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垃圾场填埋场景观设计(垃圾场填埋场景观设计规范)

    发布时间:2023-03-28 05:57:36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65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垃圾场填埋场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垃圾场填埋场景观设计(垃圾场填埋场景观设计规范)

    一、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分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下文来浅析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

    摘要: 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渗透到城市和住宅建设的各个方面,从花园、庭院、公园到城市广场、街道、街头绿地、校园、社区等,无不被景观设计所覆盖。作为设计师该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处理好园林景观与“原生态环境”的关系?怎样做到“功能性、艺术性、生态性”的完美结合?我们的观点是:绿色的不一定是生态的,在利用大自然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善待大自然。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原生态环境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has penetrated into cities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ach aspect, from garden, the garden, park in the city square, streets, street greening, campus and communities,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covered landscape design. As a designer should use the mentality of how and way to handle good landscape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o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sex, artistic, ecology" perfect combination? Our idea is that: the green is not necessarily the ecological, in using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don't forget the good nature.

    Keywords:landscape;design;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1园林景观设计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原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4对自然友好的得与失—以云南丽江原生态环境设计规划为例

    对一个城市来说,在其形成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会自觉地沿着原始地形,顺应自然条件尽量少动土方,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又使城市的风貌和景观比较丰富,而且少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的城市就是对自然友好的城市,是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城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这种最初的对自然的友好已经越来越少见。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由于可以凭借各种技术手段,所以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将自然原有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并且完全将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意志的产物。回过头来权衡得失: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方便感。但与此同时,为修补给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人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常常会远远超过享用到的舒适与方便,我们的确得到了很多,但我们失去得更多。除自然环境外,不仅仅是“文化景观”,而是城市的历史和性格。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中也有一部分完美的原生态设计经典,如活着的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就是最好的案例。

    具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鲜活的、不断生息运转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在中国的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首例,在世界也属罕见。丽江虽具多民族文化精髓,却不失纳西民族之风采。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明时具规模。占地面积38km2,“城依水存,水随城在”,规划区内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水势沟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最值得骄傲的是丽江古城不是死城,它现在生活着6000多户居民,商业活动频繁,仍是丽江地区、丽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丽江的原生态是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保持着最初始的原始自然风貌。原生态的自然美没有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像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本旅游区吸引游客的最基本要素,为切实把景区保护养育成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其中,旅游区生态保护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对旅游区整体环境的保护;本区的核心景观是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在开发建设时从用地布局、景观设计、旅游项目设置及游线组织等方面牢牢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休闲度假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原生态景观手法营造回归丽江过去的繁荣,同时也明确阐述了原生态景观的含义,即在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干扰原生态景观或生态原状景观,其中的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是原生态景观的表现手段之一。对古镇改造的过程,也是对怎样实现传统、现代、原生态以及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的探索过程。为丽江带来经济上与社会上的多项效益,使其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和谐旅游景区,这一系列的举措值得我们在园林景观原生态环境设计中得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2]寥志豪.以苏州为中心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4]李嘉球.苏州状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6]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8]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

    二、垃圾场选址与适宜性评价的一般原则

    一、垃圾场选址适宜性评价的一般原则[6~17]

    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基本原则是,以合理的技术、经济的方案和尽可能少的投资,实现垃圾减容无害化及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中除了要考虑环境地质条件外,还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交通、地形、气候、地表水文条件等等因素[6~17]。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和处置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我们认为垃圾填埋场选址的基本原则包含如下:

    (1)规划区与城市的距离

    垃圾填埋场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传播臭气,污染地下水、地表水资源及土壤,危害城市居民健康等方面。因此,宜远离城市为好。

    (2)交通运输条件

    从经济上考虑,交通便利的地方,运输成本低。而在无路的情况下,应考虑修路的难易程度,一般要求场地距已有公路不超过500m。

    (3)环境保护条件

    垃圾填埋场应避免对地表水造成污染或污染性很小,垃圾的渗出液不可随意排入土地或农田中也不要堆放在河流两岸。应远离居民区500m以外,远离飞机场10km以外。

    (4)场地建设条件

    填埋垃圾场选址一般要求地形越平坦越好,除垃圾处置区外,还需留有建设办公室、磅称房、机动区和作业区等的地方,最好同时考虑可作填埋场衬垫系统的黏土材料来源、通水电情况、场地容积及汇水面积等条件,尽可能选择在这些条件较好的区域。

    (5)地质环境条件

    垃圾填埋场址需重点考虑地质环境条件,一般宜选在:地下水位埋深大、远离水源地800m以上,与供水井的距离至少大于50m,包气带土层厚,底部土层渗透系数较小(在10-7cm·s-1以下),岩石节理、裂隙及岩溶、深大断裂等发育较低的地区。同时需避开可能存在的边坡失稳、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易发区。一般低洼湿地、河畔、沟浜、专用水源地等地段不宜建场。

