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石景观设计(沙石景观设计效果图)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沙石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水族箱怎么布置?
水族箱造景是在热带鱼饲养与水草种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饲养热带鱼的初期,人们只是在鱼缸中饲养一些可供观赏的鱼类,随着观赏要求的提高,我们开始在鱼缸中放入一些水草作为点缀,再后来,随着照明设备的日益成熟,水草从陪衬的地位逐步上升成为了主角。近年来主题布景变得非常流行,除了水草以外以珊瑚,海葵等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为主题的生态缸成为了市场的主角,他即是陶冶情操,舒缓心情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门艺术。
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人们通过不同的品种,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造景,加上石材贝壳,珊瑚等能为鱼儿营造出一片别致的天地。如今布置水族箱已成为一门学问,被誉为玻璃后面的艺术。即将加入水族阵营的你们还等什么,赶紧选择你的水族箱吧!
种植水草
水族箱中的水草多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江河,只要水草配置在水族箱中既可以形成优美的姿态,他们可以为鱼儿提供栖息地。如果鱼缸中的鱼真打起来,他还能起到“劝架”的作用呢。
放石造景
在鱼缸里放石头可以给鱼儿提供一个栖息玩耍躲避进攻的场所,既可以保护鱼儿也可以让鱼儿不再孤单。各类石头在普通的观赏鱼市场里皆可买到。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的都有,他们都经过了消毒处理是无害的。可以放心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买珊瑚石,因为市面上大部分热带鱼都喜欢若酸性水质,而珊瑚石会让水质变成弱碱性,对鱼儿没好处。
铺底砂
铺设在水族箱底部的沙既无优美的形态和艳丽的色彩但确实水族箱造景所不可缺少的材料,不论你为水族箱设计的是路上景观还是水底景观都需要有沙石陪衬。在水族馆底部铺沙石厚度一般为一到六厘米,所用的砂石最好大小适中,有利于清洗。
安装过滤系统
因为水族箱的环境气味封闭,所以鱼的排泄物一直在水中沉积,如果没有办法将这些废物消除长久以往会降低于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试想如果人类长期生活在一个充斥垃圾的地方有谁能承受呢?人类尚且如此弱小的鱼儿就更不能了。因此过滤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过滤器分两种一种是海绵过滤器一种是沉水型过滤器海棉气动式过滤器最大的不同是安装方便,价格低廉。缺点是海绵的效果会因堵塞而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定期清理。沉水型过滤器是利用马达将水吸入,效果相当不错但是成本较高,如果您的水族箱里的鱼儿较多,恐怕需要一台沉水型过滤器了。
二、浅谈现代京城水文化
李振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前言
水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生命之源,从大自然中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及动植物物种的塑造和演变,到人类社会城市、乡村和工业、农业的发展演变与布局,水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人类与水的关系密切又复杂,既体现在个体性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性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人们对“水文化”更加关注。但是“水文化”究竟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至今尚未有人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笔者对此经常思考,深感水元素涉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从任何一个角度观察都会呈现出无穷无尽的内容。“水文化”绝不仅仅指水景或相关文化作品,与水相关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的、主观的)都应当是水文化的范畴。
京城的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自古以来京城就与水和谐相处,然而,现代京城建设高速发展,人口规模急速扩大,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性因素,在此背景下,北京人与水的关系已不仅仅是休闲与赏景的问题,而是深化为发展与否、生存与否的关系。奥运会之后,北京水文化更已超越治河理念、生态景观设计等层次,而且体现在政府决策核心内容,不仅涉及工程,还深深涉及行政、经济、法律、全民意识等问题。以缓解水危机为目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社会控制、废水资源化等成为核心任务。
近10年来,笔者参与了北京一些水利工程研究工作,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在水文化方面也做过一些探讨。本文以水为中心,从京城与水的关系出发,立足于现实状况,论述了现代京城水文化特点。期待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动力
