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六井还在吗(杭州六井在哪儿)

    发布时间:2023-03-31 04:14:15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542        当前文章关键词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六井还在吗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六井还在吗(杭州六井在哪儿)

    一、请问杭州有什么新景点?景点都是在哪个方位的?景点的特色是什么?

    杭州:新景点特色游

    浙西第一漂———世外桃源相思河

    临安有临安“世外桃园”之称的相思河风景区“五一”建成迎客。它由相思河、卧龙沟、柳叶湖、河桥老街组成,是一个既具有原始山水峡谷风光,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综合性风景区。游客在游览卧龙沟、观赏柳叶湖、参观河桥老街后,一定要去相思河漂流一番。相思河水清谷幽,奇石嶙峋,两岸瀑布飞挂,神秘而秀丽。游客坐在竹筏上,顺流而下,时而穿峡谷,时而过碧潭,有惊无险,十分惬意,故称“浙西第一漂”。

    新叶明古屋———露天建筑博物馆

    建德5月1日,位于江南悬空寺大慈岩旁的新叶明古屋正式向游人开放。被誉为“露天明清建筑博物馆”的新叶明古屋现存明代建筑15幢,清代建筑150多幢,整个布局错落有致,每幢建筑又都有自己不同的格局,制作精致,体现了古代传统的耕读文化的思想及儒家文化中阴阳相生、尊卑有序的思想,是我国乡土文化考察的“活化石”。这次开放的景点包括抟云塔、是亦居、崇仁堂、有序堂、双美堂、明古屋等。

    千岛湖石林———幽迷奇险景天成

    淳安新开放的千岛湖赋溪石林位于淳安县赋溪乡,由蓝玉坪、玳瑁岭、西山坪石林3部分组成。景区以“悬崖、怪石、灵洞、古道”见长,整体构成“幽、迷、奇、险”四大景观特色,其面积之广、规模之大、高度之高,在中国四大石林景观中仅次于云南路南石林,被誉称为“华东第一石林”。

    石林景区内,餐饮突出“土、野、农”特色;奇石馆各种奇石琳琅满目;新修建的石林迷宫,深邃幽雅,奇石盘踞,景致天成。

    东方文化园———故宫文物珍宝展

    萧山故宫国家一级文物珍宝展“五一”期间在东方文化园万佛金塔地宫展出。主要展品有清代宫廷督造的鎏金无量寿佛树,刻有《清明上河图》、五百罗汉像等的国内最大象牙雕刻,缅甸佛界赠送的6米长、2米高白玉佛像等等。园内还举行每天两场的越剧演出,并穿插莲花落、江南丝竹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节目。“五一”节开始,杭州吴山广场每10分钟发一班旅游专线车直达东方文化园。

    新西湖的三大新景观,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每一个地方都值得游客逗留一整天

    新湖西杨公堤串起西山景

    游历时间:上午8点—12点

    杨公堤景区涉及7个景点,从北到南,依次是曲院风荷、金沙港、杭州花圃、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花港观鱼,其中杨公堤景区内有23个历史文化景观将被首批推出,分别是: 荷香酒溢、环碧湖舍、燕南寄庐、赵公堤、天泽楼、小隐园、兰苑、茅乡古道、五峰草堂、赵之谦纪念亭、大麦岭苏东坡摩崖题记、于谦墓(祠)、俞曲园墓、子久草堂、武状元坊、黄篾楼、法相唐樟、松鹤山庄、红栎山庄、景行古桥、玉涧桥、永福桥、杨公堤碑亭。 而醉白楼、都宅云锦(都锦生故居)等少数景点目前还在抓紧建设施工,要等国庆后才能完工开放。本区景观将以全新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沿堤两岸,尚有刘庄、郭庄风韵依然,花圃风光目迷心醉,燕南寄庐引人怀旧……适宜细细品,慢慢玩,好好看。

    ★杨公堤

    南起虎跑路口,北至北山路口,堤长3328米,宽约12米。系明正德三年(1508年)时任杭州知府的杨孟瑛疏浚西湖,用湖中淤泥堆筑于湖西山麓的一条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开浚西湖的功绩,称为杨公堤。堤上亦有六桥,俗称“里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与西面的苏堤六桥前后呼应,合称为“西湖十二桥”。清朝以后,里湖逐渐淤塞,田桑扩大,杨堤被废。1947年,在杨堤的旧址上修筑西山路。2002年12月开始,“西湖西进”工程启动,杨公堤历时十月完工。

    ★荷香酒溢

    位于曲院风荷内。南宋时,杭州即有官家酒作坊。该景区用场景复原、壁画、微缩景观、实物陈列等手段,生动展示南宋御酒制作流程、宫廷酒宴、民间酒肆、赛酒会等内容。游人在此不但可了解南宋酒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可品尝到南宋名酒。

    ★环碧湖舍

    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人王晓籁在杨公堤第一桥环璧桥桥畔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取名“环碧湖舍”。因西山路旧时称仁寿路,故环碧湖舍又称“仁寿山庄”。现别墅已恢复旧观,且三面临水,只有一座石板曲桥可入湖舍。

    ★燕南寄庐

    在赵公堤上。系京剧名家、“江南活武松”盖叫天一生大多数时间生活的地方。“文革”中被占为民居,现围墙角尚存“百忍堂张界”界碑。故居大厅叫百忍堂,堂中宫灯古桌古椅,侧厅陈列盖叫天与家人朋友的照片。室中楹联十分精彩,如“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圣贤。”

