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巨人之路的景观设计(类似巨人之路的景观设计作品)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类似巨人之路的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巨人之路形成的原因是怎么样的?
英国的巨人之路
在英国北爱尔兰安特里姆平原边缘,沿着海岸在玄武岩悬崖的山脚下,大约由4万多根巨柱组成的贾恩茨考斯韦角从大海中伸出来。这4万多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被视为世界自然奇迹。300 年来,地质学家们研究其构造,了解到它是在第三纪由活火山不断喷发而形成的。一股股玄武岩熔流涌出地面,冷却后收缩形成六边或四边、五边形的棱柱。
巨人之路的传说
巨人之路又被称为巨人堤或巨人岬,这个名字起源于爱尔兰的民间传说。一种说法是由爱尔兰巨人芬·麦库尔建造的。他把岩柱一个又一个地移到海底,那样他就能走到苏格兰去与其对手芬·盖尔交战。当麦库尔完工时,他决定休息一会儿。而同时,他的对手芬·盖尔穿越爱尔兰来估量一下他的对手,却被睡着的巨人那巨大的身躯吓坏了。尤其是在麦库尔的妻子告诉他,这事实上是巨人的孩子之后,盖尔在考虑这小孩的父亲该是怎样的庞然大物时,也为自己的生命担心。他匆忙地撤回苏格兰,并毁坏了其身后的堤道。现在堤道的所有残余都位于安特里姆海岸上。
另外一种说法是爱尔兰国王军的指挥官巨人芬·麦库尔力大无穷,一次在同苏格兰巨人的打斗中,他随手拾起一块石块,掷向逃跑的对手。石块落在大海里,就成了今日的巨人岛。后来他爱上了住在内赫布里底群岛的巨人姑娘,为了接她到这里来,才建造了这么一条堤道。 解开巨人之路之谜
从空中俯瞰,巨人之路这条赭褐色的石柱堤道在蔚蓝色大海的衬托下,格外醒目,惹人遐思。但是是什么样的自然伟力造就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奇观呢?
现代地质学家的研究解开了 “巨人之路”之谜。白垩纪末,北大西洋开始裂开,北美大陆与亚欧大陆分离,地壳运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大约5000多万年前,在现在的苏格兰西部内赫布里底群岛一线至北爱尔兰东部火山非常活跃。一股股玄武岩熔流从裂隙的地壳涌出,随着灼热的熔岩逐渐冷却、收缩,结晶的时候,它开始爆裂成规则的图案,这些图案通常呈六边形。
巨人之路海岸包括低潮区、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顶端的道路和一块平地。峭壁平均高度为100米。火山熔岩在不同时期分五六次溢出,因此形成峭壁的多层次结构。巨人之路是这条海岸线上最具有玄武岩特色的地方。大量的玄武岩柱石排列在一起,形成壮观的玄武岩石柱林,气势磅礴。石柱不断受海浪的冲蚀,在不同高度处被截断,导致巨人之路呈现高低参差的台阶状外貌。
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的典型宽度约为0.45 米,延续约6000米长。有的石柱高出海面6米以上,最高者可达12米左右;也有的石柱隐没于水下或与海面一般高。类似的柱状玄武石地貌景观,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如苏格兰内赫布里底群岛的斯塔法岛、冰岛南部等,但都不如巨人之路表现得那么完整和壮观。巨人之路是这种独特现象的完美的表现。这些石柱构成一条有台阶的石道,宽处又像密密的石林。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仅是峻峭的自然景观,也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火与冰的杰作
