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例子(关联理论例子大全)
大家好!今天让创意岭的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关联理论例子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始之前先推荐一个非常厉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键生成原创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论文、代码、作文、做题和对话答疑等等
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内容,越精准,写出的就越详细,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线网页版、PC客户端
本文目录:
一、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及翻译策略论文
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及翻译策略论文
摘要 :为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医及中国文化,译者需在正确理论指导之下进行中医英译。隐喻是中医语言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英译的一大难点,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追求“最佳关联”和“最佳对等”的翻译效果不仅能忠实阐述中医学概念,更能传达隐含的中国文化。通过分析中医语言隐喻特征,剖析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医隐喻翻译的指导作用,旨在探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更高效、更科学和更准确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语言哲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6)03-0551-03
中医语言作为人类抽象思维产物之一具有普遍的隐喻特征。隐喻为中医概念提供了语言形式和帮助认知中医研究对象,关于中医语言隐喻性及其翻译的研究却不多。在众多的理论中,笔者认为源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能很好地指导中医隐喻翻译。鉴于中医语言的隐喻特征和研究现状,为了开辟中医英译方法策略新的研究方向,找出能高效传达中医医学信息和文化信息的译法,本文试从关联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医语言隐喻翻译策略。
1.隐喻概念
“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metaphora”,其字源meta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则是“传送”,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婉转地表达或映射的方式达到形象比喻的语言行为[1]。隐喻是人类主要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语言之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行动以及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式,更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概括起来即:隐喻是在一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一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2]。隐喻的要件有三:“彼事物”、“此事物”、两者的关联。其结果为:由关联而生发出来的喻义。
2.中医语言隐喻特征
2.1隐喻本体特征
中医语言隐喻本体是指中医医学方面的内容和概念。人们觉察的身体异样或症状被称为病象。中医理论常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借助于其它事物的内部变化或性质特征对病症加以解释和分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5]。例如:运用自然界中湿气的隐喻,可以对人体内的一些疾病做出解释。中医术语有“湿胜则濡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人体内湿气偏胜,出现大便泄泻的病理情况”[6]。
2.2隐喻喻体特征
中医语言隐喻的喻体可分成物象、气象、地象和人象,分别指具体的有形物象、天气现象、地理状象和人的社会生活现象[6]。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从各种动物的外形,动作和习性上找到丰富的喻体。各种生活工具也可以被作为喻体来表达医学概念。用自然现象来解释人体的运行机制,认为人的病痛与这些要素有关。在病症描述和诊断上也常用地理名词,如位置和地貌来表述病症位置及其相应的特点,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可隐喻为人体部位的关系和相关功能[5]。
2.3隐喻喻底特征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要通过一定的喻底才能建立。喻底作为本、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建构的基础。中医语言中隐喻通过各种相似性构建联系即表明喻体特征又说明本体功能,中医语言常将各种相似性联系起来构造隐喻[6]。
3.关联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
