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设计豆瓣(设计豆瓣评分)

    发布时间:2023-03-23 03:34:24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232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设计豆瓣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设计豆瓣(设计豆瓣评分)

    一、提升女生气质内涵的电影

    《裁缝The Dressmaker 》导演:乔瑟琳·穆尔豪斯主演:凯特·温丝莱特看点:至美的华服会与澳洲的荒原碰撞豆瓣评分:7.9

    电影里面,大量的复古名媛范儿的衣着美妆是每一个女生的梦想~很难让人想象至美的华服会与澳洲的荒原会出现在一部电影之中,但乔瑟琳·穆尔豪斯所执导的《裁缝》,则让这完全不搭边的二者形成了电影唯美的基色。同时这部电影将女性的魅力和女权主义的思潮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魅影缝匠Phantom Thread》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薇姬·克里普斯,莱丝利·曼维尔看点: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和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豆瓣评分:7.5

    电影画面精致得近乎严苛,优雅得让人窒息,每一帧都能拿来当做画报。考究、精细的服装充满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尚质感,强迫症似的构图和导演偏爱的红蓝色调的画面,让电影充满着一种介乎古典与时尚、克制与激情、生活化与浪漫之间的意味。 

    《穿prada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导演:大卫·弗兰科尔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海瑟薇看点:提名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与最佳妆发豆瓣评分:8.1

    私以为评分太低了,每次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应该是很多人的时尚启蒙电影了,和时尚不沾边的女孩在职场中不断提升品位,励志成长。除了安妮·海瑟薇的美貌实在无法复制,但是其余部分还是很多借鉴和激励作用的。 

    二、万能的豆瓣,我想知道工科专业转设计真的不靠谱么

    工科专业不能转设计专业,设计专业属于艺术类,要艺考成绩,凡是没有参加艺考的,都不能转艺术类专业

    三、豆瓣是干嘛的

    豆瓣是一个社区网站。

    豆瓣的核心用户群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都市青年,包括白领及大学生。他们热爱生活,除了阅读、看电影、听音乐,更活跃于豆瓣小组、小站,对吃、穿、住、用、行等进行热烈的讨论。

    豆瓣读书、豆瓣音乐和豆瓣电影是豆瓣的代表性产品,也是开发最早的产品,这里自然而然的成为文艺青年的天下。这个最大的特点使互联网用户迅速将豆瓣与人人网、开心网区分开来。

    豆瓣是一个半开放式的、评论类型的以兴趣集成的社交网站。豆瓣坚持简洁干净的UI设计,跟其他网站相比,用户会发现豆瓣的广告很少,甚至大部分的页面是没有广告的。

    四、豆瓣APP体验报告

    从阿北创建豆瓣已经近11年了,豆瓣从最开始的影书音交流标记的小众网站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为一个日PV过亿的基于兴趣爱好的交流分享社区和知识共享平台。豆瓣APP从2014年8月初发布至今的1年多以来,也已经经过3次大版本的更新。更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至今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版本了。豆瓣APP在iPhone、iPad、Andriod上的设计完全相同,不会增加用户更换设备的成本(其实是懒得各个适配吧~)。下面我将对基于iOS的豆瓣APP在各个层面上分析学习,探究豆瓣在功能、交互、外观等方面设计。

    基本体验信息:

    操作系统:iOS 9.3

    APP版本:豆瓣3.7.0

    设备:iPhone 5s

    日期:2016年4月16日

    定位:

    用户特质:

    用户需求:

    战略目标:

    商业模式:

    豆瓣使用基础的影书音信息将各种喜好的人吸引召集起来,然后通过不同的条目种类将不同喜好的用户细化区分开来,形成一个个的兴趣小组,用户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产生社交属性,拥有社交属性的豆瓣会进一步促进用户对内容的创作,用户创作的内容会增加使用者的碎片化浏览时间和使用粘性。豆瓣则需要通过这种良性循环,积累内容和用户,实现战略目标。