数千万年以前,雏形期的大西洋开始持续地分裂和扩张。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扩张的中心,也即是分离的板块边界。上地幔岩浆从中脊的裂谷中上涌,覆盖着大片地域,熔岩层层相叠。现今爱尔兰和苏格兰两岛的熔岩高原就是当时大规模的熔岩流形成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玄武岩,岩浆凝固过程要发生收缩,而且收缩力非常平均,以致裂开时形成规整的六棱柱体,这种过程有点像泥潭底部厚厚的一层泥在阳光下曝晒干裂时的情景。贾恩茨考斯韦角的玄武岩石柱自形成以来的千万年间,受大冰期冰川的侵蚀及大西洋海浪的冲刷,逐渐被塑造出这一奇特的地貌。每根玄武岩石柱其实是由若干块六棱状石块叠合在一起组成的。波浪沿着石块间的断层线把暴露的部分逐渐侵蚀掉,把松动的搬运走,最终,玄武岩石堤的阶梯状效果就形成了。 鬼斧神工的玄武岩
北大西洋形成早期,在现已分离的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新形成的海道依然处在发展之中。北大西洋的主体位置已定,但它的边界则处在形成和变化阶段。大约8000多万年前,格陵兰的西海岸与加拿大分离,但东南海岸仍与对面的不列颠群岛西北的海岸紧紧相连。大约2000多万年后,这些海岸开始分离,而在现在的斯凯岛、拉姆岛、马尔岛和阿伦岛上,以及在苏格兰本岛的阿德纳默亨角和南部的爱尔兰的斯利夫·加利翁、克利夫登和莫恩均有大的火山。这些古老的火山在其初期时景色一定十分壮观,但有关当时的情况所留下的最重要的记录就是洪水、高原和玄武岩。喷发出来的玄武岩是一种特别灼热的流体熔岩。有记载,它的下坡流速每小时超过48千米。流体熔岩较容易散布于很大的面积,于是就有“泛滥玄武岩”这一术语。而且它们形成的大块熔岩遍布整个火山活动区。在印度的德干高原也有类似的玄武岩在4000万~6000 万年前形成了70 万立方千米的熔岩。任何热的液体遇冷收缩,熔岩也不例外。但当熔岩最终冷却到能够结晶的时候,便开始爆裂成规则的图案,而且常常是六边形图案。熔岩的主要特点是裂缝直上直下伸展,水流可从顶部通到底部。结果就形成了独特的玄武岩柱网络,所有的玄武岩柱不可思议地并在一起,其间仅有极细小的裂缝。
除了巨人之路外,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在苏格兰西海岸外的内赫布里底群岛的斯塔法岛上。玄武岩柱在大部分地区均发育良好,而且会有一个巨大的岩洞。继神秘的巨人之路之后,那里的海水将岩柱侵蚀成芬戈尔岩洞。芬戈尔岩洞很有名,几个世纪来在诗歌和小说中均有文字描述它。而作曲家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在1829年去该岛的一次访问中,被激发创作了现被称作 “内赫布里底群岛”的著名管弦乐前奏曲。
二、无法通向亚特兰蒂斯的石路
发现海底古代城市道路?
1938年,美国一位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曾预言,亚特兰蒂斯就在巴哈马群岛的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它的一部分将在1968年到1969年之间被发现。神奇的事情果真在1968年发生了,美国海底考古学家在比米尼岛附近的海域潜水时,在约6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些呈长条形或近圆形的石块,这些石块像是被加工过,不管是什么形状,相邻的石块之间都能很好地拼连在一起。石块接着石块,连成了一条约800米长的石路,从海岸的方向延伸向海洋深处。在石路的一端尽头路面还呈现出弯道的模样。发现者认为,他们可能找到了一座沉没在海底的古代城市遗迹,那条石路被称为“比米尼之路”。这不由地让人想起了那个预言,有人猜测,那可能就是亚特兰蒂斯城的一部分。
这无疑是一个震惊考古界的消息,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满世界地寻找亚特兰蒂斯的下落,得知它可能出现在北大西洋的一个比米尼岛附近,那里自然成了人们的焦点。在那之后,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探险者、人类学家等纷至沓来,他们潜到水下一探究竟。有人称发现了另外两条与比米尼之路平行的较小的石路,依据比米尼之路的弯道走向来看,弯道的延长线可能与这两条石路相连,这可能是那座沉没在海底的古代城市的道路网的一部分。还有人称在比米尼之路附近发现了数十个锚石,在一些石块上还能看到雕刻的图案和雕凿的痕迹。难道比米尼之路真的是亚特兰蒂斯的部分遗迹?
