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湿地土壤改良(景观设计湿地土壤改良方法)
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观设计湿地土壤改良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录列表:
一、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哪些
土壤改良的方法有加入颗粒土、酸化土壤、补充有机肥。
1、加入颗粒土:如果土壤的排水性和透气性都不强,可以往土壤里面加入适量的颗粒土。施加时要注意比例不能太大,颗粒土可以加水混合后搅拌均匀再添加到土壤里面,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通透性,还有利于根部的呼吸和生长,同时还能避免积水淹根,降低植株烂根的情况。
2、酸化土壤:由于很多植物都比较喜欢酸性的生长环境,但如果土壤呈现出碱性,就一定要给它进行酸化。可以用矾肥水或硫酸亚铁溶液浇灌土壤,或者在进行盆土配制时,加入适量的腐叶土,也可以让土壤变为酸性。
3、补充有机肥:如果土壤的肥力明显不足时,可以通过补充有机肥的方式来进行改良。比如将腐熟的肥料土壤充分混合后,将其撒在需要改良的土壤表面,然后再将其深翻到土里。如果是盆栽可以直接铺在盆底,这样能够持续地为植株提供养分。
什么是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是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土壤中能直接或经转化后被植物根系吸收的矿质营养成分。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钼、锌、锰、铜和氯等13种元素。
养分的分类为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自然土壤中,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水和地下水。在耕作土壤中,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根据植物对营养元素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分为速效性养分和迟效性养分。
二、土壤质地的改良与利用措施有哪些?
土壤结构改良是通过施用天然土壤改良剂(如腐殖酸类、纤维素类、沼渣等)和人工土壤改良剂(如聚乙烯醇、聚丙烯腈等)来促进土壤团粒的形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和固定表土,保护土壤耕层,防止水土流失。
盐碱地改良,主要是通过脱盐剂技术盐碱土区旱田的井灌技术、生物改良技术进行土壤改良。[1]
酸化土壤改良是控制废气二氧化碳的排放,制止酸雨发展或对已经酸化的土壤添加碳酸钠、硝石灰等土壤改良剂来改善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采用免耕技术、深松技术来解决由于耕作方法不当造成的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
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是采取生物措施和改良措施将土壤中的重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的可收割部分或向受污染的土壤投放改良剂,使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作用。
三、湿地公园对空气环境主要吸收什么污染
1 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公园是利用自然湿地或具有典型特征的场地,以生态环境的修复以及地域化湿地景观的营建为目标,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生态过程进行规划与设计,形成建有物种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以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对湿地的一种保护、开发利用的合理模式。 城市湿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除了自然生态系统,还要与城市环境相适应。建立城市湿地公园是维持城市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根据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形成过程,国外对湿地公园的研究一般分为自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大类。一类主要是对未遭到破坏或者破坏很小的天然湿地上划分一定的范围,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开展科研教育和生态旅游,主要研宄湿地的水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管理和经济政策。另一类主要是对人工湿地的研宄。目前对人工湿地的研宄主要是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建设,恢复自然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基本功能,研宄方向主要集中在湿地功能的分类、污水处理和水的循环利用、城市功能完善、湿地景观设计和生态重建。
2 中国湿地公园现存问题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场所。然而,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湿地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城市湿地在近几年内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生态功能恶化,湿地面积与数量大幅下降。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体的污染与富营养化
城市工业、农业、生活废水流入自然水体,进入城市湿地系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及湿地生境的恶化,抑制了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生活污水和化肥流失进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种类单一,引起藻类爆发性生长,从而使整个湿地生境恶化。
2.2 城市围垦开发
