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河道水坝景观设计方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小型河道水坝景观设计方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大坝建设对下游河道,农灌及工业用水有何影响
.流域耗水量
黄委会水文局第一次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成果没有得到黄委会的认可,首次开展1997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编制也是因为按照全国水资源公报大纲编制而没有通过黄委会的审查。这是由于计算地表水资源量有不同的方法造成的:一般意义上的耗水量与流域耗水量。
1.1 一般意义的耗水量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工作大纲的内容,耗水量是不分地表与地下水的,但实际工作中,在计算河道天然径流量时,把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表径流水量进行还原。如果套用此概念,地表耗水量指在输、用水过程中,通过蒸发、土壤吸收、渠系损失、产品带走、居民和牲畜饮用等形式消耗的,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或地下含水层的水量。其关键在于不仅回归地表也包括回归地下的水量不作为消耗水量。这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耗水概念。我们为了区别于流域耗水量把这一传统上的耗水量概念称为“行政区域耗水量”,以示区别。
1.2 流域耗水量
从流域管理的观点出发,河川径流还原水量计算中,河道外用水可以看作流域耗水。如水量调度中以黄河断面水量作为各河段各省区分配水量的依据,引出的水量与回归的水量在断面能够具体反映。无论是河道水量管理与天然径流量的计算概念是一致的。黄河流域的工农业及人畜等还原水量(还原水量中不包括河道内水库调蓄水量等,只指工农业生态等消耗项),对于流域来说也即耗水量。因此,我们提出了“流域耗水量”概念。
“流域耗水量”概念是与之传统的耗水概念比较而言的。传统的耗水是行政区划中的实际耗水量,我们为了对应把传统的耗水称之为“行政区域耗水”。“流域耗水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耗水量,只是相对与河道来说是“无回归水量”,河道外的还原水量,是河道的消耗水量,是一个相对数值。也可以说对河道损失(贡献)的大小。
把流域河川径流还原水量河道外用水概括并提出“流域耗水量”,有其积极的意义,这和黄委会的水资源成果中基本计算方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采用“流域耗水量”概念,1987年国务院批复黄河可利用水量中也是“流域耗水量”;其计算方法建立在在引排差基础上,即引出河道扣除引出后回归河道的水量,具有简单明了、准确性高、合理等特点,同时也实际应用于黄河水量调度和生产管理中。
1.3 流域耗水量的计算
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况,各项用水含义如下:引、取水量:指从黄河干支流中引、取的水量。退(排)水量:指从黄河干支流中引、取的水量中又回归黄河干支流的水量。黄河河川径流耗水量:指引、取黄河干支流河川径流水量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回归到黄河干支流的水量。即,指引、取黄河干支流中的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后的水量。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所谓干支流特指本流域内干流或支流的引水与回归,于是可表述为本流域内引水减去在本流域内引出的水量中回归河道的水量,如果跨流域引水回归水进入另一流域,则为进入流域的外来水,客水。这部分水量在所进入的流域参加径流时,实测资料中测到,计算天然径流时应从中扣除。
从以上流域还原概念可以理解为工农业等河道外还原水量对于流域来说也即流域耗水量。因而计算方法的核心是引排差,即“流域耗水量”是以引排差原理为基础上的,耗水量相对于河道来说是净用水量。排退水不仅指明渠回归河道水,也包括引出的水量中通过地下潜流回归河道的水量,一般该项许多地区可以忽略。统计退水量时应以退入河道的实际水量计入,测验断面与河道间的损耗水量也应扣除。根据“流域耗水量”是建立在引排差原理基础上,计算方法关键在于退水量或退水系数,因而在计算方法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如除采用经验数据外,面积定额,水量平衡法等。
1.4 流域耗水量与区域耗水量区别
“流域耗水量”与“区域耗水量”本质区别在于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归到黄河干、支流河道的水量后的水量或是不仅扣除下渗到地下的水量。前者是对于流域来说是耗水,但对于行政区域则并不是真正消耗。因此,“流域耗水量”包括“非消耗用水”,从直观上看出“流域耗水量”应大于“区域耗水量”。“非消耗用水”进入湖泊或其它洼地,可以看做实际是“环境用水”的一种。至于跨流域“非消耗用水”则进入是另一流域参加该流域的水量平衡或被利用。
“流域耗水量”有其计算特点:所谓“一进一出”,只管引出河道口门和回归河道水量。“流域耗水量”以河段统计,不管用水属地,只考虑是干流或是支流引水,从那个河段引水就计入那个河段,引出水另一个河段回归,在回归河段则为加入量;“区域耗水量”以属地用水为统计对象,只统计消耗水的数量,不需知道水的来源与去向,能否回归河道,或回流其它河道或流域。“流域耗水量”包括大量跨流域引水,向流域外引水。
这里需指出的是如果按“区域耗水”计算内蒙古耗水与“流域耗水”之间相差10亿m3左右。那么,如果用“区域耗水”计算黄河下游河南、山东那恐怕相差几十亿m3的水量。“流域耗水量”统计远大于“区域耗水量”。
1.5 流域耗水量特殊性
由于“流域耗水量”实际是还原水量中水资源利用的理论概括,因此,具有特殊性。一般耗水量不可能出现负数,但“流域耗水量”在相关的河段与时段可以出现负数。
如跨流域引水的退水,对于受水河流或流域就是增加的水量:外来水,客水,如果汇入河流并经下游测验,这对于受水河流是负数。
兰州市城市与工业用水主要是兰州水文站断面以上引水,城市排污退水大部分在断面以下,这部分因引黄河干流水而产生的退水就增加了兰州水文站断面以下的水量,退水在该断面下为负数。
宁夏灌区主要引水在青铜峡水文断面以上,而退水则在青铜峡水文断面以下,退水量在石嘴山水文站测验。
由于宁夏灌区每年压碱冬灌,经过输水与灌溉,退水在不引水的时段退出,或同一时段引水小于集中退水,都会出现负数;特别会出现是跨年份的退水,不仅月份内出现负数,日历年内也会有部分水量统计不全。如果一个完整的引水灌溉(用水)期包含完全退水、以及一个完整的用水退水河段,将不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对于宁夏等跨年份的用水一方面由于退水量较小,另一方面每年都有年前一段的退水,因此可以简化都不予考虑。
1.6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也是“流域耗水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国办发[1987]61号)提出了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的年耗水量370亿m3。上述水量分配方案,是按黄河正常年份水量制订的,今后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水情逐年作出合理的调度安排。所谓正常年份水量是指黄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580亿m3(含花园口以下20亿m3)。
花园口站以上采用1919年至1975年系列的实测与还原水量计算出的天然径流量,分配的是黄河可供水量,而表格内直接填写的是“耗水量”,天然径流量中河道外的还原水量也是从流域统计来的,因此,这里的还原实际概念是“流域耗水量”。
当然,花园口以下由于系列是1950以后的资料且50、60年代出现了大汶河水量多次大洪水当时计算有所偏大,并且没有考虑下游引水后河道里径流的自然损耗,黄河下游是著名的“地上悬河”,高出黄河两岸且为宽浅河道,向两岸渗漏地下水是下游最大的自然损耗,以及水面蒸发损耗。
2. 下河沿模式
这是结合黄河流域的特点从实际应用中归纳出来的技术性处理手段。下河沿水文站位于甘、宁交界处的宁夏中卫市,与水文站测验断面平行的美利渠从沙坡头引水(现沙坡头水利工程),河道与渠道均由水文站测验。因此,通常在用水统计中习惯把美利渠的引水口门认为是下河沿水文站断面之下引水,河道与渠道的实测作为水文站的实测值,这种把引水口门虚拟为断面以下的统计方法是为了简化统计手段避免重复计算的可能,这也与向社会公布水文资料中既有河道又有渠道最终公布的是合成资料是一致的。在实践中一般称宁夏引黄灌区为下河沿至石嘴山,而不是安宁渡或兰州至石嘴山,这里除了主要引水都在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外,把安宁渡至下河沿的美利渠放到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统计。我们把黄河上众多此类水文站(断面)命名为“下河沿模式”。
结合黄河水资源利用特点总结出,渠道取水口在水文站水文断面以上并由水文站测验的渠道站可以合并在一起简化用水处理,把渠道取水口虚拟为水文站断面以下,具有这类特点的归纳为“下河沿模式”。
下河沿模式在黄河流域有着广泛的实际意义和众多类似的断面,主要是断面与渠道并行或临近,引水口位于水文断面附近的上游,并由同级水文部门测验,渠道站参与资料整编,向社会公布水文资料中如日资料为合成资料。
干流青铜峡水利枢纽下游的青铜峡水文站河道与引水渠东总西总合成。
沁河五龙口水文站断面与左岸广惠渠和右岸新利渠,沁河支流丹河山路平与丰收渠,北洛河状头与洛惠渠,宝鸡峡林家村水文站与宝鸡峡渠道,张家山水文站与泾惠渠等渠首水文站。
3. 黄河向流域外供水
黄河承担着流域内用水,同时承担着外流域用水,这部分对黄河流域而言属于全部消耗水量。
近年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和下游河南山东农业灌溉和城市生活以及湖泊人造景点用水都是引自黄河。
黄河下游引黄并不是完全引到流域外,如金堤河、文岩渠、大汶河以及黄河滩区等属于黄河流域。黄河下游引黄南北岸分属于海河、淮河和山东半岛等。
向流域外引水,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只要不再回归黄河流域,那将被认为是100%的消耗。
3.1黄河流域下游引黄灌区,引黄河水向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以及山东半岛等灌区和工业、生活使用,除文岩渠和金堤河两流域属于黄河流域外其它均不能回归黄河。其中引黄济津、济白洋淀和入青岛更不可能有回归水了。
