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杭州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杭州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创意岭作为行业内优秀企业,服务客户遍布全国,相关业务请拨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录:
一、大扩容!谁是下一个2万亿GDP城市?
文|凯风
城市GDP突破2万亿,是什么概念?
01
2万亿俱乐部
2万亿GDP,可以排进全球前50。
目前,全世界共有233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不到50个地区GDP突破2万亿人民币, 越南、葡萄牙、希腊、新西兰、乌克兰 等国家的GDP均在2万亿之下。
可以说,城市GDP突破2万亿,相当于超过世界上3/4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目前,包括港澳台在内,2019年全国GDP破2万亿的城市只有6个: 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广州、重庆。
这六个城市,除了重庆一市相当于一省之外,其他均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不仅GDP总量遥遥领先,人均GDP也是位居全国前列,综合实力突出。
谁是2万亿GDP俱乐部的后备军?
从近年经济增长情况来看,最接近2万亿GDP的城市有6个: 苏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
这6个城市GDP在1.4万亿-1.9万亿之间,如果不出意外,未来3-5年内都有望触及2万亿的门槛。
届时,包括港澳台在内,中国将有11个2万亿GDP城市,超过20个万亿GDP城市,共同构成中国经济的第一方阵。
02
苏州:毫无悬念的2万亿城市
苏州2020年破2万亿,可谓毫无悬念。
2019年,苏州GDP高达1.92万亿,离2万亿只有一步之遥。2020年只要经济不出现负增长,突破2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苏州GDP如此之高,但至今仍旧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既没有计划单列市的光环,也没有副省级城市的加持,经济发展能够如此突出,足见其竞争力所在。
苏州是与上海、深圳相当的中国三大工业城市之一,也是首屈一指的外贸城市。 制造业相当发达,县域经济突出,无论是全国百强县还是百强镇,均名列前茅。
作为外贸城市,苏州难免受到疫情大流行、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 。不过,这种影响正在逐渐消退,苏州经济有望出现明显反弹。
这背后,与出口的恢复性增长不无关系。疫情虽然造成国际贸易萎缩,且破坏了全球供应链,但得益于中国疫情的迅速控制,中国制造非但没有出现大幅缩减,反而增速不断攀高,一些国际订单持续回流,对外贸形成了阶段性支撑。
这其中,机电产品、纺织品出现明显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45万亿元,增长3.8%;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9084.1亿元,增长34.8%。
苏州外贸以机电产品为主、纺织品为辅,借助中国制造的复苏,苏州有望从中受益,带动今年GDP突破2万亿。
03
成都
成都有望继苏州之后,成为第8个2万亿GDP城市。
成都向来是西部地区的领头羊,也是首屈一指的强省会,更受到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加持。
且不说 国家中心城市、西部金融中心、西南门户 等传统地位,成都在 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大循环 等国家战略中均有一席之地。
近年来,成都借助强势扩容做大强省会,固然引来一些争议,但这些举措毫无疑问提升了成都的发展空间,让成都自国家战略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成都最为突出的优势有三:
一是区位优势。 成都与广州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大区中心,也都是综合枢纽,且都综合实力突出。
目前,成都已开馆/签约(不含已闭馆)的领事馆有19家,入驻成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数略超300家,成都汇聚的资金总量高达4.35万亿,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杭州,而机场吞吐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北上广港……
这正是大区中心的优势所在。
二是成都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成都目前已形成以电子信息、 汽车 装备、数字经济为主的支柱产业,英特尔、戴尔、联想、富士康、阿里巴巴、一汽等纷纷在成都落地。
三是内循环时代的机遇。 四川人口众多,常住人口总量超过8000万人,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这些人口形成的劳动力优势,让成都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而庞大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也进一步提升了成都在内循环时代的分量。
04
武汉:疫情冲击有多大?
