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出生在杭州哪里(杭州林徽因出生地)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林徽因出生在杭州哪里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林徽因: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文/临溪为砚
1.
好朋友去年结婚了,新郎不是那个从高中到大学痴恋她的男生,而是相亲认识的一个男人。
说实话,我并不理解她的选择,为什么明明深爱过那个男人,却愿意牵起另一个人的手,走过自己的后半生,难道不会遗憾吗?
男孩儿,是我们共同的朋友,他有多爱的她呢?
他可以省下所有的生活费,给她买一件衣服;每一次吵架,不论谁对谁错,他永远第一个低头;为了她,他甚至放弃了北京的名牌大学,留在本地陪她;有一次她执意要分手,他甚至当着我们面,跪下来求和。
我是从他那里知道,一个男生可以为爱低到什么地步,一定很爱很爱一个人,才爱到忘了自己吧!
饶是这样,他们仍然无法走到最后,朋友给我的解释是 :“太过极端的人,不适合结婚,爱情要的是痴情,婚姻要的却是温情。”
说真的,这句话我一度不能理解,既然相爱就该在一起,谈其他不过是为自己开罪。
直到我认识了林徽因与徐志摩,我才明白,原来感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
2.
很多人不太喜欢林徽因,我想主要还是出于女人的嫉妒吧。她既有姣好的面容,又有过人的才情,她一生中有不离不弃的梁思成,也有众多蓝颜知己,就连父母长辈也对她偏爱有加。
这一切又怎么能让人不嫉妒呢?
民国四大美女,各有各的标签:“金嗓子”周璇,“校园皇后”陆小曼,“默片女王”阮玲玉,“不食人间烟火”林徽因。
这无疑是对一个美女最大的褒奖,她好似一株青莲,不胜凉风的娇羞。
论才情,她在建筑事业上,不仅得到丈夫的高度赞许,也多次参与新中国标志性建筑的设计。
她还擅长散文,诗歌,早年留学欧美,见识广博。就算与闻一多,金岳霖,胡适,沈从文等才子,品茗论天下,她也毫不逊色。
可以说,她活成所有女人梦寐以求的样子。
自古以来,兼具才情与美貌的女子不在少数,比如陆小曼,张爱玲,李清照。
可是,能将才情与美貌运用到极致,并且一辈子过得像“女神”一样的,却只有一个林徽因!
她是暖,是爱,是梦想,是一片真正的“人间四月天”。
3.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于西子湖畔的杭州,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林徽因是家中长女,徽因二字,取自《诗经大雅》中:“大姒好嗣音,则百斯男。”
她原名是“徽音”,因为当时上海出现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也叫林徽音。
常常有人将两人弄混,于是她便改成了“徽因”。
林徽因的生母叫何雪媛,是一个裹脚的传统女人,并不得宠。
倒是她,聪明伶俐,模样娇俏,深得父亲宠爱。小时候的林徽因一边感受着母亲的郁郁寡欢,一边沐浴着父亲的灼灼其华。
林徽因自己曾说,她的童年并不快乐,甚至因为母亲的负面情绪常常让她感到十分自卑。
1916年,林徽因随父亲定居北京,进入了培华女子中学。
1920年,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考察访问,他特地带上了女儿一起。
同年9月,林徽因考入了伦敦圣玛丽学院。
因为父亲常常需要往返于欧洲各国开会,她只能独自留守伦敦,身在异乡的孤寞,常常让她倍感凄凉。
她在后来给朋友的信中回忆道:“我独自一个人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我总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事情发生,或者有个人进来同我说说话,或者同我坐在楼上的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一个人要来爱我。”
月下老人在广寒宫里,洞悉了她的心事。
不久,就将一个翩翩君子,带到她的面前。
他就是——徐志摩!
4.
徐志摩原本是来伦敦,追随罗素学哲学的,到了伦敦才知道,罗素已经被剑桥大学开除了。
他无奈,只得选择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继续深造。
就这样,24岁的徐志摩遇见了16岁的林徽因!
