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山水景观设计(三门峡景观图)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河南三门峡山水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河南三门峡这个城市如何?
我就住在三门峡,我认为三门峡非常好。三门峡以前是一个国家:虢国。曾被赵国和秦国所灭。
旅游就不用说了,黄河大坝、中流砥柱······各种美丽的景观。冬天,白天鹅还常来。
地理位置我认为是特棒的。洪水淹不到,火山喷不到。况且,离西安、洛阳、郑州也特别近。
三门峡的经济条件也很好,高楼大厦一个不少。更何况还有,和鸟巢、水立方很像的建筑,特棒。
三门峡的教育也非常好,湖滨区最好的学校有:外国语小学、阳光小学、实验一小、市一小。(都可以百度)
我认为,三门峡最美的是:三门峡不大,不像郑州等大城市,从南环到北环至少一个小时,还经常堵车。而三门峡,公交车只有1路~13路。从东边到西边坐公交1路也就20分钟。
二、三门峡景点有哪些地方
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名胜古迹
三门峡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灵宝西坡遗址被列为全国首选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之一,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文化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2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处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门峡市共有文物遗址713余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6处,省级38处,市级28处,县级641处;馆(库)藏文物7万多件,其中一级203件,二级681件,三级6801件。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宝轮寺塔、北阳平遗址、虢国墓地遗址、鸿庆寺石窟。
卢氏城隍庙
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间毁于战乱之中。天顺八年 (1464)至成化二年(1466)重建。嘉靖二十九年(1550)又遭火灾,至万历九年(1581)修复扩建,即成现有规模。建国后多次拨款整修,庙院面貌一新。现存建筑有正殿五间,座北向南;香祭亭转角楼和乐楼各三间;东西厢房各十间;左右香积厨各两间;门前三间,均系黄龙脊,绿瓦与各种脊兽相映成趣。整个建筑,金碧辉煌,檐牙飞翘,工艺精美,朱门高柱,明丽豁敞,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的科学依据和模样。建国后县初级中学设此,1960年至今,为县文化馆驻地,是全县人民的文化活动和文物收藏中心。
虢国贵族墓地
虢国贵族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区北上村岭,总面积五十八万平方米,在经文物部门钻探的十四万平方米内,共有各种贵族墓葬一百四十二座。其中,大中型墓葬十九座,车马坑十二座,其它种类的祭祀坑五十余座。
在已发掘清理的九座墓葬中,有国君墓二座,太子墓一座,姬妃墓一座,车马坑二座。共出土铜、铁、玉、石、金、陶、木、皮革、麻布等九大类文物一万七千多件。其中出土的大型青铜礼器二百余件,大部分铸有铭文。缀玉面罩被确认为春秋战国“瞑目”的祖型。玉组串饰为汉代金缕玉衣的前身。出土的八件甬钟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唯一完整的一套。由十二件金器组成的黄金带饰为周代考古中所罕见。大量珍贵兵器,尤其是玉柄铜芯铁剑的出土,被确认为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它的发现将中国冶铁的年代上溯了一个多世纪,堪称“中华第一剑”。
虢国贵族墓地的重大发现,对研究虢国乃至西周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冶金、交通、纺织、古代战争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自然景观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为创建最宜人居城市、加强对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而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公园核心景区包括白天鹅观赏区、陕州公园和沿黄生态林三大部分。2002年8月以来,三门峡市在原来陕州公园的基础上先后建成青龙坝、苍龙坝、双龙桥以及沿黄道路和绿化、景观等工程,形成了一个连接三门峡市东、西两区的自然生态区。
天鹅湖景区的规划建设,使三门峡市拥有了一个常年5000亩、蓄水期3万亩水面和5万亩林地的城市生态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园区吸引数万只白天鹅来这里栖息越冬,三门峡市因此被誉为“天鹅之城”。2007年2月,天鹅湖景区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河南省内唯一的一家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每年入冬时节到次年的初春,在风寒雪飘的季节里,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便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三门峡栖息越冬,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荡漾的湖面,成了黄河上最大的白天鹅聚集和观赏地。它们在这里悠然自得,或翱翔高空,或巡视大河,或浮游水面,千姿百态,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空灵的丹青画卷。2010年3月,三门峡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大天鹅之乡”称号。
玉皇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卢氏县狮子坪乡淇河林场,距卢氏县城90公里。玉皇山是河南省的西部屋脊,为秦岭余脉主支伏牛山系。长岭根、大块地、扁担沟、骑马沟为其主要的四个景区。其山峰玉皇尖海拔2057.9米,比东岳泰山高出527.1米。登临绝顶.40余平方公里林海尽收眼底。环顾群峰,千山如海,既可享受一脚踏二县(卢氏渚南、丹凤)的乐趣,义可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曾有”登上玉皇尖,风光尽收揽,三山毋须走,五岳水再看“之说。
