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杭州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和什么)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为什么浙江的经济这么发达?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沿海城市等发展不断加快,内陆城市也不甘落后,国内很多城市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快。浙江省就算是一个经济发展很不错的城市了,发展产业雄厚,每年都吸引着很多的外劳打工者。在浙江有很多发展的机会,浙江这座城市能够迅速发展起来也是有很多的原因的。
一:地理位置比较好。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过就放开了很多沿海城市,这时也是很多沿海城市不断发展起来的原因。沿海城市在交通上有着很大的优势,可以说港口优良,交通便利。也方便了对外出口。还吸引了很多外企投资,这是非常重要的。而内陆由于交通的限制,所以说没有沿海城市发展的快。
二:浙江人有经商意识。
浙江这个城市属于是人多地少,如果只靠着土地的话,是很难养活起整个城市的人的。所以说浙江人很早就有了自己经商的意识,而且他们肯吃苦,肯拼搏,哪里能挣钱哪里就有浙江人的身影。所以说浙江这块土地上养育了成千上万个勤劳聪明的浙江人。祖祖辈辈的传承着,才有了现代浙江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
三:浙江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
都说做生意最开始的一批是最好做的,因为没有很多的竞争。浙江作为改革开放最开始发展的一批城市,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国家有很多的优惠政策,而且还有扶助资金支持你创业发展。有了国家的支持,发展自然就非常迅速了。
就算是有很好的条件,也要自己肯动脑,肯动手才行,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就像是浙江人一样,非常的喜欢开拓创新,才有了现在浙江的繁荣。
二、杭州人有钱还是温州人有钱呢
在经济增长方面杭州更有优势,浙江省名义GDP增速高达10.95%,年增加6155亿元。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实际增长和名义增长。实际增长不包括物价上涨的因素,名义增长包括物价上涨的因素。数据显示,浙江省实际GDP增速为6.8%,高于全国平均增速,领先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浙江经济稳步增长,得益于各城市经济的更好表现。其中,杭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3万亿元,增加1066亿元。它也是全省唯一一个GDP增长超过1000亿的城市。
1. 现代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环境开始发生变化。在世界经济下行成为新常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国内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温州、宁波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损失。与此同时,杭州经济迅速发展,在全国脱颖而出。基于此,从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的角度,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指数模型,对温州、宁波、杭州开放型经济进行评价,并提出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政策建议。从而促进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增长进程。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对温州、宁波和杭州的开放型经济进行研究。
2. 首先,回顾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阐述了温州、宁波和杭州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对三个地方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实证分析揭示温州、宁波和杭州的开放基础水平、开放效益和开放潜力;最后,结合温州、宁波、杭州的开放发展特点,提出促进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杭州的经济基础和开放结构最好,温州的经济基础和开放结构最差,宁波处于中间位置。其次,杭州的社会和就业福利在三个城市中排名第一,而温州的社会和就业福利最差,宁波在中间。
3. 通过要素创新、结构调整和加强本土跨国公司的培育,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重新审视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开放经济的发展,深入分析温州、宁波、杭州开放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影响因素及优劣势,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三地开放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
三、浙江经济发展如何
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2009年以前),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72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41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745亿元,分别增长3.3%、12.4%和12.3%。人均GDP为5205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7690美元,仍居国内各省第二位),增长10.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05年的6.7∶53.4∶39.9调整为2010年的5.0∶51.9∶43.1。从各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3%;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6.5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5.0%;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为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3.7%。随着整体经济恢复平稳较快发展,各行业也逐渐回到均衡发展态势。工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工业增速比去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为本省经济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除房地产业有所回落外,各行业都保持较快发展。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 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10年,进出口总额为25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进口730亿美元,增长33.4%;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35.7%,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上年的11.1%提高到11.4%。 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944个,比上年增加206个,合同外资200.5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10亿美元。