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杭州(明初杭州知府)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明初杭州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杭州市为什么还管辖 临安 建德 富阳市啊?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汉初实行王国、县与郡、县(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国除。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9-23)因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钱唐县并入余杭县。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余杭县属吴郡。灵帝光和二年(179),封朱为钱唐侯,钱唐县复置(一说公元107-125年间钱唐县已复置)。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扬州。
两晋,钱唐县仍属吴郡,隶扬州。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吴郡属之,钱唐县隶王畿。大明八年,罢王畿,吴郡和钱唐县复属扬州。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唐之在新城(今富阳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钱唐为中心建立政权,国号吴,年号兴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吴郡置吴州。同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不久即废),隶吴州,此为钱唐设置郡级政区之始。陈后主祯明元年(587),置钱唐郡,隶吴州。郡治钱唐县,郡辖钱唐、富阳、新城、於潜4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迁至钱唐县。文帝仁寿二年(602),置杭州总管府,湖州武康县划属杭州。析钱唐县复置桐庐县,次年归属睦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郡治钱唐县,辖钱唐、余杭、富阳、於潜、盐官、武康6县。大业十四年,析钱唐县复置新城县,属余杭郡。
唐初罢郡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另以武康县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盐官并入钱塘县,新城并入富阳县,又于於潜置潜州,复置临水县,属潜州。八年,废潜州,临水县并入於潜,於潜县仍属杭州。其时,杭州辖钱塘、余杭、富阳、於潜4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江南道。贞观四年,析钱塘县,复置盐官县。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阳县,复置新城县。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6县。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垂拱四年析於潜、余杭县,置临水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紫溪县,置武隆县。杭州辖县增至9。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杭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又改诸州为郡,杭州复为余杭郡,郡治钱塘县,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紫溪、临水、唐山(武隆县更名)9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为杭州。同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杭州属浙江西道。代宗大历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潜县,杭州辖县减至7。穆宗长庆元年(821),复置唐山县,杭州辖8县。昭宗乾宁五年(898),钱自润州移镇海军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为都督府。光化三年,复改临水县为临安县,桐庐县由睦州划属杭州。至唐末,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9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封钱为吴越王,次年升杭州为大都督府。后梁龙德三年(923),封钱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龙德二年(922),分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长寿、安吉两乡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同为杭州州治。州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富阳县改名)、桐庐、於潜、安国(临安县改名)、新登(新城县改名)、金昌(唐山县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横山、吴昌县)、武康(后梁开平元年从湖州划属杭州)共11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纳土归宋,杭州复降为州。同年,从杭州划武康县还属湖州,划桐庐县还属睦州。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杭州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州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富春县复名)、於潜、新城(新登县复名)、盐官、临安(安国县复名)、昌化(吴昌县改名)9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高宗绍兴二年(1132),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升赤县(京都),辖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盐官、昌化7县为京畿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二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钱塘、仁和县,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於潜、昌化8县和海宁州(由原盐官县改建)。