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界十大名胜古迹
世界城墙十大排名(世界城墙十大排名最新)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世界城墙十大排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本文目录:
一、世界围地面积最大的城墙是???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企图进一步吞并楚国,他看中了位于现在南京中华门的长干里一带,召见他的谋士范蠡监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当时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里又80步,占地面积也只有6万平方米,称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又在南京清凉山(又叫石头山)筑城,称为“金陵邑”,这也是南京又称“金陵”、“石头城”的来历。到了公元前211年,孙权又在金陵邑故址构筑“石头城”,即今日南京的重要历史遗存“鬼脸城”,这是当时的军事要塞,它依山为城,因江为池,地势十分险要。
城基因就自然山岩凿成,中段有几块荡红色砂砾岩因经古时长江水冲刷而凹凸不平,有如兽面,故俗称鬼脸城。石头城周长约3000米,南面开2门,东面开1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故不设城门。当时,石头城为孙吴水师的总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只。
城内建有石头仓库,用来储存粮食、兵器等物资。城西最高处还建有孙吴的烽火台。据说一旦发现敌情,在烽火台一举烽火,半日内即可传遍长江沿线。石头城地势险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称。以后由于长江河道逐渐西移,石头城的军事价值有所减弱。
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兴建城墙,此处石头城便成了南京城墙的一部分。如今石头城已是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二、世界上最长城墙是什么?
世界上最长城墙是中国的长城。下面就让我带你了解下长城吧。
世界上最长城墙简介: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长城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释出资料,历代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调查资料,中国明长城总长为8851.8千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故宫,泰山,兵马俑同为我国的第一批世界遗产,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上最长城墙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我国的“国山”泰山、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限制游牧民族的快速机动能力,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讯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讯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不怕苦的精神、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世界上最长城墙的起始点: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万公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其次是甘肃的长城。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缺不全,现在储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人们一般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世界上最长城墙的相关传说 : 孟姜女哭长城
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丈夫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当天,新郎被几个衙役,抓走了。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杞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讯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便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监,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杞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杞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三、世界十大名胜古迹
世界十大名胜古迹分别是天房、泰姬陵、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吴哥城、卫城山、国家中正纪念堂、布达拉宫、自由女神像和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1. 天房
天房(阿拉伯语:_______,罗马拼音:al-Ka_bah)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方屋”或天房、天房等。位于沙特阿拉伯麦加清真寺中心的高大立方体石殿,也被称为“ 天房”为世界穆斯林祈祷时。
最初是一座建于公元前十八世纪的宗教建筑。 穆罕默德将偶像清除为伊斯兰教的礼拜场所。 后来多次重建。
天房门高出地面约2米。 大门对面的墙上有两个标记,表明穆罕默德在那里祈祷。 到目前为止,穆斯林在进入天房时也曾向这两个标志鞠躬。
2. 泰姬陵
世界遗产泰姬陵“皇冠宫殿”位于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 泰姬陵被认为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至高杰作,其中包括38公顷的泰姬陵和183公顷的泰姬陵森林保护区。 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古迹,也是世界奇观之一。
3. 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建于公元前 2600 年之前,目前有 96 座金字塔。 大部分位于开罗西南的吉萨高原沙漠中,被世界公认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塔内有回廊、石阶、墓葬、木乃伊、法老的尸体等。
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三代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Pyramid of Menkaure),其中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 埃及金字塔成为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最持久的象征。
4.中国的长城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太熟悉了。 长城,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5. 吴哥城
吴哥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首都。 它在 12 世纪后期由高棉国王_耶跋摩扩建。 吴哥城呈方形,有城墙和护城河保护,城墙高8米,全城有5座城门。
6. 卫城山
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 它是一座综合性公共建筑,是宗教和政治的中心。 卫城占地约4平方公里,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卫城山上。 它建于公元前580年。
卫城上最早的建筑是雅典娜神庙和其他宗教建筑。 雅典卫城,又称雅典卫城,是希腊语“Acropolis”的意思,原意是“高处的城市”或“高山上的城市”。
7. 国立中正纪念堂
中正纪念堂位于台北市中心。 周围有杭州南路、中山南路、爱国东路、信义路。 占地面积24.79公顷。 1976年(民国65年)为纪念蒋介石而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4628535e5dde711b21e2ee4a8efce1b9c1661d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四、世界上围地最大的城墙
世界上围地最大的城墙是在哪里?长度有多长呢?让我带你了解下吧!
