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王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图)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王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U型玻璃的项目经典应用案例
宁波博物馆是宁波城市文化的核心与窗口.它是以展示人文历史、艺术类为主,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包揽璀璨夺目的本土文物精粹和国内外人类文化瑰宝之文化殿堂,是折射宁波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文化大市丰富内蕴,泱泱气质之精神坐标。宁波博物馆占地60亩,建筑面积3.0325万平方米,投资2.5亿人民币。
宁波博物馆的设计者是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U型玻璃以其独特地装饰效果和无可挑剔的艺术美感受到了王澍的青睐,使用U型玻璃不仅是一次伟大的尝试,也是U型玻璃的魅力所在。作为一种新型墙体型材,U型玻璃具有较好的透光而不透视的特性和良好的装饰性,可用于机场、车站、体育馆、厂房、办公楼、宾馆、住宅、温室等工业与民用建筑非承重的内外墙、隔断、窗及屋面。在王澍的作品中我们会经常看到U玻的影子,这是对U玻的肯定,亦是他个人意志的强大表现。
宁波历史博物馆是王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U型玻璃又一次成功的运用。近年来,我国博物馆设计有几个特点:一是仿古建筑,二是仿文物器型,如上海博物馆就是仿圆顶带耳的青铜鼎造型。而宁波博物馆造型是突出地域“山” 和“水” 的特征,俯看时是一艘刚拉上岸的“朩船” 。这种理念被称之为“新乡土主义” 。这座博物馆最大的亮点是主体建筑的外墙全部由“瓦片墙” 和“竹条模板混凝土” 混合构成。单“瓦片墙” 就使用了上百万块城市改造拆迁囘收的“秦砖汉瓦” ,是利用“建筑垃圾” 的典型,令人拍案叫绝! 智利展馆由智方公司设计,中方建筑公司承建。智利馆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命名为“新城市的萌芽”,旨在传递重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念。
建筑外观
展馆形似一个呈波浪般起伏的水晶杯,又有大海中航船的意象。 在造型复杂的钢结构和玻璃墙之外,覆有特制的钢丝网,加上大面积的屋顶花园,可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展示内容
试图传递一种重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念。 2010年9月18日恰逢智利独立200周年,向国际社会展示智利独立以来的变化发展,特别是在减少贫困人口、应对城市化挑战、延续传统文化、激发年轻人创造性等方面,智利有许多理念想表达,有许多成果想展示。 展馆内还将介绍神秘的复活节岛、古老的印加文化以及现代智利的成就等。
上海东方卫士专题片:《世博纪事》智利馆:水晶杯 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最近宣布了“2008年荣誉奖” 获得者名单,奖励建筑、内部装饰和地区及城市规划的优秀项目。今年的评审委员会从800多个入围项目中选出了28个项目。在13个建筑类项目中,着重考虑可持续性,而10个内部内部装饰项目中有4个是私人住宅。
建筑师: “史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项目: 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该建筑获得奖项:
2008 AIA National Honor Award 2008年友邦国家荣誉奖 2007 Time Magazine #1 Best (New and Upcoming) Architectural Marvel时代杂志2007年最佳#1(新的和即将)建筑惊奇 2008 AIA New York Chapter Honor Award 2008年友邦纽约分会荣誉奖 2007 Design Excellence Honor Award, AIA Kansas City 2007年优秀设计荣誉奖,友邦保险堪萨斯城 2007 Excellence in Architecture Award, AIA Central States Re 2007年卓越建筑奖,中央国家再友邦.
二、谈旧工业建筑改造生态设计策略?
