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算法新闻的概念(算法新闻的概念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26 21:41:44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395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算法新闻的概念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网络营销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算法新闻的概念(算法新闻的概念是什么)

    一、传统媒体的挑战和缺陷有哪些?

    传统媒体的挑战如下:

    1、常用的新闻智能推荐算法,是根据用户个人的历史阅读喜好在内容资源池中进行关键词分析匹配,实现个性化推荐,未被算法匹配的内容因与用户历史喜好相似度不高而不会被算法推荐,长此以往受众的阅读视野便会受到限制。

    2、以算法为主导的新闻聚合形式,会让点击率高的信息得到更多的推荐,使得一些舆论冲突、虚假新闻、流言与谣言被算法推荐,造成广泛传播,与主流信息相悖。

    3、各方的观点和多元的思想会被算法淹没,降低了多元化与公共性新闻的传播效能,新闻的公共性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主流媒体对普通受众甚至弱势群体应有的价值关怀也会被削弱。

    传统媒体的缺陷

    1、内容形式创新性不足。这尤其体现在短视频新闻事件报道中,浏览新闻客户端及抖音中的短视频新闻发现,部分视频是电视新闻的压缩版,对在传统渠道上发布过的新闻内容进行重点画面截取,添加字幕和音效后向受众推送,简单搬运过来的新闻信息缺乏新意。

    2、新闻叙事过于宏大。部分主流媒体进行重大主题报道时存在过度强调宏大叙事,新闻组织策划模板化、僵硬化等不足。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作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除了看与不看两种选择外,既不能参与到新闻信息内容生产中,也不能控制信息流向。

    3、内容生产缺乏用户思维。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和新形势下用户接收新闻的习惯契合度不高,仍然采用以媒体为中心生产新闻的传统方式,用户需求如若长期得不到满足,势必会引起传播力的下降。

    4、信息发布缺乏差异化。部分传统媒体仍然沿用将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媒介上同时发布的习惯,并没有将传统分发方式与互联网中各个新媒体平台的差异化形式、内容及传播特点相结合。

    二、关于信息茧房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信息茧房的理论研究

    信息茧房 最早 由哈佛大学的桑坦斯教授在2000年出版的《信息乌托邦》中提出,其认为信息茧房 是人们只听人们选择的东西和可以愉悦人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1]。

    彭兰在《人人皆媒时代的困境与突围可能》中提及了“社交过滤网、圈子与信息茧房”,认为信息茧房与人的选择性心理有关,在传统媒体时代就存在,但是算法新闻、对信息过滤的社交网络以及具有圈层分化的社交平台在今天将其进行了放大[2]。

    喻国明在《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中介绍了信息茧房的概念以及其可能产生群体极化和社会粘性丧失的负面效应,并认为应通过完善技术算法和个人媒介素养两方面改善方式;他的另外一篇文章 《个性化新闻推送对新闻业务链的重塑》,从新闻生产和受众两个层面分析了个性化新闻内容推送对新闻业的重塑,认为走出“茧房”效应应按照用户的社交数据和相关关系来“定义”潜在的需求[3-4]。

    陈昌凤教授与她的学生一同撰写了两篇论文《权力迁移与人本精神:算法式新闻分发的技术伦理》、《信息个人化、信息偏向与技术型纠偏——新技术时代我们如何获取信息》,前者分析了算法式分发新闻的现状,认为新闻分发权由人移交到机器、新闻把关权后移、公民参与受到损害;后者说明了信息平衡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介绍国外现阶段的技术性纠偏尝试:新闻应用程序“跨越分歧的阅读”、英国卫报“刺破你的泡泡”、华尔街日报“红推送、蓝推送”等[5-6]。