徐志摩后来回忆说,初见她,身体不由得一震,也许是照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他的五脏六腑被月色晕染了个干净。
那时候的徐志摩刚刚开始写诗,他说和林徽因谈话时,总能激发出无限灵感。
自古才子爱佳人。当时的林徽因,美貌初成,扎了一根长长的麻花辫,一身素色的学生装,明眸皓齿,其笑嫣嫣。她风趣幽默,十分健谈,就像一株海棠开在了徐志摩的心海里。
就连情敌张幼仪也曾盛赞过她:“徐志摩的女朋友,是一位思想复杂,长相漂亮 ,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少女的心事,是藏不住的春风,她对这位从天而降的才子,也渐渐萌生了好感。
闲暇散步的海德公园,畅所欲言的剑桥康河,见证两人最初的暧昧时光。
徐志摩的追求炽热而真挚,就像是一团篝火,穿过伦敦重重的迷雾,照进了她的心里。
可她还来不及做出决定,就得知了徐志摩在国内已有家室。
并且还有一个三岁大的儿子,她陷入了深深的惶恐与不安中。
林徽因不忍亲自回绝徐志摩,只能让父亲林长民代她写了一封信给他: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讽之意,想是足下误解了。
这一封婉转的拒绝信,并没有浇熄徐志摩的爱火。他更加执着的要和妻子张幼仪离婚,他以为只要他自由了,他和林徽因之间就不会再有障碍。哪怕妻子已有身孕,他也不管不顾。
张幼仪怯生生地说:“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毫不动容地讥她:“还有人坐火车死掉的,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当一个男人不爱这个女子时,她哭闹是错,静默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从这一点看,女人的狠心多半是刀子嘴豆腐心,男人的狠心则是刀子嘴钻石心,不见血光,不肯罢休。
他以为他的绝情是爱林徽因铁证,却不知道,但凡有点头脑的女人,见此情形,谁还敢将终身托付于他呢?
况且,林徽因一直认为她母亲一生的不幸,就是父亲见异思迁所致。她的善良,不允许她将这种痛苦带给另一个无辜的女人。
于是,林徽因与父亲提前结束了在英国的一切,回国了。
5.
一年后,等徐志摩追回国内,林徽因已经接受家里的安排,与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定了亲。
如果说徐志摩与林徽因的那一场未完成的爱情,真的就随时间一笔带过了,或许稍显仓促。
1924年4月23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蔡元培之邀访华,由林徽因陪同,徐志摩担任翻译。
从以前的照片上看,当时的林徽因留着齐耳短发,身着黑色套装,一串佛珠佩于胸前,一派知性优雅;徐志摩则带着金丝眼镜,穿着中式的上衣,素色长袍,器宇不凡。
两人一左一右在泰戈尔身边,俨然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时间给了两人再一次亲密相处的机会,一切又好像回到了一年前,初遇时的美好时光。
两人的默契与情愫都被泰戈尔看在眼里,他甚至有意为他们牵起了红线,从泰戈尔离华前的一首短诗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轻叹了一声“哎”!
天空是指志摩,大地是指徽因,而这一声叹息,就说明这段感情又一次无疾而终了。
其实当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只是口头定亲,并没有下聘礼,如果她反悔,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理性再一次战胜了感性。
林徽因晚年曾说: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女人特有的早熟,让一眼就看穿了诗意背后的真相,诗人总是希望将所有的一切美化,尤其是爱情。
少女的心事是初春的诗,热恋的你侬我侬也是诗,可以生活从来不是诗。
她要的是现世安稳的平淡生活,而这恰恰是徐志摩给不了她的。
如果明明知道一段爱情不会有理想的结果,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挥泪斩情丝,一时痛总好过一世痛。
我实在佩服她在处理感情问题时的理性与远见,从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种种来看,她的决定实在是睿智。
6.
