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智慧乡村景观设计方案(智慧乡村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发布时间:2023-03-25 19:39:25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31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智慧乡村景观设计方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智慧乡村景观设计方案(智慧乡村景观设计方案范文)

    一、分析材料一 分析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经济的意义

    一、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一)着力改善旅游消费软环境。建立健全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宾馆饭店、景点景区、旅行社等管理服务水平。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虚假广告、价格欺诈、欺客宰客、超低价格恶性竞争、非法“一日游”等旅游市场顽疾,进一步落实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健全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完善旅游市场主体退出机制。深化景区门票价格改革,调整完善价格机制,规范价格行为。大力弘扬文明旅游风尚,积极开展旅游志愿者公益服务,提升游客文明旅游素质。

    (二)完善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等建设旅游咨询中心。鼓励依托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2020年前,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

    (三)加强连通景区道路和停车场建设。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输组织,加快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力度。

    (四)加强中西部地区旅游支线机场建设。围绕国家重点旅游线路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实际需求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支线机场,增加至主要客源城市航线。充分发挥市场力量,鼓励企业发展低成本航空和国内旅游包机业务。

    (五)大力推进旅游厕所建设。鼓励以商建厕、以商养厕、以商管厕,用三年时间全国新建、改建5.7万座旅游厕所,完善上下水设施,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到2017年实现全国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沿线、旅游集散地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

    二、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

    (六)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制定全国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规划和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标准,明确营地住宿登记、安全救援等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和丝绸之路沿线、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旅游地区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到2020年,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1000个左右。

    (七)推进邮轮旅游产业发展。支持建立国内大型邮轮研发、设计、建造和自主配套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国内造船企业研发制造大中型邮轮。按照《全国沿海邮轮港口布局规划方案》,进一步优化邮轮港口布局,形成由邮轮母港、始发港、访问港组成的布局合理的邮轮港口体系,有序推进邮轮码头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程序设立保税仓库。到2020年,全国建成10个邮轮始发港。

    (八)培育发展游艇旅游大众消费市场。制定游艇旅游发展指导意见,有规划地逐步开放岸线和水域。推动游艇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清理简化游艇审批手续,降低准入门槛和游艇登记、航行旅游、停泊、维护的总体成本,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发展适合大众消费水平的中小型游艇;鼓励拥有海域、水域资源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艇码头建设规划。到2017年,全国建成一批游艇码头和游艇泊位,初步形成互联互通的游艇休闲旅游线路网络,培育形成游艇大众消费市场。

    (九)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到2020年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特色旅游城镇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大力开发温泉、滑雪、滨海、海岛、山地、养生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依托现有旅游设施和旅游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旅游度假产品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休闲度假需求的国民度假地。加快推动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鼓励城市发展休闲街区、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休闲空间。支持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积极发展旅游演艺节目,促进主题公园规范发展。依托铁路网,开发建设铁路沿线旅游产品。

    (十一)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把旅游装备纳入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安全性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发展邮轮游艇、大型游船、旅游房车、旅游小飞机、景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等各类户外用品。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兼并收购国外先进旅游装备制造企业或开展合资合作。鼓励企业开展旅游装备自主创新研发,按规定享受国家鼓励科技创新政策。

    (十二)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形成旅游业新生态圈,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进行互联网金融探索,打造在线旅游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拓宽移动支付在旅游业的普及应用,推动境外消费退税便捷化。加强与互联网公司、金融企业合作,发行实名制国民旅游卡,落实法定优惠政策,实行特惠商户折扣。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网络购物、在线旅游租车平台等新业态的准入许可和经营许可制度。到2020年,全国4A级以上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无线局域网)、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三、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十三)丰富提升特色旅游商品。扎实推进旅游商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丰富旅游商品类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大对老字号商品、民族旅游商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提升工程,推出中国特色旅游商品系列。鼓励优质特色旅游商品进驻主要口岸、机场、码头等旅游购物区和城市大型商场超市,支持在线旅游商品销售。适度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

    (十四)积极发展老年旅游。加快制定实施全国老年旅游发展纲要,规范老年旅游服务,鼓励开发多层次、多样化老年旅游产品。各地要加大对乡村养老旅游项目的支持,大力推动乡村养老旅游发展,鼓励民间资本依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举办非营利性乡村养老机构。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鼓励进一步开发完善适合老年旅游需求的商业保险产品。

    (十五)支持研学旅行发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支持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鼓励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建立健全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旅行社和研学旅行场所应在内容设计、导游配备、安全设施与防护等方面结合青少年学生特点,寓教于游。加强国际研学旅行交流,规范和引导中小学生赴境外开展研学旅行活动。

