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第十一区(杭州第十一区即将来了)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第十一区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桐庐归哪个市
桐庐县,是浙江省杭州市辖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中部低山丘陵区,分水江,富春江交汇之处。
【拓展资料】:红石湾景区,位于杭州市桐庐县瑶琳镇姚村红石湾景区。景区包括有沈家埠农家乐山庄、桐溪古河道游览区、大洲畈田园风光区、龙隐洞府探秘区、农家休闲活动区、深山果木观赏区、拓展训练基地等景点。天目溪漂流,位于杭州市桐庐县瑶琳镇。天目溪,又称分水江。这里是杭州周边最适合漂流的地方,景区有峡谷漂流、玻璃漂流等等。
二、杭州第十一中学是普高还是优高
优高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简称:杭十一中),是一所市属省二级重点高中。现有24个班级。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是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师生互动教学辅导平台,信息互动灵敏便捷,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创办于1904年,前身为贞文女学堂;1920年,定校名为“私立惠兴女子中学”,1947年,创办“杭州私立东瓯中学”;1956年,两校合并,成立“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2000年,分离为“杭州市惠兴中学”和新的“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现有大关校区、德胜校区两个校区,其中德胜校区改造将于2023年5月完工。
三、杭州市为什么还管辖 临安 建德 富阳市啊?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汉初实行王国、县与郡、县(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国除。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9-23)因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钱唐县并入余杭县。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余杭县属吴郡。灵帝光和二年(179),封朱为钱唐侯,钱唐县复置(一说公元107-125年间钱唐县已复置)。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扬州。
两晋,钱唐县仍属吴郡,隶扬州。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吴郡属之,钱唐县隶王畿。大明八年,罢王畿,吴郡和钱唐县复属扬州。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唐之在新城(今富阳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钱唐为中心建立政权,国号吴,年号兴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吴郡置吴州。同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不久即废),隶吴州,此为钱唐设置郡级政区之始。陈后主祯明元年(587),置钱唐郡,隶吴州。郡治钱唐县,郡辖钱唐、富阳、新城、於潜4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迁至钱唐县。文帝仁寿二年(602),置杭州总管府,湖州武康县划属杭州。析钱唐县复置桐庐县,次年归属睦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郡治钱唐县,辖钱唐、余杭、富阳、於潜、盐官、武康6县。大业十四年,析钱唐县复置新城县,属余杭郡。
唐初罢郡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另以武康县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盐官并入钱塘县,新城并入富阳县,又于於潜置潜州,复置临水县,属潜州。八年,废潜州,临水县并入於潜,於潜县仍属杭州。其时,杭州辖钱塘、余杭、富阳、於潜4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江南道。贞观四年,析钱塘县,复置盐官县。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阳县,复置新城县。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6县。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垂拱四年析於潜、余杭县,置临水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紫溪县,置武隆县。杭州辖县增至9。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杭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又改诸州为郡,杭州复为余杭郡,郡治钱塘县,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紫溪、临水、唐山(武隆县更名)9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为杭州。同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杭州属浙江西道。代宗大历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潜县,杭州辖县减至7。穆宗长庆元年(821),复置唐山县,杭州辖8县。昭宗乾宁五年(898),钱自润州移镇海军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为都督府。光化三年,复改临水县为临安县,桐庐县由睦州划属杭州。至唐末,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9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封钱为吴越王,次年升杭州为大都督府。