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杭州分公司(中芯国际杭州分公司怎么样)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中芯国际杭州分公司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国内生产芯片的上市公司
1、紫光国芯——长江存储3D NAND;FPGA;
2、中兴通讯——中兴微电子;
3、国民技术——射频芯片;移动支付限域通信 RCC 技术;
4、景嘉微——军用GPU(JM5400 型图形芯片);
5、光迅科技——光芯片;
6、全志科技——A 股唯一一家独立自主IP 核芯片设计公司(类似巨头ARM);数模混合高速信号的设计与集成技术在55nm/40nm/28nm 工艺下实现HDMI、LVDS、PLL、AudioCODEC、USB2.0、TV-encoder、TV-decoder 等数模混合IP。
扩展资料:
中国涉足芯片业务的大型公司中,华为算是一个,不过华为并未上市。中芯国际是公认的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该公司在香港上市。
反映在市值上,中芯国际当前总市值折算成人民币仅有400多亿元。其他在港上市的中资芯片公司,如华虹半导体、中电华大科技等市值规模则更小。
芯片国产化概念板块纳入的上市公司数量目前有46家,这些公司中目前营收规模最高的就是中兴通讯,其后则是长电科技、纳思达、太极实业、华天科技、通富微电等。
参考资料来源:仪器网 芯片上市公司
二、亿铸科技上市了吗?
亿铸科技还未上市。亿铸科技已完成过亿元天使轮融资,由中科创星、联想之星和汇芯投资(国家5G创新中心)联合领投。
上海亿铸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6月,在上海、深圳、杭州、成都以及美国硅谷设有研发和销售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能够自主设计并量产基于ReRAM全数字存算一体的大算力AI芯片公司。亿铸科技的技术可以满足大算力、低功耗、易部署、时延确定等市场诉求,可以解决传统AI芯片“存储墙”、“能耗墙”以及“编译墙”的问题。亿铸科技基于ReRAM存算一体的技术已实现了从IP到工艺的全国产化,在中芯国际和昕原半导体等均有成熟可量产的配套工艺制程。
三、研究光子芯片的“天才少年”,打破美国封锁,有望解决缺芯问题
根据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分析,我国在移动通信和计算机领域的国产芯片,占有比例接近为零,就算到了2020年占有率有所上升,但也很低,我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落后,主要原因是因为缺少先进的光刻机,那何为光刻机呢,简单来说,光刻机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装备,它的工作原理有点像相片冲印,需要把集成电路的精细图形,通过光线曝光印到硅片上形成芯片,但一台光刻机的造价十分昂贵,通常在三千万至五亿美元之间,光刻机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芯片的性能,而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高端的光刻机,我国于2018年研发的光刻机,光刻分辨率才22纳米,继续完善后也只能达到10纳米,而在芯片领域发达的国家,早就已经在制造7纳米、5纳米的芯片了。
阿斯麦是世界上能生产7纳米芯片的最大半导体供应商,我国中芯国际在2018年就进口了该类型的光刻机,但因为美国的打压,光刻机迟迟未到,中国制造芯片之路仿佛被人扼住了脖颈,没了芯片我国高 科技 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大到航天航空领域,小到人们手上的手机,就比如说华为基于5纳米工艺打造的,麒麟9000芯片可能成为绝版,而缺少芯片带来的恶劣后果,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 科技 发展,不过就算是这样,中国也有无数科研人员正在努力,让中国芯片绕开美国的封锁,比如正在研究的光子芯片的技术,让中国就算没有光刻机,也可以制造出高端的芯片,其中有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科研家,他所带领的团队研究的光子芯片,已初有成效,为中国缺芯的局面带来曙光,他就是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沈亦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沈亦晨其人,以及他又是怎么用光子芯片打破美国封锁,让中国缺芯局面可解的。