文章通过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发展及生态设计理论的归纳总结,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生态设计方法的运用,以期能对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生态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设计策略。
1引言
早在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20世纪60年代,德国对国内的工业建筑做了全面的总结与研究,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保护成为热点,由此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热潮拉开了序幕。到了20世纪80年代,关于旧工业建筑的理论及实践项目在西方国家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且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欧洲建筑项目中约80%为旧建筑改造,可以清晰看到,在理论上及实践的运用上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都具有较为成熟的体系。
21世纪初,国际社会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己经形成普遍共识。我国工业发展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大部分的闲置工业建筑拆除整改,由于经验不足,其中很少自发性的改造设计也是处于基础改造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改造案例的成功,国内也进行学习与借鉴并逐步开始在实践中应用推广。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取得很大成果,例如北京798艺术区(图1)、上海八号桥(图2)、1933老场坊(图3)、广州太古仓(图4)等成功的改造,使我国的工业建筑改造背景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先生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并且出版了《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一书。
从总体上构成了产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及方法体系。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物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1866年,E.Haeckel首次对生态学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开创了生态学的起源。他认为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二战的结束以后,随着产业化时代的开启,美国学者VictorPapanek指出人类社会的消耗需要考虑能源的不可再生性,能源消耗应当控制在自然环境容许的范围之内。在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爆发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建筑领域掀起了一次节能的革命。“生态设计”的观念也得到更多建筑师的认可。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应用生态思想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潮流。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先生曾说过:“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一样,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时代。”由于地域的发展差异,我国对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的成效可见一斑,其中重要影响因素是由于我国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方式主要是大拆大建,并且未在改造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改造措施。结合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本文从生态设计角度探讨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生态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思路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2旧工业建筑改造实践案例
2.1深圳三洋厂房改造设计
深圳三洋厂房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原建筑是六栋四层呈行列式布局的轻工业厂房,每栋建筑面积为15969m2。3号厂房基地交通便利且与市政公园相邻,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出于城市的发展、环境变化、建筑较好的环境位置以及深圳市提出的新型发展战略,定位将机电厂房改造成一个可供500人使用,面积约24000m2有办公用途的生态型创意产业园,主要用于以创意为理念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文化、工业、农业创意等。结合生态设计原理,创意产业园改造设计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处理:
1)空间(重组)布局旧建筑改造目的是打造一个创意办公空间,建筑的平面布局需要根据新的功能需求(不同的工作模式)来重新组合,通过三种方式的组合:独立研究空间、群体交互空间以及开放型空间。
2)建筑通风分析根据深圳气候特点,利用中庭空间实现建筑通风:建筑改造方案平面设计了一个集中式中庭,将建筑的采光天井和休闲公共空间相结合。建筑的表皮改造:通过在建筑旧墙体外层增加幕墙,在增加隔热效果的同时降低外部空气的温度,从而达到室内外空间的空气流通。对建筑的底部通过架空模式进行通风:在建筑底部通过景观及绿化,从而构建双向自然通风体系。
3)建筑采光与遮阳分析因为深圳的日照时间较长,采光条件好,改造过程中利用建筑侧窗,在原建筑窗洞上安装反光板增加室内光线的同时利用建筑中庭增加建筑采光。建筑的遮阳效果对室内温度的调整至关重要,改造时窗洞玻璃选用低辐射玻璃,但由于深圳气候特点,采用低辐射玻璃不利于太阳能的利用,因此通过在建筑幕墙外部安装金属百叶和垂直绿化来达到建筑遮阳效果。
4)生态节能体系分析由于深圳地区的日照资源丰富,因此方案设计注重利用日照资源,使用高效率的太阳能吸热以及发电系统。其中通过高效率利用太阳能用于空调、发电以及集热等系统的运作,方案通过在建筑的中庭设置光伏发电板进行对太阳能的利用。
2.2德国维斯马老港口区厂房改造设计
改造项目位于德国北部的港口城市——维斯马老港口区(图6),原建筑是用于储存农产品的工业厂房,其建筑特点:首层和二层为通高空间且结构保存完整的五层厂房建筑,项目建筑占地面积为532.35m2。旧建筑建于20世纪70年代,出于对历史的尊重,并且考虑到该建筑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港口文化气息,在旧建筑改造的过程中结合厂房本身的空间结构特点改造成一座办公展览的建筑,以此丰富老城区建筑的功能属性同时也为老城区带来新的活力。