    (十六)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示范园区,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市场深度结合,在业态创新、机制改革、集群发展方面先行先试。规范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加强行业标准制定和质量监督管理。扩大中医药健康旅游海外宣传,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交流合作,使传统中医药文化通过旅游走向世界。

    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

    (十七)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突出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特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

    (十八)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重点加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电力、饮水、厕所、停车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相关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十九)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专业培训,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到2017年,全国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形成一批高水准文化艺术旅游创业就业乡村。

    (二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2015年抓好5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五、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

    (二十一)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并抓好落实。

    (二十二)鼓励错峰休假。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二十三)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旅游投资消费持续增长

    (二十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设立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国家重点旅游景区、“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等重点旅游线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乡村旅游扶贫村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支持力度。让多彩的旅游丰富群众生活,助力经济发展。

    (二十五)落实差别化旅游业用地用海用岛政策。对投资大、发展前景好的旅游重点项目,要优先安排、优先落实土地和围填海计划指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安排给中西部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石漠化土地开发旅游项目。对近海旅游娱乐、浴场等亲水空间开发予以优先保障。

    (二十六)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发展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引导预期收益好、品牌认可度高的旅游企业探索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鼓励旅游装备出口,加大对大型旅游装备出口的信贷支持。

    二、写有关中国近代的旅游景点的论文1000字

    智慧旅游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以江西婺源为例

    XXX系 XXX专业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而近年来,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智慧旅游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江西婺源是我国的最美乡村,近年来,其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婺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不断的创新,促使自身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从而打造出智慧乡村旅游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以及人文体系等多重内容的智慧旅游新品牌。因此,本文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以江西婺源地区为例,借助文献研究法、实例分析法等方式,就其在进行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的具体做法、成效、出现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对策等内容进行了论述。通过本文的论述,就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在进行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改善其发展现状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智慧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江西婺源

    Study on thedevelop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tourism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of wisdom

    Jiangxi -- TakingWuyuan as an example

    XXX XXX professional

    Number: XXXXXXXX Name: XXX Instructor: XXX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urism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 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section. In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the concept ofthe wisdom of tourism has also been put out. Jiangxi Wuyuan is the mostbeautiful villag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process of Wuyuan rural tourism industrydevelopment is also a continuous innovation, make themselves realize the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so as tocreate a new brand of wisdom tourism, rural tourism multiple content managementsystem intelligence service system and cultural system etc.. Therefore, in theprocess of research, taking Jiangxi Wuyuan area as an example, by using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case analysis method, the specific practices, inthe wisdo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hievements,probl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Wuyuan, and howthrough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soo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rried out in-depth discussion.

    Keywords: Wisdom tourism;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Jiangxi Wuyuan

    目 录

    目 录..................................................................... 3

    1.引言..................................................................... 4

    2. 婺源的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4

    2.1 优美的自然环境..................................................... 4

    2.2 历史文化资源....................................................... 5

    2.3 丰富的乡村资源..................................................... 6

    3.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6

    3.1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6

    3.2 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7

    3.3 智慧旅游信息化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的问题阐述......................... 9

    4 婺源智慧旅游的对策研究................................................... 9

    4.1 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9

    4.2 智能服务的提供.................................................... 10

    4.3 重视智慧化人才的培养.............................................. 10

    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1.引言

    婺源是我国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有着“最美乡村”的称谓。在进行婺源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其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婺源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拓展乡村旅游的影响力,从而打造出一个独具优势的乡村旅游知名品牌。

    随着旅游形式变更的加快,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科技信息技术相继进入旅游市场发展的新浪潮,初步实现开发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的想法被提出,而婺源也被列入江西智慧城市三大试点城市之一,在智慧旅游积极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其相结合才能使旅游事业朝着更加规范明智的方向迈进,才能促进婺源旅游的健康态成长正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借助智慧旅游这一旅游形式的诞生,发展婺源旅游需要认知自己在旅游形式中的确切地位,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能适应时代,从单纯的产品宣传转型到服务性宣传,通过服务来带动产品,转变观念才能更适应新媒体时代。所以必须立足根本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可行对策方案来促进婺源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利于婺源的旅游品牌的建设,完善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活跃婺源的旅游建设,为婺源的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结合发展提供科学性依据。

    2. 婺源的旅游发展的优势分析

    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婺源地区可谓是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真写优势促使婺源能够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充分的将自身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新发展。

    2.1优美的自然环境

    首先,婺源本身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其中最美的是李坑村、江湾等景区。每年的三四月份,婺源地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开的时候,整个婺源处于一片花的海洋之中。

    优美的自然风景赋予了婺源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此外,在婺源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拥有十分丰富的林木。许多古树资源直到现在仍然保存完好,这也给婺源的旅游资源产业开发提供了独有的自然条件。而且,婺源境内山水资源丰富。其境内近乎百分之八十的区域都是以山地为主,造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地景观。