3.2甘肃“景电”二期工程规划部分向民勤红崖山水库年调水6100 万m3(属于石羊河流域)。该工程是利用景电二期的空闲容量和灌溉间隙,延伸已建成的景电输水总干渠,经洪水河、石羊河61公里的天然河道,调水到红崖山水库,调水线路总长260公里,年设计调水量6100万m3,调水流量6.3m3/s。
3.3甘肃引硫(大通河上游硫磺沟)济金(昌)(属于河西走廊)于2003年通水,2004年引水2690万m3,2005年引水2750万m3,2006年引水2794万m3。
3.4沁河主要支流丹河丹东引水渠,随着丹河水量的减少,丹东、丹西引水条件发生了变化,致使引水口逐步上移,现位于山路平水文站以上丰收渠(丹西渠)引水口上2km,由青天河水库调配水量,由博爱县丹东灌区管理局。丰收渠经山路平水文站断面由水文站测验,丹东灌区引水在0.2~1.0亿m3,进入流域卫河大沙河。
3.5伊(洛)河渠道尾水向流域外引水。每年引水在0.2~0.6亿 m3。
黄河下游流域内主要是金堤河天然文岩渠区域,主要以新乡黄河河务局的引黄涵闸、人民胜利渠部分水量以及濮阳黄河河务局的引黄涵闸部分引水,其余为流域外引水。
经匡算:2006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向流域外引水0.86亿m3,内蒙古通过宁夏下河沿美利渠向孪井滩扬水灌溉工程引水0.46亿m3,河南省向流域外引水17.4亿m3,山东省向流域外引水72.0亿m3,河北省引黄济淀引水3.0亿m3。黄河流域向流域外共引水93.5亿m3,而在流域内流域耗水量为211.2亿m3。
4. 黄河用水特性
除了流域内一般用水,黄河耗水有其特殊性,特归纳几个方面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4.1 流域外引水:向黄河流域外引水,只要不再回归本流域或河道,对于(黄河)流域来说那将是100%的消耗。向流域外引水远距离输水:引黄济津、引黄济淀、引黄济青等。2006年水利部、国家防办组织实施了首次跨流域“引黄济淀”应急生态调水。
4.2高扬程或远距离输水:典型的如景(泰川)电(灌)站、盐环定扬水工程等。
4.3支流跨流域引取水:如“引大(通河)入秦(王川)”、陕西引黑河水库(石头河水库补水)供给西安、引沁济漭。
4.4 灌区滞水:流域内支流流域中灌区的湖泊、坑塘、低洼地、海子、人工开挖的小型平原水库以及村前屋后的沟道等的引取河道的水量,均作为河道损失水量。下游流域外有众多的平原水库。
4.5 傍河水源:如郑州市“九五”滩在黄河南岸打群井作为城市用水的补给、渭河流域的傍河井、山西汾河流域的泉水出露我们认为应统计在地表水中,但可能只被统计为地下水。
4.6 生态环境与景观用水:近年人造湖泊、河道景观用水增加较快。如“拦河造湖”工程咸阳水文站被取水渭河人工湖咸阳湖隔断。甘肃兰州生态带游览区、宁夏的石嘴山市营造“五湖四海”人工湖星海湖、山东大汶河流域莱芜牟汶河综合治理建设工程、聊城江北水城碧波荡漾、滨州“四环五海”绿水涟漪。
河道景观一般消耗形式为蒸发、补给地下和供水等,主要水量仍保存在河道内,原则上汛期前应水位降低、或放空以待蓄洪泄洪,性质与小型水库相似。
生态环境用水:宁夏沙湖、内蒙古乌梁素海等。
4.7黄河滩区用水:黄河河谷平原用水和下游滩区的地下水开采。
4.8 水土保持措施:退耕还林、淤地坝建设等水土保持措施达到了一定的减沙效果,拦沙同时也拦水。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看到有些地区如无法治理,水土保持减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工作。
4.9雨水利用:水资源匮乏的甘肃省开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工作,现已累计建成各种蓄水窖253万眼,稳定解决了252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集雨节灌农业457万亩,在雨水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4.10 生产与试验用水:黄河下游标准堤防建设以及龙门—潼关放淤试验等。转
二、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滨河绿地在城市中的作用与目前城市滨河绿地建设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滨河绿地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对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的处理提出具体的方法。 城市滨河绿地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由于处于水陆的边际,滨河地区的景观资讯量最为丰富,往往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同时,滨河绿地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著现代人的生活、娱乐、休闲等需要,这是城市其它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城市建设,规划先行。而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绿地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绿地建设的要求,并从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绿地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1 传统的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 *** 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目前多数城市的滨河地区改造中,不同部门间的侧重各有不同,如水利部门仅强调水系的防洪、水运、灌溉等功能,将水系作为工程实体而非城市公共空间来看待,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工程措施上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此举确实能满足使用功能上的需要,但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河流、湖泊等,这样的处理却忽略了许多缓慢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将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一系列无法弥补的损失。 主要表现在: 1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变成仅有简单功利价值的防洪、运输通道。这种简单生硬的处理限制了贯穿的水系在城市空间中所应有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的作用,对于形成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缺陷。 2垂直陡峭的人工砌体、驳岸,使滨河区空间成为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冷漠空间,把人与水分隔开来,使之可望而不可及。例如黄浦江上海外滩段由于防洪等功能要求,河道两岸3~7m高的驳岸砌体恰似两面高墙生硬而呆板,使河道景观缺乏灵性与变化,而后期改造的浦东陆家嘴一带滨水绿地空间就打破原有的岸线,设定市民临水活动空间,既丰富了滨水景观,又满足了市民近水、亲水的要求。 3河道水质污染严重,缺乏科学有效的治理手段。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这样的河道不加治理,不仅不能改善城市环境,反而会变成新的污染源。目前我国利用滨水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已经得很大发展。四川成都活水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利用府河、南河河道改造出大面积滨水浅滩,栽植大量水生、沼生植物,通过植物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这种利用滨水溼地植物净化水质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具有成本低、效果长、多效兼顾等特点。这种思路对于城市滨水绿地的改造值得借鉴。 4规划设计与地方文化脱节,景观缺乏个性。很多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设计者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充分挖掘和对基础现状的充分分析,照搬一般的设计模式,这样建设出来的滨水景观必定“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和生命力。 对于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改造,若要彻底改变其功能和景观上的不足,完善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体系建设, *** 决策者首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协调 *** 管理部门间的工作,组织水利部门、水运交通部门、园林部门、城市规划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进行综合环境评价,做到多目标兼顾。 其二,综合治理水道的水质污染问题。滨河区的开敞性、可接近性都是建立在水质条件良好的基础上的,如果面对污染严重、散发著臭气的河水,再好的亲水空间,恐怕也没有人愿意靠近。 总之,新时期城市滨河绿地环境的改造,必须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城市中这份宝贵的资源,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出发来进行滨水区的景观建设,把市民的活动引向水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从规划设计入手,遵循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设计手段,运用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规划设计,使城市的滨水绿地空间真正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生态规划设计的实质