    ★金沙港

    东隔西山路与曲院风荷相对,南接花圃,西北以灵隐路为界,金沙涧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整个景区以体现酒文化与京昆艺术为主,结合赵公堤、盖叫天故居等人文景观资源,开设小酒店、小食坊,设置京昆艺术的戏场,让游人在畅游景区的同时细细品味京昆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

    ★于谦祠

    沿三台山路往前不远,便是于谦祠。于谦祠共分三进殿,建在于谦墓道一侧。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旧迹。于谦(1398—1457),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著名的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共称“西湖三杰”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后归葬于故乡杭州西湖三台山山麓。留有《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茅家埠

    沿三台山路一直前行,在三台山与龙井路交接地段。它是以江南渔村风貌为特色,茅家埠水面景观为主体的一处较为开阔的景观空间。它通过杨公堤上卧龙、隐秀两桥与西里湖水面贯通,将相对分散的各个村落实现有机的关联。景区内栽种了大片桑树林、果园,展示了江浙水乡的田园风光。

    ★乌龟潭

    位于于谦祠景区对岸,这是一处人与动植物和谐共生的自然湿地生物群落景观。通过修复的景行桥与西里湖相通,开阔的水面,自然式驳岸,浸入水中的周围自然山体,以及广种各类水生湿生植物、中上层木本开花植物和浆果类植物等,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水中小岛耸立,并以园桥、亭桥与水岸相连。

    ★浴鹄湾

    在法相寺遗址整理与保护的基础上,种植桃李杏等植物于谷内,由西山路复线引路经六通宾馆至山谷中,并修葺恢复原法相探春古道。于五老峰山巅建五峰观景阁,与雷峰塔遥相呼应,成为一处幽深、静谧、充满野趣的最佳景观点。

    ★曲院风荷

    位于西湖西岸金沙涧流入西湖处。南宋初,这里设有宫廷酒坊,湖面种养莲荷,夏日清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下飘逸,游人身心俱爽,不饮亦醉。占地28公顷,东接岳湖,西傍西山路,南到赵公堤,毗邻郭庄、竹素园。

    ★花港观鱼

    位于苏堤南段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西侧,南濒小南湖,北接西里湖。有花、有港、有鱼,被列为西湖十景之一。园内分为红鱼池、牡丹园、花港、大草坪、密林地等。

    ★天泽楼

    取名天泽庙,始建于宋以前。南宋后,多在此求雨,屡求屡应。恢复天泽楼,本意是保留西湖上的祈雨文化踪迹,全木质的天泽楼精雕细琢,令人拍掌叫绝。

    ★小隐园

    位于杭州花圃,与天泽楼隔水相望。始建于宋代,初名适安园。史料记载,南宋内廷曾有位菊夫人,能歌善舞,曾在适安园住过。复建后的小隐园欲以菊为题,辟为观赏菊花、展示菊花文化及游人休憩散步的休闲景点。

    ★兰苑

    杭州花圃内,在原花圃兰苑基础上改造而成。苑内根据兰花的生态习性,以山林之荫翳创造半阴的条件,并伴有较大的空气湿度和穿谷微风传播幽香,创造出更宜于兰花生长和展示的山形水势。同时,着重将兰花文化注入其中,利用石刻题咏、匾联唱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子久草堂(黄公望故居陈列室)

    位于三台山路旁,元代画坛著名“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故居。《富春山居图》、《天池石壁图》是黄公望的传世之作。茅庐周围风景怡人,倚门眺望还能见雷峰塔之景貌。现于旧居原址附近设黄公望故居陈列室,以纪念这位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

    ★松鹤山庄

    又名松鹤庄,位于法公埠(西山路东侧)。原为盛杏荪妻庄氏所有,现存建筑为民国时期所建。面阔三开间,歇山坡屋顶,高两层。建筑正门两侧饰有爱奥尼亚柱式风格的门柱,门窗装饰为巴洛克风格。

    ★红栎山庄

    俗称高庄。在杨公堤畔花港公园原鱼乐园内易地恢复。

    ★黄篾楼

    位于浴鹄湾附近。文献记载赤山埠水曲为浴鹄湾,元代著名文学家张雨居于此,并名曰“黄篾”。刘邦彦有诗云:“春水初生浴鹄湾,篾楼高枕对青山。鸟声啼足忽飞去,门掩绿阴清昼闲。”现在浴鹄湾附近重建黄篾楼,游人到此歇脚闲坐,静赏四周天然美景,可以唤起对往昔动人意境的美妙想像和感受。

    ★杨公堤碑亭

    位于杨公堤,建纪念亭及雕塑纪念杨孟瑛。杨孟瑛,字温甫,弘治十六年(1503)出知杭州。在任时浚湖筑堤,借鉴、继承了自唐李泌、白居易以来杭州地方官注重西湖保护的优良传统。但浚湖筑堤却触犯了一批占湖豪强的利益,杨孟瑛因此遭到地方恶势力的强烈嫉恨,最终被降职调任为顺天府丞,离开杭州。后人在论及西湖治理方面,将杨孟瑛与李泌、白居易、林逋、苏轼相提并论,并为他们五贤塑了“五贤祠”。交通线路:乘公交车K7路至岳王庙下车,从北端的花圃进入杨公堤游览;或乘公交车K4路至苏堤下车,从南端的原西山路上的花港观鱼进入杨公堤游览。游览本区,可以杨公堤为纽带,步行为佳,从北端花圃、曲院风荷两侧进入,一路上卧龙桥边看郭庄,景行桥上观花港,再从南端出口,沿途新景迭出,古风犹存,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此外,还可荡舟湖上,从茅家埠下船,摇船前往灵隐。

