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光催化液十大排名(光催化剂价格)

    发布时间:2023-03-29 01:48:11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01        当前文章关键词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光催化液十大排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光催化液十大排名(光催化剂价格)

    一、光催化剂有液体吗

    没有。

    当前世界上所有的光催化剂都是固体的,暂时没有液体的。

    通俗意义上讲触媒就是催化剂的意思,光触媒顾名思义就是光催化剂。催化剂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化学物质,其本身并不参与反应。光催化剂就是在光子的激发下能够起到催化作用的化学物质的统称。

    二、邹志刚院士团队ACS Catalysis: 高效可见光催化C-N偶联反应新思路

    喜欢就 关注我们吧,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第一作者:钮峰

    通讯作者:涂文广教授,周勇教授,邹志刚教授

    通讯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

    论文DOI:10.1021/acscatal.2c00433

    全文速览

    通过醇和胺的C-N偶联是工业中合成不同有机胺的重要反应路径,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在高温高压等较苛刻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本工作中,我们设计了一种基于CdS-Pd单原子体系催化剂用于实现高效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二级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Pd与CdS表面的悬挂S原子原位配位形成单一Pd-Sx物种。该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C-N偶联的二级胺产率接近100%,同时释放出可观的绿色能源氢气(11.8 mmol gcat-1h-1)。机理研究与分析表明,苯甲醇上脱去的H+较容易吸附到长寿命的•Pd-Sx中间态物种而形成H-Pd-Sx中间体。最后,吸附的H又容易脱附,加成到苄烯苯胺的N上,实现氢转移,完成亚胺的加氢过程,得到最后所需要的二级胺产物苄基苯胺。整个过程中,H的吸脱附可以循环进行,因此Pd-Sx配位物种可以作为有效的氢转移的桥梁实现加氢过程。此外,该光催化剂体系具有较好的底物适应性和循环能力。这一工作将为温和条件下实现高效C-N偶联反应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背景介绍

    随着工业的发展与进步,有机胺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家居、军工等领域,其合成在工业生产中有着越来越明显的重要性。基于“借氢机制(氢转移)”,通过胺与醇的C-N偶联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绿色的合成有机胺的理想路径。这一过程主要包含醇的脱氢、亚胺的生成以及亚胺的加氢这三个主要步骤。其中醇的脱氢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然而,基于这一机制,在热催化合成有机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缺点:(1)醇的脱氢决速步骤需要较苛刻的条件(高温高压);(2)易发生过度偶联,使得产物分布广,不利于分离;(3)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多为高负载量的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如Ru/Al2O3、Pd/Al2O3、Rh/Al2O3等),成本较高。因此,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近年来,利用光氧化还原技术实现常温常压条件下有机胺的合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们通常采用一些贵金属有机配合物分子进行均相催化反应,但反应后催化剂难以进行分离,在实际工业生产中难以大规模应用。而采用传统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多相催化反应,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然而仅仅依靠半导体本身的催化能力,很难达到较高的催化活性,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负载一些助催化剂或表面修饰来提高催化性能。近些年,单原子催化被认为是较有前景的领域。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较高的原子利用效率而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水分解制氢、二氧化碳还原、固氮和有机物降解等领域。因此,我们课题组设计开发了一种单原子光催化剂CdS-Pd,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二级胺。同时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清洁能源氢气。这一工作将为温和条件下实现C-N偶联反应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亮点

    1. 本工作通过Pd原子与CdS表面的悬挂S原子原位配位制备了一种CdS-Pd的单原子光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实现高效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近100%产率的二级胺N-苄基苯胺以及较高的产氢活性。

    2. 实验和理论计算结果证实了,相比于Pd纳米颗粒助催化剂负载的CdS,单一Pd-Sx物种能够有效捕获光生电子,使其具有较长的寿命,而且氢在Pd-Sx物种上的吸脱附能力较强,从而可以作为有效的氢转移载体实现亚胺的加氢,得到目标产物二级胺。

    3. 此外,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及对不同醇类和取代胺的C-N偶联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适应性。

