倒忙,总是怕孩子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 一件事没干好,又节外生枝弄出一些别的事来,简直就是添乱。所以 不如自己干省时、省事、省心。因而挫伤了孩子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3、成绩第一,不给孩子劳动的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 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步入了小康生活,家庭经济条件相对比较宽裕。 许多年轻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 他们把所有的家务、劳动甚至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包在自己身上, 从来不给孩子留任何劳动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的劳动能力越来越 差。所以,从小开始就注重养成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他们的劳动习 惯,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养成学生的劳动 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呢? 一、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1、劳动能使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发展。人 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劳动。如今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低下,问题 一大堆,有的学生在家没有叠过被子,衣服要送到干洗店。劳动意识、 劳动能力如此之弱,还谈何发展、创业呢?劳动不仅培养孩子的自理 能力、独立意识,更能在劳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2、劳动使人身心健康 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质财富,也 创造精神财富。通过劳动,学生能体会其乐趣的艰辛,会更坚强,有 毅力。 3、劳动教育可使人正确对待升学、就业问题 如今家长们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巴望着孩子上大学,毕业后 有份轻松的工作。目前就业形式如此严峻,并不是人人能达到既定目 标。但有一项很吃香人们又看不上眼的工作——技工。如果人们有良 好的心态,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就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 摆正升 学、就业问题,也就不会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了。 学校教师、家长在自己建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同时,应教育孩 子懂得,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懂得劳动最关荣,不能轻视体力劳动。 让孩子在与父母、老师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的过程中,逐步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中,这一点同样适用。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劳动最光荣” 主题活动,让学生逐渐认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他们的劳动对社 会的重要性。在班级里坚持开展“劳动之星”评比活动,抓住每一个 契机鼓励学生“自己来”、“我会做”、“我能行”,渐渐让小学生 萌发对劳动的热爱,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自强自立的精神。有时候, 我还让学生通过数新房等方法了解农村的变化,回到家里看看父母是 怎样忙碌地工作,在农忙时节,到农田里看看农民伯伯是怎样辛勤地 劳动„„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衣食住行,农村的发展变化,处处 都离不开劳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我 还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帮助同学系鞋带、缝纽扣比 赛、比比谁的课桌最干净等等,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培养能力, 受到教育。 三、创造条件让小学生亲历生活 ,培养劳动习惯 面对当前社会,独生子女多,而且大多孩子从小娇气、懒惰、缺乏锻炼的现状,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老师有意识地积极 创设平台,让小学生参与劳动生活。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低, 动作不灵活,他们会经常“闯祸”,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切忌不 能讥笑、讽刺、更不能挖苦、责骂,要鼓励小学生坚持就是胜利,通 过“呀,你真棒!”“你真是好样的!”“真不错,这个地方这样整 理一下会更好。”等激励性评价会使小学生越来越热爱劳动,他的自 信心也会更高。坚持经常带领小学生参观劳动场面,随着季节的变换, 带领小学生了解家乡或学校周围的环境变化,从不同角度了解大自 然,了解劳动成果,从而意识到劳动带来的乐趣。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 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复 杂的过程。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 习惯只能在长期的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中养成。仅靠简单的说教是无 济于事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必须重视搞好 劳动实践。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我自己洗衣服”、“我自己整理书包”、“我自己打扫卫生” 等,让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这些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 点,自然亲切,活泼生动,收效明显。对于学校举行的大型实践活动, 教师要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的兴趣和自觉性。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 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 感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劳动实践活动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 的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人类社会面临21世纪的挑战,首先是信息化的挑战,反映新知识、新科技的印刷物以空前未有的速率递增,因特网、信息技术更以目不暇接的态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人们的阅读必须是快速高效和广泛的。然而,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一个人拥有的词汇量和他的智商才有可能成正比。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说:“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400万字以上(小学六年145万字以上)。”

    从“大语文观”来看,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学习期——工作期——退休期”的人生固有模式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

    但从学生本身的层面上分析,许多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大量阅读,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对课外读物没有对电视感兴趣。电视的视觉冲击,形象直观的画面,逼真的声音,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深深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丢下作业看电视,哪里还顾得上去读课外书。

    2、对阅读材料不会选择,好坏不分。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武侠小说、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极大,甚至还盛行一种“口袋书”,体积较小,可以放在衣袋中随时阅读,可是内容却不堪入目,其中色情、暴力成分很多。这非常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看书图快不求质,蜻蜓点水。学生中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问题之所在的是他们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部分能够看一些书的学生,也只看些订阅的报刊,他们的阅读是“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有的甚至是迫于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不得不读一些课外书。

    4、功利行为。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错误的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较片面地认为看书主要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较偏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上,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特别是文史、科普类也就少人问津了。

    当然,从学校教育本身来说,也存在相当多的弊病,如图书室藏书量小,数量远远不足生均15本这个要求,且书籍较为陈旧,新鲜的、与当代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书少而又少,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而添置一些新书,对大部分农村学校来说,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时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不能保证,校长怎么能再化钱购置书籍?加之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能留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不能保证,没有专门用于阅读课外书的时间。个别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多汲取一些营养,只能牺牲休息时间为学生服务,这并不能代表能向全体老师推广。

