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国外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国外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0 09:54:5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01        当前文章关键词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国外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案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国外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案例(国外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一、滨水景观设计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内: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滨水区建设起步要晚很多。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滨海、临江发达地带开始了城市滨水区域建设。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倡导构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环境。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编制的北京市永定河《绿化景观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以安全行洪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载体,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以生态屏障为目标,林水相间,以绿养水,因势利导”的滨水绿化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致力于以水为核心组成部分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保护利用水系统、雨洪管理与利用、滨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别指出维护和强调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滨水游憩绿地建设的重要性。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及改造方面的书籍,给国内滨河景观改造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例如:《滨水景观》、《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等书,以图文并茂的方法概括性的描述我国一些滨水景观案例。

    国外:国外最早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来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不乏滨水绿地的建设。1840年唐宁提出“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肺’”的观点,呼吁建设城市公共绿地,以始于英国的城市公园运动为起点,城市中建立了各类公园改善环境,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就是典型代表。1880年奥姆斯特德主持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规划,用河流及滨河绿色开放空间把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将河流自然演进过程与城市空间拓展相结合。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将运河水系作为城市核心区外围的保护缓冲带,与绿带结合串联起城市景观。此后的“绿道”“绿带”研究均重视河流以及滨河绿色空间在城市中的生态与社会效益。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被誉为启蒙人类环保意识的杰作,书中作者用犀利的言辞批评了化学药剂等污染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英国风景园林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书中从流域的角度对滨水环境规划做了详细的论述,提出在不破坏水资源的情况下开辟滨水游憩设施,推动了城市滨水区的生态规划。美国景观设计师西蒙兹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中说明了水体在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重要地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自然水系进行合理、系统的开发利用,增强城市与河流水道的联系。目前,国外城市滨水区已从局部景观改造发展到针对流域、宏观尺度的景观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融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于一体,注重水环境的系统性、生态性和多目标性,以及自然资源保护、雨洪管理、滨水景观营造、滨水用地多功能开发、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等方面,已形成相对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

    二、国外(城市)公园发展动态?·················求给力

    主题公园呈现以下的多种发展趋势.

    市场层面,主题公园市场增长迅速、游乐主题由惊险刺激向静态休闲的方向发展、全球主要市场由美国向全球范围转移、主题公园向规模化、综合化发展以及主题公园建设向区域集中化发展;

    经营层面,今后主题公园将朝着高投资的规模性效应、严密独特的主题策划、主题规划的独特性、真实细致的场景制作、项目的循环投资、多样性的市场开发以及高品质的内容管理和维护等方向迈进。

    其中,与其它产业的复合将是今后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的主流。涉及的领域包括房地产、传媒娱乐、商业零售、体育业、博彩业等等。目前,国外的迪斯尼、圣淘沙,国内的华侨城已经走在了前列。

    典型案例一:无土栽培的优良品种——常州中华恐龙园

    1.前言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猎头“锦绣中华”取得巨大成功后,中国旅游业的“造园运动”开始兴起。全国各地的各类主题公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短十余年间就出现了上千家,随即它们又以同样的速度纷纷衰落。据统计,目前全国的主题公园有70%处于亏损状态,20%持平,只有10%左右盈利。常州恐龙园便是10%中的一员。在一个不出恐龙,且没有多少旅游自然资源的常州市,运营7年的中华恐龙园2007年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营收1.36亿元,并将常州年游客量由不足400万人次带动增至近1000万人次,成功打破了国内主题公园“一年兴,两年平,三年衰,四年关门”的生命周期。

    2.真正的无土栽培——恐龙园精粹解读

    图1:常州中华恐龙园鸟瞰图

    2.1项目简介

    常州中华恐龙园由国家地质博物馆和常州市共同打造,位于常州新北区。公园由鲁布拉、中华恐龙馆、嘻哈恐龙城、雨林冒险、欢乐街、香树湾花园酒店六大主题区构成,以恐龙馆为主体,集展示、游乐、科普和科研为一体,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恐龙博物馆和最大的生态主题公园,收藏和展示了中国和国际上的恐龙化石三十六具,其中包括最珍贵的中华龙鸟。