    新梅家坞休闲茶乡农家

    游历时间:中饭时间赶到,品茶吃饭,一直到下午3点

    梅家坞茶文化村,正在以“十里梅坞”自然山水环境为依托,以茶文化为底蕴,成为杭州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 穿过梅灵隧道,便见山上、田里处处是茶,路边茶社连着茶社,漂亮的房子在青山的衬托下,美得像一幅画。

    梅家坞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方案中,规划范围北起梅灵隧道南出口,南至梅灵大道渡桥,包括梅竺渔村。该规划将梅家坞旅游区分为一条景观大道———梅灵大道。梅灵大道由北向南贯穿景区,形成梅家坞内四个山坞,一个渔村的一线多点的景点分布模式。

    茶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分若干个景观小区:乡村茶文化旅游中心(老村),茶乡新农村休闲旅游区(新村)、小牙坞家庭旅馆休闲度假区,象鼻岩山村旅游区、梅竺渔村、白沙坞自然茶园风光区、天竺坞壶中天地休闲度假区、十里琅珰古道旅游区等八大区域。

    作为杭州一个具有独特性品牌的旅游新亮点,梅家坞茶文化村已挖掘开发了周恩来纪念室、琅珰岭、礼耕堂等三个历史文化景观。

    ★周恩来纪念室

    1953年至1962年期间,周总理曾先后5次来到盛产龙井茶的西湖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工作,其中有3次是陪同外宾来的。周恩来纪念室就是由当地村民捐款,将接待过总理的老楼改建而来的。楼上作接待室,楼下为展览厅,分八个部分展出周总理视察梅家坞的史料、照片和实物,以及董必武、陈毅、邓颖超等中央领导视察梅家坞的照片、题词及书画作品。每年清明节,这里的村民都用当年最好的茶叶泡上一杯茶放在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前。作为历史人文景观,前段时间,周恩来纪念室已被翻修一新。

    ★十里琅古道入口

    长久以来因农舍的阻挡,使得十里琅珰入口处难觅,游客只有穿过农舍,才能望见悠长的山林游步道,领略山林美景。为了挖掘这里的文化亮点,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办公室拓宽了十里琅珰入口处的道路,同时建造了一座石牌坊,并对周围环境进行整治,还古道以幽静、整洁的风貌。

    ★礼耕堂

    古宅礼耕堂也还原了晚清时的风貌,在沿街的粉墙黛瓦中显得格外大气。礼耕堂三字由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题词,字形方正,笔力雄浑。张照曾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三朝为官,现岳阳楼内的一幅《岳阳楼记》,就是由他所书。交通线路:经过站点梅家坞的线路有:324路、游5线、游4线、游5线(区间)。

    新湖滨城市客厅迷人眼

    游历时间:下午3点—6点

    改建后的湖滨新景,景区范围为圣塘闸沿白沙路、环城西路、湖滨路至湖滨一公园沿湖用地,总面积10.85公顷,湖岸线长1.2公里。景区分布的10个景观点,分别是唐李泌引水纪念标志、风波亭(风波桥、孝女井)、清旗营和练兵场、圣塘路别墅建筑群、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志愿军雕像、新泰饭店、惜别白公、马可·波罗与杭州纪念雕塑、圣塘闸等。

    整治后,宽6米的湖滨路将是一条半封闭步行街,两边种植大型法国梧桐;而平海路上则是42株15米高的银杏树,以营造强烈的休闲广场性质。

    湖滨路原来的双向四通道就如同一条强有力的隔离带把西湖与城市隔绝开来。整治后湖滨路变成了一条加宽的单行线,东边布置了宽阔的步行道。沿湖滨而行,可遇到多个里弄或小巷通向内院,巧妙地完成了湖滨向城市内部的过渡。

    南山路休闲街业态定位相错互补。“湖滨休闲带”定位以中档特色餐饮为主,引入稀缺性的餐饮品牌,并兼顾中高档休闲餐饮和中低档快速餐饮,将“湖滨休闲带”打造成强势餐饮品牌的密集区。

    ★杭州市民惜别白居易群雕

    诗人白居易于唐朝长庆二年任杭州刺史,大规模疏浚治理西湖,并筑堤建闸,灌溉农田。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深受百姓爱戴。唐长庆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任满赴洛阳之际,出现了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位于北山路边绿地的“杭州市民惜别白居易”雕像,表现了杭城市民在白居易离任时送别这位“老市长”的情景。

    ★唐李泌引水纪念装置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任杭州刺史的李泌,因置六井而名垂青史。李泌到任之前,杭州人普遍饮用卤水,他组织民工自涌金门至钱塘门分置水闸,掘地为沟,沟内砌石槽,石槽内安装竹管(北宋时改为瓦筒),引西湖水至城内各地,并置六个出水口,俗称六井,今尚存相国井。新湖滨景区设李泌引水纪念装置,以示纪念。

