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形生态景观设计策略(城市地形生态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城市地形生态景观设计策略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如何通过地形地貌的塑造以丰富园林景观
1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自然亲近和自然相融成为一种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要求逐渐由个体生活空间的发展转化为注重群体情感的交流,注重个人的心理需求。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种喜山乐水的情怀,对山水地形的环境情有独钟,历代造园师们都把地形的处理当作是造园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地形是连接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空间的主线,地形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园林的造园效果及人们的使用功能[1]。
2微地形的概念和发展
2.1微地形的概念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地形是指地球表面高低不同的起伏形态,如平原、盆地、丘陵、高原、河谷等的总称[5],此类地形地貌也被称之为大地形。《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一书中认为“地形”是“地貌”的近义词,是地球表面三度空间的起伏变化,坡地地形就是山地地表的外观。山地城市中的坡地包括复杂多样的类型,其中以山谷、山峰、悬崖等地貌特征称为“大地形”。
在园林范围内,坡地还包括土丘、斜坡等,这类地形统称为“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叫微地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一定园林绿地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造园工程中,广泛应用于高尔夫球场、庄园别墅、城市街头绿地、道路景观绿化、居住区绿化等建设。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多层次景观、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现代园要[]景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
2.2微地形的历史
微地形是地形的一种,是从地形变化而来的。在我国,关于地形结构的最早的系统的论述主要体现在风水学中。从源头上说,风水学与中国古代地理学几乎是同时产生的,而风水学更偏重于实际的运用。明末的造园名著《园治》中指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相地”是风水的专业术语,包括园址的现场踏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地形、地势和造景构图关系的设想,内容和意境的规划性考虑,直至基址的选择确定。[3]在西方造园史中,德国最著名的园林理论家是基尔大学教授希尔施菲尔德,他认为:变化、弯曲、起伏的地形使景观更丰富,园子因此也显得更大,植物生长更加自由、独特,水面更加活跃。在高处或低处,每一步都引入一个新的领地、一个新的画面,景观时隐时现……所有这些景观变化都是由地形的变化来实现的。
2.3微地形的类型
微地形可以按照其坡度的起伏的流畅程度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曲线型和直线型[4]。曲线型微地形是指运用柔和流畅的曲线来模拟地形地貌,从而营造出自然倾斜的风景,如公园中的草坡,甚至用来作为极限运动的有硬质铺装的坡地都可以归为此类。直线型微地形可以说是微地形最为常用的表现方式,是指在微地形的设计过程主要采用直线条,营造出层层叠叠波澜起伏的地形地貌,如现代景观设计中常用到的嵌草大台阶、层层叠叠的假山石、下沉广场等(图1-2)。
3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特点
微地形分为直线形和曲线型,所以在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特点上也可以按其形式分为以下两种:
3.1曲线型微地形的处理特点
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充分体现原始自然风光: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尽量保持地块的地形感,体现当地的乡土风貌和地形特征,展现自然风貌。可以根据地表特征,对设计地块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从而营造出丰富的景观。[5]如对较大面积的地块可以设计成起伏的草地或疏林地,来展现悠远的意境;对面积较小的地块,可以设计坡度较大的微地形,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同时进行设计,打破狭窄闭塞的感觉,创造出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3.2直线型微地形的处理特点
运用抽象的手法,创造出新的景观空间:直线型的微地形是由曲线型的微地形演变而来,只是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比较抽象的设计手法,也可以说是将自然与人工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但是所表达的意境与情趣就完全不同。建筑师高迪曾经说过‘曲线是属于上帝的,直线是属于人类的’,但当曲线的地形与直线的构筑物相结合时,却产生了意想不道的美景。广州东站广场磅礴的水景瀑布与绿化广场交相错合,交汇视线来营造一个别样景观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广场上大型的动态玻璃瀑布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成为都市景观的一大特色代表(图3)。
4微地形的绿化设计
近年来在广州住宅小区、道路、街头等景观区域也应用了地形的处理手法。但这种地形的处理区别于以往地形,是一种起伏较小的地形,现在称为微地形。微地形处理,可以创造丰富的园林景观层次和空间,能围合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趣味空间。微地形可通过植物的高低起伏变化,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塑造丰富的空间形态,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微地形景观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缺的景观营造手法。现就对华南地区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的微地形处理手法进行探讨。
二、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有哪些设计要求?
1.美化市容,形成景色。
2.保护环境,提高城市绿化面积。
3.防浪、固堤、护坡,避免水土流失。
二、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保持基址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2.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地干扰与破坏
3.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4.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5.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三、滨水区沿线绿带的景观设计
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一)基于公共资源共享的设计
滨水绿地其中目的之一就是供人们观赏。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为了减少车辆对绿地的干扰,靠近车行道的一侧应种植一两行乔木或绿篱,形成绿化屏障。但为了使水面上的游人和对岸的行人看到沿街的建筑,应适当留出透视线,不要完全郁闭。道路靠水一侧原则上不种植成排乔木。其原因是影响景观视线,同时树木的根系生长会对驳岸造成损坏。道路内侧绿化宜疏朗散植,树冠线要有起伏变化,植物配置应注重色彩、季节变化和水中倒影,要使岸上的游人看到水面的优美景色。同时水上的游人也能看到滨水绿带的景色和沿街的建筑,使水面景观与活动空间景观相互渗透,浑然一体。
(二)基于多形式功能的设计
滨水区应提供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多种形式的功能,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点线面线结合。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线连续不断的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绿带设计手法依自然地形、水岸线的曲折程度、所处的位置和功能要求,对于地势起伏大,岸线曲折变化多的地段采用自然式布置,而地势平坦,岸线整齐,又临近宽阔道路干线时则采用规则式布置;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如中心广场、公园等。这些市室外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三)滨水绿地应该有近水的特点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往往面临潮水、洪水的威胁,设有防洪堤、防洪墙等防洪公共设施。这些设施可采用不同高度临水台地的做法。芝加哥湖滨的断面示意,按淹没周期,分别设置了无建筑的低台地,允许临时建筑的中间台地和建有永久性建筑的高台地三个层次,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滨水游憩绿地规划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宽阔的水面,临水造景,运用美学原理和造园艺术手法,利用水体的优势和独特的景色,以植物造景为主,适当配置游憩设施和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小品,构成有韵律、连续性的优美彩带。使人们漫步在林荫下,临河垂钓,水中泛舟,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气息。
(四)滨水绿地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化
很多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都是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的。由中、美、韩三国的水利、城建、环保、园林和艺术家共同设计建造的活水公园,使一个以水的整治为主体的生态环保公园,受到污染的水从府南河抽取出来,经过公园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自然生态净化处理,最后变为达标的活水回归河流,不仅丰富了府南河沿岸景观,而且促进生态环保概念在市民中的普及。
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这种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是城市野生动物适应的栖息场所。它们不仅在改善城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为城市提供了多样性景观和娱乐场所。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以提供遮荫和减少热辐射。
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在开发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兴趣。
三、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环境工程设计
滨水绿地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城市滨水区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处于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3]。它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是城市的生态肺,也是城市生态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它还是市民休息、娱乐、观光的理想场所,属于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
目前多数城市的滨水绿地改造中,仍主要侧重于水系的防汛、航运、灌溉等一些基本功能,对城市水系多采用裁弯取直、硬化护坡、高筑堤岸等措施,对市民游憩的需求和景观生态功能考虑不足,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滨水绿地的游憩和生态功能,处理好两者的矛盾是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以中汾泾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浅析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1、项目背景与概况
中汾泾为浦东新区支河河流,规划为Ⅱ级河道,无通航要求。本次中汾泾拟整治河段(三林塘港至川杨河)位于三林世博家园地块西侧,河道紧靠浦三路,沿线景观三林北港,长约2.3km。东侧距离城市次干道浦三路平均约15m,最宽处56m。河道沿线除华夏西路——三林北港段外均无护岸结构,基本为自然坡,河道两岸局部地段杂草丛生,部分堤岸已经坍塌,水质污染严重,亟需改造。
2、设计理念
本次中汾泾综合整治是以迎接2010年世博会为契机,消除原有河道的黑臭现象,还市民一个“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沟通水系、引清调活、截污治污、营造水景、改善生态”,是浦东新区整治河道的“总方针”。
中汾泾的东侧就是三林世博家园,世博园区规划的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始终贯穿的理念是:和谐城。因此,本次中汾泾景观综合整治设计仍然延续这一理念:
人与人的和谐:通过人性化的休闲、活动、亲水空间的塑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人与自然的和谐:保留和运用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摒弃过分人工的绿化形式,汲取传统造园艺术精髓,模拟自然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让植物自然、快乐的生长,营造更怡人的现代都市生活的滨水景观。
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对绿地中原有的古迹(贞节牌坊)进行保护和修复,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设计原则
3.1 防洪、生态、景观多功能兼顾
很多城市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缺乏严格管理,直接排入城市内部河道,使本来清澈的河水变成“黑水河”、臭水沟。本次河道的综合整治除了满足防洪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包括改善水质,消除黑臭现象,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滨水绿地的游憩和景观功能,提升周边区域的形象等要求。
3.2 凸现地方风韵、景观个性
挖掘区域地理、人文、植物特色,利用景观手法加以表达,对提高城市滨水绿地的活力、趣味、文化品味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汾泾滨水绿地的环境景观设计应充分体现上海城市、滨海城市、浦东新区的地方特色,在利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使城市、道路与绿地景观巧妙而有机地融合,以简洁明快的造园手法,创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明快清新、景观丰富而又适宜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滨水绿地。
3.3 植物造景为主,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主要是通过植物来实现的。滨水绿地是自然地貌特征较为丰富的景观绿地类型,自然状态下的河岸带常表现为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的自然群落形式,所以在设计时应以植物造景为主,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生态群落结构,以乡土树种为主,坚持适地适树、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增加景观异质性,营造稳定的植物群落,恢复城市滨水绿地退化的自然生态功能,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4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滨水绿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健身、观景、游憩的场所,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人们对环境质量需求也日益提高。滨水绿地的另一个重要生态功能,即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涵养水源、改善小气候环境的生态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因此,滨水绿地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为前提,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强调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延续,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来达到开发的目的。在满足市民的生活娱乐需求的同时,应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城市滨水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栖息的生物的干扰,维护生态平衡,继而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设计构思
4.1 景观空间序列的设计
滨水绿地是一线性景观生态廊道,利用蜿蜒的游览步道串联起一个个景观空间,通过虚实、开合的空间变化设计形成多元的游览空间单元,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序列效果:
1) 开敞空间——亲水平台、广场、砂石河滩
在临近居住区域设置亲水平台、小广场作为景观节点,在人流相对较小的区域设置砂石河滩,吸引居民来游憩、戏水,同时也是欣赏风景的透景线。设计间距约300~400m,步行时间约4~5分钟(按步行游览速度)。
2)半开敞空间—— 疏林草地、倒影
临水种植枝干挺拔,疏朗的水杉和落羽杉混交林,郁闭度控制在0.4~0.6之间,以营造一个具有一定的空间围合感、寂静的休憩思考空间;同时滨水植物在逆光方向会形成水中倒影,在对岸看来倒影在水中树影婆娑、碧波荡漾、隐约迷离,会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
3)密闭空间—— 密林、林荫小道
通过乔灌木的群落组合形成密林,郁闭度控制在0.7以上,减少人类的活动范围,为野生动物、昆虫提供一个优良的栖息地。在林中布置一条随地形起伏、蜿蜒曲折的汀步,形成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寻求“林间漫步、曲径探幽”的野趣。
4.2环境保护和生态设计
水的质量是滨水绿地开发的关键,城市的滨水绿地开发需从河道清污、净化水质开始。目前我国利用滨水植物治理水质污染的技术已经取得很大发展,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规划通过运用低养护性和非结构性的手段来实现长广溪水系及周边区域水质的改善以及雨水、洪水的过滤与排放,创造河系独有的生态系统并维持可持续发展,2007年获得了加拿大景观建筑学会的最高荣誉——国家奖。这种利用湿地植物系统吸收、过滤和降解水中污染物,来净化、改善水质的方法相对于普通的污水处理厂具有成本低、效果长、多效兼顾等特点。常用的湿地植物有:芦苇、菖蒲、香蒲、荷花、菱角、泽泻、水葱、茭白、睡莲、千屈菜、萍蓬草等。
植物、动物是构建和恢复滨水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子。本次设计对原有植物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和运用了原有的优势植物资源。
在征询相关水务部门意见后,在临近三林塘港河口处建一生态保护岛——“鸟岛”,为野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宽度10~20m不等,面积约为2300m2,同时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构建一个结构复杂的生态环境,满足鸟类、昆虫的食、栖、隐匿等各项需要,力求通过自然曲折的岸线及丰富的植物种类营造一个“水上森林”。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咨询了一些专家关于当地的主要鸟类、昆虫的品种及喜食植物,设计了一些招鸟、蜜源、水生植物来吸引各种鸟类、昆虫来栖息。选用的植物有香樟、朴树、桑树、樱桃、女贞、拐枣、黄连木、荚迷、枸骨、乌桕、火棘、枸杞、枇杷、八角金盘、海桐、南天竹、花石榴、胡颓子、香蒲、水葱等。
5、具体设计
5.1护岸设计
1)护岸断面形式设计
采用可渗透的自然缓坡护岸形式,由于现状土质较差,为防止护岸被流水冲刷坍塌,设计采用混凝土砼导梁护坡,顶标高控制在常水位线以下,既保证河岸具备一定的抗洪强度,同时也保证了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沿河岸线散置一些园艺景石,并结合种植一些水生、湿生植物对生硬的护岸进行软化,同时也能起到较好的景观效果。
2)护岸的平面线型优化
规划河道为笔直的直线,缺乏自然河道的美感,一方面在亲水平台处局部调整河岸线,另一方面通过水边植被的疏密种植、园艺景石的随意摆放,弱化、柔化笔直生硬的河岸线,使其更加自然、柔美。
5.2地形设计
采用微地形处理,以增加竖向视觉的节奏变化。游览步道根据地形起伏变化,为确保行走舒适和安全,园路最大纵坡控制在8%以内,临水护岸最大坡度控制在40%以内。
5.3亲水平台设计
亲水平台的设计既要满足人的亲水需求,又必须要保证安全。由于水位的变化幅度较大,亲水平台临水处设计了多个台阶,以适应不同水位的变化,并在水边设置人性化的警示标志。
6、植物设计
6.1植物群落的设计
通过水生、湿生、林地植物群落的组合设计,乔灌草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层次、交叉镶嵌、物种丰富的生态景观带,增强了景观的异质性,提高了抵抗外界破坏和干扰的能力,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形成。
6.2林缘线、林冠线设计
通过不同特征群落的组合,空间的收放、开合,形成进退有序、疏密有致的各种小空间和变化丰富、意境优美的林缘线。
滨水绿地景观是一带状景观带,通过不同形态、高矮物种的组合和地形的高低起伏,可形成优美的林冠线。
6.3季相景观设计
根据上海绿地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各类绿地中,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约为1∶1,季相景观不够丰富。本次设计加大了落叶树种的比例,常绿树与落叶树的设计比例为1:2。选用秋色叶树种乌桕和海滨木槿作为特色树种,以营造特色的秋季景观,同时也兼顾其它季节的景观,合理配置一些观花、观叶、观果、香花、蜜源、招鸟等植物,以形成丰富的季相景观。
6.4植物品种的选择
以选用乡土树种为主,如:香樟、垂柳、水杉、乌桕、枫杨、桂花、蚊母、香泡、苦楝;、同时也适当引进一些新优苗木,如:金叶皂荚、海滨木槿、细叶芒、血草、花叶香桃木、蛇莓等。
临水种植的树种必须要具备一定耐水湿的能力,乔木主要选用耐水能力较强的垂柳、落羽杉、枫杨、榉树等;水生、湿生植物选用玉蝉花、野茭白、黄菖蒲、水烛香蒲、花叶卢竹、水竹芋、千屈菜等。
7、结语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较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涉及到植物学、生态学、生物学、行为心理学、美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有时还需要协调航运、河道治理、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净化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满足防汛、航运、灌溉等一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滨水绿地的游憩和生态功能,,做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和完善。
四、公园设计重点是什么?城市生态公园设计
公园设计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下面以城市生态公园设计为例,向大家介绍公园设计重点是什么。
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不应该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因适当引导和规范人的活动,使之遵循生态原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公园是以森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郊野型公园, 其规划设计应突出自然景观, 而以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公园在整体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植物群体, 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森林公园环境和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环境因子, 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城市风貌, 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
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真”、“健”、“美”的基本特点。
所谓“真”,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体现自然,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们建设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健”,首先是生态健康,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要科学的配置,做到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散步、锻炼、娱乐等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美”,就是景观美学功能, 生态公园是通过绿色植物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 营造出自然与意境美。使人们置身其中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1、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原则
1.1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规划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应首先满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目标”,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1.2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
空间异质性依赖于空间尺度,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与尺度都有不同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其斑块类型的数目和比例、空间排列、斑块形状、相邻板块之间对比度、相同类型板块之间的连接度来形成。
多样性原则不仅讲求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也应充分体现在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的塑造,同时也是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境。
1.3生态可协调性原则
生态可协调性原则是指景观格局构成并不是被动的,完全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反复协调以最终达到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2、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设计原则
2.1 以生态发展为依据, 发挥“绿”的效益
“绿”主要是体现在植物上,“绿”的效益包括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造景的绿色效益。
2.2 自然性、生活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中的人们向往绿色,渴望回归大自然环境。因此,在景观设计时,植物造景应综合考虑立地条件中的土壤、气候、降雨量等自然条件,以人为本,充满生活气息,用科学的、艺术的手法将各种矛盾融合统一在规划中, 形成最理想的景观环境, 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2.3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与合理引进相结合根据当地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 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树种地区差异较大, 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同时, 科学合理地引进外来适生、无害、观赏价值高的树种, 增加本地区园林植物种类。
以上就是关于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全部介绍,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共绿地。”具有着改善城市生态、防火、避难等作用。公园一般可分为城市公园、森林公园、主题公园、专类园等。公园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创造出景色如画、环境舒适、健康文明的游憩境域。
以上就是关于城市地形生态景观设计策略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