    (6)场地可利用性

    填埋垃圾场选址应满足场地容积可使用10年以上,这样才能基本保证处置垃圾成本经济合算。并尽可能利用废弃土地、荒地或便宜土地,来降低成本。避开未开采地下蕴矿区、溢洪道、洪泛区。

    二、垃圾场选址适宜性的一般评价方法

    (一)垃圾场选址适宜性评价思路

    按照上述原则选出的垃圾填埋场,只能满足规划阶段使用,作为真正的可使用垃圾填埋场,还需作进一步的地质详勘和适宜性评价工作。城市垃圾场选址的适宜性评价思路如下:首先从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场地建设条件、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对拟选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考察评价,再根据不同地质环境区(如岩溶地区、黄土地区、平原区、基岩山区等)的地质环境特点,重点针对拟选场地的水污染防护性、场地稳定性及场地可利用性方面进行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再按一定的分析法则或模型方法对拟选场地的适宜性进行全面评价[6~9,15~18]

    (二)垃圾场选址适宜性的一般评价方法

    1.评价模型选择

    可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方法或模型很多,有灰色聚类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专家系统法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法等等。对于城市的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而言,它的评价因子与数量是有限和基本稳定的,并且针对每一评价因子的优劣评判都有稳定或较稳定的等级或标准界定,可以说对于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基本是按照各分类影响因子的标准值或最佳状态值的指引而进行的。根据上述相应的选址评价思路及原则,结合选址评价因素组成复杂,且又具有分层及递阶影响的特点,宜采用条理、层次清晰的层次分析法进行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它不仅便捷、易于操作,综合处理好了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因素间的复杂关系,又得到了可比较量化的结果,方法较为科学[6~9,15~18]

    2.垃圾场选址的一般评价方法

    (1)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影响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因素的构成特点及层次分析法原理,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评价,应在依据城市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规划及生态与地质环境特点基础上,从主要考虑场地可利用性、环境地质条件、环境保护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建场条件及社会环境条件等六大方面因素,各大影响因素又包含了若干子因素等递阶式影响来进行。具体步骤可先按照同级并列、下级递阶归属法则进行分类与排列,构造出一个层次结构的分析模型(图4-3-1)。按此层次分析模型,可将上述递阶分类与排列的各影响因素按一定法则进行重要性排序,再把各层次影响目标场地的评价因素进行逐一量化计算,得出每层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将这些权重值纳入到一定的公式中计算,即可求出候选目标场地的得分值,根据这些得分值即可对目标场地的适宜性做出最终评价。这样构建的模型,即为针对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适宜性的评价模型。

    (2)计算公式

    对于上述构建的评价模型,其计算公式适宜采用多目标、多层次加权乘积的目标函数来描述,它是通过建立一个广义的目标函数,将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适宜性评价涉及的各个子系统(子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计算量化来实现其适宜性评价目的。这个广义的目标函数为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Z为某堆放场适宜性总分;i为第一层制约因素第i项影响因素,i=1,2,…,n;n为某堆放场第一层制约因素个数;Zi为第一层制约因素第i项影响因素之总分。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Zi为第一层制约因素第i因素之总分;i为第一层制约因素个数;j为第一层制约因素第i项影响因素的第二层子因素第j子因素(j=0,1,2);L为第二层制约因素第三层子因素的第L子因素L=0,1,2,…,n;K1为第一层制约因素第i项影响因素之个数(K1=1,2,…,n);Ki00为第一层制约因素第i子因素权重;Kij0为第二层制约因素第j子因素权重;KijL为第三层制约因素第L因素权重;KijLS为第三层制约因素第L因素实际贡献权重。

    由此,利用以上层次分析法和相应的评价模型可实现对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的适宜性评价。

    三、垃圾填埋场的资料包括哪些?以前没接触过谢了。

    大量的土方开挖和局部的土方回填碾压;边坡的削坡与压实的资料应该按照市政工程的质量评定表评定整理,土工膜的防渗膜的资料市政工程质量评定表可以参照水利工程的质量评定表评定整理。

    下列的范例。。请参考!

    阿苏卫垃圾填埋场资料

    北京市阿苏卫垃圾填埋场是北京最大的垃圾处理厂,原位于昌平区百善乡,现扩为昌平区小汤山镇。从1986年开始修建,1994年投入运营,占地26公顷,后扩为60.4公顷,原设计垃圾填埋总量为1200万立方米,使用寿命17年,每日处理垃圾能力为2000吨,承担着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及中南海、国务院、昌平小汤山等七个乡镇的全部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服务人口200余万。但后来每天处理垃圾量达到3500吨,这些垃圾包括来自朝阳区、顺义区和昌平区的商业垃圾。村民们甚至在这个理应填埋生活垃圾的地方,看到了医疗垃圾。

