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名画(杭州名画家排名榜)

    发布时间:2023-04-01 05:10:10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003        当前文章关键词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名画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名画(杭州名画家排名榜)

    一、富春山居图在杭州哪个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的前半卷(《剩山图》)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新馆)。后半卷:(《无用师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1、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特色:

    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与逶迤连绵的长廊组合而成,形成了独特的“园中馆、馆中园”格局。孤山馆区的改造工程完成后,推出“陶瓷陈列”、“黄宾虹书画陈列”、“常书鸿油画陈列”、“雷峰塔文物陈列”、“漆器陈列”等常设陈列,建成集中展示各类文物、艺术精品的艺术类馆区。

    2、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特色:

    武林馆区是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宗旨,以浙江历史和浙江革命史为主题,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己任,举办浙江古代历史陈列、浙江现代革命历史陈列等多种内容丰富、形式完美、贴近人民群众的展览。以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为依托,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省级一流的现代化的人文科学博物馆和革命历史纪念馆。

    扩展资料:

    《富春山居图》被一分为二的原因:

    万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所购得。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到清朝顺治年间,传到了孙子吴洪裕手里。吴洪裕珍爱之极。

    吴洪裕临死之际,要烧《富春山居图》给自己殉葬。就在国宝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吴洪裕的侄子猛地窜出一个人,把画抢救了出来。画虽得救了,中间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起首一段已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称为“无用师卷”。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江省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富春山居图

    参考资料来源:浙江省博物馆官网-浙博展览

    二、这幅画是传世名画,但为啥很少人见到全貌呢?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210和211展室里有一个长达14.5米的展柜,里面陈列着两幅山水画,一副叫《剩山图》,一副叫《无用师卷》。看到这儿,有朋友就疑惑,不是苦苦等候为的是欣赏《富春山居图》吗?这展示的也不是啊。之所以这两幅山水画在一个通柜里展示,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幅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富春山居图》。

    这次展示也是《富春山居图》分离360年后再次相聚。

    《富春山居图》为何一分为二?

    有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这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清明上河图以及千里江山图,而富春山居图虽然也在其中,但知名度却比较低,今天我就带大家来重温一下这《富春山居图》的坎坷经历。

    《富春山居图》是纸本水墨画,在六米多长的画卷上描绘的是浙江富春山一带的景色,远处山峦起伏,近看平岗连绵,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被后世称之为“画中之兰亭”,为元代著名绘画大师黄公望的力作。

    此画也是元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列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可令人不解的是,这幅传世巨作却被一分为二,这究竟是何人所为?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黄公望子,厌倦仕途

    黄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说起这黄公望的名字还有一段小故事。黄公望本名陆坚,自幼父母双亡,被永嘉一位黄乐老先生收为义子。黄乐老先生当时已经90岁了,一见陆坚非常喜欢,高兴地说“黄公望子久矣”,就此陆坚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当时正值南宋灭亡,失亲亡国之痛让黄公望自小就关怀世事,关怀民生疾苦。

    黄公望年轻的时候虽然做了点小官,但也没什么大权力,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受牵连蒙冤入狱。就此黄公望彻底对官场心灰意冷,在虞山、松江、苏州、杭州一带过上了隐居于漂泊的生活。在这景色怡人,风光秀丽的地方,他深深地体会着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不断提升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自身的艺术境界,这一漂泊就是三十多年,失去经济收入的他,一度以占卜为生。

    物我两忘,七年功成

    在黄公望50多岁的时间,突然想学画了。他要把对大自然的美画出来。在朋友王蒙的帮助下,黄公望拜当时画坛泰斗赵孟頫为师,成为入室弟子。赵孟頫可是宋末元初时的著名书画大家,开创元代新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绘画作品兼有诗、书、印之美,对黄公望的创作也造成了极大影响。

    61岁时,黄公望加入了道教全真派,全真道派主张全身心沉浸在大自然当中。这种宗教思想对黄公望的创作影响非常深远。他给自己取道号“大痴”,终日在山中静坐观荒山乱石、在江边静坐观水天一色,废寝忘食,甚至于大雨滂沱也全然不顾,完全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幅画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用了七年时间,当此画完成时黄公望已是八旬老人,后黄公望将《富春山居图》赠与全真道派师弟无用,俗名郑樗,无用也成为了此画第一位收藏者。自此,这幅传世巨作便开始了600多年的坎坷经历。