    对于信息茧房的负面影响,蔡磊平在《凸显与遮蔽:个性化推荐算法下的信息茧房现象》认为个性化推荐系统提高了信息分发率、满足受众信息需求但也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令受众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认知判断产生影响[7]。同类的还有胡婉婷在《“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中分析了信息茧房对公共领域建构的影响,认为其使得意见自由表达受阻、公众理性批判缺失、社会粘性削弱[8];苏颖在《传播的权力偏向》认为信息茧房与从众效应是产生群体极化的主要原因,在突发事件中,网民的负面观点和非理性情绪在“信息茧房”得到进一步强化[9];郭小平在《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中通过对网络事件的讨论得出了信息超载后的过滤会带来群体极化的现象,并对民主和理性沟通带来威胁[10]。

    对于信息茧房的解决策略,王刚在《“个人日报”模式下的“信息茧房”效应反思》中认为个性化信息服务强化了“信息茧房”效应,扩大了知识鸿沟,媒体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提供高质量新闻内容[11];刘华栋在《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中分析了信息茧房的成因,发现社交媒体、个人议程设置、协同过滤算法三者为茧房效应的形成提供条件,提出了构建多元化信息接收渠道、构建人行道模式、提升媒介素养的建议[12]。

    (二)有关信息茧房与具体案例的结合研究

    部分研究多从具体案例的特点出发,结合信息茧房的相关概念特征进行质性分析。如杨慧的《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描述了信息茧房在微博中的体现并针对微博提出了相应改进策略[13]。许志源、唐维庸在《2016美国大选所透射的“过滤气泡”现象与启示》中以2016年的美国大选为研究事件,发现入们的“准感官统计”在新媒体时代受到技术算法的干扰,呼吁媒介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负起社会责任[14]。

    在能够搜集到的国内定量方面研究中,李佳音在《基于个性化推荐系统新闻客户端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中选取今日头条作为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代表,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今日头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15];彭晓晓在《信息时代下的认知茧房》中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选取的微博样本用户进行编码、界定、挖掘,并结合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分析,以此验证“茧房”效应的存在性问题[16]。两者对于本研究都有很好的启发性,但前者选取今日头条,后者通过一个范围很小的“微博上广告业界与学界的意见领袖”群体来推定信息茧房的存在,在样本范围以及差异性上有些不妥。

    (三)总结

    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现有关于信息茧房研究都是基于桑坦斯教授的理论,侧重于对于信息茧房的理论再认识,并且都停留于行为模式的简单陈述。部分研究结合了具体案例,但是仍是泛泛而谈地去佐证桑坦斯教授的理论和观点,没有对信息茧房现象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缺乏对于观众行为和信息平台的深入讨论研究。

    (四)参考文献

    [if !supportLists][1]     [endif]李清池.通向信息乌托邦的道路——读《信息乌托邦》[J].中国法律,2010(02):19-20+73.

    [if !supportLists][2]     [endif]彭兰.人人皆媒时代的困境与突围可能[J].新闻与写作,2017(11):64-68.

    [if !supportLists][3]     [endif]喻国明.“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J].领导科学,2016(36):20.

    [if !supportLists][4]     [endif]喻国明,侯伟鹏,程雪梅.个性化新闻推送对新闻业务链的重塑[J].新闻记者,2017(03):9-13.

    [if !supportLists][5]     [endif]陈昌凤,霍婕.权力迁移与人本精神:算法式新闻分发的技术伦理[J].新闻与写作,2018(01):63-66.

    [if !supportLists][6]     [endif]陈昌凤,张心蔚.信息个人化、信息偏向与技术性纠偏——新技术时代我们如何获取信息[J].新闻与写作,2017(08):42-45.

    [if !supportLists][7]     [endif]蔡磊平.凸显与遮蔽:个性化推荐算法下的信息茧房现象[J].东南传播,2017(07):12-13.

    [if !supportLists][8]     [endif]胡婉婷.“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J].青年记者,2016(15):26-27.

    [if !supportLists][9]     [endif]苏颖. 传播的权力偏向[D].中国政法大学,2011.

    [if !supportLists][10]  [endif]郭小平.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J].东南传播,2006(12):43-44.

    [if !supportLists][11]  [endif]王刚.“个人日报”模式下的“信息茧房”效应反思[J].青年记者,2017(29):18-19.