    今年60多岁的研究员赵章元去年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退休,现在是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评估中心专家组成员。他曾对阿苏卫垃圾填埋场作过渗漏检测试验。“阿苏卫垃圾填埋场主体部分是原先建的,防渗性很差,漏得厉害。”赵章元指出,电池等垃圾一旦分解,就会释放出直接致癌的重金属和有毒有机物。长期向地下渗漏大量剧毒、有毒物质和各类病原菌、病毒等污染物,地下水的污染将难以收拾。而长期生活在高度污染的环境中,人们对疫病的传播将难以设防。

    赵章元发现在距离阿苏卫垃圾填埋场东南4公里以外的张坊村,地下水也已经遭到污染。按此计算,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周边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下水已经受污染。昌平区位于北京西北,那里是北京地下水的上游。赵章元说,垃圾填埋场不应该设在那个地方。中国地质大学的程业勋教授说,小汤山下的阿苏卫选址存在很大问题,北京城的地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面是地下水的上游。而阿苏卫恰恰位于上游地区。

    赵章元在2001年受北京市市政管委委托,对阿苏卫垃圾填埋场渗漏进行勘测。翌年,北京市政部门开始治理,投资1700万建造一圈围墙,将垃圾填埋堆围起来,对地下做了帷幕灌浆。他对这个做法并不满意,并在论证会议上提出意见,认为这样把垃圾圈在一个漏盆中,只能减缓侧漏,不能解决盆底渗漏问题。与会专家认为该问题十分重要,应另行做专题论证,但事后却杳无音信。 (经济观察报)

    据《经济参考报》2005年报道,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周围,已经出现了几个“高病村” ,患脑血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人数比以前明显增多。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对阿苏卫村的空气进行检验,发现该村细菌菌落总数每标准单位已超过6000个。村里儿童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比率明显比其他地区高。

      六里屯垃圾填埋场举办了“公众开放日”。那天,垃圾填埋场附近的数百名居民前来抗议,要求停止修建垃圾焚烧发电厂,理由垃圾焚烧厂产生无色无臭的强致癌物二恶英。”

    赵章元认为,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最大的问题是选址:“国际上对于垃圾焚烧带来的危害,也没到随意控制的地步,因此,选址必须远离人群。”选址有问题的还不止六里屯垃圾焚烧厂。

    赵章元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应尽快查清地下渗漏的各类污染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处置。尤其是在北京北部和西部的山前平原地区,作为首都重点保护的环境敏感区,以及许多新型居民小区的上游,一切易发生渗漏污染的垃圾填埋场、输油管罐以及大型传染病医院等均应避开这上风上水的首都宝地。 (新京报)

    2009年07月14日,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组织对垃圾处理议案办理的第七次专题调研。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到昌平区阿苏卫垃圾处理场调研。

    上午,调研组来到阿苏卫垃圾处理场,进场后就闻到较浓的垃圾味道。对此,北京市政管委的负责人表示,现在阿苏卫垃圾处理场正超负荷运转,作业面很大,垃圾的味道很难控制,目前也正在积极分类减量,加快建设燃烧场和堆肥场。

    北京环卫集团董事长梁广生表示,阿苏卫垃圾处理场规划三大系统:卫生填埋、垃圾综合处理和垃圾焚烧发电,目前建成且正在使用的是卫生填埋系统。综合处理场将于今年建成投产,焚烧场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将于年底开工建设。

    三大系统全部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到3800吨,基本满足需求,同时垃圾处理的结构也将改善,由100%填埋改变成31%焚烧、42%堆肥和27%填埋。

    环卫集团董事长梁广生介绍,目前阿苏卫填埋场日处理垃圾3800吨,超出设计处理能力1800吨,长期超负荷运转已经不堪重负。市政府副秘书长周正宇表示,“我们计划在500米核心区的范围外,扩充半径两公里的控制区,以消纳更多的垃圾。周边的产业结构也要进行调整。”

    针对有市人大代表提出对垃圾场进行实时监测并公布数据建议,市市政管委会主任陈永表示,对垃圾场的实时监测和公布没有技术问题,将来焚烧厂建成后会考虑向公众公布与其相关的数据。 (北京晚报 新京报 京华时报)

    2007年5月10日,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厂正式投产。电厂一期工程包括沼气收集、发电及并网系统,安装2台沼气发电专用机组,装机容量为2,700千瓦,每年满载发电量可达2,100万千瓦时,可供北京市1.7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量。随着填埋场垃圾量的增多,气体产生量逐渐增加,在未来几年里,预计可设置6 台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8,000千瓦。 (北京日报)

    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厂将于2009年年底前在昌平区小汤山镇阿苏卫村和百善镇百善村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20亩,预计2015年建成。

    据了解,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阿苏卫垃圾综合处理园区阶段性项目,建成后日焚烧垃圾1200吨,每年发电达1.5亿度,可使园区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70%。作为本市首座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大型垃圾处理中心——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垃圾堆肥、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主要承担东城区、西城区和昌平区的全部生活垃圾和朝阳区部分生活垃圾的处理,服务区域约18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350万,日平均处理垃圾4500吨。 (北京日报)

