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景观设计发展历程(低碳景观设计发展历程图)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低碳景观设计发展历程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的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观设计相关业务请拨打电话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城市景观设计概况及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任何一座城市在营造自己的文化环境时,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使城市形象独具特色。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应是长期型的建设,而不是突击式的装璜。国内外大量城市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城市的统一性和建筑的协调性是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质。
城市文化是人们在城市形成和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环境则是这个总和的外在表现。本文所论及的仅仅指城市文化环境的硬体部分,即城市建设涉及的范畴。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美国建筑大师沙里文曾说过:“根据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这个人,那么根据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说:“建筑是石头的书”。雨果说:“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注入人类家园的每一条细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着文明之光”。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说:“其实我们创造城市就是在创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仅是出于经济目的,那么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时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传统、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
从城市规划建设自身来看,20世纪追求城市理想的诸多主义—从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到新城市主义、生态主义、多元化主义、女权主义等,虽说是各有侧重,但也确实揭示了现代城市发展中诸多重大问题。应该说,这些重大问题对于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提出:“新世纪的城市将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并预言:“现代建筑的地区化和乡土建筑的现代化将殊途同归,而现代城市将更为讲求整体的环境艺术”。
二、世博的低碳技术及生态建筑
电话、电梯、胶片、收割机……历史上许多技术发明,都是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走入现实生活,最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百年间,积聚智慧的世界博览会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时尚风向标。
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始终,节能、环保、循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应用得到集中展示。我们关注低碳经济下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猜想这些技术有没有可能像电话、电梯一样,从世博会走向现实生活?我们拭目以待。
持续184天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上海世博会)即将在5月1日盛大开幕。在“绿色、低碳”的大背景下,本届上海世博会将通过一系列的低碳设计、低碳建设、低碳运营,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践行“低碳世博”的口号。届时,参观者将在面积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体验到无处不在的低碳理念,同时也将感受低碳技术带来的美好绿色生活。
“借光”规模最大
太阳能应用树立样板工程
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率,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优势和潜力,已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此次世博会主办方和参展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
据了解,在目前我国所有类似项目中,上海世博会设计应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光伏建筑一体化规模最大、技术最多,这也是世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在整个世博园区,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等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等设施,发电能力总计达5兆瓦。其中,主题馆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而按上海市目前标准的光照条件来计算,仅主题馆和中国馆就可年均利用其光伏组件发电284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00吨、二氧化硫约84吨、氮氧化物84吨、烟尘762吨。
除了用于发电,太阳能还被充分应用到世博会的景观设计和公共设施建设的细节中。在园区内,形态各异的太阳能景观灯、太阳能指示牌、太阳能喷泉和动态景观等随处可见;而既能避雨又能发电的太阳能长廊、太阳能停车场和充电站、太阳能分类垃圾桶等也都将集体亮相,让游客随时随地体验到太阳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低温热水发电的专利技术此次也投入了实际运用。运用这一技术的上海企业联合馆在屋顶上布置了2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屏,与许多世博展馆使用的光伏电板不同的是,集热屏上布满了充满水的管道,在吸收太阳能的情况下,管道内可以产生95℃的热水。据了解,这样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在夜晚仍然可以利用水的余温工作,借助低温热水发电新技术,输出电功率超过200千瓦以上,电能可以提供建筑展览和日常用电需要。低温热水发电的意义在于,以前150℃以下的工业热水被当作冷却水浪费掉,这一新技术的投入运用,将使大量能源得到再利用。
从世博开出新能源车
新能源动力汽车目前已在上海进入商业化运营
急速增长的机动车在带给我们出行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污染。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出行不仅成为公众的热议话题,也成为时下业界研发的重要方向。而本届上海世博会在园区交通运输工具的选择上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研发的成果,大力采用清洁能源技术,努力实现园区零排放、周围低排放的低碳公共交通目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将有超过1000辆的新能源汽车参与世博公交服务。其中,园区内的公共交通系统将通过使用300辆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200辆燃油电池车,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而包括500辆国Ⅳ混合动力车在内的低排放车将帮助实现园区周边低排放。以每部电动车日均行使200公里/传统车油耗百公里40升计算,120辆纯电动车和36辆超级电容车每天可节约燃油12480升,世博会184天累计可节约230万升燃油。
而一大批先进的高端技术也将首次被应用在世博电动车上。如使用寿命是普通电池两倍,续行里程超长的晶胶电池,在一次充电结束后,续行里程可达100公里以上。此外,已正式投入运营的100辆油电混合动力车则采用独立的电机——镍氢电池组动力辅助系统,配合高效节能智能发动机,在保证充沛动力和性能的前提下,不仅可达到节油15%以上的效果,同时排放也可降低15%以上。
本届世博会期间,参观者还将有机会看到一款新奇的“叶子车”。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将向游客展示的这种负排放概念车,提前向大家展示2030年城市低碳交通前景。据了解,这款车通过设置在车顶的“大叶子”,运用光电转换、风电转换、二氧化碳吸附和转换技术,把能源消耗和能源制造有机结合在一起。“叶子”独特的二氧化碳吸附技术,不但能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动能,更能将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为车内照明,或转化为车内空调制冷剂,从而实现汽车负排放。
据了解,新能源动力汽车不仅仅是在世博园内运用,目前已在上海进入商业化运营。纯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燃油电池客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等还在30多条公交路线上投入使用,而使用天然气的公交车已有80辆左右,极大地带动了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运用。
