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临河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分析题)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临河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意义
帮你找下资料2.1 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西方传统的规则式园林认为自然是不完美的,必须经过加工才能达到完美的高度,因而强调在园林中人工痕迹的表现。而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西方规则式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在本质上都是以自然作为园林创作的对象和素材,前者力求对自然不完美的地方进行修饰加工,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融。英国自然风景园和法国英中式园林在借鉴中国造园理念时过分凸显了一方面的特征,因此有些变味。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因过份雷同于乡野景观(图7英国自然风景园体现的乡野景观),而法国的英中式园林又过于人工做作,反而适得其反(图8法国英中式园林卢瓦尔河地区建造的中国式塔)。如今,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的高度是难以逾越的,应师法自然、顺应自然。 2.2 范山模水的景观类型 东西方园林共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土的自然资源条件,再现本土的自然景观类型。因此,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状况、农业生产模式和乡土植被类型等等构成的自然资源状况和区域景观类型,既是园林设计的首要条件,也是园林空间布局和构成要素的主体。 中国古典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中国的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2/3(图9中国地形简图)。在传统文化和道教思想的影响之下,国人始终认为无山无水则不成园。而西方人更为关注的是惯常的景观类型,着重表现的是田园风光。这是造成中西方园林形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对国土景观类型以及景观元素敏感性的差异,加上生活情趣上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园林在形式上的巨大反差。因此,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的景观类型,是现代园林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体现园林特色的主要方面。 2.3 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受中国山水诗画的影响,古典园林着重表现的是自然中的山水格局。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恢宏的自然山水之势。山石、林泉等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素材,入画是园林设计的基本要求。相反,西方的规则式园林最初都是由建筑师设计的,习惯于用建筑的眼光来观察自然,用建筑设计的手法营造均衡稳定的空间格局,台地、植坛成为园林中的基本元素(图10西方规则式园林的构图格局)。受中国园林的影响,18世纪的英国人开始用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来观察自然,导致了风景式园林的出现(图11典型的英国风景式园林)。 2.4 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因此,东西方古典园林都十分注重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庭园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就江南而言,闷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季都令人感到不适。因此,众多的私家园林首先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气流穿堂入室,形成过堂风;园内挖湖堆山,既有利于排水,便于植物生长,又可在山丘之巅享受微风拂面带来的清爽;而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风水原则,目的是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上吹过,更加凉爽宜人(图12在建筑南面理水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吹过,更加凉爽宜人)。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成为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影响到园林空间、地形、水系、色彩等设计元素的处理手法。为人或动物,以及植物群落提供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已成为众多现代园林作品的出发点。例如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竹园设计,采用下沉式空间处理,结合混凝土挡墙和抛物面光源的反射,有效地改善了局部小气候条件。在本不太适宜竹子生长的巴黎地区,成功地营造了30多个品种竹子专类园。 2.5 巧于因借的视域扩展 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建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中,与外界的自然或城市环境相对隔绝。