    为了解决垃圾填埋场的臭味问题,市环卫集团有关负责人2009年4月18日表示,将公开招标,邀请有技术能力的公司采用新技术为市属八大垃圾场中的阿苏卫填埋场、安定填埋场和北神树填埋场除臭。据了解,此前臭味问题比较严重的高安屯垃圾场因存在超负荷运转的情况,为迅速解决臭味问题,其承担的一部分垃圾处理任务被转移到北神树和阿苏卫两家垃圾场。因两家垃圾场距离居民区较远,所以臭味并未影响到居民生活,但仍存在臭味问题。 (京华时报)

    近年来,北京市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民众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然而,隐藏在经济繁荣背后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由其引发的高发病率,如今却日益突出。

    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监测表明,北京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均居全国首位,其发病率之高,令人震惊。而现代医学发现,人的疾病80%与水有关。垃圾、污水、农药类、石油类等废弃物中的难降解有毒物,很容易通过地下水直接进入食物链系统,当食物链上游的动植物食品或地下水直接进入人体后,就会使人体罹患癌症。

    事实上,目前北京市地下水的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而研究表明,地下水的污染大户是城市垃圾填埋场、加油站及一些工农业废水。被污染的地表水也会时常向地下渗漏。垃圾填埋场和加油站被人们称为“地球的两颗毒瘤”。

    检测证实,北京的几个大型垃圾填埋场均已发生了明显的渗漏。有些已造成周围十几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得不能饮用。问题最大的是位于首都优质地下水补给区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和六里屯垃圾填埋场,它们直接威胁着下游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在填埋场附近的一些村庄里,高发病人群明显增多。村民不敢再饮用地下水,而一些喝了地下水的牲畜常常出现死胎。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章元)

    对周围别墅项目的影响:阿苏卫垃圾填埋场改建成永久焚烧发电厂,因为地势、河流和地下水走向,对南及东南方向的别墅影响较大,影响最严重是保利垄上,位于马坊的长河玉墅、渡上、橘郡、温哥华森林等。因为垃圾场正南的牛坊圈村已受污染,所以壹千栋将来也会有一些影响。北边的汤HOUSE距离不远,可能会有影响。如果渗漏污染严重,北七家镇附近的别墅也会受影响。纳帕溪谷偏东北方向且有一定距离,估计影响很小。

    灾难性的后果是:渗漏很严重并污染到温榆河,这将对下游的几十个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焦点房地产网-谈房论市-无双论坛)

    关于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解决办法之一

    据悉,该项目申请了联合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企图通过使用垃圾焚烧发电来减排二氧化碳,控制全球温室气体变暖,同时在联合国申请由于减排而获得的补偿资金,该项目目前已获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但申请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要求十分严格,必须通过当地利益相关方的同意,如果我们能拿到证据证明该项目不能得到利益相关方同意,而且很多人反对的话,至少从这一层面会重视起来。希望我们能联起手来想办法。

    如果大家认为该发电厂不应该建设在城市上风向,可以跟帖留言,如果反对的比例占大多数,我可以将该帖作为一个证据,等该项目在联合国挂网公示的时候,作为当地居民利益相关方的反对意见来反对该项目的实施。

    广泛征集大家的意见,最好是已经在附近住的业主,如果能有任何数字、照片、个人感受等等能够作为实际证据的,以及个人意见的东西请跟帖留言,即使到时候要翻译成英语,这件事情由我来做。等该项目在联合国挂网公示的时候提出反对函。

    2009-7-9,bjhb 昌平大学城论坛

    我个人建议,我们做工作的侧重点最好是不反对项目本身,而是反对项目的建设地点,它应该建在远离居住区的地方,尤其不能建在离大学城这样人口密集区太近的地方,大学城是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地方,难道想让毒气把大学生都给毒害了吗?所以我们还可以把这消息放到进驻大学城学校的网站上,我们和进驻大学一起反对力量会更大的。

    Nature

    四、垃圾场分布现状调查

    调查内容:查清垃圾场分布现状,包括垃圾场的位置、数量、堆填高(深)度、堆放时间、处置方式、占地情况(面积、土地种类、修复利用可能性等)、附近居民的反映;与附近居民点、地表水体、供水水源、旅游景观、重要设施等的距离。

    一、调查方法

    垃圾场分布现状的调查主要要求查明地点、场地大小、堆放量、堆放时间、占地面积等。调查方法主要包括遥感与地面调查两种。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遥感解译调查——遥感调查垃圾场的分布状况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解译的内容有:工业、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的堆放状况,堆放点的分布,堆放点的面积、数量等。卫星影像空间分辨率较高,可达到3~10m的水平。一般道旁、沟渠、河畔、土石坑等分布的小垃圾堆能解译出来,更不用说大的垃圾处置场了。在正式开展调查之前,充分收集和分析资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资料收集与分析

