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别有洞天的景观设计案例(别有洞天的景观设计案例分享)

    发布时间:2023-03-25 02:08:31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1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别有洞天的景观设计案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别有洞天的景观设计案例(别有洞天的景观设计案例分享)

    一、圆明园里根据诗情画意的 景观

    【圆明园的简介】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的历史发展】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圆明园

    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长春园

    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绮春园

    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西洋楼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铜像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本来是以欧洲风格的裸体女人像,但乾隆觉得裸体女人不和中国的风俗就改为十二生肖,用青铜制造。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二、说明一个优秀的古典园林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风貌,至今仍为西方园林专家所啧啧称奇。其构园技巧主要表现在园林的空间组织、区隔形式、构园造景、追求自然的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认识这些基本特点和构园技巧,有助于我们创造性地以现代形式来表现古典园林的本质属性和自然神韵。

    1、 曲径通幽,丰富多变的空间区隔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乃至当代西方景观设计,在空间形态上的最大区别,便是其空间组织和区隔形式。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曲径通幽,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别有洞天”。即空间组织灵活多变,空间尺寸大小结合,空间转换出其不意的趣味性。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值得当今小区环境设计充分借鉴的重要构园手法。

    2、 以小见大、巧于因借的构景方式

    以小见大、巧于因借,是古典园林在方寸之间便能体现大自然的特色风貌,形成如同盆景般的逼真效果。如以石砌假山表现崇山峻岭,以涓涓细流表现溪泉山涧,以丛植翠竹表现清新自然。巧于因借也是其构景的重要手段。所谓“因借”,主要是充分利用园林某一局部环境之外的其它空间景观资源为我所用,如将外界的湖光山色通过一定的空间处理将其引入园内;或将相邻空间的景观,通过漏窗、门洞,或其它虚隔的形式,将其引入自身空间,以增加该空间的景深,或产生似透非透,隐隐约约的景观效果;又如水中倒影,则是借景的又一表现形式…..这些因借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特色。

    3、 “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自然神韵

    这与西方园林(包括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审美取向,截然不同。西方园林追求的是规整有序、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几何图案美;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自然美。这可谓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大本质属性。当然,这一“自然美”,是人化的自然,是经过精心设计“虽由人作”的自然。其山水营造,绿化组合,其景点构图、空间尺度,都经过反复推敲审视,刻意为之。然而又不露痕迹,“宛自天成”。这种出神入化,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至高境界,也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一大优长。

    4、 “叠山理水,无水不园”的景观特色

    这是中国古典园林,在构园方式和表现形态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所有中国古典园林,都是有“山”有“水”,只是其体量大小和具体形式不同而已。叠山,有石砌的、土筑的、土石结合的;理水,有溪、涧、池、潭、湖、瀑等各种仿自然的形式。小巧精致,追求神似,是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景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无水不园”,是中国古代文人和造园行家对其园林特色和构园方式的一种形象化概括。即没有山水就不成园林。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古人的“智者乐水”,水有灵气,水喻财源,以及因水而活的审美趣味和思想观念直接相关。水景的表现形态也同样是仿自然的,又往往以犬牙交错式的天然山石为其驳岸,如同山涧溪流;也往往与其空间区隔相呼应,形成迂回曲折、时宽时窄的流泾形态,贯穿于各个景区空间,构成一幅幅各具特色的仿真山水景观。

    三、建筑学园林设计风水?

    建筑学园林设计风水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中达咨询为大家解答。

    风水对于土木工程的同学可以不在乎,但是建筑学的同学却应该了解,尤其是对中国古建筑的学习中,更需要跟风水理论的知识。术业有专攻。但其实,风水又叫堪舆,土木的同学如果偏勘察方向的话还是应该多了解的。

    而且,对于自己并不清楚的事物或者是未知的事物,尝试了解总比断然否定好。毕竟人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一、很多人说风水是迷信。

    先说说科学和迷信的分界点在哪里吧,网上得到最多赞的答案是:分界点是我错了。

    至于日心说、量子力学什么的我就不再举例论证了。你暂不知道、暂不清楚、暂未得见的事物不代表其不存在,否则就是经典的唯心主义了。而究竟什么是迷信,相信大家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二、那么接下来:什么是风水?