用科学证据来说话
从描述上看起来,比米尼之路似乎真的是某座古代城市的遗迹,但是美国的一位考古学家对该地进行考察后,认为有人夸大了事实,比米尼之路根本就不像是人造设施。
首先,组成另外两条石路的石块排列松散,并没有明显地排列组成一条道路,并且从它们与比米尼之路的相对位置来看,也根本没有像之前一些人描述的那样,三条路相连构成了城市道路网的一部分。
其次,通过仔细查看,岩石上发现的人工痕迹还真有可能是人类留下的,但不是古代人类,而是现代人留下的。自比米尼之路被发现以来,许多科学家从岩石上采集样本,有些游客潜水时也会“顺手牵羊”,从岩石上带走一些“纪念品”,这些痕迹被误以为是远古人类留下的。
美国的地质学家约翰·吉福德和他的同事对比米尼之路的岩石进行研究后,确定这些岩石是天然的海底岩石。他们还利用放射性碳定年法和铀钍定年法,分别对组成比米尼之路的岩石、周围的沉积物和附近海底岩层进行检测,以确定它们各自的形成时间。结果显示,比米尼之路的岩石之间的沉积物年龄大约为1300年,而比米尼之路的岩石岩芯年龄大约为3500年,对周围海底岩层的研究显示,最新的岩层大约形成于2000年前。由此,他们认为,比米尼之路应该是海底岩层的一部分,这些岩石形成于大约3500年前,在大约2000年前由于地质运动,岩石露出地表。由于侵蚀作用,暴露出来的岩石像被切成块的豆腐一样排列在海底,与此同时各种沉积物也渐渐附着在岩石上,变成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比米尼之路。
不过,也有人提出,就算比米尼之路的石头来自海底,也不能说明比米尼之路是天然结构,因为比米尼岛上就有一些建筑是用海边的石头建的。那么,比米尼之路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场悄悄发生的变化
为了搞清楚比米尼之路的形成过程,一个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研究小组对比米尼岛的海滩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们结合了远古时期比米尼周围的环境,从比米尼的海岸线上找到了一些证据。
通过研究,他们发现,在全新世(约1万年前至今)的某个时期,比米尼北部海岸线上,也就是比米尼之路所在地的海岸,曾有包含浅层潮下带、潮间带和潮上带的碳酸盐岩沉积层,这是由碳酸盐岩胶结石化而成的岩层,容易被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潮间带之上的岩层变成了滩涂岩石,而潮下带之下的岩层被冲刷,分解成了长方形、近圆形等形状的大块石块并滑落到了海床上。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些石块被冲刷下来落到海床上时还能保持整齐排列呢?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大型的固体在被冲刷和沉降过程中,如果遇到耐侵蚀的沉积层,那么它们下移的距离可能就只有几米,并且下落的位置不会有明显的横向移动。而比米尼之路的情况正好如此,形成比米尼之路的全新世岩层之下是更抗蚀的更新世(约260万到1万年前)石灰岩,正是更新世石灰岩限制了分解的石块被冲到远离海岸的地方,滑入水中的石块的位置也没有发生大的移动,从而造就了比米尼之路石块与石块较好接合的景观。
据此,许多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比米尼之路是被时间和大自然塑造出来的天然景观,而非人类文明的遗迹。
事实上,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有许多类似比米尼之路的神奇的天然岩石结构,比如爱尔兰的巨人之路、澳大利亚的棋盘路等。爱尔兰的巨人之路是火山不断喷发,流向海洋,熔岩遇到海水迅速冷却,这个过程中刚刚冷却的熔岩表面发生爆裂,由于收缩力非常均匀,因此裂成了一个个规则的几何图案,比如六棱形。随着表面之下的岩浆渐渐冷却,裂纹会向下扩展,使原本连成一片的熔岩列成了一个个柱状结构。而多次的火山喷发使峭壁上形成了一片壮观的、错落的石柱景观。这些景观规整而又奇特,常常被误以为是人造的结构,可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得多。
三、地球上都有哪些神奇的地质地貌?