    [if !supportLists][12]  [endif]刘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54-57.

    [if !supportLists][13]  [endif]杨慧. 微博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if !supportLists][14]  [endif]许志源,唐维庸.2016美国大选所透射的“过滤气泡”现象与启示[J].传媒,2017(16):54-56.

    [if !supportLists][15]  [endif]李佳音. 基于个性化推荐系统新闻客户端的“信息茧房”效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if !supportLists][16]  [endif]孙亮.信息时代下的“认知茧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52.

    三、参假造假在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假新闻对社会影响的不断增大,假新闻的治理工作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文章介绍了我国现有的假新闻治理体系,通过SWOT分析法阐释了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指出图书馆应通过编撰假新闻资料汇编、举办假新闻知识讲座、培养高信息素养馆员、建立事实核查资源库等方式参与假新闻治理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提升自身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4-0098-03

    1 背景

    在新媒体时代,假新闻因生产成本低、流通渠道广、传播速度快,逐渐出现泛滥之势,给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过假新闻的受访者占受访者总数的24%,认为假新闻对社会基本秩序造成危害的受访者占受访者总数的64%,表示经常在网络上见到假新闻的受访者占受访者总数的82%[1]。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美等国家的图书馆界普遍认识到图书馆应在假新闻的治理工作中履行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产生了大量关于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体系的研究成果,各地图书馆积极围绕假新闻治理这一主题开展了形式各异的活动,以减少和消灭假新闻。相比之下,我国图书馆界参与假新闻治理体系的意识不强,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非常有限。因此,笔者通过SWOT分析法阐释了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体系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了图书馆在假新闻治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我国图书馆界参与假新闻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 假新闻的概念

    学界针对假新闻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柯林斯词典给出的定义为假借新闻报道形式传播的错误虚假、耸人听闻的信息[2],并将其列入2017年年度热词榜。外国学者奥尔科特(Allcott,H.)和根茨科夫(Gentzkow,M.)指出,假新闻是出于获取政治或经济利益捏造并传播的,易使民众产生错误判断,且不具备真实性的新闻[3]。我国学者齐沛尧认为,假新闻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媒体形式传播,为了经济及政治利益,误导大众的错误资讯[4]。薛琪将假新闻界定为将各种虚假成分混入所传播的信息之中,使人们无法了解到真实的事物面貌,是一种畸形的舆论传播,是缺乏事实根据的言论[5]。学界针对假新闻概念的界定使研究者对假新闻的本质、传播途径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相关部门开展假新闻治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假新闻的生产成本持续降低,新闻造假方式更加多样,传播方式更加便利,更加深刻和广泛地影响着公众的生产生活。我国有关部门应不断更新完善对于假新闻的认知,始终掌握治理假新闻的主动权。

    3 假新闻的治理体系

    3.1 源头审核,新闻准入机制的建立

    新闻准入机制要求在一条新闻发布之前,应对其内容进行审核,审核方式分为机器及人工审核两种。机器审核是技术人员基于对假新闻数据的收集、分析及特征识别而建立的假新闻数据库和智能算法,通过机器比对新闻标题、内容和评论等,识别新闻的真假,若发现疑似虚假新闻的内容,便会将该新闻内容上报,进入人工审核阶段。人工审核是由具备假新闻识别专业知识的管理员根据新闻的内容、来源等信息对新闻的真实性做出判断。虽然假新闻数据库的内容在不断更新完善,但由于假新闻的形式不断变化,故机器审核还不能完全识别出所有的假新闻,加之假新闻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假新闻数量的增加,机器审核的压力越来越大,识别假新闻的速度较慢,准确率不高。

    3.2 流通监督,信息服务平台实时核查

    因源头审核并不能将所有假新闻拒于信息流通平台的大门之外,故信息服务平台会对新闻进行实时核查,核查方式分为主动核查与被动核查。主动核查是指当新闻通过源头审核进入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后,其流通状态会被平台实时跟踪。特别是当某条新闻的点击量、阅读量、评论量或转载量等数据大幅增长时,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会对其内容进行再次审核,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被动核查是指某条新闻出现被用户大量举报存在内容虚假、违规等问题时,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会根据用户反映的情况,对相关新闻内容进行核查。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能够通过主动与被动核查的方式,清除流通环节中的假新闻,及时对发布假新闻的账号进行管制,进一步打压假新闻的生存空间。