    除收集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外,还要收集、分析和研究所调查的城市过去的城市遥感工作,特别是固体废物堆放或处置遥感解译成果。这些资料的齐全程度直接关系到遥感调查工作。这步工作做好了,再开展遥感解译工作。

    用于城市垃圾堆放状况调查的遥感技术主要由航空遥感及卫星遥感组成。下面分别介绍。

    2.航空遥感技术[13]

    (1)航空遥感像片判读解译。对航空遥感像片的判读解译,是根据像片上的影像特征——形状、大小、色调、纹形、布局和位置去识别目标和解译某种现象的。垃圾堆在像片上有逼真、清楚的影像。①形状特征。形状特征指地面物体外部轮廓的俯视图形在像片上所表现出的影像形状。影像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物的某些性质,所以形状特征是识别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②大小特征。大小特征是地物在像片上的影像尺寸,像片比例尺能明确给出地物大小的概念。③色调特征。色调特征是对黑白像片而言,是指物体辐射亮度在黑白像片上所表示出的由黑到白的各种不同深浅程度。不同的地物反映在像片上影像的色调不同。④纹形图案特征。细小地物在像片上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所组成花纹图案的影像,称之为纹形图案特征。每种类型的地物在像片上都有本身纹形图案。⑤位置布局特征。位置布局特征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地物间空间位置配置关系在像片上的反映,在地面上的各种地物都有它存在的位置,并且与周围其他地物之间有某种联系。

    根据航空遥感像片上的形状、大小、色调、纹形、位置布局等影像特征,初步确定以下几种情况为垃圾堆放场所:①在居民地及周围的空地处找出影像发白、发虚,与周围影像色调不一样,一般有小路连接并且小路到此终断,此处一般为生活垃圾或混合垃圾堆放处。②在远离居民地且较平坦处,在判读仪上观察有公路通往此处,其外围是围墙或隔离网,中间有高出的小山包,影像与周围其他地物不同,有明显的纹形特征,毛绒绒的,呈不规则形状。一边较陡,一边较缓,旁边有独立房和停车场。此处一般为正规的垃圾处理场、转运站等设施。③在影像上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大坑。坑里一般有水,坑壁较陡,周边较大,有通往大坑的道路。一边在坑沿上向坑中延伸,且影像发白,形状不规则。坑边有走动或停靠汽车。此处一般为垃圾填埋坑。

    表2-1和表2-2分别为垃圾堆场在航片的天然彩色图像和彩红外图像上的解译标志。

    表2-1 垃圾在航片天然彩色图像上的解译标志

    (2)现场抽检。为了检查室内航片解译成果的可靠性,使之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北京市垃圾堆的分布状况,北京市环卫科研设计所与北京军区测绘大队组成联合检查验证小组,对北京市垃圾分布状况,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验证。各区验证情况见表2-3。

    (3)体积和质量计算。随机抽样验证在4个近郊区进行,总抽样堆数165堆,错漏堆数5堆,错漏率为3%,错漏均在允许误差之内。引起错漏的原因,主要与车行道两旁种植的树覆盖有关。因此遥感解译成果质量是很高的。

    体积计算公式:

    城市垃圾地质环境影响调查评价方法

    表2-2 垃圾堆在航片彩红外图像上的解译标志

    表2-3 抽样验证统计表

    式中:V为垃圾堆体积(m3); A为垃圾堆平均厚度(m);f为垃圾堆面积(m2)。

    公式中使用的A值、f值,是由参加现场检查、验证人员提供的测量值,由于量具和操作有可能出现误差,这些计算值只能作为参考。

    质量计算公式:

    式中:G为垃圾质量(t); Q为各类垃圾的密度(t/m3)。其中:生活垃圾密度0.5t/m3;建筑垃圾密度1.2t/m3;工业垃圾密度1.5t/m3;混合垃圾密度0.8t/m3

    (4)调研结果。调查结果见表2-4、表2-5。在垃圾分布总数中,地面堆放663堆。填埋坑45个。地面堆放占地面积36~100m2的垃圾堆占多数。而填埋坑占地面积基本在3000m2以上。就垃圾类型而言,生活垃圾占大部分。

    表2-4 按占地面积统计垃圾分布数量

    表2-5 按垃圾类型统计垃圾分布数量

    将调查结果在地理底图上,标出100m2以上垃圾分布点位,其中占地面积大于3000m2的堆放物或坑位按实地分布形状标出,小于100m2的堆放物只反映在统计表中。

    (5)垃圾调查结果比较分析。1987年与1997年垃圾调查比较情况见表2-6、表2-7。

    通过比较,结合垃圾分布图,可得出如下结论:①垃圾堆放数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北京三环路以内已经没有垃圾堆。堆放总数已从1987年的2882堆下降到1997年的663堆,是1987年的23%;占地面积从1987年的456万m2,减少到1997的148万m2,只是1987年的32.5%。说明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已经明显改变。包围已明显变稀、变薄,并向外推移。②垃圾填坑现象严重,填埋的垃圾面积大于地面堆放的占地面积。此次调查,垃圾填埋坑45个,占地面积420万m2。从数量上来看,填埋坑数远远少于地面堆放的垃圾堆数,但填埋坑的占地面积,却大大超过地面堆放的占地面积,且填埋坑占地面积超过5万m2的占50%以上。从现场实地调查看,有些填埋坑启用时间并不长。由于1987年的调查中没有计算垃圾坑的面积,而1997年调查的是垃圾“坑”和“堆”,故得出垃圾占地总面积增加的结论。③垃圾占地情况不均匀。

    表2-6 占地面积36m2以上的垃圾分布状况比较

    表2-7 占地面积100m2以上的垃圾堆在各环路分布状况比较 (单位:个)

    从1997年垃圾分布图可以看出,西北方向垃圾堆和垃圾填埋坑相对较少,西南方向垃圾堆和垃圾填埋坑比较集中。而且占地面积在3000m2以上的也相对集中。④垃圾由过去分散堆放,转为现在的集中堆放和大面积填埋,由地面堆放转为向坑中填埋,对地面水污染形成潜在危险。

    3.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用于城市垃圾分布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是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工作步骤一般要经过遥感数据选用、数据处理、建立解译标志、解译、分析处理和编写成果报告等过程。作者以滹沱河流域石家庄段垃圾分布调查为例,来说明该过程。

    (1)遥感数据选用。根据调查区已有的卫星遥感数据情况及调查任务要求,我们选用下列遥感数据。

    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MSS图像。MSS图像拥有4个波段,图像资料分胶片和计算机兼容磁带(CCT)两种,地面分辨率为79m,影像比例尺最大可达1:20万。

    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ETM图像。TM图像是当前地学遥感应用的重要航天资料,它拥有七个波段,地面分辨率为30m,影像比例尺一般为1:5万,可满足1:5万制图的需求。ETM图像为增强型TM图像,增加一个全色波段,地面分辨率为15m,可满足1:2.5万地质制图几何要求。

    根据项目要求,本次遥感解译,20世纪70年代数据源采用陆地卫星MSS图像,时相为1976年11月15日;20世纪90年代数据源采用陆地卫星TM图像,时相为1993年10月19日;21世纪初数据源采用陆地卫星ETM图像,时相为2002年5月26日。虽然TM数据与ETM数据,年内时相相差五个月,由于此两时相一个为秋末,一个为春末夏初,对林草地的解译基本无影响;此工作区内水体主要由滹沱河、渠和人工湖泊等组成,滹沱河和渠中的水主要由当年的降雨量决定,而人工湖泊的水不受时相限制。在解译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三种图像时相基本能够满足项目的解译精度要求。数据源及解译要求见表2-8。

    表2-8 数据源及解译要求一览表

    (2)数据处理。获得的原始遥感数据是分幅和分波段的数据,它们存在着空间误差、光谱差异,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几何校正、图像镶嵌和光谱校正。同时为了提取水土生态环境演变专题信息,需要进行数据波段彩色合成、数据融合、影像增强、区域信息、植被信息提取分类和GIS复合等处理工作。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路线如图2-1所示。

    图2-1 遥感数据处理技术路线

    (3)建立解译标志。采用卫星遥感技术调查地面垃圾,不仅需要建立垃圾堆(场)的解译标志,为了便于在众多的生态地质要素中识别出垃圾堆(场),也需要建立其他生态要素解译标志。包括垃圾堆(场)在内的生态地质要素解译标志,主要根据遥感影像图上的色、影、形、纹等特征来建立。此次解译要素主要有地表水、林草地、农业用地、山地、河道沙化地、湿地、垃圾、居民地等。其在三种遥感数据上的基本解译标志如彩图1所示。

    (4)垃圾解译。卫星数据不同,其在影像上的具体表示也不同,其主要影像特征如下:①MSS卫星数据:由于MSS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且20世纪70年代垃圾堆放也并未形成较大规模,因此,在MSS卫星数据解译过程中未细化出垃圾。②TM卫星数据:垃圾在此卫星影像上呈现蓝灰色调和淡紫红色调,由于堆积成分复杂,所以色调不均匀,色调影纹给人胶状的感觉。仅对较大面积垃圾进行解译。③ETM卫星数据:垃圾在此卫星影像上呈现黑色调、蓝灰色调、紫红色调和暗紫色调,由于堆积成分复杂,所以表现出的色调也多样,且色调不均匀,色调影纹给人胶状的感觉。