武汉与成都一直处于你追我赶态势,但这场疫情,让武汉元气大伤。
2020年年初,武汉封城2个多月,从雪满大地到樱花盛开,武汉和湖北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经济增长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
2020年前三季度,武汉GDP实际增速为-10.4% ,虽然相较一季度-40.5%的巨大跌幅,出现强势反弹,但全年GDP负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抛开疫情冲击,武汉基本面没有太大问题。
2019年,武汉GDP超过1.62万亿,位居全国第8位。相比2008年的3960亿元,翻了4倍多。
作为 国家中心城市、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重要科教城市 ,武汉的区位优势依旧存在,这为武汉经济反弹奠定基础。
近年来,武汉正在向高新 科技 产业转型。目前,已形成以光电子信息、 汽车 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为代表的新支柱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拥有 国家存储器基地、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 汽车 基地、航天产业 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长江存储、华星光电、京东方、华工 科技 、烽火 科技 等龙头企业扎根于此。
这些都是武汉经济反弹乃至冲刺2万亿的有生力量。
05
杭州:数字经济之王
这几年,杭州风头之盛,甚至盖过上海广州。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信息经济产业异军突起,G20等重要活动的落地,让杭州获得了堪比深圳的曝光度, “北上深杭取代北上广深”、“上海成了环杭州城市” 的说法不胫而走。
杭州工业、外贸均不发达,虽是省会,但在区域经济发达的浙江,并无强省会优势。
让杭州脱颖而出的,恰是数字经济。
仅2019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296亿元,同比增长19.4%;增加值3795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24.7%。
面对疫情冲击,杭州的 数字经济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经济占比进一步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11.5%, 占GDP的25.5%。
2019年杭州主要支柱产业
虽然 蚂蚁金服 上市遇阻,杭州蠢蠢欲动的房价遭遇一记重击,但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的朝阳行业,对杭州的助力将是长期的,这也是杭州跻身2万亿俱乐部的最大底牌所在。
至于,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杭州取代广州之类的说辞,都只是为了流量人为制造的概念,这种炒作并不利于杭州的城市形象。
06
天津:老牌直辖市
在万亿GDP城市里,天津可谓是最大的失意者。
过去这一轮经济普查,天津GDP被砍了5000多亿。2019年, 天津GDP仅为14014亿,被苏州成都武汉杭州接连超过 ,而普查之前的2018年,天津GDP一度超过1.88万亿。
今年以来,由于疫情影响,天津GDP又被南京超越。如果经济不能迅速反弹, 未来一到两年,天津GDP很有可能跌出10名开外。
要知道,六七年前,天津曾经一度与广州、深圳、重庆、苏州争夺第三城之位。如今,深圳已经遥遥领先,广州重庆不相上下,苏州保持稳健增长,而天津却不免落寞。
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天津产业结构过于传统,新兴产业不足。
天津以石化、 汽车 、钢铁等为支柱产业,虽然作为工业重镇的底蕴仍在,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不足,而金融、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均不发达,这使得天津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同时, 天津虽是直辖市,且背靠京津冀城市群,但缺乏人口吸引力。
2019年,天津常住人口1561.83万人,相比2016年少了0.3万人。而同期,深圳新增146.1万人,杭州新增117万人,成都新增66.3万人,连东北地区的沈阳也增加3万人。
这都构成了天津的短板。
不过,天津作为老牌直辖市的底蕴仍在,加上京津冀城市群能量的释放,以及中日韩自贸区的呼之欲出,天津经济有望得到持续反弹,未来不乏重新跻身2万亿俱乐部的可能。
07
南京:“徽京”的势力圈
中国最有名的非强省会有两个:一个是济南,另一个就是南京。
2019年,南京GDP突破1.4万亿,但相对于江苏的9.9万亿,省会首位度为14.1%,仅高于济南,与超过30%的成都、西安、武汉等形成明显差异。
这背后,则是江苏经济的均衡布局。江苏最大的经济强市是苏州,而万亿GDP城市则有苏州、南京、无锡3个,南通离万亿也仅有一步之遥,这种区域格局,决定了南京很难成为强省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京虽然无法成为江苏的强省会,但“徽京”的 历史 底蕴,则让南京成了跨省域的存在。
南京都市圈不仅包括江苏的 南京、镇江、淮安、扬州 等4个江苏城市,还将安徽的 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 等4个城市纳入“势力范围”。
可以说;南京虽然不是江苏的强省会,但可以称得上苏皖两地的重要中心城市,连皖北的蚌埠等城市都向南京伸出橄榄枝,可见其优势所在。
虽然无法做成强省会,在长三角也没法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心城市,且新经济产业不如兄弟城市,但 南京背靠江苏这个中国经济第二大省,本身的潜力就是无限的。
在未来一到两年,南京有望重新跻身中国内地GDP十强城市之列;未来3-5年,有望进一步向2万亿俱乐部进军。
二、“数字科技”来袭,新概念如何加速企业转型升级?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
科技 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引擎,而“数字 科技 ”作为一个新概念正在影响着各行各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同时,“数字 科技 ”已经成为当下各行各业向前发展的必选项,并激发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日前举行的第九届“五洲工业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 科技 战略咨询研究院 科技 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分享了“数字 科技 ”相关见解,鲸犀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做了精编。
01
“数字 科技 ”应运而生
