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20世纪初挪威景观设计(挪威s城在20世纪60年代)

    发布时间:2023-03-24 07:15:05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46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20世纪初挪威景观设计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20世纪初挪威景观设计(挪威s城在20世纪60年代)

    一、想了解下斯堪的纳维亚

    斯堪的纳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也包括丹麦,这些国家彼此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他们政治互相独立,共同的称谓显示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对于世界各地的人有不同的含义:

    ·有些人认为芬兰和冰岛也属于斯堪的纳维亚。

    ·德国人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包括挪威、瑞典和芬兰,但不包括丹麦。

    ·英国人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包括挪威、瑞典和丹麦,加上芬兰和冰岛。

    这些定义对斯堪的纳维亚人来说都是错误,有时这些误解可能会引起不满。北欧国家才是称呼三个斯堪的纳维亚王国(挪威、瑞典和丹麦)以及两个共和国(芬兰、冰岛)的正式名称。

    大部分丹麦、瑞典和挪威的方言是大致互通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能够理解彼此的标准语言。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语言〔丹麦语、瑞典语和挪威语〕不同,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属芬-乌戈尔语族,比较接近匈牙利语。

    [

    斯堪的纳维亚一词现代的用法源自19世纪中叶的“斯堪的纳维亚政治运动”。斯堪的纳维亚政治运动的主要时期开始于第一次什勒斯维希战争〔1848年-1850年〕,当时瑞-挪王国投入了相当大的军力,而结束于第二次什勒斯维希战争〔1864年〕,因为瑞典议会拒绝提供国王更多军力。。

    当时国王提倡把丹麦、瑞典和挪威统一成一个王国。这个提议的起因是19世纪初,受到拿破仑战争所引发的动荡影响所造成的分裂:瑞典的东部地区在1809年变成俄罗斯芬兰大公国,而打从1387年与丹麦联合的挪威则是在1814年独立,虽然它很快又被迫与瑞典成为共主邦联。

    芬兰成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就意味着它不可能与北欧诸国在政治上结盟。所以“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在地理上包括丹麦、瑞典、挪威、和芬兰的一部分,但政治上“斯堪的纳维亚”还包括丹麦。政治上来说,瑞典与挪威以共主邦联的形式被同一个王室统治。丹麦的附属地包括冰岛,和大西洋上的冰岛,法罗群岛和格陵兰〔虽然历史上来说,格陵兰属于挪威,但是根据基尔条约,它一直由丹麦治理〕。

    当瑞-挪王国拒绝军事支援丹麦去并吞〔丹麦裔的〕什勒斯维希公国,统一斯堪的纳维亚的政治运动便宣告结束。什勒斯维希公国与德裔的荷尔斯泰因公国与丹麦属于同一个共主邦联。接着,1864年年,丹麦与受到奥地利支持的普鲁士之间发生了第二次什勒斯维希战争。战争期间很短但是损失很大。什勒斯维希-荷尔斯泰因被普鲁士征服。当普鲁士打赢普法战争后,它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改写了波罗的海的势力平衡。

    虽然斯堪的纳维亚的大一统始终不能实现,早于1873年斯堪的纳维亚金融联盟正式成立,克郎成为共同货币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斯堪的纳维亚的合作关系包括了独立的芬兰,从1944年开始还包括了冰岛。在政治上,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则被“北欧国家”取代,1952年更成立了北欧理事会。

    早在1845年,瑞典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的工业设计协会,从事技术形工业生产的公司聘请艺术家来进行创作,提高了设计水平。斯堪的纳维亚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设计首先在瑞典和丹麦发展起来。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简单实用的传统设计观念,以功能主义为第一要素,在功能与形式之间找到新的平衡,设计简单、大方、实用,针对普通大众,突出功能、没有太多繁琐装饰,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瑞典和丹麦等现代派民族设计风格。这种风格与艺术装饰、追求时髦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它不完全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克制对于形式和装饰的过分追求,尊重功能主义和传统,在形式与功能上一致且避免过于刻板和严酷的几何形式,从而产生了一种富于人情味的现代美学,他们没有一味地模仿所谓的国际流行风格,而是立足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材料,带有民族的文化底蕴,是设计发展成熟的标志。

