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风俗传说(浙江的风俗传说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浙江的风俗传说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浙江一带端午节的习俗
关于浙江一带端午节的习俗
五一劳动节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以下我DL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浙江一带端午节的习俗,供大家参考!
关于浙江一带端午节的习俗
温州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重五),温州民间认为是个大节,仅次于春节、中秋节,民间有“三日重五,五日年”之说,故习俗气氛浓厚,活动内容丰富。温州端午习俗主要有:
温州端午节习俗 龙舟竞渡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竞渡,至迟在宋时已很流行。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温州一带的竞渡,渊源于古代越族龙图腾崇拜的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在宋时,还不是纪念屈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日子。“一江竞渡胥寻乐,谁为汨罗三闾哭。”(清石方洛《且瓯歌》)又有民歌云:“五月五日端午了,屈原饮恨汨罗汪,龙舟队队江中飞,要饮蒲酒保平安。”
到明时,端午龙舟竞渡仍很盛行。“自城市都鄙里社丛祠,各置龙舟,每邻端午,好事都先捐私囊,或并或修,竞渡之日,偏掠祭户之姻亲,而补己所费。聚众鼓噪,闻事劫夺者有之为之,姻亲者往往质当待索,罔敢或迟。及其斗胜夺(纟采),少有不平,鼓(木世)相击,损伤肢体,甚之损命者有之,构隙兴讼,伤财害民,就与有(足俞)于斯哉。”(《岐海琐谈》)清时,斗龙舟更加广泛流行。据清赵钧《过来语》记载:道光六年 (1826)五月初四,瑞安县城端阳节的活动:“本岁闺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舡,游人更盛。初四日,余与诸同人泛舟去拱瑞山看竞渡,士女四集,几至舟不可行……”
端午那日,在温州各地都有龙舟竞渡,并“悬赏夺标”,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时间一般是五月初一前的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也有至月半者,平阳江南则是四月初一。
丽水端午习俗
“丽水卷饼”是丽水颇具特色的节日地方美食,原料为面粉加水再加点儿盐,用双手不断搅拌成既稠稀得当又具弹性的糊状,然后放在铁铸的平底锅(丽水人称“熬盘”)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时操作人手抓一团面糊,不停地上下有节奏地抓几下,一则防止面糊团掉落,二可增强面糊的韧性。操作人把面糊团在铁锅上一转,即成一个正圆形的薄饼,由负责炭火的“副手”及时翻转,并即从铁锅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饼。烙好的卷饼俗称“卷饼皮”,皮薄质白如绵纸,形圆似明月,直径约20厘米。
卷饼馅为百姓常食菜类,如四季豆、豆芽、豆腐干丝、泡皮、肉丝、烙鸡蛋皮丝等,再加油炸粉干或回锅的老油条。作馅的菜肴必须火炒,不留汤汁,吃时各人凭各自喜爱夹各式菜肴作馅心,喜蒜者可在卷饼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酱,然后卷成筒状,即成供吃食的“卷饼”。
丽水卷饼荤素搭配,韧而不腻,老少皆宜,口味颇佳。特别是馅心中加上炸粉干或老油条,食时又香又脆,更是别有一番滋味,确是大众化的美食。
忆及孩提时过端午,家中还爱烙“松花卷饼”,那是以小面团抹上松花粉擂成圆形薄饼放锅中烙成的卷饼皮,其色粉黄,吃时格外芬香,当时好多农家都自烙这种卷饼皮,现今已成稀物了。
据老人言传,说卷饼原为“绢饼”,和粽子一样,原是以丝绢包裹菜肴投入江中供鱼虾吃食,以免伤害屈原躯体,此说之虚实,皆无记载,故无从考证。
丽水端午风俗殊除了“吃卷饼”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谓“羹”即礼品,每年到端午节时,嫁出去的女儿要向父母送礼品,礼品除礼包外,尚有猪肉一刀、明甫 (墨鱼)一斤、豆腐皮一斤等。收“羹”后,父母要给女儿回礼,回礼的东西是麦李(李子)、蒲扇(麦杆扇或纸扇)、手巾等。丽水民间有句俗语:“生不白生,一年两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年要给父母送上两次礼品,一次是春节的“过年礼”,另一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礼”。
此外,在端午前后,丽水少年儿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黄酒在脸上“画花脸”及在家里的墙边角落喷洒雄黄酒等,更爱到郊野去采草茎玩“斗草”。
杭州端午习俗