    明成化年间,绘画大师沈周得到此画后爱不释手,沈周是唐伯虎的老师,当时著名的书画大家。这一见书画墨宝遇见了一位懂它的人应该是最圆满的结局,但意外发生了,《富春山居图》不翼而飞。中国古代收藏家有一个习惯,总是喜欢将藏品拿给自己的朋友或者名人来写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这题跋越多,时间越久远,价值也就越高。

    沈周也不能免俗,将《富春山居图》拿给一个朋友写题跋。可让沈周没有想到的是,这幅画被朋友的儿子偷出去卖了,却撒谎被贼偷走了。就这样《富春山居图》在沈周手里流失了。失去《富春山居图》后沈周是茶饭不思,后来根据自己的记忆将《富春山居图》背临了一遍,加入了自己的技法,叫《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也成了沈周的代表作。

    很长时间,《富春山居图》都下落不明。直到明万历年间,这幅画再次落到一位绘画大师手中,这个人就是明代绘画大师董其昌。董其昌得到后是大加赞赏,“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认为这幅画简直是将整个天下的山水都囊括了进去,赞美之情是溢于言表。说来也巧,因缘际会下,30年后,董其昌又收购到了沈周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一下子触发了董其昌的创作灵感,于是挥手做下与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交相辉映的《仿大痴富春大岭图》。

    不过,我相信终有一日,《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将再次相聚展示在世人面前,到那时将不仅仅是短暂相聚。

    三、求中国古.近.现代名画家及其年代、代表作

    【魏晋南北朝】

    顾恺之(约31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艺术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

    陆探微(?-约485),吴(苏州)人。他的画被南齐的谢赫评为当代之冠。但是他的画现在一张也没有传下来。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归在一起,作为"密体"的代表画家。

    张僧繇,吴(苏州)人。长于写真,并擅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今有唐人梁令瓒临摹的《五星二十八宿真形图》传世,现已流往日本,但这幅画的用笔和记载并不相同。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都远师于他。

    萧绎(508-554),称梁元帝,字世诚,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记载里说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曹仲达,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已无传世作品。

    杨子华,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隋唐】

    展子虔,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和《明皇幸蜀图》。

    王维(699-759),字摩诘,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以书法名世,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绘画作品已无存。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五代两宋】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琉璃堂人物图》卷为清人摹本。

    顾闳中,江南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长卷,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风格,后自成一家。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高台寺的《十六罗汉像》,为宋摹本。

    徐熙,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擅画花木、禽鱼、蔬果,可惜其真迹已无,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雪竹图》被认为可以反映徐熙的风格。

    黄筌(903-965),字要叔,成都人。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写生珍禽图》卷。

    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画家。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匡庐图》相传是他的作品。

    关仝,一作同,长安(今西安)人,在北宋时与李成、范宽并称"三家山水"。传世作品有《关山行旅图》与《山溪待渡图》,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干,江宁(今南京)人,擅画山水、林木、楼观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江行初雪图》是他流传的唯一作品。

    董源(?-962),字叔达,锺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现存真迹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龙宿郊民图》,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夏山图》和辽宁博物馆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以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潇湘图》和藏于美国王季迁处的《溪岸图》。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工山水,传世真迹有《秋山问道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山居图》(日本斋藤氏藏)与《溪山图》(藏处不详)等。另外,历来被断为巨然真迹的《层岩丛树图》、《萧翼赚兰亭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溪山兰若图》(藏美国克利夫兰美术博物馆)。

    赵佶(1082-1135),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年。传世作品中,《祥龙石图》、《芙蓉锦鸡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以上均藏于故宫博物院)、《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翠竹双雀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等作品皆被专家认定为是画院中高手代笔之作。只有藏于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四禽图》卷、上海博物馆藏的《柳鸦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池塘秋晚图》被认定是他的亲笔。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今安徽潜山)人。《莲社图》和《西园雅集图》等作品,今有摹本传世。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传本《免胄图》和《孝经图》的真伪尚待研究。

    梁楷,祖籍东平(今属山东),居钱塘(杭州)。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传世的《秋柳飞鸦图》(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都是以极其简练的笔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来的。《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系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上海博物馆藏的《八高僧故事图》卷和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的《释迦出山图》则造型严谨,用笔谨慎,与减笔法面貌不同。日本还藏有一幅《太白行吟图》,系仿本。