    此外,婺源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每年春天,潺潺的流水给整个婺源增添了几分婀娜多姿的美感。借助婺源的山地资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瀑布,景色宜人。

    山水的联合作用,也促使婺源地区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溶洞资源。各种大大小小的溶洞中布满了各具特色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景观也让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惊叹不已。

    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促使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前往婺源旅游,在花海、山海徜徉中享受难得的闲适时光。而这也为婺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基础。因此,其也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往观光。

    2.2历史文化资源

    婺源地区拥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促使其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也为婺源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婺源,最知名的莫过于李坑、江湾等景区。在江湾地区,汇集了春秋时期吴太子鸿墓,以及西汉的吴苪墓和朱熹的祖墓等。这些知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的观光浏览。

    图1 婺源的徽派建筑

    2.3丰富的乡村资源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之外,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乡村文化特色的体现。婺源地区拥有一百多个村庄,许多村庄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上百年、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随着乡村旅游口号提出,这些古村落也成为婺源地区发展旅游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婺源的村镇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有知名的伟人故居——江湾,其整个的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如图1),具有浓郁的乡村文化意境。迄今,婺源的173个乡村中有超过50%的村镇被纳入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中。

    3.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婺源婺源地区风景优美,景色宜人,被海内外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婺源县人民政府凭借自身的自然、历史优势,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3.1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目前,婺源在进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其也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军代表。综观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从整体的旅游人数接待,还是从旅游产业收入方面都实现了较高的提升。图2 中展现的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构成。

    图2 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构成

    图3中展示的是今年1-3月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的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情况。由于1-3月并非婺源旅游的旺季,因此其在接待人数方面数量不多,而整体收入情况也相对较低。进入到4月份后,婺源迎来油菜花开的季节,其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营业收入将呈现直线的增长。

    婺源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季节性特征。

    图3 2015年婺源乡村旅游情况

    3.2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虽然婺源地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也有一些固有的问题凸现出来。

    3.2.1 旅游产业结构单一

    虽然婺源有“中国最美乡村”之城,但是其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仅有乡村旅游和自然观光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其整个旅游产业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提速,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也都开始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诸如上海、北京等地区都推出了郊区旅游。相对来说,这种郊区旅游的内容实质上与婺源的旅游产业结构相差无几,都是前往乡村观光住宿,感受乡村文化的意境。所不同的是,婺源的乡村文化更多的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且,就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来说,其更多的也就是进行观光、品农家菜,住农家院等。并没有太多新颖的元素纳入进来。

    就婺源来说,婺源地区拥有十分丰厚的文化资源底蕴。但是其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合理的将这些文化传承、民俗内容等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呈现。所以导致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形成了单一的旅游产业结构,不利于婺源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

    3.2.2 经营理念及水平不足

    从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源头来说,其多数是由乡镇和农户自发组成的旅游村。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婺源地区观光旅游,这些农户本身也就成了当地旅游产业和旅游资源的经营者。对于这些经营者来说,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旅游经营学习和培训,因此在进行旅游资源的经营过程中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水平方面都有着较明显的欠缺。

    由于经营理念和经营水平的不足,促使其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主观思想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其往往更多看重的是眼前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其会造成整个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所以,这些经营者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盲目的进行投资,对居住环境、建筑设施等大加改造,而忽视了乡村旅游本质的内容改善。比如在进行农家乐的菜品设置上,农户们更加重视的菜品的质量,以及游客的不同口味需求。但是从游客的视角来说,其重视的是在其它地区所不能吃到的菜品,其中最关键的是当地的原材料供应,以及周边古朴的本真环境。所以经营理念的差异,促使婺源地区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的将原有的特色内容逐渐的改进,直到没有特色。这对于婺源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3.2.3资金匮乏导致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资金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根本前提。即便是进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发展的支撑。从目前婺源地区的发展来说,资金匮乏的问题影响着其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

    由于资金的不到位,导致婺源地区在进行一些传统文化资源保护方面举步维艰。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保护,也往往会导致这些传统历史古迹的破坏甚至消失。这是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3.2.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婺源地区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的农村生态旅游。因此其应该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重视。但是从县长来说,似乎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游客素质的低下,导致在进行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带来许多人为的环境破坏。其次是经营者为了更好的吸引游客,盲目开发旅游资源,也导致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前提。对于婺源这样一个以生态乡村旅游的地区来说,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更是应该加强对这点内容的把握和重视。但现实却并非如此。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对婺源乡村旅游产业的长久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3智慧旅游信息化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的问题阐述

    而今,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强调智慧旅游的概念。但其是否真的对智慧旅游的概念有所了解却值得推敲。

    3.3.1 信息化发展水平滞后

    由于婺源本身地处江西境内,其无论是从新技术的引进,还是新资源的开发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压力。对于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婺源地区更是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存在,促使其在进行智慧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

