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中医血证十大排名(中医血证的治疗三原则)

    发布时间:2023-03-28 17:31:01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681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医血证十大排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如需咨询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中医血证十大排名(中医血证的治疗三原则)

    一、十大名方口诀:

    中医十大名方: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小柴胡汤的大枣是药引,一定不能拉下,要不整付方子都没用了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 白芍12克 当归12克 茯苓12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XXXXX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 生地黄9克 桃仁12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川芎5克 柴胡3克 桔梗5克 牛膝9克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 白术10克 党参15克 当归6克 陈皮6克 柴胡5克 升麻5克 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 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 茯神10克 黄芪12克 龙眼肉10克 酸枣仁10克 党参12克 炙甘草5克 克当归10克 远志10克 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0克 山萸肉120克 山药120克 泽泻90克 茯苓90克 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陈皮9克 甘草3克 茯苓5克 生姜3克 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18万阅读

    搜索

    中医必背60方剂

    52种祖传秘方

    三味药治眼袋

    中医绝密配方

    36个绝密秘方

    二、血证论哪个版本好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的好。《血证论》由清朝唐宗海著,是中医经典文库掌中宝丛书之一。属2011年7月1日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好。此书小巧实用,内容详实,可谓中医经典必读。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晚清进士,著名医学家。16岁进学,23岁开始钻研医学,后来游学江南,以医术名扬。善治血证,以《血证论》为成名作。他同时主张吸收西医知识,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年有《医柄》、《医学一见能》、《血证论》等。

    三、齿衄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概述
    • 4 齿衄的定义
    • 5 齿衄的病因病机
    • 6 齿衄的辨证治疗
      • 6.1 胃火炽盛
        • 6.1.1 胃火炽盛型齿衄的症状
        • 6.1.2 证候分析
        • 6.1.3 治法
        • 6.1.4 胃火炽盛型齿衄的方药治疗
        • 6.1.5 饮食疗法
          • 6.1.5.1 推荐食材
          • 6.1.5.2 推荐食疗方
      • 6.2 阴虚火旺
        • 6.2.1 阴虚火旺型齿衄的症状
        • 6.2.2 证候分析
        • 6.2.3 治法
        • 6.2.4 阴虚火旺型齿衄的方药治疗
        • 6.2.5 饮食疗法
          • 6.2.5.1 推荐食材
          • 6.2.5.2 推荐食疗方
      • 6.3 脾虚统摄无权
        • 6.3.1 症状
        • 6.3.2 治法
        • 6.3.3 方药治疗
    • 7 齿衄患者饮食禁忌
    • 8 关于血证
    • 9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齿衄的方剂
      • 2 治疗齿衄的穴位
      • 3 治疗齿衄的中成药
      • 4 齿衄相关药物
      • 5 古籍中的齿衄

    1 拼音

    chǐ nǜ

    2 英文参考

    gum blee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um blee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um blee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齿衄(gum bleeding[1][2])为病名[3]。见《证治准绳·杂病》第三册、《证治要诀·诸血门》。又名牙齿出血[3]、牙衄(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俗称牙血[4]。血证之一。是指以齿龈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5]。

    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3],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

    症状名齿衄是指牙龈出血的表现[6]。

    4 齿衄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齿衄是指齿龈出血[7]。

    《中医药学名词》(2010):齿衄是指以齿龈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

    《中医药学名词》(2013):齿衄是指牙龈出血的表现[6]。

    5 齿衄的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血从齿缝牙龈中出者,名为齿衄。此手、足阳明二经及足少阴肾家之病。”

    齿衄因胃火上炎,肾虚火旺,上焦风热等因所致。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脉络于上龈,大肠脉络于下龈,皆属阳明。故胃火上炎,或肾虚火旺,皆可引起齿衄。

    外伤亦可致齿衄[3]。

    有的文献把牙宣病亦列入齿衄中[3]。如《证治准绳·杂病》:“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

    6 齿衄的辨证治疗

    内科范围的齿衄主要有胃火炽盛、阴虚火旺两种证候[5]。

    6.1 胃火炽盛

    齿衄·胃火炽盛证(gum bleeding with syndrome of blazing stomach fire[2])是指胃火炽盛,迫血妄行,以齿龈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8]。

    6.1.1 胃火炽盛型齿衄的症状

    患者齿衄血色鲜红,渗血多,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5][3][9]。

    6.1.2 证候分析

    胃火内炽,循经上犯,灼伤血络:上龈属足阳明经,下龈属手阳明经,胃火炽盛,循阳明经脉上薰,以致齿龈红肿疼痛。络损血溢则齿龈出血。胃热上蒸故头痛,口臭。热结阳明故大便秘结。苔黄,脉洪数,为阳明热盛之象。[5][9]