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间设道,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杭州府治钱塘、仁和,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昌化、海宁(洪武二年降海宁州为县)9县。清顺治初承明制。顺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抚,驻杭州。顺治七年,于杭州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辖县仍为明代时的9县。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宁县为海宁州。宣统三(1911),钱塘、仁和县撤裁,由府直辖,杭州府辖6县1州。民国元年(1912)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省以下设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围置钱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驻杭县,辖杭县、海宁、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登、昌化等20县。民国16年,废道为省、县二级制,撤销钱塘道,各县直属于省。同年5月,划杭县所属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设区,辖城区、西湖、江干、会堡、湖墅、皋塘6区。民国19年,杭州市改为13个区(第一区至第十三区)。民国23年合并为8个区(第一区至第八区)。民国24年,浙江省设立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嘉兴(后迁德清),杭州市仍为省直辖。民国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市政府、杭县县政府迁回杭州。杭州市恢复8个区。民国36年5月,杭县改省直属。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汉初实行王国、县与郡、县(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国除。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9-23)因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钱唐县并入余杭县。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余杭县属吴郡。灵帝光和二年(179),封朱为钱唐侯,钱唐县复置(一说公元107-125年间钱唐县已复置)。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扬州。
两晋,钱唐县仍属吴郡,隶扬州。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吴郡属之,钱唐县隶王畿。大明八年,罢王畿,吴郡和钱唐县复属扬州。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唐之在新城(今富阳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钱唐为中心建立政权,国号吴,年号兴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吴郡置吴州。同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不久即废),隶吴州,此为钱唐设置郡级政区之始。陈后主祯明元年(587),置钱唐郡,隶吴州。郡治钱唐县,郡辖钱唐、富阳、新城、於潜4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迁至钱唐县。文帝仁寿二年(602),置杭州总管府,湖州武康县划属杭州。析钱唐县复置桐庐县,次年归属睦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郡治钱唐县,辖钱唐、余杭、富阳、於潜、盐官、武康6县。大业十四年,析钱唐县复置新城县,属余杭郡。
唐初罢郡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另以武康县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盐官并入钱塘县,新城并入富阳县,又于於潜置潜州,复置临水县,属潜州。八年,废潜州,临水县并入於潜,於潜县仍属杭州。其时,杭州辖钱塘、余杭、富阳、於潜4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江南道。贞观四年,析钱塘县,复置盐官县。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阳县,复置新城县。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6县。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垂拱四年析於潜、余杭县,置临水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紫溪县,置武隆县。杭州辖县增至9。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杭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又改诸州为郡,杭州复为余杭郡,郡治钱塘县,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紫溪、临水、唐山(武隆县更名)9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为杭州。同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杭州属浙江西道。代宗大历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潜县,杭州辖县减至7。穆宗长庆元年(821),复置唐山县,杭州辖8县。