    ★马可·波罗与杭州纪念雕塑

    位于圣塘路口。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十三世纪的元初曾到过杭州,并把杭州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高2.2米的马可·波罗人物青铜雕像,身穿罗马式长袍,风尘仆仆地来到杭州。这一雕塑在新湖滨景区的设置,体现了杭州不仅是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更是一座国际化的旅游都市。

    ★风波亭(孝女井)风波亭

    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遇害处,史料记载,风波亭在今小车桥附近,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在此杀害,史称“风波冤狱”。后人为表达对这位抗金英雄的敬仰之情,在原址附近按宋代风格建造风波亭。同时恢复的还有风波桥,以及岳飞之女银瓶投井自尽的孝女井,这一历史遗迹的恢复,丰富了新湖滨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

    ★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2年1月28日,日寇在上海发动淞沪事变。驻扎在沪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战。为支持十九路军,驻浙国民革命军陆军在张治中将军率领下驰援上海,血战两昼夜,重创日军,创造了淞沪抗战中我军最辉煌的战绩。1934年,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创作了“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碑的顶部站着两名士兵,一人搀扶着另一人,刻画了战友情深的主题思想。台座镶嵌四块浮雕,表现爱国志士英勇抗战和人民对殉难者哀悼的情景。这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战争的纪念碑。

    ★圣塘路别墅建筑群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官僚资本家在位于杭州湖滨圣塘路临湖一隅,营建了各种西洋小楼别墅。现湖畔居周围尚存几幢历史建筑,如石函精舍、九芝小筑等,每幢建筑都有一段丰富的历史。新湖滨景区将恢复其历史原貌,使人们切实地触摸到西湖的历史文脉,感受旧貌换新颜的时代情趣。

    ★圣塘闸

    与北侧石函闸和龙闸并称为西湖三闸,是西湖历史的见证。南宋咸淳六年,在昭庆寺东曾建九曲昭庆桥。明代称溜水桥,桥下设闸,根据西湖水的盈缩进行开闸或闭闸。原通九曲下湖,后入新河。民国元年,拆除沿西湖城墙时,将钱塘门外的水城门改建为现在的圣塘闸。1950年,圣塘闸木制闸门改为铁门,泄水口改建成混凝土暗渠。1984年,圣塘闸由人力启动改为电力启动,上建圣塘闸亭。该闸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沟通杭州城区内河的主要通道。

    ★湖滨广场及休闲绿地

    广场位于平海路口,系湖滨地区中心地带,主景是湖埠的看台。游人漫步广场,可近看湖中喷泉,远观大型激光水幕电影。濒湖休闲绿地除有与地下机动车道相通的一些通道、草坪、花卉、濒湖观景铺装地外,还包含大量的室外休闲设施如休闲露天咖啡座、茶座、露天雕塑园、画廊等设施。

    ★清代杭州城区图

    位于湖滨一公园北端,一块正方形的地面上沟壑纵横,迷你型的房屋街道清晰可见,它以清代中期的杭州城池和街坊地图为蓝本,将当时的十座城门和主要街坊用花岗岩石镌刻在地坪上,成为历史的印证,供市民和游客作古今对照,在此领略杭州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交通线路:湖滨是杭州的“城市客厅”,交通十分方便,公交车K4路、K7路、游1线、游2线、游3线均可选乘。湖滨路傍西湖东岸有多处游船,画舫和出租自划船码头。湖滨新景建设竣工后,其游赏功能将大为增加,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游览,可兼睹杭州湖城结合的独特风貌。

    附:南线自然人文相辉映

    本区是2002年经整合后开放的一处景观,游人可沿长约3公里的湖畔游览,沿途分为湖滨一公园,涌金门、柳浪闻莺、学士桥和长桥5大区块。其中一公园区域空灵宽敞,是城市的客厅。涌金门区块以民俗为纽带,体现了浪漫传奇色彩。柳浪闻莺区块则处处透露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自然和人文结合得最为完美,其中钱王祠是亮点。学士桥区块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为一自然过渡带。长桥区块是南线尾声,既凸显了古代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经济理念。曲折的“双投桥”是眺望雷峰塔的最佳观赏点之一。因版面所限,南线景点不一一展开介绍,南线的24个景点是:

    ★亭湾骑射★澄庐★林霭漫步★西湖天地★柳浪闻莺★涌金池★“金牛出水”雕塑★张顺塑像★涌金楼★钱王祠★翠光亭御码头★刘松年书画廊★清照亭★水南半隐★唐云艺术馆★双投桥★朱娘酒店★净慈寺★南屏晚钟★雷峰夕照★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苏东坡纪念馆★太子湾公园

    交通线路:公交车4路、游1路、游2路、游3路、游5路,K808路均可选乘。全长约3公里的环湖风光带,共分5大区块近20处景区,步行最佳,可边游边赏,美不胜收。

    推荐湖西5条旅游路线

    1.曲院风荷———金沙港———双峰插云———植物园———灵隐———北高峰

    2.花圃———茅家埠———龙井问茶———九溪烟雨———六和塔———灵隐———北高峰

    3.杨公堤———三台山———花山霞鹃———法相探春———南高峰———满陇桂雨

    4.金沙港———双峰插云———花圃———茅家埠———三台山———花山霞鹃

    5.水上路线:苏堤上跨虹桥改造后,外西湖的游船可直入西里湖并进入“金沙港”、“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景区

    二、西湖苏堤是谁修建的?