    到了20世纪40年代中期,功能主义已逐渐包括了许多实际上和风格上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这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取得较大成就,并获得了国际声誉。早在1930年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将德国严谨的功能主义与本土手工艺传统中的人文主义融会在一起。在1939年的纽约国际博览会上,又确立了以“瑞典现代风格”作为一种国际性概念的地位。经过20世纪40年代一段艰苦的时期之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一次新的飞跃。其朴素而有机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在国际上大受欢迎。在1954年米兰三年一度的国际设计展览中,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展示出了全新的面貌,参展的瑞典、丹麦、芬兰和挪威都获得了很大成功。这些国家的设计组织在战后实行了一种合作政策,它们的第一项主要成就是名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展览。在美国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下,这个展览从1954—1957年在北美22个城市的主要博物馆巡回展出,因此使“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形象在国际间广为流行。在斯堪的纳维亚现代功能设计运动中,各国设计组织在全国或地方层次上举行了大量展览,这些活动成为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主要特点。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年展轮流在各国举办,影响十分广泛。它们与出版物和期刊一道为设计界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设计组织不仅举办展览,它们也是设计这一领域的重要倡导者,鼓励厂家投资于有创见的产品开发,说服当局在其设计政策中支持优秀设计。它们还启发公众意识到好的设计和日常使用中更美的东西,这对于20世纪50—60年代早期的设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20世纪40年代为了体现民族特色而产生的怀旧感,常常表现出乡野的质朴,推动了这种柔化的趋势。早期功能主义所推崇的原色也为20世纪40年代渐次调和的色彩所取代,更为粗糙的质感和天然的材料受到设计师们的喜爱。同时它也开辟了人机工程学的先河。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为何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设计上的成功也是文化上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我国的设计为什么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我国和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一样正在模仿学习的阶段,虽说如此,我们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值得骄傲的成就不胜枚举,然而我们后人却没有继承,更不用说好好加以利用了。而维纳在研究了明式家具后,设计的“中国椅”等大获成功。如果我国的设计能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运用于设计中,一定能创作出好的设计。

    同时,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影响下的设计的大胆用材,大胆创新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设计组织举办巡回展,鼓励厂家投资于有创见的产品开发,说服当局在其设计政策中支持优秀设计等这一系列对自己设计作品的推销,扩大了其影响力,从而使其获得了世界声誉,也将其文化推广到了世界。

    二、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景观美学?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景观美学_碧森尤信_建筑设计_建筑中文网新一轮自然美学的讨论正在展开。有学者认为新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

    一、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景观美学

    新一轮自然美学的讨论正在展开。有学者认为新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中,应该以生态美学为体,景观美学为象,环境美学为用。

    笔者以为此三者的分野并不是那样截然清晰的,生态、景观、环境本来就是浑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们共同营造起人类生存的外部空间。相比之下,景观是最直观和具象化的。景观美学中需要面对具体的土地和人的关系,而通常意义上的景观美学研究对像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人化的自然”,甚至就是“人造的自然”,是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的产物。无论是中国古代“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古典园林,还是西方20世纪以来专业景观设计师描绘在图纸上构筑在现实中的“诗意栖居地”,其实都体现了这一理念。而支撑这一理念的是基于不同哲学基础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在现实中,我们并不可能直接领略到什么抽像的生态观和环境观,往往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景观(可以是自然景观也可以是人造景观或人文景观),在赏游观看的经历中去逐步体会它的生态和环境的情况。这一点对于自然景观尚易理解,其实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和环境除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意义以外,融会在其间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地域文化的内涵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态和环境的价值。我们不妨以景观美学为体,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构成两翼,构成所谓“一体两翼”式的自然美学理论框架,这个“体”不是本体的“体”,而是一个具象化的存在,而生态观和环境观的两翼是景观赖以存在的抽像化的基础。作为自然美的不同层次,无论是环境、生态,还是景观,它们都具有整齐一律、合乎规律和和谐的形式属性2,同时又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心灵体验和审美感受密切相关,在逐步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偏见的前提下,如果我们认定景观是一种既定的具体的现象,那么透过现象观察其本质,即体味景观的生态意蕴; 评价现象的价值,即衡量景观的环境价值,就成为可能。

    无论在《辞海》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 规划卷》中都没有收入“景观美学”这个词条,在一般的美学理论读物和应用美学理论著述中也少见“景观美学”这个美学分支。根据1996年出版的《社会科学学科大全》所收录的词条“景观美学”所表叙:我国学者陶济在《新美术》1984年第4期着文《景观美学刍议》,最早对景观美学进行了系统论述3.1985年陶济先生又在《天津社会科学》杂志上撰文《景观美学的研究对像和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景观美学的研究范围。但是此后,景观美学的研究虽有一定拓展,但相对于其他艺术部门美学而言,无论是发表的论文还是出版的专着都乏善可陈。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大量引进和新世纪之初景观设计师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之一,在建筑理论、园林设计和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基于专业视角的对景观美学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如吴家骅着《景观形态学:景观美学比较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等著述。而在美学文艺学界,伴随着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后工业时代人类生存问题的热烈讨论和逐步展开,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等概念也活跃在人文学术的视野中,成为美学文论界关注的话题。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目前国内为数有限的一些专着使用了“景观美学”或“景观美”这个名称,如王长俊着《景观美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王旭晓编著《造化钟神秀:景观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杜卫在《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有关景观美育的论述等。此外,在时尚旅游杂志等大众传媒领域,审美意义上的“景观”一词也频繁见诸版面,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推出了“选美中国”特辑和“景观大道”珍藏版,对于景观文化和景观审美的关注可谓偏好有加。