昭宗乾宁五年(898),钱自润州移镇海军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为都督府。光化三年,复改临水县为临安县,桐庐县由睦州划属杭州。至唐末,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9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封钱为吴越王,次年升杭州为大都督府。后梁龙德三年(923),封钱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龙德二年(922),分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长寿、安吉两乡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同为杭州州治。州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富阳县改名)、桐庐、於潜、安国(临安县改名)、新登(新城县改名)、金昌(唐山县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横山、吴昌县)、武康(后梁开平元年从湖州划属杭州)共11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纳土归宋,杭州复降为州。同年,从杭州划武康县还属湖州,划桐庐县还属睦州。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杭州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州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富春县复名)、於潜、新城(新登县复名)、盐官、临安(安国县复名)、昌化(吴昌县改名)9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高宗绍兴二年(1132),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升赤县(京都),辖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盐官、昌化7县为京畿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二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钱塘、仁和县,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於潜、昌化8县和海宁州(由原盐官县改建)。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间设道,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杭州府治钱塘、仁和,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昌化、海宁(洪武二年降海宁州为县)9县。清顺治初承明制。顺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抚,驻杭州。顺治七年,于杭州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辖县仍为明代时的9县。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宁县为海宁州。宣统三年(1911),钱塘、仁和县撤裁,由府直辖,杭州府辖6县1州。民国元年(1912)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省以下设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围置钱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驻杭县,辖杭县、海宁、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登、昌化等20县。民国16年,废道为省、县二级制,撤销钱塘道,各县直属于省。同年5月,划杭县所属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设区,辖城区、西湖、江干、会堡、湖墅、皋塘6区。民国19年,杭州市改为13个区(第一区至第十三区)。民国23年合并为8个区(第一区至第八区)。民国24年,浙江省设立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嘉兴(后迁德清),杭州市仍为省直辖。民国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市政府、杭县县政府迁回杭州。杭州市恢复8个区。民国36年5月,杭县改省直属。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原杭州市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改为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江干、艮山、笕桥、拱墅区。1950年6月,上城、中城、下城3个区撤销。1951年12月杭县划属杭州市。1952年11月杭县又改为省直辖,杭州市复置上城、中城、下城3个区,并增置古荡、上塘两个郊区,市共辖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笕桥、艮山、上塘、古荡10个区。1954年9月,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6个区建立47个街道办事处。1955年5月撤销古荡区,并入西湖区。1956年,撤销艮山、笕桥、上塘3个郊区。1957年4月,撤销中城区,所属街道分别划归上城、下城两区,此时,杭州市共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个区。同年9月杭县划归杭州市。1958年4月,撤销杭县,原杭县的长命乡、瓶窑镇划归余杭县,其它35个乡、镇和余杭县的闲林乡划归杭州市。杭州市增置笕桥、临平、塘栖、三墩、上泗5个郊区,同年12月撤销,在所辖境域和江干、拱墅、西湖3区的农村建置西湖、古荡、四季青、浙麻、塘河、笕桥、九堡、临平、亭趾、塘栖、东塘、四维、三墩、良渚、留下、上泗16个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底,原属宁波专区的萧山县、建德专区的富阳县划归杭州市管辖。1959年2月,撤销拱墅区,在原笕桥、临平区的全境和塘栖区部分境域置半山联社;原三墩、上泗、拱墅区的全境和塘栖区部分境域置拱墅联社。1960年1月,半山联社与拱墅联社合并改称钱塘人民公社联社,将所辖的笕桥公社划归江干区,又将原拱墅联社中4个街道和塘河公社划出,恢复拱墅区。