第三产业利用外资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合同外资81.1亿美元,实际外资41.4亿美元,。 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完成营业额29.1亿美元;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630家,投资总额40.2亿美元。全年实际对外直接投资为26.2亿美元,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12.6亿元。全年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58.5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3%和35.5%。全年专利申请12.07万件,专利授权11.46万件。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口岸10个,省级批准的二类口岸10个。有67个市县对外国人开放,37个市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包括对外国人开放市县—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浙西南和浙西北广大腹地的梯度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截止2008年底,浙江与世界上近2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经济贸易关系,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巴西、墨西哥、多哥等国家设立了贸易公司或办事处。先后建立了30家省级专业进出口公司。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作领域广泛。来浙江投资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合作项目涉及多种领域,截至2008年底,已有84家全球500强企业在浙江落户,投资了224家外商投资企业。。进入90年代以来,对外友好交往发展也很快,已同9个国家结成了23对友好城市(县、州)关系和4对友好交流关系,与10多个国家的40多个民间组织建立了固定友好交流渠道。全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也与国外建立了近百对友好关系,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相互进行科技交流,联合国等有关组织在浙江建立了中国水稻研究所等26个项目。
四、请问:杭州萧山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经济和社会取得长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超过15%的速度增长,多次荣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明星县(市)”、“全国十大财神县(市)”、“国家卫生城市”、 “浙江省品牌强县(市、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十强”、“浙江省科技综合实力第一名”、“大陆极具投资地第一名”等称号,是浙江省的首批小康县(市)。近几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居浙江省县(市、区)级前位。2000年和2001年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排名中萧山分别列第9位和第7位,2002年到2006年再列第七位,浙江省第一位。被命名为中国园林绿化产业基地、中国纺织生产基地、中国羽绒之都、钢结构之乡、中国伞乡、中国镜乡、中国化纤名镇等称号。2006年,萧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99.8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依次为5%、65%和3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9257元,增长17.8%,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74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3.8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9.93亿元,分别增长30.5%和29.0%(原口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实绩均保持全省县(市、区)级首位。�
农业基础日益稳固
全区平原约909平方公里、山地约259平方公里。2006年农业总产值54.70亿元,比上年增长8.21%。粮食复种面积50046公顷,总产量27.51万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5.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全年生猪饲养量为144.68万头;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3232吨,比上年增长11.9%。蔬菜种植面积31677公顷,年产量1206577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7929公顷。
围垦钱塘江滩涂是萧山人民的一大创举,自1965年以来,先后围涂30次,至2000年底,围垦造地面积达52.62万亩,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
工业是萧山经济的支柱,截止2006年底,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工业销售产值24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249.33亿元,增长25.7%,销售产值2213.14亿元,增长25.9%。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429.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工业利税总额2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5%,其中工业利润总额124.22亿元,增长33.0%;全员劳动生产率87070元/人,比上年提高11373元/人。
技术创新工作继续深化。全区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5家,累计企业技术中心16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杭州市级54家。技术创新项目38个,其中省级以上11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430只,其中国家级4只。
规模以上企业优势明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4家,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9.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产销超10亿元企业22家,超5亿元企业增至59家,超1亿元企业增至379家。新增2家上市公司,累计达到12家。另有22家企业准备上市。
企业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年末累计拥有名牌产品161只,其中:国家级名牌产品14只,增加4只,省级名牌产品54只;市级名牌产品66只。全区累计拥有著名商标162件,其中:国家级商标5件;省级著名商标66件;市级著名商标91件。