众所周知,北京平原是华北平原的北端,西靠太行山脉、北靠燕山山脉,山外则是高原。有众多河流从山区流入这块平原,西部主要有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北部主要有潮白河、温榆河等。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2亿年前北京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地球上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北京周围的山脉,北京地区则逐渐变成浅海和沼泽洼地。洪水将山区和高原上的砂砾石、泥土冲泻下来,一层层沉积在低洼处,形成了目前的北京平原,也雕刻成了现在的山区景观。河流造就了平原,为北京城提供了一个生长的摇篮,在这个意义上说,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动力。
二、千年来京城与水和谐相处
水是保证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水系既有防洪、供水等基本功能,也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功能。自古以来,“靠水而居”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偏好,作为人类集中居住地的城市,其诞生和发展与水都是密不可分的,北京也不例外。
历史上北京地区河流湿地很多,地表水、地下水都很丰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因此,人类在这里逐渐建设起了一座重要的城市。素有“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确切地道出了京城的诞生、布局、扩展、演变与水的关系。城市建设的同时,河湖水系也同时得到治理,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如今的北京城区有一个上至京西玉泉山、下至京东通州、串通环绕的河湖水系,在规划市区1040平方千米范围内,有大小河流30多条、湖泊近30处。这些河湖水系为京城增添了秀丽和灵气,据此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学、绘画和音乐文化艺术。自古以来,京城水系就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人类生活关系甚密。
历代各王朝都为控制水害、开发利用水资源、营造美丽景观付出了巨大努力,比如清代乾隆年间仅在颐和园附近的金河就开挖治理了4处湖泊,用于蓄洪灌溉和营造园林;市区水系的疏挖、皇家园林的建设都具有治水、用水和生态保护内涵。可以说,千年来京城与水和谐相处。
三、现代京城与水的关系面临深刻的矛盾
(一)从过去水量丰沛到现在的严重缺水
历史上,北京河流水量丰沛,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潮白河等夏天经常泛滥成灾。据当地老人们回忆,20世纪60年代以前,永定河每年夏季都发大水,洪水滔滔,景象非常壮观。60年代一次大洪水,拒马河、大石河造成了5千米宽的淹没区,大水一个月才退去。非汛期这些河流也很少断流,水流清澈,景观优美,“卢沟晓月”就是这种景象的写照。当年地下水也很丰沛,沿山前平原地带,到处都有泉水涌出,过去颐和园、圆明园内的河湖水系很多都是利用泉水补给,海淀区农民多用泉水灌溉稻田。
20世纪60~70年代,为了控制洪水、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为主,北京修建了85座水库,同时,永定河流域上游河北省境内也修建了大小260多座水库,由于水库的拦截和大量取水导致河流下游流量锐减。80年代以后,随着北京人口增多、工农业发展,用水量急剧增加(2000年北京用水量大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90倍多),缺水问题日益凸显,大部分河道干枯,河流生态环境遭受灭顶之灾。2003年现场考查时看到,平原地带的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潮白河等,宽阔的河道全是砂卵石和杂草,几乎滴水不见。河道成为当地居民的采砂场所,到处布满了巨大的砂砾石坑,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大风季节风沙弥漫,成为京城大气污染源。
2000年以来,北京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人口规模急速扩大(2010年8月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万),近10年来又遇连续枯水年(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4),导致北京水源不足问题更加严峻。官厅水库水量越来越少,对北京已起不到多大作用,永定河引水渠已停止引水10年。密云水库入库水量也逐年减少。北京已从过去水量丰沛演变成现在的严重缺水。
(二)从过去水流清澈到现在的严重污染
急速增大的污水排放量(目前北京年污水排放量约13亿立方米)造成河流严重污染,“有河皆枯,有水皆污”成为普遍景象。河流污染又造成水质性缺水,进一步导致水资源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污染,官厅水库变为劣V类水,丧失了饮用水功能。京城市区的很多河流(亮马河、凉水河、清河、万泉河、北运河等)都成为排污沟,“大河无水,小河干”,由于缺乏清洁来水的稀释,这些河流都浊流滚滚、臭味难闻。
北京市共监测有水河流82条段,长1995.6千米,2009年劣V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41.2%。除了西北方向的京密引水渠、圆明园湖、昆明湖、北海等外,整个北京市区及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的很多河流都受到污染。河道几乎丧失了天然自净能力,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河流污染又导致地下水污染,影响地下水饮用水源,造成连锁反应。
