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杭州市近十年三大产业之比(杭州市近十年三大产业之比)

    发布时间:2023-03-22 12:56:49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107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市近十年三大产业之比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官网:https://ai.de1919.com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杭州市近十年三大产业之比(杭州市近十年三大产业之比)

    一、中国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怎么样

    入世一年来中国三大产业变化有多大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专题报告分析,“入世”对我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正

    向效应十分明显,但三大产业的变化走势各不相同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近一年的时间里,“入世”的正向效应逐渐显现,由“入世

    ”而导致的出口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劲动力。国民经济运行已经由政

    策主导增长阶段转入到政策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

    今年以来三大产业的增长走势与“入世”的正负影响密切联系。从经济增长的结

    构上,可以看出“入世”对我国GDP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今年前三季度

    ,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增长了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以制造

    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了10%,提高0.7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

    长了6.6%,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长最快的第二

    产业正是“入世”最大的收益部门;农业积极应对“入世”,同时由于世界粮食减产

    、进口压力减小而变被动为主动;而服务业发展则因外资进入相对迟缓以及电信、软

    件、网络等新兴服务业的疲软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为此,关注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的

    运行状况和走势,需要密切监测分析“入世”后三大产业的发展变化。

    第一产业:积极应对变被动为主动明年预期冲击较为明显

    (一)我国承诺的农产品进口配额未对已经供过于求的农产品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根据有关统计,2002年中国小麦关税配额管理的准入量为846.8万吨,

    但1—8月份只进口49.8万吨,预计全年最多可能进口100万吨,而1—8月

    份出口已达53.7万吨,预计全年出口规模在60万—100万吨;玉米进口量为

    7000吨,仅为年关税配额管理准入量的3.4%,而预计全年出口可达950万

    吨;进口大米14.7万吨,预计全年将实现关税配额管理准入量的7.5%—15

    %,而预计全年则可出口200万吨;未列入关税配额管理的大豆,全年进口量最多

    为1100万吨,比2001年减少290多万吨。

    (二)“入世”第一年,我国农业没有受到市场开放明显冲击,主要在于两方面

    原因。

    一是世界粮食减产,需求缺口较大,国际市场粮食因没有价格优势而难以进入中

    国市场。今年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粮食因灾减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全面上涨。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美国农业部预测,2002年世界粮食总产为20.03亿吨,比

    上年减少2.5%,其中小麦、稻谷已是连续5年减产。而中国粮食略有增产,特别

    是优质小麦增产较多,预计今年粮食总产量将达到40200万吨,比上年增长1.

    4%,市场供给量有所增加,国内粮价继续低位运行,对国际粮食市场保持了价格竞

    争优势。

    二是中国在世贸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了适当的调控措施。2002年中国对

    进口转基因农产品(大豆、玉米和菜籽)采取了宽严适度的“安全评价”、“进口安

    全”和“标识制度”的有效管理,同时加强对进口粮食和饲料的检验、检疫管理,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进口的增长。

    (三)2003年预计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幅较大,“入世”

    对农业的冲击将会显现。

    有关管理部门和经济学界专家普遍认为,2002年中国粮食外贸形势好于预期

    只是一个特例,是国内国际的一些特殊情况造成的。目前国际粮价的上升已对粮食生

    产产生刺激作用,如果2003年灾情减轻,国际粮价可能会有一定幅度的回落,进

    而影响我国粮食进出口形势。此外,美国新农业法2002年5月公布以后,大量增

    加了对粮食等农产品的补贴,其政策效应将在2003年及以后年份充分显现出来,

    美国粮食的产量、出口量将会快速增长,应对此密切关注。

    第二产业:市场化与开放程度提高正向效应大大超出预期

    (一)“入世”后,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幅增加,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跨国公司

    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制造业在“入世”之前就是我国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也是引进外资最多的产业

    。“入世”后,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前八个月,我国加工

    贸易出口达11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加工贸易一跃而成为出口主导方

    式。今年以来加工贸易的大幅度上升表明,西方国家一些加工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

    。其中,近几年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机电行业出口增长最为明显,1—9月份,我国

    机电产品出口超过1100亿美元,同比增长30%,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

    8%,外资企业是带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二)“入世”以来我国

    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第一,中国的出口结构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出口的产品主

    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前三个季度,劳动密

    集型的轻工、纺织、消费类电子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即使是技术

    含量较高的机电产品,中国出口的产品也是以满足工业化国家低端产品的需求为主,

    同时还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第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

    的行业(如国防军工)外,基本上放开了所有的制造业领域。制造业对外开放的程度

    ,已超出了“入世”时的承诺和当初人们的预期。

    第三,越是全球化特征明显的产业,其受“入世”的积极影响就越明显,越是外

    商直接投资多的行业,“入世”后出口的增长速度也就越快。中国与WTO成员实现

    了“双赢”。

    第三产业:全面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密切关注经济效应走向

    2002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批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条例,“入世

    ”协议中的承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经济运行中服务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开始初步形成

    。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呈现强劲增长,今年1至7月共吸收外资合同额77.7亿

    美元,同比增长26.5%,实际吸收外资59.3亿美元,同比增长76.5%。

    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商贸等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外资敞

    开大门。

    (1)银行业————“入世”后,我国取消了外汇业务的地域、服务对象限制

    ,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将由去年“入世”时的上海、深圳、天津、大连进

    一步扩大到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等城市,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环境明显

    改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到今年9月底,外资银行在华已有4

    5家营业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为477.97亿元,

    其中贷款总额为385亿元。

    预计“入世”5年后,外资银行外币存款份额将占15%,人民币存款占10%

    ;外币贷款份额将占20%—30%,人民币贷款占15%;中间业务可达50%。

    “入世”10年后,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接近1/3左右,需要关注对我国银行业

    的冲击。

    (2)保险业———“入世”以来,已有34家外资保险经营机构获准在我国营

    业,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14个城市设立了199个代

    表处。据分析,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业务经营特点,一是在取得更多的寿险份额的同

    时,占据中国目前的保险空白点。目前我国的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农业保险、

    工程保险等险种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很小,这些空白点或者不发达的领域可供外资运

    作的空间很大,要关注外资保险在这些领域可能逐步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二是实行

    集中性市场营销战略,加强对收入水平相对较高,金融意识相对较强的东部沿海地区

    市场的开拓。三是争取快速挤进再保险市场。

    (3)证券业————从目前有关政府管理部门颁布的政策法规看,我国证券市

    场第一步是形成“入世”协议框架下的证券业和基金业的开放;第二步是开放并购转

    让市场,使外资通过国有股、法人股的收购间接进入国内证券市场;第三步是在条件

    成熟时,通过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向外国机构投资者开

    放A股市场。

    “入世”后,外资证券类公司的竞争主要是巩固传统的中资企业境外上市业务;

    全方位介入B股业务;争夺财务顾问等A股一级市场的辅助性业务;通过中外合资证

    券公司、中外合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控股国内证券公司的大股东的方式渗透到中国的

    A股二级市场业务。

    (4)零售业————总体来看,“入世”前后我国分销领域没有明显变化,目

    前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销售总额,大约占全国消费品市场份额的5%,对整个中国消

    费品市场的影响很小。

    中国开放分销领域后,没有出现外资大量进入的原因,首先世界零售市场普遍不

    景气,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外资零售企业对我国市场份额的影响。其次,我国现行的国

    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已经超出了“入世”所作的承诺,政策上的突破要到“入世”

    第二年后才逐步实施,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观察。第三,近几年我国呈买方市场

    状态,流通领域竞争激烈,流通平均利润率不断下降,新的零售企业包括外商零售企

    业在进入时大都比较谨慎。

    (5)电信业————“入世”第一年,中国履行电信服务市场开放的承诺,开

    放了14个城市的增值服务和移动服务,并对合资电信企业的成立条件、外商资质、

    网络互联、资源使用、网际结算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中国电信服务业的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

    由于中国电信业的渐进式开放和目前国内电信运营业的格局,因此外资进入中国

    电信服务业的领域将主要集中在增值电信服务方面。目前无论是在面向商业用户提供

    的电子数据传输、信息管理查询、在线数据处理、一站式全面解决方案等方面,还是

    在面向居民用户的宽带网络服务、社区局域网、在线点播、远程医疗和教育等领域,

    我国企业都才刚刚起步,市场整体上处于拓荒时期。而根据有关承诺,外资进入这些

    领域的最高比例可以达到50%,因此外资在这些增值电信服务市场上将具有广阔的

    发展空间。而在基础电信或移动电信领域,由于对外资有一定的比例限制,因此单独

    建网的可行性很小。

    二、以下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2005年该市

    (1)由西南流向东北(1分)

    (2)D 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不会污染城区;接近煤炭地,燃料丰富;靠近铁路,交通便利(4分)      (3)A E B(3分)       (4)BC(2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自来水厂的位置,自来水厂应布局于河流的上游,即可判断河流流向。(2)钢铁工业生产有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故应布局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郊外,并注意考虑接近矿产资源和铁路。(3)一定的人口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率的共同影响,直接根据图示信息计算各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率之和即可判断人口总数的变化,其中A地的人口增长率为负,即人口数量减少。E地的人口增长率最高,故人口增长最快,B地的人口增长率接近0,故判断人口数量基本不变。(4)三轴坐标的读图应注意以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位置确定相应的纵坐标,并以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故判断与1995年相比,2005年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变化最大,故BC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城市主要工业部门布局的一般原则,并能结合河流流向和盛行风向判断工业区的位置,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共同影响人口数量和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三、比较一下长三洲和珠三角洲的发展竞争优势以及展望未来。

    杨京英等:2005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研究

    www.cnfol.com 2005年12月19日 12:5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杨京英 王强 任小燕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最大,特别是跨入新世纪后,两个三角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比较研究它们的经济发展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举足轻重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长三角)是指由沪、苏、浙三省市中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2004年长三角的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8212.12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1%和6.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指广东省珠江流域的14个市、县、区组成的区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451.36万人,分别占全国的0.4%和1.9%。

    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一)两个三角洲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0.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3.7倍。

    2004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28775亿元,珠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13394亿元。两个三角洲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达到42169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36876亿元)的30.8%,比2000年的24.9%上升了5.9个百分点。

    2004年长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5040元,珠三角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639元。两个三角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546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561元)的3.7倍,而2000年两个三角洲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1545元,是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6元)的3.0倍,两个三角洲人均水平与全国的距离进一步扩大。

    2000-2004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GDP及人均GDP

    地区 2000年 2004年

    GDP(亿元) 人均GDP(元) GDP(亿元) 人均GDP(元)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315.8 21545 42169.4 39546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5954.8 19816 28775.4 35040

    上海市 4551.2 34547 7450.3 55307

    南京市 1021.3 18546 1910.0 33050

    苏州市 1540.7 26692 3450.0 57992

    无锡市 1200.2 27653 2350.0 52825

    常州市 600.7 17635 1100.6 31665

    镇江市 452.0 16967 781.2 29235

    南通市 736.4 9374 1226.1 15806

    扬州市 472.1 10515 788.1 17359

    泰州市 405.3 8082 705.2 14014

    杭州市 1382.6 22342 2515.0 38858

    宁波市 1175.8 21786 2158.0 39173

    嘉兴市 538.4 16279 1050.6 31506

    湖州市 343.4 13445 590.7 22966

    绍兴市 745.0 17237 1313.9 30254

    舟山市 114.9 11675 212.0 21855

    台州市 675.0 12390 1173.8 21177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7360.8 31912 13394.0 54639

    广州市 2375.9 34292 4115.8 56271

    深圳市 1665.5 28932 3422.8 59271

    珠海市 330.3 26583 546.3 41847

    佛山市 957.2 28932 1656.5 47658

    江门市 567.5 14921 834.6 21872

    东莞市 492.7 32477 1155.3 71997

    中山市 312.8 23542 610.1 44005

    惠州市区 134.4 36262 305.2 43834

    惠阳市 102.1 18519 109.9 27108

    惠东县 88.5 13004 125.0 17489

    博罗县 81.8 10662 127.0 16677

    肇庆市区 85.8 14413 126.7 26468

    高要市 110.9 15404 163.4 22471

    四会市 55.5 14089 95.5 22434

    (二)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区。

    2000年至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GDP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3.2%和13.6%,高于全国8.6%的年平均增长水平,成为全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0-2004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GDP增长率(单位:%)

    地区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0-2004年年均增长率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① 11.6 11.3 12.6 14.8 15.6 13.2

    上海市 10.8 10.2 10.9 11.8 13.6 11.5

    南京市 12.3 11.1 12.8 15.0 17.3 13.7

    苏州市 12.6 12.3 14.5 18.0 17.6 15.0

    无锡市 11.2 11.5 12.8 15.4 17.4 13.6

    常州市 11.0 12.0 12.4 14.5 15.5 13.1

    镇江市 10.3 11.0 12.3 14.0 14.7 12.4

    南通市 10.9 10.1 11.1 13.4 15.6 12.2

    扬州市 10.5 8.1 11.1 13.4 14.7 11.5

    泰州市 11.0 11.0 11.6 13.4 14.7 12.3

    杭州市 12.0 12.2 13.2 15.2 15.0 13.5

    宁波市 12.0 12.1 13.2 15.6 15.5 13.7

    嘉兴市 12.3 12.3 13.8 16.9 16.5 14.3

    湖州市 12.0 11.6 12.3 15.0 15.4 13.2

    绍兴市 12.1 11.6 13.8 15.0 15.3 13.6

    舟山市 12.0 11.8 12.6 15.5 17.0 13.8

    台州市 11.9 11.9 13.9 14.9 13.6 13.2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① 12.8 12.2 12.5 15.5 15.5 13.6

    广州市 13.3 12.7 13.2 15.2 15.0 13.9

    深圳市 14.2 13.2 15.0 19.2 17.3 15.8

    珠海市 11.8 12.1 12.3 17.5 13.8 13.5

    佛山市 11.2 11.1 11.8 16.1 16.3 13.3

    江门市 11.0 11.0 10.3 11.1 12.2 11.1

    东莞市 17.9 18.0 18.5 19.5 19.6 18.7

    中山市 11.8 16.1 16.5 18.6 18.7 16.3

    惠州市区 17.5 11.7 11.1 18.1 15.5 13.7

    惠阳市 9.3 13.7 12.5 25.3 18.7 15.8

    惠东县 12.4 10.9 10.0 10.3 13.0 11.3

    博罗县 10.4 11.0 10.1 11.5 14.5 11.5

    肇庆市区 15.7 4.1 11.9 13.8 11.9 11.4

    高要市 10.8 12.0 8.4 10.1 13.5 10.9

    四会市 11.9 13.2 13.9 10.9 17.0 13.4

    注:①为所属市GDP增长率的简单平均值。

    (三)两个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逐步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明显高于全国。

    2004年长三角三次产业的结构为4.6:55.9:39.6,珠三角三次产业的结构为3.8:53.8:42.4。

    从1990年到2004年,这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长三角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最大,从15.8%下降到4.6%,下降了11.2个百分点。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幅度也最大,从27.2%上升到39.6%,上升了12.4个百分点。

    2004年这两个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约低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约高出9个百分点,其产业结构优于全国。

    长三角、珠三角和全国三次产业构成比较(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长江三角洲 15.8 4.6 57.0 55.9 27.2 39.6

    珠江三角洲 14.4 3.8 44.2 53.8 41.4 42.4

    全国 27.1 15.2 41.6 52.9 31.3 31.9

    (四)两个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基地,两地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60%以上。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430.1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4.4%,比2000年的57.9%提高了6.5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为4012.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34.8%;珠三角为3417.8亿美元,占全国比重为29.6%。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744.3 1473.5 1270.8 7430.1 3905.2 3524.8

    长江三角洲 1235.8 671.0 564.8 4012.3 2083.0 1929.3

    珠江三角洲 1508.5 802.5 706.0 3417.8 1822.2 1595.6

    全国总计 4742.9 2492.0 2250.9 11545.5 5933.2 5612.3

    长三角占全国比重(%) 26.1 26.9 25.1 34.8 35.1 34.4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 31.8 32.2 31.4 29.6 30.7 28.4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7.9 59.1 56.5 64.4 65.8 62.8

    注:2000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惠州市区、惠阳市、惠东县和博罗县。

    (五)两个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为2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8155.6亿元,占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5.8%。其中,长三角为13650.7亿元,占全国的19.4%,珠三角为4504.9亿元,占全国的6.4%。

    2001-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增长22.8%,比全国年均增长20.9%高出1.9个百分点。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亿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7973.6 18155.6 22.8

    长三角 5677.7 13650.7 24.5

    珠三角 2295.9 4504.9 18.4

    全国总计 32917.7 70477.4 20.9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24.2 25.8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17.2 19.4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0 6.4

    (六)两个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全国的一半。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10.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7.9%,占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51.1%。其中,长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增长87.4%,占全国的比重由27.5%上升到34.6%;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比2000年下降11.3%,占全国的比重由27.7%下降到16.5%。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单位:亿美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3年年平均增长率(%)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 224.8 310.0 8.4

    长三角 112.0 209.9 17.0

    珠三角 112.8 100.1 -2.9

    全国总计 407.2 606.3 10.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55.2 51.1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5 34.6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27.7 16.5

    注:长三角是上海、江苏和浙江合计数,珠三角是广东省合计数。

    (七)地方财政实力增强,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达3362.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2.7%,比2000年的12.4%提高了0.3个百分点。其中,长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2426.3亿元,占全国的9.2%;珠三角一般预算内收入达935.7亿元,占全国的3.5%。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达到315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财政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计(亿元) 1658.1 3362.0

    长三角(亿元) 1059.2 2426.3

    珠三角(亿元) 598.9 935.7

    全国总计(亿元) 13395.2 26396.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占全国的比重(%) 12.4 12.7

    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7.9 9.2

    珠三角占全国的比重(%) 4.5 3.5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财政收入(元) 1601 3153

    全国人均财政收入(元) 1057 2031

    (八)两个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倍。

    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36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其中,长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1元,是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290元,是全国的1.8倍。

    2000-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2000年 2004年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元) 10952 15361

    长三角(元) 8809 13431

    珠三角(元) 13094 17290

    全国(元) 6280 9422

    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为全国的倍数(倍) 1.7 1.6

    长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1.4 1.4

    珠三角为全国的倍数(倍) 2.1 1.8

    注:珠三角仅包括以下8个城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

    惠州市区和肇庆市区。

    二、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从经济规模看,长三角是珠三角的2倍,但两地的GDP差距和人均GDP差距均在缩小。

    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的GDP一直是珠三角的2倍左右。2000年长三角的GDP总量比珠三角多8594.0亿元,是珠三角的2.17倍;2004年长三角GDP比珠三角多15381.4亿元,是珠三角的2.15倍,差距有所缩小。

    2004年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GDP超过1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5个,占66.8%。珠三角GDP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仅有4个,比2000年增加1个,占28.6%。从城市平均总量来看,2004年长三角16个城市GDP的平均值达到1798.5亿元,比2000年的平均值(997.2亿元)增长80.4%,而珠三角14个县市的GDP平均值为956.7亿元,比2000年(525.8亿元)增长82%。

    2000-2004年,珠三角的人均GDP继续高于长三角。2004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639元,比2000年增长71.2%;长三角人均GDP为35040元,比2000年增长76.8%。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长三角的1.61倍,到2004年珠三角是长三角的1.56倍,两个三角洲的人均GDP差距在缩小。2004年两个三角洲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0元的城市共有6个,其中长江三角洲有3个,即上海、苏州和无锡;珠江三角洲有3个,即广州、深圳和东莞,而东莞市是两个三角洲地区唯一的人均GDP超过60000元的城市,达到71997元,超过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均在两位数以上,但是发展均衡程度有所不同。

    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2004年两个三角洲地区30个城市的增长速度都达到了两位数,只是珠三角地区的GDP增长速度要略高于长三角地区。2000-2004年长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为13.2%,珠三角地区GDP增长率为13.6%,珠三角比长三角高出0.4个百分点。在两个三角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东莞市,达到19.6%;长三角16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仍然是苏州市,为17.6%。

    从发展均衡的角度来看,长三角好于珠三角。2000年长三角16个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仅为2.1个百分点,而珠三角的14个市、县、区中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为8.6个百分点。到200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比2000年有所扩大,为4个百分点,而珠三角城市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落差有所减小,为7.7个百分点,但珠三角的落差仍大于长三角。

    (三)两个三角洲的三次产业结构基本相同,但存在差异。

    2004年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继续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平均水平为4:55:41,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目前,两个三角洲地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两个三角洲地区虽然在产业结构上基本相同,但两个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有两个特点:

    一是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高,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快。2004年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9.6%,虽然低于珠三角地区的42.4%,但是长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1990年仅为27.2%,明显低于同年珠三角的41.4%。1990年到2004年长三角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了12.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珠三角所提高的1个百分点。

    二是长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虽高于珠三角,但呈下降趋势,而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2004年长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5.9%,高于珠三角的53.8%。虽然近十年,长三角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表现出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与此相反,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地,2004年珠三角第二产业占比重为53.8%,比1990年的44.2%提高了9.6个百分点。

    (四)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进出口贸易首次双双高于珠三角地区。

    近年来,长三角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4年长三角进出口贸易首次双双高于珠三角地区。

    从两个三角洲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看,2004年长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01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7%,是2000年的3.25倍,其中,进口总额达192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5%,出口总额达208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7%;珠三角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41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进口总额达159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6%,出口总额达182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可见,从贸易增长率来看,长三角地区在进出口贸易总额、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三个方面均比珠三角高出近一倍,显示出其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4年长江和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比较(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贸易 进口 出口

    总额 增长率(%) 总额 增长率(%) 总额 增长率(%)

    长三角洲地区 4012.3 40.7 1929.3 43.5 2083.0 40.7

    珠三角洲地区 3417.8 22.1 1595.6 22.6 1822.2 21.9

    从两个三角洲30个市的进出口贸易看,20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城市为上海、苏州和深圳。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看,增长最快的是舟山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增长率达到62.9%。惠州市区是珠三角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城市,2004年增长率达到39.9%。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珠三角地区经济要比长三角地区更加依赖出口,对外贸易在该地区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004年珠三角地区外贸依存度(出口总额/GDP)为112.6%,远远高于长三角的59.9%。

    (五)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三角,并且两者差距在逐渐拉大。

    2004年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650.7亿元,比2003年增长24.5%;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8.4%。2004年长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远远高于珠三角,是珠三角的3.03倍,2000年以来两个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2000-2004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单位:亿元)

    2000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长三角 5677.7 7900.1 10973.7 13650.7

    珠三角 2464.3 3088.6 3730.5 4504.9

    差距 1:0.43 1:0.39 1:0.34 1:0.33

    (六)长三角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和实际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均高于珠三角地区。

    2004年,外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项目数为14310个,珠三角地区为7308个,长三角比珠三角高95.8%;在外商直接投资额方面,长三角地区为209.9亿美元,珠三角地区仅为100.1亿美元,长三角比珠三角高109.7%。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向正从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七)长三角财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倍,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于珠三角。

    2004年长三角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24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是珠三角的2.6倍。其中,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为1119.7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全部财政收入的46.1%,比珠三角地区的全部财政收入还多出184.1亿元。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地区有6个,分别是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而珠三角地区仅有

    四、杭州和苏州,谁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城市?

    杭州和苏州,哪个城市的产业 科技 含量更高?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毫无疑问是杭州更高。苏州,包括整个苏南地区(苏锡常)都还在坚守传统制造业,包括 汽车 、钢铁、化工、金属制造等产业。虽然苏州也在向新经济转型,但力度没有杭州大,效果也没有杭州明显。

    杭州在高 科技 产业发展上已经领先苏州,这是共识,没有很大争议。杭州目前汇聚了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海康威视等知名 科技 企业,还有吉利 汽车 的新能源 汽车 ,等等。在国内来说,杭州的 科技 企业知名度和规模都还是不错的。

    但是,杭州也还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高 科技 产业城市。在大陆地区,北京、深圳的高 科技 产业都比杭州发展得更好。以高 科技 产业规模为例,2017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约6400亿元,深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5300亿元。而整个浙江省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00亿,和北京、深圳差别不大,那杭州肯定也北京和深圳小得多。

    在我国,可以称之为高 科技 产业城市的只有北京和深圳,别说杭州、苏州,甚至连上海都不是。上海在2017年左右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这里并不包括 科技 中心。到2018年才意识到,增加了一个 科技 创新中心。

    深圳对未来的定位很明晰,就是国际 科技 、产业创新中心。现在深圳已经出现了多家全球知名的 科技 企业,包括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柔宇、大疆、华大,等等。深圳通过过去几年的转型和摸索,在 科技 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已走在全国最前面,实现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深圳现在对标国际,做中国的“硅谷”,完全有潜力和条件成为中国最大的研发和 科技 创新中心。

    杭州和苏州,谁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城市?杭州纵有互联网加持,但我向来认为,中国真正的高 科技 产业重镇,一南一北,一个是深圳,另一个并不是上海,更不是杭州,而是第二产业规模超过上海跃居全国第一的苏州!

    苏州向来注重实业,在一些自媒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鼓吹下,“苏州的可持续发展不行,经济转型没见成效”深入人心,事实上今年上半年中国报生产8个1.1类新药,有4个来自苏州Biobay。

    苏州的经济转型很快初见成效,多年来孵化的信达,康宁杰瑞,Cstone, Mabspace等生物医药企业的崛起,可以期待。而且在此经济下行之际,逆经济周期的医药行业显得尤为举足轻重。苏州的未来,最起码在高水平创新医药上,走在全国最前列。

    如果说未来苏州有什么产业可以值得在全国舞台上炫耀的话,那一定是以下一代靶向大分子蛋白药物和免疫细胞CarT治疗为主的生物医药。今年和明年,因为港交所的政策和配套升级,最起码有三个来自苏州的创新药企有可能在未盈利的情况下上市。这个苏州花了十年孵化的产业,总算要初见成效了。

    医药是有客观规律的,5-10年才是一个周期,苏州不易,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在深圳,北京,杭州等城市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胆在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的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大投入,相当高瞻远瞩。

    杭州和苏州,谁是真正的高科技产业城市?综上所述,我认为苏州才是真正的高 科技 产业重镇!对此观点你有异议吗?

    不好意思,杭州和苏州都不是高 科技 城市,杭州是会展和电商城市,主要成就有:成功举办G20会议,将举办下届亚运会,电商平台淘宝总部在杭州。苏州是外资工厂聚集地,主要成就有:GDP全国地级市第一,在所有城市中排第七。两个城市与高 科技 都不搭边。

    制造业苏州强,信息技术互联网杭州胜出。房价,杭州更胜一筹。

    杭州,炒房之都,卖地之城!

    01

    苏州的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涌现华兴源创,江苏北人,瀚川智能三大科创板人工智能领域上市公司,思必驰,汇川,奇点 汽车 则是国内人工智能领域还未上市的大牛企业,特别是已完成五轮融资的思必驰,已成为国内语音交汇和车联网的顶尖企业,与上海交大建立了人机交互实验室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成为江苏最卓越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

    02

    个人判断苏州已成为江苏高 科技 产业中心城市,很有条件有希望成为长三角的深圳,即聚焦ICT行业硬件制造和配套软件研发设计的核心城市。国内这方面就是上海和深圳实力最强,苏州有成为第三极的趋势。至于北京互联网发育旺盛,软件研发设计也很强,但ICT硬件不足,芯片和光电通讯制造都是弱项。杭州则是只有互联网强,硬件上只是安防监控硬件强,属于偏科生。

    03

    粤港湾大湾区具有互补性,深圳打造科创中心,广州打造贸易中心,香港变乱前打造的是金融中心;长三角的几个城市是竞争关系,产业同质化,除上海外苏南几个城市也没有政治资源;上海打造的四大品牌,现代服务业具有虹吸效应,会吸引更多总部经济去上海,而苏南的制造业具有溢出性,哪里成本低往哪里跑,像南通就承接了苏南部分产业转型;这几年江苏省一直再提打造南京首位度其实对苏州、无锡也是冲击。

    不是只有互联网才叫高 科技 ,剩下的不多说了,自己去了解

    别比了,杭州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苏州要好好借鉴学习,同时促进本地 科技 产业升级。做到了这些,苏州就是无敌的存在

    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杭州啰。杭州是世界互联网中心,马云的所在地,集中了世界顶尖的核心技术,未来的硅谷

    这俩都不咋样,杭州it互联网方面强,在国内数一数二,谈不上高 科技 ,苏州也没有拿的出手让人信服的企业,一堆外资工厂,如果说高 科技 这个还是深圳和北京,强大点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市近十年三大产业之比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杭州市有哪些互联网公司(杭州市有哪些互联网公司)

    杭州欧式景观设计造价(杭州欧式景观设计造价多少钱)

    南京和杭州生活成本(南京和杭州生活成本哪个高)

    丽江门口景观设计(丽江门口景观设计效果图)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