    龚开(1222-约1304),字圣予,号翠岩,淮阴(今属江苏)人。传世作品主要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中山出游图》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骏骨图》卷。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属山东)人,工界画,尤擅舟车、市桥,自成家数。故宫博物院藏所《清明上河图》是其传世名作。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伪托之作。

    苏汉臣,开封人,擅画道释人物,尤长于画儿童。今传有《秋庭婴戏图》轴(故宫博物院藏),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货郎图》轴。

    李嵩,钱塘(杭州)人。山水、花鸟、人物皆能。上海博物馆藏有《西湖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有其《观潮图》及表现节令花卉的《花篮图》。另有《骷髅幻戏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

    黄居寀(933-?),字伯鸾,成都人。其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山鹧棘雀图》轴。

    赵昌(?-约1016),字昌之,广汉(今四川剑南)人。擅画花果,作品传世极少,故宫博物院藏《写生蛱蝶图》卷传为其作品。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善画獐、猿及花果禽鸟等。今传有《聚猿图》(藏日本)。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属江西)。除擅画花鸟外,也擅画道释鬼神,创作不少壁画。故宫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图》卷。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广东博物馆藏有《墨竹图》一轴,系此轴临本。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伪待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轴,系传派作品。

    扬补之(1097-1169),字无咎,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南昌人。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四梅花图》卷,故宫博物院还藏有《雪梅图》卷等。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擅画水墨白描水仙、梅花、兰、竹石等,风格清秀淡雅。今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卷、《岁寒三友图》页、《水仙图》卷。

    李公麟(生平事迹见前),传世作品中的《五马图》是最为可信的真迹之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画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图》卷,藏于故宫博物院。

    李成(?-967),字咸熙,擅画山水自娱。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

    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陕西华原人。传世作品有藏于美国堪萨斯纳尔逊博物馆的《秋江渔艇图》卷。

    郭熙,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其传世作品相对较多,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树色平远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早春图》及《关山春雪图》、上海博物馆藏《幽谷图》、南京大学藏《山村图》、云南省博物馆藏《秋山行旅图》和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等。

    燕文贵,吴兴(今属浙江)人。现存他的作品有《溪山楼观图》卷,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日本所藏的《溪风图》亦是真迹。

    王诜,字晋卿,居开封。代表作为故宫博物院藏的《渔村小雪图》卷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烟江叠嶂图》青绿、水墨各一卷。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润州。为人天资高迈、癫狂放达,冠服效唐人,有"米颠"之称。擅画水墨山水,多信笔为之,不取工细,创"米家山"画法。还喜画古圣贤像。今日所能见到的画迹,只有故宫博物院藏其书法作品《珊瑚帖》的书后所画珊瑚一枝,笔法浑然,如写字。

    米友仁(1068-1165),字元晖,米芾长子。传世画迹较多,故宫博物院藏《潇湘奇观图》、《云山墨戏图》两卷,上海博物馆藏有《潇湘白云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云山图》卷。

    郭忠恕,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作品传世极少,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雪霁江行图》可资研究。

    王希孟,画史无传。创作了《千里江山图》。

    李唐,字晞古,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李唐70岁左右的手笔,反映了李唐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面貌。藏于同一地的《江山小景图》卷与前幅的格调接近。

    刘松年,钱塘(杭州)人,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景山水》卷是其山水画代表作。

    马远,字遥父,山西永济人,故宫博物院所藏《踏歌图》可称是他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

    夏圭,字禹玉,钱塘(杭州)人,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代表作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溪山清远图》卷,《山水十二景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的《遥岑烟蔼图》和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的《洞庭秋月图》轴。

    【辽金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博学多才,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均有很深造诣,以书画成绩最为突出。其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长;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工笔、写意、青绿、水墨都十分精彩。其赵孟頫主张作画要有"古意",倡导"书画同源",强调以书法用笔入画,并主张师法自然,提出"到处云山是吾师"的口号。传世山水画作品主要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的《幼舆丘壑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鹊华秋色图》卷、上海博物馆藏《重江叠嶂图》卷和《吴兴清远图》卷以及故宫博物院藏的《水村图》卷等。

    高克恭(1248-1310),字彦敬,号房山,大都房山(今属北京)人。他能诗善画,工山水、墨竹等。主要传世作品有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云横秀岭图》轴和《春山晴雨图》轴,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春云晓霭图》轴、《横山晴霭图》卷、《墨竹坡石图》轴等。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今属上海)人。传世主要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出圉图》卷、《二马图》卷、《张果见明皇》卷等。