水可储能,也可洁净
合金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助力雨水处理回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将成为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此次上海世博会将展示在雨水收集、水循环和水处理技术上的先进经验,为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提供一个样本。
世博园区从源头环节就体现了节水和回收利用的需求。一方面采用了大量节水设施,包括节水型卫生洁具、节水型绿化灌溉设施等。另一方面,园区内大量采用的透水地面,可以有效减少外排至城市雨水管网的径流量和径流污染。而世博中心、演艺中心、主题馆、中国馆等四大永久场馆和世博轴,都将建设屋面雨水利用系统,雨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可达到100%,预计可节约自来水100多万立方米。其中,城市未来馆的生活用水和雨水回收项目,规模为120吨/天,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合金超滤膜生物反应器,具有极高的性价比,年处理量将达4万多吨,处理后的中水全部用于冲厕和绿化。
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等分散式能源利用装置则是考虑到临近黄浦江的优势。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工程、演艺中心、世博中心、城市最佳实践区等都将采用这些设备,在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水源中,而在冬季则从水源中获取能量。通过利用江水源和地源系统,在冬季预计可节约能源费用30%左右,在夏季,则使制冷效率提高7%,从而使得整个世博园区内的空调运行费用降低20%。
来自四川成都的活水公园案例馆则将目光瞄准了目前业界广泛关注的湿地治污技术,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在活水公园内的广场地下有一个厌氧处理沉淀池,收集社区和公共空间的雨污水并进行初步处理。随后,通过高坡的自然落差,被初步处理过的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生物净化系统。那里有鱼鳞一般的植物床和养鱼塘,污水通过植物、鱼类的吸收转化,达到净化目的。最后再经臭氧氧化塔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由卵石铺地的小溪流入亲水空间。
建筑材料要可再生、可回收
外层膜结构可以制作环保袋
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量几乎占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专家预计,至2020年,建筑能耗也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此次上海世博会,各展馆对低碳建筑的理念和实践就做了一次集中展示。按照世博会的惯例,各国家馆均为临时建筑,因此在场馆设计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采用可循环利用、可再生材料建造,同时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德国馆采用了神奇膜建展馆,展后变身再利用。据介绍,整个展馆使用了1.2万平方米的薄膜,覆盖展馆顶部及四周,用来遮阳隔热。这种特殊材料制成的膜,展览结束后可以经过技术处理后制成遮光板、特殊遮阳伞,甚至是购物袋等产品。而韩国企业联合馆建筑的外立面也采用了可再利用的合成树脂膜材料,世博会后将被“剥下”,做成环保袋,放在超市供市民领取。
不仅表面材料要可以回收利用,建筑本身也要可以灵活拆分,从而实现回收再利用。挪威馆就被设计成15棵可以独立形成结构的“树”,作为一个可以拆分的建筑,以便世博会结束后回收再利用。这一理念在北京馆的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北京馆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用全面焊接的方式,而是采用“螺栓+点焊”的技术,确保将来对建筑材料的完整拆分和利用。世博会结束后,北京馆的所有钢梁、LED屏幕将实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
节能建材、太阳能、清洁能源汽车、雨污水回收利用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但相关专家表示,因为世博会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有限,所以在短期内集中宣传低碳理念和展示低碳技术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世博会的低碳效应,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政策试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为上海乃至更大范围的发展方式转型打下良好基础,为长远的低碳发展注入强大的后劲。
三、低碳生态建筑的设计技术建筑工程介绍?
据建筑业内相关人士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当下建筑业在建筑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所造成的能耗,至少已经达到了目前国内商品能耗的20%以上。所以在建筑领域中运用低碳节能设计亟不可待。其中,低碳生态建筑的设计技术是怎样的?下面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低碳生态建筑的设计技术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低碳生态建筑的设计技术
建筑低碳生态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本”。在为人类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持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建筑低碳生态设计有别于以往的各种设计思潮,把生态思想引入室内设计。扩展室内设计内涵,必然会推动室内设计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的转化,将室内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在其设计中可选用的基本技术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1)采用生态绿化技术
由于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清除甲醛、苯和空气中的细菌,形成健康的室内环境 具有生态美学方面的作用,因此室内绿化是建筑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室内绿化是多层次的,可以设在建筑的任何层数,也可以设在阳台、楼顶。室内多层次的绿化,一方面可补充地面绿化的不足;另一方面,室内绿化往往与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相结合,成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环节,大大改善室内空间与自然的隔离状况。
(2)采用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
节约常规能源是建筑生态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向。现代科技研制出的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调光玻璃、保温墙体等新材料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可以达到保温和采光的双重效果,从而大大节省能源。节能型灯具、节水型部件在室内装修中的充分运用都能起到节约常规能源的效果。
(3)使用洁净能源技术
使用洁净能源.既能满足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又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符合生态设计要求。目前,最有广泛使用前景的是太阳能利用技术。经过精心设计处理后的太阳能设旋可以自然融入建筑物中。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阳光温室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都可以纳入到建筑生态设计。
(4)运用自然要素改善环境
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的要素与人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感。人不仅仅具有进行个人、家庭、社会有效活动的社会属性,更具有亲近阳光、空气、水、绿化等自然要素的自然属性。自然环境是人类自下而上环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建筑设计中自然要素的引用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如在办公空间的设计中,“景观办公室”成为时下流行的办公室的设计风格。它能根据交通流线、工作流程、工作关系等自由地布置办公家具,室内空间充满绿化,营造出更加融洽轻松、友好互助的氛围。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四、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有哪些
低碳旅游,应当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同时也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
二是扭转奢华浪费之风,强化清洁、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的品牌性。
三是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以上就是关于低碳景观设计发展历程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