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页
SERVICE 服务产品
XINMEITI 新媒体代运营
CASE 服务案例
NEWS 热点资讯
ABOUT 关于我们
CONTACT 联系我们
创意岭
让品牌有温度、有情感
专注品牌策划15年

    景观设计与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3-03-21 19:45:37     稿源: 创意岭    阅读: 98        问大家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景观设计与土地利用规划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景观设计与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

    一、土地利用规划的详细设计与农地保护

    耕地保护在定量问题解决后,其定位问题也就是不同用途土地资源的空间布局问题。城市周边耕地的空间布局,从规划理论看依次需要解决5个基本问题:①需要确定遵循的原则;②对不同用途进行适当的分类;③确定不同用途在分布上的优先级的问题;④各类用地的空间布局方向性的问题;⑤不同级别规划布局的详细要点。

    (一)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的原则。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首先保障土地的生态、粮食生产以及自然文化景观等区域性和长期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紧凑布局的原则。作为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国家目标的重要手段,应当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实施土地利用的紧凑布局。对相关的土地利用功能进行整合,促进区域土地的高效利用。

    多方案比较的原则。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通过多方案比较,对土地利用的多种情境和可能性进行综合预测和分析,选择最佳方案,从而增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

    公众参与的原则。公众参与是提高土地利用民主性和保障土地使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充分尊重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听证会和讨论会等各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活动,调动公众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促进土地利用的公正化和民主化。

    与相关规划协调的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纲要中用地布局需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布局方案,方案比较应突出空间资源总量的有效配置和公众参与。

    与上位规划协调的原则。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空间布局应当与上位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确有必要对上位层次规划的强制性规定进行调整的,应当做出专题论证。

    评价分析的原则。在做好上轮土地规划布局实施情况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定区域发展条件,并对土地、水、生态环境等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二)规划用地分类

    规划用地划分为以下十大类:生态安全用地、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城镇用地、村庄和集镇用地、独立建设用地、基本农田、一般农田、林地、草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

    (1)生态安全用地包含四个小类的用地:①地震断裂带、洪涝频发区和山体滑坡区等不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危险性用地;②水源地;③主要湖泊和河道、湿地和主要植被覆盖区等生态基础设施用地;④陡坡地和蓄水及泄洪用地等不适宜城市建设的用地。

    (2)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包含四个小类的用地:①区域交通设施;②区域水利设施;③区域能源设施;④区域环保设施。

    (3)城镇用地包含两个小类的用地;①城市用地;②建制镇用地。

    (4)村庄和集镇用地包含两个小类的用地:①村庄用地;②集镇用地。

    (5)独立建设用地包含两个小类的用地:①产业性独立建设用地;②非产业性独立建设用地。

    (6)基本农田包含两个小类的用地:①基本农田集中区;②基本农田保护区。

    (7)一般农田包含两个小类的用地:①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②园地。

    (8)林地包含两个小类的用地:①生态公益林;②一般林。

    (9)草地:根据全国土地分类划定的牧草地。

    (10)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包含六个小类的用地:①自然和文化遗产地;②风景名胜区;③自然保护区;④森林公园;⑤地质公园;⑥郊野公园。

    (三)各类用地划分的优先级及矛盾协调原则

    1.用地划分的优先级

    空间布局应依据以下优先层级,逐次完成用地规划布局。

    第一层级:生态安全用地。

    第二层级:①大型公共基础设施用地;②基本农田。

    第三层级:①产业性独立建设用地;②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③城镇用地;④村庄和集镇用地。

    第四层级:①非产业性独立建设用地;②一般农田;③林地;④草地。

    2.各类用地布局的矛盾协调原则

    在用地布局中,当不同优先级用地的配置发生矛盾时,应保证高优先级用地首先得到配置。

    同一优先级之间的各类用地布局应统一考虑、协调配置。在矛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时,按照同一优先级内各类用地的先后顺序进行配置。

    (四)各类用地空间布局指引

    (1)生态安全用地:在分析区域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按照生态功能区和有关专业规划,对禁止建设用地布局的生态安全用地区域进行划定,保护生态基础设施,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与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连续性。