    公园一期占地五百亩(33.33万平方米),投资三亿元人民币,1997年开工建设,2000年完工开园。首年即创下了令旅游界惊叹的奇迹——接待游客120多万人次,年收入达5000万元。

    2.2 项目背景

    在中华恐龙园之前,常州与恐龙相关的仅有一个“龙城”的史称。作为沪宁线工业走廊上重要的工业城市,这里不产恐龙化石,也非历史文化名城。相对于省内的南京、苏州、无锡而言,常州构筑大型城市、发展自身旅游产品可用的资源十分有限。

    1996年,常州抓住了一次重要机遇。原国家地矿部为保护珍贵的远古动植物化石,拟建一个新的博物馆,但北京博物旅游资源过于密集,收益可能入不敷出。嗅觉灵敏的常州及时“出击”,创造性地将恐龙的主题引进到了龙城常州,从而将博物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1997年2月,常州市政府与原地矿部、国土资源部三方签约,建设中华恐龙馆。

    根据国内外的操作经验,选址对主题公园而言至关重要。然而从流行的文化类旅游项目选址资源决定论来判断,在常州新北斥巨资建造一个恐龙主题公园,无异于“无土栽培”——没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做基础,项目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即因低于门槛游客量而走向衰亡。

    图2:主题选址条件及影响关系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和谋略的。常州恐龙园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恐龙化石的价值开发已经成熟,电影、玩具等恐龙文化衍生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在中国这方面却是一个空白。于是一个新的理念孕育而生:旅游发展应从传统的资源决定论转向市场决定论,中华恐龙园由此进入人们的视线,“恐龙”的概念走上了市场运作的快车道。

    2.3 发展历程

    表1:中华恐龙园1997年-至今发展一览

    阶段新兴发展升级

    时期1997-20022003-2006.92006.10-至今

    开发模式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旅游社区动画生产、传播+衍生产品开发+主题公园+旅游社区综合开发

    景区类型主题博物馆博物馆过渡到主题公园主题公园向旅游休闲区转变

    景区内容中华恐龙馆、欢乐街、雨林冒险区自主研发巡展项目“恐龙嘉年华”;新增鲁布拉区和嘻哈恐龙城;香树湾酒店对外开放新增恐龙谷温泉(计划09年开放),TAT乐园、六龙潭公园、时空城、水上街市等规划中

    规划面积500亩3000亩4870亩

    重要事件l 1997年开工

    l 2000年9月,试营业;2001年4月,常州旅游节开幕,正式对外开放

    l 2002年2月,获评国家4A

    l 2003年举办江苏第三届绿博会;启动以恐龙园为基点的中华龙城规划开发工作,逐步形成了“主题公园+旅游社区”的开发模式

    l 2006年1月,《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总规》获得批准

    l 2006年9月,宣布携手宏梦卡通打造中国的迪斯尼

    l 2007年-2008年,举办第四、五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

    l 2007年9月,签约好男儿四强为代言人

    游客营收l 2000-2002年,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成为常州的城市名片,并使其由轻工业城市一跃而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l 2005年,实现利润扭亏

    l 2006年恐龙园全年共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增长15%,实现营业收入7665万元,增长20%l 2007年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营收1.36亿元,并将常州年游客量由不足400万人次带动增至近1000万人次;

    l 2008年接待游客186.5万人次

    2.3.1 新兴

    1997年“无中生有”的中华恐龙园在当时的一片500亩荒草滩上动工建设,开始了常州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发展之路。而在建设之初,公园的规划者即通过研究提出 “欢乐要素、幻象美学、感性消费”是新旅游的三个核心内容。现代旅游,特别是现代城市旅游,建造城市主题公园,把自然因素和现代科技进行整合再现,从而,把人们梦想中最直接和核心的欢乐及美感享受表现最大化。正是在新旅游理论的指导下, 2000-2002年,恐龙园凭借旅游、科普双向发展道路大获成功,与迪斯尼发展模式一起被专家并称为延长主题公园生命周期的三大模式之一。