(三)从过去泉水遍地到现在地下水严重疏干
由于两库来水减少、地表水严重不足,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多年来靠超采地下水维系。10多年来全市超采地下水56亿立方米,相当于抽干了2800个颐和园昆明湖。地下水埋深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目前已形成了2650平方千米的沉降区。
过去泉水遍地,现在地下含水层已严重疏干,著名的玉泉山泉水早已经断流。近些年来,在北京西郊山前地区纷纷开凿基岩供水井,使基岩地下水位衰减速度加快,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城市自来水厂供水能力下降了7%~77%,取水水质变差,一些水源被迫停水。
(四)缺水造成不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格局
由于缺水,北京对密云水库的供水功能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最初向150万亩农田供水为主转变为以城市供水为主。为保证北京城市供水,1981年国务院召开了京、津、冀三省市用水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密云、官厅水库不再向天津、河北供水。1999年干旱以来,北京市做出决定,停止向京密引水渠沿线的农业供水。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始向北京供水,水源来自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等4座大型水库,挤占了150万亩灌溉用水指标。不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格局让农民及北京周边的省市作出了重大牺牲。
(五)缺水严重影响北京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水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应付缺水,北京市的供水政策被迫多次调整,多年来采取的供水分配政策是“限农压工保生活”,难以顾及河湖环境生态需水。北京已实施了多项节水及应急供水措施,这些措施是以大力节水、消减和压缩工农业供水、牺牲环境用水、只保生活和重要工业部门的基本用水为前提。
郊区农业用水指标大部分取消,无法种植水稻和瓜果蔬菜,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许多工业项目受水资源条件限制不能在北京建设。2000年2月,石景山发电总厂4口自备井因干枯被迫停产了3口,广宁地区每天停水15个小时,唯一一口维持供水的自备井随时可能被抽空,中断供水,为此,永定河三家店拦河闸紧急提闸放水,为石景山地区回灌地下水。可见,缺水对北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六)现代京城水文化核心体现在人与水的深刻矛盾
面对京城严峻的水问题,人们难以潇洒浪漫起来,在美丽的湖光山影面前作诗赋词、抒发情怀的水文化形式已显得没那么重要。从政府到民间关注的重点是如何缓解京城的水危机,毕竟它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了京城的生存和发展。
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发展却是无限的,超过水的承载能力进行过度开发就会造成水危机,北京目前的状况就是这样形成的。不管怎样,人是主动者,水是被动者,水对人类的报复是大自然的一种被动反应。客观形势的变化会导致水文化核心价值的变化,现代京城水文化核心主要体现在人与水的深刻矛盾。要缓解这种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需要人类做出艰巨的努力,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四、奥运会后京城水文化体现在政府决策核心内容
(一)奥运会后京城水文化体现在政府决策核心内容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水的问题上,中央、北京市政府、北京人民和周围省市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首先,2003年国务院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从河北省应急调水供给北京;北京市投巨资对城区诸多河湖水系环境进行了治理;规划建设了16座污水处理厂,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率;推进了中水利用;对首钢等耗水和污染企业进行搬迁外移等。
奥运会虽圆满落幕,但水危机问题依然紧紧缠绕着这座城市。2015年预计缺水20亿立方米,水问题成为北京市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核心内容,在行政、工程、经济、法律、宣传等方面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水文化就是这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二)以水为核心建立更加严格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为应对水危机,北京正在建立一套新的、更加严格的法律和管理制度。
2010年11月,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立法的核心在于推进首都污水综合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化。《条例》对住宅小区、单位、市政等用水有了更严格的规定,对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再生水、雨水、循环水利用及相应的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此外,北京正酝酿修订《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以进一步推进节约用水。
