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态的关键词(关于心态的关键词语)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关于心态的关键词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网络营销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吉祥语中的心态文化
吉祥语中的心态文化
[摘要]吉祥语是民俗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长命百岁”、“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和谐美满”等,都是人们常用的吉祥语。
这些吉祥语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心态文化的一种反映。
[关键词]吉祥语;心态文化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活化石。
吉祥语在语汇中独树一帜,是研究人类文化的重要材料。
其中,心态文化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成分,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
吉祥语作为一种社会语言,是心态文化的重要反映。
从吉祥语中,可以分析出中国传统的心理特征如追求长寿的人生理想、宗法观念及和谐思维等。
一、吉祥语的概述
所谓吉祥语就是指其中含有吉祥意义,能够向他人或自己表达祝福的词语。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吉祥”即美好的预兆,《易・系辞下》:“吉事有祥”,指美好的事物必定有征兆,民间把“吉祥”解释为福、禄、寿、喜、财,所谓“人臻五福,画满三春”。
人们的生活里离不开吉祥语。
在传统的节日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会引用吉祥语,求得好的彩头。
在给老人过寿时,会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星”这样的吉祥语:过年的时候,人们相见总不忘说声“升官发财”、“步步高升”;还有在一些重要的喜庆场合,吉祥语也起着重要的交际作用。
比如婚礼现场时,给新人送上“和谐美满”、“花好月圆”,不仅礼貌得体,而且接受者也无比开心。
吉祥语的产生和人类的心态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为了追求内心所向往的美好,便借助语言文字的力量来表达。
因此,吉祥语浓缩了人类的各种思想,是心态文化的一种特殊反映。
二、追求长寿的人生理想
长寿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寿”字最早见于周代青铜器铭文中,同时见于周代青铜器铭文中而与“寿”字意义相近的字还有“耆”、“孝”、“考”等字。
更早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寿”字,但有“老”、“考”等与“寿”字同样表示年长的字。
文字是历史的活化石,这些文字的出现表明,早在殷商时期乃至在此之前,中国人就产生了长寿的观念。
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处处可以感觉到人们对于长寿的强烈渴望,例如,大臣们在祝福君王时唱道:“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姑娘祝福情人时也情意绵绵地唱道:“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在《诗经》的祭祀颂歌中,祈祷之词更是比比皆是。
例如在《鲁颂・宓宫》中,就有“三寿作朋”、“万有千岁”等之类颂词。
长此以往,相沿成俗,浸染成风。
时至今日,祈祷祝寿之风遍及中华大地,反映长寿观的吉祥语比比皆是。
几千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关长寿的吉祥语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直接祝福别人长寿。
例如商、周铜器铭文和《诗经》里常见的“君子万年”、“眉寿无疆”、“万寿无疆”之类,还有稍晚一些问世但沿用至今的“长命百岁”等。
另一类是称颂别人身体健康,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得多,暗喻对方必定长寿。
例如称颂身体好就做“鹤发童颜”;明明知道或看出对方的实际年龄,但说话时却故意少说十岁八岁甚至更多,这种恭维似乎最能征服被恭维者。
因为直接祝人家长寿、万岁之类,虽然也令人愉快,但未免空洞而且事实上未必能兑现;而称颂人家健康年轻,不但能迎合每个人祈求健康长寿的.愿望,而且最能使人产生“我真的还年轻”的错觉,这种错觉恐怕是每个人都乐于产生的。
第三类是拿一些常见的永叵自然物或长寿的动植物比喻对方。
其中常见的有以下这样几种说法:把人比作曰月星辰山川之类,例如“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岗陵并祝,日月同辉”。
当然更为普遍的,还是把人比作“寿星”。
把人比作长寿植物。
例如说人家“如松柏之寿”,是“常青树”、“不老松”;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椿树祝愿男性长寿,以多年生宿根不死的萱草祝福女性长寿:以梅、竹的耐寒比喻人的老而弥健。
把人比作长寿动物,最常见的是把人比作据说可以活上千年的龟与鹤。
如称颂老人是“龟龄鹤寿”。
三、和谐思维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和之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和谐涉及面之广,小到人与人彼此间的和谐,大到家庭的和谐,国家的和谐,宇宙万物的和谐,例如“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睦美满”以及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直接体现。
例如“健康”就体现了这种和谐的思维模式。
健、康二字,分别见于殷商时代。