    3.1 影书音的查看/标记/评论

    豆瓣永远的吸引力和内容产生源泉是豆瓣作为影书音的查看/标记/评论的工具,这时豆瓣对用户的基本的吸引力。但是工具类影书音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用户的使用时间很难保持连续性。

    3.2 日记

    豆瓣用户的主要内容创作方式之一,是一个博客式的功能,用户可以创作和阅读

    用户可以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阅读,增加对用户的粘性,豆瓣依次作为重点,单编辑方便去非常简陋,用户只能使用默认的字体,添加图片是除此之外的唯一功能。这种形式的简化,可以使用户集中于文字内容,可以说是豆瓣对于内容的一种坚持,但是对于一个越来越以此为重点的豆瓣来说,似乎越来越捉襟见肘了。

    3.3 今日精选

    时来自于豆瓣内所有内容(包括小事/小组话题、长文评论、摄影、读书专栏、广播等)的精选,内容主要根据设定好的兴趣推送的,也会有部分兴趣之外的文章推送,每天更新35篇左右,内容偏向于文艺,满足用户的阅读需求。

    3.4 小事和热门小事话题

    小事是一个比较新的功能,用户对小事的出现和突然占据的重要位置持有的不同的意见,小事在一些形式和功能上看和小组是相近的,而内在氛围与即时聊天又比较像,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生活化的交流社区。吸引用户在无聊的碎片化时间里浏览感兴趣的话题,发现兴趣,主要的目的是促进用户同认识或不认识的具有相同爱好人的交流。我们在「小事」下的「发现」中可加入的小事并不多,但其实每个作品/活动的交流中就会自动生成小事主题。所以对于各个条目来说小事是自然存在的,这时小事同小组的区别之一。通过豆瓣对小事的重视,可以看出豆瓣对将自己的工具属性和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急切尝试。

    3.5 小组

    小组作为豆瓣的代表性功能之一,是豆瓣上历史悠久的功能,是为了解决豆瓣交叉条目间讨论的需求发展而来的交流社区,用户基于话题兴趣建立小组,将相同兴趣的用户聚集起来,一起交流讨论,发现更过感兴趣的内容。

    小组和小事存在着一些功能上的重合,通过下面的表格对比,稍作了解两者的区别。

    3.6 广播

    广播是豆瓣的一个类似于微博式的功能,可以按时间顺序查看关注的用户的动态。是熟悉的用户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3.7 聊天

    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私信的模式发起聊天,可以发送文字/表情/图片来交流。也可以根据兴趣自建群聊,每个作品条目下也有默认的群聊讨论,用户可以浏览之前的讨论内容,即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豆瓣现在是一个非常大而全的应用,出于自身商业和发展上的需求,在基于兴趣爱好的交流讨论等社交功能上在各个方向做了一些尝试,功能之间甚至存在着重合交叠之处。以至于其功能产生一种比较混乱庞杂的感觉,给用户认知上增加了一些压力。

    本版本的豆瓣,在TAB BAR上「影书音」居中放置,左侧「首页」和「小事」分别基于兴趣提供长内容和短信息,内容的创作者基本为陌生人,右侧「圈子」和「我的」提供的是围绕于用户自身的功能,包括小组/广播/聊天/日记/标记信息等。

    豆瓣的整体结构方面是一致的,通常为上方Banner/封面/标题信息,接下来是分类标签(影书音可以滑动切换,小事/小组等无法滑动切换),然后是各标签下的详细条目信息。接下来我们大致选几个典型页面讨论下。

    5.1 首页和影书音

    首页搜索框是豆瓣所有内容的搜索入口,包含最为常用的影书音的工具属性内容,处于首页顶部的醒目位置。影书音页的功能在于影书音的热门推荐,其搜索功能则没有那么突出。

    首页位置方banner/栏目按钮/下方内容为主,同影书音的逻辑大致一致,页面结构简单、清晰。

    5.2 小事和小组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为小事和小组是大体很像,又在一些定义和范围上有所区分的,我们来看下两者界面结构的区别。