2010年11月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委书记刘淇作报告时强调各区县在规划中要提出限制人口目标,主要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
(三)投巨资继续实施调水、供水、中水处理等工程
南水北调京石段干渠工程已于2008年完成,2009年向北京供水3.3亿立方米。2015年全线通水后,每年可来水10亿立方米,可大大缓解北京水源不足问题。南水北调北京市内的配套工程也在加紧进行,比如大宁调蓄水库、南干渠、北干渠、东水西调、团城湖调节池、亦庄调节池、部分净水厂等。另外,从2011年开始,将启动“引黄济京”工程,预计将每年调水3亿立方米,以确保北京正常用水。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重点建设以应急供水为重点的调水工程、城乡供水工程、治污工程、防汛安全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水环境工程等七大工程,力争在全国实现“五个率先”:实现境内五大水系连通目标,率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目标,率先达到国际最高应用水平;实现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目标,率先达到欧盟国家治理水平;实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目标,率先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实现应用推广高新技术目标,率先完成科技水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城六区还将规划新建首钢等8座水厂,扩建杨庄1座水厂。新城则规划新建门城水厂、通州水厂等15座水厂,扩建城子水厂等4座水厂。
这些工程可以缓解北京缺水的紧张局面,使工业、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确保首都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替代水源,可以减少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逐步扭转地下水环境恶化的态势;增加城市河湖的生态用水量,改善生态环境;可以减少对密云、官厅水库的取水量,利于库区水生生态及环湖生态涵养。
(四)继续控制耗水、实施节水、控制人口
“十一五”期间,北京启动了规模最大的节水运动,以年均21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支撑了年均36亿立方米的用水需求。
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草案提出,建立区域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行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开展新建重大项目节水评估;建立严格的产业节水准入制度,淘汰高耗水产业;制定完善的节水器具认证体系,城市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以上。
正酝酿修订的《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规定,将禁止开办高档洗浴业、以水为原料的生产企业、滑雪场、高尔夫球场以及月用水量超过5000立方米的戏水、游艺经营场所等高用水企业。在用水应急措施中,一旦本市发生供水突发事件或者在用水量达到日供水能力90%时,经政府批准,应当停止这些用水企业的生产经营用水。
控制人口是控制水资源消耗的重要一环。《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建议》曾提出:“以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人口规模为目标,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力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中明确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但2010年8月,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总数已突破2000万人。可见,控制人口是非常困难的。
(五)大力推进废水资源化利用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市就开始对城市污水进行再生利用。目前,北京污水排放量年超过13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4%,农村已经超过50%,处理率全国领先。目前利用再生水约6亿立方米,2014年前计划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亿立方米。
根据规划,北京城六区现有污水处理厂将全面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为再生水厂。到2015年,城六区再生水厂达到24座,新城则规划新建、扩建再生水厂30座。目前,再生水已用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海、圆明园湖、永定河、昆玉河等河湖补水,用于农业灌溉用水,还用于热电厂等工业用水以及园林绿化、市政杂用、居民冲厕等。过去高井、石景山两电厂冷却用水一直采用官厅水库来水,2006年修建了横穿北京市区东西的中水管道,冷却水已改用中水。
