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结构主义(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结构主义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结构主义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
设计师为人们提供一个私密的心灵庇护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下面就来和我一起看看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吧。
1.极简主义的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
1.1极简主义概述
极简主义强调纯粹空间的单纯性和简洁性,除去多余的装饰,将空间简化至光、量及体,意谓着运用最简单的构成原理,造成空间的流动与不同层次的穿透性,而极简主义的精随也在于此。
1.2设计原则
1.2.1强调环境景观的生态性:生态性在景观设计语境中表现为人工元素介入自然空间的方式,其终端表现为“最少介入”;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其中突出的实践是将景观赋予生产功能,将第二自然介入到景观中。
1.2.2强调环境景观的地域性: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保留地域文脉的多样性,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1.2.3强调环境景观的人性化:表现为人性场所的设计,这依赖大量的调查、分析以及经验,表现为在空间尺度与结构的把握,场地色彩、微气候的营造,以及行走、逗留空间的设计,还包括不同人群的偏好和针对弱势人群的关照,及针对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等等。
1.3设计手法和风格
简约、现代是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格调,通过对景观要素的简化处理,包括形式和空间的简化,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开展活动的空间,加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对广州亚运城媒体村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浅谈极简主义景观风格
2.1项目概况和建筑风格
媒体村位于广州亚运村西北部,建筑用途为广州在2010年时举行亚运会来访媒体采访队伍提供住宿和休憩使用,赛后作为商品房出售。媒体村建筑群体疏密结合,高低错落;形体上强调线条的组合,建筑造型挺拔、简洁雅致、格调脱俗。
2.2设计构思
在景观设计上从一种“肌理”和“纵”、“横”两条线索上深入。
2.2.1一种“肌理”:
在研究岭南水乡聚落特色基础上,通过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使“水乡河网”的肌理和现代化的居住区共生和协调。经过设计后的肌理表现在园区的硬景(环形散步道)和软景(行道树、花带等)。
2.2.2“纵”、“横”两条线索
外围行列式、内部点式和拼接式结合的建筑布局要求景观设计上用线索将它们联系起来,设计中用笔直便捷的交通道形成了“纵”的景观线索。这条“纵”线索不仅在平面上将建筑群有机联系起来,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横”的景观线索则是对“纵”线索的呼应和交融,用理性的设计手法体现感性的居住区环境。明朗的线性元素,与水乡河网的肌理之间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能相互联系构筑项目的整体风格,在植物的衬托下显示出清晰的景观构成秩序。
2.3设计风格
为和建筑取得协调统一,该项目的景观设计体现出简约、洗练、纯粹的极简主义风格,使人们在情感上回归自然与宁静,不同的绿色空间形式,不同层次的景观,构成了一个纯净与素雅的景观空间。
2.4设计手法
2.4.1模糊边界的手法:
首先表现在景观布局上。通过软硬景的穿插交错,如道路和其边上绿地的相互渗透,如水池和铺地的咬合,以弱化生硬的边界,使景观空间感受更为丰富。
其次表现在对消防道的处理上。设计中以嵌草路面、木栈道和铺设植草格的方法相结合,减少为满足消防要求带来的人工化景观的生硬感,减少硬地面积,消解道路尺度。模糊边界的手法同样应用在架空层与室外空间的交接——如果架空层与室外空间的界面是一堵死板的墙面,即便是植物围合,也会缺乏生气。界面如果没有生气,室外空间难于取得成功。方案在这个界面上通过室外铺地的延伸、室内平台的挑出、室内外植物的交融、植物的疏密种植使室内外的边界变虚、变通透,变得有空间层次,同时在室内外之间造成了近人的半围合空间。
2.4.2一气呵成的手法
有选择地呼应延续建筑的现代风格,使建筑与景观有机融合,使“有限”空间通过整体设计的手法回环联系、呼应有致,获得“无限”的感受。
2.5空间的营造
