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对吗)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在美学中,总要谈到“移情”现象,即情景交融。比如,人高兴时,就觉得仿佛太阳在笑,花儿在点头;悲伤的
A |
试题分析: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且,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所以人高兴时,就觉得仿佛太阳在笑,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咽。材料中并没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B不选;也没有强调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C不选;D的说法与材料不符合,正确答案是A。 |
二、美是什么?审美与意象
我最近一直在阅读叶朗的《美学原理》这本书,除了在第一章绪论部分做了笔记以外,我刚刚进入第二章阅读,就发现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写读书笔记没有多大的意义,罗列各种概念知识点,做思维导图,你去记忆、背诵条条框框,真是没有必要。
如何阅读这本书,我个人认为它就是一把刷子,给自己的思想、观念给刷一遍。
美是什么?西方美学历史上,最开始讨论美的问题的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当然这阅读第一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也会遇到朱光潜、高尔太、李泽厚等人。各种对美的定义、理念在相互碰撞中,我们对美的理解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美是什么?美不是外在的,实体化的“美”,就是说:美不是一个实际的对象;美也不是主观的,实体化的“美”,就是说:美也不是头脑里面一个纯粹的精神对象。
我们普通人都习惯用主客二分的眼光看待世界,这是一个方法论,就是把人和事物分开来看。所以会无视这个现实的“生活世界”,同时,也无从了解这个意象世界。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
审美活动,就是人与现实的生活世界进行沟通,联结,产生一个意象世界,这个意象世界不是纯粹主观的,是人对现实的生活世界的体验。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说,叫情景交融。
就是说,美是人类的心灵与现实世界的接触中,映射到意象世界。既然美就是审美活动,而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也是胡塞尔说的“生活世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自然”。
那就是说每个人,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美的意象就不一样的。例如,一朵花,你没有看到它之前,花虽然存在,没有美产生,一旦你看到了它,并且感受到它的形状、颜色、花香,在意象世界里面构建了一个花,这个就是审美活动,你就感受到了美。
王国维的“境界”就是一种审美意象,情景交融,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说,就是一个字“兴”,感兴。在意象世界里面,展示的是真实,是“显现真实”,是意象世界里面,以生活世界里面的面目呈现。
在中国美学看来,天地人是不可分的,所以才有《易经》这样一本奇书。
这样对美的理解,本身就是突破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限制,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回到存在的本然状态,或者说是自然状态。
美的对立面不是丑,丑也是审美活动之一,但是不是所有的丑都会进入意象世界,这就涉及到真善美的统一。美的对立面是无感,是王国维说的“眩惑”,是审美上的冷漠,是单调,是平庸。
我回想到最近去美术馆看钧窑瓷器,听讲解员讲解,什么是窑变,什么是开片,什么是冰裂,冰裂的过程是及其缓慢的,大约需要四十年。也了解了钧窑瓷器为什么为国之瑰宝,了解用铜的氧化物为作色剂,通过窑变,产生各种色彩斑斓的纹路,五彩渗化,艳丽绝伦。
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我对钧窑瓷器的理解,但是这个和我的审美活动无关。
我的审美活动,就是在直视那一件件钧窑瓷器的时候,我通过色彩,形状,投射到我的意象世界里面,而产生的美的体验。
但是,对瓷器知识的了解,能提高我对瓷器的感受层次,就像一朵花,在原始人眼里,不如一头猎物来得美 ,对瓷器知识的了解,也相当于是把我从瓷器的原始人里面解脱出来。
三、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四、美学原理的自我是什么
“美”又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
康德已指出自我并不是实体,他指出,笛卡尔把进行认识的主体——自我——当作和被认识的对象一样是实体性的东西,那是错误的。只有把自我看作非实体性的东西,自我才是自由的。
第一章 美是什么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禅宗美学)
(超越主客二分的关系,万物的本来面目就在这个非实体性的“心”上显现、敞亮。反过来说,“心”的存在,就在于它显现了万物的本来面目。)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又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美”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美”又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
康德已指出自我并不是实体,他指出,笛卡尔把进行认识的主体——自我——当作和被认识的对象一样是实体性的东西,那是错误的。只有把自我看作非实体性的东西,自我才是自由的。
一、中国禅宗在克服主客二元对立和自我的超验性方面似乎更有启发。(1)慧能(南宗禅)对实体性的心的本体的消解。
在神秀(北宗禅)那里,还存在着一个实体性的心的本体。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很明显有一个心的实体。而慧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用于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例证名言)
(2)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1.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的肯定。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自我”,不仅实体化了自己,而且实体化了客体
2.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是把实体性的“自我”进一步绝对化,只有“自我”是真实的,“自我”之外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这是主客二分关系中“自我”对外物的单纯否定。
3.第三阶段,“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关系,超越了“自我”。在这个境界中,人们才能真正见到事物(世界)的本来面目,见到万物皆如其本然。
(3)马祖道一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4)唐代画家张璪有八个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心”,就是禅宗的非实体性的、生动活泼的“心”
(5)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又说:“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
又说:宋元山水画“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而同时是自然的本身”。
五、美在意象(意境理论)
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1)《易传》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最早使用。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2)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朱光潜在《论美》"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论文学》"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
“即景生情,因情生景”这便是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ge)两个要素。“诗的境界”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意象”,也即郑板桥说的“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
1.物甲物乙说:朱光潜把“意象”称之为“物的形象”或“物乙”。“美”(审美对象)不是“物”而是“物的形象”(“物乙”)。
“物的形象”不同于物的“感觉形象”和“表象”。他说:“‘表象’是物的模样的直接反映,而‘物的形象’(艺术意义的)则是根据‘表象’来加工的结果。”(其实可理解为有人的参与,主体的创造)
2.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美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他说:“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接触相感时的波动。”
朱光潜"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内之美。没有人,就感不到这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
钟繇说:‘流美者人也。’
罗丹说:‘通贯大宇宙的一条线,万物在它里面感到自由自在,就不会产生出丑来。’
画家创造了这条线(一画),使万象得以在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这就是‘美’!
A名言
石涛的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个“灵境”,就是“意象”(宗白华有时又称之为“意境”)。
B例证
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
六、意象的分析
(一)灿烂的感性
审美意象的最主要的性质有以下四点:
第一,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相融的世界。
第二,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无论是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存在,还是纯粹主观的在“心”中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彰”就是生成。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第三,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这就是王夫之说的“如所存而显之”、“显现真实”(显现存在的本来面貌)。
第四,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所谓“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使人产生美感(狭义的美感)。
着重讨论第一
以上就是关于美感的实质是情景交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