“健”字偏重于指精神和意志的坚强,《易经》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康”字初见于《尚书・洪范》里那段谈五福六极的话:“五福:一日寿,二日富,三曰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康、寿与疾、弱对举,可见“康”字的意思偏重于指身体的健康无疾。
在古人看来,不仅天地万物是一个大宇宙,人自身也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
人不仅要保持与天地宇宙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一致,而且还要保持自身内部小宇宙各部的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状态的良好。
“健康”就是体现了身体和精神的高度和谐统一。
古人把人视为精、气、神、形的结合体,因此,人自身身体状态的统一和谐也就是这四者的统一和谐。
四、宗法观念
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维系中国封建制度长久存在的纽带,宗法观念根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儿孙满堂的家庭结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多子多孙”的家庭才是幸福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生育问题,希望香火可以永久地延续。
俗话说得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多吉祥语就反应了多子的思想观念。
“多子多福”有了后代,就代表了一种幸福。
“早生贵子”表达了生儿育女的强烈愿望。
五、总结
吉祥语是汉语中较为活泼和丰富多彩的语汇,渗透着汉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研究吉祥语是更全面以及更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掌握吉祥语是当代人的义务,当然,我们要抱着辩证的态度去研究和使用吉祥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吉祥语积极的一面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二、《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刘艳霞)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EjKkLiGQ57t8rpgFt_9Prg
书名: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
作者:刘艳霞
出版年份:2009-10
页数:243
内容简介:《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内容简介:我们编写了《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一书,分为进取篇、情绪篇、成长篇、待人篇、品格篇、处事篇和金钱篇。《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指出,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心态,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多数人都在九十的时候,甚至最后一步的时候退却了,而人与人的差异,往往只有这一步。或者柳暗花明,或者永远被困在山穷水尽之间。
因此,父母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激励孩子坚持下去。在坚持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孩子以信心,始终以关注孩子的心情为中心,而不能只强调“过不过级”之类的功利目的。为使读者对《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内容有一个快速的了解,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的结构:
◎关键词
为使读者对孩子的每种心态都有一个准确的了解,《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提炼出了50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心态类型。比如,自信、乐观、果断、抑郁、愤怒、自卑、叛逆等。
◎父母应该做的事
这部分给家长提供了可参照执行的具体做法与建议,使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心态时,知道该如何处理具体问题,突破了同类书中刻板的理论说教,让指导变得更加人性化、具体化、细节化。
◎育子必读
为了增强故事性和可读性,《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在每一节的背后都增加了育子必读的故事。这些故事均是根据关键词而选取的一些孩子爱听、家长爱讲、含有一定人生哲理的经典故事。每个孩子都可以通过家长讲述的“育子必读”,找到心态培养的正面或反面的借鉴实例。
◎孩子,我要对你说
这一版块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发人深省的话语,以父母的口吻告诉孩子:每一种心态的培养不仅对他们的前途有着莫大的帮助,而且还会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内容丰富、案例生动,在讲述各种心态的形成时,都穿插了众多古今中外的例子,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和实用性。通读《成就孩子一生的50种心态》,你不仅可以找到最佳的教子良方,还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使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更和谐!
三、考试前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以至于对于后面的考试不出差错?
考试前,最需要的就是平常心,那么平常心怎么能够得到呢?