关联理论属于认知语用学理论范畴,但其作用不只局限于语用学领域。许多翻译理论和模式受其影响而发展,在西方翻译界日益受到重视。翻译研究中引入关联理论已经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生命并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为:运用推理,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才能正确理解自然语言。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是在翻译中达到语用等效的重要前提。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可以理解为“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4]。关联理论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能对其进行解释和指导,而翻译活动可以加深对关联翻译理论的认识。Nida提倡的“动态对等”和Newmark倡导的“交际翻译”都表示语用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功能对等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同于原文的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正确认知和理解源语语是功能对等翻译中的等效前提,这与关联理论的关联和推理是一致的`[2]。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最佳对等”和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关联理论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结合,可以整合翻译的双重含义———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为系统、科学、有效的中医语言隐喻翻译提供强坚实理论保障[3]。
4.中医隐喻翻译
对隐喻的认知及翻译决定了中医知识和文化传达的效果。笔者认为关联理论能帮助译者推断出源语中的隐含,对读者认知能力提出语境假设,选择正确语境信息,将隐含明示给读者,让其从中推导。等效翻译理论要求用最贴切、自然的译文对等再现源语信息,解决中医翻译中语言处理等方面问题[8]。等效翻译不仅将中医医学信息最大量地传递给西方读者,而且将中医中包含的文学、哲学、文化等方面因素尽可能地呈现出来。
4.1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4.1.1关联理论与中医翻译关联理论把言语交际定义为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认知活动。认知语境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交际双方必须互明彼此的认知语境来正确理解交际的意图,接受逻辑信息、词汇信息和文化信息。简单的字面翻译并不能有效传达中医语言中暗含的中医特有文化信息,译者必须准确把握中医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图式,选择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表达方式,帮助其找到与中医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达到最佳语境效果。中医英译追求的不仅是中医语言的文学翻译,更是传达其文化信息的科技翻译。翻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为读者提供的最佳语境效果、译文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4.1.2中医隐喻翻译策略隐喻翻译要实现语言形式转换,更要正确映射和整合语言形式背后隐藏的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因素。中医语言具有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文学欣赏的古雅性。中医要始终保持其科学性,中医英译也不可忽视其中博大文化内涵。人们用生活劳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感悟的道理阐释陌生、深奥的中医医学理论,造就了中医学隐喻性语言[7]。因此,译者需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实现中医英译中内容与形式、语言与文化的高度一致性和统一性。(1)描述喻体、简单直译:人类相同生理构造和对自然界变化的经历和体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有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模式,人类具有“共有的非文化知识”,不同民族对自然相似的认知并不是相互学习所获得的[13]。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按照源语篇章中源域和目标域的位置顺序来翻译译语篇章中的源域和目标域,实现位置完全对应的关联映射。因此,精确描述原隐喻形象和文化特色以丰富和完善译语表达。例如:“雀啄脉”译为“sparrow-peckingpulse”。西方读者了解麻雀进食的动作,他们看到这个译名时,可以将麻雀进食的动作这一信息关联映射到一种脉搏跳动的外在特征上,很容易理解中医隐喻认知和概念,达到最好的语用效果。类似的例子还有:“蜘蛛胀”译为“spider-likedisten-tion”;“弹石脉”译为“stone-flickingpulse”;“五更泄”(鸡鸣泄)译为“morningdiarrhea(cock-crowingdiarrhea)”。(2)注重文化、合理意译:文化的空缺和错位是语言之间存在的普遍现象,翻译中往往注重保留文化意象的深层含义而丢失其表层含义[7]。中医隐喻翻译要求在目标语中找到与源语信息的最佳关联。如果一味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读者却无法找到交际线索,故不能达到最佳关联性。笔者认为可以使用意译,对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正确假设,将源语语言形式适当修改,力求把词汇隐含传达给读者,达到对隐喻更好的认知和理解。例如:“提壶揭盖”若翻译为“liftingthejarandtakinga-waythelid”,虽忠于原文语言特征,但西方读者却不能理解其含义,更无法掌握其中蕴含的中医思想。故要将此观点映射到西方文化和认知的同等层面上。可以译为“openingthelungqitotreatconstipationordysuria”,这样西方读者可以领悟出它是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隐喻。第一种译法违背了关联理论中话段必须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让读者自然做出最佳关联的原则,而第二个译法揭示了隐喻内涵,让读者接收到源语的意义隐含,达到意义所指的最佳关联,保留了原文认知效果的相似性(3)类比推理、增译补偿:中医语言有大量病理治则类隐喻,大部分是由中国古代哲学等理论类比推理得来,因此本体认知都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及明显的心理相似性[11]。