加强再生水使用力度可以促进合理配置水资源,一定程度上实现减少超采地下水的同时保障生态用水量。据测算,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80%,每年可节约新鲜水用量8.9亿立方米。
污水再生利用一举多得,是缓解水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北京再生水利用也存在很多问题,工程体系建设需要庞大的投资,在水源收集、生产、输送、使用中涉及面广、环节多,各环节部门的职责未在法规中予以明确,全市统一调配的再生水资源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需要政府大力推进,社会大力配合,舆论大力宣传。
(六)兼顾水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
近年来,北京在水工程建设中充分兼顾了水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所有工程都进行了详细论证,做到了既实事求是、符合北京实际情况,又严格执行国家和北京市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例子:
大宁水库位于永定河西岸,与京石高速公路毗邻,是永定河流域的蓄滞洪水库,容量4000万立方米,已干枯40多年,库底沙石坑遍地,景色荒凉。2003年市政府决定将大宁水库作为南水北调调蓄水库,这一决定面临很多环境问题:饮用水源地与蓄洪的功能矛盾问题,高速公路污染事故防止问题,周围截污、治污问题,地下水渗漏严重等。经过细致的协调和规划设计,克服了很多困难,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大宁水库蓄水后一举多得,不但满足了南水北调需要,还将由一个满目荒凉、风沙弥漫的荒凉景观变为京城近郊一处水面开阔、碧波荡漾的新景观。
新建团城湖调节池(面积33公顷、容量127万立方米)作为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市政府将其安排在颐和园南侧,与城中村改造规划和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选址处有3个自然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较差,2010年被北京市政府列为搬迁改造的城中村。调节池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生态景观问题,采用景观设计的手法运用地形、植被等景观元素营造良好的水源地生态景观。3个村庄搬迁、调节池建成后,将形成美丽的景观,与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相协调。
2010年北京启动了“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项目,对“母亲河”进行生态治理,治理河段18千米。永定河北京河段已干涸40多年,宽阔的河床沙石裸露、沙坑遍地,是风沙源地。河岸进行了景观设计,河道利用清河中水厂的中水(年引用1.3亿立方米)补给,建成后永定河将形成溪流湖泊相连、两岸绿树成荫的生态景观走廊,新增水面1000公顷,到时“卢沟晓月”的美景将会重现。
结语
水是孕育北京的原动力,千年来京城与水和谐相处,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水文化。历史上北京水量丰沛、景色优美,但由于现代城市过度发展、对水资源过度开发,形成了河流干枯、污染和严重缺水的水危机,威胁着京城的生存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制约性因素。现代京城水文化核心主要体现在人与水的深刻矛盾。
奥运会之后,水问题成为北京市政府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的核心,以缓解水危机为目标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社会控制、废水资源化等成为核心任务,在行政、工程、经济、法律、宣传等方面都需要采取很多措施,这种现象就是现代京城水文化的主要特点。
要缓解京城水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需要人类做出艰巨的努力,也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这种努力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三、世园会的主要景点
“大挖掘园、山之迷径园、植物学家花园、通道园……”这一个个标新立异的名字再配上那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园林,让大师园成了西安世园会最夺人眼球的景观区。作为此间唯一一位中国设计师,来自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的主持设计师王向荣不仅奉上了充满中国韵味的“四盒园”,同时也参与了整个大师园区的设计、协调以及建设事宜。回忆起大师园筹建的过程,王向荣的言语中至今充满兴奋。
花园也要有“思想”
“在约18000平方米的区域内,划出了9个面积各为1000平方米的地块,我们希望选择9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每人设计一个花园。设计师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基于对展览花园的理解,我们首先要选择具有深刻思想的设计师,因为大师园首先要有思想性,要展示设计师的思想,展示设计师对花园艺术的深层理解。”
“其次,我们要选择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师,他们的设计必须具有创新性、实验性和前卫性,他们能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花园这门传统的技艺,发现花园设计的新的可能。”