    6.1.3 治法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5]。

    6.1.4 胃火炽盛型齿衄的方药治疗

    可选用清胃散、玉女煎等加减治疗[3]。

    可用加味清胃散[备注]加味清胃散(《张氏医通》):生地、丹皮、当归、黄连、连翘、犀角、升麻、生甘草合泻心汤[备注]泻心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黄芩、黄连加减治疗。加味清胃散中,以生地、丹皮、犀角(可用水牛角屑)清热凉血;黄连、连翘清热泻火;当归、甘草养血和中。合用泻心汤以增强其清胃泻火的作用。可酌加白茅根、大蓟、藕节以凉血止血。[5]

    6.1.5 饮食疗法 6.1.5.1 推荐食材

    齿衄·胃火炽盛证建议食用藕节、生地黄、当归、西瓜、赤豆、绿豆等[9]。

    6.1.5.2 推荐食疗方

    [9]

    1.木耳粥(《鬼遗方》):白木耳30g,粳米100g,大枣6枚。木耳用水浸泡半日,粳米、红枣如常法煮粥,待煮沸后,再人木耳煮成稠粥。

    2.荷叶粥(《中国食疗大全》):荷叶1张,粳米50g。粳米加水煮成稀粥,粥熟后以鲜荷叶盖锅上,约10分钟后移去荷叶,即可服用。

    3.赤小豆鸭汤(《中国食疗大全》):鸭去内脏洗净,将洗净的赤小豆、茯苓皮、葱、姜放入鸭腹内,加水、料酒、盐,煮熟。

    6.2 阴虚火旺

    齿衄·阴虚火旺证(gum bleeding with syndrome of exuberant fire due to yin deficiency[2])是指以 *** 亏损,虚火上炎,以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齿衄证候[8]。

    6.2.1 阴虚火旺型齿衄的症状

    患者齿衄,渗血少,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龈不甚红肿,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5][9][3]。

    6.2.2 证候分析

    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络损血溢: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肝肾阴亏,相火上浮,热迫血行,以致齿龈出血,齿摇不坚。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动之象。[5][9]

    6.2.3 治法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5]。

    6.2.4 阴虚火旺型齿衄的方药治疗

    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治疗[3]。

    可用滋水清肝饮[备注]滋水清肝饮(《医宗已仁篇》):生地黄、山茱萸、茯苓、归身、山药、丹皮、泽泻、白芍、柴胡山栀、酸枣仁合茜根散[备注]茜根散(《景岳全书》):茜草根、黄芩、阿胶、侧柏叶、生地黄、甘草加减治疗。滋水清肝饮重在补养肝肾,滋阴降火;茜根散重在凉血止血,滋阴养血,故宜合用,随证化裁。[5]

    6.2.5 饮食疗法 6.2.5.1 推荐食材

    齿衄·阴虚火旺证患者建议食用山药、阿胶、藕节、枸杞子、龟肉、冬虫夏草、生地黄等[9]。

    6.2.5.2 推荐食疗方

    [9]

    1.枸杞莲子汤:枸杞子15g,莲子400g,粳米100g。前两味加水煎取汁,与粳米同煮。温服。

    2.生脉饮(《内外伤辨惑论》):人参10g切薄片,与麦冬、五味子煎汤,代茶饮。

    3.枸杞粥(《太平圣惠方》):枸杞子30g,粳米100g洗净,放入锅内,加水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成粥。

    6.3 脾虚统摄无权

    有因脾虚统摄无权致齿衄者[3]。

    6.3.1 症状

    患者口唇色淡,面苍乏神,渗血少而缠绵不已[3]。

    6.3.2 治法

    补脾、益气、摄血[3]。

    6.3.3 方药治疗

    可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等加减治疗[3]。

    7 齿衄患者饮食禁忌

    齿衄患者禁忌大寒大热的食物,如葱、蒜、辣椒、生鱼蟹等,慎啤酒及各种冷饮[10]。

    8 关于血证

    血证(blood disease[7]、blood syndrome[2])为病证名[11]。见清·唐容川著《血证论》。是出血性疾病的统称[2][7]。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12]。如吐血、呕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外伤出血、妇科经带胎产出血等[11]。其中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为内科所常见。

    血证可由外感、内伤的多种原因引起,而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火热薰灼及气虚不摄两大类。在火热之中有实火、虚火之分,在气虚之中有气虚及气损及阳之别。证候的虚实方面,由火热亢盛所致者属实证;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虚证。治疗血证主要应掌握治火、治气,治血三个基本原则。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各种血证应酌情配伍凉血止血、收敛止血或活血止血的方药。[12]