    最简单的概括的话,就是创造宜人环境的方法及经验。

    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即已产生的一种环境设计理论和初级的环境科学。

    上句出自: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

    把自己在风水的依据中的回答摘过来。

    简单来讲,风水基于环境心理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学科,是中国古代选择处理建筑环境的独特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比如建筑的选址时,该环境是否适宜盖建筑,建筑是否对环境有不良影响,建筑的朝向与通风是否适宜,建筑的规模和尺度是否会改变自然景观,若有重大影响如何让建筑与自然共存,同时建筑是否能为人带来适宜的居住感受及体验,规划城市时对河流山川的利用,地质是否良好,有无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有更多诸如此类的考虑,而这些考虑也都是风水。

    说白了,风水就是古代对于环境心理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种种现代学科的总称。

    这么来看,风水的依据其实就是自然科学。

    王老师曾言:

    建筑风水为什么几千年能够保留下来,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筑风水中的"气"和"水",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思考后总结出来的,是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以统计概率的形式表达的。有些学者片面地理解中国文化,认为建筑风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体系接轨就是迷信的。对建筑风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

    中国古代的思想是对自然极其敬重的。中国人拜的最高的神是什么?不是佛,是天。天代表了自然神,代表了自然万物。在天坛举行的祭祀活动是皇帝各种祭祀典礼中等级最高的。这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有最基本和清醒的认识:天,是万物的主宰。放到现在而言就是自然是万物之本,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才是生存与天地自然之中的最佳方式,其实就是通过大量实践经验掌握自然规律,不然二十四节气是子虚乌有之说吗?

    自然赋予人最基本的生存权,但人需要利用其规律来让自己有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后来则是生活环境了。利用前人总结的经验进行城邦、住宅场所等的选址、规划、设计,这种经验由于被验证过太多次之后才会被推崇为风水中的一个理论,而这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大多只会告诉你一个结论,究其为何,大概与今日的计算机软件相似,你只需输入一个变量,它输出一个结果,对于具体计算机如何进行二进制转化的运算过程未必很清楚。但是就是因为风水的这个黑盒性质导致其在日常生产实践中十分好用,未必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也可根据其道理进行设计建造等禁忌的规避,所以风水才会广泛被古人认可。种种条目有点类似与古代大众版的基础规划设计规范,但跟《营造法式》又并非一回事。

    虽然看似风水很玄,但其实风水之中的基本原理却是十分易懂的。

    三、举几个简单的小例子

    (一)先往大了说:

    1.风水格局与生态环境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风水观念中宅、村、城镇基址选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面有主峰来龙山,左右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山,或称为青龙、白虎砂山,山上要保持丰茂植被;前面有月牙形的池塘(宅、村的情况下)或弯曲的水流(村镇、城市);水的对面还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但只要符合这套格局,轴线是其他方向有时也是可以的。基址正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地势平坦而具有一定的坡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基址的基本格局。具体来说,理想的风水格局应具备以下的形势,名称及相应位置如下(如图1);

    1)祖山:基址背后山脉的起始山;

    2)少祖山:祖山之前的山;

    3)主山:少祖山之前、基址之后的主峰,又称来龙山;

    4)青龙:基址之左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左辅、左肩或左臂;

    5)白虎:基址之右的次峰或岗阜,亦称右弼、右肩或右臂;

    6)护山:青龙及白虎外侧的山;

    7)案山:基址之前隔水的近山;

    8)朝山;基址之前隔水及案山的远山;

    9)水口山:水流去处的左右两山,隔水成对峙状,往往处于村镇的入口,一般成对地称为狮山、象山或龟山、蛇山;

    10)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及主山的山脉;

    11)龙穴:即基址最佳选点,在主山之前,山水环抱之中央,被认是万物精华的"气"的凝结点,故为最适于居住的福地。

    不难想象,具备这样条件的一种自然环境和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是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的。我们都知道,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日南来凉风;朝阳可以争取良好日照;近水可以取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及生活、灌溉用水,且可适于水中养殖;缓坡可以避免淹涝之灾;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林或经济林还可取得经济效益和部分的燃料能源。总之,好的基址容易在农、林、牧、副、渔的多种经营中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也就变成一块吉祥福地了(见图1、2)。

    2.风水格局的空间构成

    中国人自古以来在选择及组织居住环境方面就有采用封闭空间的传统,为了加强封闭性,还往往采取多重封闭的办法。如四合院宅就是一个围合的封闭空间;多进庭院住宅又加强了封闭的层次。里坊又用围墙把许多庭院住宅封闭起来。作为城市也是一样,从城市中央的衙署院(或都城的宫城)到内城再到廓城,1/3 123下一页尾页也是环环相套的多重封闭空间。而村镇或城市的外围,按照风水格局,基址后方是以主山为屏障,山势向左右延伸到青龙、白虎山,成左右肩臂环抱之势,遂将后方及左右方围合;基址前方有案山遮挡,连同左右余脉,亦将前方封闭,剩下水流的缺口,又有水口山把守,这就形成了第一道封闭圈。如果在这道圈外还有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青龙、白虎山之侧的护山,案山之外的朝山,这就形成了第二道封闭圈。可以说,风水格局是在封闭的人为建筑环境之外的又一层天然的封闭环境。它的空间构成的基本模式(见图3、4)。

    3.风水与景观

    风水学说虽然是按照"气"、"阴阳"、"四灵"、"五行"、"八卦"等风水学说来考虑的,但出于"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所以,追求一种优美的、赏心说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风水的观念之中。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按照上述理想的风水选址,常包含以下的景观因素:

    1)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蟑,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廓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图5)。

    2)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而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图5)。

    3)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图6)。

    4)以水口山为障景、为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图7)。

    5)做为风水地形之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宝塔、楼阁、牌坊、桥梁等,常以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观赏对象或观赏点的姿态出现,均具有易识别性和观赏性。如南昌的滕王阁选点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临江要害之地,武汉的黄鹤楼、杭州的六合塔等,也都是选点在"指点江山"的选景与赏景的最佳位置,均说明风水物的设置与景观设计是统一考虑的(图8)。

    6)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树,保护山上及平地上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选成良好的小气候,而且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

    7)当山形水势有缺陷时,为了"化凶为吉",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办法达到风景画面的完整谐调。有时用调整建筑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轴线方向等办法来避开不愉快的景观或前景,以期获得视觉及心理上的平衡,这是消极的办法。而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风水塔、水上建风水桥、水中建风水墩等一类的措施,则为积极的办法,名为镇妖压邪,实际上都与修补风景缺陷及造景有关,结果大多成为一地的八景、十景的一部分,形成了风景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依照风水观念所构成的景观,常具有以下的特点:

    l)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自有洞天,形成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和其美学观点,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图8 :根据风水理论常需在山上建塔,水中建阁,河上建桥及修筑其它风水建筑。这些建筑往往成为村镇标志,风景构图中心或观景点。)2/3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2)中轴对称的景观:以主山--基址--案山--朝山为纵轴;以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为两翼;以河流为横轴,形成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这又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及礼教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3)富于层次感的景观: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之外的护山,均构成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感,这种风水格局的追求,在景观上正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的"平远、深远、高远"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

    4)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婉蜒动态之美,打破了对称的构图的严肃性,使风景画面更加流畅、生动、活泼。

    综上所述,透过玄学迷信的帏幕,我们可以看到,实质上做为一种环境设计的风水术,在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方面,不仅十分注意与居住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也同样重视与视觉艺术有密切关系的景观质量问题。在这种环境设计中,景观设计,功能与审美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水观念实际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文化的产物。

    (以上出自: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A].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C].天津大学出版社)

    从以上这些,相信您已经基本明白古人选址的需要考虑的因素了,而这些让城镇村庄甚至大院的环境适宜,拥有良好的日照、风向、水源等,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选址要术便是风水,这种基于辩证也基于实践的方法难道不科学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大的引用完了,看看小例子吧:

    1、选租沿街商铺时,若商铺门口较近距离内有一颗树,这在传统风水中称为树煞,有破财运、招灾祸和增阴气之说。

    那么用现在的眼光分析一下吧。若为沿街商铺,人流量最重要,而若其门口较近处有一颗树,很明显行人会本能的将那棵树当做障碍物绕着走,而绕着走要么是彻底改道,要么是暂时避开,要么是将人流量分摊给临铺,总之这家店的销售业绩肯定受影响。招灾祸,所谓灾祸,即为灾难祸害之事。这些本没有机会发生的灾祸由于门口有颗树就会发生,其实是树在门口挡住了气流,影响通风,也挡住了人流量,更挡住了视野,从门口出去时由于多了一颗正中的树,视野有了盲区,在可能发生由于对周边情况误判导致的意外。而更明显的就是增阴气了,一天时间中有门口的空间一半时间在树的阴影里,能不阴嘛。

    2、再说一例,住宅正对大马路路口的正中,此时马路直冲窗或阳台,成为路煞或枪煞。原因其实是三方面,马路的噪音是最大的,楼前没有其他建筑物阻隔噪音,干扰人的正常休息及作息,还有就是车灯的影响,傍晚到晚间时窗子会一直忽明忽暗,引起人的不安和焦虑。最重要的是气流,经过长马路或河流的气流压缩直接冲到宅中,易引起呼吸方面的疾病,这与北向房间不宜住老人和儿童是一样的,后者是因为北风冷空气气流。北向的卧室,若冬天窗户开着,通风,但是冷,若不通风,密闭,室内空气混浊,因此容易产生呼吸方面的问题,但不是绝对,比如南半球。。。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四、苏州,一座渗透着文人气息的城市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自古就被文人称作人间天堂,也被马克.波罗惊叹为“东方威尼斯”。因外出学习,初次踏足这个城市。刚到达的第一感觉,现代城市的气息较少,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二线城市,街上的人不算多,行人走路的节奏也不算快,可以看得出平时的生活节奏属于比较休闲的类型。利用会议空挡时间和会后一天的时间,在各打卡景点走走,品尝各种苏州小吃,慢慢体验这个城市的特色。

        苏州古城座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放慢脚步走在街道上,跨过一座座石桥,听着人家屋内传来的昆曲评弹,感受两千多年的古都文化,小文艺的气息油然而生。要体验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可以到平江路或七里山塘。苏州城市不大,地铁均可达到各大景点,交通还是挺方便的。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就去了离酒店比较近的七里山塘。

        唐宝历二年(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调任苏州刺史,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七里,叫“七里山塘”。自古山塘街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清乾隆帝壬午年(1762年)游江南,到七里山塘曾御笔书写“山塘寻胜”;如今山塘寻胜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乾隆帝对七里山塘情有独宠,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苏州街。

        虽然往日的繁华难以复制,但经过政府的努力,总算恢复了一条小河,几座弯月般的石桥,和两岸各一片白墙灰瓦的古宅。傍晚的时候,河边的宅院都依次挂出红灯笼,红色的灯火同拱桥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里,轻轻地荡漾着,让你不由得一声轻叹:这就是苏州。

        在苏州,必须要看一下苏州园林。其中比较有名的包括拙政园、狮子林、留园。其中拙政园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园内总面积约五公顷,仅相当于颐和园的五十分之一而已,却身兼着中国园林之母的名号,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足见其园区设计的水平是有多傲娇。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在500多年历史里前后更换了三十多位园主。除了最初主持建造的主人王献臣,包括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等在内的后世园主,都曾有补建、扩建的大工程和装修、辅修的细节添加,这才积蓄了今天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的全貌。但据说居住在拙政园的官宦或者富甲,几乎无人逃过革职、罚没财产或者败落的魔咒,后世人只好总结说,是因为这样的貌美庭院只适宜远观欣赏,入住就涉嫌亵渎了,所以才有前后三十几位园主无人晚年不凄凉的结局。

        全园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以水为媒介连接成一体,又用繁茂花木做穿插设计,将各个区域隔断成完整独立的景致。最精彩是中区,所有的景观设计都环绕着既是中区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主体建筑的远香堂开展。兼具景观上向外延伸、向内聚拢两种功能,举手抬足都是戏,可谓是一步一景。

        走进拙政园的坊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第一个景点,就是被两株白皮古松凌云枝干掩映着的一座三开间堂屋,这就是拙政园的“兰雪堂”。“兰雪”二字出自唐代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明崇祯年间拙政园一分为二,园东部成为侍郎王心一的归田园居,兰雪堂就是园中一景。当年这里花木扶疏,楼台掩映,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饮酒赋诗,流连忘返,如今尚留一树怒放的梅花,令人遥想旧时明月朗照、文人雅集的优美境地。

        进入堂中,可见正中陈设着一座大幅的漆雕屏风,南面为《拙政园全景图》,精致清丽,从图上看,拙政园东、中、西三部分以墙廊分割,园林风格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东部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广植花木,配以山池亭阁,空间开阔,具有松冈、山岛、竹坞、曲水之趣。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曲折的水面,多样的亭桥廊榭,平宽间敞,古朴典雅,使园内“隐现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西部的建筑相对密集,装饰华丽精美,有别于东、中部的疏朗。拙政园是私家园林,因此是宅园结合的,住宅位于园的南面,花园内则是散点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的,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显示人与大自然的亲近和融合,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典范创造。

        屏风的北面为一幅翠竹图。据园主王心一《归园田居》记载,兰雪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则邻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环境幽僻。正反两面极具风雅的画作,不禁让人在此留步,去发现,去领略造园者赋予拙政园丰富的内涵和空灵之美。

        站在兰雪堂东北面荷花池边,望过去可以看到一座临水而建的卷棚歇山顶的建筑,这就是芙蓉榭。榭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凭借周围风景临水而建,形式灵活多变。芙蓉榭一半建在岸上,一半伸向水面,灵空架于水波上,伫立水边、秀美倩巧,是东园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

        “芙蓉榭”的正面面对着一池荷花(估计在夏天才能看到),背后则是一堵高墙,一边开阔、一边封闭的强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宁静的气氛。加拿大温哥华“逸园”中的水榭,就参照了这个设计,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门前向西面看,可以见到这个水榭进门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圆光罩,透过这个圆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桥流水,犹如一幅镶嵌在圆形镜框里的工笔画。

        如果走过去再仔细看看,又可以发现这个水榭临水的门框上装了一个雕花的长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蜿蜒,两岸种植了多株木芙蓉,把人引入了一种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中去。这是苏州园林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园主想通过这种手法,把来宾们的视线集中到最佳角度,以达到观赏时最令人满意的效果。框景是苏州园林建筑的一大特色,在拙政园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框景,框景中的景色都是设计者特意的布局,包括景中的植物、建筑都是围绕景的主题而设计,例如春景种杜鹃、夏景种竹、秋景种银杏、冬景种梅,倒影亭以对面的山亭与在湖中的倒影构成框景等,可谓别出心裁。 

        如果说在 “芙蓉榭”东面,我们领略的主要是自然秀色的朴实之美的话,那么当我们立足于西面正对水榭的曲桥上时,我们将惊叹在绿柳成行、繁花弥望中的芙蓉榭建筑本身的优雅。那种主体泰然端坐、戗角却轻盈飞翔的姿态、那种整体简朴到极致、细节却考究到极致的矛盾的统一,为拙政园写下了精彩的序言。

        走过芙蓉榭以北的一片紫薇草坪,即可见中间巍然耸立着一座重檐攒尖的八角亭,这里就是“天泉亭”了,这座天泉亭出檐高挑,飞檐高高翘起,看上去像凤凰的尾巴,既富于动感和美感,更有利于采光和通风。外部形成回廊,庄重质朴,围柱间有坐槛,四周草坪环绕,花木扶疏。

        亭子之所以取“天泉”这个名字,是因为亭内有口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遗物。大弘寺东斋为僧人馀泽所筑,斋前有井,终年不涸,水质清冽甘甜,因而被称为“天泉”。后元末寺毁,而东斋仍然留存。当初园主买下了包括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这座园林。因此,这口延续涓涓700多年的古井,可以说比拙政园本身的历史还要久远。

        走过天泉亭,看到位于园北墙边,外观宽敞明亮的四面厅就是秫香馆了。“秫”是指粘性的稷稻等谷物,“秫香”泛指五谷之香。此处古时墙外全是农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谷物的清香,令人心醉。稻谷飘香,正是最富田园特征的,也最切合“归田园居”的造园主题,因此,明代园主王心一建园时,曾记:“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秫香馆便由此得名。

        秫花飘香的田园之景,被很多文学作品描写过,宋代的田园诗人范成大的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诗,是田园四季歌的先声,其中有“尘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红楼梦》中的稻香村更是典型的一例。而此处的秫香馆则是文学虚构与真正实景的结合,优美的意境引人入胜,给人以无限遐想。秫香馆的规模远超过一般的厅堂,尺度与周围开阔的园景极为相称。面水隔山,室内宽敞明亮,长窗裙板和夹堂板上的48幅黄杨木雕,刻工精细、层次丰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等戏文故事,栩栩如生,把秫香馆装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梧竹幽居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边,同“倚虹亭”相邻。“梧竹幽居”为中部池东的主要观景点。是一座设计精巧、与众不同的方亭。它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植梧桐、翠竹。亭的绝妙之处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又雅致,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镶嵌着苏州园林一年四季的风光。南面桃红柳绿,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东面梅花怒放,意味隽永。

        亭内“梧竹幽居”的匾额,是文徵明的手迹。两旁悬挂清代书法家赵之谦宛转流丽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联中借入了大自然的风月山水,反映了《论语•雍也》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儒家审美心理。上联是用清风明月来描绘自然风光的无限美好,下联是用乐山乐水来揭示园林美景对陶冶情操的作用。动静对比,虚实相济,升华了亭周围的景观,透露了山水的人文内涵,简单的十四个字正好把拙政园的内敛、细致、褪尽粉饰的风骨点了出来,同时还说尽了江南吴文化的特点:水乡的亲和、小家碧玉的温柔和精致中铺张的宽容。一切都在设计中,却不落痕迹,可想而知当时的构思之周全,计算之精密,安排之合理。

        梧竹幽居亭西一池清水,池中东西两座土山小岛划分池面,分隔南北空间。 六角攒尖的待霜亭在池中东面土山上,取唐代诗人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句意而名。苏州太湖东、西山遍植柑橘,十月霜降,柑橘始红,秋色满山,是一年中江南最好的季节。亭名“待霜”,能引起丰富的想象,亭周围遍植橘树,最适宜欣赏秋色。

        “雪香云蔚亭”是园林中部的至高点,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外观质朴而轻快。亭旁植梅,暗香浮动,是早春赏梅佳处,是四亭中的冬亭。亭内有“雪香云蔚”及“山花野鸟之间”两块匾额,点出了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禽鸟飞鸣,溪涧盘行,颇有山林野趣的意境。亭柱上还有文徵明所书写的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副对联取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的诗句,运用寂处有声、以声显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静态美的园林意境。

        从雪香云蔚亭向西走,即到了观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此亭既使南北连贯,又将水域划分东西,为中部园中的交通枢纽。西接空廊柳阴路曲,可达见山楼,南与倚玉轩相连。因四周皆植荷花,故名。这是一座六角攒尖亭,单檐翘角飞举,造型轻巧。周围池岸遍植垂柳,亭内有“荷风四面”匾额。在面东柱上有楷书对联一副,内容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这是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内刘凤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而作。置身其间,无风亦会清风徐来,无花也会想象到满池荷花。春柳、夏荷、秋水,冬天池中山的倒影,可谓四季有景,而景又虚实相间,点景切题,为匾对中的画龙点睛之笔。

        走过荷风四面亭向北,看到临水而建的楼阁便是见山楼。它是一座两层建筑,楼上称“见山楼”,因可遥望前面的土山,而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山楼名即取其诗句,透露出造园者洒然自适的闲逸诗意。下层则叫“藕香榭”,因榭前池中遍植荷花而得名。

        从楼的北面看,见山楼就像龙头,爬山廊就像龙身,戗角就像龙角,洞门像龙嘴,曲桥也成了龙须,云墙成了龙尾。龙的造型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关,据说这里当年就是忠王的办公处。楼下陈设简洁典雅,正中为大写字台、太师椅,两旁放置茶几、靠背,还犹如忠王在与部将们筹划军机大事。

        此楼三面环水,东南眺山,上层“见山楼”有蠡壳和合窗,下层“藕香榭”用落地长窗,沿水的外廊设有吴王靠。这里也是夏日赏荷的绝佳之处,小憩凭靠时,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景致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

        香洲与“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从小飞虹即可隔水远眺。远远看去,“香洲”像是一艘船停泊于池上,置身其中,有泛舟水面之感,可以感受到园主烟波野航、身心俱隐的精神追求。这艘石舫是由小桥、平台、亭轩、水榭、楼阁五种典型园林建筑组合而成,结构造型匠心独具:石板小桥与岸相连,犹如搭在船头的跳板;船头是伸进水面的平台,三面开敞临水,围以雅致的低栏,给人以近水楼台之感。 船身分三个部分,前舱为较高的方亭,型制高敞飘逸;中舱低矮,仿水榭,半墙上连续的窗棂质朴无华;尾舱最高,仿楼阁,上下两层可登高远眺。三部分高低错落,虚实得当,与疏朗开阔的园景相得益彰。  走进香洲,抬头可见匾额上的“香洲”两字是文徵明的手迹。取唐代徐元固“香飘杜若洲”诗意,典出《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杜若是香草,这里把荷花比作香草,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在中国古典园林众多的石舫中,拙政园香洲可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一个。站在船头,四周开敞明亮,满园秀色,令人心爽。烈日酷暑,此地却荷风阵阵,举目清凉。

        出倚玉轩沿曲廊而行,可至廊桥小飞虹。桥栏为十字形朱红色,倒影水中宛如彩虹,微风徐来,桥影起伏,势如飞动,故名“小飞虹”。桥架碧波之上,将池水分割为二,使池显得更幽,水显得更深。这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

        小飞虹南有小沧浪、志清意远、净深亭相连,构成了清凉幽静的庭院组合。现辟作“雅石斋”,集中展示中国四大名石昆石、太湖石、大理石、灵璧石等各类赏石,让游人充分领略石文化的魅力。

        这一带的水面以幽深曲折取胜。由小沧浪凭槛北望,可将香洲、倚玉轩的侧影,荷风四面亭的倒影,远至见山楼的重重景色,一齐纳入视野,是园中部南北之间层次最丰富的观景所在。

        远香堂,中花园的主体建筑。  远香堂环抱于山池之间,面阔三间,四面长窗,堂内无柱,开敞明亮,结构精巧,面水对山,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厅堂,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王献臣初建园时,此处为若墅堂,至今围廊下的青石屋基和莲花覆盆石柱础,似为明代遗物。

        来到远香堂南侧,抬头可见堂正中悬挂一块匾额,额上 “远香堂”三字,得名于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的“香远意清”之句,与荷同洁,寓意高远,是中国文人崇尚清雅、洁身自好、以荷写意、以荷遣兴的品行写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堂北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是园内赏荷的第一佳处。

        堂内陈设典雅精致,清式家具华丽庄重、雕刻繁复。四周装饰透明玲珑的玻璃落地长窗,规格整齐,图案精致,窗棂透空,四周景物尽收眼底,如一幅山水长卷。 在远香堂东南侧,有一口清洌的水井,水质甘甜,百年不枯,据传为明代文徵明曾题咏过的拙政园第三十一景“玉泉”。

        在远香堂环顾四周,临水碧波、山石亭榭、黄石假山,从远处的山石掩映,到近处的水波渺渺,构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无论盛夏、严冬、雾晨、月夜,还是春晓、秋晚,远香堂都是园内欣赏一年四季美景的最佳之处,堂东有牡丹圃,堂北有荷花池,堂西有桂花林,堂南有黄石假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趣味各异。

        中部花园除宜赏秋景的待霜亭、宜赏冬景的雪香云蔚亭、宜赏夏景的荷风四面亭外,在池南土石山上还有观赏春日牡丹怒放的绣绮亭。这个三面敞开、一面粉墙的长方形亭造型飘逸,绣绮亭也在墙面上开设一长方形的空窗用以借景。登亭四望,园中景色烂漫如锦,既可隔水俯视池北的清丽山景,又可将枇杷园中的春红夏绿尽收眼底。绣绮亭是中部花园欣赏四季植物四亭中的春亭,山下的花坛种植着牡丹,阳春三月,牡丹怒放,玉笑珠香,娇艳欲滴,加上山上的大棵枫杨、百年圆柏等古树名木,构成了一幅沁人心脾的清雅画卷。中园配置的欣赏植物季相美的四亭,生发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

        松风水阁又名“听松风处”,是看松听涛之处。 这座水阁攒尖方顶,空间封闭,由廊间小门出入,其余三面采用半墙加半窗的结构。屋顶出檐特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整座建筑不是采用规整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斜过45度角,凌空架于水上,可避阳通风,最适宜于夏天观景。亭侧植有黑松数株,有风拂过,松枝遥动,松涛作响,色声皆备,是别有风味的一处景观。

        这里借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阁中有清代书法家查士标所书的“一亭秋月啸松风”行草匾额,点出了这里秋月洒满水阁,秋风吹入古松,松风呼啸,景色清幽的美妙境界。

        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岁寒三友”。松树经寒不凋,四季常青,古人将之喻为有高尚道德情操者。松之苍劲古拙的姿态常被画入图中,也是中国园林的主要树种之一。

        倒影楼位于拙政园西部,是一幢临池而立的两层建筑。倒影楼与隔水相望的宜两亭利用水面作为互相对景的空间。从倒影楼南眺,便可见到宜两亭掩映在一片葱翠之中,而换个角度从宜两亭北望,即可见倒影楼倒映在澄澈的池水中。两两相望,表现出苏式园林移步易景的婉约之美。不同的方位,给予人不同的美感,故取唐代高骈的诗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命名。

        楼下层为“拜文揖沈之斋”,是园主为表达对文徵明和沈周的敬仰之情而设。文徵明和沈周都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斋内两壁嵌的书条石上有文徵明、沈周的肖像,以及文徵明所撰书的《王氏拙政园记》等。中间置银杏木屏门六扇,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及题词,是不可多得的珍贵佳作。

        浮翠阁在笠亭西北隔水土山上,为全园最高点。 这是一座八角双层建筑,四面开窗,可登阁眺望。所谓浮翠,是水绿、山碧、天青的意思。宋代苏轼《华阴寄子由》诗曰:“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意思是说,乘着船过了三峰,天空显得小了,好像是浮在远处青翠的山峦上;因为船在行,所以透过船上的窗扉,边行边看着不同的窗景,不知不觉中太阳渐渐地倾斜了。这里是从山下仰望山巅楼阁时的视觉印象,突出了阁之高耸,居于树丛苍翠的小山上。浮翠阁在太平天国时期是忠王府的望楼,是哨兵站岗放哨的地方。当时有三层楼高,补园时期才改建为两层。

        走过浮翠阁向南,是两面临池、前有平台的留听阁,阁名取唐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诗意。深秋季节,雨打枯荷,可于此倚栏静听淅淅之声,这种悦耳动听的水面清音,别有一种清冷萧瑟的诗情。阁内飞罩、槅扇雕刻细致精美,是园内装修最美的建筑。飞罩是银杏木镂空透雕,饰以松、竹、梅、雀图案,构图匀称,手法精巧,寓“岁寒三友、喜上眉梢”含意。槅扇上云龙图案是太平天国忠王府时遗物,图案正面一条三爪蟠龙怒目圆瞪,栩栩如生,周围云雾缭绕,造型非常生动。留听阁南面为一临水平台,沿着溪涧可一直望到塔影亭,烟波深远,与塔影亭成为绝妙的对景,并可互见水中倒影。

        沿着小路,您可以看见在树木掩映之下,一个如同展开的折扇一样的亭子。这就是极具特色的“与谁同坐轩”。轩依水而建,巧妙地将亭子修为扇形,远观近看,即可见到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半栏均成扇面状,故又称作“扇亭”。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名“与谁同坐轩”。表现出园主流连山水、希求超脱的孤高气质。

        独特的结构也让这座“与谁同坐轩”有着别具风情的视角,前方隔水与别有洞天半亭彼此呼应,从轩内透扇形空窗而望,笠亭正在框中,形成一幅无心图画;自轩两侧门框内外望,一边对着卅六鸳鸯馆,另一边可见倒影楼倒映波心,置身其中,情趣万千。人在轩中,倚栏而靠,既可270度观景,又可成为画中之景。

        最有意思的,还是站在与轩隔水而设的水廊上回望,轩的扇形屋顶正好与后面小丘上的笠亭亭顶相接,巧妙地构成一把倒置的大折扇。笠亭的圆顶是柄端,亭面脊瓦为扇骨,与谁同坐轩的屋面作扇面。这种利用亭、轩的屋面构成完整折扇的布局是象形写意的空间处理手法,冲破一般的格调,别具匠心。

        拙政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馆在古建筑中是一种鸳鸯厅形式,从外面看是一座建筑,而内部则以隔扇与挂落将大厅分隔成南、北两部分,梁架一面用扁作,一面用圆作,似南北两进厅堂合并而成。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适于在冬、春天取暖,而北面的卅六鸳鸯馆宜于夏天赏荷纳凉。

        中国古典园林是集居、

    以上就是关于别有洞天的景观设计案例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有感觉的背景图片(唯美淡雅背景图片)

    作家分为哪几种(作家分为哪几种分别有)

    短视频商业变现方式(短视频商业变现方式分别有什么)

    河南祥森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祥森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招聘)

    营销团队活动方案(营销团队活动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