后梁龙德三年(923),封钱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龙德二年(922),分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长寿、安吉两乡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同为杭州州治。州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富阳县改名)、桐庐、於潜、安国(临安县改名)、新登(新城县改名)、金昌(唐山县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横山、吴昌县)、武康(后梁开平元年从湖州划属杭州)共11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纳土归宋,杭州复降为州。同年,从杭州划武康县还属湖州,划桐庐县还属睦州。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杭州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州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富春县复名)、於潜、新城(新登县复名)、盐官、临安(安国县复名)、昌化(吴昌县改名)9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高宗绍兴二年(1132),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升赤县(京都),辖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盐官、昌化7县为京畿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二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钱塘、仁和县,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於潜、昌化8县和海宁州(由原盐官县改建)。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间设道,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杭州府治钱塘、仁和,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昌化、海宁(洪武二年降海宁州为县)9县。清顺治初承明制。顺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抚,驻杭州。顺治七年,于杭州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辖县仍为明代时的9县。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宁县为海宁州。宣统三(1911),钱塘、仁和县撤裁,由府直辖,杭州府辖6县1州。民国元年(1912)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省以下设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围置钱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驻杭县,辖杭县、海宁、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登、昌化等20县。民国16年,废道为省、县二级制,撤销钱塘道,各县直属于省。同年5月,划杭县所属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设区,辖城区、西湖、江干、会堡、湖墅、皋塘6区。民国19年,杭州市改为13个区(第一区至第十三区)。民国23年合并为8个区(第一区至第八区)。民国24年,浙江省设立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嘉兴(后迁德清),杭州市仍为省直辖。民国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市政府、杭县县政府迁回杭州。杭州市恢复8个区。民国36年5月,杭县改省直属。
杭州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汉初实行王国、县与郡、县(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前202)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前153),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江都国除。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
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9-23)因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光武帝建武六年(30),钱唐县并入余杭县。顺帝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以东为会稽郡,余杭县属吴郡。灵帝光和二年(179),封朱为钱唐侯,钱唐县复置(一说公元107-125年间钱唐县已复置)。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扬州。
两晋,钱唐县仍属吴郡,隶扬州。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以扬州所统六郡为王畿,吴郡属之,钱唐县隶王畿。大明八年,罢王畿,吴郡和钱唐县复属扬州。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唐之在新城(今富阳新登)起兵,次年正月以钱唐为中心建立政权,国号吴,年号兴平(486-487)。梁武帝太清三年(549),以吴郡置吴州。同年,侯景升钱唐县为临江郡(不久即废),隶吴州,此为钱唐设置郡级政区之始。陈后主祯明元年(587),置钱唐郡,隶吴州。郡治钱唐县,郡辖钱唐、富阳、新城、於潜4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州治始设余杭县,次年迁至钱唐县。文帝仁寿二年(602),置杭州总管府,湖州武康县划属杭州。析钱唐县复置桐庐县,次年归属睦州。炀帝大业三年(607),罢总管府,改杭州为余杭郡,郡治钱唐县,辖钱唐、余杭、富阳、於潜、盐官、武康6县。大业十四年,析钱唐县复置新城县,属余杭郡。
