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的董事长是谁(三只松鼠老板身价)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三只松鼠的董事长是谁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三只松鼠历史发展
三只松鼠于2012年成立,公司总部在安徽芜湖,是中国第一家定位于纯互联网食品品牌的企业,也是当前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食品电商企业。
2014年,安徽三只松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再次获得今日资本、IDG资本两家境外基金第三轮1627万美元,用于三只松鼠智能一体化食品园项目建设。
2015年9月16日,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在安徽芜湖宣布,三只松鼠已获得第四轮融资,总金额达3亿元人民币,三只松鼠估值40亿元。
2017年04月22日,休闲食品电商“三只松鼠”正式提交上市招股书,拟登陆创业板。08月15日药监总局关于3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指出,天猫超市在天猫(网站)商城销售的标称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开心果,霉菌检出值为70CFU/g,比国家标准规定高出1.8倍。
2017年12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鉴于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第十七届发审委第72次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根据证监会此前安排,三只松鼠的IPO申请会在12月13日上会接受审核。
2018年6月25日,证监会网站显示,三只松鼠正进入IPO排队阶段,其审核状态显示为“预先披露更新”。
2018年三只松鼠营业额高达70亿元,净利润3.04亿元,净利率4%。
2019年7月12日,三只松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只松鼠”)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为“三只松鼠”,股票代码为“300783”。
2019年12月3日,三只松鼠宣布,2019年其全年销售额突破百亿,成为零食行业首家迈过百亿门槛的企业。
二、新时代的苹果故事——解码三只松鼠的创新之道
从企业运作角度来看,“没有套路”的三只松鼠在创新发展方面,一直是行业典型。同时,章燎原从不吝于分享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对创新一词的理解,还是在产品、品牌、供应链等执行层面,章燎原都强调“因时而变”,选择最适合当下的发展路径。
打造“新时代的苹果故事”
一直以来,章燎原都反对过度夸大“从无到有”的创新。
“很多人把创新等同于‘从无到有’,其实商业世界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对现有产品进行迭代优化。”章燎原说。
这一理解,与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产品理念不谋而合。
毕加索有句名言,“Bad art is copy;good art is steal”,乔布斯将其改成了“Good art is copy;Great art is steal”。
这句话无比霸气地道出了一种创新理念——“优秀者抄袭,伟大者剽窃”。
“所谓抄袭,就是看到别人有个好东西,自己做一个一样的,消费者一眼能知道你抄的是谁。”章燎原说。
抄袭的案例,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都有。
那么,什么是剽窃?
“简单说,就是看到人家有好东西,就把它的一些亮点内化到自己体内并进行迭代改造,看看能炼出什么来。”章燎原说。
还是以苹果为例:生产果冻色iMac时,乔布斯带着团队去糖果店去研究水果糖的质感、色泽;设计iPhone时,乔布斯和团队参考了Braun计算器的设计;设计iMac时,乔布斯要团队研究Cusinart生产的高档厨具。
不管源头如何,只要最终产品自成一格、别具特色,便是“伟大的剽窃”。
章燎原表示,在三只松鼠,将市场上已有产品、技术“吃掉、分解、提升”的案例也有不少。
与苹果类似,三只松鼠也经常从其他领域获得灵感。气泡瓜子仁,便是章燎原颇为得意的一款跨界创新产品。
近年来,气泡风味的产品可谓炙手可热。各大品牌不断推陈出新,从传统汽水,向含气矿泉水、果味苏打水拓展。
三只松鼠产品供应链事业部国产树坚果品类总监鼠学松(花名)早在去年10月就大胆构想:当果味、气泡两大热门风味遇上坚果,会产生怎样的神奇反应?