单纯直译这类隐喻使西方读者很难在他们已有的认知世界里找到相关信息进行关联和推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使用文内补偿来増译,更明确地表达内容和阐释隐喻。例如:“青蛇头”(肿胀如青蛇头状的痈疽)如译为“bluesnakehead”,读者无法理解源语文本内涵;如只译为“ulcer”又丢失源语隐喻特征。最佳译文应为“snake-head-likeulcer”,其中,“snake-head-like”是直接翻译喻体,但又增加“ulcer”一词可以指明实际的病症是“痈疽”。同样地,“龟背”(脊高如龟的佝偻病)应译为“turtle-back-likerickets”;“白虎历节”(游走性关节痛)应译为“acutear-thritis,,“蛇身”(生于皮肤之上状如蛇皮的癣疾)应译为“snake-skin-liketinea”。
4.2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隐喻翻译
4.2.1功能对等理论与中医翻译中医语言医哲交汇,言简意赅,善用修辞,文化浓厚,中医英译常会出现文化负载词、文化休克及文化缺省等问题,增加了翻译难度,使译者无法将中医名词术语忠实、客观、简洁地呈现给读者[9]。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功能对等,意指任何翻译语言因素,化解译文应侧重于源语还是目标语的长期分歧,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区别于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理论。4.2.2中医隐喻翻译策略翻译旨在完整、准确、充分、通顺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读者能利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和含义,包括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指导下,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可以解决中医隐喻翻译中许多难题,准确再现中医语言信息及文化内涵。(1)术语西化、概念对等:中医隐喻英译可以对照西医概念,转述术语、行话,通俗、形象地表述中医概念,使用西医中对等概念的通俗表述。如果生硬地移用术语,往往会弄巧成拙。例如:表病症的词“虚亏”、“阴阳失衡”、“不足”若译为“unbalanced”或“deficiency”,西方读者无法明白这一病症的实质含义,可译为“abnormal/morbidcondition”或“abnor-mality/dysfunction”(失调状态);含义浅白、指称直截了当。关于治则、治法的术语“平衡阴阳”、“固本培元”不能译为“balanceYinandYang”,可译为“helprecover”或“restorenormalcondition”或“strengthenresistance”。这种译法既简单明了,又通俗易懂。(2)词汇转化、意义对等:中医语言简意赅,通常用几个字就能清楚表达一种病症或治疗方法,甚至一种理论,但英译后的表述却难觅这种特征,若直接按中文字面意思翻译会让西方读者难以理解其确切含义。例如:“黄疸”若译为“yellowinface”,这只是突出这种病症在人体的外在表象,不妨可借用西医术语译为“juan-dice”。因此,“白喉”译为“diphtheria”而非“whitethroat”;“大汗”和“眼花”分别译为“profusesweating”和“blurredvi-sion”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译语的规范化程度。不能将中医用语机械性的逐字翻译,需找出西医术语中概念对等的词汇和表述。(3)概念转化、文化对等:中医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反映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在英译时要深刻体会、理解其中文化内涵,准确选择译文词语,力求传达文化隐含,让读者能从其本土文化中找到对等概念。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14],此处的“贼风”若译为“thiefwind”,西方读者会理解为“风”自然现象,忽略了文化和语言差异,应该通过具体语境,领会原语中的意义,将其译为“pathogenicfactors”(致病因素)。
5.结语
中医英译要特别注意对中医语言隐喻特征的把握和翻译,而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翻译显得尤为关键。在对中医隐喻进行翻译时,译者要深入了解源语和译语之间在文化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上的差异,找出喻本、喻体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还要对读者的心理期盼与认知环境做出正确判断,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使译文与读者的期盼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功能对等理论能让译者从整体把握、感悟原作,发挥想象去感受意境,借助主体的直接经验去发掘原作内在、隐蔽的因素,从而找出与原文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和表达方式让译文语义更明朗,表述更精确,从而真正实现“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
;二、indirect speech中文翻译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and foreigh language teachihg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and college engpsh teaching
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The explanation of indirect speech with relevance theory
关联理论对间接语言的解释力
" he said he was hungry " is an example of indirect speech
"他说他很饿"是间接引语的例子。