城市扩张导致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湿地生境连续性被破坏。同时,人口増长造成城市用水大量増加,湿地水源供应减少,湿地退化加速。围海造田、城市建设等开发方式,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境破碎化程度増加。
2.3 生物入侵
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本土物种灭绝。人为因素造成的物种入侵成为威胁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境环境的重要因素。例如曾经作为饲料、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水葫芦,如今己成为入侵物种,遍布水面, 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3 湿地公园生境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可采取的湿地设计策略包括:湿地的生境设计和湿地物种恢复。湿地生境设计包括湿地水环境和基底的恢复,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恢复退化的湿地生境。湿地物种的恢复包括乡土湿地植物群落的恢复及湿地动物栖息地的构建。
3.1 湿地的生境设计
湿地生境的恢复包括基低和水环境的恢复。基底恢复主要通过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维护基底的稳定性;水环境恢复包括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
针对湿地严重的栖息地破碎化的生态恢复目标之一是将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被扰乱之前的状态,并尊重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组成。结合干预的恢复手段通常包括缓解造成栖息地退化的破坏因素以及重新建立关键的生态系统组成(陆生植物等)。例如,湿地恢复主要包括控制排水和挖掘, 种植关键的湿地植物物种。这种强调恢复组团植物要素的方式是大多数修复工程的典型手法。要成功地重建湿地生物多样性,就必须在植被修复的基础上,注重恢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西溪湿地公园是目前国内第一个集城市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其自然地形为低洼水网平原,由于长期过度开发利用,己失去了纯自然湿地景观,除少数废弃农田自然恢复形成的湿地环境外,大部分为田间杂草群落。人工鱼塘与河流、湖泊、场地中鱼塘、湖面、河道、塘基、 渚构成次生湿地景观。
西溪湿地的生境恢复设计中,通过河道清淤、植物物种修复、驳岸生态化改造等措施,对场地的水环境、土壤、动植物资源及历史文化进行保护和恢复。尊重现状植被的形态,体现西溪特有的植物群落景观。坚持多样化、自然化和本土化的原则,选用本土植物。湿地植物群落要兼顾生物多样性和景观效果。对于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保持其自然演替的状态;对于被破坏的区域,在西溪湿地植被现状群落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及造景要求进行合理配植。植物物种的选择,应遵循自然湿地中稳定群落的物种组成比例,以形成自维持能力好的生态系统。注重群落的优势种,抓住关键,按照自然规律配置主要植物,带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
具体恢复措施主要包括:
1)污染源的处理
生活污水及鱼塘废水是主要污染源。通过迁移人口、退耕还林还草、周边外源性污水做截流处理。为湿地公园的景观打造创造良好的基础。
2)地形改造,建立缓坡,营造多样的湿地环境
西溪湿地大多数堤岸较陡,环境相对单一,不利于植被的固着和动物的栖息。将部分陡峭堤岸改造成缓坡,増加水路过渡带宽度,允许不同植被带的植物群落过渡,为丰富的湿地植物群落提供可能,进而为湿地动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3)水塘改造
浅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合适野生的生物栖息,将原有的深水塘改造成不同深度的浅塘。在湿地植物景观规划中,保留和营造典型的湿地特征地域,以营造种类丰的湿地植被群落,増加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4)保留枯木
枯木除了作为景观要素外,也是湿地鸟类的停歇处。从生态上来说,死去的树木可以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
5)模仿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
西溪湿地属于亚热带湿地,分为草本湿地、水域植被,包括高草湿地型、低草湿地型、浅水湿地型。营建时遵循相似地域湿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比例进行配植。初期设计较多的物种在演替后,群落中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结构更加稳定。
西溪湿地的生境恢复是国内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在营造过程中,注重在区域水文、土壤、生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营造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多样化的环境。在植物群落的生态结构上,从群落整体出发,强调对群落中关键物种的保留,在引入外来物种时须谨慎考虑,避免入侵物种的扩张。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最有效的途径是顺应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营建顶级群落,可使湿地生态系统尽快达到稳定状态,这对城市湿地公园生境的恢复重建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大诺特里乡村花园(Great Notley Garden Village,south-east England, UK)坐落于英格兰东南的 Braintree附近,这里曾经是农田。Great Notley Garden Village人工湿地设计提供了一种利用植物处理地表径流污染的生态方法。它是由乡村公共置业(Countryside Properties)设计的,包括一个乡村公园和一个观赏池塘,湿地和周边的树林和草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成为了一个当地居民休 闲娱乐的中心区域。对湿地和旁边的休闲池塘的设计旨在修复生态系统以及作为一个平衡池塘来储 存地表径流,并以一定的流速排入市政排水系统。
为了将渗透量降到最低,芦苇种植床由不透水的砾石粘土构成,设计小于等于1%的排水坡度以帮助水排入种植床。从进水口排入的水流经过两个沉淀沟,使固体悬浮物沉淀。
