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景观设计理念分析(桃花源记景观设计理念分析与评价)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桃花源记景观设计理念分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写作特点?
《桃花源记》写作特点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二册》人教社
一 巧妙的艺术构思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叙事性散文,构思巧妙,富有小说色彩。作者在故事发展中,不断设下悬念。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渔人因“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忘”与“忽”两字,表明渔人完全是无意中进入桃花林。又因渔人被美丽的桃林所吸引,才决定“复前行,欲穷其林”。到底前面还有什么呢?读者也产生跟着渔人前进的愿望。渔人走完了桃林,又发现有山,而且“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里到底有什么?这又诱使渔人丢下船“从口入”。读者的视线也就跟着渔人进入了桃花源。作者写进桃源的路又很有变化,这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作者就是这样层层伏下悬念,又逐层解开,紧紧地吸引住读者。
二 较强的艺术概括力
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要能艺术地概括出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的东西,提出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桃花源记》具体而形象地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桃源社会,从另一个方面艺术地反映出他那个时代的历史,即从汉末以来到晋宋之际,封建王朝多次更变,社会动乱,广大人民痛苦不堪。陶渊明设计桃花源理想社会,实际上也就以艺术的形式,概括地提出了当时现实生活中广大人民希望过一种安定美好的生活的社会问题。
三 “淡而有味”的风格
所谓“淡”首先表现在,从字面上看没有直接抒发强烈感情的语句。全文用第三人称,似乎是从纯客观的角度来写,给人的感觉是心平气和,不带主观偏见,所写的内容也容易为大家接受。其次,“淡”还表现在极少使用华丽的词藻。两晋至南北朝的文学中华艳之风极盛,而《桃花源记》全文300多字,极少使用华丽的以显声色的词语,只在文章开头写到“桃花林”,写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样,整篇文章犹如水墨画中加了一点淡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但整篇基调还是淡的。
《桃花源记》的“有味”,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主旨并没有直接被揭示,而是靠读者细细品味才能得出。这样,文章就显得十分含蓄,读起来特别有味。文章的“有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桃花源写得似有似无,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四 朴素精练、富于变化的语言
“精练”如第1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
作者在用词上十分注重精确,尽量避免重复,而又使读者容易理解,体现了朴素、平淡,富于变化的特点。如写渔人进入桃源,就用了“行”“逢”“穷”“尽”“入”等动词;“怡然”“欣然”都表现一种欢乐的心情,但“怡然自乐”表现的是一种宁静、安乐,而“欣然规往”却是一种跃跃欲试的兴奋。作者在抒情写景时笔调也很有变化。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语言质朴,格式齐整,显得次序井然,有一种原始的美。但从整体来看,又是灵活多变的。作者从“……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层层写来,从外到内,逐步深入。这里还用顶真的修辞法,环环相扣,把桃花源的风景写得引人入胜。
选自《中学语文教参新编》有删改
《桃花源记》资料:《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一 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二 巧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门前栽种花木的作用。
《桃花源记》重点难点指导
一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自读提示”已明确告诉我们,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
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东晋末年,社会政治混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改变不了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于是他虚构出一个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也自知这只是一种空想,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桃花源记》资料:《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桃花源诗并记》或《桃花源记并诗》,据王瑶考定,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作者时年五十七岁。弃官隐退后,他已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了一定的感受。《记》是《诗》的序文,着重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桃花源的环境景物;《诗》着重描写桃花源的历史、风俗和恬静生活。通过《记》和《诗》,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社会也无疑地是一种批判和否定。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虽说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空想,但不象《诗经·硕鼠》中的“乐土”、“乐国”那样朦胧迷离,事、情、景、物都勾画得具体形象,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对此,前人有种种附会,都不尽可信;今人也做了大量的考证。比较有说服力的看法是,诗人虚构的“世外桃源”之所以能产生以假乱真的魅力,除了他高超的艺术功力,主要是因为:1.诸如“小国寡民”、“乐土乐国”、“大同世界”之类的上古农村公社的传说,使他有可能受到思想启发;2.长期与农民呼吸与共、休戚相关的躬耕生活,使他有机会积累感性材料;3.汉末以来,避难逃荒的人民往往自动集结起来构筑堡坞以自存自保的事实,使他有条件找到模拟形式。
摘自《初中语文教材新探》第四册
《桃花源记》资料:《桃花源记》分析文章节选
《桃花源记》是东晋诗人陶渊明描写其社会理想的著名作品。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之在晋未,是和孔融于汉未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宋书·武帝本纪》载:“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兼并,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东晋时期世族大地主的兼并和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可以说达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程度。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吞并的斗争极为错综复杂,当时不仅南北统治者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就是南北的豪门贵族和军阀之间,也是经常处于混战状况。在社会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420年,封建军阀刘裕夺取了晋王室的权,结束了东晋王朝的统治。这一切社会政治动乱,陶渊明都亲自经历、耳闻目睹。特别是他通过自己坎坷不遇的生活实践,不断加深了对封建社会某些不合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在他毅然走上“归耕”道路之后,思想上形成了一个带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他把这一切理想蓝图,用寓言的形式,通过《桃花源记》反映出来。