历经上百次内测,三只松鼠团队发现气泡口感与柠檬、西柚、荔枝、桃子、苹果、葡萄、橙子等果味更为适配,推出了气泡瓜子仁在内的“气泡坚果”产品。
“这类产品还有个益处——瓜子比较容易上火,搭配一些气泡成分平衡一下,就能形成功能、风味上的跨界搭配。”章燎原说。
该创新虽然不是“无中生有”,但也获得了市场认可,销售颇为可观。
天猫旗舰店的消费者如此评价:“入口有汽水般的气泡,瓜子仁脆脆的,味道很棒。”“非常好吃,入口感觉非常清新,冷藏后更加美味。”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剽窃”、“抄袭”还是“无中生有”,都要匹配当时的行业环境及企业资源。
譬如,阿里巴巴创立了基础科学研究机构达摩院。该举措现在看来十分应景,但若是十年前成立,对公司发展可能是弊大于利。
“同样,现在我们如果研究‘人造肉零食’会很难,可能巨量投入都看不到效果。毕竟,从无到有的创新,在人类史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章燎原说。
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
“微创新”的方法论
“迭代优化,本质上属于‘微创新’。”推进创新过程中,章燎原会不断质问自己“怎样发挥现阶段的最大优势”,并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方法论。
背后逻辑很好理解——很多企业会经常天天在研究用户需要什么,其实用户是很难被研究的。研究其他企业做出了哪些畅销产品,是更有效的做法。这就有个先决条件,要对消费者、消费市场有持续、深入的洞察。
三只松鼠会维持与市场的互动,观察最时兴的饮食热点、新的消费趋势,观察电商平台的消费者反馈信息等。不少想法,都来自一线产品经理团队。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深耕线上渠道,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市场机会,并集中发力。”章燎原说。
当观察到了信号,则进入第二步——从不同角度进行创新。只要超过市场上的现有产品,就能达到或超过消费者预期。
在章燎原看来,微创新模式除气泡坚果的跨界融合外,还包括以微创工艺、基础研究实现产品创新。
微创工艺,主要指在口味升级、配方应用及包装工艺、标签等方面进行优化,形成新的卖点。
早在2019年9月,三只松鼠混合树坚果部资深产品经理鼠十一(花名)团队便提出了将益生菌与每日坚果融合的构思。
坚果表面光滑,益生菌往往存在裹粉不均甚至掉粉严重的现象。三只松鼠联合外部研发机构,历时两月对传统裹粉工艺进行升级,才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三只松鼠坚持打造极致单品,从构思到上线,这款产品大概花了9个月。从市场反馈看,该品类并非三只松鼠最早推出,但销量已是行业领先。”鼠十一说。
三只松鼠益生菌每日坚果上线首月,全渠道销售便达到了一百万袋。今年9月,该产品单月销售额达1600万元,同类产品全网第一名。
以基础研究为核心实现的产品创新,难度则相对最大。
国内发酵肉市场,主要以传统发酵肉为主,代表产品是金华火腿、宣威火腿等。品类少价格高,消费普及率很低。
三只松鼠联合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历时两年共同研发相关技术,解决了传统发酵肉制品加工周期长、不宜常温储藏、风味接受度低的问题,实现了发酵肉的常温零食化。
如今,三只松鼠酸Pro系列产品,具备低脂、低卡、肉质更安全、更易吸收的等特点,包括发酵香肠、发酵牛肉条、发酵鸡胸肉等多种品类。
任何创新都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铁律。“我个人觉得‘带壳的原味坚果’是坚果最合适的吃法,但所谓‘众口难调’,推出每日坚果,是为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合理需求。”章燎原说。
益生菌每日坚果图
做“食品界的宝洁”
“三只松鼠为什么不做‘多品牌’?”曾经有很多人问过章燎原这个问题。彼时,他的回答通常只有一句话——机会未到。原因在于,打造一个品牌,要经历“认知-购买-忠诚”的过程。于是在电商发展的初期,打造全品类品牌,是个更优选择。
举个例子,淘宝流量分配是以店铺流量为主要权重。一旦品牌店铺抢占了流量入口,只要往池子中不断添加优质商品,就能锁定消费者。
然而,进入相对流量分散的“视频时代”后,一切就有了变化。
企业通过“小快抖直B淘”(小红书、快手、抖音、直播、B站、淘宝)的全域营销,不仅能快速实现用户传播,还能实现直接销售。
在此背景下,聚焦单品类的新品牌,更易达到“传播+销售”的目标,并迅速建立品牌认知。于是,元气森林、小仙炖这类单品类品牌迅速崛起。
这一现状,倒逼了三只松鼠改变战略。
2020年以来,三只松鼠推出了四个子品牌:婴童食品“小鹿蓝蓝”、宠粮品牌“养了个毛孩”、快食品牌“铁功基”及喜礼品牌“喜小雀”。
“对三只松鼠来说,过去单品牌的模式不再适应新时代。多品牌协同的时代已经到来,转型势在必行。”章燎原说。
怎么做新品牌?在章燎原看来,一定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譬如创造IP,就是三只松鼠擅长的能力。”
这几个品牌,在名称、包装等方面都力求创新。以“小鹿蓝蓝”为例,IP形象是只蓝色小鹿,大眼睛、长脖子有点搞怪。
这个形象是如何选定的呢?三只松鼠拿了不同的设计形象给一岁的小孩看,问哪个是小鹿,孩子指向哪、最愿意跟哪个形象产生互动,就敲定哪个。