在150 mm厚的土层种植宽叶香蒲、水葱、黄菖蒲。表层土为原有的农耕土壤,有足够的养料供植物初始阶段生长。三角形的砾石区(构成了超过湿地面积三分之一的表面区域)从进水口下的沉淀沟开始种植了10000株芦苇,湿地的剩余部分在六个出水口前交替种植香蒲属、鸢尾属、荐草属植物。
水流会到达流水系统表面的土壤层。由于土壤的渗透系数比砾石低,表面径流将会成为这片种满宽叶香蒲和水葱的湿地的主要水源。最终径流会通过六个出水管进入休闲池塘,随后会通过一个狭窄的排水口进入河道。第一年投入使用后,调查数据显示改湿地可有效过滤地表径流中的重金属如:镉、铜、铅、锌等。为了保持湿地过滤重金属的能力,须每年对沉淀池进行清淤。
大诺特里乡村花园是修复湿地生境并利用湿地植物处理地表污染径流的经典案例。利用原有耕地土壤作为生境植物恢复的基底,利用地表径流为水生植物提供水源,建立具有净化作用的可持续湿地生态系统。
3.2 湿地的物种恢复
3.2.1 湿地植物景观修复及设计 湿地植物可以改善水质,为湿地生物供氧;同时增加湿地公园景观 层次。湿地植物主要有五大类型: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耐水湿乔灌木。湿地公园的设计中,应尽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复杂度,组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公园植物配植应结合生态和美学,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合理搭配,以保证其净化功能和景观效果。
3.2.2 空间维度植物配植(1)水平尺度植物配植结合自然群落结构,从水体向水岸植物群落依次为: 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
沿水岸方向的植物群落分布以片层的形式出现,水生植物群落结构较简单,统一片层内,相同的水深条件下,选用1〜2种植物,否则会一起种间竞争影响观赏效果。(2)垂直尺度植物配植水生植物垂直分化不明显,不同类型的植物对水深有相应的要求。湿生植物:0〜10 cm,挺水植物:5〜 50 cm,浮水植物:20〜50 cm,沉水植物:20〜200 cm。根据水深层次进行植物组合的搭配。
3.2.3 时间维度植物配植合理进行季相搭配,做到尽量延长观赏期。北方的湿地公园选择耐寒性强、 根系发达的湿地植物,芦苇、香蒲等,以保证冬季的湿地净化功能和景观效果。灌木柳等湿生灌木 也是很好的冬季植物。
3.2.4 湿地动物保护与恢复湿地动物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要素。动物处于生态链的较高层,需 要良好的生境来承载。湿地动物主要包括:湿地底栖类、湿地两栖类、湿地鱼类、湿地鸟类。湿地 动物群落的保护与恢复关键是栖息地,
鸟类是湿地中最活跃的动物,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才能够吸引鸟类栖息。鸟类栖息地生境主要包括:深水区、浅水区等。深水区适合游禽活动,浅水区栽植水生植物吸引涉禽繁殖。同时要保证湿地水质,通过水闸阻隔外界污染源。
其他湿地动物可以通过植物群落的打造,逐渐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供其栖息繁殖。
伦敦湿地中心(WWT London Wetland Center)位于伦敦市区西南部泰晤士河沿岸巴恩斯,占地约 4.4x105m2。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环伦敦的供水蓄水工程的出现,维多利亚水库面临废弃:水库由4个混凝土蓄水池构成,面积达56.6 hm2。在野禽及湿地基金会(The Wildfowl & Wetlands Trust)、泰晤士水务公司、伯克利地产的共同努力下,原废弃场地变成了一个复杂多样的湿地栖息地,包括一个环境教育中心和展示中心,吸引着每年250000国内外的游客来参观学习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
这些维多利亚水库曾经是越冬野禽的重要栖息地,在1974年被定义为特殊科学价值地点。凤头潜鸭和琵嘴鸭全国数量最多,其他种类如红头潜鸭和水鸭也达到一定数量。这个场地是英国斑头秋沙鸭主要的越冬地。由于过渡捕鱼及其他人类活动,越冬鸟类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数量下降。
伦敦湿地中心在废弃水库的基址上,进行湿地生境的修复重建:根据生境特征和水文特点,伦敦湿地中心分为6个区域(图2),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和3个单元:芦苇沼泽、季节性淹没草原和泥滩。设计的关键是精确的控制各个单元的水位,每个单元相对独立。提高原有混凝土细,保留水库原有水位,在每个单元构建泥墙、操作杆,使各栖息单元水位得以控制,不受季节水位变化的影响。
有约30 hm2的场地用于为众多湿地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包括特别是特色物种以及依靠泰晤士河谷迁徙的珍稀物种。
伦敦湿地公园在处理人与湿地野生动物的关系上是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典范。为了保证游客近距离的观测野生动物同时又不惊扰动物的生活,不破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公园梳理了人流活动,将公园进行合理分区规划。
伦敦湿地中心通过对人和水的统筹协调,将废弃水库变成了城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很好的平衡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在为野生动物提供不受打扰的栖息地同时,为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接触湿地的机会。
4 结语
城市湿地为城市景观的社会、生态、经济带来多重效益。城市湿地水资源管理的概念同样适用于城市其他水环境。这样的生态体系更具有灵活性,适合应对城市的各种挑战。绿色基础设施可以 与生态、社会、文化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支持城市的可持续与弹性发展。城市湿地设计是综合的设计,它需要兼顾生态保护、工程、景观设计等多学科交融,来修复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及创造城市中宜人的绿色开发空间。
四、耕地面积增加对湿地景观的影响?
考情分析
年份试卷
命题情景
命题规律
2019
Ⅲ卷
考查我国北方大棚造成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主要考查植被的生态功能、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危害及生态保护措施等
2018
Ⅰ卷
考查种子的保存条件及面临的安全威胁
Ⅱ卷
考查芦苇的生态功能
Ⅲ卷
考查洞庭湖区的“堑秋湖”活动对候鸟的影响
2017