    图文解析

    本工作中,首先我们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六方晶系结构,颗粒尺寸约为50 nm的纳米球形CdS,其带宽约为2.2eV( 图1 a )。随后,在可见光催化C-N偶联反应过程中加入PdCl2溶液原位合成单原子催化剂CdS-Pd SAs。作为对比,我们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d纳米颗粒负载的CdS催化剂CdS-Pd NPs。从图1b的XPS图谱可以看出,光催化反应后的CdS中事实上存在Pd元素。结合能336.7 eV和342 eV分别对应Pd 3d5/2和Pd 3d3/2,表明Pd以2+价态形式存在,而非单质态。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反应后,Pd与CdS进行了一定的配位。

    图1 CdS和CdS-Pd SAs单原子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为了进一步确定反应后Pd的状态以及与CdS的配位环境,我们对样品分别进行了X射线精细结构谱(XAFS)和球差电镜的表征。从图3d可以明显看出反应后的CdS表面上的Pd物种既不是二价态也不是单质态,而是以一定配位的形式存在。通过对样品CdS-Pd SAs中Pd的K-edge EXAFS图谱进行拟合,可以得出Pd-S的配位数约为3( 表1 )。通过进一步的HAADF-STEM和 EDS mapping图可以清晰地看到Pd以单原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在CdS上( 图1 e-j )。因此,综合上述表征方法,我们可以初步证实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PdCl2以Pd-S配位键的形式将Pd原子锚定在了CdS载体上,为光催化反应过程提供一定的反应活性中心。

    表1 样品CdS-PdSAs中Pd的EXAFS拟合数据

    CN , coordination number; R , bonding distance; σ 2, Debye-Waller factor; Δ E0 , inner potential shift.

    为了进一步研究CdS表面的S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我们首先对CdS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表面修饰(400 oC高温煅烧:CdS-400;双氧水表面腐蚀:CdS-H2O2)。从图2 a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手段修饰后,CdS的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仍然是结晶度较好的六方晶系结构。CdS、CdS-400和CdS-H2O2的能带分别为2.21、2.12和2.2 eV,即能带结构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图2 b )。从图2 c和d可以明显看出, CdS通过表面修饰之后,Cd 3d和S 2p均向高结合能偏移,而且偏移程度随着修饰强度增强而增大。这主要是由于CdS修饰后产生了一定的S空位,使得表面部分Cd暴露,从而改变了Cd和S的周边电子云密度分布。

    图2 修饰前后的CdS结构表征

    在常温常压氮气气氛下,我们采用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作为模型反应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 图3 )。首先我们确定了暗反应、无光催化剂以及只有PdCl2的情况下该模型反应没有任何催化活性。在添加PdCl2的条件下,我们对不同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了活性筛选,发现只有CdS能有效地进行光催化C-N偶联生成二级胺(N-苄基苯胺),产率高达1.48 mmolgcat-1h-1。而其他半导体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只能催化生成亚胺(N-苄烯苯胺),且普遍产率较低(< 0.12 mmolgcat-1h-1)。

    图3 可见光催化C-N偶联反应的催化剂活性筛选

    基于CdS对该反应的催化特异性,我们测试了其苯胺的转化率及产物的选择性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图4b可以看出,随着反应的进行,苯胺的转化率不断提高,当反应达到16 h后,底物苯胺几乎完全转化。随着反应的进行,亚胺(N-苄烯苯胺)的选择性不断降低,而二级胺(N-苄基苯胺)的选择性不断提高,表明反应过程中逐步完成了亚胺的加氢过程。

    为了进行对比,我们采用浸渍法提前将Pd纳米颗粒沉积到CdS表面上并进行光催化活性评价。从图4c我们发现,沉积Pd纳米颗粒的CdS催化活性是单一CdS活性的4倍。这主要是由于Pd纳米颗粒作为助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而当我们将Pd以PdCl2的形式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时,催化活性是单一CdS活性的约6.4倍。而且产物中出现了二级胺(N-苄基苯胺)。也就是说反应体系中原位加入PdCl2能够促使该反应完成加氢过程,有效实现氢转移。因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光催化反应过程中Pd和CdS表面悬挂的S作用产生的Pd-S物种对实现C-N偶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反应过程中我们可以检测到氢气的生成。从图4d可以看出,单一的CdS在反应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氢气。而CdS-Pd SAs产氢速率达到11.8 mmolgcat-1h-1,是CdS-Pd NPs的约2.7倍,CdS的近10倍。这一结果也与苯胺转化率的差异相吻合。