    3.3 终端教育,提升公民信息素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公民在信息流通领域的身份由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接收与传播者。因此,很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各类提高公民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以提升公民辨识新闻真实性的能力。例如,美国开展了一项名为“新闻素养计划”的项目[6],该项目的宗旨是依靠新闻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通过在学校及网络虚拟教室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信息素养知识与技能,使他们成为明智、积极的信息消费者和参与者;法国《世界报》与法国教育部合作,在法国的大、中、小学建立用于识别假新闻的资源库,并培养学生辨识假新闻的能力[7];意大利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定期走进校园,面向学生开展假新闻辨识技能指导活动,鼓励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坚持查证网络信息的真实性[8]。

    3.4 政策保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治理假新闻,很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试图通过立法途径加大对假新闻的治理力度。例如,美国的《联邦通信法》[9]、德国的《网络执行法》[10],以及英、法等国立法机关正在制定的、用于治理假新闻的法律法规[11]。2000年,我国颁布了《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12],禁止互联网网站传播虚假新闻。2020年3月1日,我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13]。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于制造、传播虚假新闻的行为都做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是我国治理假新闻的重要法律依据[14]。

    4 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的SWOT分析

    4.1 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的优势

    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参与治理假新闻的重要优势。长期以来,图书馆致力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传播工作,积累的馆藏资源数量丰富、质量上乘。相较于各种网络搜索引擎,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学术性高、可用性强。同时,随着国家与地方政府对于图书馆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各地图书馆服务联盟的建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已拥有建设假新闻数据库并参与假新闻治理工作的能力。

    4.2 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的劣势

    专业网络信息监测技术与设备的缺乏,导致图书馆难以参与假新闻治理工作。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假新闻的数量激增,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利用智能算法和专业设备进行网络实时监测是治理假新闻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网络运营商和网络平台都拥有专业的实时监测系统与技术人员,可实时抓取新闻的关键信息与假新闻数据库进行比对、筛选,对发现的不实新闻进行过滤,而图书馆普遍缺乏类似的技术和设备。另外,我国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馆员的假新闻治理经验明显不足。

    4.3 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的机遇

    在新时代,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转型是其参与假新闻治理的内生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传统服务面临冲击与挑战,其应寻求服务方式与服务内容的变革,提高自身社会价值与群众认可度。通过参与假新闻治理,图书馆能够进一步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另外,公众的需求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驱动力。目前,公众对于信息真实性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作为区域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的图书馆理应采取行动,参与假新闻治理工作,满足公众的需求。

    4.4 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假新闻在内容、形态和传播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假新闻对公众的影响更加深刻,而传统的信息辨别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治理假新闻的需求,信息鉴别成本大幅增加,假新闻治理难度进一步提高[15]。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参与假新闻治理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关于假新闻治理的理论研究非常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假新闻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5 图书馆参与假新闻治理路径分析

    5.1 编撰假新闻汇编资料

    图书馆可利用自身优势,查找、收集有关假新闻的资料,将查找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编撰假新闻汇编资料,帮助用户了解、认识假新闻,为他们正确辨识假新闻奠定基础。例如,图书馆将介绍假新闻的概念、特点及形成缘由、发展背景、传播途径等内容的文献搜集起来并整理加工,编撰成全面、准确的假新闻汇编资料,发行数字版和纸质版,以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阅,提高他们对假新闻的辨识能力。

    5.2 开展假新闻知识讲座活动

    图书馆可通过开展公益知识讲座活动的方式,为用户讲解假新闻相关的知识和辨别假新闻的方式。讲座活动可在线下开展,也可在线上以直播的形式开展,使更多用户能够了解讲座内容。图书馆可将讲座内容录制下来,制成讲座视频,供用户下载观看。讲座的讲师可以是对假新闻治理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长期从事假新闻治理工作的专业人员。