两个月后,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赴美留学,攻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梁思成全身心的宠爱着身边的她,每次约会,他都要在女生宿舍楼下等待二三十分钟,她才出来。
他的弟弟梁思勇曾为他们写了一副对联:林小姐千妆万扮始出来,梁公子一等再等终成配,横批是:诚心诚意。
在学习上,林徽因思维敏捷,常常有奇思妙想蹦出,她的设计图纸总是一改再改,最后面目全非。
这时候梁思成就会插进来,以他准确而熟练的绘图功力将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完美的作品。
在生活上,梁思成就像是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林徽因的细心与体贴就派上了用场。
他们就像两块拼图,配合得天衣无缝。
正在此时,林徽因的父亲死于流难,林家一度家道中落,连她在美国的学费都无力承担。是梁启超主动替她料理父亲的后事,并且资助她,完成了学业。
变故让她看清了身边的一切,也让她迅速成长了起来。
第二年,她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一处教堂里完婚。
婚礼当天,林徽因没有穿白色的婚纱,而是穿了一套自己设计的具有中国传统风韵的礼服,美艳动人。梁思成则西装笔挺,帅气逼人。
新婚当晚,梁思成问:“有一个问题,我今生只问一次,以后也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
林徽因深情地对他说:“答案很长,我可能需要用一生来回答你,你准备好要听了吗?”
7.
结婚之后,林徽因不愿意做家庭主妇,围着丈夫孩子团团转,她依然要做自己。
如果说婚姻真是坟墓,那么她一定是超凡脱俗的小龙女,凭借一身绝学,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两人一同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她设计的白云黑水图,至今仍是东北大学的校徽。
从一个身娇体弱的女子,陪伴着丈夫,忍受着疾病,战乱,饥饿。从1930年—1945年,夫妇俩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
这一刻她不再是梁思成生活中女神,而是精神上的女神,共同的事业,陪他们走过风雨流年。
林徽因对建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为了保护北京古牌楼,她甚至指着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鼻子痛斥:“你现在拆掉,将来一定会后悔的,就算再造一个出来,也只是一个假的。”
她参与设计了国徽,还抢救了濒临绝技的景泰蓝工艺,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的浮雕纹饰。而这三件事情,却是她在摘掉了一个肾,肺病咳血的情况下完成的。
1950年,当国徽挂上天安门广场的时候。
女儿梁再冰含泪说道:“那红色也有妈妈的一滴血。”
梁思成是我国有名的建筑师,而林徽因作为他的妻子,却很少以梁太太的身份示人。
在事业上她不比梁思成逊色,她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愿做任何人的附属,哪怕对方是梁思成。
8.
林徽因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不仅是颜值,而是她在山河破碎之际,体现出来的风骨。
1944年日军攻占了贵州,直逼重庆。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重庆了,该怎么办?
“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病重的林徽因,决绝地说。
梁从诫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
“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啦。”
国难当头,她又拿出了视死如归的心,宁愿投江,也绝不做俘虏。
不是巾帼不让须眉,而是让无数须眉也为之汗颜。
9.
林徽因一直有一种高姿态,细究起来她甚至没有几个同性朋友,和婆婆的关系也不好。
梁思成曾说:“我不否认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时很累,因为她的思想太活跃,和她在一起必须和她同样地反应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这句话是他在林徽因去世之后所说。
他再娶了林洙之后又感慨:“原来婚姻可以这样轻松和美地在一起。”
这番言论一度招致很多林粉的不满,纷纷指责他薄情寡性。
这对他实在是太不公平,梁思成爱林徽因是不需要用言语来证明的,也不是两句感慨可以抹杀的。换做任何人来做林徽因的丈夫,都不见得比梁思成做得要好。
抗日战争期间,他们一路逃亡,林徽因不幸染上了肺病。一贯养尊处优的他,学会了点火烧菜,炖汤炖粥。就连打针,输液,煎药,喂药他也一概亲力亲为。
肺病是会传染的,医生要求隔离治疗。梁思成不同意,他不忍心让重病的妻子心灵上再受刺激。哪怕最后染上了肺结核,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如果这都不是爱,那又是什么呢?