得失心不要太重,用一种阿q的精神告诉自己“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特别是在考试前,基本上考出什么成绩取决于你之前的努力,所以不要太过于纠结结果,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上学期间,班主任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考试之所以紧张,大都是自己平时没有学好,到了考试的时候反倒是盼着自己能考好。
一个成年人去做小学的算数,大概没有人会紧张。所以在考前的功夫下的越足,越不会紧张。
考试的成绩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影响最后考试成绩最关键的因素是心态。怎样才能保证考前有良好的心态呢?良好的心态取决于信任,最关键的就是信任自己。
信任自己的心态。明确的告诉自己,我的心态很好! 主动的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暗示是必须的,别人的赞扬有时会让你认为是对你的安慰。但你自己潜意识的,真诚的肯定自己会对自己具备良好的心态打下艰实的基础。
信任自己的知识储备。可以坚定相信自己,我考前复习很扎实;相信自己一直很努力;相信自己已不断补齐了自己的薄弱环节;相信自己对考试的重点,热点问题掌握很好;相信自己在不断改进复习方法,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相信自己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考试时不致于失常。从方方面面了解了自己的实力,心里自然会踏实得多。
信任自己的物质工作。已经准备好了平时得心应手的学习用具,如钢笔,铅笔,橡皮擦,圆规等等;也充分准备好了手帕,药品,饮水等生活类用品;准考证,手表,交通工具等等也逐一准备妥贴。
信任自己的身心准备。睡眠充足,饮食科学,也注重了适度锻炼,可以保证考试过程中身体处于精力充沛的最佳状态。
其实,一般的校内测试不会过于引起考生心理不适,毕竟是模拟性质的。
但是对于中高考之类决定人生未来走向的重要考试,考生深刻明白其价值与意义,可都是头一回遇上,没有什么经验,有紧张感、焦虑感与压力感实属正常。
考前保持良好的心态,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考前复习要坚持到最后,那些开考前在考场外继续复习的考生,其瞬间记忆能力是平时的学习无法比拟的,临阵磨枪,不亮也光嘛。
二是要有自信,经过三年的学习,只要稍微努过力的学生,都是能出成绩的,哪怕上不了一本,也可以有二本嘛。
三是关注所做的事,对未来不要过去患得患失。
学生要经历过很多次考试。每年的高考 社会 关注度都很高,那么怎么样在考前保持良好的状态?就成为每一个家长和学生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积极乐观的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正确处理与同学的矛盾。遇到有不顺心的事,要积极主动的和老师家长沟通,避免把焦虑的情绪带入到考试中。
第二、考前要做适当的 体育 运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避免做剧烈的户外运动。减少感冒发烧,以及其他可能影响考试的疾病发生。饮食要清淡。应该和平时的饮食习惯相同,尽量不要在考前改变饮食。
第三、要正确的看待考试。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进入考试。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家长和老师在考前也要提前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珍爱生命。加强挫折教育,以避免在考试失利之后有极端伤害事故发生。
第四、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答题效率和得分儿效率。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家长、学生、 社会 、老师的长期努力。家长和 社会 要抛弃功利心态。正确看待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成绩。这样才能够尽量的减少应试教育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给一些更好的指导,欢迎您的参与。
说到考试,感觉人生一直都在考试,当面临各种各样的事,其实都是考试,不过是形式不一样而已,学生的很多考试是用笔回答!我想:当觉得一直要考,会不会把自己的心放得平和一点!