2.1 生态规划设计概念 生态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目前,园林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尚没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完整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原则与标准,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不断的实践来充实完善。 2.2 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求。对于后者,传统的规划设计基本上很少考虑,生态规划设计是应填补这项空白而出现的。 当然,在目前社会条件下,自然资源匮乏,科学技术水平也不能给生态规划设计提供足够的支援,生态规划设计还不能完全取代或演变为常规的规划设计手段。设计师们常常采用一种折中的或改良主义的手法,即与传统的规划设计手法相结合,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但可以预见,随看社会的发展,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会被普遍采纳,到那时,生态规划设计就不再是附加于传统规划设计之外的,而是与传统规划设计融为一体的“常规”设计手法。
3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3.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阶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像中国古代军事家所说的那样: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势”就是全域性发展趋势。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力综合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建设时,首先应把滨水绿地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而不应该把河道与大的区域空间分割开来,单独考虑。 3.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在地球表面进行任何的改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但这并不表明人类就退出生物圈不再进行建设了,而是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建设行为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成因与大小,通过设计来减少或避免这种影响。保持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让环境充满生机与活力。任何园林景观生态系统都有特定的物质结构与生态特征,呈现空间异质性,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水运、防洪等使用功能的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湖泊的水质,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机会和景观效果,提升滨水地区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均会有失偏颇,造成损失,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城市滨水绿地在城市中重要的生态功能要求,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建设,必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应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异质性,强调景观个性,促进自然物能回圈,构架城市生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为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加以体现。 3.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是城市滨水绿地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滨水绿地文化内涵和地方景观特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一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名城,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内容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回圈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城市滨水绿地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资讯的复合区域。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绿地内部复合植物群落、景观建筑小品、道路铺装系统、临水驳岸等基础元素的设计与处理。 4.1 景观风格的定位与建筑、小品的设定 滨水绿地为满足市民休息、观景以及点景等功能要求,需要设定一定的景观建筑、小品,一般常用的景观建筑型别包括:亭、廊、花架、水榭、茶室、码头、牌坊 楼、塔等;常用景观小品包括:雕塑、假山、置石、坐凳、栏杆、指示牌等。滨水绿地中建筑、小品的型别与风格的选择主要根据绿地的景观风格的定位来决定,反过来,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也正是通过景观建筑、小品来加以体现的。滨水绿地的景观风格主要包括古典景观风格和现代景观风格两大类,其中,古典景观风格的滨水绿地往往以仿古、复古的形式,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征,通过对历史古迹的恢复和城市代表性文化的再现来表达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该种风格通常适用于一些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保护区域。例如扬州市古运河滨河风光带的规划,由于扬州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之古运河贯穿城市的历史保护区域,所以该滨河绿地的景观风格定位是以体现扬州“古运河文化”为核心,通过古运河沿岸文化古迹的恢复、保护建设.再现古运河昔日的繁华与风貌,滨河绿地内部与周边建筑均以扬州典型的 “徽派“建筑风格为主。而对于一些新兴的城市或区域,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定位往往根据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会选择现代风格的景观,通过雕塑、花架、喷泉等景观建筑、小品加以体现。例如上海黄浦江陆家嘴一带的滨江绿地和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边的滨湖绿地等,虽然上海、苏州同样为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浦东和苏州工业园区均为新兴的现代城市区域,所以在景观风格的选择上仍选择现代景观风格为主,通过现代风格的景观建筑、小品体现城市的特征和发展轨迹。当然,滨水绿地景观风格的选择,关键在于与城市或区域的整体风格的协调。建筑小品的设定应该体量小巧、布局分散,将建筑小品融于绿地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4.2 滨水空间的处理与竖向设计 作为“水陆边际”的滨水绿地,多为开放性空间,其空间的设计往往兼顾外部街道空问景观和水面景观,人的站点及观赏点位置处理有多种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外围空间(街道)观赏;绿地内部空间(道路、广场)观赏、游览、停憩;临水观赏;水面观赏、游乐;水域对岸观赏等。为了取得多层次的立体观景效果,一般在纵向上,沿水岸设定带状空间,串连各景观节点(一般每隔300~500m设定一处景观节点),构成纵向景观序列。竖向设计考虑带状景观序列的高低起伏变化,利用地形堆叠和植被配置的变化,在景观上构成优美多变的林冠线和天际线,形成纵向的节奏与韵律;在横向上,需要在不同的高程安排临水、亲水空间,滨水空间的断面处理要综合考虑水位、水流、潮汛、交通、景观和生态等多方面要求,所以要采取一种多层复式的断面结构。这种复式的断面结构分成外低内高型、外高内低型、中间高两侧低型等几种。低层临水空间按常水位来设计,每年汛期来临时允许淹没。这两级空间可以形成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游憩空间。高层台阶作为千年一遇的防洪大堤。各层空间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竖向联络,形成立体的空间系统。 滨水绿地陆域空间和水域空间通常存在较大高差,由于景观和生态的需要,要避免传统的块石驳岸平直生硬的感觉,临水空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断面形式进行处理。 1自然缓坡型:通常适用于较宽阔的滨水空间,水陆之间通过自然缓坡地形,弱化水陆的高差感,形成自然的空间过渡,地形坡度一般小于基址土壤自然安息角。临水可设定游览步道,结合植物的栽植构成自然弯曲的水岸,形成自然生态、开阔舒展的滨水空间。 2台地型:对于水陆高差较大,绿地空间又不很开阔的区域,可采用台地式弱化空间的高差感,避免生硬的过渡。即将总的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化解,每层台地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平台、铺地或者栽植空间,台地之间通过台阶沟通上下层交通,结合种植设计遮挡硬质挡土墙砌体,形成内向型临水空间。 