当今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特征,数字技术是其最核心的内容。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对“十四五”时期加快数字发展,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做出重大部署。世界要携起手来,坚持在包容中发展,在共享中创新,让数字经济为人类 社会 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新基建”也已经在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到五中全会也已经明确要扩大投资来推动新基建的发展。
然而,“数字 科技 ”是一个相对新的概念。
王晓明表示:“目前已经有产业数字化转型,有了新基建的布局,还需要在给数字经济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产业和 科技 结合的环节上,有一个关于“数字 科技 ”的准确提法。”
02
“数字 科技 ”的定义和特征
数字 科技 +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基建正成为三位一体来支撑数字经济的。
“数字 科技 ”主要是利用物理世界的数据通过算力和算法产生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构建与物理世界形成映射关系的数字世界,来指导物理世界的经济和 社会 运行的科学技术。
“数字 科技 ”往上是连着产业、经济和 社会 的数字化转型,往下又连着传统的研究的基础学科的分类。
“数字 科技 ”是连接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构建国家未来数字经济的基础的力量。
“数字 科技 ”能够推动未来的 社会 发展,“数字 科技 ”的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征:
(1)一是成为汇聚学科创新的核心之一。特别是现在的生物技术领域,如果没有数字的技术和手段没有办法取得这个领域的突破。因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微观,大分子包括基因,背后都是数字的技术。
(2)二是数字化创新正在推动群体性的交叉融合和突破,这是在学科上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经济产业领域体现的是产业交叉融合。
(3)三是正在形成一个网络协同创新的模式。
前三次工业革命是基础研究到新的技术产生,再到推动新的产品和产业变革和需求的应用,这是链式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需求应用和基础研究两端发力形成一个协同驱动的创新特征,这种网络化就是在里面,而且短周期快速迭代就变成这个领域创新的主要模式。
03
推动“数字 科技 ”发展的措施
基于“数字经济”和“数字 科技 ”的理解,王晓明建议:国家要在未来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大的进程中,明确“数字 科技 ”作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1)一是由国家相关的部门来牵头把“数字 科技 ”这样的一个战略能够融入到国家的数字经济的战略、 科技 的战略,或者是产业发展的战略的战略体系中,变成相关战略的支撑或者是组成部分。
(2)二是建一批国家实验室,一批新型的研发机构,以及一些新的“数字 科技 ”创新的软性组织机构或者是组织形态。
(3)三是“数字 科技 ”要和新基建、产业应用、集群发展和平台建设要结合起来。作为国家在“数字 科技 ”创新方面的领头羊——深圳,可以在构建“数字 科技 ”体系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产业集群方面,吸收或者是融入一些“数字 科技 ”的概念。
04
龙头企业与“数字 科技 ”的关系
“数字 科技 ”领域的创新它有它的一些规律性。
以美国为代表,美国贝尔实验室就是企业内的一个研发机构,研发出了像半导体、网络的一些雏形技术。
其实,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好多原型技术,基础的研究是来源于一些企业的实验室。
现在美国一些大的公司,像谷歌、脸书仍然是“数字 科技 ”创新的领头羊。特别是现在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的一些前沿领域,像IBM、谷歌它的实验室仍然是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个原因是:“数字 科技 ”是两头拉动的,既是基础研究的驱动,又是应用创新的拉动,这是它的特征。
在两头拉动的过程中,这样的一些龙头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同时它的 科技 创新有真实的应用场景,能够驱动他进行技术的快速迭代,同时又能为他做一些基础性、战略性的研究辨别方向。
第二个原因是:有人才,也有组织方面的优势。龙头企业能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其效力。
第三个原因是:龙头企业研发的投入强度非常高。换言之,这些企业具有强大的是研发资金投入保障能力。龙头企业既可以联动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又可以联动产业生态的建设。
这是几家美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它们在领域和模式上有差别,但是共同的特征就是:汇集数据,汇集人才,然后是高的研发投入和产业应用的创新集合为一体。
华为、中兴、大疆、腾讯都属于此类企业。
数字经济领域的部分企业已经在内部成立了实验室。
例如:华为的2012实验室;阿里的达摩院等等。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到研发的基础和前沿领域,这是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呈现像美国早期的贝尔实验室这样的一种组织特征。
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还有一些前沿的布局。
例如:华为提出来创新2.0,就是说创新进入到无人区,就是要突破摩尔定律的限制,突破冯·诺伊曼的计算架构,真正开始研发下一轮的新技术。
数字经济领域的龙头企业能够加快沟通良好行业生态。
它们是一方面是在强投入研发前沿的技术,另一方面紧紧抓住产业生态,构建和产业应用,把基础研究和产业生态的应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华为比较典型,是鲲鹏生态体系的构建和打造。
中国科学院 科技 战略咨询研究院 科技 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王晓明表示:未来,政府应当深化“数字 科技 ” 科技 领域产学研合作,强化数据要素使用的法律标准保障,强化数字人才的培育体系,完善“数字 科技 ”产业化的政策体系。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三、杭州师范大学数字经济专业怎么样
蛮好的。
杭州师范大学首先在杭州市属于一座名校,很多毕业的学生都受到了当今社会的认可。
其次,数字经济专业也是学校的特色专业。所以如果分数线达到的话,可以选择报考本院的这个专业。
四、聚焦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赛道广州擘画新格局下的城市产业蓝图
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被规划为“十四五”经济 社会 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议》指出,将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 健康 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之下,信息产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选项。