    为了验证CdS表面的S与Pd作用形成了Pd-S物种,从而提高了C-N偶联反应性能,我们对CdS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表面修饰。从图4e可以明显看出,随着表面修饰的增强,反应的活性逐渐下降,而且产物苄基苯胺的选择性也随之下降。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遮盖或者去除部分S位点,反应底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性能下降,从而导致反应活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S空位的增多,使得Pd原子很难与S进行配位产生Pd-S物种,从而无法完成C-N偶联反应过程中的氢转移,也就不能得到饱和的目标产物二级胺N-苄基苯胺。

    图4 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

    为了研究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同自由基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捕获实验。从图5a可以看出,当体系中加入叔丁醇和苯醌来分别捕获•OH和•O2-,反应的活性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体系中的这两种自由基对反应基本没有贡献。而当体系中加入草酸铵捕获光生空穴后,产率降为原来的1/3,加入过硫酸钾捕获光生电子后,产率降为0。这一结果表明,光生电子和空穴在光催化C-N偶联反应中有着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采用超快光谱(TAS)来揭示光照下不同催化剂的载流子衰减动力学。图5b为不同催化剂的瞬态吸收图谱以及拟合曲线。采用双指数模型拟合可获得两个弛豫时间τ1和τ2。Τ1代表导带电子到过渡态的捕获时间,τ2代表电子与过渡态或者价带空穴复合的时间。通过对比,CdS-Pd Sas的弛豫时间明显要长,也就是说,在反应过程中CdS表面单原子态的Pd配位物种Pd-Sx可以作为电子陷阱来捕获光生电子,提高载流子的分离效率,从而加速光催化C-N偶联。另外,从CdS导带转移到过渡态Pd-Sx中间体的弛豫时间更长,更利于氢原子的吸附。

    为了研究不同催化剂对于H的吸附以及转移能力,我们做了一个N-苄烯苯胺加氢的模型反应。从图5c可以明显看出,对于单原子态的CdS-Pd SAs催化剂,N-苄烯苯胺较容易实现光催化加氢到苄基苯胺产物,而单质态的Pd(CdS-Pd NPs)催化剂无法实现加氢过程。这也证明了单原子态的CdS-Pd SAs可以很好地吸附H并完成氢转移,从而实现加氢过程得到二级胺N-苄基苯胺。

    基于以上的机理表征分析,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可能的反应机理和路径( 图5d )。光催化反应前,当体系中同时加入CdS催化剂和PdCl2时,PdCl2很快吸附到CdS表面上与表面悬挂的S原子形成Pd-Sx的配位物种。当CdS被光激发后,表面的Pd-Sx配位物种可以有效捕获光生电子,形成•Pd-Sx中间态物种,同时光生空穴能够脱去苯甲醇上的质子,将其氧化成苯甲醛。然后生成的苯甲醛与苯胺进行亲核加成反应,产生醇胺中间体。由于醇胺非常不稳定,很快脱水生成亚胺。苯甲醇上脱去的H+较容易吸附到长寿命的•Pd-Sx中间态物种形成H-Pd-Sx。最后,吸附的H又容易脱附,加成到N-苄烯苯胺的N上,实现氢转移,完成亚胺的加氢过程,得到最后的目标产物N-苄基苯胺。整个过程中,H的吸脱附可以循环进行,因此Pd-Sx物种可以作为有效的氢转移的桥梁实现加氢过程。此外,过多的吸附H可以从H-Pd-Sx上脱附产生H2。

    图5 反应机理表征及推测

    我们通过DFT模拟计算进一步验证了为什么单原子态的CdS催化剂CdS-Pd SAs可以很好地实现光催化C-N偶联生成N-苄基苯胺( 图6 )。结合EXAFS拟合结果,我们以Pd-S三配位的形式作为计算模型来研究H吸附和反应过程。对于催化剂CdS-Pd NPs来说,在位点1和2的H吸附能分别为-2.801 eV和-2.936eV,而催化剂CdS-Pd SAs的H吸附能为-1.954 eV。通过过渡态能量搜索,可以得出,Pd纳米颗粒负载的CdS-Pd NPs的加氢能垒为0.38 eV,而对于单原子态的CdS-Pd SAs来说,由于形成的Pd-Sx配位物种能够有效地吸附和脱附H,因此脱附的H直接加成到亚胺的不饱和C上,完成加氢过程。