    小事页面中加入的小事,每页显示6个,如果加入的再多一些的话,就会遮掩到下一页里,超过11个,就会折叠在一个「全部小事」里。由于单个作品条目都存在小事,且用户必须加入其中才能参与讨论,再加上每个用户感兴趣的小事数量可能很多,这样的设计就不利于用户重新回到曾加入过的话题里继续参与讨论。小事页面下部分是「热门小事话题」,主要内容是更具用户的兴趣和加入的小事做的推荐,每小时更新2-3条的样子。(小问题:「热门小事话题」、首页的「今日精选」放置方式不同一 )

    小组里存在的「最新话题」的Tab,可以不进入各个小组就能查看各小组内的所有新话题,倒是一个比较好的功能,热门的内容自会在话题出现在前列。

    进入某个小事/小组后显示的页面大致如下:

    小事和小组内部界面设置相近,但是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却差别很大,小组通常只包含3个标签「话题」「群聊」「推荐」,而小事的标签则是对话题进行分类,不同标签分别是在该小事不同类别的话题。小事和小组间的页面不能滑动切换,只能点击顶部标签,增加了用户切换的难度。

    5.3 作品/活动详情页

    电影/音乐/图书/活动/电视详情页都采用了相同的布局方式,封面占据页面最大的面积,封面的底部有一个快速访问,之下是名字/信息/标记/图片/评论等信息。这里谈一下快速访问(Quick track)的功能设置的问题。在电影页面此处功能主要为电影预告片(有时包括在线播放源),图书则为电子书/纸质书购买,应该是同电影票购买功能相近的功能,两者体验有偏差。

    豆瓣在图片/封面使用很多,整体结构很简洁,体验比较统一,用色审慎克制,主要使用的色彩是嫩绿色,和一些饱和度较中间偏下,亮度较高的辅助用色,营造一种清晰自然,简约雅致的氛围。

    7.1 影人页的变更

    当我们查看某个感兴趣的影人时,我们想看到的是:

    现在豆瓣电影的影人页,影人的作品按照评分的高低由高到低已卡片的形式依次排列,没有其他的排序方式,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看到2/3两点,只有根据评分的高低来预估该影人的代表作品。所以增加筛选和排序是有必要的。

    7.2 小事页面小事列表

    用户的对小事列表的数量需求是比较高的,但小事页面中加入的小事,每页只能显示6个基本按照(即使在iPad上,豆瓣小事列表也只有6个,长长的一片白),而且页面看起来非常生硬严肃,相对于小事这个轻松明快的功能来说,有些不搭。

    7.3 日记编辑

    豆瓣的日记和评论的编辑器是使用较多的功能,豆瓣日记也想着个人博客的方向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强大格式的编辑器是需要的。

    豆瓣是一个有情怀的产品,曾有人说,「豆瓣是一家大家都希望他成长赚钱的网站」,在近几年,豆瓣在各个方向上做了很多尝试,走了不少弯路,希望豆瓣在接下来能坚持自己的「慢」,创新尝试,去适应互联网的「快」。

    从4/16(正好是注册豆瓣6周年^^)开始准备,这周末(4/24)在电脑前写了两天,终于要完成了。作为一个初入门槛的UX学习者,分析像豆瓣这样的APP多少有些力不从心,很多地方仍然感觉模模糊糊,有些分析也只是趋于表面的肤浅认识,希望各位大神同仁不吝指教,谢谢。

    以上就是关于设计豆瓣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别墅景观设计施工地点(别墅景观设计施工地点)

    视觉传达设计考研学校(视觉传达设计考研学校专业排名)

    景观设计彩平理念(景观设计彩平图制作流程)

    上海别墅装修公司口碑排名(上海别墅装修公司排名前十)

    杭州一日游最佳方案(杭州一日游最佳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