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版本馆设计王澍(版本馆杭州分馆)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版本馆设计王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怎样看待王树的建筑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例如:叙事性。就像王澍在表达他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的设计时,他提到通过中国古人在自然环境中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的不同活动方式来表达建筑设计中“人本”的设计概念,以及凸显其中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也与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在他的名画《五泄山图》所表达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凭着对陈洪绶作品的独到理解,王澍在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切片式”的设计方法,及通过多个空间切面来反映在不同空间状态下建筑形态和人活动方式的变化。 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
二、王澍的博导是谁?
王澍,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业余建筑工作室主持人,中国实验建筑先锋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营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
简历:
1985 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学士
1988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
1988至1995 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
2000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 博士
现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
业绩简述:
1985年起,先后设计南京华侨大厦(1985-1987,已建成);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外(1989,建成并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1991,建成并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1991,建成并已拆毁);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1996-1999,方案);
自宅室内(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1998,已建成);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1999-2000,已建成)。
宁波美术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三合宅(中国南京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参展项目)。
以上作品及多篇专业论文陆续发表在《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室内设计精粹》、《建筑师》、《今日先锋》、《时代建筑》、《室内风景》、《室内》、《时尚》等国内书刊上。
1999年6月,参加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展。
与王澍的谈话:关于当下艺术教育的追问(作者:俞可 来自:当代美术家)
一方面,城市建设的发展使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另一方面建筑艺术做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被提到各大艺术院校的教育建设日程,在这里我们请来了今年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同时也是站在教育一线的建筑设计师王澍,就他的威尼斯之行和建筑艺术在当代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谈谈他的看法。
俞可(以下简称俞):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首次有了中国国家馆,但不幸又胎死腹中,这究竟是完全因为国内“非典”的肆掠,还是在根本上我们仍处于文化上的被动状态?
王澍(以下简称王):“非典”当然是一个原因,文化上的被动也是显而易见的。
俞:您这次本来是被邀请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但实际到了威尼斯又没有真正地参加展览,您的心情如何?
王:展览没去成,让人遗憾。但我更心痛我的那批青砖,它们在苏州一家砖厂用了两个月精磨制作,5月25日运抵威尼斯港,在码头仓库搁了一个多月,最后只能交船运公司处理。
俞:作为观者,您对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它是否同以前一样对艺术的进程构成某种指向性的影响?
王:这届威尼斯展开幕期间,我虽已到了巴黎,但没有去看。
俞: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您认为在面对此类国际大展时,中国的艺术家应以怎样的文化姿态和身份做策略化的出场,才不至于尴尬?我们国家在文化策略上应该做什么样的调整?艺术家是不是也应在更为广泛的知识结构中思考我们相关的文化出路?或者说,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中亮出自己的文化身份?
王:参加这类大展前,我从来不愿过多去想这类问题,甚至根本不想。“姿态”、“身份”、“策略”让人想到做秀与老谋深算。而我做艺术一向只是自娱自乐。
俞:艺术学院成立建筑系,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建筑艺术的学科方向很茫然,学生也是一头雾水,今天,艺术学院教师的知识结构到底能不能胜任建筑艺术的教育?
王:在艺术学院办建筑系,在中国算是新生事物,它必然有某种学科方向上的不确定性,就象这世界本身不确定性一样,而我一向认为,培养把握这种不确定性的能力,就是培养人如何把握“存在”的意义。至少就中国的建筑系而言,我对它的学科方向一点不茫然,我甚至乐意享受可能出现的茫然感觉,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从那里开始。
俞:建筑艺术系面临问题是,城市建设垃圾的不断出现,学生在高等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却无能为力,由于不能建构学术上的权威性,当然也不能对市场构成影响力。所以,学而无用成为必然,那“建筑艺术”是否成为院校扩招学科的虚设?造成这种脱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我认为建筑艺术教育是为我们生活世界中的可能性办的,这种态度仇视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而今天的市场越来越显示出多样性的特征,机会到处都有,问题是当机会出现时,你是否准备好了。
俞:面对学难致用的困境,您认为应从那些方面努力,才能有效地使这一局面有所改观,并促使中国的建筑艺术朝着良性方向可持续发展?据我了解,您在求学过程中也曾就中国的建筑教育模式提出批评和质疑,那么,今天也站在教育岗位上的你对此又持什么态度和看法?