Ⅰ卷
考查东北地区引入怪柳绿化造成的生态破坏
Ⅱ卷
考查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功能差异
Ⅲ卷
考查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湿度造成差异的原因
2016
Ⅲ卷
考查渔业资源枯竭的原因与保护
微专题知识体系
必备知识
一、森林
1.生态功能
(1)调节气候(蒸腾作用强,空气中水汽充足,云量多,湿度大,气候湿润,降水量多,降水季节变化小;气温年较差小)。
(2)美化环境。
(3)稳定大气成分。
(4)涵养水源(截留雨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和地下径流)。
(5)保持水土(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截留大气降水)。
(6)调节径流[雨季,下渗增强,地下水增多,雨季汇入河流的地表径流减少;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7)吸烟滞尘、净化空气(吸附大气的烟尘、吸收污染物质、释放出氧气)。
(8)繁衍物种,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9)防风固沙(森林的垂直结构越复杂,越有利于降低风速),保护农田——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记忆口诀——水气净美物尘沙。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等。
(2)人为原因: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调整农业结构,如原始植被改成经济型植被。
3.影响危害
使木材和林副产品短缺;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加剧;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湿地减少等。
4.治理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加强监测。
(3)严禁过度采伐森林和过度开垦。
(4)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计划开采,采育结合、调整林区经济结构;植树造林,建设人工林;建立缓冲区;鼓励保护性开发。
二、草场
1.生态功能
同森林。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火灾。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3.影响危害
导致气候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草场退化;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种类)减少;造成土地荒漠化,形成沙尘天气。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治理措施
(1)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监测管理。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过度放牧和开垦。
(3)实行禁牧、轮牧制度;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合理放牧,严禁滥牧、滥垦、滥挖;积极建设人工草场,建立饲料基地。
三、湿地
1.形成条件
(1)纬度高,或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地势低洼。
(3)来水丰富。
(4)多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2.生态功能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3.破坏原因——湿地萎缩、湿地污染
(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冰川退缩,水量减少。
(2)人为原因: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围海养殖,填海造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排水开荒、各种建设占用、植被破坏造成的土地荒漠化。
4.影响危害
气候恶化,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栖息地减少,食物来源减少,生物种类减少;湿地矿化度升高,水质变坏。
5.治理措施
加强依法管理,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停止围垦,退耕还湖或还沼;疏通河道与湖泊;严禁各种建设占用湿地资源;流域上游建设水土保持林;引水入湖;严禁污染物排放;治理污染;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严禁森林、草地破坏等。
四、野生珍贵物种(鱼类和动物)保护的分析思路
1.生态功能
维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的生态平衡。
2.破坏原因
(1)自然原因:物种的寿命、自然灾害、沿途某种地理事物的阻挡。
(2)人为原因: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人类某种生产活动导致野生物种栖息地遭破坏,供觅食、栖息的水域日益退化;水利工程堵塞了繁殖交流的通道,使基因交流困难。
3.影响危害
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给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治理措施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监测管理;建立大自然保护区,专门留出或建立生态通道,以增加繁殖场所和交流渠道;禁止过度捕捞,实行禁渔期制度;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种苗等;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当环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采育结合;合理放牧。
五、某区域生物入侵的分析思路
1.形成原因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的特点有:生态适应性强,耐性强,入侵潜力大;外来物种;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对资源的竞争能力强;能抗干扰,且干扰后恢复能力强;缺乏天敌;当地利用的较少。
2.影响危害