基本介绍
南京城墙,即南京地区于历朝历代营造的城池城垣,有狭义广义之分。但一般均指现今保存完好的明城墙。狭义范围:特指明朝京师应天府(即南京)营造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也是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遗产点。[1] 广义范围:指南京地区历朝历代建造的城墙,其中包括春秋三城(棠邑、濑渚、冶城)、战国两城(越城、金陵邑)、秦汉秣陵城、孙吴建邺城、六朝建康城、南唐江宁府、南宋建康府城、元朝集庆路城和明南京城(含京师城墙、浦口明城墙、六合城墙、江浦县城等)等。
历史沿革
公元前495年(周敬王二十五年)吴王夫差在冶城山建冶城始,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谋士范蠡在今中华门长干里一带筑“越城”,周二里八十步(约942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尽占吴故地,在今清凉山筑城,称金陵邑。211年,孙权在诸葛亮、刘备、张紘三人先后劝说下,将政治中心由京口(镇江)迁至秣陵(南京),第二年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建石头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石头城改为砖砌。周七里一十步,约今6里。明洪武二年,石头城作为应天府城的一部分重加修建。台城为东晋、南朝的宫城,在都城之内,相传梁武帝即饿死于此。位于鸡鸣寺后紧靠解放门处,长250余米,与明城墙相接,是南京明城墙中的一段“盲肠”。朱元璋原本准备从鸡笼山脚下的鸡鸣寺直接经过鼓楼岗与石头城相连,后为实战需要改变计划,利用玄武湖天然屏障,沿其向北筑城,一直扩大到临近江边的狮子山,把鼓楼岗以南的大片土地都围了进来。因“盲肠”与六朝宫城毗邻,长期以来人们以讹传讹,称之为“台城”。金陵城建于五代十国的杨吴时期。914年,升州刺史徐知诰派部下陈彦谦重修金陵城,周二十五里,至920年修成,三年后再次拓宽,917年以此为都城建南唐。使其“南倚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西带石头城”,城周四十里。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明城墙的建造正式拉开序幕。如今的南京城即明初的都城所在,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明南京城东连石头,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3.676公里,包括历代都城于其中,为世界第一大城垣。1366年8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之南建造新宫,此为第一期工程,至1367年9月完工;第二期工程自1369年至1373年,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江边;第三期工程继续进行至1386年12月“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墙的功绩也许可以从南京地区的顺口溜“神策金川钟阜门,仪凤定淮清石城,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定太平”中寻找出“内十三”的影踪。朱元璋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调动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京城城墙全长33.676公里,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1米,上宽4-9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传说朱元璋在建好都城后,带着他股肱大臣和皇子登紫金山观察城的形势,在一片赞扬声中,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朱元璋下令建造“外十八”的故事,外郭号称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16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也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为便利交通,自清代起,在定淮门与清凉门之间开辟草场门;神策门与太平门之间开丰润门(今玄武门);1921年开海陵门(今挹江门);1929年开武定门,改朝阳门为中山门,改石城门为汉西门;1931年开汉中门、中央门,改聚宝门为中华门;1934年开新民门;1936年开雨花门,1952年开解放门;1991年在三山门(水西门)以南开集庆门。1995~1996年,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1996~1997年,石城门复城城墙修缮工程。 1997~1998年,后标营段城墙排险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门段城墙加固工程。 1998~1999年,九华山西段城墙抢险加固工程。 2000~2001年,集庆门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2~2003年,石头城段城墙修缮工程。 2003~2004年,东西干长巷段、红山土段、神策门瓮城城墙修缮工程。
春秋三城
棠邑春秋战国时期,棠邑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至公元前334年复归于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棠邑县,属九江郡。楚汉相争,棠邑县初属楚。汉王三年(前204)楚九江王英布以其地归汉。汉,高帝六年(前201)封陈婴棠邑侯,为棠邑侯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名,棠邑称堂邑。元鼎元年(前116),堂邑侯国除,复为堂邑县,属临淮郡。