王:如果把艺术学院的建筑系,办成工科建筑系的简化版,半吊子的艺术版,必定走向学难致用的困境,这种办学没有出路。而就中国的建筑教育而言,它有两个痼疾:一是不思考;二是忽视有思考的技术训练,培养出成堆的“画图师”,他们现在占据着市场。
俞:您曾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建筑师,您的导师也仅仅只能算半个,那在您看来“现代建筑师”的定义是什么?而“中国现代建筑师”又是指什么?如果这是两个不同的指向,那它们最根本的区别在那里?
王:说这话的时候,年少轻狂。但话本身的意思没错,现代建筑师的基本特征就是他永远都从建筑的根本问题开始思考,而一个中国建筑师有自己的生活背景,问题上的差异即造成区别。
俞:
伴随着全球经济和文化往来的日趋频繁,国外建筑设计师频频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重要的国家建筑投标,已明显地表现出一个令人尴尬的现状,由此这块蛋糕已经被越切越小,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们是否适应当今社会?是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的决策者仍有些崇洋媚外,而我们的建筑师对此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王:对这个问题压根没有担心过。
俞:据说您长期研究的课题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和语言在今天都市建筑中的运用,您认为这种运用有多大的可能性?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其价值和意义何在?您是怎么理解建筑艺术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的?
王:基本上,我们已经在过去的20年中,把我们的原有城市毁了,不仅毁了传统,也毁了城市本身。我是从传统建筑观念和语言与生活本身的密切关联去研究的。当然,毁灭过程本身可能凸显我们日常忽略的诸多可能性,对我们的城市而言,这是一个悲怆时期,但对一个艺术家而言,这个时期也许让人激动。
俞:我国的城市建设在最近的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您觉得都市的变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从你的第一个建筑设计到最近的一个,你在设计理念上或者说观念上有那些具体的变化?你如何用这些来影响你的学生?从而使他(她)们不至于生活在一个颇为失落的状态中?
王:我热爱朴素平静的生活。如果说第一个作品只想向人们传达某种激进的“观念”,那么现在所做的则渐趋平静。它们是一系列平静的“小世界”的建造。
俞: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王:建筑艺术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出一个作品的周期很长,而且不容易坚持到底。我现在除了想如何办好建筑系,就是想如何把已经在做的建筑做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甚至为此可以暂时不做新的项目。除此之外,如何不重复自己,始终是一个问题。
三、中国美术学院老校区和新校区是谁设计的?
1. 中国美术学院老校区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李承德建筑师设计。
李承德, 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2. 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是由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设计。
王澍,汉族,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建筑师。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本科以及硕士毕业 ,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将由著名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张永和教授领衔设计,围绕“生活即教育”的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坊、市、馆、舍、所、院、园、道的营造,实现“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书院模式”的校园特征。
据悉,良渚校区建设拟征地面积约483亩,投资约9亿元,在校生规模约4000人。校区将于2020年9月开学使用。
四、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
王澍的建筑设计好在哪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相融方式,王澍在当代中国建筑界里提出了完全基于个人思考的回答。
他所运用的思考方式和所设计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令建筑界无法回避的个人风格与逻辑,如果你不进入他的逻辑,你无法理解他,无法理解的事物是无法有效批判的;因此,王澍的建筑设计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坏来评价的。无论你喜欢他还是讨厌他,实际上,目前他所占据的位置,的确无人能敌。因为他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你也无法有效批判他。
说王澍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 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 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 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 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 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 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 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 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 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
他所阐述的思考方式和所设计的建筑展现了令建筑界无法回避的个人风格与逻辑,这个境界就是说,如果你不进入他的逻辑,你无法理解他,无法理解的事物是无法有效批判的;而如果你进入他的逻辑,因其体系的完整和自成一体,那么,你无法批评他。这怎么说好或坏呢?
实际上,目前他所占据的“一席之地”的位置,确无人能敌。所以这也是昨天到今天,我和我的朋友们非常难受的一点,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非所愿也,但如果一定要一个中国建筑师获奖,那好像也只有他了。
在建筑领域,有自我思想非常重要,安藤忠雄、库哈斯、哈迪德都有,所以他们获奖了。但你如果拿他们的建筑作品一个个掰开来看,野蛮、自我(我想到安藤对住吉长屋的业主说,冷你就穿一件,热你就脱一件,以暗示不给装空调也不许装空调就来气。。)、粗糙、不适用、高造价,槽点满满。 到王澍建筑现场,你就会看到……所有这些……都有。
另外,需要想开点儿,普利兹克建筑奖,仍然是一个有地区平衡性、经济倾向性的奖项。从去年他们确定要在中国颁奖以来,很多人就已经猜到2012年的获奖者多半是中国人,至少是亚洲人。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版本馆设计王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大学生生活补贴等待兑付(杭州大学生生活补贴等待兑付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