    杭州西湖的苏堤,旧称“苏公堤”,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修建的,苏堤因此而得名,这一点广为人知。但是,苏轼是在什么背景下修建苏堤的呢?这就需要从史籍记载中搜寻答案。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始终强调以农为本,兴修水利、应对水旱之灾,解决百姓温饱是为官者的重要职责,而经世致用正是历代文人追求的目标,苏轼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个一点。

    苏轼(公元1037—1101年),梅州眉山人(现属四川),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在书法、散文、诗词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有很多作品传世。苏轼嘉佑年间中进士,两度主政杭州,心系社稷,造福百姓,留下了很多佳话,修建苏堤就是其中一个实例。

    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当时,正值大旱,饥荒瘟疫并行,苏轼奏请朝廷,减免了杭州三分之一的税负,又利用朝廷赏赐的100份僧人度牒,兑换钱财从外地买米,平抑粮价,赈济灾民,这才避免了杭州百姓流离失所。

    古时的杭州地处沿海,饮用水又咸又苦,很少有人在此定居。直到唐朝李泌担任刺史时,引来西湖的水,做六井,才解决了百姓吃水问题,城乡逐渐繁荣起来。唐朝诗人白居易任职杭州,疏浚西湖,将西湖之水引入运河,灌溉良田千顷。可是,西湖的菰根非常多,淤积严重,从唐朝到五代,每年都要清理。因为费钱费力,到宋代逐渐废弃,西湖随之干涸,六井也无法饮用。

    西湖手绘全景图

    苏轼到任后,为解决百姓疾苦,决定对西湖进行彻底治理。通过分析形势,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清淤,但西湖南北长30多里,不仅工程浩繁,大量掺杂菰根的淤泥运往何处也是难题。苏轼经过现场考察,有了主意,将淤泥堆积成一道贯穿南北的长堤,既为淤泥找到了去处,又方便百姓通行,岸边清理出的土地还可以种植小麦,种植的收益能解决日后修葺、治理西湖的费用,一举多得。

    于是,苏轼拿出赈灾剩余的资金,招募民夫开始施工,很快大堤修建完成,西湖重新蓄水,六井也再次启用。苏轼还安排人,在大堤上种植芙蓉、杨柳,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杭州人为了感念苏轼这一造福百姓的善举,将此堤称为“苏公堤”,传于后世。

    三、西湖的历史

    西湖历史演变

    没有西湖就没有杭州。

    白(居易)堤苏(东坡)堤,还有几近湮没不为人知的杨(孟瑛)公堤,使为民生治理西湖的人流芳百世……

    西湖原是一个海湾,由海湾而演化成为一个泻湖,由泻湖而形成一个普通湖泊。

    关于这个过程,前辈学者已经早有论述,并由一九七五年的钻孔证实了西湖底部的海相沉积。

    为此,西湖的上述发展过程,已经毋需再论,值得继续探讨的是,从海湾、泻海而至于湖泊以后,自然发展的过程并不就此结束。

    对于一个天然湖泊,因为注入这个湖泊的河流的泥沙冲积,在地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的过程,必然要发展泥沙淤淀、葑草蔓生而使湖底不断变浅的现象,而最终由湖泊而沼泽,由沼泽而平陆,这就是湖泊的沼泽化的过程。

    但西湖从其成湖之日起直到今日,仍然一湖碧水,这当然是由于它的沼泽化过程受到了人为遏制的结果。

    也就是竺可桢在他的《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一文中所说的“人定胜天”。

    为此,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对于西湖的影响很有讨论价值。

    特别还要看到达这个地区,许多古代湖泊,如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宁波的广德湖等,它们的面积,有的比西湖大至数十倍,但都循着沼泽化的发展规律,最后遭到人为的围垦而淹废。

    即在西湖附近,也有不少古代湖泊,如北面与西湖相连的下湖以及临平湖、诏息湖和尚有争论的明圣湖等等,也都循着沼泽化的过程先后淹废。

    对比之下,何以西湖能够众废独存?此中因果,也很值得分析研究。

    西湖原是个天然湖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假使社会条件没有特殊的变化,则必然与这个地区的所有湖泊一样,由其本身的沼泽化过程,加上日益强烈的人为活动的影响而淹废,这是不庸置疑的。

    西湖是钱唐县境内的一个湖泊,所以称为钱唐湖(从唐朝开始,“钱唐”改为“钱塘”),又因为在它的北部还有一个与它连接的湖泊,水位比它低,称为下湖,故西湖又相应称为上湖。

    钱唐县是秦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其位置据刘宋县令刘道真所撰的《钱唐记》一书中所说“县在灵隐山下”,当在今西湖群山之中。