濑渚位置在今南京市高淳区固城镇新建村,南临固城湖和胥河。迄今为南京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和最古老的城址。后为楚灵王所克,吴乃移邑城于今溧阳市旧县南,改称陵平邑。因地在古濑水中的小洲上而得名。以城垣坚固,又称固城邑。周景王四年(前541),即吴王馀祭七年,由吴国设置。
冶城【主词条:冶城】南京最早出现“城”这一字眼,是从吴王夫差筑冶城开始的。南京的冶城遗址,地处今天的莫愁路东、文津桥畔,现在的地名叫朝天宫。冶城虽是南京最早的土城,但只是一座大规模的冶炼作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事防守性质的城池。所以,冶城还不是南京“城”的雏形,而只是南京“城”的胚胎。吴王夫差继承王位以后,为争霸天下,非常重视金属冶炼和兵器铸造,而当时南京西南铜井一带有丰富的铜矿、锡矿、铝矿,正是铸造青铜兵器不可缺少的好原料,南京由此才得以初露头角。为了充分利用南京丰富的天然资源,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南京城西的一个小土山上筑起一座土城——冶城,在这里建起了较大规模的冶铸作坊,冶炼铜铁,铸造兵器。城起于上的小土山,也就世称冶山了。相传在冶城山下也有一座与苏州虎丘同样的“吴王剑池”,更有传说认为“干将”和“莫邪”两剑是在南京的冶城铸就的。传说的真伪而今已难以详考了,但却为南京冶城增添了一层神秘美丽的色彩。
战国两城
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令范蠡筑城于今南京中华门外(古长干里),这是在南京建造最早的一座城池,史称“越城”。因筑城工程是由范蠡主持的,故又叫“范蠡城”。越工勾践在长千里这里建城,是因为此地地理位置优越。这里地势较高,北临秦淮河,南倚雨花台.西控长江。因此,越工在这里筑越城,用它作为进攻楚国的根据地之一。越城很小,城周只有“二里八十步”,相当于现在的942米,占地面积只有6万多平方米。目前南京越城遗址还存在,即现在的伏龟楼。
金陵邑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为屏障以图谋天下,遂于公元前 333年在峭立江边的“石头”(令四望山)建城,置金陵邑。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从这时开始,南京才有“金陵”之名,这是南京的第一个称谓。金陵邑故址,在今八字山与清凉山之间。
秦汉秣陵城编辑秦代置秣陵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曾经五次出巡,其中有两次路过今南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回归,至金陵时,几个陪同的望气术士见金陵四周山势峻秀,地形险要,就对秦始皇说:金陵有天子气。秦始皇一听大为不悦,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把王气泄散,并将金陵改为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秦朝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秦朝所置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都在今南京地区,其管辖范围为宁镇山脉以南,横山以北,茅山以西的广大区域。起初均隶属鄣郡,后又一度改属会稽郡。今秣陵镇(一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代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秣陵县城。
六朝建康城
吴的都城周20里余,南北长,东西略短,位置约在今南京城北部。宫城在城内偏北部分,西为孙权建的太初宫,东为孙皓建的昭明宫和苑城。东晋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吴旧城,增辟九座城门。齐时在土城外包砖。宫城是东晋咸和年间在吴昭明宫、苑城的旧址新建的,称建康宫,又称台城。据记载有宫墙三重,外周八里。南面正面是大司马门,直对都城正门宣阳门,两门之间是二里长的御道。御道两侧开有御沟,沟旁植槐、柳。大司马门前东西向横街,正对都城的东、西正门。苑囿主要分布于都城东北郊。宫城北有华林园,原是东吴的旧宫苑,宋时加以扩建。覆舟山有乐游苑,宋时就东晋药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东晋时筑长堤以防水患,并引湖水通入华林园、天渊池和宫内诸沟,再下注南城壕。建康无外郭城,但其西南有石头城、西州城,北郊长江边筑白石垒,东北有钟山,东有东府城,东南两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栅,设篱门,成为外围防线。都城南面正门即宣阳门,再往南五里为朱雀门,门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桥朱雀航。宣阳门至朱雀门间五里御道两侧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也主要分布在御道两侧和秦淮河畔。秦淮河南岸的长干里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乌衣巷则是东晋王、谢名门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贵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东青溪附近风景优美的地带。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内外遍布佛寺,有五百余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鸡鸣寺前身)、瓦官寺、开善寺和城东北摄山的石窟寺等。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长江,又从秦淮河引运渎直通宫城太仓,运输贡赋,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运渎,以保证漕运和城壕用水。建康城作为都城的三百多年中,不断发展,商业繁华,人才荟萃,文物鼎盛,成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南唐江宁府