建筑业发展较快。年末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企业23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376.31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实现增加值26.12亿元,增长2.0%。各类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515.8万平方米,增长7.5%。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科技事业突飞猛进。科技综合实力连续5年名列全省县(市、区)第一名,2006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强区评审。年末拥有各类技术人员51802人,比上年增加3878人,高、中、初三级职称人员构成为1:7.4:19.5;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52项,其中国家级38项、省级22项;全年申请专利1106件、授权专利715件;全年获各类科技进步奖73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17项;累计建有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124家,其中国家级41家、省级50家、市级3家。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以超市为主要形式的商业业态结构继续巩固,连锁经营有了新的拓展,购物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天润发超市、乐购公司、世纪联华、五星电器、国美电器等知名商家落户萧山,全区已有连锁商场超市54家,连锁分店45家,加盟店99家。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5.33亿元,增长18.1%,超年度计划3.1个百分点。其中批零贸易业132.71亿元,增长17.1%;餐饮业12.17亿元,增长24.7%。总额中非国有经济140.27亿元,增长24.0%;非国有经济比重达到96.5%,提高4.6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商业城、新世纪市场园区、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钢材物流中心等四大百亿市场运展顺利。年末有各类专业市场139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09个;生产资料市场29个。新增星级市场6个,累计达38个,其中四星级4个、三星级5个、二星级2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401.45亿元,增长33.4%,其中十亿元以上市场4个。
旅游业
萧山作为东南沿海地区黄金旅游线的纽带,是国际大都市上海和东方大港宁波的中心点,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颇多。境内的“跨湖桥文化”距今有8000年,2004年被正式命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良渚文化遗址——蜀山,建于东晋的祗园寺,建于南朝的江寺,岳飞抗金时行军驻足、渴饮而名并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的欢潭,清代抗英名将葛云飞墓,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旧址等。
200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全国强镇论坛、第七届萧山杜家杨梅节、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等节庆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13.32万人次,增长225.3%,其中海外游客55.3万人次,增长245.6%;实现旅游总收入81.33亿元,增长225.3%,其中营业收入18.37亿元,增长119.7%;旅行社接待16.62万人次,营业收入16970万元,分别增长48.1和62.5%;旅游景点接待656.86万人次,营业收入84701万元,分别增长5.1%和26.4倍;年末拥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23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二星级6家;涉外宾馆饭店全年接待135.66万人次,营业收入74025万元,分别增长4.5%和19.3%,客房平均出租率68.3%。
对外交往不断增加�
萧山于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地区,1993年经外交部批准,与日本山梨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1.02亿美元,增长19.4%,其中进口20.06亿美元,出口40.96亿美元,分别增长9.8%和24.8%,实现贸易顺差20.89亿美元。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99家,超2000万美元的企业39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6家和5家。出口队伍日趋壮大,产品出口企业达938家,累计有自营进出口权生产企业959家,外贸公司293家,境外公司43家。
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23.2%;纺织品出口额增长25.1%;服装出口额增长14.2%;羽绒及其制品出口额增长27.7%;家具出口额增长25.7%;化工产品出口额增长11.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继续大幅增长,幅度为48.1%。
招商引资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2003、2004年度获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评选的大陆极力推荐投资城市第一位、2005年度为第二位。利用外资取得新成绩。把招商引资作为“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重点,加大东引台资力度,鼓励以民引外、民外合壁,进一步提高了利用外资的规模与质量。2006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0家,增资项目75个,总投资331676万美元。其中一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2个。当年合同利用外资11035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6962万美元,分别增长88.5%和47.6%。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5690万美元。累计有9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萧山,投资领域涉及三次产业。全年引进区外内资项目228项,协议引进内资54.3亿元,实际引进内资28.7亿元。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老城区日益美化,新区建设发展迅猛,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排污、供热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2105.84公里,各类运输完成货运总量5600万吨,全社会旅客发运量15000万人次,比上年上升27.1%。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91亿元,增长24.7%。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机73.06万户,增长9.0%;移动电话92.6万部,增长5.2%。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达到139.77线/百人。宽带网已基本覆盖城区和主要集镇,年末登记注册的因特网用户达14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13万户,比上年增长24.9%。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经济发展特点是什么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
2021杭州农业博览会(2021杭州农业博览会是不是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