针对狭隘范围的学生考,说几点:一、因为考试总是有的,所以平时的学习自然是遵照老师指导,按部就班做好各项学习任务;二、临近考试,多看错题积累;三、快走进考场了,就不要再想还有什么没有复习到,只要仔细斟酌题目;四、本着先易后难、全部答题结束之后地毯式查看是否全部做完的原则,结束考试;五、考完,就不再去考虑前一场考试的内容,集中精力迎接下一科目。
这里举个例子:孩子在参加高考的时候,语文考完出来,孩子就有些丧气地说:要是考了某某学校,你会失望吗?”我回答:“你考到哪里我都高兴;然后说,你看看这个学校门口的林荫道好漂亮啊;咱先考虑中午吃什么的问题!”直接把话题转移了!后来的三门功课确实也考得很好,语文也确实失误了,也确实考上他一出考场说的那所学校[偷笑]但是,这所学校也很好,选的专业也是全国有名的!所以感觉随时调整自己状态很重要,不要纠结过去的。
考试是对自己过往学习的检测,认真过了就好!祝愿大家:认真备考,沉着应考,及时总结!考的全都会,蒙的全都对[偷笑][偷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如果是考前综合症的话,那就建议你找心理咨询师,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比较快些。如果想自己在家解决,那就需要平时在家里多多模拟考试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演练,特别是把可能考不好的情境多演练一些,用心去体验你真正的焦虑点在什么方面,比如说考不好会带来哪些不良的影响呢?那这些影响是不是真的很严重?或者只是另外的因素造成的外化影响等等。尝试去承认自己的不足,原谅自己的无能,接纳自己很重要,平时需要多多注意自己的感受与自我攻击后的调节。
功夫下在平时,对考试自然胸有成竹,自然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课前做好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遇到不会或困惑的地方,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没有付出,自然没有收获。平时有多少付出就得到多少收获。对自己平时学习方面付出了多少清清楚楚,考试结果自然能坦然接受。如果平时没有大的付出,结果不好也要坦然接受。
考前的复习方向和重点,同样也很重要。有的人平时学习很用功,但是考前复习的方向和重点有偏差,考试容易失利。考试分数无法真实反应学习状况。这时候要认真总结原因,找出问题所在。考试重点要考什么,自己要清楚,如果不清楚请多向老师、同学咨询。在咨询过程中,互通有无,学习借鉴,把握好考试重点,为考试取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1 建立自信
不自信是紧张的根源之一。建立自信,平时就要认真练车,牢记教练说过一些开车细节,多听多学多练。考试时,不要紧张害怕,像平常一样认真地驾驶,就不容易出错。
2 不要焦虑
在平时练车时,对于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多练习多总结,避免考试再次出错,有疑问就要及时向教练请教方法,这样考试的时候心中就不慌张焦虑,可以补救。
3 消除紧张感
95%的学员上考场都会感到紧张,再加上要面对陌生的考场环境、不认识的新面孔时,不安的情绪自然也加重。建议有条件的提前去熟悉考场,能够开考试车跑上两圈更好,利用机会试踩离合、对点等。
4 自我减压
许多学员把考试结果看得太重,要不就是急于考过,要不就是怕别人说自己笨。这样,超过考试本身去看问题,就会产生压力。考试更重要的是帮助自身发现不足之处,全面攻克后才能保证日后行车安全。
5 考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临考前需要保证心静,睡眠充足、保持体能。在考试过程中,如果自己很紧张,可以做一些呼吸以放松自己,平和紧张心态。
记住以上这5点,考试时不要紧张害怕,考试并不难,你一定能顺利通过!
调整好心态。当在考场坐下来后,先深呼吸,放松心情。其次,在草稿纸上写下自己易错题目的关键词、鼓励性话语,增加自信心。最后,闭上眼睛,回忆想象整张试卷的题型及分布情况、答题要点。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平常心,把考试当成是有分数的练习,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我的经验对别人可能用处不大,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我一直是班上的前几名,考试时非常自信:这个题我答不出,别人也不可能会!现在想来,当时这样的想法也真够狂的。可能正是这份自信,使我考试时没有太紧张过,才有较好的临场发挥,很少有考砸的时候。
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摘要 关键词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检视
【关 键 词】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内容提要】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开展,但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有夸大学生心理问题、杂拼从教人员、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德育化和学科化等不良现象,必须寻求有效对策予以根本解决,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绩效。
自八十年代中期始,我国中小学相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工作计划之中,并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纵观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检视中小学种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运作方式,不难发现,尽管它们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其不良倾向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过分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极易形成许多不健康的心态。特别是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伴随着其身心的快速发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社会经验的丰富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大,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因此,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媒体认为,中小学生34%有心理障碍;12.5%有心理缺陷;28.1%有心理异常[1],甚至有报导称只有17%的中小学生心理是健康的[2],而有关中小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或逐年递增等话语更是屡见报端。勿庸置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了如此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目前由于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互矛盾的统计结果,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评价。
2.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教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素养和较出色的人际交往策略。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活动,并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研究工作,但从总体来看,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导致此种形式化倾向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视其为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名义上的工作开展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同时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因而,那些杂拼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现象必须制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3.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严重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尽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围绕“育人”这一基本职能开展的,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当然,在学校工作中,也不能把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断然割裂或对立起来,既不能用道德教育取代于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因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达到“育人”之目的。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就心理辅导而言,有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和心理测量等。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它不仅不利于维护和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反而变相地加大了其学习负担,增加其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的地方还编印了供学生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并要求学生购买,此举严重违反了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3]。这显然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不合理操作,必须予以解决。诚然,在特定条件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有关教材的开发运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不能片面地按其它学科教育的手法去操作运行它。由于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多因性、隐蔽性和缓显性等特点,绝非靠什么知识的灌输、原理的阐释就能加以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也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就可简单达成。唯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家庭、社会、学校共铸合力,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参与,并长期不懈地开展下去,才能真正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否则,片面强调学科化、知识化,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空乏无力。