3挑出型:对于开阔的水面,可采用该种处理形式,通过设计临水或水上平台、栈道满足人们亲水、远眺观赏的要求。临水平台、栈道地表标高一般参照水体的常水位设计,通常根据水体的状况,高出常水位O.5~1.Om,若风浪较大区域,可适当抬高,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贴近水面为宜。挑出的平台、栈道在水深较深区域应设定栏杆,当水深较浅时,可以不设栏杆或使用坐凳栏杆围合。 4引入型:该种类型是指将水体引入绿地内部,结合地势高差关系组织动态水景,构成景观节点。其原理是利用水体的流动个生,以水泵为动力,将下层河、湖中的水泵到上层绿地,通过瀑布、溪流、跌水等水景形式再流回下层水体,形成水的自我回圈。这种利用地势高差关系完成动态水景的构建比单纯的防护性驳岸或挡土墙的做法要科学美观得多,但由于造价和维护等原因,只适用于区域性景观节点,不宜大面积使用。 4.3 滨水绿地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 植物是恢复和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手段,以绿地的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目标,在传统植物造景的基础上,除了要注重植物观赏性方面的要求,还要结合地形的竖向设计,模拟水系形成自然过程所形成的典型地貌特征如河口、滩涂、溼地等创造滨水植物适生的地形环境,以恢复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品质为目标,综合考虑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在滨水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建设滨水生态保护区,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息地等,建立完整的滨水绿色生态廊道。 1绿化植物品种的选择。除常规观赏树种的选择外,还应注重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复合植被群落,它们对河岸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植物品种的选择要根据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要求,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利用不同地段自然条件的差异,配置各具特色的人工群落。常用的临水、耐水植物包括:垂柳、水杉、池杉、云南黄馨、连翘、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2城市滨水绿地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模仿自然生态群落的结构。具体要求,一是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应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特征;二是在水滨生态敏感区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适地区植树造林恢复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处建立溼地,转变养护方式培育自然草地,以及建立多种野生生物栖身地等。这些仿自然生态群落具有较高生产力,能够自我维护,方便管理且具有较高的环境、社会和美学效益,同时,在消耗能源、资源和人力上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4.4 驳岸的设计 传统控制洪水的工程手段主要是对曲流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筑堰等。这些措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大规模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修筑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回圈。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应该弥补这些缺点,推广使用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图3: 1自然原型驳岸:主要采用植物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的特性,如临水种植垂柳、水杉、白杨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柳枝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护岸。 3人工自然型驳岸: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将钢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圆木制成梯形箱状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块,或插入不同直径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绿的草木。 4.5 道路系统的处理 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是构成滨水绿地空间框架的重要手段,是联络绿地与水域、绿地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方式,现代滨水绿地道路的设计就是要创造人性化的道路系统,除了可以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功能和观赏点外,还能提供合乎人性空间尺度、生动多样的时空变换和空间序列。要想达到这样的要求,滨水绿地内部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和方法: 1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系统,串联各出、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间和绿地周边街道空间。这里所说的人车分流是指游人的步行道路系统和车辆使用的道路系统分别组织、规划,一般步行道路系统主要满足游人散步、动态观赏等功能,串联备出、活动广场、景观节点等内部开放空问,主要有游览步道、台阶登道、步石、汀步、栈道等几种型别组成;车辆道路系统一般针对于较大面积的滨水绿地考虑设定,一般小型带状滨水绿地采用外部街道代替主要包括机动车消防、游览、养护等和非机动车道路,主要连线与绿地相临的周边街道空间,其中非机动车道路主要满足游客利用自行车、游览人力车游乐、游览和锻炼的需求。规划时宜根据环境特征和使用要求分别组织,避免相互干扰。例如苏州金鸡湖滨水绿地,由于湖面开阔,沿湖游览路线除考虑步行散步观光外,还考虑无污染的电瓶游览车道满足游客长距离的游览需要,做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提供舒适、方便、吸引人的游览路径.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绿地内部道路、场所的设计应遵循舒适、方便、美观的原则。其中,舒适要求路面区域性相对平整,符合游人使用尺度;方便要求道路线形设计尽量做到方便快捷,增加各活动场所的可达性,现代滨水绿地内部道路考虑观景、游览趣味与空间的营造,平面上多采用弯曲自然的线形组织环行道路系统,或采用直线和弧线、曲线结合,道路与广场结合等形式串联和各节点以及沟通周边街道空间,立面上随地形起伏,构成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道路系统;而美观是绿地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与其他道路相比,园林绿地内部道路更注重路面材料的选择和图案的装饰以达到美观的要求,一般这种装饰是通过路面形式和图案的变化获得,通过这种装饰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道路景观。 3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最为丰富的景观绿地型别,其本质的特征就是拥有开阔的水面和多变的临水空间。对其内部道路系统的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础地貌特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场所,诸如临水游览步道、伸入水面的平台、码头、栈道以及贯穿绿地内部备节点的各种形式的游览道路、休息广场等,结合栏杆、坐凳、台阶等小品,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设施和多样的亲水步道,以增进人际交流和创造个性化活动空间。具体设计时应结合环境特征,在材料选择、道路线形、道路形式与结构等方面分别对待,材料选择以当地乡土材料为主,以可渗透材料为主,增进道路空间的生态性,增进人际交往与地域感。 4配置美观的道路装饰小品和灯光照明。人性化的道路设计除对道路自身的精心设计外,还要考虑诸如坐凳、指示标牌等相关的装饰小品的设计,以满足游人休息和获取资讯的需要。同时,灯光照明的设计也是道路设计的重要内容,一般滨水绿地道路常用的灯具包括路灯主要干道、庭院灯游览支路、临水平台、泛光灯结合行道树、轮廓灯临水平台、栈道等,灯光的设定在为游客提供晚间照明的同时,还可创造五彩缤纷的光影效果。
5 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因素很多,诸如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经济学、植物学、美学、文学……都是其理论参照构架。城市滨水绿地空间所涉及的问题是难以完全阐述清楚的,也不是仅靠园林师个人思考及主观愿望就能实现的。本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我国大中城市滨水绿地空间建设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必要性,并通过对我国当前国情形势的分析和国内外理论、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安画宇.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4,6:84—85. 2 汤晓敏,王云.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9,173:182—188. 3 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9:19—22. 4 束晨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模式探析[J].中国园林,1999,1:8—11. 5 王浩,赵永艳.城市生态园林概念及思路[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5:85—88. 6 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以汾河太原城区段治理美化工程为例[J].城市规划,2000,9:27~30. 7 刘云.上海苏州河滨水区环境更新与开发研究[J].时代建筑,1999.3:23—29.