同年4至9月,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区分别成立5个城市人民公社。同年8月,桐庐县从金华专区改属杭州市,并撤销富阳县并入桐庐县。临安县从嘉兴专区改属杭州市,同时撤销昌化县(含於潜)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上城等5个城市人民公社恢复区人民委员会职能;临安县的余杭、仓前等7个公社(原余杭县所辖地)划归钱塘联社;钱塘联社所辖上泗、留下公社划归西湖区。同年4月,钱塘联社改制为余杭县。康桥公社划归拱墅区。同年12月,析桐庐县原富阳、新登两县地,重置富阳县。1963年5月,建德、淳安县由金华专区划属杭州市。至此,杭州市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个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7个县。1969年初,撤销西湖区。原西湖区的南山、北山、西溪街道分别划归上城、下城、拱墅区管辖。以原西湖区7个公社和灵隐街道、拱墅区3个公社、江干区5个公社和笕桥镇,建立杭州市郊区。1972年,恢复西湖区建制,将原西湖区所辖4个街道和西湖公社分别从杭州市郊区和上城、下城、拱墅区划回。1975年12月,原属江干区5个公社中的4个公社(除红卫公社)和笕桥镇从杭州市郊区划回。1977年,撤销杭州市郊区,将原辖古荡、留下、袁浦等10个公社划归西湖区管辖。1978年8月建立半山区。1985年底,杭州市共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半山6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 、淳安7县。
附记:严州府和建德、临安专区
严州府
严州府地秦时为会稽、鄣二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楚王国;六年,属荆王国;十二年,属吴王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分属江都国及会稽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起,属会稽、丹阳二郡。东汉时先属吴、丹阳二郡,在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析丹阳郡置新都郡,治始新县(今淳安威坪镇,后移治贺城镇),辖始新、新定(后改遂安)、黟、歙、黎阳、休阳6县,隶属扬州。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始新县,辖始新、遂安、黟、歙、海宁(休阳县改名)、黎阳6县,隶属扬州。南朝宋时新安郡隶属东扬州,齐时隶属扬州,梁、陈时复隶属东扬州。梁普通二年(521)寿昌县自吴郡改属新安郡,郡辖始新(郡治)、遂安、寿昌、歙县、黟县、海宁(黎阳并入海宁)6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新安郡,并遂安、寿昌入始新,改名新安县,属婺州。于西部休宁(海宁县改名)、歙、黟3县置歙州。仁寿三年(603),于新安县置睦州,辖新安、遂安、桐庐3县。大业三年(607),改睦州为遂安郡,治所雉山县(新安县改名),辖雉山、遂安、桐庐3县。唐武德四年(621),复改遂安郡为睦州,又于桐庐县别置严州。睦州辖雉山、遂安两县。严州辖桐庐、建德、分水3县。严州之名自此始。武德七年废严州,桐庐(建德县分别并入雉山、桐庐两县,分水县并入桐庐县)复入睦州,睦州改称东睦州,武德八年复称睦州,仍治雉山县。永淳二年(683),复置建德县。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州治由雉山县移建德县,属江南道,辖建德、新安(雉山县改名)、桐庐、武盛(如意元年(692)复置分水县,改名武盛)、遂安5县。建德为州治始此。天宝元年(742),改睦州为新定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复改新定郡为睦州,属浙江东道,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还淳(新安县改名,后又改青溪、淳化)、遂安6县,习称“六睦”。光化三年(900),桐庐县划属杭州,睦州辖县减至5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桐庐县自杭州复属睦州,辖县仍为6县。宣和元年(1119),升睦州为建德军节度。宣和三年,改睦州为严州,属两浙路,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青溪、遂安6县。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严州为建德府,属两浙西路,治建德县,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淳化县改名)、遂安6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德府为建德路,属江淮行省,路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
元末明初,朱元璋部李文忠取建德路,改为建安府。不久改建德府。明洪武八年(1375),又改建德府为严州府,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府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
清承明制,严州府隶属浙江省金衢严道。府治、辖县不变。宣统三年(1911)十月,废府设立严州军政分府,属浙江军政府,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民国元年(1912)10月,严州军政分府废。民国3年2月,于衢县以金、衢、严三府地置金华道,6县入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6县直属浙江省。民国20年,设立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昌化、於潜、孝丰、长兴、安吉11县。民国24年9月,在兰溪设立第四行政督察区,建德、桐庐、分水属之;在衢县设立第五行政督察区,寿昌、淳安、遂安属之。民国32年5月,增设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始设淳安,后移建德,辖建德、寿昌、淳安、桐庐、富阳、浦江6县。民国36年5月底,撤销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浦江县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余5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4月,于淳安设第四行政督察区,建德、淳安、寿昌、桐庐、分水、遂安及常山、开化、新登、富阳10县属之。8月,辖县减为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至1949年5月解放。