最终结果,也印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小鹿蓝蓝”今年6月上线以来,已达到月销千万元的量级。在电商平台的评论区,许多用户都晒出了自家孩子和商品的合影。
章燎原如此展望企业的未来:三只松鼠主攻坚果及部分大单品,其他子品牌各专注于一个领域,形成品牌协同,整个集团形成“食品界的宝洁”。
拓展多品牌的过程中,三只松鼠还在品类方面做减法,聚焦“大单品”。
公司会剔除销售情况不理想、同质化程度高或不符合 健康 趋势的产品。未来,只有具备年销售额千万级别、具备创新基因的产品才会保留。
“到今年年底,三只松鼠SKU将稳定在300个左右,会有更多不合要求的产品下架,也会有更多优质产品走向消费者。”章燎原说。
这其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在流量分化时代,以线上全域营销,让新品牌被消费者记住、认可,实现“从0到1”的蜕变会更加简单,但“从1到100”则会更难。
“原因在于,品牌壁垒是基于‘人找货’的逻辑,在线上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的主动搜索。但如今,各类电商平台都会基于算法,去给消费者推送产品,变成‘货找人’。于是,任何品牌都很难建立长期、稳定的线上壁垒。”章燎原说。
这种情况下,就要在线下物理空间也形成壁垒,做到全渠道销售。
“通俗地讲,我们会先在线上全域营销把新品牌打响,再通过全渠道销售体系,在线上、线下都形成壁垒。近几个月,我们通过开店、直供等方式,线下销售占比已提升到35%以上。”章燎原说。
供应链是强大的护城河
面对未来,三只松鼠为持续创新构建的护城河,既有前文提及的“全域营销+全渠道”,也有包括研发、原料、生产、物流的供应链体系。
研发既有自主投入,又有外部协同。本次“首届中国坚果零食产业创新高峰论坛”的举办,便体现了三只松鼠对外部协同的重视。
2019年,全国坚果炒货行业产值达1766.4亿元,增速达8.7%。然而,章燎原发现,国内科学界对这一行业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
论坛现场,三只松鼠还发起成立中国坚果零食营养 健康 创新中心,旨在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动,致力于推动行业产品、技术创新。
当然,供应链最核心的所在,还是生产环节。长期以来,外界对三只松鼠在生产环节的代工模式褒贬不一。
目前三只松鼠成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下设供应商质量管理、自有工厂质量控制、物流仓储质量管控、线下门店食品安全管理、专业检测、质量标准及数字化管理等职能板块,确保产品质量底线。
就在论坛正式举办的前一天,权威评审机构ITS、SAI相关负责人走进芜湖三只松鼠总部现场颁证,三只松鼠在无为市的自有工厂和自有仓库通过BRCGS和FSSC22000欧洲食品安全双体系认证,成为互联网休闲零食行业首家取得欧洲食品安全双体系认证的企业,代表三只松鼠质量得到了国际认可。
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质量,还需要效率与创新。
“实际上,代工分解了生产成本、能耗压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实现效益、利润提升的重要方式。”上述负责人说。
国内休闲食品行业数字化进程一直相对缓慢,而三只松鼠打造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实现了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该系统的最大功能,是加强了三只松鼠与供应链的信息流通,使消费端信息能回流到供应商、原料基地,让后者能根据市场变化随时应对。
“虽然不是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基地,但我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把每一个环节都连接起来。”三只松鼠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三只松鼠能根据消费者反馈,定制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最终结果,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用户洞察、产品上线、推陈出新的全过程。
章燎原表示,三只松鼠正在对供应链系统进行做出升级,并联合合作伙伴共建“联盟工厂”,“未来甚至会参股部分工厂,让零售、制造一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三只松鼠不仅希望实现自身发展,更希望带动行业创新。从这个角度出发,现阶段三只松鼠“重规模、轻利润”的打法正当其时。
早在2019年年底,三只松鼠年销售额便进入“百亿俱乐部”——有了规模,才能迅速占领市场,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有了规模之后,才能以“规模化创新”促进全行业进步,打破休闲食品行业小、散、乱的格局。
小鹿蓝蓝形象照
“专注大单品”
——对话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
Q
支点 财经 :三只松鼠最早是个单品牌、全品类的品牌,如今在品牌延展、品类精简过程中,是否会有风险或挑战?