    但是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可以发现,面对“景观”一词,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时“景观”一词的使用几近随意。其实在文化学、社会学、旅游学、林学、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等学科都有一套出于本学科知识谱系的对于“景观”的认知话语,而在美学文艺学领域,常见的做法是往往将“景”和“观”拆开来理解,犹如中国古典文论中将“情”和“景”拆开来作一种二元对立统一式的理解一样,其实这是一种带惯性的文论思维模式,容易拘于字面意义的限定而忽略其更深层次的人居文化内涵,从而将景观美学的研究对像和旅游美学混淆起来。严格意义上的“景观”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我们可以从英语、日译汉语和汉语三个语境来梳理一番,在英语中,“landscape(景观)”的古英语形式如Landscipe、Landskipe、Landscaef等和其古日尔曼语系的同源词如古高地德语Lantscaf、古挪威语Landskapr、中古荷兰语Landscap等表示的含义是接近的,都与土地乡间地域地区或区域等相关,而与自然风景或景色无关。在汉语中,作为最为流行landscape的译名“景观”,其词义也是非常暧昧和复杂的。据认为,景观这个日语汉字词汇是由日本植物学者三好学博士于明治35年(公元1902年)前后作为对德语“Landschaft”的译语而创造的,最初作为“植物景”的含义得以广泛使用,后来被陆续引入地理学和都市社会学领域。而中国学者的著作中首次出现“景观”一词,是在1930年由中国景观学科的先驱陈植先生在其著作《观赏树木》的参考书目日文部分列有三好学的《日文植物景观》。后来陈植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造园学概论》中有两处使用了“景观”的词汇。其时的景观一词已有“景色”、“景致”和“景物”等意思4.而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景观学(简称LA学科)概念时,是有其特定的内涵。这里需要提及到“景观学”的概念,所谓景观学(Landscape Studies) 是一门建立在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基础上,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总目标,以环境、生态、地理、农、林、心理、社会、游憩、哲学、艺术等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为基础,以规划设计为核心,面向人类聚居环境创造建设、保护管理和人文建设的学科专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综合性的现代学科5.自100多年前在国际上出现第一个独立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来,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都逐渐建立起成熟的景观教育体系,成立了景观教育(师)组织,负责制订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评估办法,有专门的评估机构,并形成了一批有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国际景观教育组织。我国引进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只是最近10多年的事。而引进国门不久的景观学科理论和传统的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在“正名”的问题上也一直存在着分歧。在此,我们无意把景观美学概念狭隘地理解为景观学美学,但我们也不能无视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中方兴未艾的现实。现代景观设计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和保护自然生态的新的重要环保手段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景观美学的研究重心不宜过于宽泛,把山岳河流湖泊草原湿地的审美研究悉数收入囊中,也不能只是停留在主要研究体现士大夫审美趣味或中世纪贵族鉴赏心态的古典园林的层面上,而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当代各类景观建筑实物和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景观设计、景观规划思想的美学品格。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深入,景观学科和景观教育体系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景观建筑点缀我们的生活,它们在协调土地和人的关系,营造和谐诗意的人居空间中发挥积极作用,对此我们应该运用美学的眼光给予认真研究。可以说,景观美学是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具象化和人居化,是建筑美学的延伸和拓展。预期在不远的将来,和人居环境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景观美学研究完全可以成为和建筑美学、影视美学、工艺设计美学并列的重要艺术部门美学分支。

    二、正确处理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与其他相关学科建设的关系

    中国的景观美学从诞生之初起除了概念定义上的语焉不详和学科归属上的困惑之外,还因为景观科学本身就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和传统的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以及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正确处理好景观美学理论建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是与古典园林美学的关系问题。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历史悠久的造园技巧与艺术,而且在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日本与英、法等国的造园艺术有过较为频繁和密切的交流与影响。6 面对丰厚的中外古典园林艺术的遗产和东西方园林艺术的交流历史,今天的景观美学研究具有广阔的继承和开拓的空间。一方面,可以从传统的造园理念,特别是古典园林美学中的自然观上获得启迪。如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中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7;日本园林更加抽像和写意,尤其是“枯山水”更专注于所谓永恒;法国园林受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影响,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英国自然风景园林受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美学启发,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排斥人为之物,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肯特甚至认为“自然讨厌直线”8.但由于过于排斥人工痕迹,因之细部也较为粗糙,园林空间也略显空洞与单调,以致于钱伯斯曾批评它“与普通的旷野几无区别,完全粗俗地抄袭自然”9.以上古典园林中的自然观,无论是强调师法自然,还是高于自然,其本质都是强调对“自然”的处理,差异之处,仅在于艺术处理手法的侧重点不同,从而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园林艺术形态,这对于现代景观的设计与规划的美学思考无疑是值得珍视并继承的历史的观念与实践。另一方面,现代园林景观还需要在扬弃古典园林自然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开拓。这种拓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由“摹仿”自然,向生态自然拓展。如美国宾州大学园林学教授迈克?哈格(lan McHarg)早在1965年就在其经典名著《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中,就提出了综合性的生态规划思想;另一个拓展,是静态自然向动态自然的拓展,即现代景观设计,开始将景观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设计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画景色。有意识接纳相关自然因素的介入,力图将自然的演变和发展的进程,纳入到开放的景观美学的体系之中。典型的例子如20世纪90年代荷兰的WEST8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鹿特丹海堰旁的贝壳景观工程。此外,现代景观在功能定位上,也不同于古典园林以宫廷贵族和少数文人士大夫为主要服务对象,主要的功能只是围绕他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理需求展开,而是更多考虑大众的多元需求和开放式空间中的种种行为现象,充分运用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学科方法来为大众“量身定做”现代园林景观。总之,现代景观美学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美学成就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与自由,艺术手法亦有很大的创新。