该项目的景观空间一方面强调建筑环境的层次感、秩序感,使主空间从城市空间通过一系列的秩序延续,由全开放空间到半开放空间逐步过渡到私密空间。同时以序列化与秩序化的空间分别予以各自不同的景观特征,强调出城市到家庭细胞的过渡,最终完成生活与自然,感受到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家”。另一方面景观空间还强调自然和建筑的融合性、渗透性,使相对独立的建筑空间布局密切联系。
2.6设计内容
由于该项目景观成本的限制,决定了该居住区的景观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然有所侧重有所简略,因此该项目景观设计在以下几个区域重点布置。
2.6.1南入口
社区入口并不彰显,秩序化的景观设计拉开了整个园区的设计风格。社区入口以最简单的方式出现:一边是开敞的车行道,一边是惬意的人行道。而穿过入口,却会发现不简单的品质:水池、木栈道、绿带、林荫道依次展开。铺地的渗入,使棱角分明的黑色长方形水池被分隔出锯齿状的休息场地。水池中央还“渗透”进一方绿地。明镜般的水面映射出不断变化的天空和水池中间鸡蛋花优美的枝干。水池边溢出的水缓缓地流入周边铺满鹅卵石的水槽。林荫道上的木制树池结合木栈道,此起彼伏,树池可供人坐憩,也可让人斜躺。木栈道一直延伸到中心花园,成为“纵”线索其中一条。如果说木栈道前半段是处于开敞的集散空间,那后半段的木栈道就是穿行在树影婆娑的疏林草地间。同一种材质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
2.6.2中心花园
黑色长方形水池再次出现,它据于一隅,它镶在另一条木栈道边,由两级水池构成跌水景观。平地面的水池池壁设计成从地面倾斜至浅浅的.池底,当无水的时候水池也可成为活动的场地。水池上悬浮的轻盈钢亭,给社区注入现代气息。水池是“纵”线索,那么水池边的树阵广场就成了与之呼应的“横”线索:广场上“横”的桥、“横”的铺装、“横”的树阵、“横”的长椅、“横”的花带……
木栈道继续指引我们到花园更深处。这里碎砾石铺设的休闲广场,条石、长凳、草地穿插其间,长木凳或摆放景石,或种植乔木,自然、朴实。
2.6.3西入口
西入口同样采用简洁朴实的手法。中央长方形绿地设计成两边倾斜的草坡,每块绿地相互交错,丰富了入口空间层次。绿地上错落地种植枝叶层次分明的尖叶杜英。林带尽端,轻盈的钢亭再次出现,它仿佛是林间向外敞开的一扇窗口,欢迎远方来客。所有的“设计”只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欣赏这处难得的绿荫。
2.6.4环形散步道
一条条线形优美的模拟水乡河网的散步道把广场、绿地和建筑连成一体,形成了具有完美构图的高层建筑群中的第五立面。散步道在最惬意的位置围合一个个象孔雀羽毛的休闲绿地。开阔的大草坪,任人仰卧,四肢放肆地写成“大”字,享受春风冬日,呼吸着大自然泥土的气息。
2.7景观材料
景观材料上整体风格与建筑统一,以具现代感的灰色为基调,强调表面肌理的质感,园路选用透水砖或透水艺术地坪,较经济环保,而在主要广场则穿插石材、木材及金属等,在现代简约的大原则下统一材料,突出重点部位。设计中局部使用了碎砾石作为铺地材料,使整个园区看起来更加朴实,另外这种材料具有透水性和低反射性,能够降低水土和热量的流失。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硬质材料的品种数量,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常绿植物的种植量,使环境色彩朴素沉静,以保持简洁明快的建筑立面的完整性。
2.8灯具及小品
在灯具及小品设计上选用与建筑相协调的风格和形式,也起到点景的作用。路灯、庭院灯、草坪灯的灯型、色彩、风格都保持一致,区内的小品,如指示牌、垃圾桶、标识等都与环境相协调。
2.9植栽
种植设计力求简洁,植物种类精简,植物色彩素雅,营造清爽怡人的绿化空间。采用自然式为主、局部规则式的种植设计。如主要广场采用阵列式栽植;环形散步道种植行道树,强调肌理;中心花园设计开阔的大草坪和休闲的疏林草地;组团庭院则采用疏密有致的自然式种植;跟以往的园路种植设计不同的是沿路不再种植整齐的行道树,而是以自然式种植来弱化道路生硬的边界。植栽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常绿阔叶树为主,主景点点缀开花植物,营造“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植物的选择除了常规考虑的气候、品种、搭配、胸径、冠幅等因素外,更强调树形姿态的选择,重点部位要求棵棵精确到位,与硬质景观配合默契,交相辉映。
3.结语
简洁明快的线条,干净的色彩,精致的小品,静静流淌的水流,清爽的植栽,辅以温馨的灯光,现代语言的建筑等,共同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富有生活气息的社区休闲地带,这里没有极富冲击力的构筑物,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色彩,一切归于平淡、朴素、自然。设计师为人们提供一个私密的心灵庇护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家园。我想这将会是中国现代居住区景观发展的趋势。
;二、什么是结构主义?