三、城市水系规划编制探索——以杭州市为例
徐承华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城市水系规划的背景及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的文明与水共存。由于江、河、湖、溪、海具有取水之便、通航之利,滨水地带往往从人类最初的栖憩之地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商贸文化的密集之域。水是城市的命脉,河流蕴藏着城市的历史。
城市水系具有提供水源、防洪排涝、接纳污水、生态涵养、交通运输、休闲游憩等诸多功能。水系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水系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资源和环境载体,水系关系到城市的生存,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于城市水系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一些城市陆续开展了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与研究。由于各地编制的城市水系规划基于编制部门和服务对象的多元性,规划目的不尽相同,编制方法亦有差异,总体而言尚处于探索阶段。
城市水系作为贴近人民生活并与之息息相关的资源,在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彰显城市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生态环境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及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水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显著地位,认识到水系对城市的规划建设意义重大,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被提到议事日程。
编制城市水系规划是用好水资源、建好水环境、推进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的要求,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适应社会经济新阶段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而,城市水系规划应是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规划之一。编制城市水系规划将是规划师面临的一项新的重要工作。
二、城市水系规划的内容
城市水系规划应以注重生态建设、引导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形象、服务社会经济、构建人水和谐为目标。城市水系规划应从单一的工程规划走向统领水系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性规划,体现城市水系的诸多功能要素。
基于对城市水系规划的重新解读,城市水系规划着重涵盖以下方面:
(一)合理水布局
城市依水而建,水与城的关系非常密切,水系空间的形态影响着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因此,水系网络应成为城市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城市水系网络连通及形成连续水网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城市的河网布局结构,确定主次河道及水面,构建与城市空间结构相协调的城市水网络系统。
规划应对现有的河道重新整合,对不合理的河道走向进行调整,提出需沟通及新增加的河道。使河道与规划道路相协调,在河道走向布置上注意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二)保障水安全
水安全是城市水系的前提,水安全包括饮用水源安全和防洪排涝安全。
城市水源安全是城市水系规划的首要任务。水系规划中应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提出城市水源的总体布局,明确备用水源,保证城市供水取水的水资源,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对城市水源地尽量减少其他水体功能设置,避免对水源水质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防洪排涝保障城市安全是城市河道的主体功能。水系规划中应根据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提出的布局,反映与水系有关的防洪排涝规划工程措施,同时协调与其他工程设施的矛盾。
(三)改善水环境
水环境良好是实现人水和谐、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水质是水系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如今,水污染已成为很多地方发展中的共性问题,由于水质下降而影响水系的正常及持续利用,并且污染河道的水质恢复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城市水系规划中的水环境规划应遵循“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原则,从外源控制(截污纳管、面源控制)、内源控制(底泥修复)、河道水源补给(配水、再生水、雨水利用)等方面提出河网水质治理对策。除传统的排水规划外,还应综合运用生物治理技术,对污染源进行治理,辅之河道配水、复氧等措施,恢复河道自净能力。在实施河道两岸截污、河网配水前提下,采用水体修复技术(人工浮岛、河道生物及移动式曝气设施等)以改善河网水质。河岸应注重生态性,避免浆砌,提高透水性,形成地下水与河水的自然循环,为水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建设水景观
水景观是城市自然景观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水景观规划应形成“以水为脉、以绿为衣、以文为蕴、以人为本、城景交融”的独具城市特色的景观体系。应与城市水系相结合,展现多姿的水景观;与城市功能区相结合,营造丰富多样的水景观;与城市绿地相结合,建立绿色网络体系;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塑造富有个性与地方特色的景观体系。
通过河道景观评价,确定河道景观分类。将河道细分为重要景观河道、次要景观河道、一般景观河道等,针对各类河道提出景观规划重点与设计引导。分别利用水体形态、河岸处理、沿河植被、滨河建筑界面、视线通廊、夜景灯光、景观节点等设计元素,引导城区河道景观的构筑。
在确定城市河道的平面线形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使城市河流重归自然状态。在景观规划中充分利用河道两侧控制的不少于15米的绿化带,以此作为联系城市各类公园绿地、广场开放空间、生物物种迁徙的纽带与通道,成为市民就近健身、游憩、休闲的场所。
(五)体现水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源远流长,类型丰富多样。水系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城市深厚的人文沉积和千年的文化传承。通过对河道沿岸各种河道文明、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挖掘、保护、开发河道沿岸古迹的内涵韵味,将无形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有形的物质形体,并结合现代文明,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突出民俗文化、突出水文化的多元化,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水文化。
城市的许多文化都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如饮水文化、用水文化、治水文化、嬉水文化、求水文化、消水文化、探水文化以及与水相关的商贸文化、航运文化、桥文化、坝文化、河岸建筑文化等。每条河道都有其独特的衍生文化,应通过对各种特色文化的综合把握,提出河道文脉的总体空间架构,并运用多种文化载体,在水系中加以反映。
(六)发展水经济
水经济就是将城市水系的景观、环境、工程等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如环境优美的河道带来两岸土地及房产价格的增值,开展水上旅游活动等。而水旅游则是发展水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系给城市带来灵气与活力,水是最不容缺失的旅游要素之一,水旅游能为城市旅游增添浓墨重彩。水旅游是水系和景点的紧密结合,河流的良好环境和沿岸的独特风貌共同构成了精彩多姿、内涵丰富的旅游内容。开展水系旅游不仅能体现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水旅游规划需要和城市旅游事业规划及其他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密切结合,协调发展,构建内通外联的整体水上旅游网络。按照水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选择具备一定旅游价值的河道,将单个景点景区串联成链,以水路和陆路交通结合的方式,形成流畅的旅游线路。通过合理的游线组织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开展,形成宏观上具协调性、微观上具异质性,适合不同需求的城市河道水旅游系统。