(1)会挤占其他物种的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资源,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2)会减少其他植物土壤的水分及营养成分。
(3)会妨碍其他物种的生长,导致物种结构变化。
(4)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3.治理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及时公布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2)采取物理、化学与生物方法清除或控制其繁殖。
(3)把外来物种进行加工利用。
(4)培育外来物种的天敌。
(5)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与技术,有效防御外来物种的入侵。
六、土地沙漠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②动力条件:多大风。
③物质条件:植被少,土质疏松,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2)人为原因:
①人口激增(根本)。
②过度樵采(最主要方式)。
③过度放牧。
④过度开垦。
⑤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⑥开矿、修路等工程建设。
2.影响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退化,影响农牧业生产。
(2)造成土地裸露,形成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3)掩埋村庄、道路、各种交通线及水库和灌渠,影响经济的发展。
(4)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干旱,湿地萎缩等);生物多样性减少。
3.治理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2)合理利用水资源:①农作区(绿洲区):改进耕作制度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种。②牧区:减少水井的数量。③干旱区:加强水资源上、中、下游的统一管理,合理分配。
(3)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最有效的措施)。Ⅰ.绿洲外缘:封沙育草;Ⅱ.绿洲前沿:乔、灌木结合;Ⅲ.绿洲内部:建设农田防护林网,保护好现有植被,严禁砍伐植被。
②工程措施:设置沙障工程。草方格沙障法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止铁路或农田被风沙侵袭和掩埋;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成活。还有石方格沙障法;建设阻沙工程——高立式挡风墙。
(4)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①合理放牧;②适度开垦;③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草);④建设人工草场。
(5)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推广省柴灶。
(6)工、矿建设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七、水土流失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②地形:地势起伏大,坡度陡。
③土质:土质疏松或岩石破碎。
④植被:植被稀疏。
(2)人为原因:人口剧增;陡坡开垦;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等造成的植被破坏严重。
2.影响危害
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下游河、湖、水库泥沙增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河床抬高,调洪蓄洪能力减弱,进而诱发洪涝灾害;形成沟谷,破坏土层结构,影响交通和耕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资源缺乏;影响航运;水质变差,水生生物减少。
3.治理措施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平整土地,改坡为梯,严禁陡坡开垦;修建鱼鳞坑或蓄水池,减小流速,起到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沟谷处打坝淤地(建坝阻挡水流,泥沙淤积,形成肥沃土地;减少下游洪涝灾害发生;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种植作物,缓解人地矛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修建排水渠等水利设施;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模式;等高耕作,施用有机肥等。
八、土壤(次生)盐碱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或者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围垦养殖导致的海水入侵(海水倒灌)。
2.影响危害
河水、地下水、湿地咸化,盐度上升,水质恶化,影响生产、生活用水,影响人类身体健康;附近表土盐碱化,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生物多样性减少;腐蚀各种建筑设备。
3.治理措施
(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拦水、防渗等。
①科学灌溉。
②引淡淋盐。
③井灌井排:旱季利用井水灌溉,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分降低;同时可增加地下水蓄水容量,有利于缓解夏季洪涝灾害。
④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合理进行围垦养殖。
(2)农业改良措施:改良耕作,采取轮作、间种套种等措施;地膜覆盖。
(3)生物改良措施:种植耐碱、耐盐植物和牧草,植树种草。
九、石漠化
1.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地形崎岖,坡度陡;降水量大且集中;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土层薄。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如陡坡开垦)、不合理的农业结构;过度开垦与过度放牧;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开矿、建厂、修路等各种建设。