结合生态设计原理,办公展览馆的改造设计主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处理:
1)空间布局分析建筑为一个五层结构的工业厂房,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通过保持基本空间形态,调整局部功能布局的方式进行改造设计。将建筑的一二层通高空间改造成一个开放的展览空间,其他为独立的办公空间(图7)。
2)建筑通风分析利用原建筑的结构特点,在建筑内部设置一个通透空间,在夏季的时候,通过这一特点“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以及在建筑开设天窗,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生态可持续。
3)建筑采光分析通过对建筑特点的分析,利用通套设计缩短建筑空间的进深来改善建筑内部采光。该建筑改造的关键之处在于:上下通透空间为“节能技术”,通过围合空间来获取充足的建筑采光。
3旧工业建筑改造生态设计策略
上述案例表明,采用合理的生态设计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与环境的融合程度,也可以减少投资。从场地组织、空间改造、通风采光等诸方面运用被动式技术来进行改造设计,将生态设计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之中。总结来看,生态设计方面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场地设计的生态理念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的场地策略首先是对旧建筑周边环境的关系的分析,其中包括旧建筑所在场地的人文环境、周边建筑与植64物对光环境的影响、场地风环境、道路对声环境影响、场地硬化状况以及其他既有场地现状等。旧工业建筑改造充分利用建筑场地环境,在利用旧建筑本身的同时包括周边环境,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融入生态理念。
2)适宜性空间设计旧工业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的具体手法针对不同的建筑结构现况以及其建筑功能转变而调整。在对旧工业建筑的空间改造过程中,空间改造可以分为三类:空间的重组、空间的置换以及中庭空间的营造。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无法满足或者适宜对建筑的功能要求,可通过对建筑空间重新规划来满足。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莱歇广场多层仓库改造(图8),将建筑中部二至顶层打通,形成一个扩展的中庭空间,来满足对改造后建筑的功能需求。空间重组的设计手法可以通过对空间的重新规划进行增减。空间的嵌套空间利用原建筑特点以一种围合形式打造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空间,即所谓“房中房”。
武汉403车间(图9)改造通过在车间内部围合成“小屋”独立于原建筑,实现对其功能需要。中庭空间的营造,可以解决通风采光的同时,还可以打造必要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例如美国旧金山将一个仓库部分楼板拆除,改造成一个具有丰富变化的中庭空间的办公楼。
3)自然通风设计通风是调节建筑内部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中,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在降低机械消耗的同时也可以保持室内外空气对流,维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针对旧工业建筑改造、提高建筑的自然通风,可以通过利用风压组织、热压通风或者两种方式结合从而改善建筑自然通风,其中在具体改造中,根据旧建筑自身结构特点进行合理开窗。
上述案例维斯马老港口区厂房的改造,通过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新划分,调整建筑内部空间的进深,从而达到更好的通风效果。对北京首钢工厂(图10)的改造中,通过在建筑内部改造中设计两个通高中庭,来达到热压通风的效果,这一设计手法在很多新建筑建设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
4)建筑的采光与遮阳对于建筑设计而言采光是最基本的衡量数据,建筑采光对人心理舒适度有着最直接的联系,从生态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开窗设计是实现建筑采光的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在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设计中采光设计的两个要点:对建筑基地光环境分析、与旧建筑相适宜的采光设计。
例如:深圳三洋厂房中庭利用天窗从而来满足对建筑采光。建筑的遮阳可通过建筑表皮进行调节,建筑表皮的内遮阳、外遮阳以及双层表皮遮阳,亦或者通过其他遮阳设施来调节室内光线。例如同济大学活动中心的改造项目就是利用建筑表皮系统的循环作用交换室内外能源,达到隔热、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上海世博会特钢大舞台改造项目通过对建筑表皮植入绿化,实现了小环境的降温。
5)生态材料的利用建筑施工材料的选择上以材料的高强度、耐腐蚀性以及建筑材料的装饰性作为标准,通常忽略了建筑更应该注重建筑的生态理念。在建筑事业发展过程中,建筑材料的生态可持续及与自然的协调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实现生态可持续的重要步骤即建筑材料的生态利用和选择。其中生态材料的利用包括对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对生态材料的使用。王澍先生的宁波美术改造设计,其建筑表皮利用暗示了城市记忆线索的混合性也传递生态设计理念。
6)新技术的运用作为建筑师,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过程中,除了以专业的手段还应该关注建筑行业的新技术的发展,共同促进建筑改造生态理念的应用及发展。例如利用新技术手段包括在建筑改造的前期阶段通过DOE-2、BLAST以及TRACE等分析软件应用进行更具体的数值分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实现建筑生态改造。
4结语
通过旧工业建筑发展研究,分析总结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不足,结合旧工业建筑改造案例,从而提出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生态设计策略,并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对关于生态可循环设计思想的应用及实践案例的改造尚有不足,需更多建筑师及开发者去思考并且付诸于行动。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生态设计应提高到一定高度上,从专业角度上来分析解决问题。从建筑空间、通风采光遮阳、生态材料及新技术等多个方面将生态设计理念运用到整个改造过程中。
(2)将总体设计及综合设计的思想应用到旧建筑改造中,合理利用、平衡新旧事物关系。解决问题的同时,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权衡利益关系。通过合理利用旧建筑资源,对旧工业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可持续性。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三、如何将传统绘画运用到建筑设计中?