章燎原: 当流量分化的时代到来之后,一个品牌很难代表太多品类。你的资源是有限的,做少才能做精,说自己能“又好又多”,那是吹牛。
因此,目前战略肯定更符合行业趋势。未来,三只松鼠的目标是作为一个多品牌集团,为每个中国家庭满足食品场景方面全方位的需要。
在多品牌同时,我们会“专注极致单品”,而且聚焦之后,运营成本、效率也会提高,也有利于提升企业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
现在公司发展框架已有了雏形。不过,所有商业模式都是预设的,我们现在判断的是这个走向,一切都有待市场验证。
Q
支点 财经 :打造新品牌需要大量投入,一口气推出四个子品牌,是否会有压力?
章燎原: 毫无疑问,现在做一个新互联网品牌的成本,比三只松鼠初创时要高出不少。我们对于这四个子品牌,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投入节奏。
目前“小鹿蓝蓝”投入是最大的,它的品牌势能已经形成,每个月能达到千万元级别,“养了个毛孩”的势头也还不错。其他两个品牌,还处于孵化、 探索 阶段。
等前面品牌都有所成绩后,我们会推出更多品牌——现在名字其实都想好了,都是“动物园属性”。
Q
支点 财经 :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三只松鼠要做宠物食品?
章燎原: 宠物食品毛利很高,利润十分惊人,这不是个 健康 现象——企业以为自己赚了钱,其实反倒是压抑了市场需求,把市场容量搞低了。很多家庭里的猫猫狗狗,都是在吃剩饭剩菜,因为宠物食品实在太贵,买了划不来。
三只松鼠推出“养了个毛孩”,不是为了要抢别人饭碗。我们的目标是想让大部分还在吃剩饭剩菜的猫吃得了猫粮。
从人类食品到宠物食品,我们一定程度上是“降维打击”。
以包装为例,很多宠物食品都是用麻袋装的,多放几天就容易返潮变质。我们是分袋包装,方便定时定量喂养,更加科学。
宠物食品是饲料标准,三只松鼠品控能力肯定高于传统宠物食品。譬如过去宠物食品的保质期普遍在18个月,我们调到了8个月,更新鲜了。
除此之外,我们的毛利也维持在合理水平。
只是做了简单的这几个动作,消费者接触产品后,下单速度就特别快。
Q
支点 财经 :下一步,三只松鼠还会推出哪些核心单品?
