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论文)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具有怎样的内涵与特征
规划工作的本质是特定社会条件下、应对当时当地社会需求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张庭伟,2006)。随着社会条件的变迁,城市规划这种制度安排的属性特征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演变。考察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人们都可以发现较为明显的演变轨迹,而且呈现出演变态势的趋同性,即:向公共政策的转变。国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关注物质空间”向“关注社会经济”再向“作为公共政策”的转化过程,并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体制。相对于国外,我国城市规划自建国以来则呈现出从“纯粹的物质工程设计的技术工具”向“独立的行政职能”进而向“综合空间政策”的转变趋势;而且,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深刻转型,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这种转变显得尤为紧迫与必要。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本质回归,已为我国越来越多的规划学者所认同和关注,并且在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也得到了明确表述。然而,规划界对于“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还更多地只是停留于“认可”层面,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理解也还不够全面。鉴于此,为了更完整地认清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整个城市规划体系,为了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更好地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笔者试图从公共政策内涵的全面解读出发,论证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届于一种公共政策,进而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展开系统剖析。
1、关于公共政策内涵的解读
1.1何为公共政策
对于“公共政策”涵义的界定国内外学界给出了众多表述。哈罗德?D?拉斯韦尔(H.D.Lasswell)和亚伯拉罕.卡普兰(A.Kaplan)(1963)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戴维?伊斯顿(D.Easton)(1953)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詹姆斯?E.安德森(J.E.Anderson)(1990)则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的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事务采取的。国内学者张世贤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经由政治过程所产生的策略;王巧玲认为,公共政策即人们(包括政府和官员以及普通民众)所作的集体选择的行为,公共政策的目的是对市场失灵的补充;张金马(1992)认为,公共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本国或本地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陈振明(2002)认为,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而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针、条例等的总称。在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中对公共政策给出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承诺的正确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的和连续的抉择以及具体实施产生效果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目的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
从上述对公共政策的定义的众多表述中,可以大致归纳出公共政策涵义的五个基本方面: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或社会权威机构;②公共政策要形成一致的公共目标;⑧它的核心作用与功能在于解决公共问题,协调与引导各利益主体的行为;④它的性质是一种准则、指南、策略、计划(刘玉等,2005);⑤公共政策是一种公共管理的活动过程。
1.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基于不同的视角和研究目的,不同的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特征有不同的理解。陈庆云(2006)认为公共政策的特征有: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刘玉等(2005)认为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广泛性和动态性;张金马(1992)认为公共政策具有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功能多样性和过程性。在上述所列出的众多特征中,笔者认为公共政策所具有的最基本特征有三个。
1.2.1权威性
一方面,公共政策是一种在市场、企业的社会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的现实选择或者替代选择,它强制性地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或不得做什么,并要求人们必须服从之(李文钊,2003);因此,权威性是公共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特征;另一方面,公共政策在解决公共问题、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必须制定法规和措施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协调和兼顾各种利益,在促进整体利益、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和近期利益的损害;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权威性又是公共政策得以实施并发挥作用的基本保障。总之,权威性是公共政策具有且必须具有的首要的基本特征。
1.2.2动态性
公共政策并不因为具有权威性就成为固定不变的僵化指令,而具有普遍的动态性。首先,公共政策的核心作用在于解决当前实际的公共问题,由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面临不同的公共问题,因而不同时期的公共政策就必须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公共问题的变迁做到适时而变、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共政策产生最佳的正面效用。而且,越是具体的政策,在实施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矛盾会越具体、激化和突出,也就越是需要调整。其次,公共政策总是制定在前,实施在后,这就使得一项新的公共政策颁布后,必然导致新的政策生态环境下的新的行为的产生,即一项新政策出台会引起原先的社会行为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新的应对措施,面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新的公共政策又会显示出新的不适应,从而必须进行新的调整才能重新适应(也就是说新政策在弥补旧政策的漏洞的同时也会逐步暴露出新的漏洞再通过更新的政策来弥补,正如在新物种出现打破原有生态平衡后,又会出现更新的物种变化来达成新的生态平衡),为此,公共政策就需要在不断的动态调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1.2.3层次性
对应于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行政权力的不同级别和其作用地域的不同范围或不同的政策内容,公共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从权力主体等级和作用地域看,公共政策有国家公共政策、区域(省)公共政策和地方(市、县、区等)公共政策。从政策内容看,公共政策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刘玉等,2005)。其中:①元政策是制定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的政策,指规范制定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②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主导性政策,主要确定具体政策应采取的假设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③具体政策在广义上指除基本政策之外的所有公共政策,狭义上则指实质性政策。
二、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城市规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规划和设计是两个不同的内容。
规划只需要对整体进行划分,确定用于商业、住宅、市政等用地的位置大小以及指标满足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城市设计比较具体,明确各个地块建筑的具体用途、风格及体量,并满足各个规范要求。
三、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简介
一.图底理论
如果我们把建筑物作为实体覆盖到开敞的城市空间中加以研究, 可以发现, 任何城市的形体环境都具有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 的关系, 建筑物是图形, 空间则是背景。 由此入手便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简称“图底分析” 。
二.联系理论
联系理论又称“关联耦合理论”。关联耦合理论分析的客体是城市诸要素之间联系的“线”。这一分析途径旨在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但重点是循环流线的图式关系,而不是空间格局。 它认为,运动系统和基础设施对驾驭外部空间格局具有先决作用。
三.行为场所理论
1、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 借助于旁系学科, 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 文化、 人的活动等因定, 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2、 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 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 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四、什么叫概念性规划?它和城市设计有什么区别?
概念性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规划,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对旅游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件,指导和协调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
概念性规划的内容,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规划区域的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规划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特色和主要内容;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强调策划的创新、个性和特色;提出相关要素发展的原则和方法等。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对规划区的旅游发展勾勒理想蓝图。
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以上就是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内涵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