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中西园林景观设计图差异(中西园林景观风格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3-03-24 19:02:13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17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西园林景观设计图差异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中西园林景观设计图差异(中西园林景观风格的差异)

    一、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

    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历史上,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英美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定: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在中国的园林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两大派系,它们各具特色。皇家园林主要分布于北方,规模宏伟,富丽堂皇,不脱严谨庄重的皇家风范;私家园林分为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两个分支,江南园林自由小巧,古朴淡雅,具有尘虑顿消的精神境界;岭南园林布局紧凑,装修壮美,追求赏心悦目的世俗情趣。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体系中的一大分支,都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风景园,都富于东方情调。这个造园系统中风貌各异的两大派系,都表现了中国园林参差天趣,丰富多彩的美。

    (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追求宏大的气派和“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意志,形成了“园中园”的格局。所有皇家园林内部几十甚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对整体宏伟大气势的考虑,必需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及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落,这样一来也往往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轴线关系带入到本来就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

    (2)私家园林。

    ①江南园林:江南园林大多数是宅园一体的园林,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在城市里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它是可居、可赏、可游的城市园林,是人类的理想家园。

    江南园林的叠山、石料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能够仿真山之脉络气势做出峰峦、丘壑、洞府峭壁、曲岸石矶,或以散置,或倚墙彻壁山等等,更有以假山作为园林主景的叠山技艺手法高超,称盛时,苏州环绣山庄的假山堪称个中佳作。

    ②岭南园林:岭南园林亦以宅园为主,一般都做成庭园的形式,叠山多因姿态嶙峋、皴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很有水云流畅的形象,沿海也有用珊瑚石堆叠假山的,建筑物通透开敞,以装饰的细木雕工和套色玻璃画风长。由于气候温暖,观赏植物的品种繁多,园林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阴葱郁。

    西方园林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18、19世纪的西方园林可以说是勒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这两大主流并行发展,互为消长,当然也产生出许多混合型的实体,下面我们就几个典型的园林国家来看一下其园林的特色。

    (1)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别墅园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类型。别墅园多半建置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而做成若干层的台地,即所谓“台地园”(Terrace Garden)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台地,分别配置平台、花坛、水池、喷泉和雕塑。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中轴线两旁栽植黄杨、石松等树丛作为园林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过渡。站在台地上顺着中轴线的纵深方向眺望,可以收摄到无限深远的园外借景,这是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一种园林形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还出现一种新的造园手法——绣毯式的植坛(Perterre),即在一块大面积的土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镶嵌组合成各种纹样图案,好像铺在地上的地毯。

    (2)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法国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台地园”的形式,而是把中轴线对称均匀齐的规整式园林布局手法运用于平地造园。

    以凡尔赛为代表的造园风格被称作“勒诺特式”或“路易十四式”在18世纪时风靡全欧洲及至世界各地,德国、奥地利、荷兰、俄国、英国的皇家和私家园林大部分都是“勒诺特式”的,我国圆明园内西洋楼的欧式庭园亦属于此种风格。

    凡尔赛宫占地极广,大约600h㎡。是由当时著名的造园家勒诺特(Andre Le Notre)设计规划的,它有一条自宫殿中央往西延伸长达25m 的中轴线,两侧大片的树林把中轴线衬托成为一条极宽阔的林阴大道,自东向西一直消逝在无限的天际,林阴大道的设计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双水景为主,包括十字形的大水渠和阿波罗水池,饰以大理石雕塑和喷泉。十字水渠横臂的北端为别墅园“大特里阿农”(Grand Tfianon),南端为动物饲养园。东段的开阔平地上则是左右对称布置的几组大型的绣毯式植坛。林阴大道两侧的树林里隐蔽地布列着一些洞府、水景剧场(Water Theatre)、迷宫、小型别墅等,是比较安静的就近观赏的场所,树林里还开辟出许多笔直交叉的林阴小路,它们的尽端都有对景,因此形成了一系列的视景线(Vista),故此种园林又叫做视景园(Vista Grand)。