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乃中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医理论认为,这一天阳气为一年中最盛,于是端午便成了人们驱邪防病的最佳时机。老杭州人过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草、吃五黄、挂香袋、赛龙舟,还有便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粽子。众多的习俗,目的却不外乎一个:辟邪。
1、挂艾草招福驱邪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老杭州人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而菖蒲则主要因为民间方士将其象征成可以铲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驱邪却鬼。
2、吃“五黄”转运
这是流行于杭州等地的风俗习惯。农历五月,老杭州人称之为“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字的食物在这个月份上市而得名。根据传统习惯,在端午节这一天,杭州人必须食用雄黄酒、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人称“吃五黄”。当然,因为雄黄带有毒性,一般的老杭州人都会用绍兴出产的黄酒来代替雄黄酒。
吃“五黄”的最佳时刻是端午节的中午,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在这一刻,借助“五黄”驱邪解毒的功效,便可以扭转运势,万事顺心。
3、“闹龙舟”祈福平安
“闹龙舟”胜会是杭州西溪湿地传统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源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年历史。因为西溪溪流狭窄,赛龙舟人群众多,与普通龙舟赛有所不同,五常赛龙舟更注重划船技巧与闹龙舟的氛围,这一带的居民也常常把“赛龙舟”一说改成“闹龙舟”。每逢端午节,上万观众在两岸摇旗呐喊,热闹非凡。据老杭州人的理解,龙舟赛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热闹,在欢声笑语之中求得心情的愉悦,从而祈福平安。
4、挂香囊保健康
民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在端午节佩戴平安香囊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古时一般是长辈送于晚辈以保佑其出入平安,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端午节独有的民间工艺品,成为节日互赠友人的礼品。
在杭州,每缝端午节到来,城里的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张同泰等老字号国药房以及部分历史文化景区便会提早开门,向市民免费赠送特制的香囊,祝愿市民健康平安。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成百上千的杭州市民便会排队领取香囊,场面颇为壮观。据考证,这个习俗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开始了,而它的发起者正是杭州张同泰国药馆。
5、粽子最受欢迎
端午节吃粽子,是现在大多数人仅存的比较了解的一个端午习俗。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慢慢的,粽子逐渐演变成一种深受大众喜欢的美食。刚踏入农历的五月,杭州一些百姓就开始浸糯米了,紧接着是洗粽叶、包粽子。老杭州人自己裹的粽子馅料品种一般都十分传统纯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差不多就不会再出现其他种类的馅料。如果不想自己动手,那么杭州一些知名的老字号店如“知味观”、“楼外楼”等都会有口味不错的粽子售卖。
嘉兴端午习俗
在中国,端午节有不少传统习俗,比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等等,而作为“吴根越角”,嘉兴和端午有着极深的渊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与其他地方不同,嘉兴端午主要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民间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而源远流长的嘉兴端午龙舟竞渡,相传也是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伍子胥的活动。