章燎原: 我们马上会推出一款“超级坚果”。
我认为坚果的壳和果肉是个有机整体,带壳加工、剥壳食用才最好吃,唯一问题就是不好剥。只有果仁的产品,风味其实会有所降低。
我们会推出的这款产品会采用全新 科技 ,让壳更好剥出来,仁也更加酥脆。
编辑丨刘定文 胡馨月
三、三只松鼠老板毕业于哪个学校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四、三只松鼠是集权还是分权
三只松鼠的股权架构。
“三只松鼠”是一家以坚果为主营业务的电商,创业五年就突破50亿元的销售额。据公司官网: “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安徽省芜湖市,2012年注册成立,是一家以坚果、干果、茶叶、休闲零食等食品的研发、分装及销售的为主的产业链平台型企业,围绕“让天下主人爽起来”的使命,业务范围已扩展至动漫、影视等领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潮下,三只松鼠从五个人的创业团队,仅用五年的时间就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企业。截至目前,三只松鼠拥有员工3200多人,平均年龄24.5岁。”
2012年创业,几年来每年业绩翻倍,2014至2017年分别实现营收9亿、20亿、44亿及将近70亿元,占据了全国坚果市场23%份额,零食市场10%份额,是今年1111电商日仅半小时成交额就破亿的 30 个品牌中唯一的零食品牌。公司2015年就扭亏为盈获净利897万元,2016年2.4亿元,2017 上半年 2.41亿元。
但公司也非一帆风顺,据章燎原称,2017是他创业以来最不舒服的一年,8 月份媒体报道其一款产品霉菌超标,9月份增长停滞,双 11增长势头第一次平了,公司发展面临挑战,过去一年,三只松鼠内部经历了产品推倒重来、组织结构转型、价值观升级及商业模式调整,有关章燎原带领团队进行的逆转之战,可参考 峰瑞资本的专文:“对话章燎原:三只松鼠的逆转之战” ( 2018年11月)。
据报导,三只松鼠获IDG、今日资本及李丰等累计融资4.7亿人民币,估值高达40亿元,为估值最高的单一品类电商品牌。另其官网也透露了融资情况:
2012年4月,获得美国IDG资本1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有了第一笔创业资金
2013年5月,再次获今日资本、IDG资本617万美元B轮投资,市值超过2.5亿元
2014年3月,IDG资本、今日资本追加1亿元人民币C轮投资,市值超过10亿人民币
2015年9月,三只松鼠获峰瑞资本3亿人民币D轮投资,市值超过40亿人民币
三只松鼠于2017年3月29日向证监会申请创业板上市,10月20日以“更换签字律师”为由主动提出中止审查,随即在10天后恢复,并于10月27日更新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证监会网站10月31日公布),证监会针对第一版申报稿初步审核后于10月31日要求“反馈意见”(共65条)。
上图是证监会12月12日发布公告称,鉴于三只松鼠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对该公司的审核(原来排定在12月13日上会)。
招股说明书及反馈意见等都是公开资料。三只松鼠是一个不错的案例,可以针对创始人股权、公司融资(增资)、外资入股、高管期权、与VC对赌等,作一些学术探讨。
上两图截自三只松鼠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2017年10月27日更新),八个直接股东可以归纳为五个群体:
创业者章燎原44.52%及燎原投资 1.86%,章燎原合计46.38%
IDG (Nice Growth 及 Gao Zheng两个境外有限合伙基金) 27.66%
今日资本(LT Growth 境外有限合伙基金)18.64%
李丰的基金5.36%。自友投资是GP,自友松鼠是LP基金。
松果投资中心1.96%
也可以再整合成三个群体:
IDG及今日资本,两家境外基金投资者,合计46.3%。他们两家VC投资时与公司及创业者签有IPO的对赌协议。
李丰的基金5.36%,境内基金的投资者,但没签对赌协议。
燎原投资基本上是章燎原的(他拥有99%,他太太樊静1%),占三只松鼠1.86%;而松果投资中心则是一个高管期权的持股平台,占1.96%,章燎原为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掌握了持股平台的控制权,因此,章燎原透过直接44.52%及两个持股平台(燎原投资1.86% + 松果投资中心1.96%),控制着48.34%。