    图6 DFT模拟计算

    总结与展望

    总的来说,我们设计开发了一种CdS-Pd单原子光催化剂,该催化剂可以有效地用于可光催化苯甲醇和苯胺的C-N偶联反应,获得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二级胺。同时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清洁能源氢气。结合实验以及模拟计算,我们推测Pd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与CdS表面的S原位配位形成Pd-Sx中间物种,而这一中间体可以提高载流子分离效率以及有效地进行H的吸脱附,构成Pd-Sx •Pd-Sx H-Pd-Sx Pd-Sx的循环过程,实现氢转移,完成亚胺的加氢过程,得到目标产物N-苄基苯胺。整个过程中,Pd-Sx中间体可以作为有效氢转移的桥梁实现加氢过程。此外,该催化剂体系具有较好循环能力和底物适应性。这一工作将为温和条件下实现C-N偶联反应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介绍

    钮峰 ,博士毕业于法国里尔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导师Andrei Khodakov教授和Vitaly Ordomsky研究员)。2020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邹志刚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以第一作者在ACS Catalysis,Green Chemistry,Solar Energy Materials & Solar Cell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热催化、光催化能源转化。

    涂文广 ,2015年获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学位。2015至202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研究博士后研究工作。2020年6月起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主要从事于低维光电材料表界面结构的精准设计与构建,实现太阳能驱动下的小分子转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迄今为止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 ACS Catalysis, ACS Energy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 SCI被引超过8000次,H指数为44。

    周勇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兼职教授。2009 年9月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按海外人才引进回国工作,加入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聘为教授。主要从事:1、人工光合成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再生碳氢燃料;2、光电材料的设计和构建;3、高效、低成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应用研究。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 60 篇,其中包括 J. Am. Chem. Soc. (1 篇)、Adv. Mater. (2 篇)、Adv. Funct. Mater. (1 篇)和 Nano Lett. (1 篇),受邀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 2 篇综述论文。近五年论文他引超过 1600 次,5 篇论文入选 Web of Science 统计的“过去十年高被引论文”, H 指数 46。光催化还原 CO2 研究成果作为主要研究内容,荣获 2014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主编三本英文专著(Springer 等出版社出版)。多次受邀在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或主持会议。担任 Current Nanoscience 中国地区编辑和 Mater. Res. Bull.编委。主持承担国家基金委、 科技 部 973 项目等项目。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10 年)、江苏省首届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

    邹志刚 ,2003年凭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5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 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新型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邹院士在光催化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媒体称为“光催化领域的前行者”。邹志刚院士已在 Nature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 602 多篇,H指数 74,连续 5年入选爱思唯尔材料科学高被引学者,是材料领域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200 多项,其中 83 项已获授权;承担两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日合作项目、 科技 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2 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第 46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阿卜杜拉国王大学特别奖各 1项。

    三、神奇的光触媒(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能源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民用、商业以及工业制造都 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了国家和国际优先解决的问题。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材料的研发成了解决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的主要 研究方向。研究清洁能源、可持续发展能源、新型能源已经成为了能源供应的紧迫任务。

    各种各样的绿色能源和可持续能源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为其自身的优势,包括可直接利用太阳光、自清洁性以及常量丰富等优点已经成为了一种最有前景的绿色能源技术。

    目前,去除室内有毒气体主要的方式为活性炭吸附以及半导体光催化降解技术,而光催化技术由于具有工艺简单、 能耗低、操作简单、光催化降解效率高、无毒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环境水污染处理、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和工业废气处理等领域。光催化已经广泛应用于催化水产氢、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光电转化等领域。

    众所周知催化剂是加快参与物发生反应的一种媒介。最常见的天然催化剂即植物中的叶绿素,可以在光照作用下发生光合作用,而本身并不参与反应。光触媒即光催化剂,在有光存在下,可催化氧化有机物,而本身不发生消耗。