    颜辉,字秋月,浙江江山人,生卒不详。传世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水月观音图》轴、《李仙图》,河南省博物馆藏《山水图》轴等。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又号江海客,传世作品有《九歌图》

    王绎,字思善,自号痴绝生,其先为睦州人,著有《写像秘诀》一文。其存世作品仅与倪瓒合作的《杨竹西小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钱选(13世纪至14世纪初),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巽峰、清癯老人、习懒翁、霅溪翁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传世作品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浮玉山居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卷、《八花图》卷,天津艺术博物馆藏《花鸟》卷和《白莲花图》卷(山东朱檀墓出土,藏山东省博物馆)等。

    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人物,尤精花鸟竹石。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桃锦鸡图》、《墨牡丹图》、山西省博物馆藏《花鸟》轴、上海博物馆藏《花竹禽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桃竹春禽图》轴等。

    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其存世作品主要有《四清图》卷(后半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前半卷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双钩竹图》轴、《沐雨图》轴、《新篁图》轴、《墨竹图》卷(以上藏故宫博物院)和《新篁树石图》轴(南京博物院藏)等。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传世作品主要有:《清閟阁墨竹图》轴、上海博物馆藏《双竹图》轴等。

    顾安(1289-1364),字定之,自号迂讷老人。祖籍淮东,平江(苏州)人。传世主要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幽篁秀石图》轴、《新篁图》、《风雨竹图》、《墨笔竹石》轴等。

    王冕(?-1359),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传世主要梅花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墨梅图》卷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枝早春图》轴等。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号思退,祖籍洺水,居于京口(今江苏镇江)。传世作品有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幽篁枯木图》卷等。

    元四家中的吴镇和倪瓒也都善画竹石题材。吴镇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竹谱册》传世。倪瓒的传世竹石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竹枝图》卷、《怪石丛篁图》轴等。

    四、吴冠中名画有何特点?

    吴冠中先生早年就学于国立杭州艺专,学习油画和国画;后留学法国,研习西方绘画。回国后,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总结西方艺术新学,积极探索与实践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之中,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形式美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意境美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自然-形韵”新体系。其油画和水墨风景大多取材于江南风光,用几何性的形体组合、鲜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调表现诗一般的意境。其风格越成熟,抽象化倾向越突出,有的作品甚至成为一堆墨线和彩点的交织,飞舞跳动,构成节奏、韵律和诗意。在当代世界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吴冠中先生找到了具有自己代码的艺术语言,并得到了世界艺坛的认可。 吴先生在进行艺术实践的同时,还积极进行理论探索。他在70年末以来提倡在民族情感基础上创新的“风筝不断线”、形式与内容不应分离的形式美、没有表现客观对象的“笔墨等于零”等系列理论对推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世界艺术史上的杰出艺术家相比,吴冠中先生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上的建树是十分突出的。  吴冠中先生及其艺术有以下几个特点很值得推介:

    1、人民性。吴冠中曾提出过“风筝不断线”的创作原则。他认为,与人民与生活失去联系的“无形象”是断线风筝,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感情交流。他更喜爱不断线的风筝!在实际创作中,如他所说,积极地与广大人民进行情感交流,《插秧》、《石岛山村》、《渔家院》等一系列作品都是从人民中来的,及时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态,代表了人民的心声。 2、民族性。吴冠中的抽象,是将中国传统绘画线、墨、色抽离出来,统摄于形式美和意境美之中,它既区别于写实派,又区别于西方抽象派,比中国传统写意派更具现代感和形式感,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 3、艺术性。吴冠中的抽象来源于有自然根据的感觉,是将现实生活美提炼成艺术的永恒美,他的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现实生活美与自然美的影子。如《双燕》、《江南屋》、《玉龙山下古丽江》、《都市之恋》等作品,均是将现实生活美与自然美的元素抽离出来进入艺术化的处理,构成极具视觉张力的抽象美。 4、创造性。吴冠中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笔墨进行了淡化处理,将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意境韵味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结构相结合,既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也使油画富有中华民族的韵味,创造了一种新的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名画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余杭属于杭州主城区吗(余杭属于杭州主城区吗还是郊区)

    杭州体育中考评分标准2019(杭州体育中考评分标准2019级)

    杭州人找杭州人结婚(杭州人找杭州人结婚可以吗)

    杭州滨江摄影基地有哪些(滨江摄影工作室)

    英语小笑话带翻译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