唐初罢郡为州。高祖武德四年(621),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另以武康县置安州,后改武州。武德七年盐官并入钱塘县,新城并入富阳县,又于於潜置潜州,复置临水县,属潜州。八年,废潜州,临水县并入於潜,於潜县仍属杭州。其时,杭州辖钱塘、余杭、富阳、於潜4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天下大定,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江南道。贞观四年,析钱塘县,复置盐官县。高宗永淳元年(682),析富阳县,复置新城县。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6县。武后垂拱二年(686),析於潜县,置紫溪县。垂拱四年析於潜、余杭县,置临水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紫溪县,置武隆县。杭州辖县增至9。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全国为15道,杭州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又改诸州为郡,杭州复为余杭郡,郡治钱塘县,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紫溪、临水、唐山(武隆县更名)9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改余杭郡为杭州。同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杭州属浙江西道。代宗大历二年(767)。唐山、紫溪并入於潜县,杭州辖县减至7。穆宗长庆元年(821),复置唐山县,杭州辖8县。昭宗乾宁五年(898),钱自润州移镇海军治于杭州。光化二年(899),升杭州为都督府。光化三年,复改临水县为临安县,桐庐县由睦州划属杭州。至唐末,杭州辖钱塘、富阳、余杭、於潜、盐官、新城、临安、唐山、桐庐9县。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封钱为吴越王,次年升杭州为大都督府。后梁龙德三年(923),封钱为吴越国王,建都杭州。龙德二年(922),分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长寿、安吉两乡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同为杭州州治。州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富阳县改名)、桐庐、於潜、安国(临安县改名)、新登(新城县改名)、金昌(唐山县改名,后又改名唐山,横山、吴昌县)、武康(后梁开平元年从湖州划属杭州)共11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王钱纳土归宋,杭州复降为州。同年,从杭州划武康县还属湖州,划桐庐县还属睦州。太平兴国四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太宗淳化四年(993),分全国为10道,杭州属两浙道,次年罢道,并改杭州镇海军节度为宁海军节度。太宗至道三年(997),设路、州、县三级,分全国为15路,杭州属两浙路,为路治所在。州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富春县复名)、於潜、新城(新登县复名)、盐官、临安(安国县复名)、昌化(吴昌县改名)9县。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高宗绍兴二年(1132),分两浙路为东、西两路,浙西路治临安府。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临安府治所钱塘、仁和两县升赤县(京都),辖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盐官、昌化7县为京畿县。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即宋恭帝德二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杭州路治钱塘、仁和县,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新城、於潜、昌化8县和海宁州(由原盐官县改建)。明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同年十二月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府。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浙江行中书省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明于省、府之间设道,杭州府隶浙江布政司杭严道。杭州府治钱塘、仁和,辖钱塘、仁和、余杭、富阳、临安、於潜、新城、昌化、海宁(洪武二年降海宁州为县)9县。清顺治初承明制。顺治二年(1645),置浙江巡抚,驻杭州。顺治七年,于杭州建旗营,置镇守将军署。康熙元年(1662),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改为浙江行省。雍正四年(1726)置杭嘉湖道于嘉兴,杭州府属之。乾隆十九年(1754)杭嘉湖道移治杭州,杭州府辖县仍为明代时的9县。乾隆三十八年升海宁县为海宁州。宣统三年(1911),钱塘、仁和县撤裁,由府直辖,杭州府辖6县1州。民国元年(1912)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省以下设道,以清杭嘉湖道范围置钱塘道,道尹行政公署驻杭县,辖杭县、海宁、富阳、余杭、临安、於潜、新登、昌化等20县。民国16年,废道为省、县二级制,撤销钱塘道,各县直属于省。同年5月,划杭县所属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同年10月市下设区,辖城区、西湖、江干、会堡、湖墅、皋塘6区。民国19年,杭州市改为13个区(第一区至第十三区)。民国23年合并为8个区(第一区至第八区)。民国24年,浙江省设立行政督察区,杭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嘉兴(后迁德清),杭州市仍为省直辖。民国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杭州市政府、杭县县政府迁回杭州。杭州市恢复8个区。民国36年5月,杭县改省直属。