为了使园林景观不至于孤单突兀,需要将其与周边的自然、城市、村庄等景观相联系,形成整体性园林景观特色,也起到扩大园林空间效果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尽管建造在封闭的空间中,但并不局限于园址边界的限定,而是以场地的视觉边界为设计范围,通过巧妙的借景手法来形成完整统一的园林景观。正可谓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借景不仅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而且加强了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同时使园林景观与城市与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此外,巧于因借还起到空间的引导和指示作用,使得园林中的景致令人目不暇接。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山脊线、天际线或地平线等作为空间的参照,通过借景形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或把周围的地域性景观类型引入园林,这与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2.6 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 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西方传统园林观念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意大利别墅庄园和法国府邸花园都建造在自然或乡村环境中,需要在外围的自然与人工的建筑之间,营造从自然到人工的过渡空间。而中国古典园林多建造在城市环境之中,在园外的人工环境与园内的“自然”山水之间,也需要营造出一系列从人工到自然的过渡性空间。西方园林是借助图案和植物的处理来形成过渡。2.7 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人体接受外界信息的8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中西方园林都十分注重视觉效果的表现。而中国园林强调“小中见大”的设计手法,所谓“以有限面积,营无限空间”,“一拳代山、一勺代水”是中国园林典型的象征手法。 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中,如何以自然为师,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广袤的地域景观特征,也是设计手法高超与否的衡量尺度。正如中国古典造园家所言,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营造出空灵的空间效果。 2.8 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善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丰富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与西方古典园林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形成强烈对比。 当代许多中国园林作品因注重形式表现,或以繁琐张扬的外表,或简单直白地模仿自然乡村景观,都必然遭到人们的抛弃。法国园林史学家格罗·莫尔(Georges Gromort)评价意大利园林时说过:“文艺复兴中期的意大利园林像高贵的妇人那样,给人以端庄典雅的感觉;而后期的园林则像是职业妓女一般浓妆艳抹,迷惑人心”。这对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方向亦不无警示意义。
二、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手法
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和手法
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式景观设计的与时俱进,既要接纳传统古典文化的内涵,也要融合现代文化元素,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中式景观设计的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园林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雏形“囿”,随后中国园林文化随着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经历了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五个时期,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园林一般都为私人所有,造园者除了皇室家族一般都是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达官巨富,他们尊崇儒家思想,又受到道家、佛家等多方面的文化影响,通过自己的吸收融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个人情感以园林山水的形式表现出来。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对于古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所尊崇“大乐与天地同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园林艺术中表现为将园林体系内部诸矛盾因素以整体系统的方式,建立起和谐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平衡关系,同时注重水景和山石的建造,以体现主人高尚、优雅的情趣。道家学说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经过千锤百炼成为了“崇尚自然,师法自然”的造园原则。佛家“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小中见大的思想对于园林造景手法的发展更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文化流派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在影响着中国园林的发展。