    当时,钱唐湖在县境东部,自然绝无西湖之名。

    假使钱唐县的地理位置长期不变,稳定在西湖群山之中。

    也就是说,这个湖泊一直以钱唐湖为名,则它必然如同这个地区的其他许多湖泊一样,早已淹废成为农田。

    西湖之所以能够众废独存,从地名上说,恰恰是因为它最后能冠上西湖这个名称。

    西湖这个名称的获得,则是钱唐县的历史发展与地理位置变迁的结果。

    为此必须首先把钱唐县的发展稍加探索。

    秦钱唐县之所以不建立在土地广阔的平原地带,却要局促到狭隘的崎岖的西湖群山之中,这当然是因为平原地带当时尚无堤塘,潮汐直薄,土地斥卤。

    也就是刘道真在《钱唐记》中所说的“昔一境逼近江流”。

    在这样的地方,当时连饮水与燃料等基本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更不必再说垦殖土地,发展生产了。

    但是,时日推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水土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毕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到了后汉,这里就开始修建了“防海大塘”。

    假使当时县境仍在西湖群山之中,则修塘就并非必要。

    在古代技术条件甚低的情况下,要修建如此一条堤塘,正是说明人们对平原已经垦殖利用,修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说明后汉的钱唐县治有可能迁入平原。

    即使后汉钱唐县是否已经迁入平原的问题尚缺乏佐证,南北朝初期的钱唐县可以肯定已在平原地区,因为刘道真在《钱唐记》中已经明白写出:“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这个“县”是后汉钱唐县当然还可商榷,但它是刘宋的钱唐县却是无可置疑的了。

    假使当时县治仍在秦代的西湖群山之中,或者按照一般的解释,在今灵隐寺附近一带,则向东一里许,绝对到不了与修防海大塘的江边或海边,这说明刘宋钱唐县必已进入平原,只是由于记载不详,故其具 *** 置,现在不得而知。

    可以设想,自从秦在西湖群山中设置钱唐县以来,历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县治可能早已迁离山区,逐渐进入平原。

    但后世明确知道秦以后的钱唐县治所在,却晚至公元六世纪后期的隋代。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九一),钱唐县治移到凤凰山麓的柳浦,在行政等级上并且升为杭州的州治。

    这就是说,城市中心已经迁移到今江干一带。

    按地理位置,西湖位于这个城市中心的偏北地区。

    当然仍无西湖之名,而西湖以东的今市区中心,当时也仍然荒芜尽管秦钱唐县治逐渐迁入平原的路径今天还不清楚,但从隋代州治建于今江干一带这个事实中可以得到启发,即迁移的路线是循着今钱塘江北岸地带进行的。

    县治为什么只沿着钱塘江边平原比较狭隘的地带移动而不进入西湖以东即今市区中心所在的广阔地带,这是因为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前者还比后者优越得多的缘故。

    县治沿江边移动,显然是依靠着从今白塔岭到凤凰山这条沿江分布的山麓线的。

    在这条山麓线上,地理形势是南临江海,北负山丘,它既能发挥平原的地利,却仍并不远离山区。

    这一带,山坡和山麓的高燥地带,可以建立宫室和聚落,而在燃料和饮水方面都不虞匮乏。

    山麓以南的沿江平原,由于当时钱塘江自南大门出海,今江干一带的江岸偏南,比目前广阔,可以垦殖发展农业。

    相反,今西以东地区,地形低洼,土地斥卤,又缺乏可以作为立足点的丘陵冈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建立城市,显然相当困难。

    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

    隋初把钱唐县升为杭州州治,特别是接着而来的江南运河在公元七世纪初的开凿,从此,杭州到中原,有了直达的水路交通。

    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又是运河与钱塘江的交汇处,而作为州治的柳浦,恰恰又是南渡去会稽的要津。

    这样,杭州就是一跃而成为一个商业城市,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这就是《隋书·地理志》所描述的:“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当时,今江干一带的繁荣状况可以想见。

    而这个地区的土地毕竟并不广阔,人满之患,也就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城市的外围,聚落开始向西湖以东的今市区扩展,也就势所必然。

    当时,在西湖以东建立聚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给水。

    在整片斥卤的土地上,井水和河水都是咸水,这就使得初期建立在这里的聚落不得不紧靠西湖,否则,供水就是一个严惩的困难。

    可以设想,今市区范围内,从紧靠湖边的聚落出现开始,直到市区逐步扩展,由于给水问题的难以解决,必然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中,由于商业发达,户口增加,西湖以东的广阔地区,聚落渐增,生齿日繁,对解决给水问题愈来愈感迫切。

    这才促使唐大历年间(七六六——七七九)所谓“六井”的出现。

    以上只是略述了从秦钱唐县到隋迁钱唐县至柳浦并升作州治的过程,还没有涉及西湖的事。

    也正是因为在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西湖在杭州尚不足轻重,所以史籍极少记载。

    隋建州治于柳浦,杭州开始迅速发展,唐朝初年,杭州的户口已经超过十万,聚落与居民势所必然地要向今市区移动。

    这样,城市开始与西湖 *** ,出现了西湖为城市解决给水的详细记载,这就是刺史李泌修建的著名的“六井”。

    所谓六井,其实不过是六处蓄水池,蓄水用瓦管或竹筒从西湖引来。

    从六井的分布来看,它们离西湖都并不很远,这反映了当时这个地区聚落街市分布的大体范围。

    当然,它为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创造了条件。

    虽然是小小的六处蓄水池,它们所分出的水量只占西湖总水量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数值,但其意义却十分巨大,从以后的发展中可以证明,它几乎成为西湖能够免遭淹废的决定力量。

    因为从六井开始,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西湖以它的一湖甘水促进了城市的扩大与发展,而城市的不断发展,反过来巩固了西湖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