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原杭州市第一至第八区依次改为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江干、艮山、笕桥、拱墅区。1950年6月,上城、中城、下城3个区撤销。1951年12月杭县划属杭州市。1952年11月杭县又改为省直辖,杭州市复置上城、中城、下城3个区,并增置古荡、上塘两个郊区,市共辖上城、中城、下城、西湖、拱墅、江干、笕桥、艮山、上塘、古荡10个区。1954年9月,上城、中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6个区建立47个街道办事处。1955年5月撤销古荡区,并入西湖区。1956年,撤销艮山、笕桥、上塘3个郊区。1957年4月,撤销中城区,所属街道分别划归上城、下城两区,此时,杭州市共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个区。同年9月杭县划归杭州市。1958年4月,撤销杭县,原杭县的长命乡、瓶窑镇划归余杭县,其它35个乡、镇和余杭县的闲林乡划归杭州市。杭州市增置笕桥、临平、塘栖、三墩、上泗5个郊区,同年12月撤销,在所辖境域和江干、拱墅、西湖3区的农村建置西湖、古荡、四季青、浙麻、塘河、笕桥、九堡、临平、亭趾、塘栖、东塘、四维、三墩、良渚、留下、上泗16个农村人民公社。1958年底,原属宁波专区的萧山县、建德专区的富阳县划归杭州市管辖。1959年2月,撤销拱墅区,在原笕桥、临平区的全境和塘栖区部分境域置半山联社;原三墩、上泗、拱墅区的全境和塘栖区部分境域置拱墅联社。1960年1月,半山联社与拱墅联社合并改称钱塘人民公社联社,将所辖的笕桥公社划归江干区,又将原拱墅联社中4个街道和塘河公社划出,恢复拱墅区。同年4至9月,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区分别成立5个城市人民公社。同年8月,桐庐县从金华专区改属杭州市,并撤销富阳县并入桐庐县。临安县从嘉兴专区改属杭州市,同时撤销昌化县(含於潜)并入临安县。1961年3月,上城等5个城市人民公社恢复区人民委员会职能;临安县的余杭、仓前等7个公社(原余杭县所辖地)划归钱塘联社;钱塘联社所辖上泗、留下公社划归西湖区。同年4月,钱塘联社改制为余杭县。康桥公社划归拱墅区。同年12月,析桐庐县原富阳、新登两县地,重置富阳县。1963年5月,建德、淳安县由金华专区划属杭州市。至此,杭州市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5个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7个县。1969年初,撤销西湖区。原西湖区的南山、北山、西溪街道分别划归上城、下城、拱墅区管辖。以原西湖区7个公社和灵隐街道、拱墅区3个公社、江干区5个公社和笕桥镇,建立杭州市郊区。1972年,恢复西湖区建制,将原西湖区所辖4个街道和西湖公社分别从杭州市郊区和上城、下城、拱墅区划回。1975年12月,原属江干区5个公社中的4个公社(除红卫公社)和笕桥镇从杭州市郊区划回。1977年,撤销杭州市郊区,将原辖古荡、留下、袁浦等10个公社划归西湖区管辖。1978年8月建立半山区。1985年底,杭州市共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半山6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 、淳安7县。
附记:严州府和建德、临安专区
严州府
严州府地秦时为会稽、鄣二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楚王国;六年,属荆王国;十二年,属吴王国;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分属江都国及会稽郡;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起,属会稽、丹阳二郡。东汉时先属吴、丹阳二郡,在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析丹阳郡置新都郡,治始新县(今淳安威坪镇,后移治贺城镇),辖始新、新定(后改遂安)、黟、歙、黎阳、休阳6县,隶属扬州。西晋太康元年(280),改新都郡为新安郡,仍治始新县,辖始新、遂安、黟、歙、海宁(休阳县改名)、黎阳6县,隶属扬州。南朝宋时新安郡隶属东扬州,齐时隶属扬州,梁、陈时复隶属东扬州。梁普通二年(521)寿昌县自吴郡改属新安郡,郡辖始新(郡治)、遂安、寿昌、歙县、黟县、海宁(黎阳并入海宁)6县。
隋开皇九年(589),废新安郡,并遂安、寿昌入始新,改名新安县,属婺州。于西部休宁(海宁县改名)、歙、黟3县置歙州。仁寿三年(603),于新安县置睦州,辖新安、遂安、桐庐3县。大业三年(607),改睦州为遂安郡,治所雉山县(新安县改名),辖雉山、遂安、桐庐3县。唐武德四年(621),复改遂安郡为睦州,又于桐庐县别置严州。睦州辖雉山、遂安两县。严州辖桐庐、建德、分水3县。严州之名自此始。武德七年废严州,桐庐(建德县分别并入雉山、桐庐两县,分水县并入桐庐县)复入睦州,睦州改称东睦州,武德八年复称睦州,仍治雉山县。永淳二年(683),复置建德县。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州治由雉山县移建德县,属江南道,辖建德、新安(雉山县改名)、桐庐、武盛(如意元年(692)复置分水县,改名武盛)、遂安5县。建德为州治始此。天宝元年(742),改睦州为新定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复改新定郡为睦州,属浙江东道,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还淳(新安县改名,后又改青溪、淳化)、遂安6县,习称“六睦”。光化三年(900),桐庐县划属杭州,睦州辖县减至5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桐庐县自杭州复属睦州,辖县仍为6县。宣和元年(1119),升睦州为建德军节度。宣和三年,改睦州为严州,属两浙路,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青溪、遂安6县。南宋咸淳元年(1265),升严州为建德府,属两浙西路,治建德县,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淳化县改名)、遂安6县。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建德府为建德路,属江淮行省,路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
元末明初,朱元璋部李文忠取建德路,改为建安府。不久改建德府。明洪武八年(1375),又改建德府为严州府,属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府治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