广州作为国家一线城市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正在聚焦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推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发力, 探索 新业态和新模式,擘画互联网时代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合作交流会23日在京举行,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出席并致辞。 蒋启明 摄)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力度,赋能更多市场主体,联合政府与企业的力量将蓝图规划践行落地,10月下旬开始,广州开启了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一线、新一线城市的“推介交流之旅”,通过举办一系列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合作交流会,集中宣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向领域内头部企业发布应用场景,分享新发展格局下广州的投资经验与机遇。
数字经济催化革新
“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数字产业化基础更加坚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5907亿元,同比增长14.1%。
在国家政策与行业趋势的引领下,数字经济目前已成为国内大部分城市积极布局的产业方向。广州在贯彻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基础上,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引擎,加快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新生态。目前,广州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数据显示,今年1-8月,广州市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011.90亿元,同比增长13.8%,比1至7月和1至5月增速分别加快0.1个和2.4个百分点,继续延续上升势头;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实现营业收入749.29亿元,同比增长19.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262.61亿元,同比增长10.5%。
这一则有赖于行业自身的飞速发展,二则得益于广州强化创新引领,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扶持。
据悉,广州目前已出台实施数字新基建发展“40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措施、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22条”等系列重磅措施。今年9月,广州市印发《关于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建设驶入“快车道”。
在10月底举办的北京站推介交流会上,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表示,广州正在举全市之力推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着力将其打造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数字经济三重重大机遇在广州琶洲叠加和交汇。
广州试验区选址位于广州珠江东部,被规划为“一江两岸三片区”共81平方公里的空间格局,将建设成为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特色平台、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级重点创新平台。
据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专职副主任章旺平介绍,珠江南岸包括琶洲核心片区(含广州大学城)约48平方公里,聚焦数字产业化,重点发展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业;珠江北岸包括广州国际金融城和鱼珠片区约33平方公里,聚焦产业数字化,重点发展数字金融、数字创意,推动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区块链等产业。
此外,北京站交流会上发布了第一批16个广州市数字经济领域优质应用场景,涉及交通、政务服务、医疗、农业、教育、新零售等多个行业领域。包括“广州市人口监测大数据平台与辅助决策系统”、“城市管理视频智能分析系统”、“广州市基于大数据的医院精细化管理和医疗服务监管平台项目”、“广州市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项目”、“艾米稻香小镇-5G 智能农业实验室项目”、“高性能安全可靠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电商大促全链路压测管理系统”等。上述应用场景,如“广州市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项目”等将于近期在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广州市政府采购平台上发布采购公告。
目前,广州已形成颇具竞争优势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预计到2022年,广州将建成超过8个数据要素流通治理重大创新成果、15个重大创新实验平台、30个重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100个技术领先的优质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并在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领域形成一批数字化治理成果。
广州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胡志刚用“三个打造”来定义广州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粤港澳数字要素流通试验田、全国数字核心技术策源地、全球数字产业变革新标杆。
生物医药厚积薄发