“再者,大师园要么能给人以愉悦,引起好奇,要么幽默诙谐,引发欢笑,或是宁静隽永,引人深思,但一定会挑战大家心中的传统的花园概念,并传递出设计者对花园的与众不同的思考。”
“最后,设计者一定要有许多已建成的引起广泛关注的作品。”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设计师,但是有思想、有创新精神并有被广泛关注作品的设计师并不多,这让王向荣很快就确定了设计师的人选:“我们从目前世界上园林设计做得最好的国家中选取了8个国家,然后再从中选择这个国家中最好的也最适合设计大师园的事务所和设计师。”
看着一个个建筑大师图纸上的园子最终在西安世园会变成现实中的“美丽园”,王向荣长吁一口气:“要协调这些世界顶尖的建筑设计大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设计阶段我们之间要经常沟通,为了9个大师园的设计,我和大师们接收发送的关于设计讨论的电子邮件少说也有数千封,有时候一天就有几十封,尤其是各个国家的时差不同,有些大师的邮件要求马上回复,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处在‘没日没夜’的工作阶段。”
大师风格各不相同
“设计大挖掘园的Topotek 1是当今德国最有活力的事务所之一,我曾在柏林、沃尔夫斯堡及德国Eberswalde看过他们的几个作品,印象很深。Topotek 1的设计很具艺术创意,简明而神奇。他们的大师园出人意料,极为大胆,富有想象。”
“迷宫园的设计师Martha Schwartz是我们的老朋友,我曾经看过她的3个作品,这些作品反差很大。Martha总是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她不会拷贝别人,也不会重复自己。她的花园总能给人以快乐,甚至是一些幽默。Martha也总是尝试新的材料和新的可能。在大师园中,Martha又用了一种新材料,这肯定会给花园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师园共有9个花园,但视觉的焦点一定会是Weat8设计的万桥园。在9个设计事务所中,Weat8是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广的事务所,这些年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许多作品。我曾经在荷兰及西班牙看过Weat8的不少作品。无论在哪,类型怎样,Weat8的设计都有较强的视觉冲击。Weat8的大师园也一样,很夸张,有张力,引人注目。我想,如果大师园要印宣传册,封面只能选一件作品的话,那么Weat8的花园是不错的选择。”
全新理解园林艺术
对于唯一代表中国的大师园“四盒园”,王向荣这样解释他的创作初衷:“世园会在中国举办肯定要考虑有中国的特点、中国花园的精神。不仅是我,其他的大师也想把他们理解的中国文化表现出来。园子都比较小,想表达很多内容、很高的境界比较难。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一个中国精神的花园,让中国人感觉到它还不太陌生。但是我不会重复中国以前的东西,我一定会做一个新的东西,否则就谈不上大师园了,谈不上创造一种思想。新的东西要有东方的、中国的思想、情趣在里面。现在这个四盒园尽管很小,但它会让你感到变化莫测。另外的8个园子,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好的设计师的作品,我希望我的这个园子是和他们并列的,至少是一个平起平坐的水准。某些方面能够显现出中国设计在国际的地位和成就。作为设计师,希望大师园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希望观众来看大师园时,能对园林的艺术、花园的艺术有一个新的理解。更加开放、包容、全新地理解和接纳各种风格不同的花园。”
“全世界所有的博览会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展示最新的东西。我非常欣赏本次西安世园会展示了很多世界园林园艺方面最新的成就和技术,和别的园林展览会相比,我觉得,西安世园会是一届非常具有思想创新的世园会,开放、包容各种风格,而不是固守以往的经验。在这其中,大师园是最具创造性的花园,属于特殊案例,就如同一场华丽的时装展。你可以看不懂,可以不接受,因为未来不只一个模板。提供一个更宽泛、更包容的理解,这才是国际性展览的意义所在。”
万桥园
主要看点:萧萧竹林,起起伏伏的桥,体悟生命的故事
展园介绍:每座园林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是诗,在诉说。万桥园讲述的是生命的故事,人的生命之路。这条路跌宕起伏,忍辱负重。在这座园林中,生命是一条绵延不绝的蜿蜒小路,小路深入茫茫自然,带你去渡万座桥。
整个园子由桥、小径和竹子组成,一条单方向的砾石小径只设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贯穿全园。狭窄的小径象征着生命,带领参观者远离宽敞的大道和人群,深入茂密幽深的竹林,走过每一座桥。参观者身处园中,不知自己所处为何,也无法看见前路还有多远,唯一可以清楚把握的,仅仅是此时此刻的自己。或许还可以隐隐听见,透过竹丛传来的在其它小径上探索前路的隐隐人声。
所有的迷局和不解在五座彩虹般的拱桥上得到了解答。当参观者沿着狭窄陡峭的楼梯艰难地登上桥顶,一目了然的不仅仅是已远在脚下的竹林,整个世园会的山山水水也尽收眼底。
设计师:高伊策
万桥园由荷兰著名风景园林师、哈佛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West8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事务所主创设计师高伊策设计。高伊策的设计思想源于多种艺术思潮的影响和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他的设计作品个性鲜明、风格多样,反映了荷兰景观的典型特征,是人类和自然共生的舞台。
四盒园
主要看点:欣赏空间和诗意的花园