建德专区
1949年5月,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相继解放,于建德设第四专区,辖以上6县。10月改称建德专区,专员公署驻建德,辖县不变。1950年3月,建德专区撤销,建德、寿昌、淳安、遂安4县改属金华专区;桐庐、分水两县改属临安专区。1955年3月建德专区复设,专员公署驻建德,辖建德、寿昌、淳安、遂安、桐庐、分水、富阳、新登、於潜、昌化、开化11县。1957年1月为适应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分建德县置新安江区,直属建德专署。9月临安、余杭两县由嘉兴专区划入;建德专区辖1区13县。1958年3月,新安江区改为镇,直属建德县;11月,寿昌县并入建德县,遂安县并入淳安县,分水、新登两县并入桐庐县,於潜县并入昌化县,余杭县并入临安县,富阳县划属杭州市;建德专区辖建德、淳安、桐庐、昌化、临安、开化6县。1959年2月,建德专区撤销,建德、淳安、桐庐、开化4县划属金华专区;昌化、临安2县划属嘉兴专区。
临安专区
1949年5月,余杭、临安等县先后解放,于余杭县设第九专区,10月改临安专区,专署驻余杭,辖余杭、於潜、新登、孝丰、安吉、临安、武康、富阳、昌化9县。1950年春专署迁临安县,桐庐、分水两县划入临安专区,辖11县。1951年5月,原省直属杭县划归临安专区管辖,8月杭县仍归浙江省直辖。1953年初临安专区撤销,新登、富阳2县改由浙江省直辖,桐庐、分水2县划归金华专区,临安、余杭、孝丰、武康、於潜、安吉、昌化7县划属嘉兴专区。
二、历史上苏州与杭州的地位
苏州在全世界的地位
史前——悠悠吴地、中华源流 夏——禹定震泽、姑苏伊始 商、周——泰伯奔吴、文风初肇 春秋·吴——强吴时代、争霸舞台 战国·越——继为敌都、包孕吴越 秦、西楚——郡领东南、项王首义 西汉——江东都会、独领东南 新莽——复古改名、以彰泰德 东汉——吴会分治、独步江东 三国·吴——东吴故都、孙氏基地 西晋——永嘉南迁、北乱偏安 南朝——王畿重镇、东南雄藩 五代十国·吴越——浙西重镇、建号中吴 隋——始得今名、运河都会 唐——江南首郡、东吴雄州 北宋——吴学肇兴、建府平江 南宋——通都大邑、天下粮仓 元——得号水都、诚王奋起 明——富甲天下、五人举义 清中前期——江苏首府、绝冠中华 晚清——天国之劫、极盛而衰 民国——天堂不再、几近凋敝苏州城历史上各个时代地位综述 史前 --- 苏州古为吴地,处于太湖平原和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旧石器时代的“三山文化”,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此外,苏州地区范围内还发现了多个类似的史前古遗址,从而证明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夏 --- 苏州有文字记载,至今已逾四千年。
大禹曾在苏州地区治理太湖水患,并划分天下为九州岛,苏州属古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今天的扬州那时候属古九州岛中的徐州)。 商、周 --- 殷商后期,先周首领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因三弟季历生子姬昌,有圣瑞,乃欲让国。
会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药为名,乃奔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让季历。后姬昌立,是为西伯,即周文王。
吴人敬佩泰伯的义举,归之,举为王,号句吴国,设都吴城(即梅里,又作蕃离)。春秋 --- 苏州建城池,称阖闾大城,是吴国的政治中心。
战国 --- 越国统一江东,迁都吴(苏州),改称会稽,为越国首都,这时越国有两个会稽,苏州为越国新都。 秦朝 --- 为东南第一大城,江东经济中心。
西汉 --- 汉武帝时,苏州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东汉 --- 中原战乱,大批士大夫家族南迁,吴县的人口激增,到汉和帝时已成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三国 --- 东吴旧都,直到212年苏州都是江东孙氏政权的首都。后东吴迁都,镇江,南京等城市,为东吴管辖下的大城。
西晋 --- 地处偏远地区远离战乱,保持了一贯的经济强势,永嘉之乱,批士绅举族南迁,越发繁华。 南北朝 --- 苏州为王畿重镇、东南雄藩 ,南朝置吴州。
隋朝 --- 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被称为三吴都会之一,吴(苏州,吴兴(湖州),会稽(绍兴), 又成为运河沿岸四大都会(楚州、扬州、苏州、杭州)之一。 唐朝 --- 778年,苏州人口数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五代十国 --- 苏州隶属吴越国,经济持续发展,杭州也因为是吴越国首都而崭露头角,成为东南第一州。 北宋 --- 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着称,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南宋 --- 苏州商业发展虽然略逊于都城杭州,但农业发展则远胜于其,被称之为天下粮仓,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 。 元朝 --- 苏州被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苏州的“东方威尼斯”之名由此而来。
元末明初,苏州为张士诚张吴政权首都。 明朝 --- 应天巡抚驻扎在苏州,苏州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达到巅峰,出了无数的才子状元,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
清朝中前期 ---- 苏州经济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在都城北京之后名列全国第二,是当时东半球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晚清 --- 受天国之劫,苏州极盛而衰,1860年,李秀成再破江南大营,进攻江苏省会苏州。
苏州经历一次浩劫,清苏州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 --- 天堂不再,几近凋敝,汪精卫统治时期,将江苏省会从镇江迁到苏州。
这是苏州历史上最没落的时代。
古代的杭州与苏州哪个更繁华