2.影响危害
造成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影响农业产量与质量,缩小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3.治理措施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严禁陡坡开垦和过度砍伐;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生态移民;土壤移置搬迁(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
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生态文明理念主导下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备考师说]
考查重点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及治理
考查方式
命题方式多样化,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多以数据图或区域图、配以文字信息为背景命题,考查具体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命题预测
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指导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多渠道、多角度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考的一个重点考点和长久热点。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时事事件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训高考——明规律]
(2019·全国卷Ⅱ·节选)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题。
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2019·天津高考)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2~3题。
图1
图2
2.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见图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A.船舶制造与维修 B.海洋文化旅游
C.水产养殖与捕捞 D.远洋货物运输
3.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图2),其目的主要是()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 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 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4.(2018·全国卷Ⅰ·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集训高考参考答案]
1.C洼地不断增多增大,使洼地周围地区本来就少的水渗流到地势较低的洼地之中,土壤缺水现象不断加重,导致植被死亡,加之风力影响大,使土地沙化,C对。水土流失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沼泽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水分,而该山前平原洼地增多增大期间河流断流,因此周边地区不会出现水土流失和沼泽化,A、B错。土壤盐碱化过程与水盐运动密切相关,在缺水状态下,地下盐分难以到达地表集聚,D错。
2.B3.A第2题,图片显示的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都体现了与海洋相关的文化内容,“渔家乐”码头则属于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服务业,四处景观跟船舶制造与维修、水产养殖与捕捞、远洋货物运输关系不大。B对,A、C、D错。第3题,沿海滩涂放置人工礁石,可减小海水对海岸的冲蚀作用,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引种盐生植物可以吸收海水中的盐类,具有净化海水的作用,A对。这些措施客观上在恢复生态和美化环境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B错。沿海滩涂本就属于湿地范畴,投放人工礁石和引种盐生植物都不能增加湿地面积,C错。这些措施是以保护而非开发为主要目的,D错。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解析:第(1)题,一题两问,一是推测湿地的地貌特点,二是推测湿地的气候特点。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高,属于温带气候,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乌裕尔河在扎龙受阻没有形成堰塞湖而形成大片湿地,且面积广大,积水较浅,可推测该地地势平坦且开阔。第(2)题,注意要求从降水量与蒸发量数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乌裕尔河刚成为内流河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随着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蒸发量不断增大,最终降水量与蒸发量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第(3)题,一题两问,一是指出扎龙湿地水中盐度的变化,二是说明变化原因。乌裕尔河属于内流河,河水不断注入湿地,带来盐分,同时,水中盐分会随着湿地内水分的蒸发而不断积聚,从而导致湿地水中含盐量增大。
答案:(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命题视角]
生态问题的治理
[例1](2014·全国卷Ⅰ·节选)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泊周围沉积,二是冬春季节河流与湖泊水位低,泥沙出露。第(2)题,原因主要从冬春季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大且日数多等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设置方格沙障、阻沙墙、用碎石等覆盖沙面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微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分析思路