林徽因爱美,他特地为她做了一面古铜镜。从雕刻,注模到翻砂每一道工序,他都亲自上阵。在镜子后面,他刻下了这样一段话: “徽因自鉴之用,民国十七年元旦,思成自镌并铸,喻其晶莹不珏也。”
27年的婚姻生活,他一直把她当成女神,一直追随着她的光环,守护着她的体面,他当然累。
可是能名正言顺供奉众人心中的女神,这种成就感,对于男人的征服欲而言,也该是一种满足吧!
10.
那么林徽因呢?她到底爱的是谁?
她们考察期间,曾经途径济南,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地方。
她含泪写下了: “一样的明月,一样的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徐志摩死后,她更是将失事飞机的残骸,挂在了她与梁思成的卧室里。
她做的一切,并不是因为她对徐志摩旧情难忘。而是因为徐志摩的死和她有直接的关系——徐是为了参加她回国之后的第一场讲座而撞机身亡。
生死让一切成为了无法弥补的缺憾,再加上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姻她也有责任。她后来所为,不是爱,只是愧疚和怀念。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只爱一个人,而对过去的怀念也不代表对现在的不忠。
在爱情里她唯一承认过,也唯一爱过的只有梁思成。
抗战八年,为了他,她从绫罗裹身的千金小姐变成了粗衣麻布的糟糠之妻。
她在书中写道:“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
“在菜籽油灯的微光下,缝着孩子的布鞋,买便宜的粗食回家煮,过着我们父执辈少年时期的粗简生活。”
哪怕条件恶劣,哪怕粗茶淡饭,她依旧苦中作乐,不曾有过半点抱怨。
如果这都不是爱,那又是什么呢?
在颠沛流离中,梁思成的皮尺掉了。这在当时,可是稀有物件。
为此,林徽因在黑市花了23法币的高价,重新买了一只送给他。
要知道她当时在云南大学教书,一个月的收入也才40法币。
以她那样骄傲的性格,如果不爱,又怎么会做出如此煽情的举动呢?
11.
金岳霖的才情,幽默曾经深深吸引过林徽因,在她刚刚意识到感情的天平开始摇摆之际,她就选择了对丈夫坦白。
她苦恼的对他说:“我苦恼极了,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才好。”
梁思成听到以后亦十分痛苦,思考了很久之后,他还是对她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被他的话感动了,没有离开他,而是说出了那句很出名的话:
“你给了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金岳霖得知林徽因的决定之后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应该退出。”
明明是一场不体面的精神出轨,到了她手里,却使夫妻俩的感情愈发坚定了,还收获了一位挚友。
从此,三个人毗邻而居,以文会友,金岳霖为她终身未娶。
不可否认,林徽因的一生牵扯了无数红粉姻缘,梁家每月举行的太太客厅,来的文人墨客也都是男宾。她却能在友情与爱情之间,爱好与生活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
她在小说《九十九度中》曾说:“我就是九十九度的女子,离沸点永远差一度,减掉一度感性,增加一度理性。”
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情,但只忠于一份爱,可以有很多的陪伴,却只选一份坚守。
这就是林徽因的高明之处!
12.
很多时候,最炽热的爱情都是烟花易冷,真正的长久的,是细水长流的脉脉温情。
晚年的林徽因缠绵病榻,因为肺病,她每天不停地咳嗽,再也没有当年的神采飞扬。
屋外,一个驼背跛脚的男人正在为她生着炉火。
这便是梁思成,因为患有灰质性脊柱炎,他需要穿着钢制背心。
在炉火旁,他艰难的一铲,一铲地将煤放进炉火里,他铲得十分吃力,却不让人帮忙,因为这个炉子是林徽因的命根子。
一旦温度有变化,她就会咳嗽不止,只有他最清楚什么温度最合适。
1955年2月24日,林徽因弥留之际,梁思成握着她的手,眼泪一直再流,嘴里不停地说着:“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是受罪呀!”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林徽因只说出了两个字:“思成。”
再美好的爱情,也总有生离死别的那一天,一代才女林徽因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梁思成含泪为妻子设计了墓碑,上面只刻了七个字:“建筑大师林徽因。”
金岳霖则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多年后,梁思成再娶了林洙,他终于放下了她,开始了新的生活。
有一天,金岳霖将他与林徽因共同的好友,一起请到了北京饭店,没有说任何理由,大家都不知道老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饭吃到一半,他忽然哽咽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就算梁思成都放下了,他仍然没有放下,不论是天上人间,她依旧是他一辈子的女神,只要他还活着就永远恋着她,爱着她。
有一个人能这样对她,林徽因此生足矣!
13.
林徽因当然是爱过徐志摩的,一个浪漫多情的才情,要走进少女的心房,实在太容易了。
可是她很快认识到浪漫背后,是飘入云端的幻影,根本无法落地生根,她机智的选择了告别。
或者她也爱过金岳霖,但是老金却太过理性,在他们的感情刚刚遇到一点阻碍的时候,就选择了放弃,这也不是值得托付的人,毕竟感情哪有一帆风顺的。
但我觉得她最爱的始终是梁思成,这个男人如海的心胸,过人的才学,不仅能供养她的骄傲,也能成就她一生,让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仅仅只有花前月下,还有家国天下。
这也是她,一辈子所期望的结果。
被很多人爱,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能在芸芸众生找到一个相伴一生的才是智慧。
她并不比我们聪明多少,而是她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有什么。
婚姻不是女人的枷锁,女人也不必做男人的陪衬,最好的爱情是势均力敌。
二、请问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是什么?
林徽因,汉族,祖籍福建闽县,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是什么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在文学上,林徽因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代表作介绍1、《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一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集,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其散文成就颇大,虽然数量不多,但风格独特,知识性强。诗歌尤多,其诗作融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2、《九十九度中》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作者选取北京夏季炎热的一天,以挑夫流动的脚步,将貌似互不往来的社会各阶层不同的生活场景连缀在一起。更多关于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是什么,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4b85ad1615840274.html?zd查看更多内容三、林徽因《窘》:诗人的风景线
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杭州陆官巷一座青砖大宅中,原名林徽音,取自《诗经》“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中 “徽音”,意为继承女子的传统美德。林徽因祖父林孝恂,字伯颖,前清光绪十五年己丑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与康有为同科,授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 前清官员四散,林孝恂则来到上海,参股商务印书馆。林徽因之父林长民,字宗孟,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投身政界,是宪制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曾任国务 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为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林长民进入段祺瑞内阁,担任司法部长,但不久受到排挤,仅仅 担任三个月的部长就被迫辞职前往日本考察。林长民仕途失意后就于1920年携女儿林徽因前往英国,当时他的身份是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洲代表。这一年,林长 民44岁,林徽因16岁。而同年10月,徐志摩也从美国来到伦敦。
徐志摩,1897年出生,他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这 一年来到伦敦留学,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求学。他初来伦敦的时候十分仰慕哲学家罗素,但他来到伦敦后才知道罗素此时正在中国讲学、访问。他在伦敦剑桥 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不久,又将妻子张幼仪接来,此时,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感情已经淡漠,但还没到离婚的程度。
不久,在国 际联盟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与林家父女相识。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回忆道:“我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混了半年,正感到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认识了狄 更生先生……第一次见着他是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说,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里吃茶,有他。”林徽因在《忆志摩》中也说,他们是在 徐志摩第一次见到狄更生的时候相识的。但其实徐志摩此处的记忆有点差错,他不是在到达伦敦半年后认识的林长民,而是在两个月后。徐志摩在那次演讲会上似乎 没有注意到林徽因,仅仅是相识了,但在他受邀前往林长民家中时才忽然发现了十分美貌且年轻的林徽因,此时的林徽因尽管只有16岁,但已经显露出聪颖的劲 头,可谓小荷才露尖尖角,且更重要的是林徽因由于父亲经常不在家,她又初到伦敦,没有玩伴,因而显得十分寂寞,而她这个年龄又正是情窦初开的季节;另一方 面,徐志摩当时是24岁,虽然已经娶妻,但一个女人显然是无法挡住诗人的风流的。徐志摩和林徽因没有来往几次就开始向这个女孩发起了 情感 攻势,应该说,是 林徽因的妩媚点燃了徐志摩的爱情烈火,但林徽因显然没想到这股火竟然是这么猛烈,徐志摩一发不可收拾的浓情蜜意吓到了这个小女孩,不知如何是好的她将徐志 摩炙热的情书交给了父亲林长民,林长民给了徐志摩一封简短的回函:“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 mockery(嘲笑),想足下悮(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弟长民顿首,十二月 一日。徽音附候”。