    2.3.2 发展

    单纯的博物馆充其量不过“三分钟热度”,要将恐龙园当作长远的事业来做就必须在做好博物展示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从2003年起,常州恐龙园开始摸索如何增加设备、进行主题包装、营造文化氛围,制定整个恐龙园发展的总体规划。2005年常州恐龙园委托国际知名的主题公园设计公司——加拿大FORREC公司为其“量身定做”未来10年的总体规划:将恐龙园定位为打造恐龙王国,开发方向按照6大区域进行改造:即主入口区域、雨林区、未来世界区、峡谷区、恐龙王国区、鲁布拉区。

    2006年,规划中第一个主题区域——鲁布拉区耗资一亿建成,共有各类项目近20个,可以同时消化近万游客,并围绕恐龙以及鲁布拉的文化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化包装。2006年10月,鲁布拉区和嘻哈恐龙谷的对外开放标志着恐龙园品牌定位从博物馆到主题公园的转变,时尚、动感、休闲、娱乐成为了公园的主题词。

    2.3.3 升级

    在《中华龙城现代休闲旅游区总规》通过评审的基础上,以2006年9月27日“宏梦卡通牵手中华恐龙园”新闻发布会为起点,常州恐龙园开始了由主题公园向旅游休闲区的全面升级。新的动画生产、传播+衍生产品开发+主题公园+旅游社区综合开发模式下,恐龙园将不再一味追求单一的门票收入,而猎头是将自身产业链延伸至卡通动漫、主题商品等诸多方面,利用恐龙园的影响力,通过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各类衍生产品进一步拓宽恐龙园的嬴利渠道,打造中国的迪斯尼。

    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户外活动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作为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公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城市公园建设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一些困惑和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在城市公园建设浪潮退却之后的明天依然能够找到今天的足迹,寻找一条城市公园发展的合理道路,以北京市城市公园为例,在详细考察和缜密思考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从中有所启示。

    1  北京城市公园建设现状

    北京市的城市公园按照建造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封建时期建造的园林,经过改造后向公众开放的古典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 ,如颐和园、北海公园等;另一部分是解放后建造的“现代城市公园”,它们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改善了城市公园的分布和规模,以上两部分构成了现在北京城市公园的基本框架。

    近几年来,北京市以2008 年奥运会为契机,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城市绿化行动计划和加快城市中心区集中绿地建设的计划,自1999 年开展大绿地建设以来,已经建成城市万米集中大绿地89 处,400 余公顷,这些城市中心区大绿地绝大多数是建在城市居民密集区和闹市区,为改善城市环境产生了很大作用,其间有很多高水平的作品问世,如菖蒲河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同时,多元的设计思想不断涌现,相互碰撞,在诸多方面影响了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的开放、文化的碰撞、市场的拓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使北京城市公园面临着一个复杂的发展环境。

    2  城市公园发展趋势

    2. 1  城市公园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

    2. 1. 1  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现代城市空间已不再是特殊的单一土地,而是综合的向外扩张的,追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开敞与联系的空间。随着城市的结构调整、功能开发,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城市公园建设不仅仅是建几个公园的问题,而是要与整个城市发展规划相协调,使公园分布合理,形成“点、线、片、面”相结合的整体格局。

    2. 1. 2  城市公园的共享性和开放性

    公园建设的背景,要求它应与城市构成良性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象私家园林那般“孤芳自赏”或传统城市公园那般“故步自封”,它的开放性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公园开放性的实现层次除了考虑公园系统中公园与公园之间的整体性之外(公园系统的建设) ,还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的融通(具体单体公园的建设) [1 ] ,同时,公园开放性所涉及到的内容,至少包括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及与城市文化的对应。