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衍生于结构主义,而结构主义又源于“结构”这个技术名词。“结构”是用于建筑和生物学上的词,也是人们运用它去认识事物的最常规的方法之一。但由它演变为结构主义,却经历了一个久远的过程,甚至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它在发展中经过歌德的自然哲学阶段,然后分别向洪堡和索绪尔的语言学和汤普逊的生物学两条平行的道路发展。但现代结构主义受影响最大的,当属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索氏在自己的语言学研究中,打破传统语言学家只注重“历时态”的研究方法,而主张“共时态”的研究方法;主张语言的整个系统,反对孤立不变地研究语言的要素。索氏的
“系统”概念,就是后来“结构主义”的概念。索氏还提出了“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区别,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而个人的语言行为则是言语,语言记号是概念和音像之间的一种联系。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结构主义语言
学家发展成为“符号学”。20世纪20年代前后,莫斯科出现了以罗曼·雅各布逊为代表的莫斯科语言学小组,他们的活动对俄国文学“先锋派”和“未来派”均产生过影响。雅各布逊后来移居布拉格,在他的带领下,30年代前
后形成了“布拉格语言学派”。该学派于1929年举行首次集会,但至1935年才与莫斯科语言学派划清了界线,“结构主义”才正式出现在语言学家的著作之中。布拉格学派在其著名的“布拉格提纲”中认为,语言被表述为功能系
统,是一个表达手段的系统,它的运用始终与目标有关。这就是日后发展起来的结构主义思想的基本原则。60年代,以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派”在美国形成。乔氏把生成能力看作是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强调语言能
力的天赋性和内在性。他还特别强调语法的转换规则,认为它是无所不能的。乔氏还指出语言的结论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说明语义,表层结构说明语音。乔氏的理论对法国结构主义学派产生了很大影响。至此,结构主义的基本特点已经形成:它是一种并不怎么属于哲学的方法,它所注重的是事物的模式研究,而不注重事物的本质研究;强调事物客观结构的作用,而否定入对事物的主观作用;强调事物的整体结构,而忽视事物的局部;强调事物的形式(例如记号、符号等等),而忽视事物的真正内容;强调以“共时态”方法去研究事物,而反对用“历时态”方法去研究事物。
上述各结构语言学派的涉猎范围主要在语言学方面,真正把结构主义运用到社会学、哲学、文艺文化等方面的,是法国结构主义学派(由于其代表人物均集中在巴黎,所以也称之为“巴黎结构主义学派”)。最早把结构主义引入社会学中去的,当推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斯特劳斯研究的领域是人类学。在30年代,他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旅居美国,在那里结识了雅各布逊,从而开始接受结构主义的方法。他还把荷兰学者对印尼人类学研究所使用的结构主义方法直接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结构主义人类学。1962年,他发表了《野蛮人的心灵》,引起很大的轰动,揭开了法国结构主义高潮的序幕。列维-斯特劳斯在这部著作中,不仅运用了索绪尔以来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的方法,而且还把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意识”、“无意识”等概念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去。此外,别具思想意义的是,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这部著作中,批判了萨特存在主义的“辩证理性”,这标志着结构主义取代存在主义的时代到来。接着,法国各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纷纷登台:有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从事语言心理分析的雅克·拉
康,他提出了“镜像论”来解释人们的认识活动;有运用结构主义方法从事文化史研究的米歇尔·富科,他提出用“知识型”的概念去解释人类各种类型的文化差异;有结构主义文艺理论家罗兰·巴尔特,他提出“结构式的人”的概念去解释文学作品中的想像人物;还有著名的语言文学理论团体“太凯尔”(Tel Quel),这是1960年由索莱尔、法叶等人在巴黎创办的先锋派文学理论团体,他们主张对文艺作用及其语言进行结构分析,并提倡所谓的“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在如此浓重的结构主义氛围中,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也就毫不足为奇了。