在三只松鼠的投资者中,值得探讨的是李丰的角色。李丰于2008年加入IDG资本,成为IDG历史上最年轻的合伙人,也引领IDG主导投资了宜信、Bilibili、猪八戒等一系列优秀创业公司,三只松鼠2012年2月成立后,两个月时间内李丰就主导了IDG的150万美元投资,此后的后续融资都有李丰的影子,IDG继续跟进2013的B轮及2014的C轮,李丰并担任公司董事,到了2015年9月的D轮,李丰刚离开IDG,成立了峰瑞资本,他再以自己的基金投资。 这也印证了“创业项目跟着投资人走”的说法,三只松鼠是IDG的Portfolio,但更是李丰的项目。
峰瑞资本投资三只松鼠,是一个投资者与创业者的美丽循环。 在2012年2月章燎原创业时,李丰主导的IDG资本很快速的提供了关键的天使发展资金,到2015年中,李丰离开IDG自己创业时,章燎原投桃报李提供了一个优质项目给李丰投资(新GP团队的第一代基金的募资,急切需要High Profile的好项目展示给LP)。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峰瑞资本成立第5天,李丰给章燎原打了电话“我出来创业了,新成立一个基金,我给你投点钱吧。” 另也传言在2015年9月16日的融资发布会上,章燎原半开玩笑地表示“这笔投资我本来不想要的,但是我要支持李丰创业嘛。”
但在招股说明书上,并未出现“峰瑞基金”的名字。 李丰在创办峰瑞的初期,募集了美元以及人民币的主基金,也另募了三个专项基金,其中一个“自友松鼠”基金投资到三只松鼠。专项基金一般都是先有项目,才去募资,这个以“松鼠”为名的基金就是专门为了投资三只松鼠而募集的。如上表显示,重要的LP包括:自友投资(担任GP)占基金份额1.0047%、上海歌斐鸿本投资29.5508%、宋晓平59.9882%及韩静5.9102%等总共7家。
2015年7月,自友投资(作为GP)先以买老股的方式,以20M(2千万元人民币)作价,从章燎原处取得0.57%的股权(后经稀释到招股书的0.53%),两个月后(等基金募集完成)自友松鼠有限合伙基金投资了166M,取得4.93%的股权(后经稀释到招股书的4.83%),因此当时公司的估值为3367M人民币,此李丰的基金(GP及LP)总共投资186M取得5.5%股权,此与新闻发布会提到的投资3亿元,估值40亿元,有一点差距。但观之中国普遍的投资及估值浮报滥报的现象(以美金充人民币、多加一个零……),我认为三只松鼠“归纳整数”的公关宣传,还是可以接受的。
三只松鼠成立时是一家内资公司(创业者章燎原100%拥有),注册资本一百万元人民币,2012年 4月因接受境外美金基金IDG资本150万美元的投资而改制为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本增加至 1,298,701元,IDG的Nice Growth Limited 以 750,094美元的价格认购新增的 298,701元注册资本(溢价部分计入资本公积金)。再经后续募资,公司外资股东有三家:Nice Growth及Gao Zheng(两家是IDG的基金)以及 LT Growth(今日资本的基金),外资持股合计46.3%。
外资入股,一般都依惯例在香港设立SPV(特殊目的公司),再投入内地。以今日资本的投资为例,它则有三层的安排(如上面的第一图):
LT Growth Investment IX (HK) Limited 是一家香港公司,在2013年5月及2014年3月两次投资三只松鼠,持有 18.64%股权。
上述香港公司,则由注册在BVI 的 LT Growth Investment IX Limited (BVI)所全资拥有。
而上述BVI 公司,则由注册在开曼群岛的Capital Today China Growth Fund II, LP所全资拥有。
最高一层的开曼公司(Capital Today China Growth Fund II, LP),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由徐新管理的今日资本的有限合伙基金,该基金有57家的有限合伙人LP,上面第二图仅截图前面的8家。 在公司上市时,一般对公司的股东都需要作“穿透”申报,有限合伙基金是特例,一般不再要求继续“穿透”,要不然会再从目前的三层继续到第四或第五层(如Axiom Asia及Asia Alternatives等都是FoF母基金,其后面还有极为复杂、甚至多层的LP投资者),但若是一般的公司股东,则需“穿透”至自然人为止。
IDG的Nice Growth Limited也是类似的三层架构安排,它是一家香港的有限公司,拥有三只松鼠22.96%股权,其上层的公司是在BVI 的Sunny Rosy Limited有限公司,而Sunny Rosy则是由两家IDG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的有限合伙基金(有HarbourVest、Hamilton Lane 等LP),以94%及6%的比例合资设立。