    2. 1. 3  多元城市空间的利用

    在城市土地资源严重稀缺的今天,合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土地(包括道路、停车场、水道、市场等) ,通过规划建设,使其成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综合利用空间无疑是人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2. 2  传统文化要素在城市公园中的发掘、运用和表达

    2. 2. 1  传统文化要素的保留、挖掘及再现

    公园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的承载形式上,现代城市公园对文化传统的表达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形式的借鉴与继承,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设计具有现代感。传统文化形式的保留及再现不要仅仅局限于整体风格及具体材料方面,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真正的文化内涵,可以使用现代的一些布置手段,利用具有现代感材料的处理方式,借助园林要素的形式或符号,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形式汇插到现代园林中[2 ] 。

    2. 2. 2  文脉的表达和场所精神的体现

    衡量一个城市园林文化品位的高低,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是文脉。文脉代表着一个城市园林所具有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的特色化,而文脉和场所精神的表达正是通过一些具有特定时代意义的建筑或其他符号性的东西所承载。在新建城市公园过程中,要对场地元素辩证的分析,使具有特定价值的文化元素能够表留下来,使文脉能够充分表达,彰显场所精神。

    2. 3  现代城市公园设计中的生态化、人性化、个性化

    2. 3. 1  城市公园的生态化

    城市公园正从“咫尺园林”的微观尺度向“大地园林”、“生态园林”的宏观尺度发展。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城市公园的一个重要作用。设计应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地形地貌、自然植物群落和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景区中的主要景观建筑要与大自然流畅质朴的情趣相协调,不能把城市公园仅仅当作一处游乐场或娱乐场所来规划,一个真正的公园可以没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不能没有绿色植被[3 ] 。如朝阳公园,大面积的绿地和合理的植物群落,为城市的生态系统建设起到很大作用。

    2. 3. 2  设计中体现人性化

    城市公园作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活动交流的公共空间,通过空间的可达性(可接近性、大众性) ,可亲近和可参与的景观要素的创造,营造多样化的活动领域,激发人们的正面情绪。同时,在公园设计中要体现人性化,体现对多数人的服务,如公共厕所的人性化设计、道路的无障碍设计等,从细节中体现对人的关怀。

    2. 3. 3  公园主题多样性

    公园要有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公园的个性。公园设计在遵循一些普遍的艺术原则、技术规范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手法,体现不同的特点,创造不同的主题。如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以雕塑为主题,展现不同的文化和艺术风格,成为其特色;菖蒲河公园以水为主,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设置雕塑小品,烘托气氛,画龙点睛,公园的夜景照明,突出红墙、河道和植物倒影,使人耳目一新;而明城墙遗址公园则运用简洁的设计手法,突出展现城墙的残缺之美,通过城墙、角楼展现沧桑之美。

    2. 4  多元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心理特征乃至使用方式,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设计思想。当前的城市公园建设理念正走上继承文脉和走向国际化并存的道路,多元化园林创作趋势将不可避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计元素(并且社会也比以往更宽容地容纳各类思潮和各种尝试) 的引入,对于设计者来说应该是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和更能发挥的设计环境。虽然两者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和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对接会有些摩擦甚至冲突,但不同的设计理念将以多姿多彩的面貌展示在设计的舞台上。

    2. 5  建设、管理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引入

    2. 5. 1  公众参与机制的引入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 是一种让群众参与决策过程的设计,使群众真正成为公园建设的主人。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引入公众的参与机制,听取公众意见。公众参与的结果能提升公众自身的园林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准,反过来影响设计师与建设者,创造高品质的园林景观,使环境和人的关系更和谐,使公园建设的盲目性消失。这一过程最为重要的是一种观念,即在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方面,仅仅依赖于政府部门,是不能解决好所有问题的。它还可能限制了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的资源和创造性,也限制了公园绿地所能带给社区居民的兴趣与主人翁责任感。在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广泛的合作,会成为我国城市公园和开放空间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方向。