(七)有序水空间
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亲水性。依水而居、面水而乐的生活场景是人们向往的一种境界。随着城市经济基础的逐渐雄厚,滨水地区的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热点,甚至出现亲水经济的现象。
滨水空间是水系空间向城市建设陆地空间过渡的区域。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为开展滨水公众活动的场所来体现其公共性和共享性;二是通过水环境、绿化景观、建筑景观的交相辉映来展现和提升城市滨水空间形象;三是作为滨水生物通道和面源污染拦截场所来体现其生态性。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应作为彰显城市魅力的窗口,应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安康,应体现城市的公平,让更多的人享用城市最美好的环境。
水系规划对滨水地区开发提出规划引导及框架性的城市设计指导。根据河道的特点及功能,控制两岸绿线的最小宽度和常规宽度。在保证步行连贯性的同时,结合周边土地开发形成丰富的河岸空间,在确保城市规划确定的河道蓝线、滨水绿线前提下,提出视线通廊、滨水界面等景观空间要求。
三、杭州市水系规划编制
基于以上分析,杭州市水系规划编制着重水系总体布局、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滨水空间控制等内容。
(一)合理水布局
杭州,有江、有河、有湖、有湿地,又邻东海,是一座“五水共导”的江南水乡城市。市区内河道纵横交织,湖塘星罗棋布,形成了特有的水系脉络肌理。河湖水系养育了一方百姓,也使杭州成为钟灵毓秀之地。
根据水资源和水系空间分布,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构架杭州市城区水系的空间总体结构为:江河为轴,湖溪为核,五片三级,互联成网。
即以钱塘江和京杭运河构架城区水系空间发展的主轴线,以西湖、湘湖和西溪湿地为重要核心,按照河网水系的水位特征,将城区水系划分为五大片区,即运河水系片、上塘河水系片、下沙片、上泗片和江南片。按照河道在安全、环境、文化、景观、经济、滨水空间等方面的权重,将城区河道分为主干河、次干河和支河等三个级别。注重“点线交汇、连片成网”的整体水系互联方式(图1)。
图1 城区水系空间结构图
(二)保障水安全
杭州市的饮用水源来自钱塘江和太湖流域的东苕溪。水系规划中明确了城市水源取水口的位置,提出水源保护的要求,划定了取水口上下游沿岸的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对其他有关水系的规划应避免对取水口的不利影响。
杭州市的防洪主要是钱塘江的江河洪水。而市区涝水排泄方向主要是杭嘉湖东部平原和钱塘江。按照钱塘江及城区内部地形、地势的排水条件,将城区范围内的防洪排涝分区划分为运河水系片、上塘河水系片、上泗片、下沙片、江南片等。确定了主干排涝河道及排涝泵站。
(三)改善水环境
杭州市的水系属平原河网,流速极低,河流的自净能力很弱。通过引入客水进入城区河道,增加流量对污染河水进行稀释,亦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引配水工程以钱塘江作为城区河道的配水水源,形成“钱塘江(上游)—运河—上塘河—钱塘江(下游)”的河网水体循环系统,对上泗片和下沙片河道也引入钱塘江水源进行配水,同时通过钱塘江八堡泵站、七堡泵站等设施,尽快外排城区河水入钱塘江,减少污水进入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的可能性。
按照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对污水管道建设的要求,加强河道两岸污水管道建设,拦截排入河道的污水,建设老城区的中河和东河污水重点截流区。明确将城西污水处理厂出水深度处理再生利用到运河水系作为补给水源。利用天然水面建设三墩湿地公园、城西湿地公园、西塘河湿地公园等,对周边的污水进行处理。建设老城区的中河和东河初期雨水重点治理区。建设庆隆片区重点生态河道修复区、城北公园重点生态河道修复区、丁桥重点河道生态修复区等。建设西溪湿地生态示范基地。
(四)建设水景观
水景观的布局结构为:“两带、三面、十一廊”。
两带:运河景观带、钱塘江景观带。
三面:西湖景观面、西溪湿地景观面、湘湖景观面。
十一廊:确定对城市景观产生重要影响的主次干河流景观廊道。包括余杭塘河、上塘河、五里塘河、沿山河、西塘河、中河、贴沙河、和睦港、北塘河、五堡直河、官河等。
按照城区河道的不同类型,分为自然风光区段、人工环境区段、历史风貌区段、商业办公区段、文化教育区段、工业区段等,对居住区内的河道景观以美化、绿化为主,强调游憩、休闲功能,营造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对公建中心的河道强调开敞性、共享性,以水为特色营造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结合城市广场等开发空间,开展各种亲水城市活动,如运河文化广场、城北体育公园等。对历史街区和古镇的河道以保护与恢复原有功能为主,强调文化性、开放性,如长河历史街区、西兴历史街区、三墩古镇等。
(五)体现水文化
按照杭州河道的文化内容和载体,确定“一轴兴五片,两带连四区,三块风水地,六点特色显”的杭州水系文脉总体空间架构。
一轴:即钱塘江现代文化发展轴,引导现代文明的潮流。
五片:结合近期重点建设区域确定的之江度假区、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火车东站、下沙副城五个现代文明片。
两带:即京杭运河和萧绍运河两条历史文化带,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
四区:四个文化资源聚集的历史文化区,即主城老城区、萧山老城区、半山历史文化区、三墩历史文化区。
三块风水地:指西湖风景区、西溪湿地、湘湖旅游区等三个风水宝地,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杭城雅文化兴盛的源泉。
六点:即六个水文化节点,指长河老街、西兴老街、运河的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运河与小河交界处的小河直街这四个以清末民初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的文化节点,沿山河与五常河交界处的一个反映历代杭州城市风貌的留下历史地段文化节点,备塘河的一个以民国时期杭州城市风貌为特色的笕桥近代文化节点。
(六)发展水经济
“东方休闲之都,人间幸福天堂”(Waterside,Heaven site)是杭州旅游城市品牌理念的口号,其中“Waterside”强调了水的重要地位,“Heaven site”则体现了优质感受。在结合杭州旅游总体定位基础上,突出“水”在营造滨水天堂中的决定性作用,树立充满号召力和竞争力的水旅游形象。
规划充分挖掘水旅游资源,从较为狭窄的西湖、西溪、运河、钱塘江等水旅游重点向外延伸,由点及面地带动整个水系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流畅的水旅游网络,使杭州不仅有“水”的资源,更有“水”的旅游产品,使“水”成为旅游者对杭州城市的第一感知。
围绕西湖、西溪湿地、运河、钱塘江、湘湖等五大水旅游点,构筑以西湖为水旅游发展中心、以京杭运河和钱塘江为双轴、以西湖风景名胜区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及湘湖休闲商务旅游区为三片的水旅游空间发展结构。塑造生态水都、人文水都、繁荣水都、生活水都的理念,提出四个可分可合的游览主题:自然体验游、历史人文游、都会时尚游、水乡风情游等。
规划中提出的余杭塘河旅游线路、运河旅游线路、上塘河旅游线路已作为杭州市的三条水上黄金旅游线路于2008年国庆节推出。沿途可将西溪湿地的清丽细致、余杭塘河的漕运文化、上塘河的田园风光、京杭运河的古老文明、钱塘江的大气壮阔等悉数体验。
(七)有序水空间
水系规划提出滨水空间规划引导。包括通则、一般规定、开发控制、开发引导等部分。其中一般规定包括功能要素、生态要素、景观空间要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交通通路等。
在水域控制线外控制一定宽度的滨水绿化带,滨水绿化带的范围通过划定滨水绿化控制线界定。滨水绿化控制线范围内宜布置为公共绿地,绿化应有足够的公共性和连续性,并结合滨水绿化控制线布置滨水游憩道路。
滨水区规划布局应保持一定的空间开敞度。因地制宜控制通往岸线的交通、绿化及视线通廊,通廊的宽度宜大于20米。滨水区每隔200~250米应设置可直达水边的公共通道。与河道平行设置的道路与河道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证滨水空间的环境需要。
在滨水绿化带外控制一定区域作为滨水建筑控制区。滨水建筑控制线与滨水绿化控制线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滨水建筑控制区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水体自然特征、天际轮廓线、观水视线以及建筑布局对滨水景观的影响,应有利于滨水空间景观的塑造。
四、结语与思考
城市水系规划应通过“合理水布局、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体现水文化、发展水经济、有序水空间”等规划目标的定位,实现城市水系“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总目标。
城市水系规划涉及水文、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市政工程等诸多领域,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共同耦合的结果。城市水系规划应从单一的工程规划走向统领水系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性规划,将各专业从不同角度完成的规划进行有机衔接,对涉及水系的基础设施进行协调,避免冲突和矛盾,使各专业规划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体现规划的整体性、安全性、历史性、协调性和综合性。
城市的水系规划编制,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城市水系规划,相当于总体规划阶段;第二阶段是单条河道的规划,相当于详细规划阶段。在城市水系规划的框架下,再编制单条河道的规划,将城市水系规划中的有关理念及方案予以具体落实。
