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人怎么过中秋节(杭州人中秋节吃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30 00:42:0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341        当前文章关键词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人怎么过中秋节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人怎么过中秋节(杭州人中秋节吃什么)

    一、中秋节的庆祝活动、方式、习惯、风俗有哪些?

    1、吃月饼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

    2、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

    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

    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之举:凡没生儿子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意生男孩)。中华门外窑湾街的上码头有座涧子桥,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则来此往桥下摔瓦罐,据说能使妻子怀孕。久而久之,这座桥也讹称见子桥。

    3、中秋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4、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5、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处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

    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

    二、关于中秋节的民俗

    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

    有关中秋节的民风民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有什么习俗 文人赏月

    民间拜月

    玩花灯

    舞火龙

    吃月饼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赏月

    ・吃月饼。

    ・在香港,除了月饼以外,杨桃、芋头仔都是常见的食品。由于菱角现在比较难买,已经比较少见。

    ・祭月即拜祭太阴娘娘。

    ・台湾自1990年代起,中秋节流行起吃烤肉的习俗。

    ・此外,亦有些地方的习俗会向长者或后辈送赠猪仔饼或长寿面。

    ・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韩国人的感恩节”。

    中秋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一年辛勤劳动结出丰硕果实的季节。届时家家都要置办佳肴美酒,怀着丰收的喜悦,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

    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风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味。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诗人兼美食家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而作为一种食品,称为“月饼”,则始见于南宋《武林旧事・蒸作饮食》。当时,杭州民间就有“又月饼相馈,取中秋团圆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吃鸭子

    我国云南的仫佬族乡亲都要在八月十五这天买饼子,杀鸭子,欢度这个传统节日。为了纪念以游村卖糖动员乡亲杀番鬼佬的卖糖佬一家三人,仫佬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买饼子、杀鸭子,以此教育后代不要忘记反抗侵略的斗争。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吃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据分析,螺肉营养丰富,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南瓜

    江南各地过中秋节,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糯米饭的风俗。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食藕盒子

    中秋食藕,也是寄团圆之意也,尤其是吃“藕盒子”。江浙人多将藕切片,每两片间下端相连,中间夹肉、文蛤等调制而成的馅,外拖面煎至金黄,此又称藕饼,与月饼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市场上藕的品种主要有两种,即七孔藕与九孔藕。江浙一带较多栽培七孔藕,该品种质地优良,肉质细嫩,鲜脆甘甜,洁白无瑕。中医认为,藕经过煮熟以后,性由凉变温,对脾胃有益,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月圆人也圆

    月饼传说小贴士

    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其实, 情况并非如此。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

    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 月饼,等等。名......>>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

    1、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2]

    2、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3、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4、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5、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玩花灯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

    中秋节的故事与传说和习俗 中秋诗词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干涸,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 *** 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

    中秋节的风俗习惯简短一点。 1 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等水果,拜过月神,合家团圆赏月

    文人或登楼揽月或泛舟邀月,饮酒赋诗,

    2 观潮

    浙江钱塘江中秋大潮自古有名

    3 燃灯

    制灯船 玩花灯

    4 赏桂花、饮桂花酒

    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拜月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

    三、长三角地区的中秋节习俗

    中秋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又称团圆节,全家团聚,共赏明月。中秋赏月的习俗起源于唐代,但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是在北宋时期。

    长三角各地中秋节习俗的内涵,也因地理环境的差别与时代的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杭州全民出游

    中秋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又称团圆节,全家团聚,共赏明月。中秋赏月的习俗起源于唐代,但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是在北宋时期。南宋人孟元老所撰的《东京梦华录》,就对北宋京城过中秋节的热闹场面有所记载。长三角地区中秋节的赏月风俗,较为详细的记载始见于南宋。就长三角各地而言,中秋节习俗的内涵,也因地理环境的差别与时代的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杭州在南宋时称为临安,作为首都,其繁华景象非他处可比。据《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记载,中秋之夜,上自皇室,下至贫穷之家,均有设宴赏月的习俗。宫中的宴会大多安排在倚桂阁、秋晖堂等处,还有乐队伴奏雅乐,可谓高贵豪华。豪门富室,或登高楼,或至广轩,“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一般经商之家,则在住宅的月台上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度佳节。至于贫穷者,哪怕典当衣服,也要买酒欢度。酒宴过后,临安便成为全民游玩之城。这一夜大街上的买卖,一直要延续至第二天凌晨。绒线铺、蜜煎铺、香铺等商铺,将各色货物陈列出来,“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竞夕乃止”。游人们“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宋代临安的中秋夜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是在钱塘江上放流一种名为“一点红”的羊皮小水灯,多达数十万盏,浮满江面,有如繁星一般灿烂。原因是在宋代,钱塘江潮水数次侵蚀城东的良田,人们为祈愿平安,遂有此举。