Imppcations of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for college engpsh teaching
析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教学
Apppc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to tcfl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On searle ' s indirect speech theory
的间接言语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间接言谈行动
In indirect speech , ` he said , ` ` i will e ' ' ' bees ` he said he would e . '
他说:我要来.在间接引语中变成他说他要来.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oral munication abipty in college engpsh education
间接言语行为与大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In fact , indirect speech act generally has more connections with popteness than direct speech act in engpsh
其实在英语中,间接言语行为一般比直接言语行为更多与礼貌联系在一起。
The paper tentatively studies the function of the indirect speech act in chinese cultural munication , namely , domestic munication
摘要本文以间接言语行为为切入点,对其在中国文化交际中的功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Stark ' 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 yzes mea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se and munication , promo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illocutionary force
摘要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有助于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
Through the *** ysis of some mercials ,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four pnguistic representations of imppcit language : ambiguity , hedges , figures of speech as well as indirect speech act
摘要广告实例中含蓄性的四个语言表征:歧义、模糊限制语、修辞和间接言语行为。
Translation trainees also need to be famipar with the syntax of indirect speech and various figures of speech in the source language such as hyperbole , irony , meiosis , and imppcatures
翻译学习者还需要了解源语言中间接呈现的语法现象和各种修辞法,譬如夸张、反语、缓叙以及暗示。
Therefore , the study result can be concluded pke this : whether the use of indirect speech act is successful or not always influences people ' s munication significantly
由此得出,间接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不可忽略的行为,它是交际成功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人们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It investigates the reapzation patterns of “ advising ” in chinese on the basis of searle ’ 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and his four fepcity conditions . meanwhile , the study explores the popteness strategies utipzed by chinese speakers in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 , the tv program ,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rown and levinson . the stud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firstly , all the speech acts of advising are performed indirectly
本文是完全基于汉语语料的一项实证研究,以塞尔的四个适切条件为分析标准,以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分析并解释“建议”这一言语行为在汉语中的实现方式;同时,依据布朗和莱文森( 1987 )提出的礼貌策略,研究汉语使用者在实施“建议”时所使用的礼貌策略。
三、举例说明什么是回指