    其次是与建筑美学的关系问题。这里首先涉及到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问题。在米歇尔?柯南看来,“通过景观作品实现的意图,在景观再美化的阶段显现自身。此时,创造者和大自然的结合更像是一种对话而不是一种先在的造型律令。与艺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景观创造是长久的、一系列的交流过程,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却被艺术家们自己忽略了:建筑基于对人类意志自由的肯定,它确定了空间对时间的优先权。景观设计艺术通过自然意志与人类创造性想像之间的重新对话,对现有的场所进行重塑。在不断显现出来的变动中,自然总是会打上人类曾在此生活过、参观过和工作过的新烙印”十。当我们不断感叹建筑文化对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历史风貌的巨大改观时,不妨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文艺复兴以来主宰着建筑设计和园林与景观设计的、片面追求艺术作品的统一性的经典思维方式,反思一下欧洲传统的艺术观,即认为高尚的艺术品味标准是由上层社会来决定的习惯思维。新时代的景观设计在相当程度上要实现一种建筑文化领域中很难实现的突围,这种景观美学将不拘泥于特定的等级品味,而是向不同使用人群诉说;其美学价值也必须通过使用者的互动来实现。这种景观美学理念下的创作视角会兼顾不同人群的兴趣。这一景观美学的创作视角和思维方式符合当今全球化和多文化社会的需要,将对全世界范围内关注当代社会中自然观的文化多样性的人们有重大的启发。此外,和建筑评论不同,景观评论的所有诗意源于生物与能量的动态运作,即与自然的诗意交融,这种动态活动将超越一切人类艺术或工程创造的界限。如当代中国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景观美学问题就值得充分重视,如何创造性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的独创性和与场所的对话性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若干施展景观艺术才华的舞台。新的景观思维方式与当代中国问题的结合,可以预期产生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美学。

    此外,在景观美学理论建构中辨析和处理好与旅游美学、生态环境美学和地理科学的关系,加强对国外景观文化和景观设计思想的译介和消化吸收,都是促进中国本土景观美学思想逐步走向成熟的有效方式。

    三、景观美学的基本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建设

    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应该始终体现功能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既是从景观设计与规划艺术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的要求,也是适应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一)功能性原则。毫无疑问,景观设计与规划,首先是科学,然后才是艺术,美学。在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指出景观美学中功能性因素的重要性。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优劣,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是其是否首先解决了功能的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等。景观规划的使用功能存在于各类景观设施自身,它直接向人提供便利、安全、保护、信息等服务。它是景观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因此也是第一功能?……有时我们往往过于偏重景观形式的新异怪诞、色彩的眩目夸张和某些象征意义含混的符号构成,而忽略了其技术含量和对功能的合理诠释;人们容易把某种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甚至不无浪漫、理想主义的设计理念寄托在形式之上,而忽略了功能的完美和景观对人的良好服务才是美的真正源头。事实上,形式也只有和功能密切结合,才具有理性的根基。城市景观的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也只有在功能与形式的相互协调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艺术性原则。卡尔普纳认为,艺术不能提供任何知识层面的意义(Intellectual meaning),艺术只以美为对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对景观规划的美学评价,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至于附着在景观规划之上的时代精神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色,往往蕴涵在我们对形式—观念提出的新的解读之中,而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能用替代景观规划设计的权利意志,先入为主的所谓某某文化的特征、风格、功能来束缚甚至窒息了富于想像和创造力的景观设计。如期不然,往往会导致设计的呆板和思维的僵化,所创造出来的景观可能是既流于形式的空洞化又缺乏精神蕴涵的败笔。如在有“中国角”之称的武汉南岸嘴地区的景观规划的招标方案的评审中就体现出这一原则。武汉南岸嘴地区位于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北邻汉口,东望武昌,南枕龟山,西接月湖,作为武汉山轴水系的交点,是武汉特大城市自然景观的中心。为了将南岸嘴地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滨水特色的市民文化活动中心、旅游观光中心和城市景观中心,塑造武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标志性景观,武汉市邀请了荷兰、澳大利亚、日本、德国、香港和内地等9家海内外知名的景观设计机构的参与规划竞赛,并对提交的11个创意方案进行了两轮评审。在这些方案中,有两个选用了塔的造型,两个用了“白云黄鹤”造型,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在这些古典的塔式、白云黄鹤式、黄鹤展翅式、万众一心式的造型中无一例外地都被贴上了诸如历史、传统、楚文化、时代精神等标签,而这种将传统文化泛化成一种大众文化的叫嚣工具的做法,则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在作为“卖点”和炫耀的存在中消失了原有的深刻内涵。虽然任何一个景观设计,尤其是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必然要涉及特定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等要素,但一味固守这些原则的定律,无疑会扼杀艺术的创意和美学的精神。一个真正优秀的景观设计,要体现出继承传统和尊重文化内涵的品位并非简单机械套用传统的躯壳那样肤浅。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与规划,各种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都可以作为要素“从属于自己”,而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造、更新、发掘出新的艺术意蕴也正是景观设计与规划美学走向成熟和深刻的必由之路。