    苏州赏月像办“邻里节”

    明清时期,长三角各地赏月的习俗大同中有小异。杭州中秋祭月的祀品,除月饼、方柿、石榴、栗子等食品外,还有一种称为斗香的灯彩:“其式四方,上大下小,纱绢糊之。上缀月宫、楼台、殿阁、走马灯景,四角挑灯,大者四围各宽二尺许。”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及凤凰山上的月岩,成为人们的主要赏月处,苏堤之上更是“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苏州则在中秋夜烧香斗。店铺中供应一种香斗,是将线香编作斗形,共有数层,斗内用香屑填满,中间插塔香一株,“僧俗咸买之,焚于庭中月下,露香朝礼星斗,谓之烧香斗”。小孩杂坐阶间,剥菱食芡,笑语喧闻,香烟缥缈,等到香斗烧尽,已经是月斜夜深。大人们则不管男女,出游虎丘,“七里笙歌,两濠灯火,金阊门外,人语喧哗”。这种景象,前后历时半月。到了清代,中秋夜又增加了邻里之间联络感情的要素:“里门夜开,比邻同巷,互相往来。有终年不相过问,而此夕款门赏月,陈设月饼、菱芡,延坐烹茶,欢然笑语。”

    上海地区的中秋习俗,相对较为简单。明代松江府城的中秋活动主要是登楼台、赏月观鹤。相传“华亭(今松江)每中秋夜,有仙鹤下,不多见也”。到了清代,上海县城也有家家户户烧香斗的习俗,但香斗的样式与苏州不一样:“中秋以香制七级浮图,入金箔,斗爇之,曰烧香斗。”中秋夜所用食品也与苏州不同,除了月饼外,主要是毛豆荚和芋艿,家家煮食,习称毛豆烤芋艿,这时节的毛豆酥,芋艿糯,非常可口。上海地区称妇女夜游赏月为“踏月”,因为上海没有什么名胜之地可供游玩,只能走三桥,与杭州、苏州相比,大为逊色。

    上述习俗,可见大都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如钱塘江上放小水灯的习俗,在后来的历史文献中已不见于记载。烧香斗,民国年间也逐渐消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只要有空,随时可以出行游玩,中秋之夜出游的习俗也已消失多年。只有两样习俗,保留至今。一是月饼的生产与消费,上海等城市虽然一年四季有鲜肉月饼供应,但传统的月饼仍只在中秋节前生产、销售。而原先同样是节庆食品的粽子、年糕等,早已是一年四季长期生产、消费。另一个是送月饼。除了在凭票供应的短缺年代,人们很少互相馈赠外,从最初的亲戚间互送,一直到亲戚间、邻里间相送。直到近年,转而以单位发给员工和需要“联络感情”者为主,也算是一种风俗的演变吧。

    “高价”月饼明代就有了

    作为中秋祭月的主要食品———月饼,记载较早的是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似乎是一种月形面饼,但并没有说它是中秋夜的主要食品。明代时,一般居民自制的月饼仍为实心面饼,商铺出售的月饼与今天相似,已经是一种馅饼———裹有果馅。当时的“高价”月饼也已经出现,一只饼要卖数百钱。明清时,邻里之间已有中秋送月饼的习俗,家家祝福团圆。清代的苏式月饼,品种已经有豆沙、玫瑰、蔗霜、百果等多种。习俗已经从家庭自制月饼,转为向商铺购买为主。人们争相购买,赠送亲戚。“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取人月双圆之意。到了近代,随着月饼生产企业的增加,竞争加剧,于是有以电灯排列成“中秋月饼”四字,高挂在商店门口,代替传统的市招。

    四、中秋节,大家一般都是怎么过的呢?怎么才算过的有意义呢?

    中秋的由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还有这样的习俗: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简单点呢: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玩月、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穿行南浦桥、挂灯、拜月时请月姑、烧瓦罐、点桔灯、“看会”、祭土谷神、上坟祭祖、守夜、沿门吹鼓、讨赏钱、看串月、跳月

    ●山东

    即墨等地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

    潞安人在中秋节会宴请女婿。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

    ●陕西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上海

    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苏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则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浙江

    杭州的莼菜鲈鱼烩之所以成为中秋家宴上的菜肴,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时节的莼菜鲈鱼好吃,更是因为晋代张翰借思乡的“莼菜、鲈鱼”,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这一故事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

    莼菜是中秋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又称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生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

    ●四川

    除吃月饼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

    在川西地区,烟熏鸭子是中秋节必备佳品,因那时当年生鸭已长大,肥瘦适宜。师傅选当年生的仔鸭,宰杀后褪尽羽毛,开膛取出内脏,洗净后,去翅尖、鸭脚,加盐码味腌渍一夜后,入沸水中略烫至皮紧,捞出抹干水分,置熏炉中,用稻草烟熏至呈茶色,出炉放入卤锅中卤熟,食时改刀装盘,色泽金红、肉质细嫩、烟香浓郁的烟熏鸭即成。制作烟熏鸭,卤水的调制极为重要。卤水要用老卤,每次卤时加入适时的香料,食盐、糖色,卤制时要用重物将鸭子充分压入卤水中,卤制时间一般以20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鸭肉质老,影响质量和口感。

    ●广东

    潮汕中秋美食品种颇多,这与潮人过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潮地气候、农事生产有很大关系。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糕饼类,潮汕各地月饼,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多味的各式各样种类繁多。还有面饼、软糕、云片糕均为中秋节糕饼,为潮人送亲戚之佳品,可说潮人送月饼是睦亲的习俗;二是潮地中秋节季,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之时,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三是农产的芋头、南瓜,潮人用其制作芋泥、瓜浆也是潮人喜欢的。其中,中秋月饼是潮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过中秋节,没有一个潮汕人不品尝一下月饼的滋味的。虽然月饼可以有各种形制,潮汕各地也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是正圆形。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

    ●贵州

    黔式月饼不同于广式月饼,它是用烤的方法,用面粉500克、猪板油、糖稀、清水拌匀

    揉成水油皮;面粉250克与猪油拌合擦成“干油酥”。分别下剂后,将干油酥包入水油皮中,开暗酥制成40克一个的酥皮坯剂子,再将每个剂子按圆饼皮子备用。芝麻、瓜子肉、核桃烤熟,剁成细粒混合,加入熟火腿末、大枣、瓜蓉、熟粉、冰糖、盐拌匀成馅料。

    将适量的馅 料包入皮坯剂中,收口朝下,压成扁圆形,放入刷过油的烤盘中,入烤炉用面火210℃,底火180℃的炉温烤15~20分钟至表面金黄、里面成熟即成。色泽金黄、外壳酥脆,层次分明;馅心甜中带咸,香甜爽口,营养丰富。师傅说酥层要开得薄而均匀,月饼坯子入烤盘时要垫上一张白油纸。

    ●台湾

    高雄县饲养水鸭的风气很盛。中秋节前后正是水鸭公初长最嫩的时候,美浓地区的客家人往往于中秋节宰食水鸭公加菜,成为当地中秋的特色。宜兰地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还吃一种叫“菜饼”的食物。菜饼以面粉为材料,中间抹上黑糖烘焙而成。台南地区则有在中秋节吃麻薯的习俗。

    近年来,台湾的中秋节又发展出一种新的活动———烤肉。

    此外,台湾一食品公司根据消费层次的不同需求和中秋节期间暑气未消的特点,推出全新概念的中秋雪月饼。何为雪月饼?雪月饼就是冰淇淋月饼,清凉降温,口感滑爽,内馅分三种口味———香槟甜心、夏威夷派对、维也纳咖啡。此款月饼还全面采用日式精致包装、具有保温作用的保力龙包装盒,保证雪月饼在一定时间内不融化。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习俗