沈亦晨出生在浙江杭州,从小便聪明伶俐,对电器十分感兴趣,喜欢将家里的小电器拆了又装,观察里面的构造,而这也得益于他父亲的影响,沈亦晨的父亲是一位电力工程师,当别的孩子都在玩玩具车时,沈亦晨的玩具就是父亲工作时的各种器材设备,当别的孩子在看漫画书时,沈亦晨看的书就是父亲书柜里那些晦涩难懂的电路图,和电力物理书,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沈亦晨对这一行业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喜欢去学习去 探索 ,读完高中之后,沈亦晨就前往新加坡和美国,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物理专业,沈亦晨就像一条游进了宽阔大海的鱼,如鱼得水,他的知识系统迅速被扩展,并且在纳米光子学领域增长了学识,为后来的光子芯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沈亦晨求学之路上,无论是读研还是读博期间,沈亦晨积极参与光学研究,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得到了业界的好评,除此之外他还发表过25篇顶级期刊的论文,还拥有着10项美国专利,沈亦晨对光学研究的孜孜不倦,让他得了一个“追光者”的外号,其实关于光学的研究与应用,在数十年间一直有在进行,沈亦晨在研究中也也发现了光子比电子更快,而且耗能也更低,如果能用光子替代电子,那将是史无前例的进步,但是由于光像是一个难以琢磨的孩子,行为难以预测,也就是光具有不可控性,所以关于光学计算的研究就十分具有挑战性,沈亦晨向来就是喜欢挑战的人,他喜欢一个个谜题在自己手中解开的感觉。
在2016年时沈亦晨创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主要立足于使用太阳能发电和移动电子显示的方向,接着沈亦晨觉得只研究表面无法得到突破,于是他又成立了一家公司 曦智 科技 ,该公司的目标是要生产出光子芯片,这也正式开启了沈亦晨研究光子芯片的道路,沈亦晨和团队在研究中,建立了一个光学神经网络架构技术,在此技术下架构出来的芯片,就是一个可以变成的纳米光子处理器,能够取代传统电子晶体管,改进电子晶体管的性能 延迟 功耗问题,如果这光子芯片能够研发成功,将会带来飞跃性的进步。
不仅是原电子芯片计算能力的一千倍,它的耗能还将低于电子芯片一百倍,可别小看这一百倍的降低耗能,现在 社会 追求的都是一个低耗能,节约一切资源长途发展,光子芯片能使得全球数据服务器的用电量大大减少,而且应用面也会更加广,对增强现实 自动化等领域助益极大,沈亦晨凭借着这个研究,在2017年将学术成果报告发表在了顶级期刊上,业界为之震动,纷纷夸赞,而沈亦晨在当年也拿下了,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 科技 创新赛的第一名,2018年沈亦晨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曦智 科技 ,就获得了百度和美国半导体企业的投资,金额高达1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500万。
现在的沈亦晨还在继续研究光子芯片,他在前几年的突破性进展,为现在中国缺芯的僵持局面,撕开了一道裂口,力挽狂澜般辅助我国解决芯片问题,沈亦晨的曦智 科技 目前已经建立了,设备更为先进 功能更为齐全的光学实验室,全力研发光子芯片的相关技术,虽然一时半会儿还不能马上上线光子芯片,但是只要开始永远不晚,正是有像沈亦晨这样优秀的青年人才,有决心有毅力,热爱学术研究,并且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勇于担当起兴国重任,才让我国现有的芯片技术快速发展,如今我国7纳米GPGPU芯片已经面世,中芯国际也在进军7纳米SOC芯片的研究,相信在未来,我国一定会“芯心满满”。
四、军+芯中军是谁
中国芯的九大领军人物
1、王芹生:打造“国家队”
王芹生作为“八五”、“九五”、“十五”集成电路CAD技术研究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对稳定、培养和壮大我国ICCAD软件队伍,保证ICCAD攻关成果免于流失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集成电路品种开发和应用项目(47个专题),如我国第一台高档位八位单片机、第一块智能卡(CPU)芯片及系列产品等,主持开发了具有市场引导性的产品。
2、王国平:书写“再造”篇章
王国平,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的领军人物,带领一个面临严重危机的中国最大的民族微电子企业,神话般地卸掉巨额亏损包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并挺立在国内消费类集成电路和分立器件企业的首位。
肩负着“让华润芯进入中国的每一个家庭”的崇高使命,向着2010年营业额50亿元的目标,在6英寸线奠基喧天的爆竹声中,王国平和他的同事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3、王新潮:十年磨一剑
1997年,王新潮以TO-92管为突破口,推出长江牌元器件,销售给国内家电制造商,从而为长电带来了品牌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从2000年开始,王新潮吸引3250万元私人资本和4500万元法人资本,用于长电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就在当年,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改制成功,并进入上市辅导期。2002年,长电科技形成了年产100亿只分立器件、10亿块集成电路的能力,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长电科技也连续2年利税突破1亿元大关。
4、邓中翰:“中国创造”之星
要将“中国制造”推进到“中国创造”,带动中国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在旅美华人学子中享有声誉的邓中翰是这个观点的积极倡导者。