二、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近年来,异国风情的设计开始在中国大肆盛行,很多居住区和商业区都采用欧美等国的设计风格,中国传统的景观设计受到了挑战。不同于欧美设计讲究规则,自由、奔放的风格,中式景观庭院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崇尚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设计灵感,以当地的自然条件为依托,景观的设计要在考察完周围的建筑和环境特征的后,才进行构图设计,同时在设计时要有整体意识,景点的布置要服从整体的需要,无论是植物的栽植还是假山亭廊的建造都要分清主配关系,都要为主景服务,要在什么样的环境做什么样的设计,实现周围环境与主人兴趣爱好的和谐统一,为居住地主人营造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
人是追求美、欣赏美、感受美的事物。景观设计是一种实用艺术,要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让人们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氛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中式景观设计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原有生态的基础上让建筑、景观、地域文化有机的融入到自然之中,然后同自然一起成长成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引导人们亲近自热、回归自然。
三、中式园林景观设计特点
中式景观特点可以用“浑然天成,幽远空灵”八个字来概括,追求的是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以含蓄为美,注重寓情于景,以物比德,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追求天然之趣,又如常在庭院中种植竹子、玉兰、白皮松、腊梅、牡丹等极具传统特色的植物来,体现居地主人高雅的生活氛围。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者以文人学者和艺术家居多,园林建造的过程也是他们表达个人情感、价值感、审美观的过程,他们通过创造“第二自然”的景观来作为自己精神情感寄托的载体。因此,他们在设计时有意识的将文学中的韵律美运用于建造中,试图构建景观诗情画意的美感,在园林的建造中营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将有限的园林空间扩展为无限的空灵感受,实现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的完美交融,赋予园林以生命力和感情。因此在中式园林中建筑可与自然山石相临搭建, 甚至嵌入其中,或者临水而建,也可利用不加改造的树木原貌来展现自然之美。
中式园林的设计效果追求“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讲究的是天人合一。中国南北方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使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因此南方和北方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各有千秋。南方由于气候温和,水量充沛,园林大多依水而建,以水为核心,以花草奇石为主要景观,整体结构偏小,风格婉约、细腻。由于北方降水量相对南方较少,气候也相对干燥,北方的园林设计多以河湖山川为主景观,强调自然山水,人造景观较少,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南方园林最基本的色调基本上有三种:以深灰色的小青瓦作为屋顶;木材一般选择栗皮色或深棕色,个别建筑的部分构件施墨绿或黑色;墙垣的颜色大多为白粉色。北方园林受皇权思想影响较重,用色主要倾向于暖色系,尤其是黄色和红色,展示君威和国力。北方干旱少雨风沙较多,在植物的栽植上多选择适应性较强的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树种,南方气候相对湿润温和,园林中多以各类草本植物为主。不仅如此,南北方的园林设计还有很多的不同之处,如图案的编织,南方园林力求纤细、灵巧,北方园林则比较严谨、朴拙,再如墙面,北方园林相对显得厚重,南方园林则较轻巧。
中式园林少不了水的滋润,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无处不有水的影踪。可以说水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林设计中选择山石和流水,除了山石和流水本身具有趣味性外,同时借助山石可以将院内空间进行分割与联系,从而产生曲径通幽,虚实相叠,层次鲜明的表现特点。流水更能给园林景观带来生气,山石与流水结合,形成一幅深邃有意境的山水画,表现出居住主人的理想与情怀,使主人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中享受生活。水景的设计一般是忌宽直而求窄曲,以水的开合变化、蜿蜒转折从而体现节奏感,一个曲线优美的小鱼池,或水流潺潺的假山水景,或溪流,通过宽窄曲直的对比,传达中式古典情趣。
四、中式园林景观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堆山、理水、植物和建筑四大部分,中式园林设计采用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运用现代的景观元素,营造丰富多变的景观空间。构图方式以曲线为主,讲究曲径通幽,遵循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以木质的亭、台、廊、月洞门、花格窗等形式将园林整体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形状,起到分割视线的作用,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实现整个空间内部的对比、主从、藏露、疏密、起伏、层次与渗透等变化,在有限的空间内让人体会到咫尺千里的自然意境。同时注重细节设计,从大门的垂花门到隔扇窗的窗格与裙板,无一处不精致、耐人寻味。