从 2001年起,嘉兴每年举办龙舟赛以及群众性的裹粽大赛,吸引了数十万市民参与。其中,2009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还吸引了70万观众参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8年6月,“嘉兴端午习俗”被列为首批“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并入选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嘉兴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现在包粽子可以说是花样繁多,除了最传统的馅料,还有桂圆粽、肉粽、水晶棕、莲蓉粽、蜜饯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有重包装的、有讲营养的,各地粽子的文化习俗不同,吃法也不同,因此各地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粽子,可谓五花八门。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作为一种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朝《万历秀水县志》卷一云:“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于臂。”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
嘉兴粽子的特点是入口鲜美,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同时携带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小小粽子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稻米之乡嘉兴的一种象征,被誉为 “饮食文化的代表,对外交流的使者”。许多海内外朋友都是因为品尝过嘉兴粽子后,才知道浙江嘉兴的地名。
;
二、浙江地区的饮食风俗,源远流长,见于史载,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海之滨,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地理优越,物产丰富。 北部河道纵横,平原广阔,素称“鱼米之乡”;西南丘陵起伏,树木蓊郁, 盛产山珍;沿海渔场密布,岛屿众多,水产资源丰富。因此,历代浙江人民 不论是日常饮食,或是岁时、礼仪方面的各种食品,都十分丰富,品种繁多, 风味各异,富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浙江地区的饮食风俗,源远流长,见于史载,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相传,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带着饭与羹巡游浙江各地,路遇孩童,勾践以饭羹 亲自进行哺啜。(《吴越春秋》)《史记·货殖列传》也有记载:“楚越之 地,饭稻羹鱼……”羹,在古代指五味调和的浓汤,这里指以鱼类为原料煮 成的鱼汤。这说明,当时人们不仅会制作鱼羹,还以“果蓏赢蛤”作为佐餐 食品了。张华《博物志》也有类似的记载。
魏晋以后,我国进入所谓“五胡乱华”的混乱时期,经济和文化中心由 黄河流域开始南移。东晋贵族纷纷到浙江来定居。南北风俗开始交流,饮食 风俗也随着丰富起来了。
南北朝时,浙江流行羹脍之类菜肴,尤其是莼菜作羹,在南食中已名扬 四方,所谓“千里蒪(莼)羹,岂关鲁卫”。((《南史·崔祖思传》)在 绍兴,酿酒之风颇盛,除绍酒作为贡品外,民间生女、嫁女还酿“女儿酒”。 晋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草曲》载:“南人有女数岁,即大酿酒……女 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贺客,谓之女酒。”隋唐时,越酒行天下,享有盛名。 当时浙茶已十分流行。陆羽《茶经》载:“茶,浙西以湖州上,杭州睦州下; 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当时还出了个有名的烹调专家杜济, 《大业拾遗记》载:“会稽人杜济,能别味,善于盐梅。”他们创制的“石 首含肚”,味道特别鲜美,用于贡品。
五代十国时,钱镠在浙江建立了吴越国。当时中原战火连年,而吴越国 却比较安定地渡过了 70 多年。经济繁荣,食品丰裕。据《宋史·吴越世家》 载:有孙承佑者,钱王纳其姊为妃,每一饮宴,凡杀物命千数,常膳亦数十 品。他喜欢以鲜鱼作馔,从驾北征,以橐驼负大斛贮水养鱼自随。一次,孙 在宴客时,指其盘筵曰:“今日座中,南之蝤蛑,北之红羊,东之虾鱼,西 之粟米,无不毕备,可谓富有小四海矣。”到了北宋末年,宋室南迁,杭州 成为南宋都城。北方大批王公贵族渡江南下,形成了又一次南北风俗交流, 促进了饮食风俗的大发展。
南宋时,临安酒楼林立,食店、点心从食店遍布街巷。著名的官、私豪 华酒家就有 20 余家。前者有和乐楼、和丰楼、中和楼、春风楼、太和楼等, 后者有熙春楼、三元楼、赏心楼、花月楼等。每楼各分小阁十余间,重帘遮 隔,金银酒器,精巧华贵,当时供应的美酒有琼花露、蓬莱春、蓝桥风月、 浮玉春、丰和春等,名菜有“玉鲙丝莼”、“鲈鱼鲙”、“玲珑壮丹鲊”、 “百味羹”、“笋焙鹌子”、“银鱼炒鳝”、“五味烤鸭”、“酒蒸鸭”、 “酒炙青虾”、“酒烧香螺”等等,不胜枚举。至于小吃经营,更为兴隆。 吴自牧《梦粱录》中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 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所卖点心有煎白肠、烧饼、蒸饼、糍 糕、雪糕以及五味粥、糖豆粥、肉合粥和血脏羹、羊血、粉羹之类。其名点 小吃有鹌鹑馉饳儿、羊脂韭饼、澄沙团子以及蟹肉包儿、鸡丝面、鱼桐皮面 等。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各种小吃就有百种以上。