绘画与建筑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艺术形式。纵观整个历史时期,绘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建筑。从绘画语言到建筑语言的转译,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对绘画进行分析与解读,不断地从绘画中汲取着灵感源泉,寻找空间设计的生成逻辑,进而将二维的绘画形式转译为三维的建筑形体。 01漫游路径 从《富春山居图》到富春山馆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畔的富阳,古称“富春”,也是黄公望最后结庐隐居之处和《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地。《富春山居图》长卷描绘了黄公望所居住和行旅的富春江及周围山脉景色,从中可以读出画家在富春江的山水中,试图寻求与自然对话和冥想的诗意场所。 2012年,富阳市政府提出了建造一座地方美术馆和博物馆的项目,用以研究富阳悠久的文化和景观传统。同年,王澍被选定设计该项目。 ▲王澍的“草图” 《富春山居图》所表达的核心观念——人如何能在自然中栖居,是跨越东西和古今时空的议题。面对这幅千年流传的画卷,王澍做出了一种独特的解答。 ▲富春山居馆 王澍通过使用混凝土与石头创造出一组人工山体与屋舍,在人造山体与富春江的真实山水之间构建曲折有致的廊道,使人在人造自然与真实自然中穿插游走,形成了一幅可游的山水图卷。 首先,设计师从《富春山居图》尾段的山形轮廓中取材,抽象出建筑“山体”的轮廓,作为人造山的轮廓线。然后,按照中国传统的山水序列进行建筑布局,位于中心的“主山”是博物馆和美术馆;与之平行的次山是档案馆,两山间的凹地成为山中的“山谷”。 背后的办公楼形成了背景的山,其屋顶轮廓与远山平行呼应,呈现出近山、远山萦回呼应的构筑法则和“三远”视角,构成了传统山水画中的景观意象。 最后,采用曲折的廊道将建筑与周围的“观山厅”、“观山阁”“水亭”等小体量建筑连接起来。使人漫步其中,可登陟,回望,俯仰驻停。在行进中,与建筑物、自然产生对话,感受中国山水精神的独特魅力。 富春山馆兼具了其可观、可居、可游的多重性能,最终形成“溪山之外,别具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的独特格局。 02散点透视 从《清明上河图》到庄子玉的“叙事空间” ▲《清明上河图》中的散点透视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人们天从早到晚、从荒凉的村邻到熙熙攘攘的城镇的活动。通过“散点透视”的绘画方法展示了多重空间叙事叠合的可能性,一种独特的认识空间和世界的方式和维度。在这个长轴空间上,故事、事件与生活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铜陵山居 ▲林盘行馆 ▲成都花间堂酒店 以上三个项目,庄子玉都借鉴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散点透视”。这是设计师在解读绘画时,所分析出的一种认知体系,并将它作为生成某种原型的手段。进行了一系列作品的设计。从最初的“铜陵山居”到近期的“成都花间堂酒店”,它们的形式之间呈现出一定关联性。 在这一系列作品的设计中,庄子玉将“散点透视”作为诠释为建筑的一个途径或者操作,体现出对于时间观念上的一种新的认知,打破了以往从功能与形式出发做设计的传统空间观念,而是强调一种社会体系认知下的多样性。在这样的“散点透视”关系中一副画面里可以看到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在更扁平化的视觉体系中,去获得更多维的并置的叙事呈现。庄子玉希望在建筑层面上映射的其他观念也能够产生形式的多样性、丰富度,或者一种连续的迭代关系。 03意境营造 从“徽派水墨画”到gad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 ▲徽派水墨画 淡墨写意的山水画里,有一种境界叫"墨分五彩,计白当黑",运用黑和白就能表达出非常高级而生动的意象。因为画面留有余地——"疏而不空,满而不溢",体现了中国美学的智慧——留白之美。白纸上泼墨,三笔两点,在虚实之间穿插,以无胜有,化虚为实,尽显美的韵味。 现代中式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干净的黑白色调,简单的几笔线条,勾勒出优雅的轮廓,完美诠释东方文化的雅致神韵,满足当代大众审美所需。同时传承东方文化,发扬东方建筑文化精神,是对中国山水意境的最佳演绎。 ▲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 设计公司gad以江南民居的曲线屋顶为切入点,将传统的对坡或单坡顶重构成连续的不对称坡屋顶,并根据不同单元的形体关系,塑造出相匹配的屋面线条轮廓。独立的单元体量与连续的群体屋面的形成微妙的对比,构建出和而不同的整体关系。 