摘要:间接回指是回指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文章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对汉语中各种间接回指的现象重新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知分类方法,并用认知域堆栈以及认知域关联过程对汉语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汉语间接回指;认知分类;释义过程;认知域 一、引言 在《英语语法》一书中,Quirk et. al (1985) 把回指定义为:“一个词或短语在语篇中用来(回)指同一语篇中的另一个词或短语的概念。” 根据他的观点,回指可分为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所谓直接回指就是回指语与先行语存在明显共指关系;而间接回指中的回指语与先行语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必须通过间接推理才能确立。如: 例1 门口停着好些三轮车,许多车夫在那里闲站着。(半生缘) 在例1中,“车夫”虽是新引入实体,却能让人立刻联想到前面才提到的“三轮车”。而通过推导过程可以把指称项与先行项联系起来,因此这种指称关系称作“间接回指”。 在间接回指的分类上,英语主要参照句法成分进行划分。而汉语作为一种主题显著语言,在小句组织结构中,篇章功能比语法结构更受到重视,也较容易分析。正如Jackendoff (1997) 所指出,回指“从根本上来说是两个概念成分,而非句法成分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本文除了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外,还从认知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间接回指过程在人们意识中形成的内在动因。 在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上,以往以英语为对象的研究大多把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衔接上,通过设计某 种计算规则,在篇章中找到间接回指的先行项(如Hawkins,1978; Sidner, 1983)。然而,汉语由于其特殊性,单纯地从形式上去解释的做法肯定是不可取的。本文通过引入认知域堆栈的概念,从认知角度入手,用认知域关联理论解释了回指形成的内在原因,从而完成了对汉语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 二、汉语间接回指的分类 (一)句法分类 通过上文对回指的定义我们可得知,回指有两个重要的要素,即先行项与回指项。因此我们对间接回指进行分类时,对于这两个要素都要有充分的考虑。范振强,韩玮(2009)在对汉语中间接回指进行分类时,主要是参照了先行项、回指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标准。而本文通过对大量汉语语料的分析及归纳,主要从先行项与回指项出发对间接回指进行归类。 1、依照先行项的句法分类 根据先行项的不同,我们将汉语间接回指分为先行项为名词,先行项为指示性名词短语,先行项为动词三大类。 先行项为名词: 例2 我昨天买了一台电脑,显示器是三星的,硬盘是40G的。 先行项为指示性名词短语: 例3 这房子相当讲究。门是楠木做的…… 先行项为动词: 例4 差不多天天吃饭的时候都是这样。简直叫人受不了。但是鸿才似乎也受不了这种空气的压迫,要想快一点离开这张桌子。(半生缘) 2、依照回指项的句法分类 根据回指词的不同,汉语间接回指又分为回指项为名词,回指项为代词,回指项为指示性名词短语三类。 回指项为名词: 例5 对于首次去公共图书馆的借书者,只需要填上一张只有姓名和地址的卡片,管理员便给你四张借书卡,整个手续就此结束。 回指项为代词: 例6 但是没有用处。我只有直接找您谈。请您通知研究生班:让他们马上给我发准考证。 回指项为指示项名词短语: 例7 小王把房子买卖了,把那笔钱存入了银行。 (二)语义分类 我们采用徐赳赳(2005)的分类方法,将汉语间接回指从语用上分为上下义回指和关联回指。 1、上下义回指 所谓上下义关系回指,是指先行词和回指词之间有“整体-部分”或“综合-具体”的关系。如下列例句: 例8 这件衣服刚买,袖子就破损了。 例9 别在书上写字。《名人传》是我向别人借的。 2、关联回指 关联回指指的是读者借助某个篇章所提供的具体语境,通过相互具有的“关联”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先行词和回指词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并非上下义关系,但回指词和回指词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请看下例: 例10 俄消息电视台援引该发言人的话说,俄航空公司这架波音737客机于从莫斯科飞往彼尔姆的途中坠毁, 82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其中包括7名儿童。 (三)认知分类 以上间接回指的分类都是基于句法和语义的,然而无论是那种分类,将引入的回指词定位到其所对应的先行词都要经过大脑的认知推理。在定位的过程中,不同的回指词与其相对应先行词匹配起来的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汉语间接回指划分为三个级别,即突显性间接回指,传递性间接回指以及隐性间接回指。 1、突显性间接回指 人类生活中的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有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稳定,他们往往共同出现在某些场景之中。比如学校总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学生、图书馆等,因为这些都是学校里通常会出现的事物。这些事物在形成间接回指时之间的联系具备突显性,回指词在寻回先行词的过程中所需付出的努力也较小,我们将其称之为突显性间接回指。如下例: 例11 这棵树真可怜啊,叶子都落光了。 例12 考试结束,请把试卷向前传。 例11中叶子是树的一部分,而例12中试卷也是考试这个场景中通常都会出现的一个成分。 2、传递性间接回指 有一些事物,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只不过这种联系无法令人立刻就联想到,需要有一个中间项进行过渡,通过该中间项回指词和先行词之间的关系得以传递下去,这种回指我们将其称之为传递性间接回指。例如: 例13 院子里停着一辆新自行车,气门芯不知被谁拔掉了。 在人们的常识中,车轮是自行车的一个常规部分,它们之间具有突显性的关联。而气门芯又是车轮的一个常规部分,它们之间也具有突显性的关联。然而,气门芯和自行车之间的关联却缺乏突显性,通过“车轮”这个中间项它们之间的联系得以良好过渡。 3、隐性间接回指 在一些间接回指中,回指词和先行词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是关联却十分薄弱,或实际回指项在先行项的众多潜在回指项中较为隐蔽。这样的回指为隐性间接回指。见下例: 例14 这座城市的南部是一个游乐园,餐厅十分有名。 