    (3)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如茵的草地、森林、树从与丘陵地貌相结合,构成了英国天然风致的特殊景观,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风景画和田园诗的兴盛,而风景画和浪漫派诗人对大自然的纵情讴歌又使得英国人对天然风致之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兴起于18世纪初期。与“勒诺特”风格完全相反,否定纹样植坛、笔直的林阴道、方壁的水池、整形的树木,扬弃了一切几何形状和对称均齐的布局,代之以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的相融合。

    这时候,通过在中国耶稣会传教士致罗马教廷的通讯,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艺术被介绍到欧洲。英国皇家建筑师张伯斯(William Chambers)两度游历中国,归国后著文盛谈中国园林并在他所设计的丘园(Kew Garden)中首次运用所谓“中国式”的手法。

    (4)日本园林。

    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在运用风景园的造园手法方面与中国园林是一致的,但结合日本的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也发展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

    日本园林的类型与特征:

    ①池泉筑山庭:平安时期,日本逐渐摆脱对中国文化的直接模仿,着重发展自己的文化,日本是一个岛国,接近海洋而风景秀丽,真正反映日本人民对祖国风致的喜爱和海洋岛屿的感情,具有日本特色的园林也正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即所谓“池泉筑山庭”。

    ②枯山水平庭:13世纪时,从中国传入禅宗,佛教和南宗山水画,禅宗的哲理和南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给予园林以又一次重大影响,使得日本园林呈现极端的写意和富于哲理的趋向,这也是日本园林不同中国最大的最主要特点,“枯山水平庭”即此种写意风格的典型。

    “枯山水”很讲究置石,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它们之间的配列关系。石形务求稳重,底广顶削,不做飞梁,悬挑等奇构,也很少堆叠成山。这与我国的叠石很不一样。

    ③“茶庭”。“茶庭”的面积比“池泉筑山庭”小,要求环境安静,便于沉思冥想,故造园设计比较偏重于写意。人们要在庭园内活动,因此用草地代替白沙,草地上铺设石径,散置几块山石并配以石灯和几枝姿态 曲的小树,茶室门前设石水钵,供客人净水之用。

    ④“回游式”风景园。桂斋宫是日本“回游式”风景园的代表作品,其整体是对自然风致的写实模拟,但就局部而言则又以写意的手法为主。这座园林以大水池为中心,池中布列着一个大岛和两个小岛,宛然受中国园林的“一池三山”的影响。

    今天,中国园林的范围和内容更为广泛了。它不仅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风景名胜园林等重要组成部分,还扩大到人们游憩活动的大部分领域:居住区的绿地公园、街心游园、城市各种形式的公园以及城市周边大块绿地、自然风景区、国家公园浏览区和疗养胜地等等。园林的形式也呈现百花争艳之景。

    西方人已经开始越来越欣赏和喜爱东方的园林设计,并开始进行研究和学习。在东方的园林设计中更加注重每个部分的安排和摆放,比如植物、岩石、沙砾层、水和各种木制结构而不是以规模大小取胜。东方建筑中室内外之间的联系较西方要接近得多。举例来说,传统的日式房屋装有大面积的推拉门,门外即是花园,因此当门一被拉开,便陡然缩短了室内外之间的距离感。居住区域仿佛一下延伸到了自然景当中,同紧邻住宅的花园融为一体。有趣的是,正是当时这些花园为领导当今建筑潮流的私家花园别墅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但是,在西方园林中,传统仍是设计的根基,在造型上仍采用理 的方式去锤炼形式与探索空间,仍然以和谐完美作为设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当然这种和谐完美,不局限于形式本身,而是形式与现代园林服务与社会和大多数人的诸多功能与需求的统一。而且这也是当代西方园林设计的主流。

    二、中西园林建筑的异同点

    理念与幻想的异同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

    世界园林的四大流派(465)

    世界各国的园林形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它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根据自然、艺术和工程技术规律,主要由地形地貌、山水泉石、动植物、广场、园路及建筑小品等要素组合、建造的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境域。

    模仿与写意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古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建筑就是模仿不同性别的人体美。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它是一种抽象美的概括与感悟,是某种有形实景与它所象征的无限虚景的结合或者融汇,所追求的是“得意忘象”的意境。中国人也讲究逼真、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且形似逊于神似。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感染力。

    礼乐与逻辑

    礼乐的概念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乐记》,即美与善、艺术和典章、情感与理性、心理和伦理的密切关系。礼是社会的伦理标准,乐是社会的情感标准,“礼乐相济”或礼乐密切配合就是中国理性精神的表现形态。可以说,中国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理性(礼)基础上所散发出的浪漫情调(乐),它所体现与蕴涵的是中国建筑的某种“诗意”美。这一点与中国人在行为方式上的“思方行圆”的处事方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文化比较注重逻辑与论证,其特征可归结为理性与抗争精神、个体与主体意识、天国与宗教理念、建筑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等。所有这些特性,在欧洲人的建筑理论中都有所提及或有较多的阐述,在其建筑实体中也有较多的表现。

    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乃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中国是一个‘秦砖汉瓦’的围墙的世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比如,始建于1756年的法国凡尔赛宫,其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与两旁对称且裁剪整齐的树木、一个接一个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市森林……中国一些较大的宅院或府第,一般都把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院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显然有将自然统揽于内的倾向。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对内平和自守、对外防范求安的某种单纯防守性、自我封闭性、内向抑制性的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

    保守与进取

    中国人营造的园林或偏爱的自然胜景等,一般都清高隐逸,或避世脱俗,反映了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悠远情谊和守土重农的田园意识。在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设置、功能划分等方面,则比较注重别人与自我的“安其居,互不相犯”的内在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倾于保守、防范、协和相安的心理需要,也似乎与“外求自保,内得心安”的品性修养之取向同出一辙。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无论在布局、构图及意境等多方面,都给人以眼界开阔、构思宏伟、手法复杂、情调浪漫之感;而其几何式园林则体现了天人对立、人定胜天、天人相分的思维习惯与精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进取、外求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

    群体与个体

    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都是这一哲学思想或文化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静态与动态

    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而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这一点犹如中国人发明了气功(静态),而西方人发展了竞技体育(动态)一样,其间的异同与意趣,既令人困惑,又十分的耐人寻味。

    含蓄与外露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钟情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姿态横生;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宁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近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或“隐秀”,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漫不经心、行云流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远。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承袭与创新

    中国对形式美和工程技术的把握常凭直觉与经验,较为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运用。在建筑理论、建筑知识的教习上,一般采取师徒承袭或者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建筑技能或营造技法的传递线路上,以师徒相授或父子相传为主,若无后继或后学,则往往人亡而艺绝。在建筑技能、技法的运用上,一般沿袭多于创新。在建筑式样的选择上,也往往是模仿大于超越。在建筑理论上,注重对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心得的记述,缺乏详尽的总结梳理和理论建树。相对而言,西方则从几何分析入手,强调建筑数据的严格与精确,较为重视建筑理论的突破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倡导并积极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流派,建筑教育则采取系统的、理性化的方式,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中西医在从业方式、药理运作、术业传授等方面的分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的兼容性,又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吸收和创造,使之更好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建筑风格上看,约公元前后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引进了印度塔的形式创造了中国塔。唐代以后,伊斯兰教从中东传入,引进了伊斯兰清真寺建筑创造了中国的清真寺建筑群样式。在18世纪清乾隆时期,引进了意大利式的花园建于北京的圆明园内,等等。应该说,中国是相当注意引进、吸收外来优秀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

    总之,城市、园林、建筑等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重视文化传统,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国特殊的文化价值等,已成为国际性建筑思潮之一,建筑风格进入了“各显神通”的时代,人文追求成为建筑新的价值衡量尺度。通过比较中西建筑文化的若干差异,可以看到中西建筑风格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表现韵味。由此,要产生具有中国气派与文化底蕴、历史精神与民族风貌的城市、园林和建筑,就必须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发展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和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

    世界园林可以分为四大流派:

    中国自然山水园。中国园林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着人们顺应自然,以求生存与发展的思想。在造园技法上是模拟自然而高于自然,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它以人工或半人工的自然山水为骨架,以植物材料为肌肤,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风光。又运用隔景、障景、框景、透景等手法分隔组合空间,形成多样而统一的不同景点,可谓步移景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宋代以后,又在模拟自然的基础上,强化人们精神思想和文化上的追求,形成写意山水园,以诗词歌赋命题、点景,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达到诗情画意的境地,已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

    意大利台地式别墅园。由于意大利地处南欧地中海亚平宁半岛,夏季炎热干旱,冬季温暖湿润,三面为坡,只有沿海一线为狭窄的平原。因此自古以来,意大利的贵族、富豪多背靠山坡、面向大海建造宅院别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经济繁荣的中心,使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达到极盛时期。特别是古希腊的建筑师、园林师为逃避土耳其入侵者,大批逃亡意大利,使希腊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文化在该国得以复兴,并得到高度发展。台地园的造园模式是在高耸的欧洲杉林的背景下,自上而下,借势建园,房屋建在顶部,向下形成多层台地;中轴对称,设置多级瀑布、叠水、壁泉、水池;两侧对称布置整形的树木、植篱及花卉,以及大理石神像、花钵、动物等雕塑。人们在林中,居高临下,海风拂面,一种独特的地中海风光尽收眼底。

    法国宫廷式花园。法国地处气候温和的平原地带,王室、贵族占据着辽阔的领地,领地四周为茂密的森林。因此,其园林的形式从整体上讲是平面化的几何图形,也就是以宫殿建筑为主体,向外辐射为中轴对称,并按轴线布置喷泉、雕塑。树木采用行列式栽埴,大多整形修剪为圆锥体、四面体、矩形等,形成中心区的大花园。茂密的林地中同样以笔直的道路通向四处,以方便到较远的地方骑马、射猎、泛舟、野游。著名的凡尔塞宫可谓经典之作。

    英国自然风致式园林。英伦三岛基本上为高低起伏的丘陵,为大西洋海洋性气候带,虽为高纬度,但受大洋暖流影响,使得四季冷凉而湿润。由于阴霾、大雾的天气居多,人们渴望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出现,因此英格兰和苏格兰民族对园林的形式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理念,远处片片疏林草地,近观成片野花,曲折的小径环绕在丘陵间,木屋陋舍点缀其中,没有更多的人工雕琢之气。伦敦园为典型之作。

    以上四大流派的园林风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辐射影响着周边国家,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欧陆风情及东方园林两大体系。

    参考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219874.html?an=1&si=2

    三、英国风景园林与中国风景园林的区别

    1、历史发展不同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宝,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武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而英国园林发展较晚,从18世纪才开始进入庄园园林化时期,追求艺术的自然美.

    2、特点不同

    中国园林取材于自然,高于自然,园林以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础,但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再现一个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的自然。而英国园林注重比例感,曾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崇尚经验主义,多为模仿自然风景画的创作。

    中西园林景观设计图差异(中西园林景观风格的差异)

    3、文化氛围不同

    中国的园林追求与自然的结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具有高雅的文化意境。中式造园除了凭借山水、花草、建筑所构成的景致传达意境的信息外,还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形式,如匾额、楹联、碑刻艺术等融入造园之中,深化园林的意境。

    而英国园林以草地为主,生长着自然形态的老树,有曲折的小河和池塘。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渐渐兴起在园林的创造中,自然风致园发展成为图画式园林,具有了更浪漫的气质,有些园林甚至保存或制造废墟、荒坟、残垒、断碣等,以造成强烈的伤感气氛和时光流逝的悲剧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园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国园林

    四、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及中西古典园林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

    一、按占有者身份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禹的余荫山房等。

    --------------------------

    中西古典园林的区别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

    1990年,中国的风景名胜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自1994年起,中国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和环秀山庄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园林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它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风流千载。

    中国古代神话中把西王母居住的“瑶池”和黄帝所居的“悬圃”都描绘成景色优美的花园。青山碧水,这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环境。据古文字记载,中国奴隶制的后期殷周出现了方圆数十里的皇家园林--囿,这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雏形。秦汉时期,则产生了气势更加宏伟、占地面积达数百里、通过在自然山水环境中布置大量离宫别馆而形成的山水宫苑。魏晋时期,儒、释、道的思想,导致园林化的寺庙一一寺庙园林的产生,而此时朴素的山水诗、山水画带动了文人士大夫园林的发展。唐宋时代,山水诗、山水画的水平处于巅峰状态,因此写意山水园就应运而生。到了明清时代,写意山水园的发展达到高潮,造园艺术更加趋于成熟、完美。这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士大夫,都在园林中追求着更真实的生命体验,寄托进了更多的审美情怀与社会理念。这就使中国园林带有了强烈的象征特色。

    这种象征特色首先表现在园林和园中景点的命名上。中国园林的名称并不直接与园主的名称

    相关,而更多地是与园主的人格理想相关。北京颐和园的前身叫清漪园。1886年重修后,西太后取意“颐养冲和”改用现名。这位曾“垂帘听政”的“女皇”企盼“天下太平”,并能让她“颐养天年”。无锡“寄畅园”的名称则表达出它的主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得自由自在。在中国及其文学作品中还有不止一处的“大观楼”、“大观园”,这既是说此处视野开阔、景色秀丽,也是说在此游览、寄居的人要豁达、达观。据史料记载,汉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就有一处园中园叫“博望苑”,指登高望远、亲近自然,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和升华。

    据专家考证,早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就传到了韩国和日本,并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18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又传至欧洲,对当时风行的、规则式的英法园林产生了很大冲击,一时间,仿建中国自然式园林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欧洲的画家和传教士又应邀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创造了一组以洛可可风格为主又融有中国民族文化形式的西洋楼,开创了中西园林合作的先河。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具体来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园林是按下面的原则来营造的。

    1、构架山水。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多姿,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感情,尤其是对山环水抱构成的生存环境更为热爱,山与水在风水理论中被认为是阴阳两极的结合。而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背景孕育出的山水观对中国造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难怪中国人如此狂热地在自然的山水中营造园林,或是在都市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

    2、模拟仙境。

    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数次派人赴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一蓬莱、方丈、瀛洲去获取长生不老之药,但都没有成功。因此,他就在自己的兰池宫中建蓬莱山模仿仙境来表达企望永生的强烈愿望。汉武帝则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流洲三仙山,自此,开创了“一池三山”的传统。

    3、移天缩地。

    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宋代宋徽宗的艮岳曾被誉为“括天下美,藏古今胜”。而清代圆明园中的“九州清晏”则是将中国大地的版图凝聚在一个小小的山水单元之中来体现“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的思想。明代造园家文震亨也在《长物志》中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4、诗情画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深刻表达了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因此,山水诗和山水画的意境就成了中国传统园林创作的目标之一。东晋文人谢灵运在其庄园的建设中就追求“四山周回,溪涧交过,水石林竹之美,岩岫嵔曲之好”,而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庐山所建草堂则倾心于“仰观山,俯听泉,旁睨竹树云石”的意境。在园林中,这种诗情画意还尤以楹联匾额或刻石的方式表现出来,起到了点景的作用,书法艺术与园林也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部分。

    5、形式独特。

    中国传统园林在布局上看似并不强调明显的、对称性的轴线关系,而实际上却表现出精巧的平衡意识和强烈的整体感。中国传统园林之所以能区别于外国园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其整体形式的与众不问。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仿创自然的山形水势,永恒、奇特的建筑造型与结构,多彩多姿的树木花草,弯弯曲曲的园路,组成了一系列交织了人的情感与梦想的、令人意想不到的园林空间。

    6、造园手法高超。

    中国古代造园师在园林创作活动中,首要的工作是相地,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有利、不利因素;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意,即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接下来就是运用借景、障景、对景、框景等手法对造园四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此时造园师要巧妙处理山体的形态、走向、坡度、凸凹虚实的变化,主峰、次峰的位置,水池的大小形状及组合方式,岛、堤、桥的运用,建筑单体的造型及群体的造型和组合方式,园林植物的种类与种植方式,园路的走向及用材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实际上中国古代的造园师除了进行图纸设计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建园的工地具体指导施工,从而保证设计意图的贯彻执行,并有利于即兴创作。

    中国明代造园大师计成(1582年~?)就著有《园冶》一书,精辟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这是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具有跨时代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园林给人的美学感受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如:全园被分成若干景区,各有特色又相互贯通,往往通过漏窗、门洞、竹林、假山等手段保持一种若断若续的关系,相互成为借景,也为游览中景区的转换做出铺垫。在诸景区中常布上几件盆景、花台,那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凄凉与生命的顽强等就都有了见证似的。当然,一个好的园子还会有一个好的名字;要有几副佳联传世。儒家学者向来是讲究“微言大意”的,一个好的名字可以意味深长,品尝不尽。如苏州网师园,所谓“网师”乃渔父之别称,而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既有隐居山林的含义,又有高明政治家的含义。佳联点景抒情使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溶为一体,园林更加魅力无穷。

    中国皇家园林

    从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殷商(公元前16--11世纪)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据此,有关专家们推测,中国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据周朝史料《周礼》解释,当时皇家园林是以囿的形式出现的,即在一定的自然环境范围内,放养动物,种植林木,挖池筑台,以供皇家打猎、游乐、通神明和生产之用。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

    秦汉两代(公元前221年~220年),皇家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即皇家的离宫别馆与自然山水环境结合起来,其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秦始皇在陕西渭南建的信宫、阿房宫不仅按天象来布局,而且“弥山跨谷,复道相属”,在终南山顶建阙,以樊川为宫内之水池,气势雄伟、壮观,秦始皇曾数次派人去神话传说中的东海三仙山--蓬莱、方丈和瀛洲求取长生不老之药。他在自己兰池宫的水池中筑起蓬莱山,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秦代上林苑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成规模宏伟、功能更多样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汉代上林苑是中国皇家园林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赏自然美景的去处,也有动物园、植物园、狞猎区,甚至还有跑马赛狗的场所。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仙山。从此,中国皇家园林中“一池三山)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皇家园林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虽然在规模上不如秦汉山水宫苑,但内容上则有所继承与发展。例如,北齐高纬在所建的仙都苑中堆上山象征五岳,建“贫儿村”、“买卖街”体验民间生活等。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调皇家园林趋于华丽精致。隋代的西苑和唐代的禁苑都是山水构架巧妙、建筑结构精美、动植物种类繁多的皇家园林。

    到了宋代(960年--1279年调皇家园林的发展又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位于北宋都城东京的艮岳。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的范例,它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元明清时期(1271年一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这时的造园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个时期出现的名园如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无论是在选址、立意、借景、山水构架的塑造、建筑布局与技术、假山工艺、植物布置、乃至园路的铺设都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地步。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而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

    皇家园林的鼎盛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避喧听政”。

    另一方面,皇家造园追求宏大的气派和皇权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就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定型。所有的皇家园林内部的几十乃至上百个景点中,势必有对某些江南袖珍小园的仿制和对佛道寺观的包容。同时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也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私家园林

    中国私家园林很可能与皇家园林起源于同一时代。但是从已知的历史文献中,人们了解到在汉代有梁孝王的免园,大富豪袁广汉的私园。这类私家园林均是仿皇家园林而建,只是规模较小,内容朴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陷入大动荡,社会生产力严重下降,人口锐减,人民对前途感到失望与不安。于是就寻求精神方面的解脱,道家与佛家的思想深入人心。此时士大夫知识分子转而逃避现实,隐逸山林。这种时尚必然体现在当时的私家园林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有位于中国北方洛阳的西晋大官僚石崇的金谷园和中国南方会稽的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山居。两者均是在自然山水形基础上稍加经营而成的山水园。

    唐宋时期,社会富庶安定,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诗书画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文人造园更多地将诗情画意溶入到他们自己的小小天地之中。这时期的代表作有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和作家司马光的独乐园。

    明清时期,私家造园之风兴盛、尽管此时私家园林多为城市宅园,面积不大,但是就是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却营造出了无限的境界。正如清代造园家李渔总结的那样:“一勺则江湖万里”。此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私家园林,其共同特点在于选址得当,以假山水池为构架,穿凿亭台楼阁。树木花草,朴实自然,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充满诗情画意。这壶中天地,既是园主生活场所,更是园主梦想之所在。这时期著名的南方私家园林有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狮子林等。北方私家园林则有萃锦园、勺园、半亩园等。

    从现今留下来的明清时期的宅园布局来看,北方的私家园林受四合院形制的影响较大,显得较为拘谨;南方的私家园林则在空间布局上更加自然大方。从水池大小来看,北方私家园林中通常水面较小,而南方私家园林因基地水源丰富而水面较大。从假山材料来看,北方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北方产的石头为多。南方私家园林选用的是太湖石;从园林建筑外观造型来讲,北方园林建筑显得稳重大度,屋角起翘较平;而南方园林建筑则空灵、飘逸,屋角起翘很大。从植物材料上来看,北方私家园林中,油松、桧柏、白皮松、国槐、核桃,柿子、榆树、海棠较为常见,而南方私家园林中常以梅花、王兰、牡丹、竹子、榆树、芭蕉、梧桐等为主要树种。从色彩构图上讲北方园林是灰瓦、灰墙。红柱、红门窗、绿树、黄石、青石为特点。色彩艳丽、跳动。南方园林则是以灰瓦。粉墙、棕柱、棕门窗、灰白石、绿树为特点,色彩清雅,柔和。

    私家园林的成熟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与封建权力之间持久的冲突与融合。文人士大夫私家园林原也是受到皇家园林的启发,希望造山理水以配大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总令信奉礼教的中国知识分子失望,于是一部分士大夫受老庄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形成与儒家五行学说比较形式化的天地观相对立的,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局限于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又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这正好又与庄子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相吻合。于是从南北朝时期起,私家园林就自觉地尚小巧而贵情趣。一些知识分子甚至借方士们编造的故事,将园林称作“壶中天”。要人们在小中见大。中国知识分子的“壶中天地”给这个民族留下了一整套的审美趣味和构园传统,留下了一大批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也有了“道不明则隐”的清醒选择。于是他们也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力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也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他们在简朴的生活中继续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世道一旦清明,明君一旦出现,他们就可即刻复出。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们已可直接与天道相通,而不必假皇权的中介了。这当然也是符合他们的人生社会理想的好去处。他们以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为鉴,在小小的园林(“勺园”、“壶园”、“芥子园”、“残粒园”等)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坚定地等待着。正所谓“身在山林,心存魏阙”,这时的半亩方园就成了“孔颜乐处”。失意的士大夫们便可“文酒聚三楹,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笏,卧游边,山山水水”了,在这种情况下,园林中不仅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其中文学艺术作品(匾额、楹联、勒石、诗词书画)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皇家建筑所不能比的。

    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后来为皇家所吸纳,一些宗教寺庙,尤其汉传佛教寺庙的营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而一些儒家知识分子一旦当了地方官。也适时修建一些郊野公共园林或少量园林式建筑,供市民踏青登高赏景之用。这种园林或建筑就更与私家园林气味相投了,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形成就与著名诗人苏东坡两度在此为官,曾先后疏浚西湖,筑苏堤,修石灯塔,造各种亭台,并留下大量赞美西湖的诗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了解私家园林之美,可进一步懂得中国园林之妙,并直观地了解传统中国文化中与官方意识形态有所区别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就是关于中西园林景观设计图差异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中西方建筑景观设计赏析(中西方古典建筑的景观差异)

    中西景观设计异同(中西方景观设计理念的差异)

    裕中西里小区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师能考什么职称(景观设计师能考什么职称证)

    马云预言疫情后十年黄金行业(2023年做什么行业比较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