    二氧化钛是光触媒材料中的一种,也是典型的代表,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光催化材料,为此,各国科学奖在上世纪60年代起即对其开展了各领域的应用研究。但二氧化钛的能带结构决定其吸光范围,禁带宽度 3.2eV,因此只有波长小于 387.5 nm 的紫外光才能被二氧化钛吸收。并且,紫外光只占太阳光的5%左右,利用率低,导致传统的光触媒材料光催化活性低,使用局限性大。

    因此,二氧化钛的改性技术应运而生,改善二氧化钛的物理化学性质,降低其禁带宽度,提高其光催化性能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表明,通过对半导体材料形貌改变、贵金属 沉积、掺杂、光敏化、表面修饰以及与其他半导体形成异质结等方式,可有效提 高二氧化钛在可见光范围的光光吸收,达到提高光催化性能的目的。叁素采用了还原石墨烯为载体的钒掺杂改性技术,大大降低了二氧化钛的禁带宽度,其光吸收波长已由原来的387.5nm移动到530nm以下,在可见光、弱光下也具有较强的催化氧化活性。光催化消除环境污染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大气中有机物的光降解

    近年来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去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大部分空气污染物 (如醛、酮、醇等)是可氧化的,因此用氧化法去除是可行的。去除空气中污染物常用的多相催化氧化法大都需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而光催化能在室温下利用空气中的水蒸气和氧气去除空气污染物。利用光触媒喷液在光照条件下可将空气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钛、水和相应的有机酸。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烯烃、醇、酮、醛、芳香族化合物、有机酸、胺、有机复合 物、三氯乙烯等气态有机物的Ti02光催化降解进行了研究,其量子效率(反应速率,入射光密度)是降解水溶液中同样有机物的10倍以上。另外,在光触媒喷液光催化反应中,一些芳香族化合物的光催化降解过程往往伴随着各种中间产物的生成,有些中间产物具有相当大的毒性,从而使芳香族化合物不适于液相光催化反应过程,如水的净化处理。但在气相光催化反应中,只要生成的中间产物挥发性不大,就不会从光触媒喷液表面脱离进入气相,造成新的污染,而是进一步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2. 抗菌

    光触媒喷液光催化作用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繁殖和杀灭作用。当细菌吸附于光催化剂表面时,活性氧和羟基自由基能穿透细菌的细胞壁,进入菌体,阻止成膜物质的传输,阻断其呼吸系统和电子传输系统,从而有效地杀灭细菌。

    一般常用的杀菌剂银、铜等能使细胞失去活性,但细菌被杀死后,可释放出致热 和有毒的组分如内毒素。而光触媒光催化剂不仅能杀死细菌,而且同时降解由细菌释放出的有毒复合物。即光触媒光催化剂不仅能消减细菌的生命力,而且能攻击细菌的外层细胞,穿透细胞膜,破坏细菌的细胞膜结构,从而彻底地杀灭细菌。对于抗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光触媒存在条件下,荧光灯照射1小时后,其去除率可达99%以上。在医院病房、 手术室及生活空间,细菌密集场所安放光触媒光催化剂后,空气中浮游的细菌数可降低90%左右。

    3.光催化降解废水

    用光触媒喷液光催化处理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被认为是最有前途、最有效的处理手段之一,其方法简单,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而且没有二次 污染。费用不高。至今已知,该方法能处理80余种有毒化合物,可以将水中的卤代 脂肪烃、卤代芳烃、有机酸类、染料、硝基芳烃、取代苯胺、多环芳烃、杂环化合物、 烃类、酚类、表面活性剂、农药、木材防腐剂和燃料油等,有效的进行光催化反应除 毒、脱色、矿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消除对环境的污染。 水中其他有机污染物如卤代脂肪烃、卤代芳香烃、卤代脂肪酸、多环芳烃及杂环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化等是各国优先控制的有害质,这类物质经光触媒催化分解,过程中一般都先羟基化、再脱卤、逐步降解,直至成为含氢和氧等的简单无机物。