【拓展内容】
中式营造手法的旅游景观设计方案论文
随着国家对国学文化的推崇和发扬,中式旅游地产项目近些年快速发展,通过对特有的地理资源加以利用,结合传统文化和中式元素进行规划,以彰显我国人文、历史、景观风貌。本方案就是利用冀南佛山景区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地理优势,打造具文化景观与现代休闲特征的景点。
关键词 :旅游地产;中式景观;佛山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1、佛山的前世今生
1.1佛山景区背景
佛山文化生态旅游景区位于永年区永合会镇,地处太行山东麓。闻名冀南的佛光寺坐落于此,是当地传统观光、礼佛圣地,现存春秋时期的赵王观望台、凤凰回头看牡丹等历史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极具开发价值。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青兰高速纵横交错,交通优势非常便利,为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运转提供优良基础。
1.2项目概况
景区依山而建,将上述景点包涵其中,丰富了文化旅游资源。本案为旅游区的东侧主入口广场,长600米,宽380米,设计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地势较平坦,便于设置旅游集散、停车、服务中心等功能性设施。
2、设计宗旨与基本理念
2.1设计宗旨
尊重历史、尊重自然是本设计的根本宗旨。因此,本设计所要突出的是自然对人的净化,使人获得“自然、宁静、闲适、和谐”的体验。
2.2设计理念
在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上深挖我国南、北传统园林精髓,运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构图手法,结合佛山景区特有的人脉,打造集功能性、景观性、教育性,彰显大气、庄重、仪式感的综合场地。本设计贯彻如下三大基本理念:(1)生态融荣:强调主入口景观与风景区整个生态环境的气象贯通,以生态铸口碑,以文脉融合铸繁荣景象。(2)以人为本:强调人对自然景观的品味,人与植被和山石的亲近,使平日“困”在钢筋水泥中的人获得宁静、清幽、闲适、放松的体验。(3)效益原则:通过对景观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护,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布局结构与景观要点
3.1布局结构
入口广场区是游人集散的区域,人流量密集,因此需要开阔,疏朗的空间,以承载游人的集合、疏导、等待、停留、休息等功能。入口景区设计力图达到以下几点目标:功能强化、品位提高,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因此,在布局结构上划分为入口形象区,中心广场区,游客集散疏导区,游客漫步休息区,形成一系列流线型的景观单元,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布局可概括为“四心”、“一轴”、“一环”。“四心”:游客集散疏导区,入口形象区,中心广场区,漫步休息区。“一轴”:入口形象logo——主题大牌坊——观光塔。“一环”:环绕场地的旅游电瓶车环线、消防环线、及环形景观带。
3.2景观要点
(1)游客集散疏导区:设置于入口北侧,附设游客服务中心、游览电瓶车乘车区、团体接待区和办公管理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办公管理中心以特色建筑形式展示于游人面前,而不在游人游径中,以科普,环保等图片展示为主,提高旅游区品位。设置开阔场地供团队集散及景区电瓶车的乘坐及停放。
(2)入口形象区:由景石作为入口的旗帜,上刻“清清乐园、源远流长”。彰显景区气质,配以开阔场地,打造端庄大气的形象。
(3)中心广场区:背山面水是我国传统风水的构成。背山,是景区本以具备的地形优势,因此在设计上增添了“面水”这一项:广场由环形河道围合而成,面积约5.4万平方米,河道宽8米,上设有7座桥分别通往入口形象区和漫步休息区。形似卧龙的百米牌坊贯穿整个景区,气势磅礴,挺拔耸立的它是广场的核心景观。牌坊西侧设置大型音乐喷泉和台地跌水,在喷泉尽端设置浮雕墙,体现当地风土人情,形成宜人的亲水空间,在喷泉的西侧设计了观光塔,置身塔上,整个景区尽收眼底。喷泉的两侧共设置有6个方形景观柱,上刻有“礼、乐、射、御、书、数”的“孔子六艺”浮雕,传承做人、育人法则,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还能学习国学。景观柱及两侧的绿地,树阵打造出广场的仪式感,使游人倍感尊贵。
(4)漫步休息区:环形河道的南北两侧分别设置有景观缓冲区和方形树阵,并设置围树坐凳供游人休息。缓冲区的外围设计有游园和微地形,沿路设置赏花园,春夏两季,芬芳烂漫,融入自然,达到身心释放。
4、系统规划
4.1系统规划
(1)交通流线组织:以入口景石logo,牌坊,观光塔为主要人流步行轴线,呈南北辐射状。环景区设置有游园电瓶车线路,同时其兼做消防通道。
(2)生态交通设施:主入口东侧为生态停车场,外来车及旅游车均不进入景区。停车场以乔、灌木及芒草遮掩。
(3)路幅宽度:园路1.5~2米,踏青通道5米、消防车道4米。
(4)地面铺装:利用当地青石,卵石,浅红色、浅黄色石头进行铺装。在图案的组合上,以简洁、素雅、质朴、大气为主。
4.2绿化系统规划
景区绿地系统由广场绿地、边界绿地、道路绿地组成,采用五维种植方式,打造层次饱满的植物景观。植物配置运用雪松、大叶女贞等常绿乔木;法桐、槐树等遮阴乔木;银杏、黄栌等观叶乔灌木;玉兰、晚樱等观花乔灌木;柿树、山楂树等观果植物;薰衣草、玫瑰等芳香植物,打造春夏秋冬皆有景、四季景色皆不同的景区。
5、雨水工程
华北平原水资源有限,因此结合俞孔坚老师的海绵城市理念,排水采取雨污分流制系统,将雨水就近排入收集水体,达到再循环利用。在局部山地坡边需设置排洪沟,将山区洪水引流入河,以保护景区。
6、结束语
景区入口不仅是功能性场所,更是彰显品质的形象昭示。永年佛山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正通过精雕细琢的细节打造旅游文化,丰富邯郸的软实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我们相信:晋冀鲁豫四省交界的这颗明珠会继续璀璨发光。
参考文献:
[1]王节英,崔士忠.永年打造佛山文化生态5A级景区[N].河北经济日报,2014-09-30(005).