    灯谜历史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今年的中秋有点特别,因为中秋被纳入了法定节假日。在交通发达、信息畅通、传统月饼更新换代到冰淇淋月饼的今天,月圆人圆,似乎已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阖家吃月饼,也不再是中秋的唯一。

    【中秋小长假 来趟短线游】

    为了首个中秋小长假,山西省太原市各旅行社纷纷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其中短线旅游线路最受市民欢迎。

    据了解,多家旅行社设计的短途游线路以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为主,如五台山、平遥、乔家大院、皇城相府、平顺水乡等省内游,省外游有河南云台山、八里沟等。从目前预订情况看,散客比较多,全家游比较多。

    特别推出了一些个性化旅游线路,如太原阳曲、清徐,晋中榆次、太谷等周边乡村游以及平顺、凤凰欢乐谷等中短途休闲游,同时在景点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上做文章,如增加了采摘、漂流等活动。

    此外,许多市民准备改变往年在家过节的传统,全家出动,到位于郊区的农家小住几天,享受难得的闲情逸致。

    市民王先生称,由于今年中秋节前后有3天假期,他们全家打算享受一下田园乐趣,还可品尝到新鲜的瓜果蔬菜,一定十分惬意。为此,各旅行社纷纷编排一些突出空气清新、山秀水美、古朴野趣的旅游线路。目前,已经有游客预订了农家乐的客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中秋盼团圆 不想加班费】

    中秋假期和“十一”长假即将接踵而来,忙碌的人们总算可以歇一歇了,但天津的许多用人单位在这两个假期都安排了员工加班,而且大多数加班都未经工会同意,一些劳动者还要在岗位上度过中秋和国庆黄金周。

    李小姐是某广告公司的业务员,最近刚拿到一个项目,这意味着她们要经常加班完成该项目。“按照公司惯例,这样的加班是不给加班费的。理由很简单:公司不主张加班,也不反对加班。对手脚利索、脑子快的人,不加班就能干完工作。但有时往往因各种原因,只有‘主动’加班才能完成工作。如果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公司就认为你不能胜任这个岗位,现在岗位竞争激烈,找个好工作不易,看在钞票的面子上,谁也不敢发出异音,生怕因‘不能胜任’被炒鱿鱼。”李小姐说,在她们这样的公司,能连续干两三年就算是老职工了。

    该市劳动部门表示,目前用人单位执行加班费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能按照规定给职工发放加班费。但调查发现,对于中秋节、春节等这样的日子,不少员工宁可放弃加班,更愿意选择与家人团聚。

    人力专家则认为,在加班这件事上不能光抱怨,政府、企业、员工各个方面应该一起努力,最终维护大家的“休息权”。对于那些经常加班的企业,经营者要多想办法,为员工减压。员工也要发扬职场奉献精神,视工作的重要性有选择地加班。

    【新人想登记 民政局谢客】

    今年中秋节,广州市各婚姻登记处不放假,正常办理结婚登记业务。这一消息让佛山人羡慕不已,因为中秋节当天佛山等城市仍然正常放假,不办理婚姻登记,但若市民确实有这方面的需要,也可提前办理预约结婚登记。

    佛山市民政局基层政权科肖生根认为,市民结婚应注重新文明、新时尚,不要一味地强调“旧风气”。市民挑选的所谓的“好日子”,图的“好意头”其实都是一些旧思想。

    而民俗专家任流等认为,中秋节是中国上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传统,被寄寓了很多美好意象,因此新人选择在这样美好、团圆的日子来完成自己的婚姻大事是人之常情。年轻人在“中秋节”登记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应该给予支持。