邓中翰致力的“星光中国芯工程”,五年来实现了七大核心技术突破,申请了该领域200多项国内外专利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实现了研发成果的产品化,开发设计出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星光中国芯”五代数字多媒体芯片。产品被国际知名企业大批量采用,成功占据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世界第一的市场份额(达40%以上),在全球市场的销售量目前已突破1000万枚。
5、石明达:执著的变革者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国际半导体制造逐渐形成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时任南通华达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石明达与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达成合资协议,投建南通富士通微电子有限公司。
目前,南通富士通已经形成年IC封装能力15亿块、成品测试能力10亿块、芯片测试能力5万块,成为国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中产品品种最全、技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
6、刘幼海:创造利润奇迹
1995年从硅谷回到祖国的刘幼海,担任上海先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的市场副总裁。上任第一年,先进半导体的产量激增96%,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赢利年。
2000年,刘幼海正式接任先进半导体总裁职务,在他的领导下,上海先进半导体也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集成电路代工企业。2001年,正赶上全球半导体产业周期性回落,行业水平下滑35%,但刘幼海的先进半导体的利润超过1.3亿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企业的规模和产量由2000年的2亿美元投资,增加到2002年的10亿美元。2000年,先进半导体的5英寸和6英寸生产线的产能是月产3.5万片芯片,截至目前,已上升到月产8万片。
正是在先进半导体的利润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刘幼海又说服董事会同意投资6.87亿元,投建一条8英寸、0.25微米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这条生产线的产能为月产3万片。先进半导体成为国内最大的芯片制造公司之一。
7、陈向东:民营资本造“芯”
1997年,陈向东创办了杭州士兰微电子。他认为士兰在起步阶段应将产品和市场定位于民用消费集成电路中低档产品。这一策略为士兰带来了广阔的市场。2002年,士兰及下属友旺公司全年销售达到5.2亿元,集成电路总产量超过4亿只。
在积累一定的资金与人才后,陈向东开始带领士兰向高端领域进军,在10M/100M以太网卡电路、CD数字伺服和解码纠错电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IC卡芯片等项目上投入研发资金。同时,陈向东在2001年决定创建第一条由民营资本投资的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2003年芯片生产线投产,同年第三季度就实现了赢利。
8、张汝京:梦圆“中国芯”
2003年8月,张汝京博士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了中国第一家8英寸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两条大规模的8英寸生产线都已进入量产,每月总产能近6万片,工艺技术达到0.18微米及以下水平。
中芯国际在张汝京的领导下,积极同世界一流的半导体厂商结成不同形式的联盟,已经同日本的东芝、富士通、尔必达,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比利时的IMEC,德国的英飞凌以及美国的MOSYs等众多一流的半导体公司与研究机构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策略联盟关系,在诸方面创造互惠互赢的合作机会。
9、魏少军:新模式开拓者
魏少军按照建设完整产业链的发展策略,设计出具有大唐微电子特色的新业务模式。他认为,企业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占领市场。这种认识使他走向开发面向市场的实用产品。从一开始,他就从被别人认为是“没有科技含量”的电话IC卡做起。先后推出了我国第一枚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IC电话卡芯片。目前,大唐微电子的IC卡芯片及模块的年生产规模超过1.8亿只,成为国内第一大生产商。
魏少军接着把大唐带到了另一个高速增长的领域:移动通信智能卡。大唐利用技术优势,迅速推出国内第一枚SIM卡芯片、UIM卡芯片,结束了国内通信智能卡集成电路领域依赖进口的局面。2003年,大唐微电子针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移动通信智能卡合同额就超过了5亿元。
以上就是关于中芯国际杭州分公司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