;三、急求一篇论文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设计理念具体体现。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乳交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而在园林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脱胎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的群体。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
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参考资料:
四、中国古代典型水城水域景观及文化内涵初探
陈兴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城是我国众多城市类型中的一种,因其拥有较多的水面而著称。水城在我国各种文化载体中,如电影、建筑、诗歌等中较常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领域的人员对其关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筑师更多的是关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风格,诗人更多的是关注水城独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视起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水资源紧缺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水城
(一)水城的定义、基本特征、价值
1.水城的定义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过,城市河流发达,水域面积至少占城市面积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产均与水关系密切,水上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从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规划视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4];个性化的水域景观和文化特征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与水接触的历史悠久,水对于城市选址、建立、发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规划遵从“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人与自然相处和谐。
2.水城的基本特征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过或位于其中,市内水域面积占有一定比例。
(2)从建城之初,水系规划就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个性化的水生态和水景观、水文化成为城市的象征。
(3)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与水密切相关。
(4)形成了独特的与水相关的风俗习惯和水文化。
(5)城镇多分布于河流两侧,街市也多临河而起。
(6)拥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
(7)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8)城市规划设计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9)水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防御、防火、供水、美化环境、交通运输、水产养殖、调蓄洪水、水上娱乐等)。
3.水城的价值——以江南水城为例
(1)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江南水城因经济和文化走在全国前列而成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战乱、罕灾荒而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及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内涵的直接对象,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优秀的规划与建筑艺术、文化价值。江南水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互相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内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筑是水城人水和谐关系的见证,在中国城镇规划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历史与特定地域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内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发展的一种独特格局,水道交通为城内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生存的命脉。为追求临水而居的生活优越感,人们以水系的走向来规划居住地、商业区等的分布,从而水系对城市的形状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水系的存在,则城市位置可能变化,城市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迅速。人类喜欢“临水而居”,原因在于丰富的水网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饮水、灌溉、交通、洗涤、军事防御等人类生存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城市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我国古代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物,讲究“天、地、人”三者的统一。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种建筑要与天象对应,“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及布局上都有所体现。“依山傍水”是建筑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们视作宝地,古人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根据考古发现的结果来看,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历史情况相对应。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建设思想更为成熟和完善,具体表现在:《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论断表现了很强的科学性,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瞩目和称道。
(3)水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记载,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和底蕴。水城的特点决定了其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与水长期接触并相互协调的历史,因此,水城具有丰富的水文化内容,与其他城市相比,其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4)城市发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谐的历史。临水建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可能带来较大的洪涝灾害,关键是如何利用水,并协调好人水关系。同时也要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条件下积极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运转是人水关系和谐的体现。
(5)水域景观丰富多彩。水域景观具有多角度、多季节、多层次变化的特点。水城由于人水关系密切,城市景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水城的建筑、布局都以水为出发点,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城景观千变万化。由于水多,所以桥多,形态各异的桥是水城的又一道美丽风景。水域景观及水与其他存在物的复合景观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6)城市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水城因水而与其他城市差异明显,水城之间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苏州由于生活气息浓厚而具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上海则由于濒临黄浦江而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济南则由于地下水丰富而具有“泉城”之誉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义
水城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国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的结果,人水和谐在水城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水城堪称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馆”,是现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样本。当今城市在面临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质量下降、景观改变、人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重新倡导古人朴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规划和利用、协调人水关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对我国代表性的水城——苏州古代城市河流规划治理的思路、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规划对城市生存、发展、繁荣的巨大作用,并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经验。