IDG的第二家基金Gao Cheng Capital Limited有三只松鼠4.7%的股权,因未达5%,故未详细披露“穿透”其上层的股东架构,但可以确定的,一定也是类似的三层架构或至少两层的安排。 很多投资中国的海外基金,比较多的是用两层的安排,即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有限合伙基金透过一个香港的SPV,投资境内项目。
一家注册在开曼的创投基金不直接作过境投资,而是透过在香港设立的SPV,主要是在某些特殊状况下(譬如基金即将到期等),可以“卖掉”香港公司,达到实质上从境内项目退出的目的(当然这个间接退出,还是有698条款缴税的问题),另以前或可享受香港CEPA下的预扣所得税减半的优惠,但实务上因香港的SPV并非运营公司,这个设想已无可能。
(资料来源:2017年10月27日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在三只松鼠的股东结构里,持有1.96%的“松果投资中心”是公司员工/高管的持股平台。 2016年12月18日,经公司第五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关于公司实施员工股权激励的议案》,由章燎原作为普通合伙人与激励对象(作为有限合伙人)共同设立5个有限合伙企业(即松果一号、松果二号、松果三号、松果四号及松果五号),该5个有限合伙企业(作为有限合伙人)再与章燎原(作为普通合伙人)设立松果投资中心作为员工持股平台,通过该员工持股平台向公司增资的方式使激励对象取得公司股份,合计1.96%。
三只松鼠的员工持股平台有三个比较特殊的地方。第一,它是两层有限合伙企业的设计。业界的通行作法是设立一个员工持股平台(一般是有限合伙企业),并让员工持有该合伙企业的股权(份额),但三只松鼠的员工并不在一级股东的“松果投资中心”里持股,而是在二级股东的松果一到五号里面持股。
第二个特殊之处,是员工及高管的持股比率非常低。在松果投资中心,章燎原直接持有13.33%,而在松果一号到五号,章还间接持有41%到63.88%的股权,把直接及间接持有的股权作个加总,章持有松果投资中心的57.358%,占1.96%里面的1.12%,也就是说157个参与持股的员工(松果一到五号计162个员工,因章都担任GP,故减5),仅占公司0.84%的股权。跟一般公司在上市前分阶段授予共同创业者、高管及员工持股十几甚至几十%的股权相比,实天壤之别。
(资料来源:2017年10月27日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三只松鼠员工持股平台的第三个特殊之处,是共同创业者及高管的持股偏低。2012年2月与章燎原一起创业的有四个伙伴,但公司股权一直是章一人控制,将近五年之后,到2016年底准备上市前,才作了员工持股平台,这些共同创业的伙伴及一路伴随公司成长的高管才被授予期权。
跟其他互联网创业团队的高大上相比,三只松鼠真的是“屌丝逆袭”, “松鼠老爹” 章燎原的创始员工,有做厨师开过饭馆的发小,有老东家的下属,有刚毕业的小姑娘,还有在网上发帖吐槽的离职少年。在三只松鼠内部有这样一句调侃:“初创团队的五个人就是比垃圾稍微好一点的”。
公司的元老及高管的期权都集中在“松果一号”,松果一号占有松果投资中心33.33%股权(相较于主要为一般员工的松果二至五号仅各占13.33%),其中“鼠小疯”郭广宇(公司董事,创始员工,持有松果一号 6%;松果一号持有松果投资中心 33.33%;松果投资中心持有三只松鼠1.96%)间接持有三只松鼠0.039%,“鼠政委”潘道伟(公司董事)间接占股 0.039%,魏本强(公司董事)0.039%,“鼠大疯”胡厚志0.033%,鼠阿M明姗姗0.033%,吴斌(公司监事,创始员工)0.033%。
(资料来源:2017年10月27日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三只松鼠于2017年3月29日向证监会申请创业板上市,并于10月27日更新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更新稿除了提交2017前半年的财报外,与第一版最大的不同在于解除了与投资方关于上市的相关承诺。第一版招股说明书中提及,在引进 Nice Growth、Gao Cheng及 LT Growth等三家外资投资人时,签署的相关投资协议中存在随售权、回购权、连带并购权、优先清算权、反稀释权及重大事项一票否决权等投资人特殊权利安排。招股书也提及2015年12月股改时,VC股东暂时中止对赌协议,但同时约定“如果公司在签署终止协议后24个月内没有实现合格上市,则特殊权利自动恢复效力”。从法律意义上讲,如果到2017年12月17日公司还没上市,VC投资人将能拥有这些特殊保护权利,并得随时启动行权。