    【关灯出门去 户外赏明月】

    近日,有一位河南诗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倡议,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关灯一小时,让喧嚣的城市沉静下来,“请市长熄灭公共场合的所有灯光,让甘露般的月光洒在我们的心上,哦,什么都不要说什么都不要去想,月亮看着我们,我们看着月亮……”这篇博客被河南媒体编成了一条新闻刊出,该博客点击量也迅速飙升。跟帖的网友们或赞成或反对,莫衷一是。而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则向全社会发出倡议:“中秋夜,让我们一起关灯,到公共场所共同赏月,过一个既环保又诗意的中秋节。”

    该协会副会长郑棣健说,今年是第一个放假的中秋节,为了让传统的节日更具风味,大家不妨回归传统,关灯赏月。

    他们的建议得到了该省天文学协会的大力支持。该会副秘书长潘小清说,城市里的光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已经很难看到真正的夜空。每当夜幕降临后,城市里华灯璀璨,城市高楼探照灯等强投光灯具和激光灯向天空投射,不少高层建筑大量采用反光玻璃或反光建筑材料做外部装饰,月亮的光芒都被遮盖了。在有些时候,人们甚至看不见月亮。在中秋的夜晚,如果大家都能关上灯,走到户外场所,重新欣赏美丽的月色,将会是对中秋节最好的纪念。目前,很多市民纷纷响应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倡议。

    不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剑雄则认为,现在若建议整个城市都关灯赏月过中秋,诗人的浪漫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操作却有具体障碍。一是无灯之城的安全问题,二是“月有阴晴圆缺”,雨了阴了云遮月亮了怎么办?这是一件无法统一操作的事情。

    他认为,现代人过中秋,赏月,更多的是去记取一份文化记忆,记取一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现在有关部门定出专门的假期,如果仅仅是休息一天就没有意义了,应该创造一些新的建议,除了月饼、吃毛豆、芋艿外,让国人体悟一些文化意义,多一些世俗的欢乐。他说,有人问为什么西方的节日长盛不衰,其实西方的节日是有宗教背景的,而我们的中秋、清明、端午、春节等等,都属于世俗性的节日,这是需要许多人参与的活动,“所谓节日,就是大多数人的快乐,大多数人觉得在这一天有快乐的事情做,才是公众的节日,否则就是一天休息而已。”

    【中秋团圆宴 自己来下厨】

    中秋愈近,与国内其他城市中秋团圆宴的火爆预订不同的是,沈阳的不少酒店、饭店对中秋团圆宴并不感兴趣,尚未推出中秋家宴菜单,也没有报出定价。酒店、饭店对中秋团圆宴如此不“感冒”,那市民的态度呢?

    “今年中秋节放假,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会回来,一家人一块做饭,在家里边吃饭边赏月,这样更有中秋节的味道。”家住铁西区的张大爷说。

    此外,不少在外地工作的游子准备在中秋节假期回家探亲访友。李小姐说,以前中秋节不放假,根本无法回家。今年中秋节放假3天,除去来回路上占用的时间,她还能在家陪父母两天。李小姐说,除了与家人团聚外,高中的同学正在组织一场同学会,几年未见面的老同学能好好聚一聚。

    【家人团聚齐 人生最幸福】

    今年,经历过雪灾、地震的大悲,人们越发渴望一种平淡和谐的生活。而面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人们无疑更加关注月饼本身所寄托的美好愿望——团圆。在广东省中山市,不少市民都坚定地认为:家庭团圆幸福是千百年来中秋节不变的最核心内涵,虽然今年中秋是第一次法定小长假,但并没有外出的打算,只想留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度过,共同感受“家”节的味道。

    “中秋之夜,全家人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点灯笼,老人和孩子讲一些关于中秋的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大家有说有笑的,只要想起这些情景就会令人感到非常开心和温馨。”市民黄阿姨说。

    吴先生也深有感触道:“以前觉得在家吃月饼过中秋节是件很土的事,因此喜欢和一帮朋友外出赏月狂欢。但看到地震那些家破人亡的场面时,我突然感悟到,即使很平淡,但是一家人能够团聚,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人怎么过中秋节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滨江景澜酒店(杭州滨江景澜酒店几星级)

    去了杭州还有必要去苏州吗(去了杭州还有必要去苏州吗英语)

    杭州房产分销公司有哪些(杭州房产分销公司有哪些)

    女人允许你加她两个微信

    短信注册验证码平台(注册app短信验证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