《桃花源记》是诗人创作中政治倾向一个重要而可贵的方面。它的主导面是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作者植根于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以极大的热情,用浪漫主义手法揭示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倾吐了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蓝图,是他不满黑暗现实的折光。
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源记》所表达的思想与东晋时期许多知识分子悲观厌世、逃避现实是有根本区别的。鲁迅先生曾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还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陶渊明的不飘飘然,这与他晚年贫困的生活,特别是归耕中接触到劳动人民是有关系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有着和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相通的生活基础。基于这一条件,他在《桃花源记》里对理想社会种种描绘,可说无一不是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面对比的镜子而设置的,其中,无疑的也包含着当时劳动人民“适彼乐土”的愿望。
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在阶级社会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封建时代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一种空想,“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桃花源诗),更具有某种复古倒退的色彩,它既无法与共产主义相提并论,就是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也是有极大区别的。毛主席在《登庐山》一诗中提到:“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既是从人民的愿望这一角度肯定了桃花源,而又从其不现实的角度予以否定,说明真正的人间乐园是科学社会主义。
……
选自湖南师院中文系编《语文教学》《桃花源记浅析》
《桃花源记》资料:关于《桃花源诗》
《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附录: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
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
寂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
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
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解译
秦始皇扰乱天下,贤达的人就避开乱世。夏黄公、绮奇里季去商山隐居,桃源中人也从乱世中消失。去桃源的踪迹消蚀而湮没了,通乱世的路径也荒废了。桃源中人相勉致力农田耕作,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桑树竹林繁茂成荫,豆子和谷子都能按时种植。养蚕可以收获长丝,秋收也没有赋税。生着草的小径交相通连,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当时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欢歌,老年人也能随心游逛。花草也随着天气的和暖而繁茂,林木也在秋风强劲时落叶。即使没有年号和历史编著,那四季的变化也年年如此。高高兴兴的没有尽头,用不着操心烦愁。这奇迹隐没了五六百年,终于有人看到了这人间仙境。世俗鄙陋而桃花源中淳厚那是根源不同,可仙源一现接着又消失了,请问那些在世上交游的俗人,怎能猜测到这尘世外的情况!在清风的吹抚中我慢慢地走着,我要寻求和颂扬那和我志同道和的人。
《桃花源记》资料:关于桃花源
据研究,“桃花源”并非凭空虚拟的乌托邦,而是当时居住在武陵溪洞地区的苗族部落。当时的苗人“生产上逐渐接受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社会成员没有阶级区别,靠“相命肆农耕”“菽稷随时艺”而生活。苗族的这种社会环境,被当时处于兵火战乱中的平原地区人民作为“异闻”相传。
与陶渊明同时代稍后的刘敬叔在《异苑》中有记:“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以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又,惠宏在《学术资料》1984年第9期上撰文指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是武陵地区苗族社会的写实,依据有三:1.当时的武陵地区确实存在苗族社会。郦道元《水经注》说:“武陵有五溪,……悉是蛮夷所居,故渭之五溪蛮,皆盘瓠之子孙也。”“盘?”是古代苗族崇拜的图腾。2.《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村中路旁屋前屋后种桃树的习俗,桃花源人的请客方式,“童孺纵行歌”的行乐方式,都与湘西苗族的实情相恰。3.据历史记载及苗族的民间传说,苗族人民进入今湘西地区,共有三次。第三次就是秦灭楚时的“熊武南迁”。这正与元代文学家方回《〈桃花行〉序》里所说的基本一致:“避秦之士非秦人也,乃楚人痛其君国之亡,不忍以身为仇人役,力未足以诛秦,故去而隐于山中。”
陶渊明先祖本是溪洞世家,自然愿意美化溪洞生活;他生逢患乱,仕途失意,长期躬耕贫困,自命羲皇上人,思想上自然与原始村社制度合拍。在他之前,也有汉魏间的田畴为避战乱,曾率宗族避世而居。在此,陶不过是用艺术手段表现了这种生活。
二、陶渊明《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导语:《桃花源记》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下面是其优秀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课文
(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 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延 古:请 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详细地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 于是,就 寻:寻找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 ,巩固迁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
2. 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3. 练习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最大努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 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环境良好、生活安定)
离开、再寻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似有而无、理想社会)
三、桃花源记教案
; 【推荐】桃花源记教案(精选11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二、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桃花源记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王维《桃源行》相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何创新?有何借鉴?区别?联系?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看,王维是个重视意境的人, 他的作品多是诗画合一,桃源行写的多是景观 画面,而陶渊明是隐逸君子,重视的是世外桃源那样的精神境界.
多读几次,就可以看的懂他们的分别.
以上就是关于桃花源记景观设计理念分析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