    (三)生态性原则。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一个焦点问题。在景观设计中,环保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亲和及绿化等方面。西方的绿色研究(Green Studies)提倡市内的绿色景观与室外的自然融合,内外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而景观,则是对自然的改善和提升。如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的许多景观都是没有基座的,与地面直接接触,好像建筑物是从地面直接“生长”出来的。这些生态景观设计正如布鲁诺?赛维所描叙的那样,景观规划“一方面将取代拥挤的、污染严重的、混乱的、充满凶杀的城市,另一方面也将代替荒凉的、未开化的山林。”它带给人的不是一时的视觉刺激,而是长久的精神愉悦,具有持续不断富于创造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原则还应该体现在节约上。现代建筑对能源的巨大消耗以及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所引发的生态问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景观建筑中某些富于象征意味的视觉形象,在看似简洁、明快的景观造型背后,往往要付出比传统的繁文缛节式的造型更加昂贵的代价。英国人Hackett曾指出:“在针对景观规划这样大面积地区的规划领域,日益注重对生态学基础的需要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实,但接受生态学原则是一回事,而将其付诸实践又是一回事。”在当今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化扩张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的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的诸多弊端,如何协调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与规划与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此,俞孔坚博士的“反规划”思想值得重视,其对于国际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城市美化运动”和中国当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小农意识和“暴发户”心理所走入的某些景观设计与规划的歧途都有较为清醒和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整套建立土地与人居相互融洽,努力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景观规划的思路。

    此外,设计适度性原则、文化传承性原则、地域化原则等也均是在当代审美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城市文化建设实践的有机体中多层次、多方位、动态地提升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水平和现实审美价值的题中之意。在对美的本质认识上,当我们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禁锢,强调美是生成的,不是现成的。同样对于景观美学的认识也应该是开放的和不断拓展的,景观美学的理论建构将在进一步明确自身的逻辑起点,广泛吸纳和综合相关学科知识视野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伴随着城市文明建设的步伐不断丰富与完善。

    msg:【单页阅读】模式仅供网站【注册会员】使用!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三、挪威游记——散落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人间天堂

    拨开北角山妖居住的浓雾,迎着沃尔令斯瀑布飞溅的水花,穿过宁静澄清的吕瑟峡湾,这个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的狭长国度带着它独有的静谧与神秘将我们揽入蜿蜒的“臂弯”。

    在奥斯陆机场入境时,玻璃窗后的工作人员提了一个问题:“你对挪威最直观的印象?”峡湾,不容置疑,在这个海岸线漫长的国家,无数峡湾纵横捭阖。

    这条“通往北方之路”显得漫长曲折,或许正是这样的地貌造就了挪威人外冷内热的性格和特立独行的音乐元素,既有重金属又不乏空灵之声。

    通过这些天与挪威的亲密接触,感觉这里的风光比预期的美,物价比想象的贵,电动车比国内要多得多。挪威的官方语言为挪威语,面对这种印欧语系的陌生语言,我们在填写违章罚款单的时候饱受其苦。

    不过挪威人普遍很友善,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都愿意施以援手。感觉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较悠闲和富足,一个漂亮的花园似乎是住户的标配,街上的车辆也大都以德系为主,不论大小都喜欢装一个拖车钩。因为似乎他们有房车、摩托、马匹甚至游艇等等,随时说拖走就拖走。

    气候: 挪威本土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斯瓦尔巴群岛、扬马延岛属苔原气候,奥斯陆平均气温7℃。

    四大峡湾: 松恩峡湾、吕瑟峡湾、哈当厄尔峡湾、盖朗厄尔峡湾。当然除了这四大最著名的峡湾以外,还有作为松恩峡湾支流的纳柔依峡湾、艾于兰峡湾等,这其间伴随着瀑布、冰川和山路,景色奇幻。

    抵达奥斯陆的第一天,我们就马不停蹄地提车赶往475km外的斯塔万格,因为这里是布道石的所在地。布道石、恶魔之舌和奇迹石算得上挪威峡湾游的标志。604米高的布道石是一块直插入峡湾的悬崖断壁,你可以选择坐船从吕瑟峡湾中欣赏,也可以花上5小时攀爬而上。