在构图上,深灰色的压顶与白色大面实墙形成了强烈的灰与白、线与面的对比关系。 在虚实关系的营造方面,外墙以实面为主,以镂空墙进行点缀。朝向院落的界面则以半虚及玻璃为主,既保证了采光需要,又能形成内向感。实现中国传统建筑界面特质——“外实内虚”的现代转换。 通过对传统住宅的形式要素加以提炼与转译,在增加适度的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同时,呈现出江南白墙黛瓦的山水意境,将徽派水墨画的“留白”意境诠释的恰当好处。既符合当下“极简主义”的审美,又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04具象模仿 从《云山图卷》到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山墙” ▲米友仁的《云山图卷》 “米氏山水”是宋代米芾和米友仁开创的一种新的画派,所作的画被称作是“无根树、朦胧山”。以墨色见重,晕染见长,注重线条的传统技法,让作品更具有抒情性和写意性,他们的画作都是对于真山真水的体验。 ▲贝聿铭的“草图”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米友仁的《云山图卷》给了贝聿铭的启发与思考,借鉴米氏山水的不求工整细腻,多用水墨点染,只求意似的技法。“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增加了整个博物馆的艺术性。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运用了传统水墨画,以假山作为水墨画的主题元素,取人工之景,以拙政园的墙为纸,用高低错落的切片的巨石落于墙上,绘成一幅水墨山水画。 贝聿铭在转译《云山图卷》时,通过具象的模仿,着重营造中国山水绘画中地平面不断抬高的视觉进深感。首先,他将石景的平台划分成为三个依次递增的台阶。然后,在花岗岩的剖面上,雕凿出米氏绘画中简洁而重复的山体形态。最后,用火炬在山形顶端烘烤。从而实现米氏山水特有的“米点皴”的笔法。 从意境上来看,苏州博物馆新馆中的水墨山水墙面虽然没有云雾萦绕,但是也营造出了笼罩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的水墨山水意境。“片石山墙”也成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点睛之作。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自身的文化与艺术的沉淀,并且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着不断演变,有着自己独特的脉络。将绘画的形式语言作为一种设计原型,经过抽象或者象征转化成为一种带有语义所指的建筑形式。将这种设计构思作为现代建筑形式生成逻辑的参考,往往会产生独具中国特色韵味的建筑作品。
四、为什么很多成熟的建筑师「不待见」王澍?
他们不待见王澍也不能说是否定他,我认为越来越多的人嫉妒王澍的运气。因为王澍不会局限于传统的局限,并且去一丝不苟地实现自己的思想。
而且大多数设计师都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为了满足各种防火标准、建筑成本、实用性的考虑,不断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平庸。
你说如果没什么要考虑的,那就是建一座中式风格的房子,而且我相信不只有一个王澍能做出来。
此外,王澍的设计当然不是最好的,如果是从社会属性和艺术价值来衡量,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缺乏实践性。在许多建筑师看来,房子首先是为居住在里面的人服务的。如果不是从人的角度来看,房子的设计是不够的“权利建设”。同样,扎哈和其他人也面临同样的批评。事实上,我也同意这种观点,如果我们都是王澍那样建造房子的话,世界是一团糟。最主要的是老瓷砖不够用:)
世界没有对与错,只是出发点和偏好不同。
我觉得他做过象山的校园,不管怎么办都可以说是艺术,但是你做商业的工作,遇到自己的错误过失,让政府为你的艺术买单,这绝对是个问题。
大师的建筑里有很多问题的例子。私下说,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国内有许多杰出的建筑师,很少有国际知名的建筑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一位年轻的建筑师,突然普力策克,做出来的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心里多少会不是滋味…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澍景观设计案例分析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