自古就是苏州更繁华啊,红楼梦开篇便是苏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三楼没见过辽宁省博物院的《姑苏繁华图》?
三楼可以去查史料,绝大部分历史时段,苏州都是治所或巡抚驻地(首府),杭州只是其下属州或县,如唐代时:
苏州:为江南道治所,后又为江南东道治所,公元778年,苏州人口数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二等雄州。安史之乱时为浙西节度使
杭州:唐朝改“钱唐”为“钱塘”,属江南道后属江南东道,后又归浙江西道节度,定位五等上州 (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上州”为五等)
现在的苏州和杭州:
反映经济总体情况的指标:2010年GDP,苏州 9010.2亿,杭州 5945.82亿;2010年全市税收总额,苏州1050亿,杭州720亿,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苏州在全世界的地位
史前——悠悠吴地、中华源流 夏——禹定震泽、姑苏伊始 商、周——泰伯奔吴、文风初肇 春秋·吴——强吴时代、争霸舞台 战国·越——继为敌都、包孕吴越 秦、西楚——郡领东南、项王首义 西汉——江东都会、独领东南 新莽——复古改名、以彰泰德 东汉——吴会分治、独步江东 三国·吴——东吴故都、孙氏基地 西晋——永嘉南迁、北乱偏安 南朝——王畿重镇、东南雄藩 五代十国·吴越——浙西重镇、建号中吴 隋——始得今名、运河都会 唐——江南首郡、东吴雄州 北宋——吴学肇兴、建府平江 南宋——通都大邑、天下粮仓 元——得号水都、诚王奋起 明——富甲天下、五人举义 清中前期——江苏首府、绝冠中华 晚清——天国之劫、极盛而衰 民国——天堂不再、几近凋敝苏州城历史上各个时代地位综述 史前 --- 苏州古为吴地,处于太湖平原和整个长江三角洲的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旧石器时代的“三山文化”,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典型良渚文化,此外,苏州地区范围内还发现了多个类似的史前古遗址,从而证明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夏 --- 苏州有文字记载,至今已逾四千年。
大禹曾在苏州地区治理太湖水患,并划分天下为九州岛,苏州属古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今天的扬州那时候属古九州岛中的徐州)。 商、周 --- 殷商后期,先周首领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因三弟季历生子姬昌,有圣瑞,乃欲让国。
会太王有疾,泰伯、仲雍以入山采药为名,乃奔吴,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让季历。后姬昌立,是为西伯,即周文王。
吴人敬佩泰伯的义举,归之,举为王,号句吴国,设都吴城(即梅里,又作蕃离)。春秋 --- 苏州建城池,称阖闾大城,是吴国的政治中心。
战国 --- 越国统一江东,迁都吴(苏州),改称会稽,为越国首都,这时越国有两个会稽,苏州为越国新都。 秦朝 --- 为东南第一大城,江东经济中心。
西汉 --- 汉武帝时,苏州为江南政治、经济中心,司马迁称之为“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 东汉 --- 中原战乱,大批士大夫家族南迁,吴县的人口激增,到汉和帝时已成为仅次于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
三国 --- 东吴旧都,直到212年苏州都是江东孙氏政权的首都。后东吴迁都,镇江,南京等城市,为东吴管辖下的大城。
西晋 --- 地处偏远地区远离战乱,保持了一贯的经济强势,永嘉之乱,批士绅举族南迁,越发繁华。 南北朝 --- 苏州为王畿重镇、东南雄藩 ,南朝置吴州。
隋朝 --- 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被称为三吴都会之一,吴(苏州,吴兴(湖州),会稽(绍兴), 又成为运河沿岸四大都会(楚州、扬州、苏州、杭州)之一。 唐朝 --- 778年,苏州人口数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江南雄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五代十国 --- 苏州隶属吴越国,经济持续发展,杭州也因为是吴越国首都而崭露头角,成为东南第一州。 北宋 --- 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着称,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南宋 --- 苏州商业发展虽然略逊于都城杭州,但农业发展则远胜于其,被称之为天下粮仓,陆游称“苏常(州)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宋人进而美誉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苏州则“风物雄丽为东南冠” 。 元朝 --- 苏州被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称为东方威尼斯,苏州的“东方威尼斯”之名由此而来。
元末明初,苏州为张士诚张吴政权首都。 明朝 --- 应天巡抚驻扎在苏州,苏州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方面更是达到巅峰,出了无数的才子状元,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
清朝中前期 ---- 苏州经济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成为“衣被天下”的全国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在都城北京之后名列全国第二,是当时东半球最繁荣的工商业城市。 晚清 --- 受天国之劫,苏州极盛而衰,1860年,李秀成再破江南大营,进攻江苏省会苏州。
苏州经历一次浩劫,清苏州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国 --- 天堂不再,几近凋敝,汪精卫统治时期,将江苏省会从镇江迁到苏州。
这是苏州历史上最没落的时代。
苏州与杭州的异同
1、地理位置不同: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 、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国际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 。