[押题训练]
下图为河南省南阳市某地石漠化景观,这些石漠化区域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同时由于缺少植被涵养水源,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人畜饮水困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①土质疏松②土壤贫瘠③过度垦殖④乱砍滥伐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合理的是()
①封山育林、建设草地②修建梯田和灌溉设施③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④发展规模化小麦种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1.D2.A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石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垦殖、乱砍滥伐,破坏了地表植被,③④对。土质疏松是黄土高原的特征,①错。土壤贫瘠不是岩石裸露的原因,②错。故选D。第2题,该地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该地区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合理的是封山育林、建设草地,①对。实施坡改梯及小型水利水保措施,降低流速,沉积泥沙,减少土壤流失,②对。跨流域调水不能减轻水土流失,③错。发展小麦种植会加重水土流失,④错。
生态系统的修复
[例2]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据此回答(1)~(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水库,调节径流
B.退耕还林,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水产养殖
D.种植芦苇,改善水质
[解析]第(1)题,艾比湖面积缩小,注入淡水减少,蒸发水分增多,含盐量增加;水质变坏,湖中鱼类密度减小;湖面缩小,湖水蒸发量减小;湖水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故选C。第(2)题,湖泊面积萎缩主要是因灌溉用水增多,所以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退耕还林,保护水源;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修建水库无水可储存,也不适宜发展水产养殖;湖泊面积萎缩与水质无关。故选B。
[答案](1)C(2)B
[微技巧]
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
(1)分析湖泊面积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几年、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的季节变化有关。
(2)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河萎缩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积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的。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其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
[押题训练]
2017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在河北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地区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白洋淀水位下降,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读白洋淀流域图,完成1~2题。
1.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原因可能是()
A.流域内降水量和蒸发量小
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C.上游修水库导致入湖水量减小
D.工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2.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跨流域调水
B.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C.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解析:1.C2.A第1题,白洋淀干涸的原因可以从气候、降水量、蒸发量、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变化不大,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的原因主要为人为原因。读图可知,白洋淀上游的河流建有大量水库,因此,由于上游水库大量蓄水,入湖水量减小,导致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故选C。第2题,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可以采取跨流域调水和节约用水等措施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A正确;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和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会不断减少湿地的面积,措施不当,B、D错误;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协调发展,暂缓开发区域经济来保护湿地不恰当,C错误。
[通性通法归纳]
区域生态问题类型多样,但是解决问题的模式都归结为“一个根本”“两类因素”“三种角度”: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景观设计湿地土壤改良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如有疑问,可拨打网站上的电话,或添加微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