    崇山峻岭间,垂直落差巨大、顶部约25平方米的平台是勇敢者的标志。沿着红色的T字标志,大概经过3.8km的手脚并用,我们终于抵达可以俯瞰吕瑟峡湾的布道石。当山风裹挟着峡湾的气息拂过脸颊的时候,忍不住伸开双臂任由清风从指间划过,这一瞬一切疲惫和烦恼都忘诸脑后。你看,自然会给热爱它和不惧艰险的人特别的馈赠。

    布道石是吕瑟峡湾最著名的 旅游 景点,全年开放。但由于冬季气温低,山上会有积雪,爬山的难度大大增加,所以建议大家在每年的5月~10月前往。

    如何去往布道石: 夏季从斯塔万格码头(Fiskepiren Ferry Terminal)乘坐游轮,然后乘坐大巴到登山路线的起点处,单程1个半小时左右。船票和车票共250克朗,可以在船上直接购买往返车船票,也可分开购买。

    除了布道石,奇迹石和恶魔之舌也是徒步登山爱好者的天堂,位于哈当厄尔峡湾的恶魔之舌是一块凌空出世的巨大岩石。鉴于挪威的象征是面丑心善的山妖,这块海平面上1000多米的巨大岩石平坦细长,如同山妖伸出的巨舌一般,故而得名。

    如果天气晴朗,站在恶魔之舌上即可将哈当厄尔峡湾尽收眼底,从图斯达尔(Tyssedal)出发来回恶魔之舌需要10小时,强度偏大,所以这条绝美但崎岖的徒步线路并不适合所有人。

    租车: 可以通过网站在线订车、亲自到租车点办理租车手续,但我们建议您提前预订,尤其是旺季时段。需要持有一年以上居住国颁发的完整有效的驾驶执照或国际驾驶执照。租用7天的费用大约为:小型车2800克朗,中型车3000克朗,大型车3700克朗。AVIS也提供GPS的租赁,费用可以通过信用卡或借记卡支付。挪威境内汽油价格95#为14.35克朗/升,柴油为13.75克朗/升。(挪威克朗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0.78,数据仅供参考,更新时间为2015.8.23)

    停车:挪威停车费用比较高,大部分停车场需要自觉去机器上缴费,预估你的停车时长,然后切记将缴费单放在车辆风挡玻璃处。我们就因为一次疏忽被罚款670克朗……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挪威这样的灵秀胜地自然少不了闻名遐迩的瀑布景观。我们挪威之旅的第一站就是登船游历吕瑟峡湾,挪威的瀑布又不尽相同,如果你留心观察,大部分明信片上的景致都是在Vøringsfossen沃尔令斯瀑布附近拍摄,在这里可以轻松俯瞰整个峡谷及瀑布。

    而山顶的Fossli Hotel酒店是一幢19世纪末期风格的红色建筑,俯瞰Måbø马博谷,毗邻Vøringsfossen沃尔令斯瀑布。这里曾是挪威音乐家Edvard Grieg在一八七几年创作《清晨》的地方,此后Grieg也常常回到Fossli寻找灵感,他的很多著作都在此完成。

    所以,当我们在酒店的餐厅用午餐时,午后阳光下那架斑驳的白色钢琴格外耀眼,以音乐得名的Fossli Hotel也是哈当厄尔音乐节的举办地,届时或许白色钢琴旁会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旋律和音符将是他们永恒的话题吧。

    而始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Låtefoss瀑布,它距离Odda奥达市约15km,途中经过Sandvevatnet湖。这座就位于13号公路旁的双子瀑布气势恢宏,从公路一侧喷薄而下,如果你站在公路旁拍照不出一分钟全身都会被水雾笼罩。

    国家风景线公路: 值得一提的是,双子瀑布也是国家风景线公路Hardanger哈当厄尔公路南端的起点。

    挪威共有多条国家风景线公路:Lofoten罗弗敦国家 旅游 路线、Helgeland海格兰德国家 旅游 路线、Atlanterhavsveien大西洋之路、Rondane龙达讷国家 旅游 路线、Strynefjell古老的斯特林山路、Sognefjellveien松恩山路、Hardanger哈当厄尔国家 旅游 路线。花型图标是它们共同的标志。

    如果徜徉在峡湾游轮上,你除了可以点一杯咖啡,还可以仔细研究一下手里的地图,因为挪威的国土呈南北狭长造型,四个最著名的峡湾自北向南依次排列在西南部。最北部的是盖朗厄尔峡湾,它也是瀑布群最众多的一个峡湾,像它的名字一样是挪威峡湾中最神秘的。狭长的峡湾中,瀑布沿陡峭的崖壁倾泻而下,而著名的“新郎的面纱”、“七姊妹”和“套装瀑布”都位于盖朗厄尔峡湾中。山顶是盖朗厄尔村,除了1842年修建的盖朗厄尔峡湾教堂,福里达尔斯尤威展望台也是摄影爱好者们的必经之处。