2、简称不用: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简称“杭”,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
3、气候、水文不同: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100毫米,年均温15.7℃,1月均温2.5℃。7月均温28℃。
苏州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
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泽;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杭州处于亚热带季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7.8℃,平均相对湿度70.3%,年降水量1454毫米,年日照时数1765小时。夏季气候炎热,湿润,是新四大火炉之一。相反,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气候宜人,是观光旅游的黄金季节。
杭州有着江、河、湖、山交融的自然环境。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水库占8%,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过。
扩展资料: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苏州有晒书习俗。这一天将图画书籍晒于庭中,防虫蛀腐蚀,收效尤大。各寺院庙宇将所藏经书搬出来晒一晒,僧人趁机召集乡村老妇开“翻经会”,由她们在烈日下翻经曝晒,宣称“翻经十遍,再世可转男身”。
又有民谚云:“六月六,狗腐浴。”(苏州方言将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将狗、猫牵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乞七节,又名女儿节。民间传说这天晚上,喜鹊成群结队飞向银河,搭成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鹊桥上相会。民间习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织女,并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叫做“乞巧”。
七夕这天,家家户户用面粉加糖拌和结实,切成2寸左右长条,扭成芒结形状,经油煎后,松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节必备供品。
吴地还有用茶杯盛鸳鸯水(井、河两水的混合物),置于庭院中承接露水搅和,待日出后任其照晒,待水面生膜,姑娘们各将小针投入,使针浮于水面,视水底针影,若成云龙花草状,为“得巧”,如椎似杵者为“拙兆”。尚有用线穿针孔以辨目力好坏等节俗。
三、杭州之水(二) 之江河
文|苏吉儿
杭州也是水乡。到杭州一定要观水,来西湖一定要赏荷。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杭州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水是杭州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的基础。杭州人多少年来为保护和治理杭州的水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水也是杭州的灵魂,自古以来杭州被誉为江南水乡。众多的河流、湖泊、泉水等构成了杭州完整的水系,使杭州充满了灵气,为她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杭州的水是多姿多彩的。杭州有大江大湖的豪爽气魄,也有小桥流水的田园之美;它有江南水乡的恬静,也有霜林野水的幽娴;有激流、瀑布的惊险震撼,也有深潭、山泉的古幽之情;有排山倒海之势的钱江潮,也有潺潺流淌的小溪水。
几千年来,多少风流人物和杭州的水结下不解之缘,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诗画和宝贵的文化遗迹。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杭州人在亲近水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
杭州有江河湖海溪,也有说成有六河一江二湖一湿地。一江指钱塘江,河主要指京杭大运河,二湖:西湖、湘湖;海是指杭州东面的东海,一湿地:西溪湿地。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和西南东北走向的钱塘江是贯穿杭州水上航道的主动脉,那些纵横交错的上千条城市内河道不过是连接这些湖泊、湿地和穿插于街巷的绳索而已。
一、杭州的江
杭州的江主要指钱塘江。钱塘江是中国浙江省第一大河,发源于安徽省黄山,流经安徽,浙江二省,古名“浙江”,亦名“折江”或“之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是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河流全长688千米,流域面积5.56万平方千米,河口潮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巨大。
钱塘江河道曲折,上游为山溪性河道。束放相间;中游为丘陵;下游江口外呈喇叭形状,江口逐渐展宽。主要支流有乌溪江、婺江、新安江、分水江、浦阳江、曹娥江等。
新安江与兰江是钱塘江的源头,在上海市南汇区和宁波市、舟山市嵊泗县之间注入东海,其中杭州附近河段,称为“之江”或“罗刹江”。钱塘江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
钱塘江具体指浙江下游的杭州段才称钱塘江。流经杭州市闸口以下注入杭州湾。上游常山港发源于浙江省开化县齐溪镇莲花尖,汇江山港后东北流贯浙江省北部至澉浦,经杭州湾注入东海。主要支流有金华江(婺港)、新安江、桐溪、浦阳江等。
干流各段随地异名.干流自衢江区以上称常山港,衢江区至兰溪间称衢江(信安江),兰溪至建德县梅城称兰江,梅城至桐庐间称桐江,桐庐至萧山区闻家堰间称富春江,闻家堰以下始称钱塘江。
曹娥江旧时也是钱塘江支流,后海岸崩坍,江口下陷,脱离钱塘江而独流入海。钱塘江口平面呈喇叭形,在海宁市附近河底有沙坎隆起,海潮倒灌,受地形收缩影响潮头陡立,形成雄伟壮丽的“钱塘潮”,吸引大批游人,最大潮差达8.93米。
在钱塘江下游杭州市西湖区六和塔附近,建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桥。它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施工,于1935年4月动工,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它与六和塔一起组成杭州地标性景点之一。