    从家庭和社会层面上来说,目前农村绝大多数家庭中父母本身没有阅读书籍的习惯,大人的闲暇时间也以电视为主,又怎能引导孩子去看书?学习化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作为学生个人也只能适应这个社会环境。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是进行新课程标准条件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关键词界定:

    1、“阅读”是指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

    2、“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业余时间进行阅读的活动。

    3、“农村”是指中心小学一级学校所在地的乡镇。

    4、本课题研究中的“学习”是指小学生课外知识、技能的获取,方法、规律的探寻,习惯、个性的形成,人格、品质的塑造。

    5、本课题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小学生在学科教育中、校园生活中、家庭教育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二)课题界定:

    “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是指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原因,促使农村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连续的阅读活动,以期实现上述“自主学习”中的目标。

    (三)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基础。这一点早已为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和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所证实和肯定。椐现代语文教学专家研究统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形成,必须以200万字的阅读量为底限。我们提倡在小学生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正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2、学习理论依据

    ①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皮亚杰(1896—1980)是当代一位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他是瑞士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小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许多文章是相互联系且具有共性的,通过列举个体把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组建成一定的认知结构,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一系列新材料的学习中去。这就是从“举三得一”到“由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②母语习得的概念

    习得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口语。语言学家们对儿童母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小学生学习母语即学习语文有别于学习外语,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天天在使用母语,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在习得母语,这就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由此看来,母语习得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儿童母语习得,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的母语第二次习得。而本课题所提倡的学生多看课外书,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设学生自由阅读课,倡导学生写日记感想,就是按照母语习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的具体尝试。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要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

    2、加大学生阅读量,制定出适合农村学校运用的阅读序列,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并努力有所突破。

    3、积极探索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组织读书活动,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3、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4、小学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研究。

    5、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四、主要观点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1、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身处农村的小学生,只要给予恰当的指导,其自主学习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挖掘,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从研究的范围上看,本课题着重从本区域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探讨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问题,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

    3、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重建课堂,改变和重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索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4、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在行动中提升教师的理念,改变教师惯有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发生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这也是本课题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五、研究过程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①2008年5月,完成课题的选题工作,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

    ②2008年5月,向区教育科学研究室申报个人课题,请求立项。

    2、实施阶段

    ①2008年6月—2007年11月

    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②2008年12月—2009年4月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序列研究。

    小学课外阅读课的模式研究。

    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3、结题阶段

    ①2009年4月,个人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搜集材料,撰写结题报告。

    ②2009年4月,上交“个人课题”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课外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5、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六、研究的主要策略及原则

    (一)研究的主要策略

    1、明确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①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儿童和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少年儿童只有读了这些书,才能掌握做人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比较和衡量自己,回答“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而生活”这一类问题;也只有当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确定了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时候,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②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课外书读得越多,知识背景越广阔,学习就越轻松。每天你读得越多,能主动掌握的学习时间就越多,智力积极性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发现,凡是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书都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必然把全部负担转嫁到家庭作业上去,而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势必失去了课外阅读的时间,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2、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①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型”阅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激发兴趣开始。有了兴趣学生就回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并能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得到教益。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课外阅读应遵循自愿的原则,因为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尽一切可能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语文课外阅读的种类和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自己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和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有益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读物,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读物。

    ②课内严格训练,指导阅读方法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如何有效地读,并不十分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收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行方法指导,使他们读得更有效。而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之中,以教材为依托,向学生展示科学的阅读方法,把“教材”变为“学材”。强化几种基本的训练: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批注法等。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读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③要创设一个浓郁的读书氛围

    从班级、学校、家庭到社区,发动一切力量,创设一个读书的大环境。班级建立一个图书角,委派专人管理,负责登记借阅。学生每月自拟读书计划,每天挤半小时作为集体阅读时间,半小时作为读书家庭作业,与家长配合落实。班级还要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如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等,强化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可以开辟读书廊,张挂读书的名人名言,开放“电子阅览室”和“网上阅览”等获取新信息的场所,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汲取新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外建立读书基地——新华书店、假日读书小队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问题是让学生自己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创造,学习领域让学生自己拓宽,学习内容让学生自己开掘,持续学力让学生自己发展,并达到会学的境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弘扬学生的主动精神,给学生以自由。

    2、创造性原则: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和实验为主,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自主发现真理,主动探索尝试发现,帮助学生形成创新的本领。

    3、活动性原则:主张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不断拓宽活动领域,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自主探究活动或群体交往活动中全面提高素质。

    4、成功性原则:帮助学生成功,创设成机会。改进评估机制,对学生学习进行积极的评价,教育者确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观念,评价标准多样化,珍惜学生独一无二的个性,坚持以多元标准不拘一格评价学生,学生以学为乐,孜孜以求,人人获得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

    5、发展性原则:一是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促进人的心理发展,以发展学出发,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预期成果

    1、实验研究报告。

    2、优秀研究课例。

    3、发表、获奖的研究论文、案例等。

    4、学生成果展示。

    以上就是关于中小学生的四个关键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中小学室外景观设计规范(中小学室外景观设计规范标准)

    中小学创客获奖名单(中小学创客大赛获奖案例)

    中小企业如何做好营销(中小企业如何做好营销策略)

    品牌策划具体干什么

    地板排行榜前十名(pvc地板品牌排行榜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