    再向南便是松恩峡湾,松恩峡湾是向内陆延伸最多的峡湾,由西海岸向东延伸204km,作为世界上最深的峡湾,松恩峡湾保留着挪威最原始的景致。峡湾中有5座古老的木板教堂,其中波尔昆木制教堂(Borgund Stave Church)被保存的最为完整。还有位于松恩峡湾支流的艾于兰峡湾中,一座1147年建造的只有40个座位的文德雷达尔木板教堂,也堪称斯堪的纳维亚最小的教堂。

    再向南则是哈当厄尔峡湾,全长179km的哈当厄尔峡湾地势较为平缓,位于挪威西部中心地区的霍达兰郡,是世界第三长的峡湾。临近卑尔根市的哈当厄尔峡湾由于较为平缓两侧植被茂盛,显得格外诗情画意。

    在挪威,国家风景线公路尽管景色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多弯。并且挪威人民普遍车速不慢,尽管弯中竖立着速度警示牌,但迎面呼啸而至的重卡和在弯中“贴地飞行”的摩托车骑士们会让你感到这些速度警示牌作用甚微。不过,挪威司机驾驶非常文明,在道路上从不借道逆行,超车、并线都规范地使用转向灯,在公路上也很少会听到按喇叭的声音,挪威行车要求白天也要开启大灯。

    游览挪威的路,首先要看挪威最美、最陡峭的高山铁路。弗洛姆铁路,起点在海拔2米的Flam弗洛姆小镇,搭乘它将带你到达海拔866米的Myrdal米达尔小镇,是世界最陡峭的标准规格铁路线之一。始建于1923年,历时20年的弗洛姆铁路有80%路段建在55°坡度的山坡上。

    63号公路是以老鹰著名,那么说到挪威的64号公路,是不是就不必我过多赘述了。全长8.27km的大西洋海滨公路作为挪威64号公路的一部分,也位列挪威国家风景线公路之一。

    大西洋之路呈‘之’字形延展,由12座低桥和4个观景台组成。Hustadvika胡斯达维卡是其中一个小岛,平日无奇但当飓风来袭的时候,惊涛骇浪令人叹为观止。

    而由于我们来访的时间正值夏季,所以无缘巨浪,只有两位靓丽可人的挪威姑娘手举“Atlantic Road”的纸牌子求搭车。

    其中有一座名为cantilever bridge斯多塞海峡大桥的悬臂梁桥,因设计师的大胆设计,利用视觉错觉将桥身拧成一定角度,当车开上桥面后,感觉已是“死路一条”不过这完全要看拍摄角度的拿捏。所以如果你还没有亲自来过,不要被网上震撼的摄影作品所迷惑,不然当你真的站在桥头时,很有可能会失望。

    大西洋之路全长8.69km,呈“之”字形,这条公路蜿蜒穿梭于岛屿和礁石之间,这里也是垂钓的好地方。作为克里斯蒂安松和比德之间64号公路的一段,大西洋之路上的车流量竟然是全挪威最大的。不过据挪威外交部称,大西洋海滨公路所经过的地区秋天易受飓风侵袭,施工队伍在建造这条公路期间就曾遭遇12次飓风袭击,所以除非你是经验老到的老司机,我们不推荐你秋季前往。

    最后我们旅程的终点是回到奥斯陆,参加这里八月正如火如荼举办的OSLO JAZZ FESTIVAL。在爵士音乐节的现场,我们静静欣赏STEVE KUHN的演奏,台上的四位成员年纪相加甚至超过300岁,但娴熟的技艺和享受音乐的心灵却令他们依旧神采奕奕。

    “技术是爵士最重要的美感之一,当力度与旋律达到平衡,你会为台上的乐手莫名兴奋,爵士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其实奥斯陆全年举办各种音乐节活动。OYA音乐节、炼狱节、奥斯陆爵士音乐节、挪威森林音乐节和奥斯陆室内音乐节,这也是众多世界级音乐家和成千上万歌迷来奥斯陆的原因。”

    关于奥斯陆: 作为挪威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奥斯陆毗邻奥斯陆峡湾,背靠霍尔门科伦山,得名“上帝的山谷”。它有浓郁的中世纪色彩,又具有独特的北欧风光,是兼具城市风光和自然风景的城市。建于19世纪的皇宫,在夏季对旅客开放。要参观皇宫内部必须参加约1小时的讲解团,讲解团门票可在Narvesen或7-11买到。每天13:30,可观看卫兵换岗仪式(Changing of the Guards)。其次,诺贝尔和平中心和奥斯陆市政厅也值得参观,前者票价成人90挪威克朗、学生60挪威克朗,后者免费。最后,我们参观的唱片封面展就是在奥斯陆国家美术馆,票价成人50克朗、学生30克朗。除此之外,位于中央火车站旁的卡尔·约翰斯大道是奥斯陆最主要的商业街,纪念品商店、各种著名品牌商店、咖啡厅及餐馆一应俱全。

    音乐节: 奥斯陆简直就是音乐的天堂,7月上旬在康斯贝尔格举办爵士音乐节,7月下旬在莫尔德举办国际爵士音乐节,8月上旬奥斯陆爵士音乐节,在复活节期间还举办沃萨爵士音乐节。8月中旬在豪格森的斯尔达举行的挪威国际传统爵士音乐节则主要注重传统爵士音乐。我们此次参加的奥斯陆爵士音乐节创办于1984年,是目前北欧重要的音乐节之一。同时,挪威还举办一些出色的室内音乐节:斯塔万格郡里瑟市和奥斯陆的夏季音乐节,勒罗斯的冬季室内音乐节,此外,特隆海姆的室内音乐节也是一次国际室内音乐比赛。

    本文作者:YueYue

    四、斯堪底纳维亚现代设计风格的形成和特点?