山上林木葱郁,森林植被良好,其大块地挺拔的日本藩叶松是河南省唯一的高人型森林景观,身临其中可以领略茫茫林海的苍劲;原始华山松林更为中南地区所罕见。公园内维管束植物1800余种,木本植物400余种,药用植物1225种,各种动物400余种。其中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水曲柳,桦栎树等;有珍稀动物金钱豹、麝、青羊、草鹿、红腹锦鸡等,画眉、鹦鹉等鸟类也在树枝间来往穿梭,可谓野生动物乐嗣、鸟儿天堂、植物正同。由岩缝、洞穴汩汩涌出的淙淙细流汇成道道…泉从山涧蜿蜓而下,水质甘甜清澈,水声清脆蜿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游龟嬉戏其问,其鳞可见。由山泉汇成的黄龙潭 白脏潭、乌龙潭、龙井等如山水画卷,新雨过后,彩虹飞卧,恰似人间仙境。
三、三门峡和三峡都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你觉得哪的风景更好看?
三峡三门峡,中间一字差。
一个治黄河,一个长江闸。
三峡美如画,厚重三门峡。
自然风光美,文化照华夏。
明珠三门峡,黄河第一坝。
三峡规模大,世界谁超它。
要问谁更美,结论不好下。
不妨游一遍,再把意见发。
三门峡和三峡是个不同的概念类型,不能这样比较。如果单论风景,三峡则更胜一筹。
这就像拿长安城和长城去比较一样。
三门峡是河南省所辖的一个地级城市,以其为核心的景区主要是三门峡大坝风景区、黄河公园、陕州公园和天鹅湖湿地公园。 三峡则是地地道道的世界风景名胜区,其风景明显要高出三门峡有关景区许多。
一说起“三峡”,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其实,凡是大江大河,两岸高山夹峙的地方都可以成为三峡,然后傍长江三峡之名,谓之以三峡之名,诸如黄河三峡、洛河三峡,各个河流上的小三峡等等。
长江三峡是长江东出重庆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浩浩荡荡的长江,在两岸高山的夹峙下奇峰夹峙、峭壁对立,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才子佳人、王公贵族歌咏抒怀、彰显豪迈的游览胜地。千百来 历史 形成的各类人文古迹更是数不胜数。
自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高峡出平湖,更加蔚为壮观。沿岸的每一个风景都值得游客 旅游 揽胜,或抒发万丈豪情,或引经据典,凭吊 历史 沧桑,歌咏诗词经典。
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合适的,也没有可比较性,单纯从风景的角度看,三门峡的风景明显和长江三峡不在一个档次。
三门峡和三峡是两个概念,要说三门峡大坝景区和三峡景区,相比较那地方更美风景更好,才更确切些。三门峡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有着众多 旅游 景点,虽然不是很有名,其中三门峡大坝最为岀名,被誉为黄河第一坝。
而三峡是指长江上的巫峡、西陵峡和瞿塘峡加起来合称为三峡,这三个地方风景秀丽树木很多;至于两地的景色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对于每个人的看法不同。
两个景区各有千秋,三峡位于长江,三门峡位于母亲河黄河。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长江三峡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到宜昌市南津关,沿途可尽览三峡风光。长江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夺路奔流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风景 旅游 大峡谷,游览三峡最适宜的季节莫过于春秋两季,届时气候温和,阳光明媚,无论是绿树还是秋叶,都很唯美。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相传大禹治水,使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三门峡由此而得名。这里有古老的华夏文明、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每年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这段风寒雪飘的季节,三门峡总能迎来西伯利亚的朋友——白天鹅,吸引了无数观光的游客。
三门峡,位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上,主要是一个水电站,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属于水利工程,景区建设一般。三门峡,也是一座城市。
三峡是指位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这是长江上风景很美的一段,也是长江弯弯曲曲的一段,两岸悬崖峭壁,怪石嶙峋,风景很美。
我觉得,这两个地方相比,从 旅游 的角度看,三峡比三门峡要美得多, 旅游 价值更大。
你好!我是加勒比海盗小丸子。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别看这两个景区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实际的综合影响力可是差多了。 三门峡知名度还是不高,是省级景区。它的来历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三门峡市共有 旅游 景区(点)27处。其中,A级 旅游 景区19处,4A级以上景区(点)14处。 应该是一个比较老的景区了。 而三峡风景区是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它是指长江重庆白帝城至湖北南津关之间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全程192千米。它可是中外闻名的著名风景区。它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称著于世,是世界著名的 旅游 胜地,也是我国的 旅游 热点。 而位于长江三峡的葛洲坝工程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一座纵贯南北的长江大桥,其坝顶建有铁路、公路和人行道,连接了鄂西地区的南北道路。现在葛洲坝每天都接待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饱览壮丽迷人的大坝风光。 我的回答不知你是否满意?(照片二张取自网页)
很高兴如实回答你这个问题!