    (2)区域基础设施用地:依据各部门的专业规划,结合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协调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的空间布局,按照集约利用、有效整合要求,促进内外联网、共建共享、区域对接与城乡对接,并处理好与城镇用地、村镇用地布局的关系。

    (3)城镇用地:根据城镇群体空间布局结构框架与城镇用地总量规模,根据各个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用地适宜性确定各城镇用地的发展方向、发展边界和空间形态。

    (4)村镇用地:在保证生态屏障网络和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居民点体系的发展策略,协调区域性设施与农村居民点布局的空间关系,统筹安排村镇建设用地,引导人口集聚,形成有机联系、结构合理、人地和谐的村镇用地布局。

    (5)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将用地质量评价作为基本农田布局的依据,以现行规划实施情况与新的任务目标为基础,采用“大稳定,小调整”的布局策略,优先把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为便于监测与管理,应注重基本农田的建设规模与优势区位的选择,协调好各类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关系。

    (6)一般农田(包含园地):依据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因地制宜地确定耕地在空间上的配置比例和重点区域,做到耕地的大集中与小分散相结合;引导新建园地向立地条件适宜的低丘缓坡地集中发展;结合城市规划,将一般农田利用与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将保护农田的生产功能与营造城市(城镇)生态系统相结合,完善城乡生态网络。

    (7)林地:对林地实行总量控制和用途管制,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留足林业用地,充分分析区域林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宏观生态环境需求、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关系,结合林业长远规划、森林覆盖率目标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对林地进行空间布局与保护。

    (8)草地:在草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基础上,以草原生态经济原理为依据,按照牧草地合理利用的要求,保护、改良和建设草地,不断提高产草量和载畜量,以创造良好的土地组织条件。

    (9)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按照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区划的控制要求,充分利用和优化整合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资源,发挥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资源的多功能作用,提高旅游用地资源的整体效益,挖掘人文风景资源,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10)独立建设用地:产业性独立建设用地要综合考虑用地条件与交通区位条件,安排好与生产必须的各种能源供给通道的空间关系,根据风向、风速、季节、地形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布置,尽可能减少废水、废气、废渣、噪音对环境的污染;非产业性独立建设用地则具体根据不同用地类型的特殊控制要求进行布局,要避免与其他用地的相互干扰和影响作用。

    (五)各级规划布局要点

    1.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要点

    (1)突出各类用地划区的布局,布局至第三层次;图形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1∶25万,如辖区面积过大或过小可采用小于或大于上述比例尺的图件。

    (2)生态安全用地、一般农田、林地、草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要划定其功能范围,并标注于图上。

    (3)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独立建设用地要明确其建设范围,划定建设边界。

    (4)对于无法在该比例尺上表现的村镇用地要标注用地的点位和名称,可以忽略具体范围,待乡级规划中细化。

    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要点

    (1)突出各类用地划区的布局,布局至第三层次;图形比例尺一般采用1∶10万~1∶25万,如辖区面积过大或过小可采用小于或大于上述比例尺的图件。

    (2)依据市级规划的大类布局进行细化,按照用地分类中的“小类”划定各种用地的功能范围,并标注于图上。

    (3)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独立建设用地要明确其建设范围,划定建设边界。

    (4)对于无法在该比例尺上表现的村镇用地要标注用地的点位和名称,可以忽略具体范围,待乡级规划中细化。

    3.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要点

    (1)突出各地类具体地块的布局,布局至第四层次;图形比例尺为1∶1万,当乡(镇)地域(指图框)长和宽图上均大于240cm时,图件的比例尺可缩小至1∶1万~1∶2万。

    (2)对市、县级规划进行深化,用地布局要确定至具体地块,可以采用1∶1万的分幅图则表示;在对分幅图中区块内部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统计的基础上,对每个地块提出相关控制指标,需要表述的内容包括地块编号、用地性质代码、用地性质、面积、配套设施项目名称、用途管制要点、地类转换关系等。

    (3)生态安全用地、一般农田、林地、草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独立建设用地和村镇用地均要明确表示出名称与相应的边界控制范围。