5.过分推崇心理测验
目前,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常规的工作之一就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应该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有助于加强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然而,在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中,一些学校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准则,造成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其一,一些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熟悉测验内容,测量程序不科学,施测现场环境混乱,影响了心理测量结果;其二,误用、滥用心理测验。把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均用测验的手法加以定性描述,甚至使用通俗刊物上登载的游戏性测题或自编的问卷来检测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迫学生接受测验;其三,未遵循心理测量的保密性原则,随意处置测查结果,暴露学生隐私,或把学生的心理档案作为品德评定的依据和人事档案材料。因此,心理测验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并可能引发一些不良的社会效应。有关部门因学生心理测验结果处置不当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案例已见诸媒体[4],这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事实上,任何心理健康的检测工具均可能有其局限性,更何况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高速发展变化之中,如果以一次测验而给发展中的学生“定终身”,这是极不严肃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因而,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谨慎使用心理测验手段,更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验。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决不能单纯以测量而下定论,否则可能会闯入心理测验的误区。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的对策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不良倾向或错误操作方式,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的成效,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现代化、专业化和本土化等发展趋势,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1.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新领域,但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思维模式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认为只要管理好学生和抓好升学率就行了,至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那是心理学专家和医生的事,中小学无力也难以解决,或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以至于把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送至医院就诊,并动用药物和医疗器械治疗,使心理健康教育呈医学化倾向。因此,要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加强管理评估,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且牵涉面广的工作,它不仅需要领导重视,且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组织实施。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由校长负责领导,制定一整套教育计划,设立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健全规章制度,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力运行。为防止工作流于形式,确保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应强化监督检查,做好评估工作,运用科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以促进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时限可以是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平时性的和阶段性的;评估的方式可以是学校的自我评检、校际间互评、上级主管部门检评及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评估等。通过有效管理和合理评估,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序、高效稳定地发展。
3.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各地发展极不平衡,远未达到预期效果,且出现了一些不良的操作情形,这除了思想认识等原因外,其重要的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水平问题,很多学校就是因师资力量匮乏而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此项工作高质有效的需要。时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从教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此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胜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均有资格认定制度,有的已将心理辅导作为教师教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一方面大力做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前培训工作,在高校加强此项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尽快做好在职教师的受训工作,使其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持证上岗,以逐步扭转目前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状况。
4.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这就要通过各种路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专家讲学、远程教育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使得专业心理辅导和非专业渠道并驾齐驱,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学科教育的渗透、课外活动的熏陶和学校隐性教育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应使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摒弃德育化、课程化和医学化的不良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拓展。
5.区域合作,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但此项工作并非只是闭门造车,自我禁锢。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起步相对较晚的情况下见效快,收益大,还必须吸纳它校的有效经验,以先进研究成果为参照系来发展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一是要强化区域教育合作,开展校际间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共享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资源;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的课程研究工作,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立足校本,广泛进行心理健康的应用性课题研究,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使用,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利用、区域合作和课题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也进一步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化进程。有理由相信,伴随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各校必然在区域合作中大获其益,并使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前行。
【参考文献】
[1] 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 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20日。
[3] 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
[4] 李民:《“智力测验”成“弱智”学生状告区教委》,《独生子女》,2000年第7期。^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心态的关键词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