由于大批北人南来,“都城食店,多为京师人开张”。(耐得翁《都成 纪胜》)北方食品亦传入浙江,如李婆婆羹、张家团子、酪面、胡饼、胡羊 粑以及标竿十样卖糖等。
明清两代,浙江饮食风俗又有进一步发展。如明代,浙江饮酒之风甚盛, 当时有越州的蓬莱酒,绍兴的豆酒、薏苡酒、地黄酒、鲫鱼酒、以及东阳酒 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提到:“入药用东阳酒最佳,其酒自古擅名。” 在烹饪技术上也进一步提高。清代慈溪厨师伴清渠写成的《饕餮谱》,记载 了 412 种精美食品的制做方法。绍兴盐商童岳荐写成的《调鼎集》是一部内 容丰富的食谱总汇,其中还记述了不少江南风味菜的菜谱。尤其是清代著名 诗人袁枚,写了一本《随园食单》,总结了当时杭州菜肴的烹调技术,其中 有“台羹烂肉”、“蜜火腿”、“家乡肉”、“醋搂鱼”、“酱炒甲鱼”、 “干蒸鸭”、“土步鱼”、“鳝面”、“烧鹅”等 20 多种。还附有专门介绍 浙江各地小吃的“点心谱”,如“八珍糕”、“蓑衣饼”、“葱包桧儿”等。 可见当时浙江饮食品种的丰富。
浙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极利用本地富饶的自然资 源,创制出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终于独树一帜, 创立了浙江菜系,成为我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浙江菜在南食中占着重要 地位,它的特点是:料重时鲜,制作精细,色彩鲜艳,味道鲜美,品种繁多, 讲究营养。烹调方法以爆、炒、炸、熘、烩、炖、烤、蒸、烧、煎为主。浙 江菜的主要原料是:猪肉、鱼虾、禽蛋、蔬菜、豆类和部分野味。尤以肉、 鱼、禽、笋类所占比例最大。现在市场上经常供应的菜肴,达 500 余种。浙 江菜以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为代表,它们又各具特色,风味迥异。
浙江风味小吃,富有浓厚的江南地方特色。历代人们根据不同的爱好和 口味,从各地的实际条件出发,精工细作,创制了多种多样的点心、小吃。 其烹饪技法,主要有蒸、煮、煎、烤、烘、炸、氽、冲几种。各地风味各异, 咸、甜、荤、素、香、脆、软、糯俱全,且造形美观,绚丽多姿。
根据全省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 的不同情况,在饮食风俗上,大体可以分为杭嘉湖平原、西南丘陵山地、东 南沿海城镇和岛屿地区等三个主要食风区。各地区历代传承的饮食习俗、惯 例及菜肴烹调方法等,均具自己特色,并又有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若干特殊风 味的食品。
浙江省的饮食风俗,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许多菜肴的烹制方法,都是 来自民间,经过长期传承和演变并不断发展。如西湖醋鱼,至今已有数百年 历史。它最早是“用活青鱼切成大块,用油灼之,加酱、醋、肉烹之”,以 后改“灼”为蒸;现在则先将活草鱼清水饿养,使它吐净泥质,再用沸水氽 过,最后以各种调料浇汁烹制。再如金华、义乌一带出产的“南肉”,南宋 时就已脍炙人口,久享盛誉。现在沿用旧法烹制的“家乡南肉”、“南肉春 笋”,仍是群众喜爱的大众菜肴。
其次,浙江饮食风俗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受到外来影响,从而有所变异。 南宋时,杭城不少饮食店,多是汴京人开设。爆、炒一类烹饪技术,大体上 就是这时从北方传来的。如烹制鳝鱼,原来浙江人习惯用油、酱炒,后来参 考了北方的制法,才改“炒”为“爆”,并配以蒜泥,即成了南料北烹的“生 爆鳝鱼”了。其他,如用胡桃、松子作腊八粥、上元夜饮屠苏酒、育儿的“汤 饼会”等,也都渗入了中原旧俗。
第三,多数饮食风俗,都反映了人们的某种心理状态,主要是祈求吉祥、 驱邪消灾,祝愿丰收等,其中以食品的谐音、谐意、象形、双关语等方式, 象征喜庆、得福、祥瑞、兴旺最为普遍。如“年年有余(鱼)”、“讨聪明 (清明)”、“年年高(年糕)”“节节甜(甘蔗)”、“早生贵子(红枣、 花生、桂圆、荔枝)”等等。为孕妇催生,用“快便肉”,肉要切得端正、 四方;祝老人长寿,用“长寿面”,面条煮时、食时不折断,等等。
第四,有不少饮食习俗多伴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力寄 托了人们的爱憎和祝愿。如“油炸桧(秦桧)”、“莲子羹”、“宋嫂鱼”、 “青团子”、“戚公饼”、“东坡肉”、“凤尾鱼”等。有些地方的特殊饮 食风俗,则和当地重大的事件相联系,成了历史的记录。如舟山的“屠城羹 饭”、为纪念清顺治八年九月初二定海城陷,军民死于战火之事;海宁的八 月二十三日烧红糖芋艿吃,是纪念清咸丰十年该日太平军攻下硖石之事等。
第五,不同季节,其饮食品种也随之变化。尤其是时令小吃,样式最多。 如春季有韭芽肉丝春卷、葱包烩儿、虾肉小笼等;夏季有八宝绿豆汤、西湖 鲜莲汤、冷淘(米线)等;秋季有桂花鲜栗羹、蟹粉包子、糖炒栗子等;冬 季则有酥羊肉、菜卤豆腐、糯米麻糍等。
三、浙江一带七夕的活动是怎样的?
浙江一带的七夕活动可称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
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即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桥正中还可堆放人们送来的檀香包、元宝锭,红绿相间,金碧辉煌,宛如一件件精美工艺品。
入夜,人们祭祀双星,祈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鹊桥传说衍化而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农历七月初七这天要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石榴、莲蓬、白藕、红菱、柿子等。
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得巧。
在浙江,还有外婆给外孙送巧食的习俗,认为孩子吃了就能生巧。在绍兴的一些农村,七夕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地躲在生长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在夜静人深的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杀一只公鸡,意为这夜牛郎和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当然,这些习俗是因传说而生,但是却代表了人们对有情之人的良好祝愿。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明清以来,在杭州地区家家户户在七夕这天都要用槿柳叶泡水,给女孩洗头发,以效织女在此日沐浴洗发、使女孩聪明灵巧。
在杭嘉湖地区,这一天,妇女们便取来槿树叶揉搓,取其滑腻的液汁来洗头,以使得头发乌黑生辉,不生头虱。
七夕在温州的洞头地区是个文化气氛非常浓郁的节日。这一天,当地年满16虚岁的孩子都要参加成人礼,未到年龄的,则是属于他们的儿童节。同时,七夕也是祈求安康和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这一天,洞头地区的村子里集中当地儿童,以16虚岁为标准,分成两组。邀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身着传统服饰主持。并贡上红圆、寿龟、巧人饼等特色供品,念诵祭文祝词,焚七星亭,为孩子们祝福纳祥。
在温岭石塘镇的石塘、箬山一带,有在七夕当日向七娘妈为未满16岁的儿童祈愿的习俗。早在300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带的居民从福建、惠安、泉州等地迁入,将当时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习俗也带到了这一地区。因该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这一习俗仍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石塘小人节的程序是农历七月初一至初七,每天清晨需点七支香,祭七女神。初七清晨,在门口设供桌,摆放彩亭或彩轿,点香烛,放七个酒盅,和香蕉、葡萄、西瓜、木耳、香菇等时鲜果蔬,以及糖龟、刀肉、鱼干、鸡蛋、粽子等祭品。
祭祀仪式一般由女性长辈主祭,祈求七女娘妈佑小孩聪明、健康。祭拜仪式结束时,燃放鞭炮,焚化彩亭或彩轿以献给七娘妈。
从凌晨至9时这个时段,整个渔区小镇香烟缭绕,鞭炮声不绝耳,热闹非凡。
石塘小人节以石塘、箬山为中心,在当地的发展过程中,既保存了宋代京城开封与临安流行的七夕风俗,同时又是在该地区特有社会环境中演变的结果。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在这一天,萧山坎山一带的乡民就会自动地聚集在地藏寺中,望着天上的繁星明月,用心聆听着牛郎和织女的诉说衷肠。有数以千计的乡民夜宿地藏寺,彻夜祈求地藏菩萨上天奏告,让玉皇大帝开恩,让这对有情人一家团圆,永不分离。
四、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么
1、台州乱弹
原本叫做黄岩乱弹,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台州乱弹唱腔十分丰富,以乱弹为主,兼唱昆曲、高腔、徽调、词调、滩簧等,是全国少有的多声腔乱弹剧种之一。2006年,台州乱弹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以舞、武结合和高超演技名扬四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汉族民间精湛武艺和传统舞狮表演的完美结合,黄沙狮子的表演由舞狮、武艺、锣鼓三个部分综合穿插组成。舞狮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个动作。
3、坎门花龙
源于玉环坎门渔村。是一个具有500多年传承历史的民间舞蹈,舞蹈热烈而奔放。每逢节庆活动,渔民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花龙滚舞活动,表达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景。
4、小人节
是温岭市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我国民间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福建移民相继迁徙至温岭石塘、箬山一带,将在闽南盛行的“七夕”习俗也带来并传承至今。
5、三门祭冬
是传承于三门县各乡镇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举行的隆重而庄严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动。由取长流水、祷告祈天、祭祖、演祝寿戏、行敬老礼、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相关民俗文化组成,具有鲜明的地方和区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节气民俗活动的代表。
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门祭冬等在内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上就是关于浙江的风俗传说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浙江工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浙江工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