    西湖的沼泽化过程实际上是相当迅速的,长庆二年(八二二),当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作刺史时距李泌修六井不过五十年左右,但湖中已经出现了葑田数十顷。

    白居易充分明白西湖对于杭州城市的重要性,于是他主持疏浚了西湖,并疏通了六井的阻窦,使之恢复充沛。

    为了增加西湖的蓄水量,白居易在石函桥附近即少年宫一带修筑湖堤,比原来的湖岸高出数尺。

    这里原是上湖和下源的连接之处,西湖水位本来高于下湖,白居易这一筑堤,造成了上下湖水位的更大差距。

    尽管下湖早已淹废,但这种人为的地形差距,从今少年宫附近西湖湖岸北至少年水电站和东至环城西路这两个方向上,还都明显地存在。

    白居易在九世纪初期的这一次修筑湖堤,对西湖的发展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以后,西湖的性质已经改变,它已经从一个天然湖泊演变成一个人工湖泊了。

    这里需要述几句的是,历史地理学者常常重视地名在历史上的演变,习惯于用某一时代的地名称呼当时的地理事物。

    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科学的。

    因此,对于有关西湖名称及其湖泊的性质,就必须作如下的说明:西湖在其海湾和泻湖时代,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所以没有留下名称。

    西湖作为一个天然湖泊,它的名称应该是钱唐湖(唐朝起作钱塘湖)、上湖或者是另一个尚有争论的明圣湖。

    西湖一名,正如以下还要提及的,在官方文件中始见于北宋,民间何时开始流传则不得而知。

    但是西湖因白居易的筑堤而改变了湖性,而白居易仍称此湖为钱塘湖。

    因此,可以肯定,当西湖这个名称流行之时,西湖早已是一个人工湖泊了。

    所以今天我们说西湖是人工湖泊,按照历史地理学与地名学的角度,都是正确的。

    这正是竺可桢所说的“人定胜天”。

    当然,人工湖泊同样存在沼泽化的过程。

    上述余杭的南下湖、萧山的临浦、绍兴的鉴湖和宁汉的广德湖等,都是在天然洼地上经过人工围堤筑塘而形成的人工湖泊,它们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里先后淹废。

    西湖成为人工湖泊后,沼泽化的速度也相当可观。

    在白居易浚湖以后不到一百年,西湖又被葑草蔓合,湖底淤浅,面积缩小。

    当时,杭州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的首都,为了西湖的深广和六井的弃沛,吴越国王钱镠因此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专职疏浚队,称为“撩湖兵”,日以继夜地从事疏浚,才有效地阻制了西湖的淤浅,并且畅通了六井。

    在吴越国的八十余年中,杭州城市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西湖也获得了较好的整治,城市与西湖的这种唇龄相依的关系,较之前代更为明显。

    吴越国时代对西湖的整治,无疑大大地延缓了西湖沼泽化的过程,但当然并不是改变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湖泊的淤浅仍然是日积月累毫不休止的过程。

    北宋以后,杭州的许多贤牧良守,都把疏浚西湖、畅通六井作为施政的重要任务。

    例如景德四年(一零零七)的知州王济,他不仅疏浚了全湖,并且修建了西湖的闸堰设备。

    接着是宋仁守时代(一零二三——一零六三)的知州郑戬和沈遘,前者动用了上万民工,斥废湖中葑田,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后者则为了增加城市居民与日俱增的用水需要,在六井之外,添设了一处供水量特大的新井,即后人所称的沈公井,特别值得黎道的是苏轼。

    他于熙宁二年(一零六九)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到任之初,他就悉心研究西湖水利,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

    他于熙宁五年(一零七二)(注应为七年)卸任离杭,但就是在这一年,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这无疑就是苏轼悉心研究的成果。

    元佑元年(一零八六)(注应为四年)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职,虽然相隔不过十六年,但西湖的沼泽化速度在这段时期中确实是很惊人的。

    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

    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

    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

    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苏轼在这个文件中,说明了西湖必须疏浚的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说:“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

    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这条道理把西湖的存在与杭州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假使西湖淹废,杭州居民势必耗散,城市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从苏轼的这段话里,可以反证我在前面的论述,六井的修建,开始无非是引西湖之水供应沿湖聚落居民,但其结果却成为西湖本身继续存在的关键。

    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

    同时,他又修复当时已经逐渐淤塞的六井和沈公井,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进一步密切了西湖与杭州城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此外,他又在西湖和纵贯城市南北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不受江潮的干扰,达到了潮不入市的目的,并且疏浚这条运河,使之深达八尺。

    于是不仅河道畅通,沿河斥卤得到改变,而河水又可为居民所取用。

    这样,就使这个日益扩展的杭州城市对西湖的依赖关系发展到了顶点,为西湖的立于不废之地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到了南宋,杭州成为国家的首都,从十二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三世纪七十年代,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城市人口骤然增加,乾道年代(一一六五——一一七三)增加到五十余万人,到了南宋末期而超过百万。