    二、【高分】请教关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习的一些问题

    我是这个专业研三的学生,今年就毕业了,现在就我知道的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你说说吧,仅供参考吧,必经路是自己的,每个人情况和阅历都不一样。

    问题一:根据我的认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土地及房产评估方向。主要课程有不动产估价,农用地评估等课程。这个方向也是我本科同学毕业后从事最多的方向。评估公司也经常会接一些规划的项目。主要课程是土地规划学。

    2、测量。测量学、地图学,航测等课程。如果是男孩子的话这个方向也是很好就业的,但是看到你好像并不是很感兴趣(我也是O(∩_∩)O~),应该是个女孩子吧,这个方向很少会要女生,因为很累。

    3、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相关课程包括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后主要就是用软件画图,如果计算机好的话,还有可能从事软件二次开发。

    4、除此以外,一些房地产公司也会招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做土地专员,比如做一些市场调查等。

    我所能想到的大概就是这些了,其实说实话这个专业的方向不是很宽广。就你不喜欢的课程来看,可能从事土地评估和进房地产公司比较适合。(本人认为土地评估很无聊,而且也没有什么发展前景,一直想进房地产公司,但大的地产公司招咱们专业比较少,有也是要好学校的,所以比较困难,纠结中……这是我的想法啊,并不一定适合你)

    问题二:选一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以及土地调查技术吧,如果有机会,也大概学一下工程概预算吧,其实学校里的课程都差不多,学了不用的话也就忘了,用的话学的是远远不够的,都是从头再来。

    问题三:研究生考试一般是在每年的1月份,如果你要考就是在大四的1月份,头一年的10月份报名,有四个科目,必考的有英语和政治还有一门专业课,有的学校考数学,有的学校再加一门专业课。其中英语和政治是全国统一命题,数学由全国卷和学校自主命题的卷子,全国卷分为一、二、三、四这四种卷子,咱们专业通常是考四类卷,也有考其他类别的(这个你可以再仔细查相关资料),自命题的就是报考学校自己出题了,专业课是学校自己出题。

    不用准备太早,如果想提前看,可以学习一下英语,因为咱们专业一般是管理类,英语分要求的比较高。每年的考研大纲会在七月或八月出来,所以其他科目可能会变动比较大。专业课在每个学校的大纲出来以后再针对性复习,有的学校给出参考用书,有的不给(以前都是这样,不知道你考的时候会不会变)

    研究生导师的选择每个学校不一样,有的是在报考的时候选好,有的是在复试后选择。我之前报考的时候就是只选择方向没有选导师,当时看好了一个导师,给她发电子邮件,可惜没理我。本人认为在初试时没有必要找老师,可以等复试前联系。(仅供参考)

    这个专业比较好的学校有南京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好像可以在网上搜到。

    问题四:这个专业可以报的公务员职位非常少,有的话可能就是国土资源部或者是一些下属单位,但是真的是很少。事业单位招聘中一些地质所也有可能招。公务员招聘每年不一样,所以只能等招考目录下来才能知道有没有不限制专业的岗位。我没见过合适的,近几年公务员招的应届生越来越少了。

    悄悄说一句打击你的话,我认为这个专业前途不是很乐观,这是上了七年感悟出来的,不过不知道那些顶尖学校的怎么样,多少根个人性格有关吧,我身边也有很喜欢的。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祝你成功!

    三、如何利用多样化的地形条件塑造城市规划景观,可用具体案例分享?

    凭祥是个山地多平地相对少的边陲重镇,山青水秀,山上的自然植被资源丰富,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化为建设用地,探索出一条山地城镇的开发模式,营造高质量而又有区别于一般平地城镇的居住环境,是当今建筑行业长期面对而又充满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山地城镇建设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尽管开发山地的城镇比起平地来说有诸多不利,但山地具有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以及创造空间景观等优势条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如何能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依山布局建筑群体,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等几方面探讨山地城镇的规划。

    山地优势景观体系城镇规划

    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依山布局建筑群体。 凭祥的山地地形的生态性十分突出,在规划布局中应考虑受地形环境及绿化植被的影响,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山地多层次的地形特点,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影,从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去综合挖掘、提炼当地的人文资源,在综合分析山地城镇的自然因素,空间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基础上,注重整体与综合,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