真心来讲,三峡我没去过,但是我心想已久,希望我能早点实现这个愿望!三门峡我18年10月国庆带我父母去看的,我把当时情况可以说下!
我老家是山西运城,离三门峡比较近,我们当时是自驾过去的,先去的三门峡地区陕州地坑院,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有“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一说,有机会大家来这边玩,还是不错的,后去的三门峡大坝风景区!
三门峡大坝距离三门峡市区不到20公里,有“万里黄河第一坝”之称,是黄河母亲河上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 社会 综合效益,造福一方!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目前是国家3A级景区,这一点来讲,和三峡大坝无法比拟, 旅游 景区和三门峡水利管理区是一个地方,景区门票30元1位,景区也是在激励积极 探索 完善中,开展 旅游 只是三门峡大坝辅助业务,只是让大家目睹一下黄河大坝主坝拦截水流的风采,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处于黄河峡谷间,周围险峻,黄土高原地缘生态风景一览无余,水域辽阔,重点也是看这个景点,太雄伟壮观了,水流湍急,黄河最险的一段,我有时还在想这个场景,站在三门峡大坝上,眼下就是黄河水滔滔奔流不息向东流!值得一生来一次!
三峡风光好看,不多说了。
当然是三峡。三峡很早就是中国十大美丽风光之一。三峡大坝气势磅礴,无以伦比,加上免门票,看轮船爬楼梯,谁不趋之若骛?三峡人家、三游洞、屈原祠、白帝城、奉节鬼城等众多景点让人目不暇接!
三门峡位于河南省西部,每年入冬以后到次年初春这段季节,总会迎来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在三门峡库区广阔明澈、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自由自在地飞翔、飘游,觅食,安详地休 养生 息,成为三门峡一道亮丽的景观,招引四方游人前来观赏。
三门峡的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风光旖旎、景观险胜、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豫西大峡谷、函谷关、三门峡黄河大坝等景点,游客可以感受到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容纳了无尽旖旎风光,宏伟壮观的三峡大坝,很值得一看。
三门峡是黄河上的景区,三峡则是长江上的景区,应该是各有不同、各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特色吧。
四、此地有三门六山之险,是秦汉隋唐千年盛衰之命门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河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前空留梳妆台
——节选自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愤怒的母亲河
1957年4月,三门峡黄河大坝正式破土动工,这是一座被全国人民寄予厚望的大坝,在此之前,黄河被人们称之为“害河”,三年决口两次,每一次决口都给沿岸百姓带去了无尽的苦难。这不仅是困扰新中国的一道难题,更是历代王朝兴盛衰败的祸根之一。游览三门峡大坝,不仅仅观其表面风景,更重要的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在秦汉时,黄土高原的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大量的泥沙混入黄河,这条中国的母亲河由此变得性情暴躁。它裹挟着大量泥沙从壶口奔腾南下,行至陕原骤然转向东北,形成一个十分瞩目的锐角,一头撞入三门峡,在砥柱间激起的巨浪冲击着河床,硬生生在崤山,韶山,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邙山之间冲出一条狭窄河道,过了孟津,又过了偃师,终于奔出洛阳盆地,自此眼前一片开阔景象,这便是华北平原,迎接它的是郑州和开封,一座是先秦巨城,一座是赵宋东京。这两座城市的兴衰皆系于此河。