应通过各地城市水系规划的实践,建立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体系及标准体系,制定适用于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导则,为城市水系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填补国家在城市水系规划理论方面的空白。
参加本项目的还有汤海孺、高群、毛斌、冯一军、蒋江峰、桂明、杨毅栋、丁小平、黄文柳、陈玮玮、龙彦等。
四、网友们,求一份河道治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1、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2
第二章 施工方案 5
第三章 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 29
第四章 施工总布置与重要临时设施 39
第五章 工程质量与保证措施 48
第六章 安全管理与保证措施 51
第七章 环境保护措施与文明施工 58
第八章 主要机具设备表 61
第九章 劳动力安排计划及措施 62
第十章 主要材料、构件用量计划 63
第十一章 合理化建议 66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湘江下游。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城区内有国家公路、铁路通过并连通省内各地和直达全国各主要城市。靳江河白菜湖段综合整治工程位于靳江河下游河段,距靳江河出口约2.85km,地处长沙市和望城县结合部位,东临岳麓区丰顺垸、南岸为望城县洋湖垸,北侧为岳麓区居民区。
靳江为湘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宁乡县白鹤乡赛子冲,由西向东流经宁乡县朱石桥、灵官庙、道林镇、湘潭县渡佳坝、望城县九江庙,至长沙柏家洲注入湘江。流域面积781km2,干流平均坡降0.55‰。
本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a、进行河道裁弯取直及河道疏挖,以缩短河道、平顺水流;b、新建和加高加固堤防,以提高防洪标准;c、新建泵站及涵洞,并整修接长现有涵洞(涵管),以提高排涝能力;d、加强非工程措施和管理设施,提高整体防洪、排涝的水平。
长沙市靳江河白菜湖段综合整治工程工分三个标段,主要有新建防洪大堤743.81m、隔堤250m、整修加固洋湖垸大堤456m、大堤护坡等。
长沙市靳江河白菜湖段综合整治工程第2标段,桩号为:靳江河Z2+037.52—Z2+391.498堤防。
本工程计划开工日期2007年10月28日,计划完工日期2008年6月28日。总工期240天。
1.2、水文条件和工程地质
1.2.1、水文条件
靳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区,雨量集中于春夏两季,每年4~8月为汛期,洪水暴涨暴落,从起涨到峰现多在12小时左右,洪水历时一般在两天左右。 年平均气温16.9℃,多年平均降水量1405.1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多年平均蒸发量1343.0mm。多年平均风速2.4m/s,历年最大风速20.7m/s(1980年4月13日),风向NNW。
湘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时空变化特性与暴雨特性一致,每年4~8月为汛期。靳江流域的洪水也系暴雨形成,且所发生在5~8月。靳江流域暴雨与湘江干流最高水位完全遭遇的几率不大,但极值与次值的遭遇几率是比较大的。
由于工程所处河段紧临靳江河口,因此汛期受湘江干流洪水的顶托影响较大。可研阶段对湘江干流长沙站设计洪水及支流靳江河口设计洪水进行了详细分析计算,初步设计维持可研成果不变,并补充了5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成果,成果见表:
湘江及靳江河设计洪水成果表 m3/s
河流 各频率(%)设计值 备注
0.5 1 2 3.33
湘江 26200 24600 22800 21500 长沙站
靳江 2040 1870 1690 1510 河口
靳江河枯水期一般为9月~次年3月,洪水期一般为4月~8月,靳江河出口处外河(湘江)枯水期一般为10月~次年3月,洪水期一般为4月~9月,靳江河施工洪水如表
靳江河施工洪水 单位:m3/s
P=10% P=20% P=33.3%
9月~次年3月 239 195 161
9月~次年4月 350 290 242
10月~次年3月 235 193 159
10月~次年4月 349 289 240
全年 1120 866 778
靳江河出口外河(湘江)施工水位 单位:m
P=10% P=20% P=33%
9月~次年3月 33.2 32.46 31.92
9月~次年4月 34.35 33.58 32.92
10月~次年3月 32.73 31.68 30.91
10月~次年4月 34.35 33.31 32.46
全年 30.39 35.68 35.05
1.2.2、工程地质
(一)地形地貌
靳江河白菜湖段位于长沙市猴子石大桥西南,望城县境内,靳江河下游靠近出口段,地貌单元为靳江河冲积平原,地形较平坦,地形标高在26~31m左右。右岸为现有的防洪堤,堤顶标高37.56~37.96m,堤外有两处较宽的河漫滩,标高在27.06~31.20m,其余地段基本无河漫滩,堤内靠坡脚处为原修建防洪堤就地取土而形成的池塘,这样一来形成两水夹堤地形。左岸为宽阔的河漫滩,标高一般在28.00~31.00m,河漫滩中有牛轭湖。
(二)地层岩性
工程区所见地层主要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下伏白垩系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地层从老至新依次叙述如下:
白垩系:
泥质粉砂岩(K):紫红色,粉砂质结构,块状构造,泥质胶结。风化程度较高,上部岩芯呈坚硬的土状,但原岩结构依然清晰可见,下部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本层透水性较差,可视为隔水层。厚度不详,控制厚度1.0~4.8m。
第四系:
全新统冲积、堆积(Q4al+pl):上部为淤泥质粘土②(仅见于ZK33、ZK45、ZK46、ZK47)灰色灰黑色,软塑,湿-饱和,厚度1.0~2.4m;粘土③灰色灰黄色,可塑,稍湿-湿,主要分布于场区右岸堤防中部及左岸的泵站涵闸处,厚度1.7~6.8m;粉质粘土④灰色黄色,一般为可塑,底部为可塑-软塑状,除河道及右岸泵站涵闸处外,场地内普遍分布,厚度1.1~7.1m;壤土⑤黄色,湿-饱和,结构稍密,除河道内个别含有外,厚度1.0~4.7m;中部为中细砂⑥,黄色,褐黄色,结构松散,部分地段缺失,厚度0.4~8.2m,下部园砾⑦,黄色,稍密状,厚度除ZK14、ZK8、ZK17外,场地内普遍分布,厚度0.5~4.7m。
另外,人工填土①(Qml)主要分布于左右岸防洪堤堤身,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粘土、壤土,厚度3.0~10.8m。
(三)地质构造与地震
根据《长沙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湖南省地矿局1989年),长沙市属东南地洼区的组成部分之一,工程区位于长沙洼陷之西南边缘,长沙洼陷系永安复式向斜的次级构造,轴线呈40°—50°方向,延伸达60余千米,由地洼陷沉积层组成的红色盆地,岩层倾角平缓。区内存在南山谷—洋湖垸断裂带,但有迹象表明,该断裂带形成于白垩纪以前,区内未发现大的新构造运动,区域稳定性较好。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01),工程区基本抗震烈度为Ⅵ度。
1.3、对外交通条件
靳江河白菜湖综合整治工程地处长沙市区西南角,左右两岸防洪堤均可与市区发达的公路网系沟通,通过城际高速公路和国道可通往全国各地;铁路有贯穿南北的京广线,通往西面的有石长铁路和湘黔线,往东有浙赣线;水路可经湘江洞庭湖进入长江通往全国各地;对外水陆交通方便。
1.4、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
本工程的主要工程项目和工作内容有清基土方、土方挖运、淤泥挖运、砂卵石回填、抛石、草皮护坡、砂卵石垫层、雷诺护垫、泥结石路面、C15砼小挡墙、现浇20cm厚C15砼面板、污工拆除。以及自用的各种临时设施的设计、修建、维护、拆除、清理等。
第二章 施工方案及水流控制
2.1、施工内容
本标主要施工工程有:清基土方、土方挖运、淤泥挖运、砂卵石回填、抛石、草皮护坡、砂卵石垫层、雷诺护垫、泥结石路面、C15砼小挡墙、现浇20cm厚C15砼面板、污工拆除等。
2.2、土方挖运施工方法
2.2.1、施工测量
本标段堤防工程为Z2+037.52~Z2+391.498桩号,土方开挖主要在堤防工程部位。根据设计图纸,土方开挖应达到设计的清基线。根据监理提交的控制点建立整个工程施工控制网,在开挖前依据施工控制网,按照设计施工图确定的开挖边线及坡度要求,布置开挖线加密桩及高程控制系统,大堤左右两边每20m设一个临时桩点,作为开挖范围的控制依据,施工过程中测量技术员跟班放样和复测,确保开挖范围符合设计要求。
2.2.2、施工方法
1、施工准备
开挖前在开挖区内用挖掘机修筑临时运输车道及必要的场地平整,以利车辆运输能正常进行。
2、土方开挖施工方法
土方开挖从上层向下层分层依次从左向右进行,每层厚度在1.5m左右,使用挖掘机开挖,自卸车运输土料,对于基坑内自卸车不能进入的部位,用挖掘机多次接力开挖。上下游边坡开挖时预留保护层,用人工修整找平,保证边坡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弃料堆放在监理人指定的位置。不允许在开挖范围的上侧弃料,必须在边坡上部堆置弃土时,应确保开挖边坡的稳定。在冲沟内或河岸边弃料时,防止山洪造成泥石流或引起河道堵塞。
2.2.3、主要施工设备
挖掘机4台,推土机2台,装载机2台,自卸汽车12辆,振动式压路机1台,载重汽车8台等。
2.2.4、质量控制措施
1、土方开挖前根据施工详图及有关规范的规定,详细制订施工测量措施、施工方法与措施、出碴和弃碴措施、开挖计划等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2、开挖时应通知监理工程师对土方开挖剖面的实地放样成果进行复核,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才能进行施工。
3、场地清理范围应延伸到离施工详图所示最大开挖边界线以外50m。
4、建基面以上需留20cm厚的保护层,该层只能人工开挖、整平、不得使用机械挖掘。
5、开挖出来的弃碴应运到指定地点堆放。
6、最终开挖轮廓均不得超挖和欠挖。
7、开挖完毕应及时通知监理工程师验基,合格后方能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2.3、土方填筑