    3.2.3资金和技术匮乏

    信息化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婺源地区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就必然要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智慧化体系和相关系统的建设。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其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

    首先从资金方面来说,在前面的论述中也曾提到过,婺源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资金匮乏的问题十分突出。对于智慧旅游以及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也是一样。由于资金的匮乏,致使婺源在进行信息化旅游产业建设的过程中面临重重困境。

    其次是技术的匮乏。由于江西地区本身在我国的省市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婺源在科技的研发和技术实现方面往往比许多一线城市而言,存在较大的困难。技术实力的欠缺,导致婺源地区在实现智慧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4 婺源智慧旅游的对策研究

    4.1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首先,在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方面,婺源地区应该学习我国其它地区的先进经验,在进行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智慧旅游的要求来进行乡村旅游的推动。

    首先是对智慧旅游的理解。智慧旅游指的是以信息化的手段运用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技术内涵和实力。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推动智慧旅游,能够促使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提升,同时也实现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和便捷化。

    在进行婺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借助智慧旅游的方式来进行改善。通过智慧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促使其在进行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以信息化为主导,促使其在旅游要素的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备以及旅游文化活动的监管方面都能够实现电子化、]信息化的运营。

    4.2智能服务的提供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游客对旅游资讯获取的及时、准确以及方式或途径的多样性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

    因此,乡村旅游建设在优化资讯网站功能、增强服务信息交互的同时,还需要在旅游目的地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实施,以迎合这种新型旅游趋势和丰富游客体验方式。乡村体验农具的智能储管箱、度假屋的客房智能感应系统、游客体验影音回放系统、游客记账式消费管理系统、电子票单等预定服务系统,这些在国外已经成熟应用的信息化系统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将使得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更具有人性化、现代化。事实上,这种智能化服务理念和企业化经营思路,已经触动了我们很多经营管理者“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休闲风景区、自然体验区,而不只是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的普通田园农庄”的神经。

    4.3重视智慧化人才的培养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培养高学历、新型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是婺源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主要支撑。婺源乡村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农民总体素质低,高学历实用人才奇缺,这严重制约了我过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完善婺源人才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各地的独特性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努力提升高学历实用型人才的待遇水平。落实人才培养机制,深刻认识原有规章制度中的不足,用科学、专业的眼光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泛在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智慧旅游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一股新浪潮。2011年,国家旅游局长邵琪伟提出要用十年的时间在婺源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2014年是婺源的智慧旅游年,智慧旅游的建设如火如荼。 婺源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基础环境、农村经济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等客观因素限制,较之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成熟的旅游经济业态,发展相对缓慢。随着《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和乡村旅游经济在旅游客源结构优化过程中越发明显的调节作用,近些年婺源各地相继加大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在资源开发、产销一体、品牌推广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自2011年以来,在以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智慧建设带动下,一大批诸如旅游商品在线营销、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开始成为建设主流,并有效推动乡村旅游在智慧化应用和运营中的发展。从爱尔兰、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外乡村旅游的成熟发展经验来看,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变得越来越智慧,越来越“非农村化”。

    参考文献:

    [1] 徐舒.基于智慧旅游的秦皇岛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J].商,2013(11):32-34

    [2] 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第2版

    [3] 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02):40-42

    [4] 金卫东.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02):18-19

    [5] 于萍.镇江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第2版

    [6] 吕祯婷,罗世俊,谢晶晶.皖南黄山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J].黄山学院学报,2009(02):第3版

    [7]胡秋媛,陈焕雄.婺源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5):第3版

    [8]高曾伟,高晖.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分类及开发利用[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12(03):第2版

    [9]张玉改,兰贵秋.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刍议[J].商业时代,2013(24):33-35

    [10]高曾伟,王志民.论乡村旅游资源[J].镇江高专学报,2011(01):第4版

    [11]金学良,陈常优.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录)[J].人文地理,2009(03):36-38

    [12]曾天雄,马昌群.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第2版

    [13]彭明勇,乡村旅游资源的模糊评价法[J].职业时空,2007(03):26-28

    [14舒象连.我国乡村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散论[J].旅游研究与实践,2011(02):22-23

    三、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3、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2、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

    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3、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4、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5、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2、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3、落实地方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4、强化部门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四、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3、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2、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

    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3、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4、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5、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2、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3、落实地方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4、强化部门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智慧乡村景观设计方案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

    杭州西子智慧产业园入驻公司名单(杭州西子智慧产业园入驻公司名单查询)

    智慧谷是什么公司(智慧谷是什么公司开发的)

    智慧景观设计国外研究现状(智慧景观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南京装修公司排名前十(南京装修公司排名前十强是哪家-)

    网络营销的形式包括(网络营销的形式包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