    其次,山地城镇的结构布局要顺应地形,从山地的地形特征出发,以沟、谷等地貌特征为界,将用地分为不同的小区来形成山地城镇的住区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地表及内容设置不同的规模组团,各组团内部尽量分别配置具有独立风格的公共空间,使各组团人住户都能方便地享受到邻里交往的乐趣。

    同时,在同一组团结构中,结合不同地段的坡度起伏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行布局:将层数相对较高的建筑布置在平缓的地带,而层数较低的建筑则布置在山坡地带,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方便施工、也可以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与停车负担。

    对坡度较大的地带,充分利用所在地形的具体条件,进一步采用错层、跃层、筑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设计手法设计建筑群体,并考虑节能节地的原则,设计地下、半地下的建筑,利用地下建筑屋顶布置庭院绿化或活动场所,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四、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具体有哪些内容?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也是连接旅游学、景观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以及社会、经济和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桥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既是整合"旅游区总体规划"与"旅游区详细规划"成为旅游系统整体性规划控制的有效途径,又是实现旅游规划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然选择,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当仁不让地成为现代旅游规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然而,目前面对我国应用而生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公司"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设计中心",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其实践,以至出现各层次旅游规划之间脱节的现象,由此成为影响旅游景观高效利用、永续的主要障碍之一,并制约着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对于解决我国旅游区规划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推动旅游区规划进一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涵 旅游景观设计,简言之,是指运用旅游景观学原理,对旅游区内的各种景观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使旅游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形态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过程和人类观瞻协调及和谐统一的一种综合规划方法。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过程的控制和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是旅游景观学重要的实践领域,是旅游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旅游景观学的应用价值。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从整体协调和优化利用出发,确定景观单元及其组合方式,突出宏观总体格局、中观功能分区和微观单元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双重目的。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围绕着人与景观的共生发展这一原理展开,旅游景观开发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的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优化整合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景观设计和旅游景观经营活动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通过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旅游活动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始终将某些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从整体上来协调人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把构成景观的所有要素都作为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变量来进行研究,在不断变化中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下维持旅游景观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空间尺度的考虑无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还是在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来说,它是基于地方尺度,并以旅游景观为对象的一种生产活动,其核心内容是对旅游景观内部旅游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的规划。但一个完整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涉足到更小尺度的实体单元研究,还包括基于区域尺度对不同旅游景观类型单元间的合理配置进行研究和规划。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特点 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规划和景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点,只不过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一)关于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实施设计和具体实施。其中经济、技术是规划开展的先决条件,正确处理旅游业发展同环境,同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前提。 从1959年的夏威夷规划算起,现代旅游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旅游规划理论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体系。但由于分析角度不一样等原因,不同专家、学者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问题的认识也不一样。例如,国内著名的风景旅游规划专家吴人韦先生认为,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可分为经济、环境和人文三大板块,也可从哲学、科学和技术3个层次来考虑。另有学者提出,指导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4个学派,即景观园林建筑学派、生态学派、地理学派和历史经济学派。影响最大的是以形体规划见长的景观园林建筑学派,其次是以综合规划见长的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地理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观点都对旅游规划理论体系做出了很好的归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关于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一)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自然第一原则 数十亿年不断演化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最为稳定,较人工生态系统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优越性。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把自然第一原则放在首位,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显露自然。为使景观生态系统的美学价值得以发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以自然景观为本底,再现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过程,使隐藏的生态系统和过程得以显现,并能为人们所理解,还能够让人们充分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对人类自己在景观上留下痕迹的关注。这种自然意识的加强,无疑会使人类的认识得以升华,自然景观中的水与火不再被当作灾害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维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必须的生态过程。