本工程土方填筑190714.63m3,砂卵石回填18068.43m3,土方回填前应根据施工详图和相应的技术规范要求,提交一份土方填筑和碾压施工方案,报送监理工程师审批。根据批准的施工方案,实施土方填筑和碾压作业施工。填筑用土原则上从土料场运进,但可利用土方开挖的可利用土料,但要经监理和业主认可,则可减少土方外运,降低成本,实现土方调配平衡。
2.3.1、施工方法
土方填筑必须待建基面及堤基杂物和杂草清除与处理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堤身土方填筑中少量利用建筑物开挖料,大部分从料场取土,均采用挖掘机配自卸汽车运土,进占法卸料,结合部位采用后退法卸料,推土机铺土,辅以人工摊铺边角,振动碾碾压,边角或结合部位采用蛙式打夯机夯实或人工进行夯实。
填筑施工应由最低部位开始,按水平分层向上铺土填筑,不得顺斜坡填筑。填筑严禁出现界沟,限制铺层厚度30cm,每个分段作业面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施工中应做到相邻分段作业面均衡上升,减少施工接缝,每条施工缝用挖机向下挖60cm,宽1m,再回填土方,回填厚度30cm之内,每层用蛙式打夯机打夯。
1、测量放样。
填筑前及填筑后,按图纸要求或工程师的指示进行测量、放样。其内容包括:
a.布设施工控制网;
b.填筑前的地形测量和放样;
c.为保证符合设计填筑轮廓的准确性而进行的测量、放样;
d.为核算工程量和支付而进行的测量;
e.为提供竣工资料而进行的测量;
f.按工程师指示的其他测量。
2、设备
(1)对于填筑平面面积较小,如填筑体与穿堤建筑物、岸坡结合部位等不能使用大型压实设备进行压实的部位,可使用经工程师批准的小型碾压或夯实设备。
(2)坡面压实应使用经批准的手动式动力夯或坡面碾。
(3)填筑压实设备应采用平碾、凸块振动碾或轮胎碾,自重应不小于12t。经过压实效果论证并于事先得到工程师批准的其它类型的压实机械也可使用。
(4)施工方法。填筑作业应分层平行摊铺。新铺填土应平整、厚薄一致、无结块,碾压机具的行驶方向应平行堤轴线。靠岸坡或穿堤建筑物地形突变而碾压机具碾压不到的局部角落,应以报经工程师批准的有效作业措施对填料进行压实。填筑前先用核子密实仪测定土料含水量和压实试验数据,符合规范要求后,采用自卸汽车卸料,推土机向前进占平料。平料时严格控制铺料厚度,每层松铺厚度为30cm,根据铺土厚度,计算每车土料控制面积,均匀卸料,推土机平料过程中,及时检查铺层厚度,发现超厚部位立即进行处理,土料与岸坡交界处辅以人工仔细平土,平土后,采用轮胎碾按与坝轴线平行的进退法碾压8遍。碾压时,含水量控制在16%~22%之间;含水量较低时,采取预先洒水润湿,含水量较高量,采取翻松凉干。填筑一层后,采用核子密实仪进行检测,压实层不出现漏压和虚浮层、平松料、弹簧料和光面等不良现象,合格后进行下层填筑。相邻施工段的作业面均衡上升。施工段之间出现高差时,采用斜面搭接。每层各工作面之间碾压搭接宽度为1.0m。对于堤面的边缘地带,以及与岸坡、混凝土建筑物接合部位,采用人工蛙式夯土机分层夯实。土堤填筑后边坡采用人工削坡成形。
土堤与刚性建筑物(涵闸、堤内埋管、混凝土防渗墙等)相接时,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a.建筑物周边回填土方,应在建筑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50%~70%的情况下施工;
b.填土前,应清除建筑物表面的乳皮、粉尘及油污等;对表面的外露铁件(如模板对销螺栓等)宜割除,必要时对铁件残余露头需用水泥砂浆覆盖保护;
c.填筑时,须先将建筑物表面湿润,边涂泥浆、边铺土、边夯实,涂浆高度应与铺土厚度一致,涂层厚度应为3mm~5mm,并应与下部涂层衔接;严禁泥浆干固后再铺土、夯实;
d.制备的泥浆性能指标必须满足设计文件或相关标准和规程规范要求;
e.建筑物两侧填土,应保持均衡上升;贴边填筑所用夯具须经过论证并经工程师同意后方可使用。
洒水要求:铺料应按最优含水量进行控制,若需加水处理,洒水量由施工碾压试验确定。
2.3.2、土料的雨季、冬季施工
1、雨季施工应参照执行《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2001、《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中的有关停工标准要求或工程师的指示。在下雨时,土料含水量变大,影响土料压实;在冬季,土料中的水分冻结而形成冻土块,也难以压实。在雨天,土料停止施工。为尽量减小因雨停工天数和雨水对土坝填筑质量的影响,将采取必要的防雨措施。主要在土料场开挖排水沟,保持开挖地面平整和有利于排水的坡度,在填筑区和土料场内用防雨布遮盖,加强运土道路的排水设施。雨停继续施工时,把渗入雨水的土层清除重新填筑。在冬季,主要选择含水量低的土料和避风的土料场;在使用前将表土层翻松保温。在施工时,实行快速度连续施工,在堤面上采用较小的施工分区分段。
2、填筑面一般应略向外侧倾斜,以利排除积水。下雨前应采取覆盖、压光面等措施,以防雨水下渗;雨后应将填筑面含水量调整至合格范围才能复工,雨后复工前,坡面不允许践踏,禁止车辆通行。
2.3.3、土方填筑应注意的事项:
1、首先应对土料的物理力学特性,特别是比重、天然容重、天然含水量、最优含水量、最大干容重、压缩系数、渗透系数等取样试验,取得可靠参数。
2、碾压时应对铺土方式、铺土厚度、碾压机械类型及重量、碾压遍数等取得可靠参数。
3、土方回填的摊铺采用推土机结合人工找平,摊铺厚度控制在30cm以下,最大土料粒径小于10cm,并尽可能采用机械碾压,辅以人工夯实。
4、碾压遍数3~4遍,具体遍数通过压实试验确定,以达到压实要求为准。不能出现虚土层、松土、弹簧土和光面等不良现象。
5、回填碾压的质量检查和取样试验按《碾压式堤防施工技术规范》SDJ213-83和《土工试验规程》SD128-87执行。
2.4、抛石护脚
抛石护脚法施工时,将每一序平面范围和分层高程划分成抛投条(区)格,然后分条(区)根据水深、流速、漂距选用符合航区和作业区相应级别的船只进行抛投,船只的对开驳或底开驳不大,不同粒径大小的块石进行水上抛投时,力求较大块石覆盖小块石,并从上游向下游依次抛石,并派专人注意堤岸稳定,如施工过程中发生塌滑时,及时对事故现场进行处理。
抛投施工每一序抛投结束后,进行水下断面测量,比例为1:200,沿坝轴线方向每隔20~50m测量一横断面,测量的水平间距不大于5m,上一序抛投结束后进行水下测量,分析抛投结果,及时调整分条(区)格抛投计划和水上作业定位位置。
通过在软粘土中抛入较大的片石、块石,使片石、块石强行挤出软粘土并占据其位置,以此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量,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2.5、砼工程施工方法
2.5.1、施工准备
本工程砼现浇工程为20cm厚C15砼面板、C15砼基座、C15砼小挡墙,施工较为集中,砼转运较近。根据施工前已建立的施工区平面和高程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在放样前详细阅读工程图纸,对已有的数据,资料和施工图的几何尺寸,认真加以复核,确保无误后,方可进行施工放样,样桩应选择在通视良好,地基稳定,施工时便于保留的地方,且便于对实施轮廓和高程进行控制。
2.5.2、施工程序
施工段内各项目平行流水作业,采用分层分块的施工方法自下而上进行。先浇垫层砼,再浇上部砼。新老砼接触面必须按照施工缝进行处理后才能继续浇筑。砼施工模板采用钢模和竹胶板为主,砼集中拌制后,通过砼搅灌车转运至辅以人力胶轮车运输入仓。
2.5.3、模板制安
模板施工应遵照水利电力部有关规范规定执行,其设计、制作和安装应该使砼得以正常的浇筑和捣实,使其形成准确的形状、尺寸和位置,因此,模板应有足够强度,能承受砼的浇筑和捣固的侧压力与振动力,并应牢靠地维持原样,不移位,不变形,另外,模板表面应光洁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以保证砼表面的质量。主要采用钢模板,局部铺以木模,其允许误差按规范规定,使用前涂刷矿物油或不会使砼留有污点的油剂,以利模板防锈和拆模,拆模的期限在征得监理工程师同意后进行,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在砼达到规范要求强度以上,并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损坏时方能进行拆除。拆模采用专用工具,应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十分小心地进行,以减少砼及模板的损伤。
模板制作的允许偏差
项次 偏 差 名 称 允许偏差(mm)
一.木模
1 小型模板:长和宽 ±3
2 大型模板(长、宽大于3米):长和宽 ±5
3 模板表面平整度(未经刨光):相邻两板面高差 1
4 局部不平整度(用2m直尺检查)面板缝隙 5、2
二.钢模
5 长和宽 ±2
6 模板面局部不平整度(2m直尺检查) 2
7 连接配件的孔眼位置 ±1
模板及支架的要求
(1)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2)保证混凝土浇筑后结构物的形状、尺寸和相互位置符合图纸规定,各项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
(3)模板表面光洁平整、接缝严密。
(4)制作简单、装拆方便、经济耐用,做到系列化、标准化。
现浇结构模板安装的允许偏差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1 轴线位置 5
2 底模上表面标高 ±5
3 截面内部尺寸 基础 ±10
柱、墙、梁 +4,-5
4 层高垂直 全高≤5 m 6
全高>5 m 8
5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2
6 表面平整(2m长度上) 5
2.5.4、现浇砼
(1)水泥
1.水泥品种:混凝土所用水泥品质符合中国标准要求。并按设计要求和使用条件宜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所用水泥品种不宜太多。水泥的品种、等级不得混合使用,质量执行中国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承包人必须按工程具体要求提供符合该项标准的由中国大中型生产厂家生产的优质水泥。
2.发货:每批200~400t水泥,在工程师签发检验合格证以前应完成除7天及28天抗压强度试验以外的所有测试,7天和28天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应尽快作出并书面提交工程师审查。在未经工程师同意之前,任何水泥都不能供应。供应的每批水泥都应附有厂方合格证。工程师有权在施工期的任何时候对承包人使用的水泥进行抽样测试,若发现有与规范要求不符合的水泥,则要求承包人从工地运走。
以上就是关于小型河道水坝景观设计方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