隋唐统一中国,首都迁往北方,直到350年后唐朝灭亡,中国再次四分五裂,五代十国中南方的南唐在南京设置都城,改称“江宁府”。南唐是五代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南唐的皇城往下移,规模比建康城大了很多。南唐江宁城开设4座城门,南门(聚宝门)即现在中华门,西门明朝改为石城门,北门(玄武门)位于现珠江路和北门桥交叉地。但我们现在玄武湖边上看到的“玄武门”并非南唐江宁府的玄武门,也不是明朝南京城的城门,而是后开城门。玄武是一种古代神兽,古代王宫或古城的城门北门通常称为“玄武门”(包括北京故宫的神武门过去也是称为玄武门)。江宁城中央北部新建的皇宫(南唐宫)已不见踪迹,现洪武南路和中华路即为当时从南唐宫通往南门的中轴线(御街)。
南宋建康城
1129年,宋高宗曾一度来过金陵,并改江宁府为“建康府”,表示要在这里领导抗金,恢复北宋的河山。1135~1162年,建康城先后四次重修。建康城内的布局是:将南唐宫城改为行宫,宫门前的虹桥改名"天津桥"(今内桥)。行宫的东、北、西三面大多是军营,官署和学校主要在行宫的东南面,如今的"夫子庙"就是宋代开始建立的"建康府学"。商业区和居民区,则集中在行宫南面和西南面的秦淮河两岸。南宋建康府城城垣因袭杨吴、南唐旧址,其周长、形制及范围等,殆与之同。其略云:城墙周长二十五里四十四步,约折合今14020米,城墙顶部有女墙和雉堞。其北界在今珠江路、广州路南侧一线,北壕即今北门桥下一线水道,东界在今龙蟠路西侧一线,东壕即今玄津桥下一线水道。南界及西界大致沿今明代城墙雨花门、中华门至水西门、汉中门内侧一线,汉中门以北则折向东北与北垣连接。今清凉山及石头城在城外里余,乌龙潭是当时一段城壕。整个城垣为一南北略长、东西略短的不规则方形。其折拐处除西北角乌龙潭段外,城西南角、栅寨门段城墙以及大西门北一段城墙亦见折拐现象,城东南隅南侧城外倚墙还建有伏龟楼。城墙的宽和高,《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均记上端宽二丈五尺(约折今7.75米),下端宽三丈五尺(约折今10.885米),高二丈五尺(约折今7.75米)。城墙之外、城壕之里筑有宽四丈一尺(约合今12.75米)的低矮羊马墙。
明朝南京城
南京故宫卫星复原图呈倒凸字形。皇城与宫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筑,合称为“皇宫”。皇宫在形制上,依照《礼记》设五门三殿的旧制,从外向内依次为“洪武门、承天门、瑞门、午门、奉天门”五门;在这五门之后,设“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三大正殿。六宫则依照《周礼》旧制,正殿之后设置乾清宫和坤宁宫,相对两宫正门设有“日精门”和“月华门”,以喻帝、后之居犹如天地日月长存。在皇城城垣上共开筑城门七座:皇城的正南门是洪武门,位于京城正阳门(即光华门)内北面。进洪武门后,为南北向的千步廊,两边建有连续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门前的横街分别转向东西而成为曲尺形。千步廊后面两侧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过了外五龙桥即是承天门(相当于北京天安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在宫城南面正中的午门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门之间,建端门以及端门和承天门楼各五间,端门两旁的御道东西两侧,建有南北向的宫墙,把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隔在外头,使得这条御道更加森严,成为通向宫城的惟一交通线,因而承天门虽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实际上成为进入宫城的正南第一道门。承天门前南北走向的皇墙上,建有衔接长安街东、西相向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在皇城主城的东面为东安门,西面为西安门,北面为北安门。
《康熙南巡图》中的通济门段城墙在皇城西南角的皇墙下,为宦官诸监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库、房、厂等为朝廷服务的机构,有的设置在宫城里,有的设在皇城内。皇宫内、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内、外五龙桥,还在东长安门外附近建有“青龙桥”,在西长安门外附近建有“白虎桥”,即堪舆术中常用的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之制。皇城城墙修建时间: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洪武二十六年(1392-1393年)历时1年城墙高宽: 城高6-7米,城宽2-3米城墙长度:9.95千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开有城门:开有7座城门,洪武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承天门。消失时间:清末-民国时期(西安门等地标建筑保存至今)
以上就是关于世界城墙十大排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