    5.3 培养信息素养高的馆员

    图书馆应培养信息素养高的馆员,为用户提供假新闻辨识服务。图书馆应允许用户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及QQ、微信等方式与信息素养馆员建立联系,交流假新闻辨识方面的经验。为了更好地开展假新闻辨识服务,图书馆应不断加大对馆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馆员的业务能力和信息素养水平。

    5.4 建设事实核查资源库

    图书馆应加强与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及权威新闻媒体机构的合作,建设专业的事实核查资源库,帮助用户辨别信息的真伪。事实核查资源库应含有用于核查新闻真实性的网页、插件等工具,以及具有权威信息来源的网站资料。用户可利用事实核查资源库中的工具对新闻进行查验,或打开经过认证的网站进行比对,以更好地分辨假新闻。图书馆可通过建设事实核查资源库的方式,引导用户树立辨识新闻真伪的意识,养成通过正规渠道或可靠信息源获取信息的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杨.智媒背景下的假新闻生产演化与治理思考[J].中国记者,2019(3):81-84.

    [2] 假新闻[EB/OL].[2021-01-20].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1%87%E6%96%B0%E9%97%BB.

    [3] Hunt Allcott,Matthew Gentzkow.Social Media and FakeNews in the 2016 Ele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7(2):211-236.

    [4] 齐沛尧.浅析基于算法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J].科技传播,2017(24):115-116.

    [5] 薛琪.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溯源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9.

    [6] News Literacy Project[EB/OL].[2021-01-20].https://newslit.org.

    [7] 王井.中西方虚假新闻治理体系比较:概念、逻辑与措施[J].观察与思考,2019(11):100-105.

    [8] The President Of Italys Chamber Of Deputies Is Launching A Campaign Against Fake News[EB/OL].[2021-01-20].https://www.buzzfeed.com/albertonardelli/the-president-of-italys-lower-house-says-fake-news-is-fuelli?utm_term=.qsz16MJR#.dq4aAr4v.

    [9] 孙玉奎.美国的1996年联邦通信法[J].邮电商情,1996(9):26-27.

    [10] 孙禹.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合规规则:以德国《网络执行法》为借鉴[J].政治与法律,2018(11):45-60.

    [11] 汝绪华.西方国家假新闻治理的实践与困境[J].新媒体与社会,2019(2):251-269.

    [1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J].新闻导刊,2000(6):42-43.

    [13]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EB/OL].[2021-01-20].http://www.cac.gov.cn/2019-12/20/c_1578375159509309.htm.

    [14] 王玉,葛思坤.网络虚假新闻的治理路径[J].东南传播,2019(9):165-168.

    [15] 魏超.新媒体技术发展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30-34,71.

    四、打造个性化推荐服务时,会存在哪些伦理问题?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方案,信息推荐服务已经成为各类信息系统的一项基本功能.从用户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推荐服务的五种基本模式.个性化推荐系统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产物,它是建立在海量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一种高级商务智能平台,向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近年来已经出现了许多非常成功的大型推荐系统实例,与此同时,个性化推荐系统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个性化推荐不仅让用户的新闻阅读体验不断改善,也重塑了个体的阅读习惯.本文在分析算法新闻个性化推荐理念与意义的基础上,肯定了算法技术的应用价值及其前瞻性.在着眼于人与信息之间关系变革的背后,重点分析了算法新闻面临的伦理风险.人们在享受算法技术带来的阅读体验的同时,应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信息茧化,算法控制,主流价值引导缺失等方面的技术陷阱.在算法新闻实践中,发挥技术价值理性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技术伦理.

    以上就是关于算法新闻的概念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核心算法(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了解)

    最优化建模算法与理论(最优化建模算法与理论答案)

    算法工程师和程序员区别(算法工程师工资很高吗)

    万泉河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万泉河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招聘)

    国外比较开放的浏览器(国外比较开放的浏览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