清承明制,严州府隶属浙江省金衢严道。府治、辖县不变。宣统三年(1911)十月,废府设立严州军政分府,属浙江军政府,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民国元年(1912)10月,严州军政分府废。民国3年2月,于衢县以金、衢、严三府地置金华道,6县入金华道。民国16年废道,6县直属浙江省。民国20年,设立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22年,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办事处设建德,辖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昌化、於潜、孝丰、长兴、安吉11县。民国24年9月,在兰溪设立第四行政督察区,建德、桐庐、分水属之;在衢县设立第五行政督察区,寿昌、淳安、遂安属之。民国32年5月,增设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始设淳安,后移建德,辖建德、寿昌、淳安、桐庐、富阳、浦江6县。民国36年5月底,撤销第十一行政督察区,浦江县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余5县直属浙江省。民国37年4月,于淳安设第四行政督察区,建德、淳安、寿昌、桐庐、分水、遂安及常山、开化、新登、富阳10县属之。8月,辖县减为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6县,至1949年5月解放。
建德专区
1949年5月,建德、寿昌、桐庐、分水、淳安、遂安相继解放,于建德设第四专区,辖以上6县。10月改称建德专区,专员公署驻建德,辖县不变。1950年3月,建德专区撤销,建德、寿昌、淳安、遂安4县改属金华专区;桐庐、分水两县改属临安专区。1955年3月建德专区复设,专员公署驻建德,辖建德、寿昌、淳安、遂安、桐庐、分水、富阳、新登、於潜、昌化、开化11县。1957年1月为适应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分建德县置新安江区,直属建德专署。9月临安、余杭两县由嘉兴专区划入;建德专区辖1区13县。1958年3月,新安江区改为镇,直属建德县;11月,寿昌县并入建德县,遂安县并入淳安县,分水、新登两县并入桐庐县,於潜县并入昌化县,余杭县并入临安县,富阳县划属杭州市;建德专区辖建德、淳安、桐庐、昌化、临安、开化6县。1959年2月,建德专区撤销,建德、淳安、桐庐、开化4县划属金华专区;昌化、临安2县划属嘉兴专区。
临安专区
1949年5月,余杭、临安等县先后解放,于余杭县设第九专区,10月改临安专区,专署驻余杭,辖余杭、於潜、新登、孝丰、安吉、临安、武康、富阳、昌化9县。1950年春专署迁临安县,桐庐、分水两县划入临安专区,辖11县。1951年5月,原省直属杭县划归临安专区管辖,8月杭县仍归浙江省直辖。1953年初临安专区撤销,新登、富阳2县改由浙江省直辖,桐庐、分水2县划归金华专区,临安、余杭、孝丰、武康、於潜、安吉、昌化7县划属嘉兴专区。
四、169个国家高新区排名
169个国家高新区排名,有如下这些:
第一到第十名:中关村科技园区软实力指数软实力价值;深圳高新区软实力指数软实力价值;广州高新区软实力指数软实力价值;上海张江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城都高新区;佛山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
第十一到第二十名:无锡高新区;杭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苏州高新区;济南高新区;厦门火炬高新区;合肥高新区;萧山临江高新区;乌鲁木齐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
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此次参与排名的高新区,由上年度的157个增加到169个,“竞争者”增加的情况下,部分省市取得了不错的进步。
例如江苏省参评的18家国家高新区中,有13家实现了进位,总体平均进位1.5位。其中苏州工业园区进入前5名,南京高新区进入前15名。江苏已连续3年在全国国家高新区评价排名中实现总体进位。
再如,湖北省共有12家国家高新区参与此次评价,荆州、潜江、黄石大冶湖3家高新区首次纳入评价,武汉东湖高新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四,较2017年度提升一位,仅次于北京中关村、深圳和上海张江,另外8家总体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此次排名“高歌猛进”的高新区中,很多都是连续多年大幅度前进,例如平顶山高新区位列第98位,首次挺进国家高新区100强,实现“连续两年,每年提升9个位次”的高速发展。
在本次综合评价排名中,平顶山高新区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一级指标方面都有所提升。
其中,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第77位上升到第57位,是三个一级指标中上升幅度最大的,细分指标包括从业人员数增长率、企业数量增长率、企业上缴税收总额增长率等。
国家高新区评价是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工作内容之一,每年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和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发布。
该评价报告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指标体系由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的国际化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5个方面的25个二级指标构成。
评价报告以总指数形式呈现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五大方面揭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绩效,对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进行动态监测。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第十一区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