    4.空气中氮氧化物以及氨的光催化去除

    氮氧化物是大气中主要的气态污染物之一.它的主要来源是矿物燃料的燃烧。燃烧过程中,在高温情况下,空气中的氮与氧化合而生成氮氧化物,其中主要的是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通过氧化反应也可以在大气中生成气态硝酸,形成酸雨和酸雾后,对地表水、土壤、森林、植被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利用光触媒喷液和空气中氧气可直 接实现氮氧化物的光催化氧化。目前,日本已利用氟树脂、光触媒喷液等开发出抗剥离光催化薄板,12小时后薄板表面的氮氧化物去除率可达90%以上。

    5.除臭

    空气中恶臭气体主要有五种:①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醇类、硫醚类等;②含氮化合物,如胺类、酰胺等;③卤素及其衍生物,如氯气、卤代烃等;④烃类,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⑤含氧的有机物,如醇、酚醛、酮、有机酸等。

    四、zns和cds光催化活性哪个高

    光催化材料是由CeO2(70%-90%) ZrO2(30%-10%)组成,形成ZrO2稳定CeO2的均匀复合物,外观呈浅黄色,具有纳米层状结构,在 1000℃ 经4小时老化后,比表面仍较大(>15M# G),因此高温下也能保持较高的活性。

    用途:适用于高温催化材料,如汽车尾气催化剂 技术背景——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

    人类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地球上这三种能源能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剩余可开采储蓄仅为1390亿吨标准煤,按照中国2003年的开采速度16.67亿吨/年,仅能维持83年。中国石油资源不足,天然气资源也不够丰富,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因此,开发新能源,特别是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迅速地逐年降低它们的消耗量,保护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早已经成为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能源发展方向可以锁定在前景看好的五种清洁能源: 水电、风能、太阳能、氢能和生物质。

    太阳能不仅清洁干净,而且供应充足,每天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能是全球每天所需能源的一万倍以上。直接利用太阳能来解决能源的枯竭和地球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其中一个最好、直接、有效的方法。为此,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了“中国光明工程”计划。模仿自然界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和开发出人工合成技术被称为“21世纪梦”的技术。它的核心就是开发高效的太阳光响应型半导体光催化剂。目前国内外光催剂的研究多数停留在二氧化钛及相关修饰。尽管这些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在规模化利用太阳能方面还远远不够。因此搜寻高效太阳光响应型半导体作为新型光催化剂成为当前此领域最重要的课题。

    二, 光催化材料的基本原理

    半导体在光激发下,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位置,以此,在导带形成光生电子,在价带形成光生空穴。利用光生电子-空穴对的还原氧化性能,可以降解周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光解水制备H2和O2。

    高效光催化剂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1)半导体适当的导带和价带位置,在净化污染物应用中价带电位必须有足够的氧化性能,在光解水应用中,电位必须满足产H2和产O2的要求。(2)高效的电子-空穴分离能力,降低它们的复合几率。(3)可见光响应特性:低于420nm左右的紫外光能量大概只占太阳光能的4%,如何利用可见光乃至红外光能量,是决定光催化材料能否在得以大规模实际应用的先决条件。常规anatase-type TiO2 只能在紫外光响应,虽然通过搀杂改性,其吸收边得以红移,但效果还不够理想。 因此,开发可见光响应的高效光催化材料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只是,现在的研究状况还不尽人意。

    三, 光催化材料体系的研究概况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光催化材料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氧化物,硫化物,氮化物以及磷化物

    氧化物:最典型的主要是TiO2及其改性材料。目前,绝大部分氧化物主要集中在元素周期表中的d区, 研究的比较多的是含Ti,Nb,Ta的氧化物或复合氧化物。其他的含W,Cr,Fe,Co,Ni,Zr等金属氧化物也见报道。个人感觉,d区过渡族金属元素氧化物经过炒菜式的狂轰乱炸后,开发所谓的新体系光催化已经没有多大潜力。目前,以日本学者J. Sato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已经把目光锁定在p区元素氧化物上,如含有Ga,Ge,Sb,In,Sn,Bi元素的氧化物。