杭州城内西南东北走向的钱塘江观潮是闻名遐迩的一个盛事,每到汛期时节,钱塘江的潮涌涛声则是很多游人想亲身体验的一个去处,潮起潮落浪花朵朵,虽然汹涌澎湃的大潮也有潜在的危险,但仍然吸引众多中外好事的游客,颇为美丽壮观。
二、杭州的河
杭州的河除了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除此之外还有余杭塘河、上塘河、中河、胜利河、贴沙河,俗称六河。事实上在杭州辖区内,有上万条大大小小的河道纵横交错,形成蜘蛛网似地连接着江河湖海溪,成了这些主要水道的联系纽带。上塘河、胜利河、余杭塘河是杭州的水上黄金旅游线。
1.大运河。古运河杭州主城区段,具体是从三堡船闸(钱塘江入口)到武林门到石祥路(进入城区入口)段。在古运河城区段沿岸风景无数,甚是壮观,概括为“一馆两场三园,两带六埠十五桥”。
大运河是我国两千多年历史的现实见证,完全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要素。运河杭州段沿岸汇聚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饮食文化、桑蚕丝绸文化、地方戏曲、民间曲艺;还有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形成了运河沿线著名的“湖墅八景”等人文景观,所有这些,既是运河文化丰富内涵,也是运河申遗的宝贵资源。
大运河是杭州的骄傲,是杭州的象征,借助这一品牌,为杭州再添一项世界级旅游产品,使大运河于杭州就如同塞纳河于巴黎、泰晤士河于伦敦、黄浦江于上海、秦淮河于南京一样,能让人们通过品味运河,来认识城市、感悟城市。
2.余杭塘河。余杭塘河古称“运粮河”,是从运河一直通到余杭,因此得名。它西起余杭县余杭镇,东至卖鱼桥入京杭运河,它是古运河的延伸段,民间俗称它为“运河尾巴”(公元618年建成),流经仓前、长桥、女儿桥、保安桥至杭州观音桥注入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一条重要分支,也是运河航运系统中最重要的货运通道之一,全长20公里。其中五常口至余杭镇的12.4公里为余杭辖区,目前是实行货船禁航的航段。很多货船会在余杭塘河装卸货,余杭塘河两边,也集聚了不少小的驳船码头、仓库,装卸砖石、面粉、粮食等,形成极具特色的水上人家、运河人家等运河历史文化景观。
3.上塘河。上塘河自杭州市区艮山门起至海宁市盐官镇注入钱塘江,全长48公里。从江干区丁桥镇赤岸流入临平区星桥,贯串临平镇进入海宁市。在临平区境内流程11.4公里。上塘河原是秦始皇开掘的古陵水道的一段,后为西湖的泄水道,西湖、城河之水合流经上塘河灌溉沿河农田。上塘河历来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在元末明初张士诚开浚新开河以前,上塘河是连接大运河进入杭州的唯一通道,南来北往的船舶如过江之鲫,临平自然就成了杭州城北的一个热闹繁荣的市镇、商埠。上塘河沿线皋亭段至半山村段分布着古农居,白墙黑瓦的农居房错落有致。
4.中河。流经城市中央的中河,从武林水门到凤山水门,这条十余里长的城内运河曾经是这个城市的动脉,如今成了接纳雨水和污水的长水池。在人工砌成的宽八到十米的岸间,中河水水流平和稳健。这条河上至今尚有四十余座桥,包括石拱桥和公路桥,有些地方桥与桥之间相距不过百米。有始建于宋朝的老南星桥、六部桥、回回新桥、柴垛桥等,有明代始建的化仙桥、海月桥等,有清代时建的新横河桥,民国时出现的复兴桥,建国后新建的一些钢筋混凝土桥。宋、明始建的古老拱桥早就崩塌,只留下桥的名字。中河上如今被市文保处真正确认为有文物价值的古桥有6座,文保专家通过对拱券和边墙这些构成桥梁主要结构的部分进行鉴定,这6座有文献记载的古桥大多是清朝时的遗存。水澄石梁桥、化仙拱桥、海月拱桥、洋泮拱桥、老南星拱桥、六部拱桥,这些桥梁见证了千年的风情,看尽了人世的离合。
5.胜利河
胜利河因胜利河美食街而出名,河道上三座廊桥浮出水面,沿线的环楼为点睛之笔。
美食街实际位置在古水街上,这条550米长、13米宽的街,一边与上塘路相接,另一边连接霞湾路,一直延伸至卖鱼桥一带的德胜巷。胜利河与运河、红建河交汇处的环楼,造型设计颇为独特,堪称胜利河沿线的一大亮点。其它景点鳞次栉比,可以亲身出游体验一下临河为依托的商业街的特色。
6、贴沙河
贴沙河作为杭州城内的前年古河、护城河,开凿于公元861年,主要用以宣泄钱塘江潮水,护卫杭城。古时候因泥沙聚集于河滩上,曾与相邻几条河流统称沙河,俗称“贴沙河”。贴沙河河道现在位于市区。现在的河道南起侯潮门板桥,北至艮山闸,全长6257米。现在的贴沙河河水清澈、驳砍整齐、两岸更是呈现一片绿地如茵,自营红实,花坛藤架,兀石雕塑的美景,是杭州市民又一游乐休闲的好地方。
在杭州的河流大大小小火粗计12000多条河流,星罗密布,纵横交错,犹如蜘蛛网似的联络着杭州的大街小巷,在河道沿岸景观无数,也是商业文化艺术中心等聚集地,如果能有时间在杭州小住时日,慢慢举步游遍杭州城内,细细品味小河弯弯绿荫遍地的雅静,那是一件终生难忘的生活片断。
这次我们游玩的江河只有新安江和富春江,完全不在杭州城内,从杭州乘车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到了千岛湖景区,游览了新安江的美景,群山环绕,碧水蓝天,空气新鲜,天地间万籁俱寂,远远地能够聆听群山中间空洞鸟鸣的回声,乘坐在观光船上,身处群山环抱里,醉翁无酒却俨然醉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让我们能够醉在其中,此乃人间幸事矣。
(续)
四、浙江杭州有名的一湖、一江、一河分别叫什么
分别指的是西湖、钱塘江、京杭大运河。
杭州非常著名且非常漂亮的三个地方,值得游玩。
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钱塘江:
古称浙,全名"浙江",又名"折江"、"之江"、"罗刹江",一般浙江富阳段称为富春江,浙江下游杭州段称为钱塘江。钱塘江最早见名于《山海经》,因流经古钱塘县(今杭州)而得名,是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河流,是宋代两浙路的命名来源,也是明初浙江省成立时的省名来源。以北源新安江起算,河长588.73千米;以南源衢江上游马金溪起算,河长522.22千米。自源头起,流经今安徽省南部和浙江省,流域面积55058平方公里,经杭州湾注入东海。
京杭大运河:
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四省两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千米。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到了推动作用。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式通过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上就是关于明初杭州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