二、古代苏州的城市河流建设
(一)苏州概况
1.苏州现代自然地理条件
苏州地处太湖、长江下游,江苏省东南部,全市水域总面积为3609.4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千米的42.5%,全市辖6区(平江、沧浪、金阊、郊区、新区、园区)、6市(吴县、吴江、张家港、太仓、昆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个乡镇,22个街道办事处,3323个行政村。该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长江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北枕长江,东邻上海,南连浙江,西滨太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越东西。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2.城市风貌
苏州城建于前514年,虽历经2500余年沧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千米,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
3.城内水系状况
苏州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湖泊众多,河湖串通。市区位于市域中部,西部濒临太湖,东有金鸡湖、阳澄湖,南有石湖、澹台湖,京杭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绕城而过。古城区有环城河环绕,全长15.7千米。流入环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环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龙港、葑门塘、娄江、外塘河和老运河。环城河上承大运河、太湖补给来水,下泄出水入长江,古城内有“三横三纵”形状的内城河与环城河贯通。市区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干河道为2~3.5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间,河道宽窄悬殊不一,内城河河宽3~10米,环城河最宽断面达135米,最窄处只有9米。
(二)苏州的营建模式——解读《平江图》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5]城内河渠纵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典型水城[6]。
苏州城市建构以“水”为主题。这可以从1229年平江郡守李寿鹏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图》得到体现(图1)。它生动地记载了城市重建100年后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规划的思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规划图。《管子·乘马》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平江正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范例。平江城的方位并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该方位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因为这样,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就可以顺畅地吹入城内,降低气温;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点气温。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差异是由于在唐宋时期发现了磁偏角后人为造成的。平江城并没有按传统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适应自然地形建成长方形,还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并考虑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缓急而将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东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门是水、陆并存的双重城门,按照惯例,城门应设置在南北、东西主轴线上,而平江城为了适应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门、大道采取了不对称布局。城北,通往水陆交通系统的捷径要穿过丘陵间的一个隘口,这将决定西北方向城门大道的位置。南门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与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运河通往城市的最近处。另外3个不对称的城门也是为了配合河道与道路系统。苏州古城的城墙平面上大体规整,但其4个转角却因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城北的护城河水流湍急,因此东北和西北的城墙拐角做成直线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顺畅,不致冲塌城墙角或河岸。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冲击,则把西南城墙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状,把盘门由西南的方向转到面向东南,让胥江、运河的来水绕过城墙的弧形转角,主要顺运河流向东南,部分来水经盘门、水门进入城内河道。这样,墙角处水流通畅,城墙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强烈冲刷,也减轻了洪水对盘门、水门的压力。东南角因水流平缓,仍做成直角[7]。
图1 平江图[6]
苏州整个城市以河道为骨架,道路布局与河道配合,有效地贯融着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河道总长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总长度的78%,河宽一般不少于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间[4]。城市南北向河道6条,东西向河道14条,还有许多支流共同构成了河道网。河道系统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得到保证,并可作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统,减少或避免了城市内涝发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区为最密集,纵横交错,形如棋盘;其次为城市商业区;城南由于官署大型建筑较多,河道较为稀疏。河道水网规划与城内民居、寺庙、园林、城门、驿馆、仓库等各类型的建筑布局紧密结合,形成优美的水城环境。城内桥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桥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积水域具有吸热、吸尘、通风等作用,对改善环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花园,如沧浪亭。到南宋时,园林已有相当规模,以后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苏州园林艺术。平江城内河流多,桥梁也多。据记载,平江南宋时有359座桥。可见桥梁之多,蔚为壮观,充分展现了水城的独特魅力。
水是苏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筑物虽然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于随意迁址。苏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创造性地规划建设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陆两套“双棋盘”式交通系统。水城的规划布局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军事防御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吴阖闾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尝水”,选择城址,城址略高于周围地面,减少了洪水威胁。其城市防洪设施相当完备,有城墙、壕池、城河、水门、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内可以排积水,蓄泄便利,不忧水旱,使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免受洪涝之灾。它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我国的城市防洪科学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5]。水是苏州城的生命线,这是因为河道水系贯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于绿化,有利于蓄排水、有利于消防,还能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从而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河流在苏州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稳定城市的位置
由于城市处处为经纬纵横的河网水系所沟通、贯穿和渗透,城市各类建筑的分布与河网水系有机结合,使苏州城的位置和格局历久不变。苏州因此被称为城市当中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对于抵抗战火、自然灾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稳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进水、排水和宣泄
根据水系的走势来确定城市的形状,首先要保证水系的通畅。有了系统而完备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产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顺畅地排出城外,在古代无严重污染的条件下,确实比较实用、合理而经济,也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宋代著名学者朱长文在所著《吴郡图经续记》内也有称誉:“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太湖别称),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有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非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安能致此哉?”苏州虽然坐落于水网上,却罕有水涝之灾,并收水利之利。