展园介绍:这是一座中国园林的典型结构,将它命名为四盒园——来自四合院的谐音。四盒园由春盒、夏盒、秋盒、冬盒四个不规则方块景观组成。花园的南部是两个出入口,木制的门可以开启和关闭。踏进主要入口便进入“春盒”,跨过一座小桥,来到“春盒”的中央。坐在长椅上,透过墙上的门窗,可以看到主庭院的景色以及四周春意盎然的竹丛。“夏盒”是用木头做的一个花架屋,上面爬满葡萄,如同一个西北的农家院。由于木头的搭接方式不同,花架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和戏剧性的视线通透体验。“秋盒”由石头砌筑而成,其地面比中心庭院高出了1米,墙上有许多正方形的窗洞,形成一个个画框。透过这些画框,人们可以看到花园内外不同方向的景色。“秋盒”的顶面是金属网,上面爬满爬山虎。“冬盒”是由青砖砌筑而成的盒子,里边白色沙石地面,如同冬雪。在“冬盒”,人们可以坐在长椅上,欣赏中心庭院的景色,也可以透过砖墙上的空洞,看到“春盒”外的竹丛——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从“冬盒”人们可以走出花园,也可以重新进去“春盒”,开始另一个四季的循环。花园的地面统一在整体的流动的线形之中,并附予植物、白色沙石、黑色沙石、瓦及薄水面等不同材质。能在西安世园会上,与世界上最好的风景园林师共同设计各自的大师园,是一次难得的经历。每个设计师都会在自己的花园里展示他们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在四盒园中,设计师追求的是花园的空间情趣和花园的诗意,希望四盒园具有浓厚的中国园林的意境,且宁静、深远,发人深思。
设计师:王向荣
王向荣是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园林》学刊副主编、《风景园林》学刊主编、香港大学荣誉教授。
植物学家花园
主要看点:前庭、外院和内室,诸多珍奇植物斗艳
展园介绍:“植物学家花园”是对E·H·威尔逊的缅怀。E·H·威尔逊是大不列颠最著名的植物引种家之一,在20世纪的前11年中他曾多次到享有“花园之国”美誉的中国考察。
“植物学家花园”包括一系列的独特空间。前庭营造了从世园会的外部到花园内部空间的过渡,庭院的地面用内嵌的陶土和平板砖进行铺装,四周用砖墙进行围合。外院种有水杉,在这些树林下,铺着一大片开花植物和蕨类植物,有红花绿绒蒿和全缘绿绒蒿,这两种植物都是由威尔逊在西藏的高地中首次发现的,他将这两种植物描述成最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植物。游客从外院可沿着散步道到达内院,这里设有一个圆形的围墙花园。在围合内,还有一个异国情调的花园,向游客展示成千上万种由E·H·威尔逊在中国各地搜集而来的植物,其中包括峨眉百合,这是威尔逊最有名的发现之一。
设计师:布里奇·班尼斯和艾克·霍夫曼
布里奇·班尼斯和艾克·霍夫曼是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领军人物,著名Gross.Max景观设计事务所主创人,曾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竞赛一等奖、科尔切斯特邀请赛一等奖等国际奖项。
大挖掘园
主要看点:神奇的大地洞,倾听世界那头的声音
展园介绍: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梦,幻想着世界另一端的景象,也许是因为距离产生美,也许是对异域文化的向往,或是对未知地理的着迷,“孩童时代大人们会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直挖地洞,就会挖到中国去。”
地球另一端是什么样的景象?在大挖掘园中,建筑大师就创造了挖地洞的结局,即地洞到达地球另一端的那一个出口。在这个出口,地洞像一个喇叭口“喷涌”而出。当你接近地洞时,还能够聆听到世界另一端的声音:那是来自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奶牛,这是来自纽约交通干道上的通勤者,还有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海员,以及历史悠久的德国街区。这些声音能够激发游客的想象力,把游客带出中国,离开花园,离开地洞,到达世界的另一端。
设计师:马丁·雷恩·卡诺
大挖掘园的设计师是德国Topotek 1事务所主创设计师马丁·雷恩·卡诺。Topoteck 1是德国最先锋的设计公司之一,思想前卫、大胆,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其设计、规划和建设的公园、广场、运动场、庭院和花园,符合现代社会可变性、交流性和感觉上的要求。
迷宫园
主要看点:中国建筑风格的西式迷宫
展园介绍:迷宫园由3米高的西安传统青砖墙构成,游人从园外只能看见一个3米高的青砖“大匣子”。花园中的空间被分成一系列狭长的走廊,这些走廊上空没有封顶,抬头可见蓝天与白云。走廊宽度不同,大部分只有2米宽,每两堵墙之间留用空隙,种植翠绿的垂柳。在垂柳的枝条上,系了1000多个小铜铃,每当微风吹过,它们就能发出叮咚声。
走进园中,游客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拱门,穿行于不同走廊。有的走廊是互相平行的,有的走廊间隔宽窄不一。在走廊的末端,还设有一个3米高的大镜子;在镜子中,这些走廊的长度无限延伸下去……你通常能够走进相邻的走廊,但有时又会闯入一个小的周围布满镜子的房间或是遇见其他意想不到的情景,迷宫带给你的神秘感会突然降临。在穿过6条走廊之后,细心的游客可能会感觉到空间在微妙地拓展和收缩,走廊也在迂回曲折中变化。
设计师:Martha Schwartz
迷宫园由美国MSP事务所Martha Schwartz设计,他是世界著名景观建筑大师、艺术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Martha Schwartz设计事务所主创人。在西安世园会里,他设计了一个同时具有中国、美国特色的迷宫,是中国建筑表现西方文化的大胆尝试和探索,是中美文化融合的结晶。
山之迷径园
主要看点:整个花园由中国的藤编篱笆围合起来,漫步园区可体会人与自然同在的奇妙感觉
展园介绍:山之迷径园的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山水画,致力于构建一处人造景观,使其尽可能表现自然。整个园子呈一个三角形展开,三角形的山体上,树木等植物错落分布,密而不乱,花园所选的材料全部取自天然。树木的排布考虑到了生长各需的小气候,松柏类种植在花园中地势较高的地方,花灌木和草本植物则种植在地势较低处。整个花园由藤编篱笆围合起来,以确保花园的私密性,并在其上爬满攀援植物。