二是顺应自然。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针对具体的地区、具体的对象。不同地区的景观结构、格局和生态过程不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和要求应该与之相适应。进而言之,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顺天应时,必须以当地的自然生态过程为依据。此外,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学习当地的乡土知识,因为对多数地方来说,当地人长期的生活实践已经表明,养育他们的景观总有某些方面符合生态规律。三是模拟自然。人为旅游景观的建设,应借助于纯自然景观的管理方式,必须尽可能保护、保持和恢复自然景观资源(森林、湖泊、草地、沼泽等),维持自然景观过程和功能,这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景观资源的前提。模拟自然状态,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人为生态系统,该系统最适合人类生存,最大限度地满足物种适应周围环境的要求。同时,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进行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可减少投入,形成优化的旅游景观,实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整体优化原则旅游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应为整体景观,是对全部生态系统的组合、平衡和协调进行规划,改善景观结构和功能,优化各要素的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与景观发展之间的协调,保证整体生态功能得以保持和发展,达到降低灾害、增强生存能力、提高生产力的目的。进而建设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稳定的生态环境,以实现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保证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多样性原则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多样性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创造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具体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景观要素形态的多样性,即廊道、斑块形式多样、大小斑块相伴、宽窄廊道相结合;二是生物种的多样性,斑块的生境、形状、大小、边缘条件等诸多因素是保护生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条件。为此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尽可能保持自然的斑块形态,例如旅游景观中自然残留的湿地、牛轭湖、高地、小片林地等均应得到保护。三是生境的多样性,不同生境的组合有利于整体景观的稳定,具有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例如单一的"玉米海"、"一望无际的稻田"、"万亩果园"等农业旅游景观规划设计不可取,因为这在抵御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方面有极大的脆弱性。(四)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异质性原则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异质性是景观的最重要的特性,是一个地区景观保持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例如旅游景观是一个高度人为化的景观,如果水泥建筑斑块及廊道占绝对优势,绿地斑块及廊道少,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衡现象,进而影响旅游景观的生态功能,造成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诸多环境问题。为此扩大旅游景观的水平空间异质性,对维持旅游景观的生态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旅游景观设计还须根据生态学原理兼顾美学特征,加强垂直空间异质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形成自稳协调的生态系统,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抵抗不良因素干扰的能力,创造良好的生态旅游环境。(五)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综合效益原则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综合效益原则要求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突出区域特色,把人类文化、传统和习俗与景观叠加,将旅游服务设施、景观生产价值有效利用融于自然之中,使旅游景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最佳经济效益。进而使当今人类主动地、以科学的态度去美化景观、创新景观,通过规划达到旅游景观形态美、多样性丰富、结构复杂,增加可视性,达到与人类的美学要求相一致,从而满足旅游者追求"新、奇、异、美、乐"的普遍心理需求。(六)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环境敏感区保护原则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环境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有潜在自然灾害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极易因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导致环境负效应。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环境敏感区可分为:生态敏感区(河流水系、滨水地区、山峰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文化敏感区(文物古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产地、革命遗址等)、资源生产敏感区(城市水源地、新鲜空气补充地、土壤维护区等)和自然灾害敏感区(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上的构造断裂破碎带、空气严重污染区等)。在敏感区内环境的恶化大多属于不可逆变化,一旦失去稳定将会给旅游景观的安全带来隐患。为此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应对环境敏感区予以特殊关注。四、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依据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规划后的旅游景观要具有:整合性、多样性、进化性、自然性、畅达性、标识性、和谐性、经济性、文化性。 为实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需要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未来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常包括六个方面的问题: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该如何描述和评价、如何运作、运作是否良好、景观是否要做改变、如何改变、这些变化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后果。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就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具体分为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四部分:一是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以景观环境调查为基础,评价旅游景观利用状况的适宜性,以及旅游景观格局分析。二是区域的旅游景观设计系统,主要对结构、功能、动态等方面对旅游景观生态过程进行研究,探讨景观的最佳利用结构、格局,对旅游景观进行合理设计。三是区域的旅游经营活动系统,主要从满足旅游者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活动、旅游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人与景观和谐共生的旅游经营活动方式。四是区域的旅游景观保护系统,通过旅游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监测,实施有效的景观管理和景观保护,以实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以上就是关于景观设计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古典园林景观设计说明)

    湖南企业景观设计咨询(湖南企业景观设计咨询招聘)

    交通景观设计范围包括(交通景观设计范围包括什么)

    嗨曲排行榜(2023最火歌曲排行榜)

    身体老是突然抖一下(身体老是突然抖一下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