近年来,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走在国内城市前列,且保持年均10%左右的增速。目前,广州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体外诊断、精准医疗等细分领域的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聚集态势明显,形成了以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两城一岛”为核心, 健康 医疗中心、国际 健康 产业城、国际医药港等产业特色园区协调发展的“三中心多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同时,广州大力推动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现代中药、医疗器械、 健康 服务等为主导,以再生医学、精准医疗、体外诊断等优势产业为辅的产业集群,构建起从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和转化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产业链。
广州现有生物医药企业3700多家,包括175家药品生产企业和111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生物医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家,上市企业37家;培育了广药、香雪、达安基因、金域医学、万孚生物、百奥泰、迈普等各领域龙头企业;吸引了GE医疗、恒瑞医疗、阿斯利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据广州开发区副区长贺璐璐介绍,广州开发区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核心区,目前全区聚集了强生、阿斯利康、百特医疗、赛默飞、百济神州等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40余家,上市企业28家。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700亿元。
此外,广州拥有省内所有“双一流”医学高校,以及广州再生医学与 健康 省实验室、中科院广州生物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等大院大所;拥有省内全部5家GLP机构、36家GCP机构和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一大批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了5位生物医药领域诺贝尔奖得主以及徐涛、施一公、王晓东、裴钢等20多位院士。在今年9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广州荣获“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生物医药创新城市奖”。
在今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加快生物医药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而此前的产业积累,使得在行业东风下,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得以顺势爆发。数据显示,今年1-8月,广州市医疗器械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累计产值分别增长11.7%和7.7%。根据《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年)》,到2021年,广州生物产业规模将实现5000亿元,增加值达12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2022年产业规模有望超过1800亿元。
针对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的规划蓝图,广州也定义了“三个打造”,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表示,广州正在着力打造全国新药创新策源地、全球新药临床试验集聚地、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
软实力服务市场主体
2019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2.36万亿元,增长6.8%,占全省2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00亿元,增长16.5%,占全省18%;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近1万亿元,增长7.8%,占全省23%;外贸进出口总额1万亿元,增长2%,占全省14%。
今年前三季度,广州GDP增长1%,第三季度GDP增长7.9%。这些数字皆佐证了疫情肆虐之下广州的活力与抗风险能力,也反映出广州多年积累下强劲的产业底蕴。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广州以开放的对外门户与发达的交通枢纽为依归,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国内首屈一指的城市人才吸引力为势能,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企业在此落地生根提供了沃土与广阔的前景。
另一方面,广州在服务型政府、营商环境、发展氛围、民生品质等领域的优势,则是吸引企业来此扎根发展的“软实力”。
北京站推介交流会上,广州市商务局局长洪谦介绍,在广州,登记财产仅需60分钟,开办企业仅需0.5天,获得电力仅需3天,办理建筑许可仅需11天。也正是因此,广州曾5次荣获《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第一名,5次获“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称号。在2019年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和《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上,广州均位列全国第一。
一位企业家代表表示,广州“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企业答题”的模式,在提供发展场景之余,也赋予了企业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与潜力的机会。城市与企业可以成为互相赋能的主体,相辅相成,协作共赢。这恰恰顺应了“十四五规划”建议的5个原则之一,即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我国制度优势。
洪谦认为,广州有着“温度和力度并存、包容和开放并举”的城市文化,是一座“Easy City”,“Easy to live, easy to work, easy to play.”应用场景丰富、市场容量巨大、包容性强的优势,决定了新模式、新业态都可以在广州尝试、发展和壮大。
当下,广州处在双循环格局的重要节点上,对外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内是重要的消费和生产重镇,是实力之城、枢纽之城、机遇之城、创新之城、品质之城,蕴藏着丰富的商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座千年不衰的“老城市”,正在新的产业格局下迸发出“新活力”。继北京站投资合作交流会圆满结束之后,广州市商务局将在上海、杭州、深圳三大城市继续推介之旅,吸引更多优秀企业落地广州,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以上就是关于杭州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