——如果仅从这封短函来看,林长民处理得十分恰当,既不失礼,又有让其知难而退之意,但事情往往就有非常人所能理 解之处。徐志摩夫人张幼仪后来曾写过一本名为《小脚与西服》的书,其中有一段对她侄女张邦梅说的话:“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 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 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发现过就是了。”张幼仪显然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有一件事不知道,那就 是徐志摩的确每天早晨早早地出去取信,但这信其实不仅仅来自林徽因一个人,还有林徽因父亲邮寄给徐志摩的,而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竟然 也是情书!也就是说,在伦敦的那段时间里,徐志摩既与林徽因鸿雁传书,也与林长民情意绵绵,同时与林家父女在谈恋爱。1925年12月24日林长民死于郭 松龄倒戈之战,第二年2月6日,徐志摩在自己主编的《晨报副刊》上刊出了一篇题为《一封情书》的文章,而情书出自林长民之手,徐志摩附加了按语说,解释 道:这封情书“分明是写给他情人的,怎么会给我呢?我的答话是我就是他的情人。听我说这段逸话。四年前我在康桥时,宗孟在伦敦,有一次我们说着玩,商量彼 此装假通情书,我们设想一个情节,我算是女的,一个有夫之妇,他装男的,也是有妇之夫,在这双方不自由的境遇下彼此虚设的讲恋爱。”由此可见,当年在沙士 顿,徐志摩每天去杂货铺取的信中应该有不少是来自林长民。在林长民与徐志摩的情书中,林长民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则扮已嫁少妇仲昭,鱼雁往返,倾诉情 思。
这样看来,徐志摩和林长民应该是同性恋了,如果不是,就很难理解两个大男人之间怎么会玩这种 游戏 。
能说什么呢?只能说当诗人遇到政客,事情会变得匪夷所思。
而林徽因当时对徐志摩突如其来火烈的追求除了惊慌失措外,显然也若即若离——眼前这个年轻人有一种岛守荒郊般的诗人气质,虽然已婚,但也不过23岁,正 值青春年华,对春情萌动的女孩子自然有一种魅力。后来,在1937年,林徽因暂居在长沙的时候,她给沈从文的信中回忆徐志摩出现前她的女儿心态:“……差 不多二十年前,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样咸肉,到晚上 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公 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 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却还 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当徐志摩追求林徽因的时候,林徽因当然会张幼仪的存在而有所推托,徐志摩的表妹夫陈从周在《徐志摩年谱》中写道:“从周再案,是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故志摩出是举(指离婚)……后以小误会,两人(指徐、林)暂告不欢。”
但当徐志摩真的与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还是没有如约嫁给徐志摩,她尽管年龄不大,但却相当成熟,有着自己清晰的想法,作为对诗人的回答,她多次以他的语言写道表明她的烦恼:
在《那一晚》中她写道:“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在《仍然》中她写道:“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我却仍然没有回答,一片沉静/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在《深夜里听到乐声》中她写道:“一声听从我心底穿过/忒凄凉/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
林徽因曾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窘》,这是她的处女作,小说描述的是有一个中年男子维彬,他钟情于他的朋友的女儿芝,芝天真烂漫,情窦初开,虽然对维彬颇有 好感,但却始终没有回应维彬的热烈追求,一方面是朋友,一方面是他的梦中情人,他左右不能相顾,结果维彬很窘,最后只好乘南下的火车逃离。
四、林徽因代表作
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是《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部著作最为大众熟知,也最为经典,除此之外林徽因的文学代表作还有《莲灯》、《九十九度中》、《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文学作品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数如《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3月汪祥,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困毕搏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以上就是关于林徽因出生在杭州哪里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