    2. 5. 2  建设过程市场机制的引入

    我国目前开放空间的建设和管理,主要是政府投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趋向政府与商家、企业公私合作的多种投资形式。政府管理机构要重点实施政策引导、宏观监控和依法有效保护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城市公园的经营与管理,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使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共同运作。在开发管理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公园和开放空间的使用与商业、服务业的有机联系也是一个新的趋势。北京朝阳公园就是采用委托北京朝阳公园开发经营公司开发经营管理,采纳多方投资合作与管理的例子。

    2. 5. 3  养护管理方式的转变

    在公园管理上,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扩展,城市公园建设逐渐摒弃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模式,以开放的形式与城市的开放空间相融合,满足大众化公共性的使用要求。建成后的养护管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单位和个人“认养”绿地,捐赠花草树木和园林设施、义务植树等;2) 实行招标管理,达到降低养护成木、提高绿地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3) 与街道联建管理,鼓励社区参与建立综合管理的新模式,利用社区工作优势与绿地管理具有互补性的特点,调动市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城市公园的管理中来实现公众与政府的互动管理。另外对部分居民区的城市公园,可探索实行属地化管理。

    2. 6  城市公园成为城市旅游新的增长点

    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许多知名的大型综合公园以其独特的品位率先成为城市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可以预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旅游对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因素如下:1)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凝聚和积淀了我国数千年悠久的园林艺术文化,融人文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体;2) 公园丰富的游览内容;3) 城市公园是生态绿地的主要载体,雅静的环境使其在城市景观中成为独具魅力的亮点;4) 良好的区位也是城市公园发展旅游的有利条件。所以说,“城市中心商业区和门户区的城市公园具有较强的旅游功能”。

    3  结语

    城市公园设计改变了以往“轴线+ 景区+ 绿地+ 山水+ 园林建筑”的传统造园模式,人们心目中的公园已不是绿荫下的亭台。园林创作思维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不断更新的现实面前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态的、人文的、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思潮正在设计舞台上尽情的展示着各自的风采,显示着当前规划设计领域中的平等、开放和包容。如何传承我国优秀的造园艺术,融合现代设计思想,创造出真正属于民族、属于时代的城市园林作品是历史赋予人们的责任和使命。

    三、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有哪些设计优秀的案例?

    城市公园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今,无论是在楼宇林立的繁华商圈,还是在社区聚集的居住区,城市公园在为人们提供更多元活动空间的同时,也给整座城市带来了更深刻的意义。城市公园已经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代表之一,是现代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人情味、个性化、生态可持续。

    现代公园的设计是激活城市与人交流的桥梁,能唤起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喜爱和深刻记忆。

    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需要人情味、个性化、生态可持续。对城市公园进行设计时,我们注重突出“人”的价值,打造满足城市居民游憩、观赏、娱乐、运动、学习、办公等多方面需求的公共绿地开放空间。同时运用“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规划理念,倡导人文、邻里生活,打造有活力的文化景观、独特的生活气息,使城市公园不仅是一处城市的景观门户,更是一处充满活力氛围的生活空间。

    浩丰集团对城市公园建设有着丰厚的经验,在全国完成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项目。涉及包括运动公园、生态公园、滨河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湿地公园、综合公园等多种类型。如万州重庆仙女山文化艺术景观公园、重庆两江新区白云湖公园、万州红沙碛滨水生态公园、李子坝公园、龙头寺公园等。

    四、生态原则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完美应对模式,是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经济成长的最迫切需求。必须将恢复生态学和生态恢复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思想贯穿于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建造—管理的始终。