    斯堪的纳维亚永远给人清新自在、与世无争的感觉。这种风格的家居自然也保持同样的调子。蓝色象征洁净的海,白色则是北欧半岛冰天雪地的符号。蓝和白的色彩组合,是永恒的经典。白色混油家具,线条简单利落,兼顾装饰和实用的效果。沙发宽大、柔软,坐上去很舒服。墙壁上,靠包上,花朵图案的加入,让居室更加温馨,当然你也可以用条纹图案来强调北欧风格执着的特点。整个房间安静、轻柔,搭配简单,不会出任何错误。叶子图案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典型元素,在配饰方面可以尽情选择使用。

    就风格而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是功能主义的,但又不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严格和教条。几何形式被柔化了,边角被光顺成S形曲线或波浪线,常常被描述为“有机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气。

    早在1900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同时也标志着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从地方性的隔离状态激烈地转变到面对国际性竞争。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

    始,设计师和厂家就在积极为192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做准备。在这次博览会中,瑞典玻璃制品取得了很大成功,获得了多块金牌,并打进了美国市场。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的工

    业设计,由汉宁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设计的照明灯具在博览会上获好评,被认为是该届博览会上惟一堪与柯布西埃的“新精神馆”相媲美的优秀作品,并获得了金牌

    。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了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图1),至今畅销不衰。这类灯具具有极高的美学质量,它是来自于照明的科学原理,而不是由于附加的装饰,因而使用效果非常

    好,这正体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工业设计的特色。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包豪斯所推崇的功能主义也影响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其中瑞典受到的影响最大,因为瑞典相对来说工业较发达。受到包豪斯启发的一些最富成果和艺

    术性的思想体现在1930年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博览会之中,这标志着功能主义在斯堪的纳维亚的突破。这次展览是由瑞典工艺协会主办的,它成了现代主义的国际性广告,标准化、

    合理化和实用性被应用到建筑和设计中,改变了先前国际博览会炫耀和虚饰的惯例。在这次展览中,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戏剧般地体现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揭示了一种革命性的设

    计哲学,特别强调居住建筑和装修,反映出对于实用、卫生和灵活性的关注。展出的家具和日用品都十分简洁而轻巧,向世人展出了瑞典富于个性的现代主义。

    20世纪30年代还有两位在斯堪的纳维亚很有影响的设计师,一位是丹麦的克林特,另一位是芬兰的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克林特并不标榜自己是功能主义者,但他早

    期对于设计的研究关注于标准化、模数结构和实际功能要求,而不是风格上的自我表现。他十分尊重材料本身的特点和手工艺传统,并善于吸收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阶段的精华。

    他设计的椅子能满足用户在实用上和美学上的需要(图3,4)。通过采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不着色的皮革和素色织物,他创造了一种接近自然的设计语汇,成了斯堪的纳维亚

    风格的重要特点。克林特在20世纪30年代重新设计了一把折叠椅和一把躺椅,两者都是经典性的作品。

    在芬兰,阿尔托以用工业化生产方法来制造低成本但设计精良的家具而著称。特别有创见的是他利用薄而坚硬但又能热弯成型的胶合板来生产轻巧、舒适、紧凑的现代家具。他于

    1928年设计的扶手椅是采用胶合板和弯木制成的,轻巧而适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点,既优美雅致而又毫不牺牲其舒适性(图5、6)。阿尔托的其它家具设计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实际上,斯堪的纳维亚的功能主义可以在阿尔托的作品中看得最清楚,他所爱好的有机材料不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温馨、人文的情调,而且也有助于降低成本,因为木材在芬兰

    是取之不尽的。阿尔托也长于玻璃制品设计,他在1937年设计的花瓶采用了有机形态的造型,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他的祖国的湖泊边界线。他的设计还在英国、美国有较大影响,这

    推动了国际家具设计的“软”趋势,并预示着20世纪50年代的“有机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以上就是关于20世纪初挪威景观设计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武汉小学招生简章(武汉小学招生简章2022)

    杭州桃源板块后期潜力(杭州桃源板块2021发展)

    艺人新媒体指数排行榜(艺人新媒体指数排行榜2021)

    冰淇淋包装设计案例分享(冰淇淋包装设计手绘扁平插画包装)

    微信视频号怎么看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