水流平静下来后,一部分的泥沙被带到渤海缓慢地冲击出了大片土地,但更多的泥沙在中途就沉积下来形成了新的河床。在郑州你会看到十分奇异的景象,宽阔的河床上长满了低矮的野草,站在堤坝上你需要极力远眺才能看到对岸,但唯有你走上了黄河大桥,你才能看到那河床中央静静淌着一条不算太大的河,既没有惊涛拍岸,也没有烟波浩渺。更为奇特的是,在这么宽阔的河床里,黄河并不是安安静静呆在一处,它可能今年在靠北岸的地方流,明年就会转到靠南岸的地方流。
如果行至开封,你便会看到另一个奇异景象——地上河,河床的泥沙堆积的越多,河床就会被抬得越高,经年累月河床竟然比开封城高出数米,这就成了悬在开封头上的定时炸弹。而古代大部分官员治理黄河,只会在两岸加固抬高堤坝,河床抬高一米,堤坝就加高一米,倘若加固不及时,或者工程质量比较差,抑或是加高到无法承受压力,大坝就可能会决口。历史记载的黄河决口就多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出现了26次,其中造成巨大灾害的改道有6次。也是由此,开封城在历史上曾多次被敌人采用毁堤淹城的方法攻破,如今在开封市区原址下方尚埋葬着数座古代城池。
黄河水患自唐末愈发严重,在北宋时期出现大规模改道;南宋时为阻挡金兵,人为掘堤,首次出现黄河夺泗水经淮河入海的新河道;金元明时黄河决口已成为了家常便饭,决口点多达一二十处,当地官员往往也置之不理,任由其流淌;嘉靖年间,潘季驯两次着手解决黄河水患,先处理决口点,使河道固定下来,也就是如今的废黄河,然后采用束水冲沙的策略解决泥沙堆积的难题。自此黄河虽偶有决口,却始终没有改道,直到咸丰年间,黄河再次改道,转而回到北线,注入渤海。
最近第一次大决口是1938年抗战时期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黄河花园口,用来阻挡日军入侵的脚步,此次事故危害豫皖鲁苏四省,数千万人因此遭灾,大量的良田因此成为盐碱地,八十多万人因此死亡,接下来两年间,由此引发的饥荒灾害更是危害甚广,形成的难民潮影响了半个中国,其后续的毒害整整影响了此后半个世纪的数代人。
正因如此,新中国一开始就把治理黄河看作是重中之重的工程,建国伊始,在国家的号召下,无数水利工作者赶赴黄河沿岸,寻找合适的建坝地址,经过多方研讨,在苏联方面的帮助下,历时四年,在三门峡修建了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三门峡黄河大坝。结束了黄河下游年年水患的问题,这座大坝地跨豫晋,背靠关中,东临华北,位置优越。实际控制了黄河91.5%的水域面积;89%的水量;98%的来沙量,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这些水利工作者,施工工人,以及大坝工作人员在大坝南面的黄土塬上居住下来,形成了一座新城——三门峡。
三门峡与大禹
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豫陕晋三省的交界处,黄河从壶口南下行至潼关,然后以神奇的角度拐向东北,在130公里处流经三门峡。三门峡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十分险要。在水中陡然立着六个巨大的石岛,人称人门岛,神门岛,鬼门岛,张公岛,砥柱山,梳妆台,合称“三门六山”。黄河激流穿过这些石岛,浪花拍打着石壁,顿时涛声震天,黄色的水沫形似碎玉。穿过三门,紧接着迎面而来的是一座耸立的石柱山,这便是砥柱,数股乱流混杂在一起冲向砥柱,一时间激起高达数丈的浪花,而砥柱仍旧巍然不到,故被赞为“中流砥柱”,看得人热血沸腾。砥柱旁侧有梳妆台和张公岛两处险滩,同样惊险无比。
在当地的传说中,三门峡带上了许多人文色彩。相传大禹治水至此,见河水困于此地为重山所隔,无法向前,于是他用利斧劈开大山,形成鬼门,神门,人门三道口,河水才得以继续向东流淌。其中鬼门在南,水流十分湍急,舟楫无法通过;神门在中,通道极为狭窄,舟楫无法通过;人门在北,勉强可以通过。舟楫通过人门后直接迎面撞向砥柱,没有经验的船夫会忙着改变船行方向,但当地的船夫有句口头禅“朝我来”,也就是说,这时的船夫一定不能紧张,掌握好方向直接向砥柱撞过去,当船行到砥柱旁边时,强烈的回流会瞬间推开船只,然后就可能擦着砥柱的边儿涉险过关;否则会被强烈的分流推向两侧的崖壁和险滩,直接船毁人亡。
《禹贡》:(禹)导河至于底柱。
《水经注》: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底柱。
《元和志》:禹凿底柱,二石见于水中,若柱然。河水至此,分为三派,流出其间,故亦谓之三门。
《陕志》: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鲜有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其东百五十步,有峰特立,斯为底柱。自底柱而下,至五户滩,其间一百二十里,夹岸巍峰重岭,干霄蔽日,盖亦禹所凿以通河者。
崤函古道与黄河漕运
三门峡不仅是仰韶文化的核心区,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尤其从春秋战国开始,三门峡的地位愈发重要起来,它是连接长安和洛阳,关中与关东的咽喉。一度成为主宰国运的命门。
战国之前,中国整体上是各地各自为政的局面,当时的各国,人口并不多,基本都集中于各国的几座大城中,城市被大量的农田所包围,城中所需大多来自于城外的土地,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漕运。春秋战国期间,大规模战役频繁发生,农业技术革新,城市开始扩张,形成了魏国大梁,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洛阳,新郑,等一批大城市,这些城市逐渐开始了对外的贸易往来。而且秦在统一六国期间,需要向关东运输大量的兵力和粮草。三门峡漕运自此开始,成为了左右中国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关键所在。
通过三门峡有水陆两种途径,陆上便是著名的崤函故道,水上则是历史难题黄河漕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徙六国贵族以补充关中人口,再加上关中庞大的官僚人员,即便是物产丰饶的关中平原也难以支撑如此巨量的人口,从关东经三门峡往关中运输粮食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函谷关车马无法并行的狭窄地形限制了陆路运输,水路漕运成为了关中主要的粮食来源。
汉朝初年,人口的削减和政策的宽松,军事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并不高,三门峡黄河漕运量并不大。汉高祖:“漕转关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经过文景之治,关中的人口暴增,漕运量也迅速增加,到汉武帝时期,频繁对外用兵,漕运量达到了惊人的四百万石,元封年间更是达到了六百万石,即便是汉宣帝时期,漕运量仍然保持在四百万石左右。
秦朝或据崤函以自守,或出崤函以驭六国;西汉关中的发展,以及对外大规模的用兵,三门峡在其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但随着关中的持续发展,三门峡漕运渐渐无法支撑关中庞大的粮食需求。这主要是因为三门峡“三门六山”的独特地形给漕运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另外黄河渭河并不算宽阔的河面限制了行船数量。
为此汉武帝决定在渭河开新的河渠,又命山西官员在山西西南开凿新航道,“欲省底柱之漕”。但黄河的改道以及庞大的支出使得这项计划流产。又有人建议打通褒斜道,“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同样该计划需要在秦岭开凿褒斜道,连接汉中,然后通过汉江通往关东,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很快也失败了。而通过开发汾河盆地来增加关中的粮食产量也是治标不治本,关中的粮食仍然需要依靠三门峡漕运,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西汉政府,成为了限制关中发展的根本所在,桑弘羊建议:只要有人能把粮食从关东运到京师,就可以买到官职和爵位;有罪之人把粮食运到京师,可以赎罪。如此一来,沿岸百姓积极参与,效果显著,“山东漕运益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
汉成帝时,黄河下游多次决口,丞相杨焉认为“从河上下,患砥柱隘”,于是派大量人员“镌广”砥柱,开凿三门。结果岩石崩落于河水中,结果“水益湍怒,而河为害甚于平日”。东汉至魏晋期间,朝廷已达成共识,认为凿广三门是不切实际的,转而在河岸崖壁上开凿栈道,船只行驶到此处,由纤夫牵引溯流而上渡过险滩。时至今日,古栈道留下的痕迹仍然大量存在。
隋唐政权的中枢与命门
隋唐时期三门峡的漕运以及河道治理进入最为鼎盛的时代,隋开皇二年,由于“京师仓廪尚虚,议为水旱之备,于是诏于蒲,陕,虢,熊,伊,洛,郑,怀,邵,卫,汴,许,汝等水次十三州,置募运米丁,又于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灌注,漕关东及汾,晋之粟,以供京师”。粮道粮仓都置办妥当,但粮食依旧无法畅通地运入关中,其症结便是三门峡。于是又令“蒲,陕以东募人能于洛阳运来米四十石,经砥柱之险,达于常平仓者,免其征戎”。开皇四年,又令宇文恺引渭水自黄河至京师修300公里的广通渠,在三门峡继续开凿栈道,牵引船只过关。