3.运输
古人喜欢临水而居,水边也常常成为城市的发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苏州作为吴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内交通所必须,也是联系城乡、沟通吴地乃至全国的通道。因为在多水的吴地,水道是无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经济便捷是显而易见的。明末主持绘制《苏城水道图》的江南抚张国维,在该图“图说”论及苏州城内水道作用时曾经指出:“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离和防卫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离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卫功能,古代所建护城河即是一例。当时城内大多数衙署、府学、粮仓、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围设有环河,这些环河水道同时也是界河,用以分隔,并起防卫的作用。至今有许多重要仓库、工程要道临河而建,也是源于此故。
5.调节气候、空气净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水具有较大热容性,水系可以调节局部气温,使城市冬暖夏凉,同时还具有增加空气湿度、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从古至今人类或积极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积,促进城市河流的流动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苏州水文化特点及其成因
1.水文化内容丰富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又是文人墨客发源和聚居的地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因此,苏州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苏州水多、桥多、人多,三者协同作用促进了苏州水文化的发展。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园”与“沧浪亭”等为代表的著名园林、苏州旧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图碑》、古代诗人对于苏州景色的描写“家家门外泊舟航”、“水颈波动碎楼台”、“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8]诗词名句等都是苏州水文化的代表。
2.苏州水文化特点的形成
(1)在苏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后,苏州优越的地理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由于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农业、运输业、渔业等发展迅速,很快发展成为经济富庶、文化先进之地。我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现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苏州。文化的先进离不开经济的发达,经济的发达离不开有利的地理位置。归根结底,城市地理位置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作为我国最典型乡城之一,其城市选址、布局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并对后来城市规划师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作用。苏州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对于城址稳定、城市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兴盛都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的城市特征与其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水城特质。古云“钟灵毓秀”,从物质的角度看,地理环境,尤其是水网环境更能左右一个地区或城市文化的发展。苏州河湖众多,草木繁茂,得水独多。这种自然态势本身潜伏着一部文化奇观,为城市水文化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苏州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进的结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水运是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苏州经济比较发达。随着经济的繁荣,苏州的赋税是当时政府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逐渐被朝廷所重视,其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也随着文人墨客的聚居、经济的繁荣、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浓厚。
(五)古代苏州治水的经验
(1)城市选址注重防洪。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方面存在多种学说,而《管子》的关于城市防洪选址的学说可以作为众多学说中的代表。《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选址的原则,即城市选址不是山边就是水边,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安全需要(抵御外敌入侵),又有水运之便;城市位置不要过高,便于取水;同时城市选址也不宜过低,以免受水灾之害。苏州,地处水乡泽国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标高多在4米以下(吴淞标高),城区一般为4.2~4.5米,比周围地势略高。绕城而过的大运河历史最高水位为4.37米,城内罕有洪涝之灾[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规划理念。古人讲究“因天材,就地利”。苏州的城市选址是选择在水网上,水多为其发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其洪涝灾害的危险系数。苏州城市建设者根据苏州的城市现状,积极建设护城河,沟通内外水系以利于城市排涝,根据水系走向安排城墙方向,根据水流条件规划城市形状,根据市内水系形态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产方式等,都是古人变害为利、积极改变人类行为适应周围自然条件的体现。
(3)重视治水。唐宋以来,苏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经很发达。这是和苏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张国维等分不开的。宋代时,苏州的主要问题是境内塘浦湮塞、太湖满溢、积水不能畅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夹带泥沙为害。范仲淹组织人力疏浚常熟、昆山一带的塘浦,于是积水可以北注长江,东入吴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于江南巡抚任上又治理过苏州水道。对苏州城内水道、桥梁绘制标注最为详尽的《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是明末江南巡抚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中的一张图。据张英霖统计,图中以三横四直河为骨干、经纬交织的长短水道百余条,桥梁340座;标注名称的有桥梁338座、衙署20处、粮仓10个、城门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处。张国维“遍历湖海,讨寻水道源委”,“绘以图画”,与纸上空谈不同。他重视城市水道建设和管理,“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当时,吴县知县牛若麟所撰《阊门重建虹桥记》中记载,张国维抚吴期间,曾“疏导四纵三横之内渠,凡通输贯而利民者,不遗余力。”至今,张国维的石像和古代在苏州做过巡抚的几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庙的墙上。实际上,张国维没有其他人的政治影响或文学水平,后来兵败被杀。但是这些人并列,还和城隍——保护苏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庙里,说明当时很重视水系治理工作。
(4)重视河道管理。在明清两代共疏浚市内河道11次。苏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无水潦之灾,与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长文就已指出了城内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
三、小结
古代水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基本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典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只有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促进人水关系的亲近与和谐。古代水城建设为现代城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树坤.中国水城的水问题.中国水城市长论坛.绍兴,2004
[2]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87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49~52
[4]俞绳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宋平江(苏州)图.建筑学报,1980(1):15~20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7]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0
[8]吴奈夫.明代苏州的城市建设及管理.扬州大学学报,2003,7(4):74~80
以上就是关于临河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案例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抖音收藏的音乐怎么剪短一点(抖音收藏的音乐怎么剪短一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