1、精灵烟囱
精灵烟囱,位于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几百万年前的火山灰覆盖了此处,雨水和风带走上面的灰尘,留下玄武岩。
2、下龙湾
下龙湾,位于越南。此处散布着石灰岩石柱,洞穴等。岩石被潮汐侵蚀了500万年。海湾里有超过1600座岛,大部分无人居住。
3、撒哈拉之眼
撒哈拉之眼,位于毛里塔尼亚,被称为理查特结构。这是一个圆形岩石构造,宽约50公里,为地形抬升和寝室造成的地貌。
4、大蓝洞
大蓝洞,位于伯利兹。这个水下洞穴宽320米,深125米,深受潜水者喜爱。它是伯利兹堡礁的一部分, 属于中美洲大堡礁系统。这个洞穴被认为在最近的冰河期形成,因为海平面变化石灰岩结构崩塌,记录了过去气候变化的钟乳石和石笋在洞穴中被发现。
5、摩拉基大圆石

摩拉基大圆石,位于新西兰。这些像巨大龟壳的球形卵石散布在新西兰的扣扣奇海滩。这些卵石由600万年以上的沉积物组成。碳酸盐包裹着内核,类似珍珠的构成。
6、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这些彩虹山看起来像油画。甘肃省的丹霞地貌由白万年沉积的红色砂岩构成,看上去像分层的蛋糕。
7、石林

石林,位于中国广西。刀锋似的一组组石灰岩石,大多长度在10米以上,好像一片石头做的森林。石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70万年前是临时一片浅海,砂岩和石灰岩沉积在盆地,后来地质变化,盆地被推出水面,水和风把岩石侵蚀成现在的样子。
8、月亮谷

月亮谷,位于阿根廷。伊斯奇瓜拉斯托/塔兰穆帕亚自然公园地处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带,其中湖泊和沼泽中有大量的植物化石,一部分已经成为煤层,其他化石则完好的保留了植物原本的形状、脉络和纹理,在其他地区这种保存形式并不多见。在沉积物中最常见的是火山岩灰层,伊斯奇瓜拉斯托土地干燥,表面崎岖不平,人们称之为“月亮谷”。
9、巧克力山
巧克力山,菲律宾。保和省有超过1500个这样的石灰岩土堆,它们通常被草覆盖,但在干旱时节会变成褐色。
四、巨人之路的谜底是什么?
现代地质学家们通过研究其构造,揭开了“巨人之路”之谜。“巨人之路”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天然的玄武岩。根据现代地质学的解析,大约在5000万年之前,在现在的苏格兰西缘内赫布里群岛一线至北爱尔兰东缘,火山活跃,一股股玄武岩岩浆从裂隙的地壳下涌出,灼热的岩浆遇到冰冷的海水,经过冷却、收缩和结晶,开始爆裂成规则的六边形石柱。独特的玄武岩石柱群体,不可思议地排列在一起,期间仅有极细小的裂缝。
地质学家把这些裂缝称之为“节理”。在熔岩作用下产生爆裂的“节理”,一般具有垂直伸展的特点,在沿“节理”流动的海水作用下,久而久之便形成这种集聚在一起的多边形玄武岩石柱。石柱在经受海浪长期的冲蚀下,在不同高度处被截断,导致石柱的排列呈现出高低参差的台阶状外貌,使人产生了“巨人之路”的遐想。
“巨人之路”当然也是柱状玄武岩石这一地貌的完美的表现。这些石柱构成一条有石阶的石道,宽处又像密密的石林。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仅是峻峭的自然景观,也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巨人之路
以上就是关于类似巨人之路的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facebook像中国的什么软件(中国类似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