    现中医临床也有将血液系统疾病作血证专科者[11]。

    详见血证条。

    9

    四、紫癜·气不摄血证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英文参考
    • 3 定义
    • 4 紫癜·气不摄血证的症状
    • 5 证候分析
    • 6 紫癜·气不摄血证的治疗
      • 6.1 治法
      • 6.2 方药治疗
        • 6.2.1 主方
        • 6.2.2 简易方
        • 6.2.3 中成药
        • 6.2.4 单方验方
      • 6.3 饮食疗法
        • 6.3.1 推荐食材
        • 6.3.2 推荐食疗方
    • 7 关于紫癜
    • 8 参考资料
    • 附:
      • 1 治疗紫癜·气不摄血证的穴位
      • 2 治疗紫癜·气不摄血证的方剂
      • 3 治疗紫癜·气不摄血证的中成药
      • 4 紫癜·气不摄血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zǐ diàn ·qì bù shè xuè zhèng

    2 英文参考

    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qi to keep bloo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紫癜·气不摄血证(purpura with syndrome of failure of qi to keep blood[1])是指气虚不能摄血,以病程较长,皮肤紫癍反复发作,色暗呈乌青癍块,面色晄白,神倦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紫癜证候[2]。

    4 紫癜·气不摄血证的症状

    紫癜·气不摄血证患者久病不愈,反复发生皮肤紫斑,色暗呈乌青癍块,久病不愈,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头晕目眩,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3][2][4]。

    5 证候分析

    中气亏虚,统摄无力,血溢肌腠:气虚不能摄血,故反复出血,久病不愈。气血亏耗,筋脉百骸失于濡养,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3][4]

    6 紫癜·气不摄血证的治疗

    6.1 治法

    紫癜·气不摄血证治宜补气摄血[3][4]。

    6.2 方药治疗

    6.2.1 主方

    紫癜·气不摄血证可用归脾汤[备注]归脾汤(《严氏济生方》):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术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味。可酌情选加仙鹤草、棕榈炭、地榆、蒲黄、茜草根、紫草等,以增强止血及化瘀消斑的作用。若兼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者,可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补益肾气。[4]

    归脾汤(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加减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阿胶10克(烊冲),芍药10克,仙鹤草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瘀点、瘀斑多者,加血余炭10克、茜草10克。肢冷便溏者,加熟附子10克、肉桂6克(焗)。出血多、汗出厥逆者,加人参10克(另煎)。

    6.2.2 简易方

    ①红枣20枚。煎汤连枣服,可常服。[4]

    ②大枣4份,藕节1份,先加水煮藕节至水成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天吃适量大枣。[4]

    ③连翘30克,水煎,分三次服。[4]

    ④肌衄而兼有齿衄较甚者,可合用漱口药: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漱口,每次5~10分钟。[4]

    6.2.3 中成药

    (1)归脾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

    (2)人参归脾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2次。

    6.2.4 单方验方

    阿芪景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阿胶、党参、当归、熟地黄各10克,制首乌、黄芪各12克,黄精、景天叁七、槐花炭、炒白术、莲子肉、山药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0剂为1疗程。

    6.3 饮食疗法

    6.3.1 推荐食材

    紫癜·气不摄血证患者建议食用党参、茯苓、龙眼、花生、豆腐、仙鹤草等[3]。

    6.3.2 推荐食疗方

    1.仙鹤草茶(《中国食疗大全》):仙鹤草15g研末,加红糖,用沸水冲泡,或加水煎煮饮。[3]

    2.黄精鸡骨酱(《中国食疗大全》):黄精30g,仔母鸡1只。将母鸡剁成3cm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汽锅内,加入姜、葱、盐等调料,再将洗净切好的黄精放入,上笼蒸3小时即可。[3]

    3.龙眼肉粥(《老老恒言》):粳米100g洗净,与龙眼肉15g同放入锅内,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3]

    4.归参鸡(《中国食疗大全》):母鸡1只,当归15g,党参15g。把当归、党参、葱、姜、料酒、精盐放入洗净的鸡腹内,入锅加水,小火煨炖至肉熟烂即成。[3]

    5. 花生衣红枣汤:花生衣5~10克,红枣10枚,党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7 关于紫癜

    紫癜(purpura[1][5])为病名[6]。《中医内科学》称紫斑,也有称为肌衄(见《医宗金鉴·失血总括》)、葡萄疫(见《外科正宗·葡萄疫》)者[4]。是指以皮肤黏膜出现紫暗色斑块及其他部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是小儿出血性疾病中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以血液溢于皮肤、粘膜之下,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者为其特征。

    《医宗金鉴·失血总括》:“皮肤出血曰肌衄”

    《外科正宗·葡萄疫》:“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虚人,斑渐方退”

    紫癜多发于学龄儿童,常见于西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详见紫癜条。

    8

    以上就是关于中医血证十大排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中医书籍排行榜(中医书籍排行榜名著类型)

    卫生局认可的中医康复理疗证(国家认可的中医按摩培训机构)

    中医推拿按摩师资格证报考条件(中医推拿按摩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有哪些)

    著名建筑物简笔画(建筑画手绘简笔画)

    工科硕士工资一般多少(工科硕士工资一般多少钱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