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历史文化介绍(杭州历史文化介绍100字)

    发布时间:2023-04-01 03:29:2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530        当前文章关键词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历史文化介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历史文化介绍(杭州历史文化介绍100字)

    一、关于杭州的历史文化和特点,有什么资料(简短一些,精练一些)?

    杭州钟灵毓秀,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灿烂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1936年,杭州近郊良渚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大禹治水时,在前往会稽(今绍兴)途中,曾在此舌航登陆。航即方舟,“航”与“杭”通假,于是便有了“禹杭”的地名。此后杭州也就因此而得名。

    杭州建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代(

    乐途游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圣地婚礼 航空旅行白皮书 黄金周出游全攻略 前770-前477年),这里成了吴、越两国的交界地,先后为吴国和越国所统治。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设钱唐县。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钱唐郡改称杭州,此后州治迁至凤凰山麓,依山筑起杭州,州城方圆达“三十六里”。杭州作为南北大运河的终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城市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五代时期的吴越国(907-978年)在杭州建都,一面在城内建造宫室、官署和宅邸,一面在西湖广造佛寺、佛塔和经幢,杭州因此而有“东南佛国”之称。由于吴越统治者实行了“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的策略,东南沿海这片富饶的地区地区避免了战乱的蹂躏。

    到北宋,杭州一跃而为“东南名郡”,成了闻名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大词人柳永称赞其“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宋室南迁,在杭州建都,历时长达152年,杭州成为南宋统治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国际性贸易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当时城市常住人口最多是曾达到120万,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经济则以丝织、印刷、造纸、瓷器等手工最为发达。连皇帝宋仁宗也在诗中赞扬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洲”。

    元代初年,访游过杭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历明、清直到当代,杭州一直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

    古老而又年轻的杭州,走过了千年发展变迁历程,虽历经沧桑,如今已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西湖景色流光溢彩,正步入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黄金岁月,一个人文杭州、休闲杭州、最具有活力的杭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历史文化名城之杭州有哪些历史名胜古迹

    都说“杭州西湖的美景不仅春天独有,夏日里接天莲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斜的红梅,更有那烟柳笼纱中的莺啼,细雨迷蒙中的楼台……无论你在何时来,都会领略到不同寻常的风采。”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 历史文化名城 看看杭州有哪些历史名胜古迹?

    杭州属于名胜古迹如下:

    1、【西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市良渚镇。

    3、【灵隐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吴汉月墓】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玉皇山下八卦田北面的施家山南麓。5、【梵天寺经幢】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南凤凰山南麓,梵天寺路西端原梵天寺前

    6、【慈云岭造像】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玉皇山慈云岭南坡石壁间。

    7、【凤凰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区中山中路。

    8、【飞来峰造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白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钱塘江边白塔岭上。

    10、【烟霞洞造像】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六和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六合塔,在杭州城南钱塘江边月轮山上(钱塘江大桥西北侧)。

    12、【司马光家人卦刻石】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西湖南屏山西麓小有天园。

    13、【苏东坡大麦岭摩崖题记】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杭州西湖西南大麦岭。

    14、【杭州碑林】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城区劳动路南端。

    15、【通玄观造像】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紫阳山东麓,太庙巷紫阳小学后的崖壁上。

    三、杭州西湖的历史

    历史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淹废。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

    长庆二年(822)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

    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北宋以后,景德四年(1007)的知州王济,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宋仁守时代(1023——1063)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

    后者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苏轼于熙宁二年(1069)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元佑元年(1086)苏轼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

    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简介

    西湖,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杭州市区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

    西湖东靠杭州市区,其余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体容量约为1429万立方米。

    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又称“后西湖”或“后湖”)、北里湖(又称“里西湖”)、小南湖(又称“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

    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由于其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的重要地位,西湖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2年)、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85年)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6年)。

    此外,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外汇兑换券壹圆券以及2004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均使用了三潭印月的图案,更说明了杭州西湖在中国风景名胜中的地位。中国各地以“西湖”命名的湖泊有数十个之多,通常认为杭州西湖是其中最著名的湖泊。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当时的文人诗词也多有提及。

    十景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至清代,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

    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此后当地官吏将康熙帝御笔所书,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

    十景名称不仅用词贴切,亦对偶整齐(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

    1984年,《杭州日报》等五家单位发起了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最后新十景确定为云栖竹径、九溪烟树等。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

    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杭州市政府进行“三评西湖十景”和名称征集,灵隐寺等一批景点入围,成为了新新西湖十景。景点中既有千年古刹灵隐寺、北宋名塔六和塔,也有近年恢复重建的文化景观钱王祠、万松书院等。

    二、西湖的人文

    1、宗教艺术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

    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

    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2、文学作品

    西湖以其湖光山色和深厚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因此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诸多名篇和典籍。《武林掌故丛编》、《西湖梦寻》、《西湖集览》与新旧《西湖志》、《湖山便览》等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和古代杭州的史迹掌故。

    另外,近现代众多作家也与西湖结缘。在诗词方面,白居易、苏轼、柳永、杨万里、林逋、徐志摩、胡适等诗人留下了无数佳句;在散文方面,张岱、鲁迅、俞平伯、郁达夫、宗璞等名家则写下了众多名篇。以下例举部分与西湖紧密关联的文学作品。

    3、民间传说

    西湖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苏小小》。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白娘子被压雷峰塔”等情节与西湖十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传说中梁祝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西湖边的万松书院。

    另外,杭州还流传岳飞、济公、乾隆下江南、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大量民间故事和《初阳台》、《双投桥》、《东坡肉》、《葱包桧儿》、《十八棵御茶》等传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四、杭州城的历史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

    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

    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

    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

    ”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

    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

    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

    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

    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

    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

    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

    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

    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

    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

    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

    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

    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

    《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

    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

    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

    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

    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

    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

    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

    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

    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

    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 *** 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

    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

    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

    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

    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

    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

    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

    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

    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

    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

    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

    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

    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

    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

    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

    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

    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

    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

    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

    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

    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的省会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

    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

    因遭战乱,杭州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

    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

    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

    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大凶饔谩K?砸獯罄?眯屑衣砜伞げ?蕹坪贾菸?疤斐恰保?恰笆澜缟献蠲览龌?笾?恰薄?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

    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

    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

    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

    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

    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

    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

    杭州人口有续增加。

    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

    光绪二十一年,清 *** 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

    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

    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

    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

    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

    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

    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

    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

    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

    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

    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

    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

    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8)从繁荣走向区域中心城市

    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实行同套班子,两块牌子,相应原属于余杭市的下沙、九堡、三墩等镇也作了行政区划调整。

    2001年,杭州市辖萧山市、余杭市撤销市建制,设萧山区与余杭区。

    杭州市辖区由六个增加到了八个,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068平方公里,人口由179万增加到373万。

    从此杭州巩固了浙江省省会城市的地位,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历史文化介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最贵多少一平(杭州最贵多少一平方房子)

    杭州娱乐网(杭州娱乐信息)

    杭州外贸大学(杭州外贸大学分数线)

    3加2学校有什么专业比较好男孩(3加2学校学什么专业比较好)

    抖店运营思路(抖音店铺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