    (5)解译结果。通过上述工作步骤,解译出区内垃圾堆放概况为:TM和ETM数据上能解译出较大面积的垃圾堆,TM数据上解译垃圾点13个,总面积1.020 km2; ETM数据上解译垃圾点34个,总面积1.458 km2。总体来说城市集约化的增强以及工业的发展,各种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不断增加,亟待有效的垃圾处理方案出台,对其治理。这些解译结果如彩图21、彩图22所示。

    4.野外实地调查验证

    (1)验证必要性。不管是航空遥感或是卫星遥感解译,尽管建立了解译标志,但由于地面地物影像特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特别是相当多的城市垃圾都采用填坑或填埋在低洼地带,使用期满的场地都用土进行不同程度的覆盖,或者是长满了植物,或者由于影像图分辨率不高,小型垃圾场不能显现,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因此在航片或卫片上不能准确地显现(彩图2、彩图3)。为准确可靠,在室内像片解译的基础上,必须进行野外像片调绘和野外作业控制测量。

    (2)具体操作。野外作业人员持像片和地图至现场。根据影像与实地比较逐一对照检查,准确记录其各项内容。对像片解译中遗漏的,多查多问,然后进行补绘。

    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主要用像片影像划定其范围,根据现场情况,确定其占地面积、厚度及类型。对小型垃圾堆,由于地面分辨率不高,以野外作业调查为主。用皮尺测量其占地面积和厚度,保证各项记录的准确性。

    二、地面调查

    标准的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在近十几年才有的,数量上很少。而非标准的垃圾场占绝大多数,一般都随意或简单地堆放在沟壑、沟渠、河床、采石砂坑、低洼的荒地等负地形中,且不少经过了掩埋,之上长满了植物或建了房屋等。这种负地形中经过掩埋,其上长满植被或建了房的垃圾场,别说卫星或飞机上采集不了真实信息,调查人员若没有经验,地面调查时也未必查出来。

    在北京周围所做的面积为2000 km2的同一范围内,地面调查查出176个,而卫星遥感查出大小相同的垃圾场仅61个,仅为地面查出的1/3多些。

    不仅遥感调查结果验证需要地面调查,垃圾场对环境影响调查涉及到许多方面,如垃圾场附近地表水、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及水、土等样品的采集等,都需要进行地面调查。这里仅叙述垃圾分布状况的地面调查,内容仅涉及查明垃圾场的地点、大小、堆放量、堆放时间等,其他内容的调查将在下列相应内容中做对应叙述。

    垃圾的地面调查与一般地质地面测量在路线布置、调查方法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主要包括走访与咨询、路线部署和实地调查等三方面。

    (一)走访与咨询

    如果在地面调查开展之前已经做了遥感解译调查,对垃圾堆放场或处置场已有相当的掌握,那么,对走访与咨询工作依赖性相对降低。否则,一定要做好这步工作。

    为顺利开展地面调查,之前要先进行走访与咨询,对象是环卫、环保、市政等部门的相关工作者。若过去该城市已开展过城市垃圾分布状况调查,包括实地和遥感调查等类似工作,且已收集和掌握到的资料比较齐全,我们能对城市垃圾的分布范围、垃圾场的地点等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那么地面调查路线及工作部署就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调查效果将事半功倍。

    当然,做过垃圾场分布的遥感调查或地面调查的城市一般是大城市,数量并不多,多数城市都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但一般的环卫部门都大体对所清运的垃圾堆放地方等情况有些掌握,他们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大体情况。这对路线部署和地面调查工作的开展也是非常有用的。

    (二)路线部署

    城市垃圾场地分布一般在城乡结合部位、道旁、沟边、河畔、土石坑中、山谷里、低洼的荒地和废地里,与一般的地质现象规律不同。城市垃圾的调查路线部署,与一般地质调查路线部署差别很大,因此,不能按照1:10万或1:5万或其他比例尺环境地质等调查规范执行,不执行严格的调查点密度控制。但需要调查者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部署工作。路线部署要遵循下列原则:

    1.重要地带重点布置的原则

    重要地带为城乡结合部位的道旁、沟边、河畔、土石坑中、山谷里、低洼的荒地和废地里,或其他有资料显示的地方。

    2.尽量不重复原则

    一般地说,路线重复降低工作效率,不允许无意义的重复。但城市垃圾的调查免不了重复。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许多城市垃圾场常常被填埋,或上面建了建筑物,或用土覆盖后又重新种植,即使从旁路过,也往往不易发现,因此,常常遗漏,发现后免不了要再次到达调查。二是许多堆放垃圾的地方是盲道,调查车不得不返回。

    3.灵活变更的原则

    在垃圾的调查过程中,往往在垃圾场地询问拾荒者,能够提供垃圾场所在位置方面大量而准确的信息。常常会根据他们提供的情况,不断地改变调查路线。

    (三)实地调查

    1.隐蔽垃圾场的识别标志

    裸露的垃圾堆放场或大型填埋场,识别起来都比较容易。但有许多小型垃圾堆放场或简便填埋场,由于土的填埋、掩埋、植物覆盖或其上建起了房屋,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是垃圾场,难于识别。但只要用心观察,会发现垃圾场的存在有其特殊标志。总结如下:

    (1)塑料彩旗飘飘(彩图4、彩图5)。由于塑料薄膜不被回收,所以垃圾场附近地上、房屋建筑物上、树上、草上等等,到处挂满了各种颜色的塑料薄膜。因此,如果你看见了,不管有多远,寻物而去,准能找到垃圾场。

    (2)气味。众所周知,垃圾处置场放出的气体由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氨气等组成,其中硫化氢、氨气的味道比较特别,这种味道要是异常浓烈,便是垃圾场存在的重要标识,表明附近存在垃圾。

    (3)苍蝇聚集。大量的苍蝇集中在某一地面上空飞舞或聚集在某一凸形土堡等地物上,这样的地方很可能存在垃圾场。

    (4)垃圾车行踪。装满垃圾的垃圾运输车是带你去垃圾场的最好向导,跟着它,准能找到垃圾场。

    (5)鸟类集聚(彩图6)。有一些鸟类(如苍鸬和乌鸦)喜欢垃圾作为食物,它们成群的在垃圾堆上来觅食。这样的鸟集聚的地方,存在垃圾场的可能性大。

    (6)来源不明的污水(彩图7、彩图8)。在一些荒地或其他垃圾可能倾倒的地方,如果有来源不明的污水、臭水排出,很有可能附近有垃圾场存在,应注意寻找。

    (7)荒地中有孤零建筑。在一片比较荒凉的地里,可能为一座或几间简易小房,也可能是看起来比较破损的围墙,其中围起来的一片荒芜的空地很可能就是已填满垃圾而掩埋了的垃圾场。

    (8)拾荒者聚居地(彩图9、彩图10)。拾荒者靠捡垃圾为生,其主要工作场所为垃圾场,他们中的部分居住在垃圾旁边或垃圾场上的简易小房里。小房的建筑材料多数是垃圾场上拾到的木材、塑料、编织带等,容易识别。

    (9)荒地中丛生的杂草(彩图11、彩图12)。良田里有一片长满杂草且隆起的荒地,很可能就是使用期满的垃圾场。

    (10)撒落有垃圾的道路。专门的垃圾清运车不会把垃圾撒落在到上,这种运输车一般只把垃圾运往正式的填埋场。但由于垃圾倾倒者为减少成本、逃避交费等种种原因,他们不把垃圾运往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而是运往那些不付费用或少付费用的地方堆放。运输这种垃圾的车,一般不是正规的垃圾运输车,以货运卡车居多,因此,经常在路上或两旁撒落垃圾,甚至在道路两侧的树木、建筑物、电线等上面,会挂有许多塑料薄膜。沿着这样的道路,一般能找到垃圾场。

    (11)地形图上的标志——垃圾场、砖瓦厂、采石或采砂场。地形图在测量成图的时候,一般时间都比较早。那时候标注的垃圾场,很可能已填埋,或者在上面建了建筑(如北京天通苑居住区),在地表已看不出,要认真询问当地人,才能识别这种地方的垃圾场。过去的砖瓦厂、采石或采砂场到现在多数已废弃,遗留下来的废土坑、石坑和砂坑非常可能成为倾倒垃圾的地方。以地形图标注为向导,再仔细询问,便可找到垃圾场。

    (12)平地上隆起的小土山(彩图13、彩图14)。这种小土山极有可能是近几年刚堆积的建筑垃圾或其与生活垃圾的混合垃圾堆。见到它,仔细去勘察和分析,便可以确定。

    只要灵活用好上述标志或者它们的组合,在野外就容易找到垃圾场,为进一步开展垃圾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调查奠定基础。

    2.垃圾场调查内容

    对于某个垃圾场,调查内容包括垃圾场具体位置、处置垃圾的种类、地表环境条件(附近地表水及其相互关系、附近居民点及其用水情况)、垃圾淋滤液状况、垃圾场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场地地质环境条件(地层及其结构、岩性、地下水及其流向)、垃圾场对地质环境影响等。

    3.垃圾场现场调查的手段

    野外现场调查需要进行定位,取水样、土样,并进行地下水位与流向等测量,所涉及到的工具除越野汽车外,还包括地质三件宝(罗盘、卷尺或皮尺、铁锤)、定位仪GPS、数码相机、测量标竿、记录本与笔、刀具、洛阳铲、地下水位计、野外水质分析仪等。

    各种调查手段的使用将在下文中逐渐述及。

    以上就是关于垃圾场填埋场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创新垃圾装置景观设计方案(创新垃圾装置景观设计方案)

    废弃垃圾景观设计案例(废弃物景观)

    垃圾分类英语作文(垃圾分类英语作文带翻译)

    农村现代中式别墅设计图(农村现代中式别墅设计图大全)

    佛山极简风景观设计效果图(佛山极简风景观设计效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