    城市随着迅速扩大,市面繁荣,商业发达,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城市。

    这在至今尚存的《繁胜录》、《都城纪胜》、《梦梁录》等南宋著作中都有详细记载,不必赘述。

    当时,这个庞大城市的基本供应来源是“南柴、北米、东菜、西水”,西湖仍是杭州的唯一水源。

    而且首都城内的河流如大河(盐桥运河)、小河(市河)和西湖(清湖河)等,也都由西湖供水,西湖成为百万人口的命脉所系,所以在南宋一代,对西湖的整治,确是不遗余力的。

    特别是还应该指出,南宋一代,西湖除了作为首都百万生灵的蓄水库的职能外,随着杭州城市职能的变化(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又增加了它的一项新的重要职能——旅游业。

    南宋以前,西湖除了它的天然胜景外,湖山之间的人工雕琢是不多的。

    在吴越国建都的八十多年中,虽然也不无建设,但内容限于寺院、浮屠等佛教艺术。

    南宋一代中,由于这里是首都所在,举凡王室、官臣、城市富商等等,都竞向西湖从事宅院、园苑、亭台楼阁等各种建筑,大型的娱乐场所如钱湖门瓦子、赤山瓦子、行春桥瓦子等,也都在湖山各处开始营业。

    西湖被迅速地开辟成为一个风景区,这个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即是别具一格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种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

    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首都之中,上至官家豪富,下至市井庶民,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供人游憩的大公园。

    从此,西湖就成为杭州城市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如上所述,西湖是这样地以它的一湖甘水扶植了杭州城市,反过来又因杭州城市的发展而有效地阻遏了它的沼泽化过程使之继续存在。

    南宋以后直到明朝前叶的二百多年中,由于长期失修,使西湖发生了近五百年来的一次最大淤浅,苏堤以西,葑田连片,六桥流水如线。

    但是,由于西湖和杭州城市的唇齿相依的关系已经深入人心,为朝野所公认,所以尽管盗湖为田的人多为权贵,但知府杨孟瑛仍能排除阻难,于正德三年(一五零八)拆毁葑田三千余亩,疏浚全湖,使复唐宋之旧。

    在杨孟瑛上朝廷的奏疏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城中之井,皆藉湖水充之……若西湖占塞,水脉不通,则一城将复卤饮矣。”就数这一条最有力量。

    从苏轼到杨孟瑛,西湖始终以它自己的一湖甘水保存了自己。

    本文在开始时就已经指出,在这个地区的大量古代湖泊中,西湖是一个废独存的例子。

    我们不妨举一些这个地区的其他人工湖为例:余杭的南下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北宋;萧山的临浦和渔浦,兴建于南北朝,淹废于北宋;绍兴的鉴湖,兴建于后汉,淹废于南宋;宁波的广德湖,兴建于唐代,淹废于北宋。

    淹废较晚的还算富阳的阳陂湖,它兴建于唐初,淹废于明初。

    所有这些湖泊,都曾经在当地的农田水利中起过重要作用,但其本身却在沼泽化的过程中,最后被围垦而成为农田。

    这些湖泊淹废之后,由于各地在农田水利上随即又进行了新的部署,因此,总的说来,在农业上都未曾出现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围垦所得的土地都甚为可观。

    以绍兴鉴湖为例,围垦的结果,获得了肥沃的湖田二千多顷,使山会平原增加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而今天,古代鉴湖地区土地平整,河渠纵横,大面积的耕地都能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因此,本文拿这些湖泊的淹废与西湖进行对比,并无因西湖的独存而惋惜这些湖泊淹废的意思,由于地点不同,条件迥异,上述湖泊的淹废,从历史上各该地区农业发展的过程看来,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

    当然,西湖的众废独存,较之上述湖泊的淹废就具有更为巨大的意义。

    因为上述湖泊的淹废,只是增加了各地的耕地,发展了各地农业;而西湖的独存,却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花园城市。

    缅怀杭州的先贤,为了延缓西湖的沼泽化,曾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时至今日,西湖已经成为杭州这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现代化旅游城市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尽管广大市民早已不再在给水上依赖西湖,但湖山在旅游上给予人们的贡献,将远远超过历史时期给予城市的供水。

    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要防止西湖的沼泽化发展已经比较容易,事实上,建国以来,西湖的平均深度不过五十五厘米;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增加了两倍。

    此外,在道路敷设、园林布置等许多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是,与古代人民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对西湖进行的整治相比,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实在还并不满意。

    当然,在今天的社会制度和技术条件下,我们既不忧湖底淤泥,也无虑葑田连片。

    但是,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问题,例如,西湖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西湖湖水负营养化的问题,至今已成当务之急。

    建国以前,湖底虽浅,而浅水的透明度在零点五米以上,清流见底;但现在已经降低到零点三米,影响了湖光山色之美。

    水质当然也不能与过去相比。

    北宋苏轼浚湖的时代,用湖水酿造官酒盛极一时,朝廷每年可得西湖酒税二十万缗。

    四、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的故事

    苏东坡曾两度在杭州做官。

    1、第一次到杭州任职的时间是公元1069年,那一年苏东坡36岁,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职通判,地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任职3年。

    到任之后他便开始致力于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公元1070年,修复六井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

    2、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是16年后的公元1086年,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于是54岁的他对于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

    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

    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

    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参考资料: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_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六井还在吗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历史街区杭州(杭州历史街区哪个好玩)

    杭州花园景观设计教程视频(杭州花园设计公司哪家好)

    杭州和郑州人口对比(杭州和郑州人口对比分析)

    人民币的价值排行榜(人民币的价值排行榜前十名)

    营销信息系统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