10月27日的第二版招股书显示,公司与各投资方签订的对赌协议已经解除,表明在2017年8月及9月间已与各投资方分别签署了“优先权利终止协议”及“股东协议的终止协议”,各投资方并出具声明:“本人/本单位与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股东之间不存在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达成的任何涉及或可能涉及的投资者投资回报承诺、公司经营业绩承诺、与公司上市有关的相关承诺、补偿条款、股份回购等协议或承诺。自本声明出具之日起,无论是否与公司及其股东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达成有任何涉及或可能涉及的投资者投资回报承诺、公司经营业绩承诺、与公司上市有关的相关承诺、补偿条款、股份回购等事项的约定或承诺均予以废止,并不就该等事项向公司及其股东追究违约责任。”
我认为,几个投资方在去年10月间解除2015年12月17日签订的“两年上市、否则恢复”协议,是一个合理的安排。这种“IPO对赌”的安排有三个考虑节点:提交上市申请材料并仍然有效、获得审核通过及正式挂牌,而三只松鼠2015年底签的“附条件的终止协议”,系以“获得审核通过”为触发条件,但同时约定“若发行人的上市未获审核通过,除非各方经协商确定继续再次提交上市申请材料的,否则投资人将自动恢复其在投资文件项下享有的任何优先权利。” 因此在三只松鼠已提交材料并在审核的阶段,经各方友好协商,解除该协议,并据以提交新一版的招股书,将有利于公司的上市以及投资者的获利退出。
以IDG、今日资本及峰瑞资本的专业及品牌,上述行之公文书的协议解除,将不会仅是表面的。但特殊权利放弃在先,公司能否上市还有变数,对投资人确是一个重大决策,但以三只松鼠的运营、业绩及上市可能性,投资人“赌”并促进公司上市,应该是比“赌”不上市而拿回那些特殊权利,将更有胜算。
上面是我在MBA课程上使用的投影片,探讨对赌条款等股权控制的问题。 上述鼎辉-俏江南的案例,可作为“多米诺触发”相关条款的讨论,太子奶则是另一个精典案例,可探讨外在环境的冲击及影响。为扩张业务的需要,2006年12月,太子奶引进英联、摩根士丹利及高盛的7300万美元投资,同时由花旗、荷兰等六家银行,提供5亿元的授信。 董事长李途纯与投行签署对赌协定:3年内,如果业绩增长超过50%,将降低三大投行股权;否则,李途纯将失去控股权。 但2008年11月,在四处筹款、引进战略投资者未果的情况下,按照“对赌协议”,李途纯将61.6%股权转让给三大投行。 更可悲的是,李途纯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于2010年6月17日被刑拘,后被批捕。 这个案例的教训:企业的经营,可能面临不可控的环境因素(如本案的三聚氰胺和国际金融危机),此等不利因素,原本应由全体股东共同面对及承担,但在对赌条款下,却由创业者扛下全部责任,而投资方却反而享受了此等环境不利因素的“红利”。
对赌协议是把双刃剑。 对赌条款可促成双方快速达成投资协议,承诺对赌也可追求投资当时较高的公司估值,但某种程度上,也把本应“同舟共渡”的两方股东,置于对立面,故签订对赌协议应考虑“除外条款”,以排除不可控、外在环境对企业运营造成的重大不利影响,还有“保底条款”,避免一刀切式的巨大风险,即使在最坏的状况下,企业经营者还能保有最低股权或控股权。 在实务中,对赌协议的较高财务目标,也可能导致管理层被迫做出高风险的非理性决策,将不利企业的长期发展,可考虑在对赌的标的中,多一些非财务指标。
另外在法律效力上,中国的法院对于投资方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对赌协议效力采取认可态度,法院认为该等协议有利于高效率促成交易,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一定的良性引导,并对双方交易具有一定的担保功能,只要不存在损害公共利益,股东间的对赌协议有效;而对于投资方与目标公司之间对赌协议的效力,则采取否定态度,认为一旦触发并导致目标公司向投资方履行赔偿责任,会导致公司资本的抽逃并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与法院相比,仲裁机构对于投资人与公司之间对赌的态度更为开放、灵活。只要相关协议是在遵循平等自愿、权益对等、公平合理、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签订的,对赌条款本身并不构成违法,进而认定其为有效。
在三只松鼠的投资案例中,两家外资VC(透过三个投资基金)的投资都有限期IPO的对赌条款,倒是内资的峰瑞资本没有这个要求,这个内外资基金的投资条款的差异,并不反应业界的普遍状况。 美国的创投基金的投资,极少有限期IPO或限期回购的对赌条款(可能在大型的并购案例中,有一些Earn Out 的设计),境外基金投资中国的境外项目也较少有这种条款,倒是在境内人民币基金的投资,对赌是常态,不管VC还是PE,很少发现不附限期IPO或限期回购等的对赌条款。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只松鼠的董事长是谁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