即便如此,关中地区仍旧年年因为水灾旱灾闹饥馑,以至于数次“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三门峡漕运问题无法解决,隋炀帝干脆迁都洛阳,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而且更靠近关东经济文化中心,对高丽用兵也更加方便。隋炀帝期间,三门峡漕运废弛。大业七年,砥柱山崩,偃河逆流数十里。当年河南,山东大水,漂没三十余郡。即便如此,隋炀帝未予理睬,继续北伐高丽。
初唐时期,关中缺粮不多,三门峡漕运一年仅需二十万石。到了中唐,随着百姓数量的暴增,官僚,皇族,军队数量日益庞大,而府兵制也改为了募兵制。粮食缺口越来越大。经核算,关中地区一年所需粮食至少三百四十万石,其中至少一百万石需要经三门峡运送。
于是又回到了前朝的老路,唐高宗先是征用士卒开凿三门,结果无功而返。又派大匠杨务廉开凿栈道,由当地百姓当挽夫,站在狭窄的栈道上把绳索一头捆于胸,一头牵着漕船,双手抓着崖壁的把手,把船只拉过三门峡。但绳索很容易断,挽夫便坠河而死,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困于三门峡漕运,中唐乃至武则天时期,皇帝大多居住在东都洛阳。
唐玄宗时期,采纳裴耀卿的建议,在三门以东修建集津仓,以西修盐仓,两仓之间在河北岸修18里陆陆,漕船行至集津仓,由陆路转运到盐仓,再继续由漕船运往京师。一个流程的进行的速度,往往是由最慢的那一步决定的。这个转运方法虽然慢,但节省了民力,省下了财政支出,在水陆两线的协同作用下,京师每年尚有余粮。
安史之乱后,洛阳长安相继沦陷,三门峡栈道被破坏,但漕运是唐王朝的命脉,一刻也不能停止。史书记载,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吁道:“拘吾于军不给粮,罪人也。”上忧之甚,会韩滉运米三万斛之陕,李冲奏子。上喜谓太子曰:“吾父子得生矣!”这说明漕运乃国之本,若漕运不畅,则根本动摇。
为了提升漕运效率,唐代宗采用分段运输法,各地的船夫只在本地的河道行船,粮食通过转运方式阶梯进入京师,事故大大减少,效率得到提升。但之后内忧外患,漕运又被废弛,随即泾原发生兵变,攻破长安,李希烈占领汴州,漕运尽废。风雨飘摇的唐王朝逐渐走向了分崩离析。唐玄宗之后,唐王朝之所以能存续一百五十年,相当大的原因是“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
宋朝后,由于长安洛阳不复为都,三门峡走向了衰落,不过在对西夏以及辽金的作战中,三门峡漕运仍旧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宋朝能够经略关西的原因之一。
如今的三门峡大坝
1957年修建大坝时,三门峡全部被炸毁,仅留下砥柱山屹立在黄河中央。包括上游的陕州,蒲州,潼关等古城或被淹没,或被拆除。然而大坝蓄水后大量沙土堆积在水库底部,导致水位猛增,倒灌入渭河,以至于关中地区年年闹水灾。无奈,把原设计的大坝改低了五十米,如此一来,蓄水减少,原本的数座古城实际上就不必拆除了,但木已成舟,大量的人口被迁移到其他地方,大量的文物也受到损害。
三门峡大坝虽然解决了黄河下游的水患,但现如今黄河下游水量稀少,大坝蓄水功能的存废也有待商榷。之后修建的小浪底水库则吸取了教训,较好得解决了这些问题。
如今的三门峡大坝景区除了能看到砥柱和古栈道外,还有与其交相辉映的是景色秀美的大禹公园,金碧辉煌的迎宾阁和中西合璧的黄河三门峡展览馆,集春华秋实于一体的中日友好果园等十几处景点。她们都以雄伟的大坝为依托,形成了黄河古文化特色的整体,具有独特的观赏品位。特别是冬春蓄水季节,高峡平湖,碧波荡漾;夏日泄洪期间,浊浪滔天,一泻千里。水库所呈现出的冬、夏两季截然不同的独特景观,引来无数游人赞叹,堪称人们参观、旅游、休闲、避暑的理想胜地。
从三门峡大坝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里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库,春秋两季,野鸭成群,大雁结队,珍贵的白天鹅飞翔在蓝天碧水之间。游人在这里荡舟扬帆,船行柳梢,胜似江南。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坝泄洪放水,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蔚为壮观。站在这里,不仅能领会三门峡的山水美景,更能体会到华夏文明的厚重。
以上就是关于河南三门峡山水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