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相提并论的人,并不是阿尔都塞,而是当时年青的人类学家吕西安·塞巴格。塞巴格也曾加入过法国共产党,读过恍┞砜怂嫉闹�鳌?BR>后来他同法国共产党的路线相左,便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纳入结构主义的轨道。1963年,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著作,第一次正式论及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塞巴格在这部著作中认为,结构主义是一种最好的科学方法,这一方法在历史、本体论、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还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现象的总体性的理论,结构主义则在于了解人类的现实。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愈来愈变成一种“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则不是科学的东西。而结构主义则是科学的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应该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现象的总体性理论,才能明确理解人类现实。塞巴格在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
义结合方面开了先河,但因他过早辞世,没有留下其他作品,所以并未引起理论界的注意。除塞巴格之外,列维-斯特劳斯、拉康和皮亚杰等人在他们的著作中均涉及到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问题。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在
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着结构主义的方法,他们自己的结构主义方法就是从马克思主义中来的,所以他们赞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代表是路易·阿尔都塞。1918年10月26日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郊区比曼德莱镇的阿尔都塞是一个银行职员的儿子,从中学时代起,他就回到了法国。在准备大学会考的学习阶段,他
认识了当时的哲学教师、柏格森主义者、神学理论家让·
基冬。在他的影响下,阿尔都塞加入了当时所在学校里昂
帕尔克中学的青年基督教组织。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对
他晚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1939年夏,阿尔都塞考入巴
黎高等师范学校,同年底被应征入伍,次年6月随军被德
军俘虏,被关押在集中营直至战争结束。1945年,阿尔都
塞重返课堂。1948年,在著名科学史家和哲学家加斯东·
巴歇拉尔(Gaston·Bachelard)的指导下,通过了教师资
格考试论文《黑格尔哲学内容的概念》,获哲学教师资格,
并留校任教,同年加入法国共产党。此后,他除教学外,主
要从事18世纪政治历史和哲学方面的研究。60年代初开
始,他参加理论界关于“青年马克思”和“人道主义”问题
的大讨论,发表了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论战性的文章。1965
年,阿尔都塞把自己发表过的文章汇集成册,以《保卫马
克思》的书名发表。同年底,他又和几个青年同事一起,发
表了《读〈资本论〉》。阿尔都塞的思想理论由此引起很大
的轰动。尤其1968年5月,法国青年学生掀起“五月风
暴”,他们把阿尔都塞当作自己的精神领袖。1975年夏,阿
尔都塞在亚眠毕加尔底大学通过了哲学博士学位的答
辩。他递交的论文有:《费尔巴哈的哲学宣言》、《保卫马克
思》、《读〈资本论〉》和《孟德斯鸠:政治和历史》。70年代
末,阿尔都塞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他对法共的政治
路线持愈来愈激烈的批评态度;另方面青年时期的信仰
死灰复燃,使他对共产主义的运动前途丧失了信心,从而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危机论”。他个人也陷入了严重的精
神危机,而从1980年11月起不得不退出了理论界,直至
1990年10月逝世。
阿尔都塞的著作,除上面提到的几种外,主要还有:
《列宁和哲学》(1969)、《答约翰·刘易斯》(1973)、《哲学和
科学家的自发哲学》(1974)、《自我批评提纲》(1974)、《立
场》(1976)以及《法共22大》(1977)等。阿尔都塞的独特思
想结论都反映在他的这些著作之中,而他的这些思想结
论都是他运用“征候阅读法”(Lecture Symptomatique)读
解马克思的原著之后产生的。
所谓“征候阅读法”这个概念,是阿尔都塞汲取了巴
黎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研究成果之后产生的。巴黎结构
主义语言学家提出了“创造性”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认
为,每一个著作的著者在写作时均处于一种“不及物状
态”,所以他写下的文字必然具有“二维”的功能:一维是
表面书写语的意思;另一维是字里行间看不见的那层意
思,这层意思更加重要。结构语言学家的这些观点是从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中得来的。阿尔都塞的“征候阅读
法”,就是根据语言文字一维中所表现的“征候”,把二维
的意思从作者的“理论框架”的深处“挖掘出来”。依据这
种读解法去研读马克思的原著,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思
想发展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均作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
首先,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
发现了历史新大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依据
这一论断,阿尔都塞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认识论
的断裂”。这是阿尔都塞借用他的老师巴歇拉尔关于科学
发展认识论有关的概念,解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巴歇拉
尔从否定的哲学出发认为,任何一门科学在创立的时候,
必有一个“认识论的断裂”,这一断裂否定了旧的认识,确
立了新的认识,“断裂”为新旧学科之间划清了界限。阿尔
都塞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认识论的断裂”确确
实实是存在着的,这个断裂的界限在1845年。1845年之
前,马克思的思想处于非科学的“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
之后,是“非意识形态”的科学阶段。这一断裂的标志著作
是《费尔巴哈论纲》。由此,阿尔都塞得出马克思思想发展
的分期法:(1)1840—1844:青年时期的著作。(2)1845:断
裂时的著作。(3)1845—1857:成长时期的著作。(4)1857—
1883:成熟时期的著作。阿尔都塞的这种分期法基本上是
正确的,意义在于澄清当时国际上流行的青年马克思的
思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但他硬性地把马克
思分成两个,却是错误的。
第二,阿尔都塞在论述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时候,特别
强调他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变化。他认为,马克思在1845年
之前是受人道主义思想支配的时期:先是受康德、费希特
的影响,是理性加自由的人道主义时期;而后是受费尔巴
哈影响,是“共同体”的人道主义时期,在整个这一时期
中,马克思并不曾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这一阶段后期,
在“人的解放问题”上,马克思寄自由资产阶级身上的希
望破灭,转而把希望放在无产阶级身上,要求哲学同无产
阶级结成同盟,并认识到,要用“物质批判”去摧毁普鲁士
的专制制度。这个时候,马克思已逐步抛弃人道主义。
1845年以《费尔巴哈论纲》为标志,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
“认识论的断裂”,也就是与非科学的意识形态决裂,等于
向人道主义决裂。因此,阿尔都塞断言,成熟后的马克思
思想是“反人道主义”的。阿尔都塞反人道主义的观点是
对存在主义的反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法国存
在主义盛行。5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者抓住赫鲁晓夫反斯
大林的一些“事实”,抓住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事件,
例如“匈牙利事件”,大做文章。借口把马克思主义与存在
主义相结合而大肆鼓吹以“我”即“主体”为中心,强调人
的“散朴性”(facticité)。阿尔都塞则根据巴黎结构主义“主
体移心化”的观点,提出与存在主义对立的反人道主义的
论点。他大声疾呼:“必须把人的哲学神话打得粉碎,在此
绝对条件下,才能对人类世界有所认识”。(《马克思主义
和人道主义》)他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同
一切哲学人本学和哲学人道主义的决裂不是一项次要的
细节,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又是与马克思的科学
混成一体的。阿尔都塞的这些观点,对于粉碎西方资产阶
级学者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企
图,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阿尔都塞认为,发生认识论断裂之后的马克思
思想也是“反经验主义”的。他认为,经验主义单纯地把直
接的“感觉”和独特的“个体”作为本质的存在物而作为加
工对象,而科学则总是以现有的概念,即“一般甲”作为加
工对象,它既不加工纯粹的客观“材料”,也不加工绝对的
“事实”。由“一般甲”(概念原料)加工成“一般丙”(概念或
认识),即由“抽象”转化为“具体”这个过程,只涉及理论
实践的过程,即完全“在认识过程中”进行。“一般甲”和
“一般丙”之间,从不存在本质的同一性,只有真实的转化
性。费尔巴哈恰恰把二者混淆起来,处于费尔巴哈阶段的
马克思也是如此。后来当马克思有意识地放弃经验主义
意识形态的时候,他就抛弃了这种意识形态的混淆。于
是,阿尔都塞得出结论说,马克思主义是“反经验主义”
的。根据这种观点,阿尔都塞反对马克思本人把自己的辩
证法说成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因为黑格尔用观念
运动去解释科学工作的现实,把抽象到具体的整个过程
当作是概念的自生。由于这个原因,黑格尔不承认真实的
质的不同和质的转变,不承认理论实践过程本身在本质
上由中断所构成。这实际上是把思维与存在、思维过程与
存在过程、思维“具体”与“实在具体”等同起来。因此,马
克思用“颠倒”的概念向我们指出的“清算”,不可能是一
种与经验主义决裂的另一种相反的理论。
第四,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其发生认识论断裂以
后的思想,正如不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样,是一种反历史主
义的理论。阿尔都塞提出这一论点的全部根据,就是否认
主体(人)创造历史,而强调历史是“无主体过程”,他说:
“我们认为,全部历史对象的科学是建立在已知的、现存
的历史对象基础上的,对象成了已往历史的结果。从现在
出发并建立在已出现的客体的任何认识的进行,只不过
是这一客体的在过去基础上的现在的投影”。(《读〈资本
论〉》)另外,阿尔都塞也汲取了巴黎其他结构主义学者的
见解。例如列维-斯特劳斯主张“抛弃主体(人)这个讨厌的
宠儿”,而认为历史不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只是一连串的
结构。福科也认为,历史上的人是象海市蜃楼那样瞬间即
逝的东西,留下来的是“世界、世界的秩序和人的本质,而
不是人”。巴尔特也和富科的观点相同,完全否认客观历
史的存在。可见,包括阿尔都塞在内的巴黎结构主义者都
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强调“共时性”,主张从横断面去对
待历史。阿尔都塞正是由此出发,认为马克思从《哲学的
贫困》开始,就把“反思的次序”倒转过来,特别注意考察
事物的“总体的特别结构”,以便理解它的各环节的“构成
关系”以及“历史的特殊结构”,在此过程中,马克思特别
强调事物内部各方面的“同时存在”和“相互依存”的关
系。与此同时,阿尔都塞还提出了“两个客体”的理论,认
为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实在客体”和“认识客体”。实在
客体是变化的,所以是有历史的;认识的客体是不变的,
所以是没有历史的。阿尔都塞用上述理由去说明马克思
主义是“反历史主义”的命题,用意是强调马克思的历史
科学是建立在认识客体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现实客体基
础上。换言之,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是以
已知的、现存的历史对象为基础的,是从已知的历史材料
抽象出来的,而不是直接从现实中得来的,也不以现实材
料为材料去作出革命性的结论。阿尔都塞据此批评了葛
兰西“绝对历史主义”的观点。葛兰西认为,在马克思的历
史唯物主义中,“历史”是中心,“唯物主义”是次要的。阿
尔都塞反对这种说法,但他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反历史
主义”的,却是一种误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结
构主义的历史观不同,它认为,人们按自己的物质生产的
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他们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
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这些观念和范畴也同
他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产
物。
此外,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行
了“补充”,提出了“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新理论。按照这
种理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内容如下:
——宗教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各种教会制度);
——教育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各种公私学校制度);
——司法国家意识形态机器;
——政治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各种政党的政治制
度);
——工会国家意识形态机器;
——信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报刊、电台、电视等);
——文化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文学艺术体育等等)。
阿尔都塞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新理论,是因为他觉得
马克思乃至列宁的著作“缺乏”有关国家的理论,特别是
缺乏有关工会与国家的关系、缺乏国家意识形态机器方
面的理论。他的这些思想为后来他的学生、著名的结构主
义政治学家濮兰查斯(Nicos·Poulantzas)所发展。
在认识论方面,阿尔都塞也进行了解释和“补充”:
第一,阿尔都塞提出了“理论实践”的新概念。阿尔都
塞把人的社会实践区分为“政治实践”、“意识形态实践”
和“理论实践”。所谓政治实践,就是把一定的社会关系作
为原料加工成一定的产品(新的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实
践无论表现为宗教、政治、伦理、法律或艺术,都在加工自
己的对象,即加工人的“意识”。理论实践或科学实践则是
把现有的“经验”实践(人的具体活动)的产物加工为“知
识”(科学真理)。阿尔都塞指出,理论认识的过程表现为:
思想→初级理论(表象复现、直觉)→抽象概念→认识
(“思维具体”)。据此,阿尔都塞认为理论是一种实践,而
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它作用于特殊的对象,并制造出特
殊的产品:“认识”。阿尔都塞的这一提法是与经验主义针
锋相对的,但他的这种提法却模糊了实践与理论的界限,
片面强调思维的活动,从而陷入了“理论主义”的泥坑。
第二,阿尔都塞提出了矛盾“多元决定”的概念,这也
是阿尔都塞在认识论方面引起争议的最著名的论点之
一。“多元决定”这个概念,阿尔都塞承认是从结构语言学
和心理分析学那里借来的。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心理分
析中,使用“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去解释人的心理行
为,解释人的语言和梦境,从而认为人的表面语言行为和
梦境都是隐藏的思想的变形,要判断出真实的思想,需要
从“多元”方面加以考察。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汲取了弗洛
伊德拉康的上述观点,并根据相关主体化的特点,把功能
看作是主体对于外部世界来理解自己的方式,结果就产
生了多功能主义。从上述观点引伸出的“多元决定”,阿尔
都塞用以解释社会矛盾。他认为社会任何的矛盾和构成
成分都由多元决定,根据这一观点,社会经济结构的革命
不能闪电般地一下改变现存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由
革命所产生的社会,由于多元决定的关系,旧因素可以保
持下去或死而复生。阿尔都塞还用这一概念去解释十月
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以及成功之后“斯大林主义现象”的
产生原因。总的说来,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是对马克
思主义辩证法的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明确规定
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又明
确肯定了一元论历史观。阿尔都塞却以“多元决定”来代
替一元决定论,这显然是错误的。
上述是阿尔都塞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是通常人们
所说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这些理论
观点曾引起东西方理论界很大的争论,或褒或贬各执其
辞,至今仍然不息。但不管怎样,下面几方面事实却是不
容置辩的: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阿尔都塞并没有脱离巴黎
其他结构主义者的窠臼,尽管他矢口否认自己是结构主
义者,但也承认自己的理论与结构主义术语“调情”超过
了允许的程度;由于研究方法上的错误,致使他的理论存在着许多错误,如“断裂”问题、“理论主义”倾向、“多元决定”以及“意识形态”问题等;在20世纪60—70年代,阿尔都塞的理论对打开法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局面、保卫马克思的某些方面的学说上,曾经作出过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http://myy.cass.cn/file/200512166332.html
三、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是:
1、可持续发展原则: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山脉间的自然景观资源,并体现自然景观良好的发展规律。
2、延续地方文脉原则:秉承历史文脉,结合人文资源,充分发扬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及民族风格,塑造具有历史文化氛围和本土文化底蕴的空间环境。
3、以人为本原则——积极创造环境优美,适用舒适,道路便捷,具有宜人尺度的户外活动空间,满足游客休闲观光活动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遵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做到远近结合,并对规划的实施和管理提出科学可行的策划指导意见。
扩展资料: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涵盖面更大,更强调一种精神文化,满足大众文化需求,面向大众群体,强调生态风景旅游三位一体,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可以说,现代景观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向大众的,它不象传统园林面向少数贵族王族。
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我们这专业也受到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材料运用的影响,所以在感官、景观感受、景观艺术性方面,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和传统风景园林设计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变化,包括现代城市密度比较高,人多地少,所以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见缝插绿,利用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剩余用地,来创造比较好的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观规划设计
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组成要素特点
1.功能、定位
特点:是园林景观项目成败的关键,是园林景观区别于纯粹艺术设计的重点,是园林景观设计方向的指导核心。
2.主题、立意
特点:是形成园林景观特色的主要因素。
3.空间、尺度
特点:复合项目环境定位,一般以强调舒适宜人为主,少数以体现大气简洁为主。
4.材质、元素
特点:包含绿化苗木、硬质景观材料、以及装饰小品的运用,特点是要强调项目特色,考虑人性化、考虑经济性、安全性、合理性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5.造型、细节
特点:是体现项目设计价值和品质的重点,是点睛的部分。
6.艺术、文化
特点:是园林景观长期性价值体现的重点,只有艺术性较高、具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作品,才会突破视觉感知的局限,才会从标新立异中成就经久耐看的经典作品。
7.因地制宜
特点: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此外还有人性化、经济性),也是园林景观设计必须注重的要点。
8.场所感知
特点:是园林景观设计最终营造场景氛围的重点,要超出单一的视觉感知,让作品存在与时间和空间中被多方面的感知。
以上就是关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结构主义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