    从古到今人类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城市空间发展要源于自然生态的视角:城市空间发展不是人工环境不断侵占自然生态空间的过程,而应是与自然协同演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多年的快速城市化之后,种种城市顽疾已经成为发展的桎梏,大地自然系统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的摧残。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的,但自然系统是负荷量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整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未来15年以防治各类污染为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各地各部门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城市生态设计理念

    伴随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MAB计划的提出,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研究。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状况的思想引入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并对未来园林发展的规划设想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景观行业发达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早已不是停留在论文和图纸上的空谈,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两者,占据首位。国内城市范畴的景观规划还相当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追求空间视觉效果的形式层次,生态原则只在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得到少许应用。

    生态设计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应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摒弃了掠夺式开发的弊病,达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想。

    二、城市生态敏感区

    鉴于城市处于快速拓展阶段,特别是建设需要大量土地资源,为了保障其建设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应对城市空间作生态敏感性分析,并划分出不敏感区作为城市优先发展区用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通过对城市化特别敏感的自然生态因子加以叠加,用以界定易受人类损伤的敏感地带,加以控制保护。一般从饮用水资源、自然生态要素的人文价值、生态资产、工程地质情况等指标进行处理分析。根据生态敏感性程度,将市区划分为生态最敏感区、敏感区、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4种类型。空间落实如下:

    生态最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山脉、河流水系的两侧。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外来干扰不仅对其自身影响反应剧烈,甚至有可能波及其他地区,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故应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点考虑与该区的关系。

    敏感区分布在山体边缘地带、建成湖泊湿地地区以及老城中心。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包括历史文化因子的敏感性),对维护最敏感区的功能以及整体生态效果起重要作用,故开发建设亦应慎重。

    低敏感区以大片农田景观为主,少部分为城区内历史文化保护地段或文物密集区,该区不宜强度开发,而应作为大地园林化的主要构成成分或历史文化控制建设地段。

    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县城区一带,是城市发展的良好用地。

    三、生态的绿化

    随着环境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经济的高度增长,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局部地区后工业社会的逐渐到来,利用绿化技术对受损环境与被破坏环境进行生态与景观恢复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生态处理手法是值得大力推广运用的,但以为设计人造的绿色空间,植林挖池就具有生态效益,未免是将复杂的生态系统简单化了。从表象上看,城市景观大都体现了绿色的主题,但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形成和保持的景观效果并不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自然有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站在生态的角度上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种类,尊重场地的自然再生植被,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或是充分利用基址上的原有植被,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性,这才是绿色生态设计。

    (一)屋顶生态绿化

    在建筑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屋顶生态绿化作为一个比较有效的空间绿化手段,常常出现在高密度的建筑群中。屋顶绿化对建筑本身的承载力和防渗透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一般建筑只能栽植浅根系易于生长的花灌木及地被。但基本上只是的达到了绿化的效果,在生态多样性方面太过单一了。值得我们考虑的是如何更高效的发挥生态绿化的作用,建立生态多样性空中绿化。

    韩国环境部《建设高效率的生物栖息空间》项目之一“天空乐园”——把建设生物栖息场所的市内生态公园的概念引申到屋顶绿化中。把空间分为“野生绿地”、“灌木丛”、“湿地”等,并种植了八十多种植物。屋顶小生态系统建设后,高为12层的建筑,取暖能源减少了14%,空调使用减少了13%.建设两年后屋顶小生态系统植物种类达到了150种,昆虫种类达到了二十多种,鱼类、两栖类、鸟类生存环境优化。由此看来,在屋顶上建设生物栖息空间,给城市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多样化。

    (二)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树种规划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城市发展在基础建设和道路建设中几乎不可避免对自然植物群落的破坏。依据潜在植被理论进行恢复被破坏的植物群落系统,其在绿量和生物多样性比自然再生的恢复速度快很多。

    绿化树种规划的方针:

    1.以当地景观与植被构成为主的乡土群落为复原目的;

    2.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的落叶树(先驱种)与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按一定比例搭配。