设计师: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
全世界只有不到10%的注册建筑师是女性,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是其中之一。她是西班牙新锐建筑事务所EMBT创立人之一,曾获西班牙第一届全国建筑经济奖、欧洲ITALSTAD奖等,主持设计了上海世博会西班牙国家馆。
通道园
主要看点:引导游客对永恒与瞬间进行沉思
展园介绍:花园里主要分布着墙体,其间点缀着一些开口,让人们可以一瞥前方花园那若隐若现的景色。花园的尽头有一扇月洞门,这也是对生命周期的隐喻。扭曲成型的松树似乎在挑战地心引力,证明它的万年长青。这种永恒与花园里植被的瞬间形成了对比。在园子里,游客可将植物种子撒播在砂砾地上,种子可在砂砾地上随意扎根和发芽,并呈现不同状态。无论何时何地,植物生命都是播种、繁殖和蔓生。
设计师:Vladimir Sitta
通道园的建筑师Vladimir Sitta是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澳大利亚TERRAGRAM总裁。他的设计风格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简约而现代,曾获得1981年、1986年度柏林彼得约瑟夫伦讷国家奖,以及2002年度澳大利亚景观建筑师学会特优奖。作为一位在国际景观设计业界颇具影响力的设计师,Vladimir Sitta的设计项目以创新著称,设计风格简约现代。
黄土园
主要看点: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探求和理解
展园介绍:在中国,“土”的意义重大,中国文化源自黏土,黏土为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西安位于肥沃的黄土高原之上,毗邻黄河支流渭河。黄土是山体风化的最后产物。它随后分解出化学成分,并保留钙、镁、铁等其他物质。在风力的作用下,黄土能够堆积形成肥沃的平原。那些含有黄土的土地被人们开发用作耕地,养育着几百万的中华儿女。
黄土园含有黏土元素以及一个不规则的平底水池,其面积为315平方米,深40厘米。池中绝大多数黄土都是从黄河收集而来。这个浅水池就像一个微型黄河河滩,游客在园中,可在其中行走。这个微型河滩也会展现丰水、干枯等不同河滩景态。园中的植被设计很独特,昆虫、青蛙等田园小动物也成为园子设计元素。每当晚风习习,竹林中的风声与青蛙的呱呱叫声糅合在一起,让人们尽情享受泥土的乐趣。
设计师:史蒂格·L·安德森
黄土园由丹麦著名景观设计师、北欧景观设计领军人物、著名的SLA景观设计公司主创人史蒂格·L·安德森设计。他从自然、人类、人类行为以及自然的变化获取灵感,将风景园林视为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设计。他认为风景园林的根本是关注自然,风景园林可以提出构建新环境的新可持续性方案,以实现生命与环境的平衡。
山水·中国地图园
主要看点:置身三维立体的中国山水中,感受大师的思维
展园介绍:山水园通过拓展边界,让游客置身于一个微观世界,通过现代样式,对花园艺术的传统主题进行演绎。园子遵循大型皇家园林的法则,微缩中国地图,但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微缩景观,而是把地图中的河流、不同高度的大地,全部转换成抽象的线条,再借助线条勾勒出轮廓线。随后的这些轮廓线赋予花园以形,制造三维立体的山水·中国地图,再精心布置着不同季节着色的植物组群,让植物的生长枯荣,给予地图生命力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在山水园,不同的季节游客会有一些独特的发现:裸露土地突出的一些开敞轮廓线,淹没于一年生植物群落中的一些轮廓线等。它们以不同标高勾画出的廊道,精心布置着不同季节着色的植物组群之间的空间。
设计师:凯瑟琳·摩斯巴赫山水·中国地图园由法国Mosbach风景园林事务所主创设计师凯瑟琳·摩斯巴赫设计。她是《PagesPaysages》杂志创始人及主编、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曾获2003RosaBarba欧洲景观设计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大奖。
相关链接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11世界园艺博览会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行。西安世园会园区总面积418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88公顷;标志性建筑有长安塔、创意馆、自然馆和广运门;主题园艺景点分别为长安花谷、五彩终南、丝路花雨、海外大观和灞上彩虹。
西安世园会共设置室外展园109个,包括国际展园、国内展园、大师园、企业展园、专类园、创意园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中国的人文山水、世界各国的民风民俗、中西方著名园艺流派和国际一流的园林园艺等。其中,占地18000平方米的9座大师园由9位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大师亲自设计,以表现现代景观设计的潮流及趋势,堪称本届世园会最具创造性的花园。
四、关于景观工程施工图预算
景观工程是个系统工程,作预算要分类制作预算表,单位工程可以这样归类:
景观建筑工程(雕塑。亭廊架这些,而每个建筑单体又可独立出列,写出建筑构件的单价和用量等)
水景工程
种植工程
照明工程
土方工程
但实际上,要是整体预算还是以材料分类为好:
石材类
类别——位置——用量——单价——总价
构造材料(钢材、混泥土、沙石)
同上~~~~~~
水电管线
同上~~~~~~
外加“土地平整”项,
还有就是植物的预算,我估计你是不用做的,这个跟土建预算不同,
提醒,,园林预算可以到“网易园林”下模板
以上就是关于沙石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