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化代表(杭州文化代表人物是谁)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文化代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简略地说说杭州的历史
1、杭州乌龟洞遗址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证实五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生活,萧山跨湖桥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早在8000年前就有现代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前的余杭良渚文化被誉为“文明的曙光”。杭州夏商周属“扬州之域”。
2、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3、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4、三国、两晋、杭州属吴郡,归古扬州。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桐庐,属吴州。
5、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并桐庐入钱唐县,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
6、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
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一度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
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郊区仍为杭县,旧属诸县直属于省。
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杭州 (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
二、收集杭州籍历史文化名人5位,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1
沈 括(1033一1097年)
北北宋钱塘人沈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学者,十一世纪第一流的科学家。
青少年时随父沈周先后到过润州、泉州、开封、江宁等地,增长了不少书本外的知识,为他以后做学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沈括自幼好学不倦,对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水利、军事、文学、音乐各个方面部有兴趣,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在东京(开封)任过昭文馆编校、司天监等职,使他有机会阅读了大量丰富的皇家藏书。
他晚年提出的用太阳历,即“十二气历”的主张,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太阳历和农历结合的人。
他对传统历法的缺点作了科学分析,说传统历法用闰月的方法来调整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是费力又不解决问题。
他为此主张采取太阳历,按十二节气把一年分成十二个月。
1930年,英国气象局局长肖伯纳也曾提出了与沈括相同的理论,但比沈括晚九百多年。
1070年(熙宁三年),沈括积极参加了王安石变法,成为王安石主要助手之一,担任过“权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兼判军器监”等职。
1090年(元佑五年)沈括五十八岁,住在润州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门外),撰成《梦溪笔谈》,这部巨著是他一生所学和实践的结晶。
全书共三十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目、六百零九条。
其中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条目就有二百多条,如铜壶滴漏的讨论、凹面镜的解释、透光镜的探讨、立体地形模型的制造、指南针使用方法的经验、地磁偏角的发现等等。
全书广博的内容,独特的创见,被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沈括一生中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居住在杭州,并曾到浙江察访和在秀州(今嘉兴)任职。
一次是他十九岁随父返归故里,父病亡,他将父亲安葬于钱塘龙居里,直至二十二岁父丧终才离去。
第二次是三十六岁时护送母亲灵柩回杭,葬于龙居里,三十九岁才返京复职。
沈括四十一岁时,奉命来浙江治理水利,察访两浙,向朝廷建议兴筑温、台、明等州以东的堤堰,增辟耕地。
他在考察雁荡山时,对形成雁荡山奇妙群峰的原因,首次作了科学的解释。
沈括对故乡杭州寄满深深眷恋之情,在《梦溪笔谈》中,对杭州的人物事迹、科技成果、政策得失等等,都悉心记载。
沈括六十五岁病故于梦溪园,临终时嘱咐后人将遗体归葬故乡杭外。
今杭州市区后市街附近的沈公井巷是他的旧居。
墓在距杭州市不远的安溪乡。
2
龚 自 珍( 1792 ~ 1841 )
晚清思想家,史学家。
一名巩祚,字瑟人。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二十七岁为举人。
道光元年(1821)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校对官。
九年,始成进士。
官至礼部主事。
十九年,弃官南归。
二十一年,于江苏云阳书院猝然去世。
龚自珍初承家学渊源,从文字、训诂入手,后渐涉金石、目录,泛及诗文、地理、经史百家。
受当时崛起的“春秋公羊学”影响甚深。
面对嘉道年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他弃绝考据训诂之学,一意讲求经世之务,一生志存改革。
青年时代所撰《明良论》、《乙丙之际著议》等文,对封建专制的积弊,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他的思想为后来康有为等人倡公羊之学以变法图强开了先声。
中年以后,虽然志不得伸,转而学佛,但是“经世致用”之志并未消沉。
他支持林则徐查禁鸦片,并建议林则徐加强军事设施,做好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准备。
龚自珍一生追求“更法”,虽至死未得实现,但在许多方面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在社会观上,他指出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贫富不相齐,要求改革科举制,多方罗致“通经致用”的人才。
在哲学思想上,阐发佛教中天台宗的观点,提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的一家之谈。
在史学上,发出“尊史”的呼吁,并潜心于西北历史、地理的探讨。
在文学上,则提出“尊情”之说,主张诗与人为一。
他生平诗文甚富,后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3在那些为发展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而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名师巧匠中,北宋初年的木结构专家喻皓就是一位突出代表。
喻皓小传
喻皓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
他是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生卒年代因历史上的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
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
4唐朝书家——褚遂良
褚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
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
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
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
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
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
」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
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
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
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
」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
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孟法师碑》,全称《唐京师至德观主孟法师碑》:楷书,书体熔合欧、虞为一体,遒丽似虞,端庄似欧。
既有虞世南书法典雅宽舒的结体,又有欧阳询书法刚健险劲的运笔。
字形更为方正端丽,行笔过度富于顿挫起伏变化。
有些字又具有隶书笔意,古雅凝重,是褚氏中年书法的代表作。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立。
《慈恩寺圣教序》,也称《雁塔圣教序》:楷书,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刻《圣教序》,后石刻《圣教记》。
5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 ***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 *** 居士集》,已佚。
【主要词作】
苏幕遮(燎沉香) 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
兰陵王·柳 少年游(并刀如水)
三、杭州最具代表的建筑?最有文化代表性的地方
给你安排2天的杭州线路吧,西湖是杭州的代表,灵隐是杭州文化很具有代表性。
第一天
沿宝俶路赴断桥,步行至断桥残雪,漫步白堤,游孤山、浙江博物馆,西泠印社,接着在中山公园码头上船游湖【45元】,先赴湖心亭,再游三潭印月,最后到岳湖码头上岸后游曲院风荷公园及岳王庙【25元】,后再坐7路到灵隐【30+35元】,游玩后返回市区仍乘7路车至断桥或少年宫均可。
第二天
早晨沿湖游览涌金门,至柳浪闻莺,游毕依次到净慈寺【10元】,花港观鱼、虎跑【15元】和六和塔【20元】,登塔【10元】眺望钱塘江大桥,参观中华古塔博览苑【2元】,(秋季可去满陇桂雨【15元】,情侣可去太子湾公园【10元】和苏堤,携带儿童的游客可去杭州动物园【15元】和海底世界【60元】。以上可坐4/K4路公交车,返城也可坐。
下午坐车到吴山广场,游玩清河坊仿古一条街,购物,吃小吃。
有空的话,可以去乌镇,在杭州汽车东站有车直达乌镇的。
祝你在杭州旅行愉快!
四、杭州历史简介100字以内
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
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扩展资料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
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2018年1月,杭州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人,城镇化率76.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3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1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844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杭州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文化代表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收专升本吗(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收专升本吗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