    首先通过调查当地周围的自然植被,在土壤贫瘠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着的稳定的树种规划为远期构成树林群落的树种。其次选用当地的速生树种,利用速生树种确保绿化初期的绿量,并为慢生树种提供夏季遮荫。并根据对当地自然植被林缘树种的调查研究,在林地边缘选择适当的抗性强的树种栽植。

    从效果来看,而采取这种生态恢复绿化方法仅需用4~5年的时间,即与其周围没有遭到破坏的植被在绿量方面达到了基本的一致。比任植物自由萌发与生长快几十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群落的构造发生相应的变化,动植物种类也开始自然增加。为保障远期形成景观的常绿树健康地生长,必须对恢复地植被进行适当的养护管理及对早期形成绿量的速生树种(先驱种)进行移植。

    四、城市特殊地区更新

    生态学的引入使景观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再生原料支撑的材料,将场地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废弃物等。今天,景观设计师面对的基址是越来越多的那些看起来毫无利用价值的废弃地和被生产破坏的区域。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城市治疗疮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德国埃姆舍公园(IBAEmscherPark)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设计者巧妙的利用旧工业区原有的采矿基地和大量建筑,改建成公园休闲、娱乐的场所。不仅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作为地区的历史延续,并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同时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这项环境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由于工业衰落带来的环境、就业和经济发展等诸多难题,并赋予旧工业基地新的生机。

    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也是典型的充分利用原场地的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对工厂的原有设施加以提炼和修饰,使其赋予新的审美和使用功能,并引发游客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

    五、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性是生态设计的重点。生态水环境终目标是使流入自然流域的水实现污水“零排放”。城市里一般污水都被收集到污水处理厂,处理之后再排回河道中。但水处理厂的排水一般为三级排放,仍然携带大量污染物质,所以排放到自然河道仍然是超V类水体,易引发诸多问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根据去年的检查,我们国家600多个城市中间有230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等于零。也就是说,这些城市的污水是直接排放的,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也使水的循环利用在这些城市受阻。为了扭转该现状,根据生态设计理念在规划中,我们应分考虑了污水治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回用以及水质保持的问题。

    (一)综合形的生态处理方法

    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推荐采用一些先进的生态污水处理措施,如太阳能水生物污水处理系统(SAS),处理后将清洁的水回用当地的生产。中水和雨水集中净化处理可利用城市林地作为生态过滤系统,同时加速水的蒸腾和下渗,保障了水系统的循环,并且可创造出一个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这种设计理念有多方面益处:它首先解决了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给当地提供了清洁的淡水资源;回灌了土地,补充了地下水资源;进入河流的水质达标,确保河水恢复为奔流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排污的渠道。一方面提高了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生态恢复手段维持水循环过程,以便持续地获得可供利用的水。

    (二)湿地

    湿地作为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水质净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文明的摇篮。

    湿地具有巨大的净化、降解有毒物质的能力。试验表明,湿地对采油污水中油的净化率可达80%以上,对落地原油和钻井泥浆的净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此外,湿地的功能还表现在供给水源、重要物种栖息地、动植物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和休闲等方面。因此,利用各类湿地来构筑城市的生态系统,投入最少,养护费用最低,却能为城市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人工浮岛

    浮岛是在池塘中放入浮体,并在浮体上种植植物来净化水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岛”。在浮体上种植亲水性植物,不但可以净化水质,给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且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日本约在30年前着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并利用人工浮岛技术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声息空间、改善景观。

    六、结语

    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人类的行为模式,确定社会、经济的详细发展计划。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以上就是关于国外生态公园景观设计案例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景观设计参考国外(景观设计国外文献)

    国外p站浏览器(p站 浏览器)

    国外庭院景观设计节目(国外庭院景观设计节目视频)

    法院一般不判决合同无效(怎样推翻自己签的协议书无效)

    电火锅品牌排行榜(小电火锅哪个品牌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