    硫化物:硫化物虽然有较小的禁带宽度,但容易发生光腐蚀现象,较氧化物而言,稳定性较差。主要有ZnS,CdS等

    氮化物:也有较低的带系宽度,研究得不多。有Ta/N,Nb/N等体系

    磷化物:研究很少,如GaP

    按照晶体/颗粒形貌分类:

    (1)层状结构

    **半导体微粒柱撑于石墨及天然/人工合成的层状硅酸盐

    **层状单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如:V2O5,MoO3,WO3等

    **钛酸,铌酸,钛铌酸及其合成的碱(土)金属离子可交换层状结构和半导体微粒柱撑于层间的结构

    **含Bi层状结构材料,(Bi2O2)2+(An-1BnO3n+1)2- (A=Ba,Bi,Pb;B=Ti,Nb,W),钙钛矿层 (An-1BnO3n+1)2-夹在(Bi2O2)2+层之间。典型的有:Bi2WO6,Bi2W2O9,Bi3TiNbO9

    **层状钽酸盐:RbLnTa2O7(Ln=La,Pr,Nd,Sm)

    (2)通道结构

    比较典型的为BaTi4O9,A2Ti6O13(A=K,Na,Li,等)。这类结构往往比层状结构材料具有更为优异的光催化性能。研究认为,其性能主要归咎于金属-氧多面体中的非对称性,产生了偶极距,从而有利于电子和空穴分离

    (3)管状结构:在钛酸盐中研究较多

    (4)晶须或多晶一维材料

    经由VLS,VS,LS(如水热合成,熔盐法)机制可制备一维材料;

    液相合成中的软模化学法制备介孔结构的多晶一维材料

    对于该种行貌的材料,没有迹象表明,其光催化性能得以提高

    (5)其他形状复杂的晶体或粉末颗粒

    最典型的是ZnO材料,根据合成方法不同,其行貌也相当丰富

    四,提高光催化材料性能的途径

    (1)颗粒微细纳米化

    降低光生电子-空穴从体内到表面的传输距离,相应的,它们被复合的几率也大大降低。

    (2)过度金属掺杂和非金属掺杂

    金属:掺杂后形成的杂质能级可以成为光生载流体的捕获阱,延长载流子的寿命。Choi以21种金属离子对TiO2光催化活性的影响,表明Fe3+,Mo5+,Re5+,Ru3+,V4+,Rh4+能够提高光催化活性,其中Fe3+的效果最好。具有闭壳层电子构型的金属离子如Li+,Al3+,Mg2+,Zn2+,Ga2+,Nb5+,Sn4+对催化性影响甚微

    非金属:TiO2中N,S,C,P,卤族元素等

    对于掺杂,个人的认识,其有如下效应:

    **电价效应:不同价离子的掺杂产生离子缺陷,可以成为载流子的捕获阱,延长其寿命;并提高电导能力

    **离子尺寸效应:离子尺寸的不同将使晶体结构发生一定的畸变,晶体不对性增加,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果

    **掺杂能级:掺杂元素电负性大小的不同,带隙中形成掺杂能级,可实现价带电子的分级跃迁,光响应红移

    (3)半导体复合

    利用异种半导体之间的能带结构不同,复合后,如光生电子从A粉末表面输出,而空穴从B表面导出。也即电子和空穴得到有效分离

    (4)表面负载

    将半导体纳米粒子固定技术在不同的载体上(多孔玻璃、硅石、分子筛等)制备分子或团簇尺寸的光催化剂。

    (5)表面光敏

    利用具有较高重态的具有可见光吸收的有机物,在可见光激发下,电子从有机物转移到半导体粉末的导带上。该种方法不具有实用性,一方面,有机物的稳定性值得质疑;另一考虑的是经济因素

    (6)贵金属沉积

    贵金属:Pt, Au, Pd, Rh,

    Ni, Cu, Ag,等

    (7)外场耦合

    热场,电场,磁场,微波场,超声波场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电场效应。其他场的研究也不少见,效果一般,更多的是从工艺层次来说明效果,所谓理论的东西不多

    以上就是关于光催化液十大排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光催化液十大排名(光催化剂价格)

    抖音怎么日常支付扫码付款(抖音如何扫码支付)

    买的歌曲u盘为什么不能拷贝(买的歌曲u盘为什么不能拷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