游乐园通常使人想起游客和游乐设施,虽然里面也有餐厅,但餐厅并不能作为游乐园的优先突出部分进入心理篇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回指词与先行词对应起来要花费较大力气,有时甚至由于回指词与先行词的联系过于牵强而导致回指确认过程失败,对句子的理解也会出现问题。 4、突显性、传递性和隐性间接回指中回指项与先行项心理距离的测定 为了量化以上三种间接回指的关联程度,我们进行了以下测试。选取三类的回指词与先行词每类各10对。测试开始,说出一个先行词,让参与测试者说出听到该先行词所能联想到的所有名词短语,直到说出的名词短语与目标回指词一致为止,记录下测试者总共说出的名词短语数,此数字便是该间接回指先行项与回指项间的心理距离,我们称其为关联指数。关联指数越低说明先行语与回指语之间的关系越密切。例如,先行词是“飞机”,目标回指语是“乘务员”,测试者可能在说出“乘务员”之前还说过“机场”、“乘客”等等,到了第10个词才说出“乘务员”。对于该测试者,“飞机-乘务员”间的回指关联程度便是10。我们总共选取了50名测试者,并将最后的结果求了平均值,得出下列结果:突显性间接回指的关联指数约为8,传递性间接回指的关联指数约为12,隐性间接回指的关联指数大于18。三、汉语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 1、认知域 认知域指的是“描写某一语义结构时所涉及的概念域”(Langacker,2004. 转引自杨怏,2006)。具体说来,语言中每一个实体并不是孤立的,在它中心分布着与该实体有相关联系的其它实体,我们将它们称为关联实体,原实体为中心实体。这些关联实体聚集在中心实体的周围,形成了一个集合,即概念域。当中心实体被提及或出现在篇章时,其相应的概念域便被激活,进入到读者的心理篇章语境中,成为该实体的相关认知域。在读者的心理篇章语境中,充斥着众多的认知域。这些认知域间有的相互重合,有的互不相干。它们共同构成了心理篇章语境,为篇章的分析和理解服务。 认知域中的这些关联实体团聚在中心实体的周围,它们之间的排列方式在纵向上有序,在横向上无序。具体说来,就是指关联实体在认知域中的位置和它们同中心实体的关联程度有关。与中心实体关系较为紧密的关联实体分布在认知域中靠近中心实体的位置,而与中心实体关系较为淡薄的关联实体则分布在认知域中离中心实体较远的位置。以“学校”为例,在它的认知域内分布着“学生”,“老师”,“教学楼”,“超市”等关联实体。由于所有的学校都有着学生老师,因此这些关联实体与中心实体的关联较为紧密,分布在认知域的中心区域。先对地,有些学校可能设有超市,然而它却都不是学校的一般特征,与学校间的联系也较为疏松,故而分布在“学校”认知域的边缘区域。 需要注意的是,认知域没有一个确定的界限。当关联实体与中心实体间的关系淡薄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认为是独立于认知域之外。另外,具有不同文化、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某个中心实体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域,此认知域的大小,认知域中关联实体的类别也不尽相同。 2、认知域堆栈及认知域关联过程 随着篇章的展开,上下文中的信息被输入到读者的心理篇章语境中,成为一个个中心实体及其相应的认知域。这些认知域充斥在心理篇章语境中,形成一个认知域堆栈。存储在堆栈中的认知域根据其进入堆栈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新进入的排在最上面,从前进入的压在下面。在篇章的处理过程中,认知域堆栈不断更新,最新一个进入堆栈的认知域位于堆栈顶部,我们称之为认知域堆栈中的第一期待认知域,其中心实体为第一期待实体。 每当篇章中引入一个新的实体,该实体及其认知域被输入心理篇章,与认知域堆栈中的第一期待认知域进行关联过程。这种关联过程的预期结果有三种: (一)新实体与第一期待认知域的中心实体一致,即新实体与第一期待实体系指同一事物。此时产生直接回指过程。回指项是新引入实体,先行项是第一期待实体。回指项取代先行项成为第一期待实体,其认知域也相应地成为第一期待认知域位于认知域堆栈顶端。 (二)新实体与第一期待实体不一致,但新实体位于第一期待认知域中,与第一期待实体具有密切的联系。此时产生间接回指过程。回指项是新引入实体,先行项是第一期待实体。回指项取代先行项成为第一期待实体,其认知域也相应地成为第一期待认知域位于认知域堆栈顶端。 (三)新实体与第一期待实体不一致,也不位于第一期待认知域中。这种情况下,新引入实体以及其认知域越过第一期待认知域,与堆栈中紧靠后面的认知域进行关联过程。若结果依然为第三种情况,再按先后次序向堆栈前的认知域进行关联,直到产生第一或第二种情况为止。若结果为以上第一和第二种情况,则相应地发生直接和间接回指过程。此时,回指项为新引入实体,先行项为堆栈当前处理中的认知域的中心实体。回指项取代原第一期待实体成为第一期待实体,而先行项由于与回指项的关联绑定,也跟随回指项向堆栈顶移动,成为紧随第一期待实体之后的实体,其位置在堆栈中位于原第一期待实体之前。 显然,汉语间接回指现象的形成是基于认知域关联的第二种结果。一方面,回指项在读者的心理篇章中寻找到了目标认知域,实现了自身在心理篇章中的解释过程。另一方面,先行项通过其认知域与回指项建立了关联绑定,由于关联绑定的作用被回指项重新“拉”入了短时记忆中。 3、汉语间接回指的内在动因 汉语间接回指中,先行语和回指语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找寻趋势。即回指语所形成的认知域会极力地向心理篇章中靠前的认知域靠拢,以期获得自身在篇章中存在的合理解释。而先行语的语域也存留在读者的心理篇章环境中,一直处于半激活状态,以期对下文新引入篇章的实体进行解释和说明。当回指语的认知域与处于半激活状态的先行语的认知域相交时,先行语及其认知域由半激活状态上升为激活状态,重新进入读者的短期记忆中。 四、结语 本文在前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了汉语中间接回指的分类,除了传统上的句法分类和语义分类,又从认知上将汉语间接回指分为突显性间接回指、传递性间接回指以及隐性间接回指三类,并对间接回指中回指项与先行项的心理距离进行了测定。本文还通过提出认知域,认知域堆栈及认知域关联过程,结合具体实例对汉语间接回指的释义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间接回指产生的实质是篇章新实体的认知域与心理篇章认知域堆栈中的认知域在相互找寻趋势的推动下发生了相交和重叠。四、语用学有哪些理论呢
关联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会话含义、言语行为理论、指示语、预设,推荐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上就是关于关联理论例子相关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如有更多相关问题,您也可以联系我们的客服进行咨询,客服也会为您讲解更多精彩的知识和内容。
推荐阅读: